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2832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导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线。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各种导线,该导线用于插入血管、消化道、尿道等管状器官或体内组织中来向目标部位引导医疗设备等。此外,近年来,对于成为缺血性疾病的原因的血管堵塞病变部,大多进行使用导线的内科治疗。其中,已知在该血管堵塞病变部内存在细小的路径(以下称为微通道),对于当前正在开发的导线,要求提高导线对该血管堵塞病变部内的微通道的插入性和通过性。例如,专利文献I (美国专利公开第2007/0185415号说明书)中记载了一种导线,该导线在前端具备通过焊接而形成的前端接头,该前端接头的外径朝向前端方向减小,或 者使该前端接头为凿刀形状,提高了导线对血管堵塞病变部的插入性。此外,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089901号)中记载了一种导线,该导线在远端侧前端接头的前端具有突起,提高了导线对血管堵塞病变部的插入性。然而,由于专利文献I记载的导线通过焊接而形成前端接头,所以需要使前端接头周围的芯材或线圈的材料熔化一次,因该焊接时的热影响导致芯材或线圈成为退火状态,从而使机械强度大幅降低。此外,在芯材和线圈由不同种类的金属形成的情况下,由于芯材的熔点和线圈的熔点不同,所以不能得到足够的焊接强度,导致前端接头的机械强度进一步降低。因此,在将专利文献I记载的导线插入血管堵塞病变部时,导线的前端部变形,对血管堵塞病变部不具有足够的插入性。此外,还存在以下问题难以使前端接头形成为球形,在随后的形成锥形时需要大量的作业时间。此外,专利文献2记载的导线虽然通过设置在远端侧前端接头的前端的突起部来提高对血管堵塞病变部的插入性,但由于从该突起部的基端到前端接头的前端,外径急剧增加,所以对血管堵塞病变部阻力较大,其结果,专利文献2记载的导线对血管堵塞病变部不具有足够的通过性。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线,该导线对血管堵塞病变部具有优良的插入性和通过性、且生产性优良。本发明方式I的导线包括芯轴;线圈构件,覆盖所述芯轴;以及最前端部,利用金属焊料将所述线圈构件的前端和所述芯轴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最前端部包括外径减小部,朝向所述最前端部的前端方向使所述最前端部的外径减小;以及半球形状部,设置在所述外径减小部的前端,所述半球形状部的基端的外径与所述外径减小部的前端的外径相同。方式2在方式I记载的导线的基础上,以所述外径减小部和所述半球形状部的边界部描绘曲线的方式,将所述外径减小部和所述半球形状部连接。方式3在方式I或方式2记载的导线的基础上,所述线圈构件具有朝向所述线圈构件的前端使线圈外径减小的锥形部,所述外径减小部的外径的减小度比所述锥形部的线圈外径的减小度大。方式4在方式I至方式3中任意一项记载的导线的基础上,所述最前端部涂布有润滑性涂层。方式5在方式4记载的导线的基础上,在湿润状态下,所述半球形状部与生物组织的摩擦阻力比所述外径减小部与生物组织的摩擦阻力高。方式6在方式I至方式5中任意一项记载的导线的基础上,在所述线圈构件的内侦U,具有将所述芯轴覆盖的多股线圈构件,所述多股线圈构件的基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芯轴上,所述多股线圈构件的前端配置成比所述线圈构件的前端更靠前端侧,且在所述外径减小部内通过所述最前端部固定连接在所述芯轴上。 由于方式I记载的导线的最前端部由金属焊料形成,所以可以减小对芯轴和线圈的热影响,不会使导线的前端的机械强度降低,即使在向血管堵塞病变部插入导线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导线的前端部变形,可以提高导线对血管堵塞病变部的插入性。此外,通过使用金属焊料,可以在导线的前端容易地形成最前端部,生产性也优良。此外,由于在最前端部的前端设置比最前端部外径小的半球形状部,所以可以找到血管堵塞病变部内的微通道,而且使从外径减小部向半球形状部过渡时的外径相同,因此可以防止导线卡在血管堵塞病变部内,可以提高导线对血管堵塞病变部的插入性和通过性。由于方式2记载的导线以外径减小部的前端和半球形状部的基端的边界部描绘曲线的方式,将外径减小部的前端和半球形状部的基端连接,所以可以进一步防止最前端部卡在血管堵塞病变部内,可以进一步提高导线对血管堵塞病变部的通过性。由于方式3记载的导线使外径减小部的外径的减小度比所述锥形部的线圈外径的减小度大,所以可以大幅提高导线对血管堵塞病变部的通过性。由于方式4记载的导线在最前端部涂布有润滑性涂层,所以可以进一步提高导线对血管堵塞病变部的通过性。由于方式5记载的导线使半球形状部与生物组织的摩擦阻力比外径减小部与生物组织的摩擦阻力高,所以可以防止位于导线最前端的半球形状部滑动,更容易找到血管堵塞病变部内的微通道,可以显著提高导线对血管堵塞病变部的插入性。由于方式6记载的导线在线圈构件的前端部的内侧具有多股线圈构件,该多股线圈构件的基端固定连接在芯轴上,并且该多股线圈构件的前端配置成比线圈构件的前端更靠前端侧,且在最前端部的外径减小部内通过最前端部固定连接在芯轴上,所以更易于将导线的身前侧的推入特性向最前端部传递,因此可以大幅提高导线对血管堵塞病变部的插入性。


图I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线的结构图,(a)是导线的整体图,(b)是将(a)的最前端部放大的图,(C)是从(b)的导线的前端向基端方向观察时的图,(d)和(e)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是将最前端部放大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线的整体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导线的结构图,(a)是导线的整体图,(b)是将(a)的最前端部放大的图,(C)和(d)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是将最前端部的部分放大的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导线的结构图,(a)是导线的整体图,(b)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是将最前端部放大的图。附图标记说明1、11、21、31 导线
2 芯轴3线圈构件13相同外径部23锥形部30内侧线圈构件5最前端部5a基端侧最前端部5b外径减小部6、16、26半球形状部7中间固定连接部17第二中间固定连接部8润滑性涂层18低润滑性涂层9基端固定连接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导线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图I的(a)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线I的整体图。另外,为了方便说明,在图I中把左侧作为“基端侧”、把右侧作为“前端侦彳”来进行说明。此外,为了便于理解,在图I中使导线I的长度方向缩短,并且为了示意性地对整体进行图示,导线I的整体尺寸与实际不同。在图I的(a)中,导线I包括芯轴2 ;线圈构件3,覆盖芯轴2的前端部;以及最前端部5,将线圈构件3的前端和芯轴2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最前端部5的基端方向上,线圈构件3和芯轴2由中间固定连接部7固定连接,线圈构件3的基端和芯轴2由基端固定连接部9固定连接。此外,最前端部5包括基端侧最前端部5a,将线圈构件3的前端和芯轴2的前端固定连接;外径减小部5b,朝向前端方向外径线性减小;以及半球形状部6,设置在外径减小部5b的前端。此外,在图I的(b)中,外径减小部5b的前端和半球形状部6的基端的边界部具有相同外径,从外径减小部5b那样的外径线性减小的形态平滑地过渡成半球形状部6那样的外径曲线性减小的形态。此外,在从图I的(b)的导线I的前端向基端方向观察时,如图I的(C)所示,夕卜径减小部5b和半球形状部6都成为没有在特定方向上产生特异变形的圆形。这样,由于导线I的最前端部5具有朝向前端方向外径线性减小的外径减小部5b和设置在外径减小部5b前端的半球形状部6,并且外径减小部5b的前端和半球形状部6的基端的边界部上的外径相同,所以容易将半球形状部6插入血管堵塞病变部的微通道的入口,而且在通过血管堵塞病变部内时不会受到大的阻力,可以使导线I容易地通过血管堵塞病变部内。利用该导线I的形态,可以提高导线I对血管堵塞病变部内的插入性和通过性。此外,由于外径减小部5b的外径朝向前端方向线性减小,所以可以进一步减小导线I向血管堵塞病变部插入时受到的阻力,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导线I向血管堵塞病变部 的插入性。此外,由于外径减小部5b和半球形状部6都成为没有在特定方向上产生特异变形的圆形,所以在将半球形状部6向血管堵塞病变部内的微通道插入时,可以防止半球形状部6卡在微通道的入口,因而可以将导线I向血管堵塞病变部内的微通道插入,并且在推动导线I前进而通过血管堵塞病变部内、或边旋转边通过血管堵塞病变部内的情况下,也难以受到血管堵塞病变部内的阻力。因此,通过使外径减小部5b和半球形状部6成为这种形状,可以进一步提高导线I对血管堵塞病变部内的插入性和通过性。图I的(d)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半球形状部16与图I的(a)记载的半球形状部6相比,成为完全的半球形式(即,剖视为正圆的半圆形状)。通过成为完全的半圆形态,使半球形状部16成为向导线I的前端方向突出的形态。此外,以外径减小部5b的前端和半球形状部16的基端的边界部描绘曲线Rl的方式,将外径减小部5b的前端和半球形状部16的基端连接。这样,通过在导线I上设置具有完全的半球形态的半球形状部16,使半球形状部16成为向导线I的前端方向进一步突出的形态,其结果,更易于找到血管堵塞病变部内的微通道,可以进一步提高导线I对血管堵塞病变部的插入性。此外,由于以外径减小部5b的前端和半球形状部16的基端的边界部描绘曲线Rl的方式,将外径减小部5b的前端和半球形状部16的基端连接,所以在该外径减小部5b的前端和半球形状部16的基端的边界部通过血管堵塞病变部时,可以进一步减小阻力。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导线I对血管堵塞病变部的通过性。图I的(e)也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半球形状部26具有纺锤形的半球形态。由此,半球形状部26与图I的(a)的半球形状部6相比,成为向导线I的前端方向更突出的形态。此外,以外径减小部5b的前端和半球形状部26的基端的边界部描绘曲线R2的方式,将外径减小部5b的前端和半球形状部26的基端连接。这样,由于纺锤形的半球形状部26向导线I的前端方向进一步突出,所以更易于找到血管堵塞病变部内的微通道,可以进一步提高导线I对血管堵塞病变部的插入性。此夕卜,以外径减小部5b的前端和半球形状部26的基端的边界部描绘曲线R2的方式,将外径减小部5b的前端和半球形状部26的基端连接。由此,该外径减小部5b的前端和半球形状部26的基端的边界部在通过血管堵塞病变部内时,可以进一步减小阻力。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导线I对血管堵塞病变部的通过性。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各要素的材料进行说明。形成芯轴2的材料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不锈钢(SUS304)、Ni-Ti合金等超弹性合金、钢琴线等材料。将芯轴2和线圈构件3固定连接的最前端部5、中间固定连接部7和基端固定连接部9的材料,例如具有Sn-Pb合金、Pb-Ag合金、Sn-Ag合金、Au-Sn合金等金属焊料等。另夕卜,为了抑制芯轴2和线圈构件3因热影响而导致机械强度下降,优选如上述材料那样,使用具有比形成芯轴2和线圈构件3的材料的熔点低的金属焊料,此外,为了可靠地防止芯轴2和线圈构件3因热影响而导致机械强度下降,更优选使用具有500度以下的熔点的金属焊料。特别是最前端部5优选使用以金为主要成分的例如Au-Sn合金那样的金属焊料。已知Au-Sn合金那样的金属焊料的刚性高,在用Au-Sn合金形成最前端部5的情况下,可以使最前端部5具有适度的刚性,并且可以提高导线I对血管堵塞病变部的插入性。此外, Au-Sn合金的熔点为400度以下,是可以防止芯轴2和线圈构件3因热影响而导致机械强度下降的金属焊料。此外,由于Au-Sn合金那样的金属焊料具有优良的射线不能透射性,所以可以提高导线I的最前端部5在射线透视图像下的视觉辨认性。其结果,手术者可以在明确地掌握血管堵塞病变部内的导线I的位置的同时,对导线I进行操作,因此在使导线I通过血管堵塞病变部内时,可以有效地使其移动。此外,在使用金属焊料将芯轴2和线圈构件3组装时,优选在进行固定连接的位置预先涂布助焊剂。由此,金属焊料与芯轴2和线圈构件3的润湿性变得良好,使固定连接强度增加。通过以上述方式用金属焊料形成导线I的最前端部5,可以抑制导线I的芯轴2和线圈构件3因热影响而导致机械强度下降,由此,可以确保导线I的前端部的机械强度,因此可以提高导线I对血管堵塞病变部的插入性。此外,由于可以如后述那样,通过使用烙铁等容易地将金属焊料形成最前端部5,所以形成导线I的最前端部5时的生产性也优良。此外,形成线圈构件3的材料可以使用具有射线不能透射性的单线或具有射线能透射性的单线。具有射线不能透射性的单线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金、钼、钨,或包含这些元素的合金(例如钼-镍合金)等。此外,具有射线能透射性的单线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不锈钢(SUS304或SUS316等)、Ni-Ti合金等超弹性合金、钢琴线等。本实施方式的导线I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制作而成。首先,将金属线的一端通过无心研磨机进行外周磨削,制作前端部的外径减小的芯轴2。接着,将线圈单线缠绕在线圈用芯材上,在线圈单线缠绕在线圈用芯材上的状态下进行热处理,然后,将线圈用芯材拔出,制作了线圈构件3。接着,将芯轴2的前端从线圈构件3的基端插入,使用烙铁等并利用金属焊料将线圈构件3的基端和芯轴2固定连接,形成基端固定连接部9。
接着,使用烙铁等并利用金属焊料将线圈构件3的前端和芯轴2的前端固定连接。此时,金属焊料进入线圈构件3的内部,形成与芯轴2的前端固定连接的基端侧最前端部5a、以及在该基端侧最前端部5a的前端侧整体呈半球状的前体形态部。接着,在基端侧最前端部5a的基端方向上,用金属焊料将芯轴2和线圈构件3固定连接,形成中间固定连接部7。最后,将前体形态部用切磨工具('J 二一夕一)等装置进行研磨,形成外径减小部5b和半球形状部6。另外,从强度的角度考虑,优选外径减小部5b和半球形状部6 —体形成,但也可以在形成外径减小部5b后,再用金属焊料等形成半球形状部6的前体,然后再次通过切磨工具等进行研磨,来调整形状。在形成外径减小部5b后,再使用金属焊料等的情况下,虽然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但在考虑熔化温度以及与外径减小部5b的接合强度时,优选使用相同的金属焊料。
此外,不限于此,可以用公知的方法来形成最前端部5。例如,也可以使用具有外径减小部5b和半球形状部6的形状的模具,设置芯轴2的前端和线圈构件3的前端,通过使熔化的金属焊料流入模具,形成最前端部5。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芯轴2的前端配置在基端侧最前端部5a内,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芯轴2的前端配置在外径减小部5b和半球形状部6内。通过将芯轴2的前端配置在外径减小部5b和半球形状部6内,由于可以提高导线I的推入特性,所以可以提高导线I对血管堵塞病变部的插入性和通过性。(第二实施方式)接着,利用图2,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线11进行说明。在图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在图2中使导线11的长度方向缩短,并且为了示意性地对导线11的整体进行图示,导线11的整体尺寸与实际不同。在图2中,导线1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线圈构件3的基端侧具有线圈外径相同的相同外径部13,在线圈构件3的前端侧具有朝向前端方向使线圈外径减小的锥形部23,并且在中间固定连接部7的基端方向上具有固定连接芯轴2和线圈构件3的第二中间固定连接部17。其中,在图2的线圈构件3中,使与相同外径部13的线圈外周相切的切线为直线La,使与锥形部23的线圈外周相切的切线为直线Lb,在图2的最前端部5中,使与外径减小部5b的外周相切的切线为直线Lc,则直线La和直线Lb所成的角度为角度Θ1,该角度Θ1表示导线11的长轴方向上的、锥形部23相对于导线11的中心轴的锥角。此外,直线La和直线Lc所成的角度为角度Θ 2。该角度Θ 2是导线11的长轴方向上的、外径减小部5b相对于导线11的中心轴的外径减小的角度。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外径减小部5b的外径减小的角度Θ 2设定为比锥形部23的角度Θ I大,以使外径减小部5b的外径的减小度比锥形部23的外径的减小度大。这样,由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线11具有外径减小部5b的外径的减小度比锥形部23的外径的减小度更大的形态,所以在外径减小部5b的基端和锥形部23的前端的边界部上,可以减小通过血管堵塞病变部内时的血管堵塞病变部内的阻力。由此,可以提高导线11对血管堵塞病变部的通过性。具有这种相同外径部13和锥形部23的线圈构件3在线圈用芯材上设置外径一定的部分和外径减小的部分,并通过将该芯材用于线圈构件3的成形,可以制作线圈构件3。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线11只要具有外径减小部5b的外径的减小度比锥形部23的外径的减小度更大的形态即可,例如也可以使线圈构件3的锥形部23和最前端部5的外径减小部5b描绘渐近线那样的曲线,以使各自的外径减小。此外,第二中间固定连接部17可以使用与中间固定连接部7相同的材料。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线11中,设置将线圈构件3的相同外径部13和芯轴2固定连接的第二中间固定连接部17,且设置将锥形部23和芯轴2固定连接的中间固定连接部7。因此,由于可以将线圈构件3的各部分和芯轴2固定连接,所以可以提高导线11对血管堵塞病变部的插 入性和通过性。(第三实施方式)接着,利用图3的(a)和(b),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导线21进行说明。在图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在图3的(a)中使导线21的长度方向缩短,并且为了示意性地对导线21的整体进行图示,导线21的整体尺寸与实际不同。此外,图3的(b)是将图3的(a)的最前端部5放大的图。在图3的(a)和(b)中,导线2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最前端部5的外周上涂布有润滑性涂层8。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根据图3的(b),润滑性涂层8覆盖在基端侧最前端部5a、外径减小部5b和半球形状部6的外周上。这样,由于第三实施方式的导线21在最前端部5的外周上涂布有润滑性涂层8,所以可以提高导线21对血管堵塞病变部的通过性。润滑性涂层8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硅油或氟树脂等疏水性涂层材料,或者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透明质酸等亲水性涂层材料。此外,为了提高导线21对血管堵塞病变部的通过性,润滑性涂层8优选使用亲水性的涂层材料。图3的(C)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在图3的(C)中,在最前端部5的基端侧最前端部5a和外径减小部5b的外周上覆盖有润滑性涂层8,并且在最前端部5的半球形状部6的外周上覆盖有低润滑性涂层18,与润滑性涂层相比,该低润滑性涂层18与生物组织的摩擦阻力高。这样,通过在基端侧最前端部5a和外径减小部5b的外周上覆盖润滑性涂层8,在半球形状部6的外周上覆盖低润滑性涂层18,从而可以将半球形状部6与生物组织的摩擦阻力设定成比基端侧最前端部5a和外径减小部5b与生物组织的摩擦阻力高。由此,在导线21的半球形状部6寻找位于血管堵塞病变部入口处的微通道时,能防止半球形状部6滑动,从而可靠地找到微通道,可以显著提高导线21对血管堵塞病变部的插入性。此外,在导线21的前端(半球形状部6)插入血管堵塞病变部内之后,利用覆盖在外径减小部5b和基端侧最前端部5a上的润滑性涂层8的效果,可以提高导线21对血管堵塞病变部的通过性。润滑性涂层8和低润滑性涂层18的材料的组合例如可以是在由亲水性涂布剂形成润滑性涂层8时,由疏水性涂布剂形成低润滑性涂层18。此外,不限于此,也可以将聚酰胺、聚氨酯以及各种弹性体那样的树脂用作低润滑性涂层18的材料。此外,也可以如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3的(d)那样,采用将润滑性涂层8覆盖在最前端部5的基端侧最前端部5a和外径减小部5b上,而在半球形状部6上不涂布涂层的形态。在制作图3的(C)那样的涂层形态时,例如可以仅在基端侧最前端部5a和外径减小部5b涂布润滑性涂层8后,通过向半球形状部6涂布低润滑性涂层18而制作。此外,不限于该方法,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制作在最前端部5的整个外周涂布润滑性涂层8后,用在作为润滑性涂层8良溶剂的溶液中浸泡后的片材来擦去覆盖在半球形状部6上的润滑性涂层8或使用切磨工具那样的器具将覆盖在半球形状部6上的润滑性涂层8磨去,然后,对半球形状部6涂布低润滑性涂层18。(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4的(a),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对第四实施方式的导线31进行说明。在图中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在图4的(a)中使导线31的长度方向缩短,并且为了示意性地对导线31的整体进行图示,导线31的整体尺寸与实际不同。在图4的(a)中,导线31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线11的不同点在于,在线圈构件3的前端部即锥形部23的内侧,设置有将芯轴2的前端部覆盖的内侧线圈构件30,并且在最前端部5的半球形状部6以外的部分上覆盖有润滑性涂层8。内侧线圈构件30是将多条线圈单线绞合而形成的多股线圈构件。内侧线圈构件30的前端与线圈构件3的前端和芯轴2的前端一起,由最前端部5固定连接。此外,内侧线圈构件30的基端在比最前端部5更靠基端方向、且比中间固定连接部7更靠前端方向的位置上,与芯轴2固定连接。另外,内侧线圈构件30的前端配置成比线圈构件3的前端更靠前端侧,且位于最前端部5的外径减小部5b内。这样,第四实施方式的导线31将由多股线圈构件形成的内侧线圈构件30的基端固定连接在芯轴2上,将该内侧线圈构件30的前端配置成比线圈构件3的前端更靠前端侦1J,且位于最前端部5的外径减小部5b内侧,在该状态下,通过最前端部5将芯轴2的前端和线圈构件3的前端固定连接。因此,由于更易于将导线31的身前侧的推入力等向最前端部5传递,所以可以大幅提高导线31对血管堵塞病变部的插入性。由多股线圈构件形成的内侧线圈构件30可以使用与线圈构件3相同的材料,但从传递导线31的身前侧的推入力等的角度考虑,优选构成内侧线圈构件30的线圈单线使用机械强度优良的不锈钢丝等。此外,作为形成多股线圈构件30的方法,除了将多条线圈单线缠绕在线圈用芯材上这点之外,可以采用与形成线圈构件3的方法相同的方法。图4的(b)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图4的(b)的最前端部5的外径减小部5b以渐近线形式使外径减小。通过使外径减小部5b的形状以上述方式进行变形,可以提高导线31对血管堵塞病变部的插入性。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内,对本发明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对于图4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导线31的内侧线圈构件30,基于提高导线31对血管堵塞病变部的插入性和通过性的目的,优选用多股线圈构件来形成内侧线圈构件30,但在导线31的前端部需要柔软性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由一条线圈单线形成的单股线圈构件。
此外,也可以使图4的(b)那样的以渐近线形式使外径减小的最前端部5的半球形状部6成为图I的(e)记载的纺锤形的半球形状部26。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导线31对血管堵塞病变部的插入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导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芯轴; 线圈构件,覆盖所述芯轴;以及 最前端部,利用金属焊料将所述线圈构件的前端和所述芯轴的前端固定连接, 所述最前端部包括 外径减小部,朝向所述最前端部的前端方向使所述最前端部的外径减小;以及 半球形状部,设置在所述外径减小部的前端, 所述半球形状部的基端的外径与所述外径减小部的前端的外径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导线,其特征在于,以所述外径减小部和所述半球形状部的边界部描绘曲线的方式,将所述外径减小部和所述半球形状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导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构件具有朝向所述线圈构件的前端使线圈外径减小的锥形部, 所述外径减小部的外径的减小度比所述锥形部的线圈外径的减小度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构件具有朝向所述线圈构件的前端使线圈外径减小的锥形部, 所述外径减小部的外径的减小度比所述锥形部的线圈外径的减小度大。
5.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前端部涂布有润滑性涂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线,其特征在于,在湿润状态下,所述半球形状部与生物组织的摩擦阻力比所述外径减小部与生物组织的摩擦阻力高。
7.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导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线圈构件的内侧,具有将所述芯轴覆盖的多股线圈构件, 所述多股线圈构件的基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芯轴上, 所述多股线圈构件的前端配置成比所述线圈构件的前端更靠前端侧,且在所述外径减小部内通过所述最前端部固定连接在所述芯轴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线圈构件的内侧,具有将所述芯轴覆盖的多股线圈构件, 所述多股线圈构件的基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芯轴上, 所述多股线圈构件的前端配置成比所述线圈构件的前端更靠前端侧,且在所述外径减小部内通过所述最前端部固定连接在所述芯轴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线圈构件的内侧,具有将所述芯轴覆盖的多股线圈构件, 所述多股线圈构件的基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芯轴上, 所述多股线圈构件的前端配置成比所述线圈构件的前端更靠前端侧,且在所述外径减小部内通过所述最前端部固定连接在所述芯轴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线,通过使导线的最前端部的形状最佳化,可以提高导线对血管堵塞病变部的插入性和通过性、且生产性优良。导线(1)包括芯轴(2);线圈构件(3),覆盖该芯轴(2)的前端部;以及最前端部(5),利用金属焊料将线圈构件(3)的前端和芯轴(2)的前端固定连接而形成,最前端部(5)包括外径减小部(5b),朝向前端方向外径线性减小;以及半球形状部(6),设置在外径减小部(5b)的前端。
文档编号A61M25/09GK102813993SQ201210103708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0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6日
发明者槇英昭 申请人: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