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乘/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819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换乘/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乘/移动装置,该装置能够由以健康人为首的人群容易地使用并移动,即使如腿和腰衰弱的老人或肢体行动不便者等需要看护的被看护者也能容易地使用并移动,即使长时间使用也不会给予背或腰等造成负担,特别是,即使使用者的脊椎等有损伤的情况下也能容易地使用,容易进行与床、马桶座、轮椅等的换乘,且通用性优异。
背景技术
以往,因下肢麻痹等即使使用拐杖等步行也困难的人,作为自己的代步工具一般广泛使用轮椅,该轮椅能够边由自己操作边移动。作为标准型的轮椅,最普及的是由安装在椅子上的前方的小车轮与后方的大车轮构成的类型,小车轮被称为脚轮,是自由旋转的万向轮。大车轮为驱动轮,装有走行用环圈(手推圈(hand rim)),构成靠自己转动手推圈进行驾驶的结构。为了随心所欲地操作该轮椅,除了上下轮椅训练或走行训练外,平衡良好地 乘坐的训练也很重要。在标准型的情形下,若上肢的肌肉力量不强,则操作很难进步。除此之外,还有以操作更简单且适合高龄者的前方大车轮型、无法双手使用的人使用的单手驱动型、户外走行用的手动链条型等为首的,手推型、俯卧姿势走行型等的特殊型轮椅。而且,也有轻便、容易折叠的携带用且容易被放置于汽车上的轮椅,或为无法用手操作的人设计的仅通过按压开关就能操作的电动式轮椅等。但是,因通常的轮椅在落座部的后方有靠背,而且必须从前方进行上下,所以需要进行一时站起来改变身体的方向再坐下的动作,当从床或厕所的马桶座等换乘时,往往需要借助于看护者。特别是,对于如卧病在床或腿和腰衰弱的老人等身体行动不便且需要看护的被看护者,将他们在床与轮椅等之间换乘时,虽然看护者搂抱被看护者,或者使用被称为升降机(lifter)的换乘机器等,但当看护者搂抱被看护者而支撑被看护者的体重时,给予看护者的负担较大,会成为腰痛等的原因。而且,在上下轮椅时,有时也会失去平衡等而发生跌倒事故,故使用性欠佳。而且,在通常的轮椅中,由于靠背使得背部也受到压迫,特别是,对于脊椎损伤患者来说,如果因脊椎损伤而失去知觉,则无法感觉肉体的疼痛,有时也会导致血流受阻碍等。而且,脊椎损伤患者的轮椅座位姿势呈脊柱后弯而大大地使骨盆后倾的姿势,与健康人相比,存在压力容易集中到小范围内的倾向,因此需特别注意座位姿势。另一方面,当使用升降机时,用于起吊被看护者的准备很费事,不仅看护者的负担增加,还需要用于设置、收纳机械的大空间。特别是,在起吊被看护者的臀部的构造中,存在对被看护者造成恐怖感或不快感的问题,在支撑被看护者的腋下的构造中,必须以两侧支群被看护者的体重,而存在对被看护者造成疼痛或不快感的问题。而且,持续过着卧病在床的生活的被看护者,他们的肌肉衰退,往往会长期住院。为了防止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看护或康复治疗等定期地活动身体或频繁更换体位,而这对看护者也构成较大的负担。
虽然使用着可减轻看护者或被看护者的负担,且对康复治疗有一定的效果的步行器,但其上未设置落座部,在疲劳时需准备别的椅子,而且,由于有轮式步行器无停止装置,因而缺乏站住时的稳定感,尤其不适合在户外或斜面上使用,用途或使用场所被限定,而缺乏通用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揭示了 “具备在被看护者坐在座部的状态下运送被看护者的台车部的附换乘功能的看护椅子”。而且,在专利文献2中揭示了“在具有脚轮的台座上立设主柱,在嵌合于该主柱的中空轴上设置台桌与椅子,并具备将台桌与椅子沿主柱升降的升降装置的看护用人体移动
盤晋”
目-o
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0-237240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0-2251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然而,上述现有技术有如下的课题。(I)专利文献I的附换乘功能的看护椅子,由于其与一般的椅子一样在座部的背后具有靠背,因此在使用前要将靠背放倒直到座部与靠背成平行为止,或者需要一时将靠背卸下后,将座部移动到床上,将座部的高度调整到床的高度,并将被看护者放置于座部上后使座部上升,再从床处拉出整个具有换乘功能的看护椅子的过程,存在程序繁杂且使用性欠佳的课题。而且,还有如下的课题,即在使用状态下靠背会对背部造成压迫,尤其不适合脊椎损伤者使用。(2)专利文献2的看护用人体移动装置,其椅子通过设置于后部中央的轴而可双开地形成,使被换乘者从腰的后方接触敞开的椅子,看护者必须一边交替抬起被换乘者左右的大腿部一边将座部插入到臀下,这样会对看护者造成麻烦,存在使用性欠佳,并且椅子的构造复杂且缺乏量产性的课题。而且,由于座位被左右分割,因此强度容易不足,难以可靠地支撑看护者的体重,而存在缺乏耐久性、支撑体重的稳定性的课题。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乘/移动装置,该换乘/移动装置可不改变身体的方向而在与床、马桶座、轮椅等之间简单进行换乘,构造简单、即使是一个人也能使用,并且不会给使用者的背或腰施加负担,可长时间使用,特别是,即使是脊椎等有损伤的情形也能容易地使用,不仅可大幅度地减轻看护者及被看护者(使用者)的负担,而且不限于老人或肢体行动不便者等,健康的小该甚至大人都能简单地使用以取代自行车、摩托车、轮椅等而进行长距离移动,且功能性、稳定性、通用性、操作性良好。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现有课题,本发明的换乘/移动装置具有如下的构成。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换乘/移动装置,具备具有走行部的台部;设置在所述台部上由使用者从后方或侧方落座的落座部;和立设于所述落座部的前端侧与所述使用者的胸部抵接的护胸部,所述落座部或所述护胸部中的至少任一方,以沿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相对于所述台部移动自如的方式被保持。根据所述构成,可得到如下作用(I)落座部无靠背,可从台部的后方或侧方上下,在换乘时无须分解落座部或使落座部变形,特别是使用者是腿和腰等衰弱的被看护者时,可在落座于床或马桶座等的状态下不改变身体的方向也能容易地从台部后方跨过落座部而落座,无须借助看护者的手就能一个人进行换乘,可通过台部来支撑被看护者(使用者)的体重,很难发生跌倒等,可大幅度减轻看护者及被看护者(使用者)的负担,因而省力性、使用性优异。(2)由于具备立设于落座部的前端侧,可抵接使用者的胸部的护胸部,因此,通过以前倾姿势抱住护胸部的方式将体重靠托于护胸部,可通过落座部及护胸部来分散体重而 确实地支撑使用者的身体,即使无靠背也能以稳定的姿势长时间维持的座位姿势或立位姿势或者进行移动,可减轻对使用者的背部或腰等造成的负担,因而安全性、使用性优异。(3)通过使护胸部抵接使用者的胸部,可描绘脊椎通过颈椎而前弯、通过胸椎而后弯、通过腰椎而前弯的S字形的曲线,且可采取接近骨盆稍微前倾的正常的立位姿势的姿势,可保持体重均匀地分散于坐骨结节的理想的座位姿势,可减轻使用者的负担,因而长时间的连续使用性优异。(4)由于落座部或护胸部的至少任一方以相对于台部在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被保持,因而可根据床或马桶座等的换乘对象物的高度或使用者的体格、姿势等来自由地调整落座部或护胸部的位置,可使换乘对象物与落座部接近,从而可以一个人简便地进行换乘动作,即使在换乘对象物的下部没有插入台部的空间的情形下也能使用,因而通用性优异。(5)由于可以使落座部或护胸部前后移动或上下移动,因此可以将落座部或护胸部移动到台部的后方或下方,而使使用者安全且简便地进行上下,同时,在落座后通过将落座部或护胸部移动到前方或上方,可使使用者保持所需的姿势(角度),或抬起到所需的高度,能以使用者轻松的姿势进行移动,因而使用性优异。(6)由于无靠背,是使用者的背面(落座部的后方)被敞开的背面敞开型,因此,当使用者是脊椎或腰椎等背部或腰部有损伤的患者时,可以容易地直接从背面(背部)进行诊察,而无须移动到床上,这样能减轻使用者的负担的同时还能缩短诊察所需的时间,因而诊察性优异。(7)由于台部具有走行部,因此不限于老人或肢体行动不便者等,健康的小孩到大人广泛的使用者均可简单地使用,以取代自行车、摩托车、轮椅等而轻易进行在户内、户外的移动。(8)由于将落座部移动到上方时能以接近立位的姿势移动(走行),因此与现有的轮椅相比,使用者可确保宽广的视野,来自他人的能见度也高,可避免碰撞等的事故,安全性优异并且可防止血流的恶化,取代轮椅而可进行长距离的移动,因而使用性优异。(9)由于可使落座部或护胸部移动到上方,或使护胸部移动到前方,因此与现有的轮椅相比,手能够得到利用现有的轮椅时所不及的地方,也能进行将东西取出和放入到高处或门的开关、洗脸或烹调等,可扩大作业范围,因而功能性优异。(10)当使用电动的驱动装置等而使使用者前后移动或上下移动到落座部上时,能使使用者的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运动,即使是一个人也能进行基于屈伸运动等的下半身的关节移动区域的扩大或肌肉力量的增强、血流的改善等的康复治疗,可防止下半身的运动功能的降低或浮肿等状况出现,因而故功能性、省力性优异。在此,虽然台部可选择任意的形态,但台部的前后左右的尺寸达到在使用者搭乘且使落座部或护胸部前后移动或上下移动时不会失去平衡而跌倒的程度为佳。此外,通过将使用者承载脚的台部上表面作成无凹凸的平面,在换乘时不会妨碍脚的移动,因而使用性优异。走行部只要能使台部移动(走行)即可,不限于车轮,也可以是具备履带或多足步行的脚部等的走行部。作为走行部在具备车轮时其数目或配置可适宜选择,当各设置两个前轮、后轮时,能可靠地支撑使用者的体重,而能在户内或户外自在地移动换乘/移动装 置,因此体重支撑及移动的稳定性优异。台部也可以具备动力部,如可以使用正反旋转的马达。可以将前轮与后轮的至少任一方当作驱动轮,也可以进行全轮驱动。至于驱动轮,只要是能操作设置于换乘/移动装置的任意位置的加速器等而使换乘/移动装置本体移动的即可。特别是,当可以全方向移动台部时,具有可在小半径内转弯的能力,机动性优异。此外,作为动力源,可在台部装配电池。并形成为当电池的容量不足而无法走行时,可通过离合器操作以及借助看护者等的手推动作来进行移动的结构为佳。当与动力部或动力源一起将驱动轮设置于台部的前方的情况下,在使用者落座的状态下落座部移动到台部的后方或下方,而将重心移动到台部的后方侧时,这些构件可起到作为重锤而使台部水平稳定的作用。此外,通过生成左右驱动轮的转速差,可进行右转或左转,可通过转速差的比率来改变回转半径。特别是,当形成了可各自独立地控制左右驱动轮的旋转方向的结构时,通过使一方正转,使另一方反转而能原地旋转,因而机动性优异。而且,也可以将前轮与后轮形成为相同程度的大小,并设置与汽车或摩托车相同的转向机构。特别是在户外等的走行性、操作性优异。作为电池,较佳的是可充电的二次电池,可使用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二次电池、铅电池等。而且,当电池可以自如地装卸时,即使在对从换乘/移动装置卸下来的已用完的电池进行充电时,也能搭载其他已充电的电池而进行驱动,因而使用性优异。在换乘/移动装置中,也能在台部装设备用的电池,通过装设备用电池能拉长走行距离。制动器可使用结构为把制动索连结在制动杆上,拉该制动索而将制动垫片推压在驱动轮的轮圈等上的制动器或电磁制动器等。制动杆可设置于使用者容易操作的任意的位置,但是通过将其设置于护胸部的左右的任一方的附近,即使在换乘时也能将实施制动而将台部固定,安全性优异。可选择任意形态的车轮,但是在使用包含发泡氨基甲酸乙酯的防爆轮胎时,无需担心爆胎或无需进行气压的调整,使用性优异。而且,若在各个驱动轮设置悬架构件,则可使乘坐时的感觉舒适。此外,通过在台部的前方或侧方设置用金属制的管子等形成格子形状的护脚件,能以立位姿势参加足球等的比赛。落座部用于支撑使用者的臀部,可选择任意的形状,而当形成宽度从顶端逐渐扩大到中央附近,并从中央附近到后方以更大的比例扩大宽度的尖头型时,在换乘时不会造成妨碍,且在提高落座部而采取立位姿势时不会妨碍大腿部的动作,使用性优异。在换乘时,为了容易在落座部的表面滑行臀部,以摩擦系数低的皮革或聚氨酯纤维、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等的材质包覆落座部的表面,或者也可以在表面设置多个滚轮。此夕卜,当在落座部的金属制或合成树脂制的基部与表皮之间放入以氨基甲酸乙酯等的高分子化学物质制作的发泡材料时,除了吸收振动及碰撞外,也可使坐骨下等的高压点的压力分散,可改善神经的压迫或血液循环等,能减轻臀部的疼痛。而且,出于防止臀部的闷热的目的,可以在落座部设置通气孔,或以网眼构造的质料形成表皮。护胸部可选择任意的形状,选择不会对使用者的胸部施加局部压迫或异常感觉的面积、形状、硬度为佳。优选选择在金属制或合成树脂制的基部与表皮之间放入了用氨基甲酸乙酯等的高分子化学物质制作的发泡材料(衬垫)的部件。而且,出于防止胸部闷热的目的,与落座部一样,可以在护胸部开设通气孔或以网眼结构的质料形成表皮。
此外,也可以在使用者搭乘换乘/移动装置时可直视的护胸部的上表面等上设置显示电池残余容量的显示部。通过改变灯的颜色或亮灯状态等,能显示电池的残余容量,用户可以放心地出门。落座部或护胸部的移动可以是电动的,也可以是手动的。当具备电动的驱动机构部时,能以简便的操作使落座部或护胸部移动到所需的位置,因而操作性、省力性优异。此夕卜,落座部与护胸部可以作为一体进行前后移动或上下移动,也可以各自独立进行前后移动或上下移动。例如,可使用使用四连杆机构等且通过转动来进行前后移动及上下移动的部件、齿条与小齿轮的组合件、惰钳(> 一 7—卜> 7 )等的连杆机构、液压或气压缸、通过滚珠丝杠等的升降部件来进行上下移动的零部件等。而且,也能倾斜地配置升降构件而使其进行前后移动与上下移动。此外,在将落座部移动到与换乘对象相同高度的情况下,通过将落座部的后端配置在与台部的后端部基本相同的位置或比台部的后端部还向后方突出的位置,可使落座部靠近如马桶座等的换乘对象,使得在换乘对象与落座部之间很难产生间隙,能容易进行换乘动作。此外,也可以通过使用便携式电话等的移动通讯装置或无线LAN等的远程操作来驱动换乘/移动装置。这种情况下,在使用者落座于床等的状态下,通过遥控操作操纵杆等,使位于间隔开的(手够不到的)位置的换乘/移动装置移动,从而可以定位于最佳的位置处,在无看护者的辅助下可从床等上换乘到换乘/移动装置上,从而能减轻看护者的负担。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涉及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换乘/移动装置,具备使所述落座部在所述台部的后方低位置与所述台部的前方高位置之间移动,使得所述落座部进行前后移动及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部。根据所述构成,除了具有技术方案I的发明所具有的作用外,还具有如下的作用(I)由于具有使所述落座部在所述台部的后方低位置与所述台部的前方高位置之间移动,使得所述落座部进行前后移动及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部,能以一次的动作迅速换乘或上下落座部,并能将落座部移动至最佳的移动(走行)位置,因而省力性、使用性优异。(2)在台部的后方低位置与前方高位置之间移动落座部时,可将使用者的体重靠托并支撑于前方的护胸部上,因此,可不失平衡地、安全地进行前后移动及上下移动,不会有掉下或跌倒的顾虑,任何人都能放心地简单地使用,因而动作的稳定性、可靠性优异。(3)通过用驱动机构部使落座部移动,可依照移动(走行)速度或用户的体格等来简便地调整重心高度(位置),能维持稳定的姿势,因而走行时的稳定性、姿势的安全性优
巳在此,作为驱动机构部,可使用前述的齿条与小齿轮的组合件、惰钳等的连杆机构、液压或气压缸、滚珠丝杠等的升降构件。通过从台部的后方低位置到前方高位置倾斜地配置这些构件,可以同时进行落座部的前后移动及上下移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涉及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换乘/移动装置,具备使所述落座部或所述护胸部绕与所述台部的前后方向正交的水平轴转动,进行所述落座部或所述护胸部的前后移动及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部。
根据所述构成,除了具有技术方案I的发明所具有的作用外,还具有如下的作用(I)由于具备使所述落座部或所述护胸部绕与所述台部的前后方向正交的水平轴转动,进行所述落座部或所述护胸部的前后移动及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部,因而能以小的力量抬起使用者并使其移动,因而紧凑性、省力性优异。(2)通过用驱动机构部使落座部或护胸部转动,可使落座部或护胸部后倾的同时下降而使使用者换乘,或使落座部或护胸部前倾的同时上升,由此能以平稳的动作保持使用者所需的姿势(角度),或可将使用者抬起到所需的高度,因而动作稳定性优异。在此,作为驱动机构部,能通过转动使落座部或护胸部前后移动及上下移动即可。如适合使用四连杆机构等。由此,能实现机构的紧凑化,并且省力性优异。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涉及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换乘/移动装置,其中,所述的驱动机构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台部上的前后两处的第一、第二连结转动轴;设置于所述落座部的下部的前后两处的第三、第四连结转动轴;具有一个以上的将所述第一连结转动轴与所述第三连结转动轴连结的连杆轴的前方连杆部;具有一个以上的将所述第二连结转动轴与所述第四连结转动轴连结的连杆轴的后方连杆部;以及两端部分别转动自如地连结于所述前方连杆部及所述后方连杆部进行伸缩的连杆驱动部。根据所述构成,除了具有技术方案3的发明所具有的作用外,还具有如下的作用(I)由于驱动机构部具备设置于台部的前后两处的第一、第二连结转动轴,以及设置于落座部下部的前后两处的第三、第四连结转动轴,第一连结转动轴与第三连结转动轴、第二连结转动轴与第四连结转动轴分别通过具有一个以上的连杆轴的前方连杆部及后方连杆部连结,因此,通过伸缩两端部可转动自如地连结于前方连杆部及后方连杆部的连杆驱动部,能在保持第一、第二连结转动轴之间及第三、第四连结转动轴之间的距离的状态下,改变前方连杆部及后方连杆部与台部上表面所成的角度,能在将配置于第三、第四连转动轴的上方的落座部朝前后方向转动的同时使其进行上下移动,与用直动式的液压或气压缸等直接使落座部上下移动的情况相比,能以更小的行程进行宽范围的高度调整,可实现驱动机构部的小型化、轻量化。(2)由于用前方连杆部及后方连杆部从前后两侧支撑落座部,因此,能可靠地支撑使用者的体重,能减少移动时产生的振动,因而姿势的稳定化优异。在此,虽然落座部设置于驱动机构部的第三、第四连结转动轴的上方(可动部的上端侧),但转动自如地保持第三、第四连结转动轴的转动轴保持部可以一体形成于落座部的下部,也可以相对转动轴保持部装卸自如地固定落座部。而且,对于护胸部来说,其可以与落座部构成一体化,两者可以同时进行转动及上下移动,也可以与落座部独立地进行转动或上下移动。前方连杆部及后方连杆部分别至少用一根连杆轴连结第一连结转动轴与第三连结转动轴及第二连结转动轴与第四连结转动轴,当将各个连结转动轴的左右两处用两根连杆轴相连时,能用四根连杆轴支撑使用者的体重,因而支撑的稳定性、耐久性、安全性优异,是优选结构。此外,作为连杆驱动部,适合使用液压或气压缸等的伸缩部件。可实现紧凑化且能移动重的物品,容易进行控制且无噪音,能平稳地进行工作。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涉及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换乘/移动装置,其中,所述落座部及所述护胸部中的至少任一方,被滑动自如地设置于支柱上,该支柱立设于所述第三 连结转动轴或转动自如地保持所述第三连结转动轴与所述第四连结转动轴的转动轴保持部中的任一个上。根据所述构成,除了具有技术方案4的发明所具有的作用外,还具有如下的作用(I)由于落座部或护胸部的至少任一方,被滑动自如地设置在立设于第三连结转动轴或转动自如地保持第三连结转动轴与第四连结转动轴的转动轴保持部中的任一个上的支柱上,因此,可依照使用者的体格等使落座部或护胸部的位置上下移动,可扩大落座部或护胸部的可动范围,因而通用性优异。在此,设置用以将支柱插通于落座部或护胸部的插通部,通过与插通的支柱进行螺线固定或销嵌合等,可固定于所需的位置。而且,当将支柱立设于第三连结转动轴上时,可使支柱与第三连结转动轴一起转动,可自如地调整设置于支柱的护胸部或落座部的角度。此时,通过在支柱的下端部(第三连结转动轴周围)设置棘轮机构,能以所需的角度固定支柱,通过使护胸部或落座部绕转动轴转动,可依照使用者的体格或喜好来调整护胸部或落座部的倾斜角度,能以轻松的姿势使用。此外,也可以设置如下构件,即检测落座于落座部的如压敏传感器等的落座检测部;在落座检测部检测出落座于落座部已持续了规定时间以上时,以声音或光等发出警告的报知机构。在由报知机构发出警告时,可通过使落座部及护胸部前倾,将使用者的上半身落靠于护胸部,使支撑使用者臀部的落座部后倾而从臀部脱离,由此能防止臀部的血流受阻碍。而且,在设置检测落座部的高度方向位置的位置传感器,检测出长时间持续落座姿势时,通过使落座部上升并采取接近立位的姿势,也能防止血流受阻碍。支柱因在前倾时成为支撑使用者的体重的支撑体,因而优选立设于落座部的前端侧且落座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当支柱在台部的前后方向可转动自如地且与驱动机构的连结轴同轴设置时,可简化构造。此外,当在护胸部的前面(台部的前方侧)设置进行动力部的0N/0FF或切换落座部的上下移动的开关时,可防止在换乘时突然移动,因而安全性优异。当在护胸部的至少一侧部或前部具备在水平面内被转动自如地设置的握持部时,使用者能用自己的手握住握持部,并使换乘/移动装置靠近身体或远离身体,而简便地调整位置、因而使用性优异,并且在使落座部或护胸部转动时,使用者可握住握持部而可靠地保持身体,因而安全性优异。而且,由于握持部在水平面内转动自如,因此,在搭乘后可以将握持部朝前方转动,使得握持部不会妨碍使用者的姿势,在前倾时可以用护胸部可靠地支撑使用者的体重,不仅支撑的稳定性、可靠性优异,仅通过转动握持部而能对应换乘时与移动时的两种动作,因而通用性优异,零件数量少且量产性优异。握持部可以由金属制或合成树脂制的管子等形成。而且,握持部的形状可适宜选择,当形成为U字形状或倒U字形状时容易握持,因而可以优选使用。通过在形成于护胸部上的插通部插入握持部的一端侧,可以使握持部自如地转动。此外,对与插通部,通过拧螺钉或销嵌合等的方式固定握持部,可以依照使用者的体格或姿势、用途等来调整握持部的高度。而且,可在握持部安装用以操作换乘/移动装置的驾驶或落座部的上下移动或转动的开关或杆等。
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涉及技术方案I至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换乘/移动装置,其具备设置于所述台部的前方或侧方,且用于保护使用者脚部的至少一部分的脚部保护部。根据所述构成,除了具有技术方案I至5的发明所具有的作用外,还具有如下的作用(I)由于具有设置于台部的前方或侧方,且用于保护使用者脚部的至少一部分的脚部保护部,因此能保护膝盖或小腿等的前面或两侧面,因而安全性优异。在此,脚部保护部的形状可适宜选择,可以在台部的前方或侧方立设面状、栅状、格子状等的框架,使得包围使用者的周围,也可以直接以保持使用者的脚部,不会向横向或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固定。当保持使用者的脚部时,除了护胸部或落座部外,也能通过脚部保护部来支撑使用者的一部分体重,从而能分散支撑使用者的体重,特别是在接近立位姿势的状态下也能稳定地维持使用者的姿势,因而使用性优异。此时,作为脚部保护部,适合使用具有两个膝盖抵接部,且该膝盖抵接部形成为水平剖面呈大致半圆弧形或大致U字形状的缺口形状的部件,使得可以保持各个脚的前面及两侧面。特别是为了柔软地支撑使用者的膝下(胫骨的上端)部分,优选的是以氨基甲酸乙酯等的弹性构件形成整个膝盖抵接部或脚部保护部,或用弹性体局部包覆膝盖抵接部的抵接面。当在台部的两侧部具备与台部的长边方向平行地且前后移动自如地被设置的附有脚轮的辅助框架时,根据使用者的姿势(重心位置)并通过前后移动辅助框架,可以保持平衡而不会导致台部翻倒,因而安全性优异。而且在不使用时,移动附有脚轮的辅助框架使得台部与附有脚轮的辅助框架相重叠,由此能缩短全长而紧凑地收纳,因而搬运性、省空间性优异。由于在使落座部后倾或下降的座位姿势下,重心位于台部的后方,因此,通过使附有脚轮的辅助框架朝后方移动,可以防止整个换乘/移动装置向后方翻倒。而且,由于在使落座部前倾或上升的立位(直立)姿势或前倾姿势下,重心会移动到台部的前方,因此,通过使附有脚轮的辅助框架朝前方移动可以保持持重心的平衡,可防止整个换乘/移动装置向前方翻倒。附有脚轮的辅助框架只要能相对台部自如地前后移动即可,例如,适合使用在台部的两侧与长边方向平行地形成长孔,并用贯穿设置于长孔的连结轴连结配置于台部两侧的左右的附有脚轮的辅助框架的部件。可以在台部的两侧上表面或各个附有脚轮的辅助框架的上表面立设扶手。由此,在换乘时使用者除了可以沿着扶手进行换乘动作外,也能在移动时保护使用者,因而安全性优异。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涉及技术方案I至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换乘/移动装置,其具备转动自如地保持于所述落座部的后端侧的护腰部。根据所述构成,除了具有技术方案I至6的发明所具有的作用外,还具有如下的作用(I)由于具有被转动自如地保持于落座部后端侧的护腰部,因此,在上下(换乘)落座部时,可以将护腰部沿水平方向放倒,这样护腰部不会造成妨碍,而在落座于落座部并 进行移动时,可以将护腰部沿垂直方向竖立,这样可以支撑使用者的臀部,能在起动或加速等状况下可靠地防止从落座部掉下,因而使用性、安全性优异。(2)在将落座部移动到后方或下方,并在与床或马桶座等的换乘对象之间换乘时,无法充分靠近落座部与换乘对象,当产生间隙时或无法使落座部与换乘对象成相同高度而产生台阶时等,可通过将护腰部向后方放倒来解除所产生的间隙或台阶,可在落座部与换乘对象之间平稳地进行换乘动作,因而使用性、通用性优异。在此,护腰部只要是围绕与台部的前后方向正交的水平轴转动即可,转动动作可以是电动进行,也可以是手动进行。通过进行电动化,可以以简便的操作使护腰部转动所需的角度,因而操作性、省力性优异。而且,护腰部的转动也可以连动于落座部的前后移动或上下移动或转动。在使落座部移动到后方或下方时,若护腰部自动地沿水平方向倒下,则可不必在意护腰部而能平稳地进行换乘动作。而且,在使落座部移动到前方或上方时,若护腰部自动地沿垂直方向竖立,则能以护腰部安全地支撑使用者,无须进行麻烦的操作,因而使用性、安全性优异。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涉及技术方案I至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换乘/移动装置,其具备踏板部,该踏板部沿前后方向滑动自如地设置在所述台部上。根据所述构成,除了具有技术方案I至7的发明所具有的作用外,还具有如下的作用(I)由于具有可沿前后方向滑动自如地设置在台部上的踏板部,因此,在使落座部前后移动时,可在使用者将脚承载于踏板部的状态下使整个身体向前后移动,这样使用者不需要抬脚或使用者自己前后移动脚,因而重心的稳定性、使用性优异。(2)在使落座部移动到后方,在与床或马桶座等的换乘对象之间换乘时,可以将踏板部靠近换乘对象,因此,可以平稳地移动身体而进行换乘动作,因而使用性优异。在此,踏板部只要能在台部的前后方向进行滑动即可。适合使用在台部的上表面或左右两侧部等处与台部的前后方向平行地形成或设置凹条的导轨或沟,对踏板部进行引导的部件。通过在踏板部的底面或左右两侧部设置车轮或滚轮等,可使踏板部平稳地滑动。至于踏板部,使用者只是把脚放置到其上并加上体重,就能配合使用者身体的前后移动而使其移动,但是如果使其与落座部连动而进行前后移动的话,动作的稳定性、使用性优异。此外,踏板部未必需要水平配置,可以配置成后方较低的倾斜形态。这是因为,在移动到后方时踏板部的高度会变低,而能容易进行上下。而且,当使踏板部与落座部一起上下移动时,可保持一定的落座部与踏板部的距离,不管落座部的高度如何,均能一直支撑使用者的脚,因而安全性、使用性优异。发明效果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换乘/移动装置,可得到如下有益效果。根据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I)可提供一种省力性、使用性、安全性优异的背面敞开型的换乘/移动装置,使用者可在落座于床或马桶座等的状态下不改变身体的方向就能容易地从台部后方跨过落座部而落座,无需借助看护者的手就能一个人进行换乘,而且不易发生跌倒,通过使落座部或护胸部转动到前方,可以以前倾姿势抱住护胸部而将体重落于护胸部上,这样能将体重分散到落座部及护胸部上而能可靠地支撑使用者的身体,可长时间维持座位姿势或立位姿 势或进行移动,从而能大幅度地减轻看护者及被看护者(使用者)的负担。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在具有技术方案I的发明所具有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有益效果。(I)可提供一种动作的稳定性、可靠度佳的换乘/移动装置,在将使用者的体重靠托于前方的护胸部上而支撑的同时,不失去平衡而安全地在台部的后方低位置与前方高位置之间使落座部移动,这样不会有掉下或跌倒的顾虑,任何人都能放心、简单地使用。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在具有技术方案I的发明所具有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有益效果。(I)可提供一种紧凑性、省力性优异的换乘/移动装置,通过使落座部或护胸部绕水平轴转动并进行前后移动及上下移动,能以小的力量抬起并移动使用者。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在具有技术方案3的发明所具有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有益效果。(I)可提供一种通过使前方连杆部及后方连杆部从被折叠成与台部上表面大致平行的状态转动到大致以90度竖立的位置为止,从而可以在广范围内进行落座部的高度调整的小型轻量且驱动的效率性、紧凑性优异的换乘/移动装置。根据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在具有技术方案4的发明所具有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有益效果。(I)可提供一种通过沿着支柱使落座部或护胸部的位置上下移动而能扩大落座部或护胸部的可动范围,可对应各式各样体格的使用者的通用性优异的换乘/移动装置。根据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在具有技术方案I至5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发明所具有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有益效果。(I)可提供一种能确实保护使用者的膝盖或腿肚等的前面或两侧面等的、安全性优异的换乘/移动装置。根据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在具有技术方案I至6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发明所具有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有益效果。(I)可提供一种通过依照落座部的位置使护腰部转动到最佳的位置(角度),可以在换乘时平稳地上下落座部或在移动(走行)时确实地支撑使用者的臀部或腰部的、使用性安全性优异的换乘/移动装置。
根据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在具有技术方案I至7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发明所具有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有益效果。(I)可提供一种使落座部前后移动时可以在使用者将脚承载于踏板部的状态下使整个身体前后移动,而无需抬脚或使用者自己前后移动脚,可以平稳地进行换乘动作,重心的稳定性、使用性优异的换乘/移动装置。


图I是表示使实施方式一涉及的换乘/移动装置中的落座部下降了的状态的模式立体图。图2是表示使实施方式一涉及的换乘/移动装置中的落座部下降了的状态的模式俯视图。图3是表示使实施方式一涉及的换乘/移动装置中的落座部下降了的状态的模式 侧视图。图4是表示使实施方式一涉及的换乘/移动装置中的落座部上升了的状态的模式侧视图。图5是表示使用实施方式一涉及的换乘/移动装置从马桶座换乘前的状态的模式侧视图。图6是表示使用实施方式一涉及的换乘/移动装置从马桶座换乘后的状态的模式侧视图。图7是表示以立位姿势搭乘实施方式一涉及的换乘/移动装置的状态的模式侧视图。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一涉及的换乘/移动装置中的落座部前倾的状态之模式侧视图。图9是表示使实施方式二涉及的换乘/移动装置中的落座部下降了的状态的模式侧视图。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三涉及的换乘/移动装置中的落座部下降了的状态的模式俯视图。图11是表示以立位姿势搭乘实施方式三涉及的换乘、移动装置的状态的模式侧视图。图12是显示使用实施方式三涉及的换乘/移动装置换乘到马桶座之前的状态的模式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换乘/移动装置。(实施方式一)图I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换乘/移动装置中的落座部下降了的状态的模式立体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一中的换乘/移动装置的落座部的下降了的状态的模式俯视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换乘/移动装置中的落座部的下降了的状态的模式侧视图。在图I至图3中,I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换乘/移动装置;2为与地面平行的换乘/移动装置I的台部;2a为台部2的上表面;2b为设于台部2的两侧面的导孔;2c为立设于台部2的前方部分的、左右的转动轴保持板;3为后述的具有驱动轮3a与后轮3b的台部2的走行部;3a为设置于台部2前方的左右两侧作为走行部3的前轮的驱动轮;3b为设置于台部2后方的左右两侧的走行部3的后轮(图3) ;4为设置于台部2的两侧的可前后移动的、附有脚轮的辅助框架;4a、4b为贯穿设置于形成于台部2的两侧面的长孔状导孔2b并在前后两处连结左右的附有脚轮的辅助框架4、4的连结轴;5为设置于各个附有脚轮的辅助框架4的前后两处的底部的脚轮;10为通过转动后述的落座部22及护胸部23而进行前后移动及上下移动的换乘/移动装置I的驱动机构部;11、12为转动自如地被立设于台部2的前方部分的左右的转动轴保持板2c所保持的第一、第二连结转动轴;13、14为在被设置于落座部22的下部的转动轴保持部IOa的前后两处被转动自如地保持的第三、第四连结转动轴;15为用左右两根连杆轴15a、15b来连结第一连结转动轴11与第三连结转动轴13的前方连杆部;16为用左右两根连杆轴16a、16b来连结第二连结转动轴12与第四连结转动轴14的后方连杆部;17为对前方连杆部15的左右的连杆轴15a、15b在长度方向的途中施以连接的前方连结轴(图2) ;18为对后方连杆部16的左右的连杆轴16a、16b在长 度方向的途中施以连接的后方连结轴;20为通过前方连结轴17与后方连结轴18使两端部分别被转动自如地连结于前方连杆部15及后方连杆部16而可伸缩的驱动机构部的连杆驱动部;21为立设于第三连结转动轴13上的支柱;22为配置于转动轴保持部IOa的上方的换乘/移动装置I的落座部;22a为支柱21可滑动自如地被插通的落座部22的插通部;22b为通过拧螺钉将落座部22的插通部22a固定在支柱21上的固定操作部;23为在穿设于下端部的嵌合孔中嵌合了支柱21的顶端的换乘/移动装置I的护胸部;23a为穿设护胸部23的中央部下端且可插通固定支柱21的上端的插通孔;24为形成倒U字形状,一端侧插通被形成于护胸部23的前面侧的左右两处的卡合孔23b,能在水平面内被转动自如地保持的握持部;25为嵌装于使第一连结转动轴11的两端部弯曲的弯曲部Ila上的脚部保护部;25a为水平剖面形成为大致半圆弧状或大致U字形状而能支撑使用者的两膝或胫的前面及两侧面的脚部保护部25的两个膝盖抵接部。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换乘/移动装置中的落座部的上升了的状态的模式侧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部10使用了四连杆机构,即,用前方连杆部15与后方连杆部16连结了台部2的第一、第二连结转动轴11、12与设置于落座部22的下部的第三、第四连结转动轴13、14的四连杆机构。若由图3的状态通过设置于用户容易使用的位置上的驱动机构部10的操作开关或杆等(未图示)来驱动连杆驱动部20,则随着连杆驱动部20的变短,前方连杆部15与后方连杆部16以第一、第二连结转动轴11、12为中心连动而转动,如图4所示,从与台部2的上表面2a大致平行的状态,变化成与台部2的上表面2a大致正交的状态。其结果,在立设于第三连结转动轴13上的支柱21上所设置的落座部22及护胸部23,可以在保持图3中的姿势(换乘姿势)的状态下,移动到图4所示的立位姿势的位置。此时,为了对应伴随着落座部22及护胸部23的转动及上升的重心位置的变化,通过沿着设于台部2的两侧面的导孔2b使连结轴4a、4b朝台部2的前方侧移动,可以用附有脚轮的辅助框架4保持平衡,可防止换乘/移动装置I朝前方翻倒。
由于台部2具有用作走行部3的前轮的两个驱动轮3a,以及两个后轮3b,因而具有较佳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将前轮用作驱动轮3a,能使使用者容易想象换乘/移动装置I的行进方向,因而操作性优异。而且,通过加大作为走行部3的前轮的驱动轮3a的直径,可容易越过台阶等,因而走行性优异。此外,走行部3的后轮3b可以作成与驱动轮3a相同的大小。而且,通过将使用者的脚着地的台部2的上表面2a做成宽于使用者的肩宽并做成平面,在换乘时不会妨碍脚的移动,因而使用性优异。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驱动轮3a的动力部,使用了可正反旋转的马达。而且,对各个驱动轮3a内装一个马达,从而能够各自独立控制转速、旋转方向。这是因为通过左右的驱动轮3a的转速差可进行右转弯或左转弯,或者通过左右的驱动轮3a的旋转方向的不同可原地进行右旋转或左旋转,即机动性优异的缘故。此外,驱动轮3a的转速或旋转方向等的操作可通过设置于握持部24上的加速器杆或制动杆(未图示)来进行,或者可通过设置于护胸部23上的开关(未图示)等来进行。通过将成为动力部或动力源的电池与驱动轮3a—同设置于台部2的前方,可在使 用者落座的状态下降低或后倾落座部22,在重心朝台部2的后方移动时,这些构件可用作重锤而实现使台部2水平稳定的作用。此外,通过将装卸自如地安装电池,可以从换乘/移动装置I上卸下电池后进行充电。而且,若在护胸部23的上表面等设置电池电流计,则能通过目视即可简单地确认电池容量,因而使用性优异。此外,走行部3不限于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形态,只要可以使台部2移动(走行)即可。例如,可以具备履带,也可以具备多足步行的脚部等。驱动机构部10配置成当落座部22下降到与床或马桶座的换乘对象同程度的高度时,可以使落座部22的后端处于与台部2的后端部同程度的位置上或比台部2的后端还向后方突出的位置上的结构。据此,无需将台部2的后部插入至换乘对象的下部而也能使换乘对象与落座部22接近,使用者可以以滑移方式简便地进行换乘,因而通用性、使用性优异。作为连杆驱动部20,可使用液压缸或气压缸等,由此能实现紧凑性并能移动重的物品,可进行控制且能无噪音地、平稳地进行动作。落座部22的形状如图2所示,从上看的形状呈从顶端到中央附近位置宽度逐渐扩大,之后随着从中央附近到后方,宽度以更大的比例扩大而形成的尖头型(自行车的鞍形状),这样在换乘时不会造成妨碍,且在使落座部22上升而采取立位姿势时不会妨碍大腿部的操作。此外,落座部22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此,可选择使用者容易跨过的任意的形状,例如可形成为葫芦型或与乘马用的鞍等一样的形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落座部22的插通部22a插通到立设于第三连结转动轴13上的支柱21,并在固定操作部22b通过拧螺钉方式滑动自如地固定了落座部22,但落座部22也可以固定于转动轴保持部IOa的上表面。而且,支柱21也能与转动轴保持部IOa 一体形成。用具有柔软性、弹力性的材质形成了护胸部23,从而不会给使用者的胸部施加局部的压迫或者难受的感觉。另外,对于护胸部23的材质或形状,可依照使用者的体格等来选择面积、形状、硬度等。握持部24以金属制或合成树脂制的管形状成为倒U字形状,将一端侧插通于护胸部23的卡合孔23b中,使得可以固定左右方向的转动角。由此,可根据需要在水平面内使握持部24转动,可使握持部24移动至护胸部23的侧方或前方位置等的容易握的位置而使用。此外,通过在握持部24的端部安装防滑用的橡胶制的手柄,将胸部按压于护胸部23的使用者可以牢固地握住握持部24的端部,能保持轻松的姿势。脚部保护部25的下端部被嵌装固定于弯曲第一连结转动轴11的两端部而成的弯曲部Ila上。由此,脚部保护部25可与第一连结转动轴11 一起转动。而且,在脚部保护部25中,其水平剖面呈大致半圆弧状或大致U字形状,且形成有向后方敞开的两个膝盖抵接部25a。由此,可保护使用者的两脚的膝下(胫骨的上端)部分的前面及两侧面。而且,由于能支撑使用者的一部分体重,且能保持脚不会在横向及前后方向移动,因此可稳定地维持立位姿势或前倾姿势,特别是,可保护膝盖并减轻其负担,因而使用性优异。此外,当在膝盖抵接部25a的基部与表皮之间放入氨基甲酸乙酯泡沫等的弹性构件时,可缓和移动换乘/移动装置I时的振动或碰撞、神经的压迫等。脚部保护部25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形态,也可以在台部2的前方 或侧方立设平面状、栅状、格子状等的框架,以包围使用者的周围。接着,说明从换乘对象换乘到实施方式一的换乘/移动装置时的使用方法。图5是表示使用实施方式一的换乘/移动装置从马桶座换乘前的状态的模式侧视图。图6是表示使用实施方式一的换乘/移动装置从马桶座换乘后的状态的模式侧视图。在图5及图6中,30表示具备作为换乘对象的马桶座30a的西式便器,X表示使用者。在图5中,使用者X在坐在马桶座30a上的状态下用两手握住握持部24,将换乘/移动装置I拉近直到换乘/移动装置I的落座部22的后端与马桶座30a接触为止,并定位于最佳的位置,再将两脚放在台部2的上表面2a上。此时,根据需要可将握持部24转动到面前(台部2的后方侧),这样能确实地握住握持部24。此外,可预先将驱动机构部10的连杆驱动部20伸长,将落座部22的高度降低到与使用者X所坐的马桶座30a等的高度相同程度的位置,这样能容易从马桶座30a换乘到落座部22。而且,通过将附有脚轮的辅助框架4朝台部2的后方移动,使使用者X换乘时的稳定性优异。此外,附有脚轮的辅助框架4的连结轴4a、4b通过第二连结转动轴12与齿轮或皮带等的连杆机构所连接,配合驱动机构部10的第二连结转动轴12的转动而前后移动。接着,如图6所示,握住握持部24并将护胸部23拉近到使用者x的胸部,同时将臀部朝前方移动而落座到落座部22上,之后将两脚移向前方,由此完成在座位姿势下的搭乘。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只说明了从便器30的马桶座30a换乘到换乘/移动装置I的情形,但在换乘对象为床或轮椅等其他的情形下,使用方法也相同。而且,当从换乘/移动装置I换乘到作为换乘对象的床或马桶座30a等上时,可以按照与上述的程序大致相反的顺序进行动作。接着,说明一下实施方式一的换乘/移动装置的立位姿势下的使用方法。图7是表示用实施方式一的换乘/移动装置从座位姿势转变为立位姿势时的状态的模式侧视图。从图6的状态,使用者X操作操作杆(未图示)等而驱动驱动机构部10时,如图7所示,落座部22及护胸部23边转动到前方边上升,使使用者X转变为立位姿势。此时,为了保持台部2上的重量平衡,附有脚轮的辅助框架4通过前述的连杆机构,伴随着第二连结转动轴12的旋转而朝台部2的前方移动。此外,落座部22的高度调整到能将膝盖缓慢弯曲的程度为佳,从而将使用者X的体重分散到落座部22、护胸部23、脚部保护部25上。而且,脚部保护部25的角度用棘轮机构或拧螺钉方式等来调节为佳,从而使使用者X的膝下附近抵接膝盖抵接部25a而被保持。通过使用者X解除换乘/移动装置I的制动器,并操作加速器杆等能进行移动。接着,说明一下实施方式一的换乘/移动装置的前倾姿势下的使用方法。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换乘/移动装置的前倾姿势的模式侧视图。在图8中,通过使用棘轮机构或拧螺钉方式使支柱21绕第三连结转动轴13转动并固定,并使落座部22及护胸部23前倾,由此能将使用者X的体重落于护胸部23上,特别是,能大幅度地减轻脊椎有损伤的使用者X的负担,能以轻松的姿势长时间搭乘,因此使用性、通用性优异。此外,可以通过在转动轴保持部IOa与落座部22的底部之间设置连杆机构或活塞气缸等来进行落座部22的角度调整或固定。根据以上所述构成了实施方式一中的换乘/移动装置,因而可得到如下的作用。(I)落座部无靠背,可从台部的后方或侧方上下,在换乘时无须分解落座部或使落座部变形,特别是使用者是腿和腰等衰弱的被看护者时,可在落座于床或马桶座等的状态下不改变身体的方向也容易从台部后方跨过落座部而落座,无须借助看护者的手就能一个人进行换乘,可通过台部来支撑被看护者(使用者)的体重,很难发生跌倒等,可大幅度减轻看护者及被看护者(使用者)的负担,因而省力性、使用性优异。(2)由于具备立设于落座部的前端侧的与使用者的胸部抵接的护胸部,因此,通过以前倾姿势抱住护胸部的方式将体重落于护胸部,可通过落座部及护胸部来分散体重而确实地支撑使用者的身体,即使无靠背也能以稳定的姿势长时间维持的座位姿势或立位姿势或者进行移动,可减轻对使用者的背部或腰等造成的负担,因而安全性、使用性优异。(3)通过使护胸部抵接使用者的胸部,可描绘脊椎通过颈椎而前弯、通过胸椎而后弯、通过腰椎而前弯的S字形的曲线,且可采取接近骨盆稍微前倾的正常的立位姿势的姿势,可保持体重均匀地分散于坐骨结节的理想的座位姿势,可减轻使用者的负担,因而长时间的连续使用性优异。(4)由于具备能使落座部及护胸部的绕与台部的前后方向正交的水平轴周围转动的驱动机构部,因而根据床或马桶座等的换乘对象物的高度或使用者的体格、姿势等,能调整落座部或护胸部的位置沿前后方向、上下方向移动,能使换乘对象物与落座部接近,因此,可以一个人简便地进行换乘动作,即使是换乘对象物的下部没有插入台部的空间的情形下也能使用,因而通用性优异。(5)由于通过驱动机构部能使落座部或护胸部向前后方向移动,因此可以使落座部或护胸部后倾并下降,从而使用者可以安全且简便地进行上下,同时,通过使落座部或护胸部前倾并上升,能保持使用者所需的姿势(角度),或抬起到所需的高度,能以使用者轻松的姿势进行移动,因而使用性优异。(6)由于无靠背,使用者的背面(落座部的后方)是被敞开的背面敞开型,因此,当使用者是脊椎或腰椎等背部或腰部有损伤的患者时,可以容易地直接从背面(背部)进行诊察,而无须移动到床上,这样能减轻使用者的负担的同时还能缩短诊察所需的时间,因而诊察性优异。(7)由于台部具有走行部,因此不限于老人或肢体行动不便者等,健康的小孩到大人广泛的使用者均可简单地使用,以取代自行车、摩托车、轮椅等而轻易进行在户内、户外的移动。(8)通过驱动机构部能使落座部上升而能以接近立位的姿势移动(走行),因此与现有的轮椅相比,使用者可确保宽广的视野,来自他人的能见度也高,可避免碰撞等的事故,安全性优异并且可防止血流的恶化,取代轮椅而可进行长距离的移动,因而使用性优
巳(9)通过驱动机构部能使落座部或护胸部上升,或使护胸部前倾,因此与现有的轮椅相比,手能够得到利用现有的轮椅时所不及的地方,也能进行将东西取出和放入到高处或门的开关、洗脸或烹调等,可扩大作业范围,因而功能性优异。 (10)可用驱动机构部使落座部上升,由此能使使用者的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运动,即使是一个人也能进行利用屈伸运动等的下半身的关节可动域的扩大或肌肉力量的增强、血流的改善等的康复治疗,可防止下半身的运动功能的降低或水肿等状况出现,因而故功能性、省力性优异。(11)由于驱动机构部具备设置于台部的前后两处的第一、第二连结转动轴,以及设置于落座部下部的前后两处的第三、第四连结转动轴,第一连结转动轴与第三连结转动轴、第二连结转动轴与第四连结转动轴分别通过具有一个以上的连杆轴的前方连杆部及后方连杆部所连结,因此,通过伸缩两端部可转动自如地连结于前方连杆部及后方连杆部的连杆驱动部,能在保持第一、第二连结转动轴之间及第三、第四连结转动轴之间的距离的状态下,改变前方连杆部及后方连杆部与台部上表面所成的角度,能在将配置于第三、第四连转动轴的上方的落座部朝前后方向转动的同时使其进行上下移动,与用直动式的液压或气压缸等直接使落座部上下移动的情况相比,能以更小的行程进行宽范围的高度调整,可实现驱动机构部的小型化、轻量化。(12)由于用前方连杆部及后方连杆部从前后两侧支撑落座部,因此,能可靠地支撑使用者的体重,能减少移动时产生的振动,因而姿势的稳定化优异。(13)由于落座部及护胸部被滑动自如地设置在立设于第三连结转动轴上的支柱上,因此,可依照使用者的体格等使落座部或护胸部的位置上下移动,可扩大落座部或护胸部的可动范围,因而通用性优异。(14)在护胸部的至少一侧部具有在水平面内被转动自如地设置的握持部,由此被看护者可通过用自己的手握住握持部而将换乘/移动装置靠近身体或远离身体,能简便地调整位置,因而使用性优异。(15)移动落座部或护胸部时,被看护者握住持握持部而能确实地保持身体,因而安全性优异。(16)由于握持部在水平面内转动自如,因此,在搭乘后通过将握持部转动到前方,可以避免握持部妨碍使用者的姿势,在前倾时可以用护胸部可靠地支撑使用者的体重,因而支撑的稳定性、可靠性优异。(17)仅通过转动握持部而能对应换乘时与移动时的两种动作,因而通用性优异,零件数量少且量产性优异。
(18)由于具有设置于台部的前方,且用于保护使用者脚部的至少一部分的脚部保护部,因此,除了护胸部或落座部外,在脚部保护部也能分散使用者的体重并予以支撑,特别是在接近立位姿势的状态下也能稳定地维持使用者的姿势,因而使用性优异。(19)通过设置于台部的前方的脚部保护部,能保护膝盖或腿肚等的前面或两侧面,因而安全性优异。(20)由于台部的两侧部具备与台部的长边方向平行地且前后移动自如地被设置的附有脚轮的辅助框架,因此,根据使用者的姿势(重心位置)并通过前后移动辅助框架,可以保持平衡而不会导致台部翻倒,因而安全性优异。(21)在不使用时,移动附有脚轮的辅助框架使得台部与附有脚轮的辅助框架相重叠,由此能缩短全长而紧凑地收纳,因而搬运性、省空间性优异。(实施方式二) 图9是表示降低了实施方式二中的换乘/移动装置的落座部时的状态的模式侧视图。图9中,实施方式二中的换乘/移动装置IA与实施方式一中的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取代使落座部22及护胸部23进行转动及上下移动的四连杆机构的驱动机构部10,使用了采用使落座部22及护胸部23进行上下移动的液压缸或气压缸等的活塞气缸20A的驱动机构部IOA ;落座部22的下部一体形成有转动轴保持部IOb ;支柱21通过连结转动轴13a转动自如地被保持于转动轴保持部IOb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在驱动机构部IOA中使用了活塞气缸20A,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用齿条与小齿论的组合构件、惰钳等的连杆机构、滚珠丝杠等的升降构件。而且,落座部22或护胸部23的倾动(tilting)、固定也可以通过棘轮机构或拧螺钉等方式手动进行。而且,驱动机构部IOA不限于使落座部22或护胸部23在垂直方向上下移动的构件,也可以从台部2的后方低位置到前方高位置使落座部22或护胸部23沿倾斜方向移动,使得能同时进行前后移动及上下移动。这种情况下,能以一次的动作迅速地换乘或上下落座部22,从而移动至最适合移动(走行)的位置,因此省力性、使用性优异。而且,由于使落座部22在台部2的后方低位置与前方高位置之间移动时,可将使用者的体重靠托并支撑于前方的护胸部23上,因此可不失去平衡地安全进行前后移动及上下移动,不会有掉下或跌倒的顾虑,任何人都能放心地、简单地使用,动作的稳定性、可靠性优异。此外,实施方式二的换乘/移动装置IA的使用方法与实施方式一的换乘/移动装置I 一样,因此省大致说明。根据以上所述构成了实施方式二中的换乘/移动装置,在具有根据实施方式一所得到的⑴至(3)、(6)至(8)、(14)至(21)的作用外,还具有如下的作用。(I)具有使落座部及护胸部沿台部的上下方向移动的驱动机构部,由此,根据床或马桶座等的换乘对象物的高度或使用者的体格或姿势等,能自如地调整落座部或护胸部的位置,可使换乘对象物与落座部接近,因而一个人也能简便地进行换乘动作,即使换乘对象物的下部无台部的插入空间的情形也能使用,即通用性优异。(2)通过驱动机构部能使落座部及护胸部进行上下移动,由此,降低落座部及护胸部而待使用者换乘后,通过提升落座部或护胸部,能将使用者抬到所需的高度,使用者能以轻松的姿势进行移动,因而使用性优异。(3)通过驱动机构部能使落座部及护胸部上升,因此与使用现有的轮椅相比,手能够得到利用现有的轮椅时所不及的地方,也能进行将东西取出和放入到高处或门的开关、洗脸或烹调等,可扩大作业范围,因而功能性优异。(4)仅通过活塞气缸能简便且可靠地使落座部上下移动,能容易地进行相对床或马桶座等的换乘对象的落座部的高度调整,因而使用性优异。(5)由于落座部通过活塞气缸仅进行上下移动,因此在前后位置重心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而无需进行利用附有脚轮的辅助框架的平衡调整,即使用性优异。(6)通过使用活塞气缸,能减少零件数量、简化驱动机构部的构成,从而能实现小型化、轻量化,量产性、维修保养性优异。(7)通过使护胸部前倾,可以将使用者的体重落于护胸部上,尤其是,能大幅度地 减轻脊椎有损伤的使用者的负担,能以轻松的姿势长时间搭乘,即使用性、通用性优异。(实施方式三)图10是表示降低了实施方式三的换乘/移动装置中的落座部时的状态的模式侧视图,图11是表示以立位姿势搭乘实施方式三的换乘/移动装置的状态的模式侧视图,图12是表示使用实施方式三的换乘/移动装置换乘到马桶座前的状态的模式侧视图。在图10至图12中,实施方式三中的换乘/移动装置IB与实施方式一中的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走行部3的驱动轮3a形成得较小;在台部2的上表面2a之上具备滑动自如地沿前后方向被设置的踏板部2d ;具备转动自如地被保持于落座部22的后端部上的护腰部 22c。在图10中,踏板部2d被承载于台部2的上表面2a,在左右两侧部被引导而沿前后方向进行滑动。通过在踏板部2d的底面或左右的两侧部设置车轮或滚轮等,可平稳地使踏板部2d滑动。此外,踏板部2d在使用者X只将脚放到其上而加上体重时,也能配合使用者X的身体的前后移动而进行移动,因此,若能与落座部22连动地进行前后移动,则动作的稳定性、使用性优异。为了使落座部22与踏板部2d的动作连动,例如配合驱动机构部10的连杆驱动部20的伸缩,使驱动踏板部2d的车轮的马达进行正反旋转即可。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水平配置了踏板部2d,但倾斜配置而使后方偏低的情形下,在移动到后方时踏板部2d的高度变低,而能容易地进行上下,因而使用性优异。而且,当使踏板部2d与落座部22 —起上下移动时,可保持落座部22与踏板部2d之间的一定的距离,不管落座部22的高度如何,均能一直用踏板部2d支撑使用者X的脚,因而故安全性、使用性优异。而且,在图10中,护腰部22c的下端部转动自如地保持于落座部22的后端部。通过护腰部22c可围绕与台部2的前后方向正交的水平轴转动,可使护腰部22c相对于落座部22转动到所需的角度。当以立位姿势进行移动时,如图11所示,通过使落座部22移动到前方或上方,同时使护腰部22c以垂直方向竖立,能用护腰部22c安全地支撑使用者X的臀部附近,因而安全性优异。接着,当在与马桶座30a等的换乘对象之间进行换乘时,如图12所示,通过使落座部22移动到后方或下方的同时将踏板部2d移动到后方,这样使用者X不会失去平衡而能平稳地移动整个身体。而且,通过将护腰部22c水平方向(后方)放倒,使护腰部22c不会造成妨碍,能平稳地进行换乘动作,因而使用性优异。特别是如图12所示,当无法充分地使落座部22与作为换乘对象的马桶座30a接近时,通过将护腰部22c放倒于后方而可以解除两者的间隙,从而能在落座部22与马桶座30a之间平稳地进行换乘作业,因而使用性、通用性优异。而且,即使是无法使落座部22与换乘对象成相同高度而产生台阶的情形下,也能通过护腰部22c来解除所述台阶。护腰部22c的转动动作可以电动进行,也可以手动进行,但通过进行电动化,能以简便的操作使其转动至所需的角度,因而操作性、省力性优异。特别是当连动于落座部22的前后移动及上下移动而使护腰部22c自动进行转动时,无需进行麻烦的操作,不会有将护腰部22c放倒于后方的状态下开始移动的状况,因而安全性、操作性优异。此外,即使是以落座姿势进行移动(走行)的情形下,通过竖立护腰部22c也能在起动时或加速时等情形下安全地支撑使用者X,因而可靠性优异。根据以上所述构成了实施方式三中的换乘/移动装置,在具有根据实施方式一所得到的作用外,还具有如下的作用。 (I)由于具有被转动自如地保持于落座部后端侧的护腰部,因此,在上下(换乘)落座部时,可以将护腰部沿水平方向放倒,这样护腰部不会造成妨碍,而在落座于落座部并进行移动时,可以将护腰部沿垂直方向竖立,这样可以支撑使用者的臀部,能在起动或加速等状况下可靠地防止从落座部掉下,因而使用性、安全性优异。(2)在将落座部移动到后方或下方,并在与床或马桶座等的换乘对象之间换乘时,无法充分靠近落座部与换乘对象,当产生间隙时或无法使落座部与换乘对象成相同高度而产生台阶时等,可通过将护腰部向后方放倒来解除所产生的间隙或台阶,可在落座部与换乘对象之间平稳地进行换乘作业,因而使用性、通用性优异。(3)由于在台部具有可滑动自如地设置于前后方向的踏板部,因此,在使落座部前后移动时,可在使用者将脚承载于踏板部的状态下使整个身体向前后移动,这样使用者不需要抬脚或使用者自己前后移动脚,因而重心的稳定性、使用性优异。(4)在使落座部移动到后方,在与床或马桶座等的换乘对象之间换乘时,可以将踏板部靠近换乘对象,因此,可以平稳地移动身体而进行换乘动作,因而使用性优异。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乘/移动装置,该换乘/移动装置可不改变身体的方向而与床、马桶座、轮椅等之间简单地进行换乘,构造简单且即使是一个人也能使用,并且不会给使用者的背或腰施加负担,可长时间使用,特别是,即使是脊椎等有损伤的情形也能容易地使用,不仅可大幅度地减轻看护者及被看护者(使用者)的负担,同时不限于老人或肢体行动不便者等,健康的小该到大人都能简单地使用以取代自行车、摩托车、轮椅等而进行长距离移动,且功能性、稳定性、通用性、操作性良好,因此,可将一台换乘/移动装置分为换乘/移动或康复治疗等的各种用途而使用,从而不仅能减轻被看护者(使用者)的负担,也能减轻看护者或医生等的负担。附图标记说明I、1A、1B换乘/移动装置2 台部2a上表面
2b 导孔2c转动轴保持板2d踏板部3走行部3a驱动轮3b 后轮4附有脚轮的辅助框架4a、4b 连结轴 5 脚轮10U0A驱动机构部10a、IOb转动轴保持部11第一连结转动轴Ila弯曲部12第二连结转动轴13第三连结转动轴13a连结转动轴14第四连结转动轴15前方连杆部15a、15b、16a、16b 连杆轴16后方连杆部17前方连结轴18后方连结轴20连杆驱动部20A活塞气缸21 支柱22落座部22a插通部22b固定操作部22c护腰部23护胸部23a插通孔23b卡合孔24握持部25脚部保护部25a膝盖抵接部30 便器30a马桶座X使用者
权利要求
1.一种换乘/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走行部的台部;设置在所述台部上由使用者从后方或侧方落座的落座部;和立设于所述落座部的前端侧与所述使用者的胸部抵接的护胸部,所述落座部或所述护胸部中的至少任一方,以沿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相对于所述台部移动自如的方式被保持。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换乘/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驱动机构部,该驱动机构部使所述落座部在所述台部的后方低位置与所述台部的前方高位置之间移动,进行所述落座部的前后移动及上下移动。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换乘/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驱动机构部,该驱动机构部使所述落座部或所述护胸部绕与所述台部的前后方向正交的水平轴转动,进行所述落座部或所述护胸部的前后移动及上下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乘/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台部上的前后两处的第一、第二连结转动轴;设置于所述落座部的下部的前后两处的第三、第四连结转动轴;具有一个以上的将所述第一连结转动轴与所述第三连结转动轴连结的连杆轴的前方连杆部;具有一个以上的将所述第二连结转动轴与所述第四连结转动轴连结的连杆轴的后方连杆部;以及两端部分别转动自如地连结于所述前方连杆部及所述后方连杆部进行伸缩的连杆驱动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乘/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落座部及所述护胸部中的至少任一方,被滑动自如地设置在支柱上,该支柱立设在所述第三连结转动轴上或立设在转动自如地保持所述第三连结转动轴与所述第四连结转动轴的转动轴保持部上。
6.如权利要求I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乘/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脚部保护部,该脚部保护部设置于所述台部的前方或侧方,用于保护所述使用者的脚部的至少一部分。
7.如权利要求I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换乘/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护腰部,该护腰部转动自如地保持于所述落座部的后端侧。
8.如权利要求I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乘/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踏板部,该踏板部沿前后方向滑动自如地设置在所述台部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功能性、稳定性、通用性、操作性优异的换乘/移动装置,使用者在不改变身体的方向的状态下也能在所述装置与床或马桶座等之间进行换乘,所述装置构造简单且即使是一个人也能使用,并且不会给被看护者的背或腰等施加负担,特别是即使脊椎等有损伤的情形下也能容易地使用。所述装置包含具有走行部的台部;设置于台部上由使用者从后方或侧方落座的落座部;和立设于落座部的前端侧且抵接使用者的胸部的护胸部,落座部或护胸部中的至少任一方,以沿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相对于所述台部移动自如的方式被保持。
文档编号A61G5/00GK102802583SQ20108002948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1日
发明者高本阳一, 川久保勇次, 宫本贤一, 马场胜之, 高衫绅一郎, 草叶隆一, 岩本幸英 申请人:提姆查克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