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3128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多个冷却风扇的医疗装置,特别地涉及与超声 波内窥镜一起使用的医疗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超声波诊断法已广泛普及,该超声波诊断法对体腔内照射 超声波,根据其回波信号,将体内的状态图像化来进行诊断。用于这样 的超声波诊断法的医疗装置例如具有可以从体表对体内的状态进行图像化的超声波回波装置;和在前端部具有收发超声波的超声波振动部, 可以插入体腔内对体内的状态进行图像化的超声波内窥镜等。超声波内窥镜与用于对回波信号进行图像化的作为医疗设备的超声 波观测装置连接。该超声波观测装置输出使超声波内窥镜接收到的体腔 内的超声波图像显示在所连接的监视器上的电信号。这样的超声波观测装置如公知的那样,在箱状的外装壳体内内置有 多个电子元件和CPU等。这些电子元件和CPU等在接受来自外部的电 力进行驱动时,因由电力引起的配线阻力、驱动阻力等,成为发热体而 变为高温。因此,不限于超声波观测装置,在大多电子设备中都设置有 冷却风扇。这种设置有冷却风扇的电子设备为了使冷却效率提高,提出各种方 案。例如,专利文献1的摆动式壳体的冷却装置公开了这样的技术可 抑制在多个单元中设置的冷却风扇的干涉,可以高效地进行冷却。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2006-156871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冷却装置不是提高单元单体的冷却效率 的技术,而是提高将多个单元重叠的状态下的冷却效率的技术。此外, 由于在一个单元内,在有限的空间内排列电子元件等多个发热体,因此,
因这些发热体的配置位置,而存在不能进行最适当的冷却这一问题。
进而,在医疗现场,与在有限的手术室空间中相对于患者和手术者 在距离上的使用位置条件相关联地配置在手术室内的医疗装置的位置有 时会受到制约。在这样的医疗装置的使用条件下,来自冷却风扇的排气 量少为好,必须尽量将来自冷却风扇的排气方向配置为不朝向患者和手 术者。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实现这样 的医疗装置其可提高内部的冷却效率,同时,可减少患者和手术者受 到的由来自冷却风扇的排气所造成的不适。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医疗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医疗 装置具有第1发热区域,其设置有第1发热部;第2发热区域,其与 该第1发热区域重叠配置,并设置有第2发热部;第1冷却风扇,其用 于冷却上述第1发热区域;以及第2冷却风扇,其具有与该第1冷却风 扇的气流方向大致正交的气流方向,用于冷却上述第2发热区域。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这样的医疗装置其可提高内部的冷却
效率,同时,可减少患者和手术者受到的由来自冷却风扇的排气引起的不适。


图1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超声波内窥镜的概略结构 的图。
图2是该超声波观测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该超声波观测装置的后视图。 图4是该超声波观测装置的右侧视图。 图5是该超声波观测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6是该超声波观测装置的底视图。
图7是表示该超声波观测装置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8是用于说明由各冷却风扇形成的超声波观测装置内的气流的立 体图。
图9是用于说明由冷却第1区域的各冷却风扇形成的超声波观测装 置内的气流的局部剖面图。
图IO表示第1变形例,是在右侧面上设置有遮蔽板的超声波观测装
置的立体图。
图11表示第2变形例,是将截面为L字状的遮蔽板设置在右侧面或
背面的超声波观测装置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l超声波内窥镜装置;2超声波内窥镜;3超声波观测装置;4摄像 机控制单元;5光源装置;32背面部;31连接端子类;35电源连接器; 33第1冷却风扇;36右侧面部;37过滤器部;39把手部;41左侧面部; 42排气口组;44下面部;45吸气口组;46上面部;51前面板;53装置
侧超声波连接器部;54装置侧超声波连接器部;56板体;58外装罩体; 61第1发热区域;62第2发热区域;63第1部件设置框部;64第2部 件设置框部;65板体;71第2冷却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在本实 施方式中,以作为超声波医疗装置的超声波内窥镜装置为例,特别地以 超声波观测装置为例进行说明。
从图1到图1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图1是说明超声波
内窥镜的概略结构的图,图2是超声波观测装置的主视图,图3是超声 波观测装置的后视图,图4是超声波观测装置的右侧视图,图5是超声 波观测装置的左侧视图,图6是超声波观测装置的底视图,图7是表示 超声波观测装置的内部的立体图,图8是用于说明由各冷却风扇形成的 超声波观测装置内的气流的立体图,图9是用于说明由冷却第1区域的 各冷却风扇形成的超声波观测装置内的气流的局部剖面图,图IO表示第
1变形例,是在右侧面设置有遮蔽板的超声波观测装置的立体图,图11
表示第2变形例,是将截面为L字状的遮蔽板设置在右侧面或背面的超
声波观测装置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作为超声波医疗装置的超声波内窥镜装
置l主要由如下部分构成超声波内窥镜2;超声波观测装置3;摄像机 控制单元(以下,简记为CCU) 4;以及光源装置5。并且,超声波观测
装置3以及CCU4与未图示的监视器连接,所述监视器用于显示由超声 波内窥镜2图像化后的超声波观察图像和内窥镜图像。
超声波内窥镜2主要由下列部分构成细长的插入部8,其用于插 入体腔内;操作部7,其位于该插入部8的基端;以及通用软线10,其 从该操作部7的侧部延伸出来。
在通用软线10的基端部设置有连接到光源装置5的内窥镜连接器9。 从该内窥镜连接器9延伸设置有电缆ll,其经由电连接器12装卸自如 地连接到CCU 4上;以及超声波缆线13,其经由超声波连接器部14装 卸自如地连接到超声波观测装置3上。
超声波内窥镜2的插入部8从前端侧起依次连续设置下列部分而构
成前端硬性部21,其由硬质的树脂部件形成;位于该前端硬性部21的 后端的弯曲自如的弯曲部19;以及细径且长条的挠性管部18,其具有挠
性,位于该弯曲部19的后端,直到操作部7的前端部为止。进而,在前 端硬性部21的前端侧设置有超声波振子部22,所述超声波振子部22是 将收发超声波的多个电子扫描式的超声波换能器排列起来而成的。
此外,在超声波内窥镜2的操作部7上设置有角度旋钮16,其对 弯曲部19向期望的方向进行弯曲控制;用于进行送气、送水、抽吸操作
等的各种按钮15;以及成为导入到体腔内的处置器械的入口的处置器械
插入口 17等。
此外,在设置有超声波振子部22的前端硬性部21的前端面配置有 未图示的如下部件构成照明光学系统的照明用透镜罩;构成观察光学 系统的观察用透镜罩;兼用抽吸口的钳子口;以及送气送水喷嘴。此外, 该前端硬性部21内置有未图示的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是对由观察用透
镜罩导光的摄影光进行聚光并进行光电转换的CCD、 CMOS等的图像传 感器。
下面,利用图2至图7,对与上述超声波内窥镜2连接的超声波观 测装置3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超声波观测装置3具有电源幵关52,其配设在前面 的前面板51上;以及两个不同类型的装置侧超声波连接器部53、 54,它 们并列设置在形成于该前面板51的装置侧连接器配置面55上。
在该装置侧连接器配置面55上,朝向纸面观察配置在左侧的本实施 方式的第1装置侧超声波连接器53是96芯式的插塞式连接器(A公司 制),其与上述超声波内窥镜2的超声波连接器部14构成一对。
另一方面,在装置侧连接器配置面55上,朝向纸面观察配置在右侧 的本实施方式的第2装置侧超声波连接器部54是260芯式的插塞式连接 器(A公司制),其与其它超声波内窥镜等的超声波医疗设备的超声波连 接器构成一对。
在该超声波观测装置3的背面部32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多根通信缆 线等的连接端子类31;用于连接电源缆线的电源连接器35;以及多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四个第1冷却风扇33。
多个连接端子类31分别配设在背面部32的上部侧。此外,电源连 接器35设置在背面部32的右下方,四个第1冷却风扇33以一横排的方 式并列设置在背面部32的下部侧。
如图4所示,在超声波观测装置3的右侧面部36设置有构成吸气 口的板状的过滤器部37;以及在搬运时由使用者把持的把手部39。
过滤器部37以夹着集尘过滤器38的方式装卸自如地配设,以便覆 盖形成在右侧面部36的上部侧的未图示的吸气用的开口部。此外,该过 滤器部37在与作为金属外装体的右侧面部36面对的面上具有磁铁,该 过滤器部37通过磁铁的磁力保持在右侧面部36上。即,使用者在对集 尘过滤器38进行更换、清洗等时,可以容易地将过滤器部37相对于右 侧面部36进行装卸。
另一方面,在超声波观测装置3的左侧面部41上设置有由多个长 孔并列而成的排气口组42;以及在搬运时由使用者把持的把手部43。
排气口组42在左侧面部41的上方,形成在与形成于用于吸附固定 上述过滤器部37的右侧面部36上的吸气口 (未图示)大致面对的位置。 此外,如图6所示,在超声波观测装置3的下面部44上,由多个长 孔并列设置而构成的吸气口组45设置在前面侧的前面板51附近。
并且,超声波观测装置3由上述前面板51、背面部32、两个侧面部 36、 41、下面部44以及上面部46 (参照图7)形成箱状的外形形状。并 且,对于超声波观测装置3,其由两个侧面部36、 41以及上面部46形成 的大致3字状的外装罩体58装卸自如,通过卸下该罩体,在制造和维护 等时,就可以放入取出内置物。
此外,如图7所示,在超声波观测装置3的内部具有设置有基板的 两个第1和第2发热区域61、 62,在该基板上排列着未图示的、接受电 力而发热的成为发热体的电源单元、或电容器、AC/DC转换器、调节器、 CPU等电子元件。
具体而言,第1发热区域61是上部侧开口的大致箱状的第1部件设 置框部63的内部区域,该第1部件设置框部63位于下部侧,用于内置 构成第1发热体的未图示的电源单元以及电子元件。
进而,若详细进行说明,第1发热区域61是利用堵塞第1部件设置 框部63的上部开口的板体65来大致封闭该第1部件设置框部63的内部 空间而形成的区域。此外,在第1部件设置框部63中,在面对超声波观 测装置3的背面部32的一面,以与形成在内部的第1发热区域61连通 的方式固定有上述四个第1冷却风扇33。
进而,第1部件设置框部63的底面部构成上述超声波观测装置3的 下面部44,上述吸气口组45构成第1发热区域61的下部侧的开口部。 并且,该第1发热区域61优选除了四个第1冷却风扇33和吸气口组45 之外的部分完全被密闭的状态。
但是,在第1部件设置框部63中设置有供通信缆线贯穿的孔部,所 述通信缆线用于将供给到内部的电源单元的电力以及各种电子元件的通 信信号在与设置在第2发热区域62内的电子元件之间进行传递。因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发热区域61不是除了四个第1冷却风扇33和吸 气口组45之外的部分完全被密闭的状态。并且,也可以具有这样的结构
在第1部件设置框部63或板体65上设置连接器,将与设置在第2发热 区域62内的电子元件电连接的缆线连接到该连接器上,从而使第1发热 区域61处于除了四个第1冷却风扇33和吸气口组45之外的部分完全密 闭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发热区域62重叠在第1发热区域 61的上方,是由用于内包非密闭的大致为箱状的第2部件设置框部64的 板体56、前面板51、外装罩体58以及背面部32包围起来的区域,所述 第2部件设置框部64用于配置构成未图示的第2发热体、主要是传送系 统的电子元件。
在第2部件设置框部64中设置有三个第2冷却风扇71,所述第2 冷却风扇71向与设置在第1部件设置框部63中的四个第1冷却风扇33 的排气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进行排气。这三个第2冷却风扇71与外装罩 体58的左侧面部41的排气口组42面对配置。此外,这三个第2冷却风 扇71在外周部分别设置有海绵72,所述海绵72与第2冷却风扇71所面 对的外装罩体58的左侧面部41的内表面接触,用于从排气口组42可靠 地排出第2发热区域62内的热。
接着,禾l」用图8和图9对如以上说明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超声 波观测装置3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观测装置3中,为了将第l发 热区域61内的热抽吸并排出到外部而驱动设置在背面部32的四个第1 冷却风扇33,在第1发热区域61内产生朝向由双点划线表示的箭头CA1 方向(图中的y轴方向)的气流。并且,如图9所示,冷却该第l发热 区域61的排气流通过四个第1冷却风扇33的驱动就成为这样的排气路 径从形成在前面板51附近的第1部件设置框部63的下面部44的吸气 口组45将外部的空气吸入第1发热区域61的内部,沿着箭头CA1方向 从背面部32朝向外部排气。
由此,第1发热区域61不会因设置在内部的构成第1发热体的电子
元件的热而成为高温,可被冷却为最适宜的温度。其结果,这些电子元 件可维持正常驱动的温度环境。
此外,返回图7,为了将第2发热区域62内的热抽吸并排出到外部, 超声波观测装置3驱动与左侧面部41的内表面面对配置的三个第2冷却 风扇71,在第2发热区域62内产生朝向由双点划线表示的箭头CA2方 向(图中的z轴方向)的气流。并且,冷却该第2发热区域62的排气流 通过三个第2冷却风扇71的驱动就成为这样的排气路径从右侧面部36 的过滤器部37将外部空气吸入第2发热区域62的内部,从左侧面部41 的排气口组42沿着箭头CA2方向朝向外部排气。
由此,第2发热区域62不会因设置在内部的构成第2发热体的电子 元件的热而成为高温,可被冷却为最适宜的温度。其结果,这些电子元 件可维持正常驱动的温度环境。
此外,由于这些各气流(箭头CA1和箭头CA2方向的气流)通过 分隔第1发热区域61和第2发热区域62的板体65,形成分开的排气路 径,因此,可以防止受到相互成为反作用的气流的影响。其结果,本实 施方式的超声波观测装置3可以高效地冷却第1和第2发热区域61、 62。 并且,各冷却风扇33、 71被设定了这样的排气量,即,用于冷却各自对 应的发热区域61、 62的电子元件的热量所需的排气量。
进而,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观测装置3,对第1发热区域61内 的热进行排气的四个第1冷却风扇33的排气方向(箭头CA1方向即y 轴方向),和对第2发热区域62内的热进行排气的三个第2冷却风扇71 的排气方向(箭头CA2方向即z轴方向)成为不同的方向,此处,成为 大致正交的方向。即,各冷却风扇33、 71各自排出的热不是同一方向。
根据以上所述,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观测装置3,可减小各冷 却风扇33、 71的风量,同时,由于排气方向不同,因此,可以防止给患 者和手术者带来因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热风等引起的不适。
此外,如图8所示,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观测装置3,四个第l 冷却风扇33设置在背面部32上,第2冷却风扇71设置在左侧面部41 的内表面侧。此外,超声波观测装置3的与第1发热区域61连通的吸气
口组45设置在下面部44的前面板51的附近,与第2发热区域62连通 的吸气口的过滤器部37设置在右侧面部36上。
通过这些各冷却风扇33、 71以及各吸气口 (吸气口组45、过滤器 部37)的配置关系,超声波观测装置3在第1发热区域61内,在左侧面 部41侧设置发热量最多的电子元件,在第2发热区域62内,在背面部 32侧设置发热量最多的电子元件。即,超声波观测装置3被配置成,对 设置在各发热区域61、 62中的发热量最多的电子元件进行冷却排气的冷 却风扇33、 71的位置成为离各发热区域61、 62的吸气口最远的位置。 换言之,对于超声波观测装置3,其高温的排气侧和抽吸侧设定在最远的 位置。
由此,各发热区域6K 62可以防止成为高温而排出的空气回流到吸 气口。因此,对于超声波观测装置3,通过考虑最高温的排气侧和吸气侧 的配置,可提高内部的冷却效率。
此外,如图IO所示,也可以将遮蔽来自第1冷却风扇33的排气的、 用实线表示的单纯板体即遮蔽板75设置在过滤器部37附近的右侧面部 36的背面部32侧,或者将该遮蔽板75设置在用虚线表示的第1冷却风 扇33附近的右侧面部36上,或者设置在背面部32上。
进而,如图11所示,也可以将遮蔽来自第1冷却风扇33的排气的、 用实线表示的L字状的遮蔽板76设置在过滤器部37附近的右侧面部36 的背面部32侧,或者将该遮蔽板76设置在用虚线表示的右侧面部36附 近的背面部32上。
这样,超声波观测装置3通过设置遮蔽板75、 76,可以容易地防止 排气回流到吸气侧。
并且,在图10和图11中,图示了用于使第1冷却风扇33的排气不 会回流到过滤器部37的遮蔽板75、 76,当然,该遮蔽板75、 76的结构 也可以应用在第2冷却风扇71顶lj。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了超声波内窥镜装置1,但上述实施 方式当然也可以应用在其它医疗装置中。
在以上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实用新型不限于该实施方式和变形例,除
此之外,在实施阶段中,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实施各种变形。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包含有各种阶段的实用新型,通过所公开的多 个结构要件中的适当的组合,可以提取出各种实用新型。
例如,在即使从实施方式中所示的所有结构要件中删除若干个结构 要件,也可以解决在"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的段落中所述的课题,可 以得到在"实用新型效果"段落中所述的效果的情况下,可以将删除该结 构要件后的结构作为实用新型提取出来。
权利要求1.一种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疗装置具有第1发热区域,其设置有第1发热部;第2发热区域,其与该第1发热区域重叠配置,并设置有第2发热部;第1冷却风扇,其用于冷却所述第1发热区域;以及第2冷却风扇,其具有与该第1冷却风扇的气流方向大致正交的气流方向,用于冷却所述第2发热区域。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发热区域与所述第2发热区域之间配设有板体,所述板 体遮蔽所述第1冷却风扇和所述第2冷却风扇的气流。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冷却风扇的排气部与所述第2冷却风扇的吸气侧之间设 置有遮蔽板,以使得所述第2冷却风扇不会吸入由该第1冷却风扇产生 的排气。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板设置在所述第1冷却风扇或所述第2冷却风扇的排气部
5.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医疗装置具有多个所述第1冷却风扇,所述多个第1冷却风扇并列设置在下述方向,即,与所述多个第1 冷却风扇和所述第2冷却风扇的重叠方向正交的方向。
6.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医疗装置具有多个所述第2冷却风扇,所述多个第2冷却风扇并列设置在下述方向,即,与所述多个第2 冷却风扇和所述第1冷却风扇的重叠方向正交的方向。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医疗装置,该医疗装置可提高内部的冷却效率,同时,可减少患者和手术者受到的由来自冷却风扇的排气引起的不适。本实用新型的医疗装置(3)的特征在于,所述医疗装置(3)具有第1发热区域(61),其设置有第1发热部;第2发热区域(62),其与该第1发热区域重叠配置,并设置有第2发热部;第1冷却风扇(33),其用于冷却上述第1发热区域;以及第2冷却风扇(71),其具有与该第1冷却风扇的气流方向大致正交的气流方向,用于冷却上述第2发热区域。
文档编号A61B8/12GK201175344SQ20082000893
公开日2009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27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30日
发明者北原俊弘 申请人: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