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0759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导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线。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以下也简称PTCA)中使用的医疗用机械器具的一种,公知的是一种导线,该导线用于将球囊和支架等设备引导到病变部。例如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135645号)公开了这种导线,所述导线包括芯轴,具有前端部和后端部;螺旋线圈,覆盖芯轴的前端部;焊接部,连接芯轴和螺旋线圈;以及树脂覆盖层,形成在螺旋线圈的表面上。另外在导线中,芯轴的前端部侧为导线的远端部,芯轴的后端部侧为导线的近端部。导线的远端部插入体内,导线的近端部由医生等手术者操作。专利文献I记载的以往的导线中,形成螺旋线圈的单线的表面进行了粗化处理,提高了螺旋线圈和树脂覆盖层的粘结性。但是,上述以往的导线中,螺旋线圈与焊接部的连接强度不够高,在使用时受到拉力等外力的情况下,会出现螺旋线圈容易脱落的问题。特别是,当使用含钨的单线形成的螺旋线圈来制作导线时,螺旋线圈与焊接部不易结合,做出的导线上的螺旋线圈和焊接部的连接强度进一步降低。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导线,通过采用在单线的表面沿特定方向形成多条槽部的螺旋线圈,能够防止螺旋线圈的脱落。本发明的导线包括芯轴,具有前端部和后端部;螺旋线圈,所述前端部插入所述螺旋线圈的内部;以及焊接部,连接所述前端部和所述螺旋线圈,所述导线的特征在于,在构成所述螺旋线圈的单线的表面上,形成有多条槽部,与所述单线的外周方向相比,所述多条槽部更多的是沿所述单线的轴向形成。以下利用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导线的结构和效果。图I是示意性地表示将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导线沿其长边方向切断的状态的断面图。图2的(a)是示意性地表示形成图I所示导线的螺旋线圈的立体图,图2的(b)是示意性地表示将图2的(a)所示螺旋线圈拉伸成单线状态的立体图,图2的(C)是将图2的(b)所示单线从垂直于其长边方向切断的切断面的垂直断面图。图3是放大表示图I所示导线的后端焊接部附近的放大断面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导线的远端部和芯轴的前端部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并且对导线的近端部和芯轴的后端部也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此外,通过以虚线表示螺旋线圈的一部分,省略了螺旋线圈的一部分的图示。
图I所示本发明的导线I包括芯轴2,具有前端部2a和后端部2b ;螺旋线圈3,内部插入有前端部2a ;以及焊接部4a、4b、4c,连接前端部2a和螺旋线圈3。另外,在图I的例示中,焊接部由前端焊接部4a、中间焊接部4b和后端焊接部4c形成,但焊接部的个数不限于三个,可以仅形成前端焊接部和后端焊接部,还可以形成两个以上的中间焊接部。如图2的(a)、图2的(b)和图2的(C)所示,在形成螺旋线圈3的单线3a的表面上,形成有多条槽部3b。与单线3a的外周方向D相比,多条槽部3b更多的是沿单线3a的轴向L形成。本说明书中,沿单线的轴向形成的槽部是指当沿形成螺旋线圈的单线的轴向描绘虚拟直线的情况下,形成方向与该虚拟直线平行或倾斜度更接近该虚拟直线的槽部。此外,沿单线的外周方向形成的槽部是指当相对于该虚拟直线垂直地描绘虚拟垂线的情况下,形成方向与该虚拟垂线平行或倾斜度更接近该虚拟垂线的槽部。此外,与单线的外周方向相比,多条槽部更多的是沿单线的轴向形成是指沿单线的轴向形成的槽部的数量多于沿单线的外周方向形成的槽部的数量。另外,例如可以通过目视观察、利用光学显微镜放大观察、或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照片进行放大观察等,来确认槽部的形成方向和数量。本发明的导线I中,通过焊接部4a、4b、4c连接具有所述结构的螺旋线圈3和芯轴2的前端部2a,焊接部4a、4b、4c的焊料渗透到螺旋线圈3的槽部3b内,使螺旋线圈3与焊接部4a、4b、4c的连接强度高(例如,参照后端焊接部4c附近的放大图(图3))。并且如图3所示,导线I的长边方向X与单线3a的轴向L呈近90°角交差,并且 沿单线3a的轴向L形成有更多的槽部3b,因此,即使在沿导线I的长边方向X施加有外力时,通过与外力施加方向大致垂直相交的槽部以及槽部中渗透的焊料,产生克服所述外力的投锚作用。此处,以后端焊接部4c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其他的焊接部(例如前端焊接部4a、中间焊接部4b)也相同,螺旋线圈3与焊接部的连接强度高,多条槽部3b以及槽部3b中渗透的焊料可以发挥投锚作用。在以往的导线的远端部嵌入病变部等情况下,当手术者对导线进行牵拉操作时,主要沿导线的长边方向施加拉力,所以螺旋线圈容易脱落。但是,本发明的导线I中,利用在特定方向上更多形成的多条槽部3b,使螺旋线圈3与焊接部4a、4b、4c的连接强度高,且多条槽部3b以及槽部3b中渗透的焊料可以发挥投锚作用,所以即使沿导线I的长边方向X施加拉力,螺旋线圈3也不易脱落。本发明的导线优选的是,所述单线含有钨。


图I是示意性地表示将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导线沿其长边方向切断的状态的断面图。图2的(a)是示意性地表示形成图I所示导线的螺旋线圈的立体图,图2的(b)是示意性地表示将图2的(a)所示螺旋线圈拉伸成单线状态的立体图,图2的(C)是示意性地表示将图2的(b)所示单线从垂直于其长边方向切断的切断面的垂直断面图。图3是放大表示图I所示导线的后端焊接部附近的放大断面图。
图4的(a)是放大显示钨单线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照片,该钨单线形成模拟本发明导线的模型的螺旋线圈,图4的(b)是使用图4的(a)所示钨单线的模型前端部的放大照片。图5的(a)是放大显示钨单线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照片,该钨单线形成模拟以往导线的模型的螺旋线圈,图5的(b)是使用图5的(a)所示钨单线的模型前端部的放大照片。附图标记说明I 导线2 芯轴2a前端部2b后立而部3螺旋线圈3a 单线3b 槽部D单线的外周方向L单线的轴向4a、4b、4c 焊接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以下,参照

作为本发明导线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方式。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导线与上述本发明的导线具有相同的结构,所以以下参照图I 图3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本发明导线的说明重复的内容,省略了说明。图I 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导线I包括芯轴2,具有前端部2a和后端部2b ;螺旋线圈3,内部插入有前端部2a ;以及前端焊接部4a、中间前端焊接部4b和后端焊接部4c,连接前端部2a和螺旋线圈3。此外,如图2的(a)、图2的(b)和图2的(C)所示以及上述的说明,构成螺旋线圈3的单线3a的表面上形成有多条槽部3b,与单线3a的外周方向D相比,多条槽部3b更多的是沿单线3a的轴向L形成。以下,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导线I的各部分结构。(芯轴的结构)图I所示后端部2b的形状为锥形,朝向芯轴2的最前端侧直径缩小。此外,后端部2b的最后端上形成有连接部2c,所述连接部2c用于安装延长用的导线等。另外,后端部2b的形状也可以是直径大致均匀的圆筒状。后端部2b的前端与锥形的前端部2a连接,所述前端部2a朝向芯轴2的最前端侧
直径缩小。如上所述,由于芯轴2从后端部2b朝向前端部2a直径缩小,所以从后端部2b到前端部2a越来越柔软。
芯轴2的材质可以例举不锈钢、Ni-Ti合金等超弹性合金、钢琴线和钨线等。所述不锈钢可以使用马氏体系不锈钢;铁素体系不锈钢;奥氏体系不锈钢;奥氏体、铁素体二相不锈钢;以及析出硬化不锈钢等。上述材料中优选不锈钢,更优选的是奥氏体系不锈钢,特别优选的是SUS304、SUS316 或 SUS316L。
(螺旋线圈的结构)图2的(a)所示螺旋线圈3为内部具有贯通孔的管状构件,并由一条或多条单线3a螺旋状缠绕而形成。构成螺旋线圈3的单线3a的大致整个表面上形成有多条槽部3b,与单线3a的外周方向D相比,多条槽部3b更多的是沿单线3a的轴向L形成。槽部3b的最大深度例如可以为I. 0 lOOiim,槽部3b的长度例如可以是I. 0 IOmm0单线3a的材质可以例举马氏体系不锈钢;铁素体系不锈钢;奥氏体系不锈钢;奥氏体、铁素体二相不锈钢;析出硬化不锈钢;Ni-Ti合金等超弹性合金;以及作为X线不能透射性金属的钼、金、钨、钽、铱或它们的合金等。上述材料中,优选钨或钨合金。如图I所示,前端部2a插入螺旋线圈3的内部,且螺旋线圈3覆盖前端部2a。另夕卜,前端部2a与螺旋线圈3的内壁隔开规定的间隔。在从前端3c至后端3d的整个螺旋线圈3上,相邻的单线3a之间相互接触。所以,螺旋线圈3整体具有大致均匀的弯曲特性。另外,在螺旋线圈的前端附近,相邻的单线间也可以形成间距。此时,螺旋线圈的前端附近的柔软性进一步提高。而在螺旋线圈的后端附近,相邻的单线之间可以相互接触,紧密缠绕。由于即使对螺旋线圈的后端附近施加扭力也不易扭曲,所以转动导线近端部时产生的扭矩能够高效传递到远端部的最前端方向。螺旋线圈3的前端3c和前端部2a的最前端通过半球状的前端焊接部4a相互固定连接。在螺旋线圈3的朝向后端3d侧离开前端3c的中间位置上,螺旋线圈3和前端部2a通过中间焊接部4b相互固定连接。螺旋线圈3的后端3d和前端部2a的最后端通过后端焊接部4c相互固定连接。形成前端焊接部4a、中间焊接部4b和后端焊接部4c的焊料,例如可以使用铝合金、Ag、Au、Zn、Sn-Pb合金、Sn-Au合金、Pb-Ag合金以及Sn-Ag合金等材料。上述材料中,优选Au、Sn-Au合金以及Sn-Ag合金。这些材料可以进一步提高焊接部的连接强度。(导线的制造方法)本实施方式的导线例如可以利用下述方法制造。(I)对线材进行锥形加工或冲压加工等,使其形成上述规定形状,以制作芯轴。(2)对构成螺旋线圈的单线进行粗化处理。例如可以通过下述方法进行粗化处理将单线浸泡在高温的碱溶液中,或在碱溶液中对单线进行电解研磨,或者使所需型号的砂纸沿单线的轴向往返移动来研磨单线等。(3)通过将进行了粗化处理的一条或多条单线进行螺旋状缠绕,制作出螺旋线圈。
(4)将制作的芯轴的前端部插入螺旋线圈后,通过将芯轴和螺旋线圈在规定的位置焊接,制造本实施方式的导线。本实施方式的导线的作用效果如下。
(I)本实施方式的导线中,构成螺旋线圈的单线的表面形成有多条槽部,并且与单线的外周方向相比,多条槽部更多的是沿单线的轴向形成,所以螺旋线圈与焊接部的连接强度高,多条槽部和槽部中渗透的焊料可以产生投锚作用。因此,即使在沿导线的长边方向施加拉力的情况下,螺旋线圈也不易脱落。(2)即使在形成螺旋线圈的单线含有钨的情况下,由于具有不易与钨融合性质的焊料沿槽部渗透,所以螺旋线圈与焊接部的连接强度变高。特别是在使用含钨的单线和Sn-Ag合金焊料时,所述效果最明显。而使用不带所述槽部的含钨单线时,单线和焊料会互相冲击,从而使螺旋线圈与焊接部难以连接,连接强度降低。(3)形成螺旋线圈的单线含钨的情况下,在X射线不能透射性金属中,强度高而难以破损,且相对廉价,从而减少了制作螺旋线圈时的环境负担。实施例(试验例I)模拟本实施方式导线的模型I通过以下的工序制作。准备好模拟芯轴的不锈钢棒(直径0. OSlmmX长度200mm)、将钨单线(单线直径0. 081mm)螺旋状缠绕形成的螺旋线圈(钨线圈)(外径0. 342mmX内径0. 180mmX长度120mm)、以及Sn-Ag合金焊料。所述钨单线使用预先进行了粗化处理(NaOH水溶液、600度、20秒)的单线。通过扫描型电子显微镜在1800倍下确认粗化处理后的钨单线的表面状态。图4的(a)是放大显示钨单线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照片,该钨单线形成模拟本发明导线的模型的螺旋线圈。如图4的(a)所示,确认了粗化处理后的钨单线的表面状态,在单线的表面形成多条槽部,且与单线的外周方向(图4的(a)的左右方向)相比,多条槽部更多的是沿单线的轴向(图4的(a)的上下方向)形成。以下继续说明模型I的制作工序。将准备的不锈钢棒插入螺旋线圈的内部。随后,将不锈钢棒和螺旋线圈通过Sn-Ag合金焊料连接。经过以上的工序制作出模型I。确认了制作的模型I的焊接状态。图4的(b)是使用图4的(a)所示钨单线的模型前端部的放大照片。如图4的(b)所示,在模型I中,焊料渗透到螺旋线圈(钨线圈)的单线间,且没有溢出到外部,能够确认螺旋线圈与焊接部连接良好。因此,推定螺旋线圈与焊接部的连接强度较高。(比较例I)
除了未进行粗化处理以外,与试验例I同样制作了模型2。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在1800倍下确认了没有进行粗化处理的钨单线的表面状态。图5的(a)是放大显示钨单线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照片,该钨单线形成模拟以往导线的模型的螺旋线圈。如图5的(a)所示,在未进行粗化处理的钨单线的表面状态中,单线的表面基本没有形成槽部。
确认了制作的模型2的焊接状态。图5的(b)是使用图5的(a)所示钨单线的模型前端部的放大照片。另外,图5的(b)中省略了螺旋线圈的中间部分,并表示了螺旋线圈的后端附近和前端附近。如图5的(b)所示,在模型2中,焊料未渗透到螺旋线圈的单线间,且焊料的大部分溢出到外部。所以,推定螺旋线圈与焊接部的连接强度较低。(其他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导线中,与单线的外周方向相比,更多的是沿单线的轴向形成多条槽部,多条槽部可以形成在单线的大致整个表面上,还可以仅形成在由焊接部连接的部位的表面上。本发明的导线中,螺旋线圈的形状可以是从螺旋线圈的后端朝向前端直径缩小的锥形。具有上述螺旋线圈形状的导线能够出色地进入慢性完全闭塞病变部等坚硬的病变部,所以是优选的。本发明的导线中,也可以在导线的外表面覆盖亲水性材料。这样可以降低导线在导引导管内、管状器官内或体内组织内的滑动阻力,从而使导线顺畅地移动。所述亲水性材料例如可以使用纤维素系高分子物质、聚氧化乙烯系高分子物质、顺丁烯二酸酐系高分子物质(例如,甲基乙烯基醚-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等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丙烯酰胺系高分子物质(例如聚丙烯酰胺、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二甲基丙烯酰胺的嵌段共聚物)、水溶性尼龙、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和透明质酸盐等。所述材料中更优选的是透明质酸盐。
权利要求
1.一种导线,包括芯轴,具有前端部和后端部;螺旋线圈,所述前端部插入所述螺旋线圈的内部;以及焊接部,连接所述前端部和所述螺旋线圈,所述导线的特征在于, 在构成所述螺旋线圈的单线的表面上,形成有多条槽部, 与所述单线的外周方向相比,所述多条槽部更多的是沿所述单线的轴向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线含有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易破损的导线。该导线包括芯轴,具有前端部和后端部;螺旋线圈,所述前端部插入所述螺旋线圈的内部;以及焊接部,连接所述前端部和所述螺旋线圈,所述导线的特征在于,在构成所述螺旋线圈的单线的表面上形成有多条槽部,与所述单线的外周方向相比,所述多条槽部更多的是沿所述单线的轴向形成。
文档编号A61M25/09GK102727983SQ20111040727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31日
发明者松尾贤一 申请人: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