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和浸渍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9258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瓶和浸渍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瓶,特别是涉及在向空气或氧气等气体中添加水分(水蒸气或雾状的水)的加湿器中使用的瓶和在该瓶中使用的浸溃管。
背景技术
以往,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提供氧气的氧气疗法,利用输氧鼻管、面罩等,向患者提供例如从氧气瓶等产生的氧气或通过由分子筛等吸附剂构成的氧浓缩器被浓缩的氧气。由于从氧气瓶等提供的氧气基本不含水分,所以当向患者的鼻腔等呼吸道内提供氧气时,需要防止呼吸道内干燥。因此,在供氧管的中途设置加湿器,用于提供加湿后状态的氧气。在氧气疗法中,作为在氧气加湿中使用的加湿器众所周知的有喷雾器(nebulizer)及增湿器(湿润器),这两种加湿器包括:瓶(容器),收容有溶解有药剂的溶液或无菌水、净化水、蒸馏水、生理盐水等液体;以及与该瓶连接的专用的加湿器连接器(喷雾器连接器或增湿器连接器)。另外,喷雾器和增湿器根据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方针分别使用。在此,喷雾器是如下结构的加湿器:通过向加湿器连接器内提供氧气,在将收容在瓶中的无菌水吸上来的同时吸引空气,并且把吸上来的无菌水作为微小的气溶胶来对具有高氧气浓度的气体进行加湿,再将加湿后的该气体提供给患者。另一方面,增湿器是如下结构的加湿器:通过将氧气浓度高的空气或氧气释放到瓶内的无菌水中,对该气体进行加湿,再通过将该加湿后的气体导出到瓶外,来提供给患者。虽然喷雾器和增湿器对气体进行加湿的机理不同,但是由于在使用收容有无菌水的瓶这点上是相同的,所以优选使该瓶通用化。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通用化了的瓶(容器),该瓶可以用于喷雾器或增湿器。

如图12所示,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容器包括:袋主体101,收容有无菌水;第一口部102,以密封的方式安装在袋主体101的上部,用于将氧气导入到袋主体101内;浸溃管103,将从所述第一口部102导入的氧气引导入水中;以及第二口部104,以密封的方式安装在袋主体101的上部,用于将在水面上得到的、添加了水分的氧气向外部送出。在把所述容器100作为喷雾器用容器使用的情况下,如图13的(a)所示,将喷雾器连接器110的接口部(^ ’ 'y卜部)111与容器100的第一口部102螺纹连接,将喷雾器连接器110的排出管112与容器的第二口部104连接。另一方面,在把该容器作为增湿器用容器使用的情况下,如图13的(b)所示,可以将增湿器连接器120与第一口部102嵌合,以便与氧气供给源(省略图示)连通,将未图示的管与第二口部104连接,从而可以把添加了水分的氧气提供给患者。从氧气供给源提供来的氧气通过借助浸溃管103被释放到容器内的水中而被加湿,此后,再通过第二口部104和管(未图示)提供给患者。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141493号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由于可以把所述容器作为喷雾器用容器或作为增湿器用容器来使用,所以所述容器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但是,在该容器用于喷雾器的情况下,为了使积存在喷雾器连接器内的水滴返回到容器内,作为前提需要连接喷雾器连接器的排出管。由此,在将连接器连接在容器上的状态下,有时人的手或物品等挂住存在于容器外部的排出管,从而导致喷雾器倾倒。此外,由于在与该容器连接的喷雾器连接器上连接有排出管,所以当将喷雾器连接器的接口部与容器的第一口部进行螺纹连接时,排出管造成妨碍,导致连接操作的操作性极差。此外,在将喷雾器连接器连接在容器的第一口部上之后,需要将排出管与容器的第二口部连接,导致在喷雾器连接器的设置上比较费事。此外,由于所述容器除了具有与各连接器连接的第一口部以外,还具有与排出管或导向患者一侧的管连接的第二口部,所以导致容器的制造过程比较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 目的在于提供瓶和在该瓶中使用的浸溃管,该瓶和在该瓶中使用的浸溃管可以用于喷雾器或增湿器,并且在用于喷雾器的情况下,不使用排出管就可以使积存在喷雾器连接器内的水滴返回瓶内。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瓶,其特征在于包括:瓶主体,在上部具有瓶口部;以及浸溃管,浸入在储存于所述瓶主体内的液体内,其中,所述浸溃管的上端部以通过所述瓶口部设置有连通所述瓶主体内外的空隙部的状态配置在所述瓶口部的周壁的内侧。由于所述瓶具有如下结构:配置在瓶内部的浸溃管的上端部以通过瓶口部设置有连通瓶主体内外的空隙部的状态配置在瓶口部的周壁的内侧,所以在将喷雾器连接器安装在这种瓶的瓶口部上来构成喷雾器的情况下,能够不将积存在连接器内的水滴向外部引导、而通过连通瓶主体内外的空隙部使积存在连接器内的水滴返回瓶主体内。此外,在将增湿器连接器安装在瓶口部上来构成增湿器的情况下,可以使释放到储存在瓶主体内的液体内并被导向液体的水面上的加湿气体通过空隙部返回到增湿器连接器内,并从该增湿器连接器提供给患者。即,在喷雾器的构成中,不需要像以往那样通过排出管来连接喷雾器连接器和瓶,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因人的手或物品等挂住排出管而导致喷雾器倾倒。此外,由于喷雾器连接器不需要具备排出管,所以可以使喷雾器连接器的接口部与瓶口部进行螺纹连接操作的操作性非常好,此外,由于不需要进行排出管的连接操作,所以容易将喷雾器连接器设置在瓶口部上。此外,不需要另外形成用于将排出管连接在瓶上的口(在增湿器的构成中,用于向外部提供在瓶内被加湿后的加湿气体的口),从而可以使瓶的外形形状简洁。其结果,能够各易制造瓶,并且能够以低成本制造瓶。此外,在所述瓶中,优选的是,所述浸溃管包括管主体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设置在所述管主体的一端并与所述瓶口部连接。按照这种结构,通过将固定部与瓶口部连接这种非常简单的操作,就可以使浸溃管和瓶主体一体化。此外,优选的是,所述固定部包括:筒状的环状件,配置在所述瓶口部的内侧;以及保持构件,将所述管主体保持在所述环状件的内侧,在所述环状件的内周面和所述管主体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所述空隙部。此外,优选的是,所述环状件具有凸缘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瓶口部的上端部嵌合。 按照这种结构,可以非常容易地将浸溃管的上端部以通过瓶口部设置有连通瓶主体内外的空隙部的状态配置在瓶口部的周壁的内侧。此外,优选的是,所述环状件下端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瓶口部的内周面隔开间隔配置。按照这种结构,在作为喷雾器的构成来使用瓶的情况下,通过空隙部从喷雾器连接器内向瓶内返回的水滴,沿环状件的内周面流下,并从环状件的下端落下到瓶内的液体内,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从连接器返回的水滴附着在瓶口部的内周面周边。在水滴附着在瓶口部内周面周边的情况下,这种水滴难以向下方落下(流下)而导致杂菌繁殖,通过采用所述结构,可以有效地防止杂菌在瓶口部的内周面周边繁殖。此外,优选的是,所述保持构件是沿所述瓶口部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构件或棒状构件,所述保持构件连接所述环状件的内周面和所述管主体的外周面。按照这种结构,不会使在瓶内生成的加湿气体流动的或水滴流动的空隙部的流通面积(空隙部的水平剖面的剖面面积)变小,并且能够牢固地连接环状件和管主体。此外,在作为喷雾器的构成来使用瓶的情况下,能够以通过空隙部使从喷雾器连接器内向瓶内返回的水滴沿管主体的外表面流下的方式,有效地将水滴导向管主体。其结果,可以有效地防止向瓶内返回的水滴积存在瓶口部的内周面周边。此外,优选的是 ,在所述管主体的另一端设置有扩散器部,所述扩散器部能够把从所述管主体的一端提供来的气体作为气泡释放到储存在所述瓶主体内的液体内。按照这种结构,能够高效地对提供来的气体进行加湿。发明效果按照本发明,可以提供瓶和在该瓶中使用的浸溃管,该瓶和在该瓶中使用的浸溃管可以用于喷雾器或增湿器,并且在用于喷雾器的情况下,不使用排出管就可以使积存在喷雾器连接器内的水滴返回瓶内。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瓶的主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瓶的左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瓶的俯视图。图4是图1所示的瓶的仰视图。图5是图3的A-A剖视图。图6是图3的B-B剖视图。图7的(a)是图5所示的浸溃管的简要结构的立体图,图7的(b)是浸溃管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图7的(c)是从图7的(b)的箭头C方向观察到的放大俯视图,图7的(d)是图7的(c)的D-D剖面的剖视图。
图8的(a)是扩散器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8的(b)是扩散器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主视图。图9是表示将增湿器连接器与图1所示的瓶连接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将喷雾器连接器与图1所示的瓶连接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图1所示的瓶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2是表示以往例子的简要结构图。图13的(a)是把图12所示的容器作为喷雾器用容器使用时的简要结构图,图13的(b)是把图12所示的容器作为增湿器用容器使用时的简要结构图。附图标记说明I 瓶2瓶主体5 瓶口部3浸溃管31管主体32固定部34环状件35保持构件36凸缘部37空隙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瓶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瓶的主视图,图2是该瓶的左视图。图3是该瓶的俯视图,图4是该瓶的仰视图。图5是图3的A-A剖视图,图6是图3的B-B剖视图。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瓶I与喷雾器连接器或增湿器连接器等加湿器连接器连接,所述喷雾器连接器或增湿器连接器例如用于提供被加湿后的呼吸气体,如图1 图6所示,该瓶I包括瓶主体2和浸溃管3。瓶主体2包括:瓶体部21,水平剖面为大体长方形;底部22,密封瓶体部21的下端;以及瓶口部5,通过肩部设置在瓶体部21的上端。在瓶体部21的各侧面上形成有减容肋24,该减容肋24由直线状的凹部单体构成、或者由多个直线状的凹部组合而成。当挤压瓶体部21使其变形时,这些减容肋24用于使瓶体部21的侧面弯折,通过挤压瓶体部21的正面和背面来压扁瓶主体2,沿着形成在瓶主体2侧面的减容肋24以使折痕向外侧突出的方式使该瓶主体2弯折,此后,通过沿着形成在瓶I的正面和背面的减容肋24将瓶I折叠起来,从而可以实现减少体积。在瓶主体2的底部22的四角分别设置有脚部25,该脚部25用于提高瓶I放置时的稳定性。该脚部25形成为从底部22朝铅垂方向的下方向外侧突出。在瓶主体2的底部22的中央区域形成有俯视为圆形的积存部26,该积存部26为瓶主体2的内部底面朝铅垂方向的下方凹陷而形成的。该积存部26形 成为其俯视的中心与瓶口部5的轴心重合。此夕卜,在积存部26的周围以包围该积存部26方式形成有耐压肋27。该耐压肋27形成为从瓶主体2的底部22朝铅垂方向的下方向外侧突出。另外,在向瓶I内充填了内容液和氮气等不活泼气体并将瓶I的盖拧紧后的情况下,耐压肋27用于防止因瓶I内部的压力导致瓶I的底部22产生凸起等变形。瓶口部5设置在瓶主体2的上部,具有螺纹部51,该螺纹部51能够安装螺纹结构的盖10 (参照图6)。螺纹部51形成在瓶口部5的周壁5a的外周面上。此外,由于安装有通过扯断下端部来开封的分离式的盖10 ( A—夕)W" , virgin cap,开封后立刻可以知道的盖),所以螺纹部51下方的周壁5a形成为厚壁结构,在该厚壁结构部的外周部上设置有多个作为止动件的突起52。即,当为了开封而转动分离式的盖时,下部的环状部IOa被突起卡住而留在厚壁结构部的外周上,仅上部的盖主体IOb分离。按照这种结构,本实施方式瓶I的结构为能够密封且能够进行杀菌处理。此外,瓶口部5在形成有作为止动件的突起52的厚壁结构部的下方具有卡合部53。该卡合部53由多个突出体53a的集体构成,所述多个突出体53a从瓶口部5的周壁5a朝水平方向的外侧突出。该卡合部与喷雾器连接器或增湿器连接器等加湿器连接器的接口部嵌合。作为形成瓶主体2的材料可以使用各种材料,例如可以使用烯烃聚合物。作为所述烯烃聚合物具有代表性的是聚乙烯和聚丙烯类聚合物。作为聚乙烯可以例举的是高密度聚乙烯(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它们的混合物(HDPE/LDPE)。作为聚丙烯类聚合物可以例举的是聚丙烯、聚丙烯和乙烯等其他α -烯烃的无规(或嵌段)共聚物、间规聚丙烯以及它们的混合物。浸溃管3是管状件,浸入在储存于瓶主体2内的液体内,如图1 图6和图7所示,浸溃管3包括管主体31、固定部32和扩散器部6。另外,图7的(a)是浸溃管3的简要结构的立体图,图7的(b)是浸溃管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此外,图7的(c)是从图7的(b)的箭头C方向观察到的放大俯视图,图7的(d)是图7的(c)的D-D剖面的剖视图。管主体31由直线 状的管构成,其一端(上端)与固定部32连接,另一端(下端)与扩散器部6连接。此外,为了确保用于形成第一贯通孔66的空间,管主体31的另一端附近直径缩小。管主体31的长度设定为当将管主体31的一端配置在瓶口部5的内侧(被周壁5a包围的区域内)时其另一端位于瓶主体2的底部22附近。固定部32是用于将浸溃管3设置在瓶I内的构件,固定部32包括:筒状的环状件34,配置在瓶口部5的内侧;以及保持构件35,用于将管主体31保持并固定在环状件34的内侦彳。环状件34的轴心配置在与瓶口部5的轴心基本重合的位置上。在环状件34的上端部上设置有凸缘部36,通过使该凸缘部36与瓶口部5的上端部嵌合,能够将浸溃管3设置在瓶主体2内。此外,由于在环状件34的外周面和瓶口部5的内周面(周壁5a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空间部,所以能够以使环状件34的外周面和瓶口部5的内周面之间相互隔开间隔的方式,将环状件34配置在瓶口部5的内侧。保持构件35是沿瓶口部5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构件,用于对环状件34的内周面和管主体31的外周面进行连接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沿环状件34的内周面(或管主体31外周面)的周向隔开规定间隔设置的三个保持构件35,来连接管主体31和环状件
34。按照这种结构,在配置于环状件34的内周面和管主体31的外周面之间的各保持构件35之间,形成有连通瓶主体2内外的空隙部37 (连通环状件34的两个端部之间的空隙部3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三个保持构件35来连接管主体31和环状件34,但是保持构件35的数量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通过一个或两个保持构件35、或者是四个以上的保持构件35来连接管主体31和环状件34。扩散器部6与管主体31的另一端连接,并且该扩散器部6是具有如下功能的构件:把通过管主体31内部提供来的气体作为气泡释放到储存在瓶主体2内的液体内,或者是与此相反将储存在瓶主体2内的液体向管主体31内引导。如图5或图6所示,在将浸溃管3设置在瓶主体2内的状态下,该扩散器部6配置在形成于瓶主体2的底部22上的积存部26的正上方。扩散器部6可以是与管主体31为一体的结构,或者也可以是相对于管主体31装拆自如的结构。如图8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所示,该扩散器部6包括上部壳体部61和下部壳体部62。另外,图8的(a)是扩散器部6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8的(b)是扩散器部6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主视图。上部壳体部61包括:板体63,俯视为圆形,其一个面一侧与管主体31的下端连接;以及多个侧壁部64,直立设置在该板体63的另一个面上。各侧壁部64之间构成缝(slit)。在板体63的中央部位上形成有贯通板体63的开口部65,以使该开口部65的中心和管主体31的轴心一致的方式连接管主体31和板体63。此外,开口部65的开口直径的尺寸与管主体31的内径的尺寸大体相同。此外,在形成于板体63中央部位上的开口部65的周围,形成有贯通板体63的多个微小的第一贯通孔66。这些多个第一贯通孔66配置在以管主体31的轴心为中心的圆周上。此外,为了使气泡容易流出,该第一贯通孔66的孔径形成为第一贯通孔66的形成位置距开口部65越远其孔径越大。各侧壁部64沿着板体63的周向、在板体63的周向边缘附近隔开规定间隔配置。在侧壁部64的外周部上形成有嵌合凹部67,该嵌合凹部67与下部壳体部62的嵌合突起70卡合。

下部壳体部62包括:俯视为圆形的板状的盖部68,该盖部68覆盖被上部壳体部61的侧壁部64包围的区域;以及筒状的周壁部69,从盖部68的周向边缘直立设置。在周壁部69的内侧面上形成有嵌合突起70,该嵌合突起70与形成在上部壳体部61的侧壁部64的外周部上的嵌合凹部67卡合。此外,在周壁部69上形成有多个贯通该周壁部69的第二贯通孔71。各第二贯通孔71沿周壁部69的周向隔开规定间隔。此外,优选的是,各第二贯通孔71分别形成在周壁部69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在此,在将下部壳体部62设置在上部壳体部61上的情况下,下部壳体部62的周壁部69配置在上部壳体部61的侧壁部64的外侧,并且以使在下部壳体部62的周壁部69的内周面和上部壳体部61的侧壁部64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72的方式,来形成周壁部69和侧壁部64。通过管主体31的内部提供来的氧气等气体从多个第一贯通孔66和多个第二贯通孔71被释放到储存在瓶主体2内的液体内。在此,从第二贯通孔71释放的气体通过形成在各侧壁部64之间的缝和间隙72、从该第二贯通孔71被释放。通过借助间隙72将气体导向第二贯通孔71,能够使气体不偏向一方、均等地从所述多个第二贯通孔71向外部流出。另外,可以通过使形成在上部壳体部61的各侧壁部64之间的缝和形成在下部壳体部62上的第二贯通孔71相互不重合的方式,将下部壳体部62设置在上部壳体部61上,或者也可以通过使缝的一部分与第二贯通孔71的一部分相互重合的方式,将下部壳体部62设置在上部壳体部61上。在以使缝的一部分与第二贯通孔71的一部分相互重合的方式将下部壳体部62设置在上部壳体部61上的情况下,通过管主体31的内部提供来的氧气等气体的一部分通过缝直接被导向第二贯通孔71、并被释放到储存在瓶主体2内的液体内。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下部壳体部62的周壁部69配置在上部壳体部61的侧壁部64的外侧,但是并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以将下部壳体部62的周壁部69配置在上部壳体部61的侧壁部64的内侧。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将分别沿管主体31轴心的方向延伸的多个缝形成在下部壳体部62的周壁部69上,并且将上部壳体部61的侧壁部64形成为筒状。接着,对将作为加湿器连接器的增湿器连接器安装在瓶I上来作为增湿器使用时的本实施方式瓶I的动作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将增湿器连接器8与瓶I连接后的状态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在瓶I内储存有溶解有药剂的溶液或无菌水、净化水、蒸馏水、生理盐水等液体。在此,增湿器连接器8用于使空气或氧气等气体供给源(未图示)与瓶I连通,增湿器连接器8包括:筒状的接口部81,设置成覆盖瓶I的瓶口部5 ;气体配管安装部82,安装有与气体供给源连接的配管;管状的流路管83,配置在接口部81内;以及气体流出口 84,与将添加了水分的气体导向供给对象的管(未图示)连接。在将增湿器连接器8连接在瓶口部5上的情况下,流路管83与浸溃管3的管主体31连通连接。首先,从未图示的气体供给源(氧气瓶等)提供气体。提供来的气体通过气体配管安装部82被导向流路管83、再被提供到浸溃管3的管主体31内。提供到管主体31内的气体,从形成在扩散器部6上的第一贯通孔66和第二贯通孔71被释放到瓶主体2内部的水中。释放出的气体通过 第一贯通孔66和第二贯通孔71时成为微小的气泡,并在水中上升。气泡在水中上升的过程中充分且高效地被添加了水分(水蒸气和雾状的水),从而作为加湿气体被导向储存在瓶主体2内部的水的水面上的空间。此后,加湿气体通过空隙部37被导向接口部81,该空隙部37形成在配置于瓶口部5上的浸溃管3的固定部32的环状件34和管主体31之间。被导向接口部81的加湿气体通过气体流出口 84和未图示的管向患者送出。接着,对将作为加湿器连接器的喷雾器连接器9安装在瓶I上来作为喷雾器使用时的瓶I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将喷雾器连接器9与瓶I连接后的状态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在瓶I内储存有溶解有药剂的溶液或无菌水、净化水、蒸馏水、生理盐水等液体。在此,喷雾器连接器9包括:接口部91、流路管92、喷嘴部93、气溶胶形成构件94、空气吸引孔95和导向部96。接口部91是筒状构件,以覆盖瓶I的瓶口部5的方式与该瓶口部5连接。在将接口部91连接在瓶口部5上的状态下,流路管92是与瓶I所具有的浸溃管3连通连接的管状件,通过连接该流路管92的外周面和筒状接口部91的内周面的棒状固定构件97,将该流路管92固定在接口部91的内部。喷嘴部93是从下端喷射氧气的管状件,在该喷嘴部93的上端具有连接部98,该连接部98与未图示的气体供给源连接。气溶胶形成构件94是如下构件:配置在喷嘴部93的气体喷射方向上,利用喷射出的气体的气流,通过浸溃管3和流路管92将无菌水吸上来,并且从吸上来的无菌水生成微小的气溶胶。具体地说,气溶胶形成构件94包括:上端封闭的管体94a ;贯通孔94b,形成在该管体94a的上端附近,与内部管路连通;以及突出构件94c,设置在贯通孔94b下方的管体94a的表面上,朝向外侧突出。另外,管体94a的下端与流路管92连通连接。空气吸引孔95伴随由喷嘴部93进行的气体喷射来吸引空气。导向部96是筒状构件,设置在接口部91的侧面,该导向部96将含有气溶胶的氧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再次导向外部。如果喷嘴部93朝向突出构件94c喷射从未图示的气体供给源提供来的氧气,则通过喷射出的气体的气流,使接口部91的内部成为负压状态,收容在瓶I内的无菌水(液体)被吸上来,通过扩散器部6、浸溃管3、流路管92和气溶胶形成构件94从贯通孔94b流出。流出的无菌水(液体)通过与突出构件94c碰撞的氧气的作用成为微小的气溶胶。气溶胶与氧气混合、并进一步与从空气吸引孔95吸引来的空气混合后,通过导向部96被导向外部,提供给患者。通过扩散器部6、浸溃管3、流路管92和气溶胶形成构件94从贯通孔94b流出的无菌水(液体)中未被气溶胶化的水滴落下到接口部91的内部,并通过形成在瓶口部5的空隙部37返回瓶主体2内。另外,积存在导向部96底部的水滴也落下到接口部91的内部,并通过形成在瓶口部5的空隙部37返回瓶主体2内。由于本实施方式的瓶I的结构为:配置于瓶主体2内部的浸溃管3的上端部以通过瓶口部5设置有连通瓶主体2内外的空隙部37的状态配置在瓶口部5的周壁5a的内侧,所以在以这种方式将喷雾器连接器安装在瓶I的瓶口部5上来构成喷雾器的情况下,能够不将积存在连接器内的水滴向外部引导、而通过连通瓶主体2内外的空隙部37使积存在连接器内的水滴返回瓶主体2内。此外,在将增湿器连接器安装在瓶口部5上来构成增湿器的情况下,可以使释放到储存在瓶主体2内的液体内并被导向液体的水面上的加湿气体通过空隙部37返回到增湿器连接器内,并从该增湿器连接器提供给患者。即,在喷雾器的结构中,不需要通过排出管来连接喷雾器连接器和瓶I,可以有效地防止发生人的手或物品等挂住排出管而导致喷雾器倾倒的情况。此外,由于喷雾器连接器不需要具备排出管,所以可以使将喷雾器连接器的接口部91与瓶口部5进行螺纹连接操作的操作性非常好,此外, 由于不需要进行排出管的连接作业,所以容易将喷雾器连接器设置在瓶口部5上。此外,不需要另外形成用于将排出管连接在瓶I上的口(在增湿器结构中,用于向外部提供在瓶I内被加湿后的加湿气体的口),从而可以使瓶I的外形形状简洁。其结果,能够容易制造瓶1,并且能够以低成本制造瓶I。此外,由于浸溃管3具有管主体31和设置在管主体31的一端且与瓶口部5连接的固定部32,所以通过将固定部32与瓶口部5连接这种非常简单的操作,就可以使浸溃管3和瓶主体2 —体化。此外,固定部32包括:筒状的环状件34,配置在瓶口部5的内侧;以及保持构件35,将管主体31保持在环状件34的内侧,并且在环状件34的内周面和管主体31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空隙部37。按照这种结构,可以容易地将浸溃管3的上端部以通过瓶口部5设置有连通瓶主体2内外的空隙部37的状态配置在瓶口部5的周壁5a的内侧。此外,由于环状件34具有与瓶口部5的上端部嵌合的凸缘部36,所以可以非常容易地进行将浸溃管3设置到瓶主体2内的操作。此外,由于环状件34的下端部的外周面与瓶口部5的内周面隔开间隔配置,所以在作为喷雾器的构成来使用瓶I的情况下,通过空隙部37从喷雾器连接器内向瓶I内返回的水滴,沿环状件34的内周面流下,并从环状件34的下端落下到瓶I内的液体内。由此,可以有效地防止从连接器返回的水滴附着在瓶口部5的内周面周边。在水滴附着在瓶口部5内周面周边的情况下,这种水滴难以向下方落下(流下)而导致杂菌繁殖,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以有效地防止杂菌在瓶口部5的内周面周边繁殖。此外,保持构件35是沿瓶口部5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构件,并且连接环状件34的内周面和所述管主体31的外周面。按照这种结构,不会使在瓶I内生成的加湿气体流动的、或水滴流动的空隙部37的流通面积(空隙部37的水平剖面的剖面面积)变小,并且能够牢固地连接环状件34和管主体31。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瓶I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瓶I的具体结构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只要将配置在瓶I内部的浸溃管3的上端部以通过瓶口部5设置有连通瓶主体2内外的空隙部37的状态配置在瓶口部5的周壁5a的内侧即可,例如,可以通过如图11所示的结构来构成浸溃管3。图11所示的浸溃管3包括管主体31和保持构件
35。图11所示的保持构件35具有作为所述固定部32的功能,并且以连接瓶口部5的周壁5a的内周面和管主体31的外周面的方式形成。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优选的是,由沿瓶口部5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构件来构成保持构件35。按照这种结构,在作为喷雾器的构成来使用瓶I的情况下,能够以使通过空隙部37从喷雾器连接器内向瓶I内返回的水滴沿管主体31的外表面流下的方式,有效地将水滴导向管主体31。其结果,可以有效地防止向瓶I内返回的水滴积存在瓶口部5的内周面周边。此外,虽然所述实施方式的瓶I的结构为:固定部32所具有的环状件34包括与瓶口部5的上端部嵌合的凸缘部36,但是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省略形成凸缘部36,将环状件34向瓶口部5的内侧按压,使环状件34的外周面与瓶口部5的内周面嵌合。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如下结构:使环状件34下端部的外周面与瓶口部5的内周面隔开间隔,例如通过设置锥形部等使环状件34的下端部直径缩小。通过使环状件34的下端部直径缩小,在作为喷雾器的构成来使用瓶I的情况下,可以防止从喷雾器连接器返回的水滴附着在瓶口部5的内周面周边。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虽然由沿瓶口部5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构件构成保持构件35,该保持构件35对环状件34的内周面和管主体31的外周面进行连接固定,但是并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以由棒状构件构成保持构件35,来连接环状件34和管主体31。
权利要求
1.一种瓶,其特征在于包括: 瓶主体,在上部具有瓶口部;以及 浸溃管,浸入在储存于所述瓶主体内的液体内,其中, 所述浸溃管的上端部以通过所述瓶口部设置有连通所述瓶主体内外的空隙部的状态配置在所述瓶口部的周壁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瓶,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溃管包括管主体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设置在所述管主体的一端并与所述瓶口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瓶,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包括:筒状的环状件,配置在所述瓶口部的内侧;以及保持构件,将所述管主体保持在所述环状件的内侧, 在所述环状件的内 周面和所述管主体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所述空隙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件具有凸缘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瓶口部的上端部嵌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件下端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瓶口部的内周面隔开间隔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构件是沿所述瓶口部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构件或棒状构件,所述保持构件连接所述环状件的内周面和所述管主体的外周面。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主体的另一端设置有扩散器部,所述扩散器部能够把从所述管主体的一端提供来的气体作为气泡释放到储存在所述瓶主体内的液体内。
8.一种浸溃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溃管包括管主体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设置在所述管主体的一端, 所述固定部包括:筒状的环状件;以及保持构件,将所述管主体保持在所述环状件的内侧, 在所述环状件的内周面和所述管主体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连通所述环状件两个端部之间的空隙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浸溃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浸溃管还包括扩散器部,所述扩散器部能够释放从所述管主体的一端提供来的气体, 所述扩散器部包括: 上部壳体部,与所述管主体的另一端连接;以及下部壳体部,安装在所述上部壳体部上, 所述上部壳体部包括:板体,一个面一侧与所述管主体连接;以及侧壁部,直立设置在所述板体的另一个面上, 所述下部壳体部包括:盖部,覆盖被所述上部壳体部的侧壁部包围的区域;以及周壁部,从所述盖部的周向边缘直立设置,并且在所述周壁部上形成有贯通孔, 所述下部壳体部的所述周壁部配置在所述侧壁部的外侧,并且所述下部壳体部以在所述侧壁部和所述周壁部之间设置有间隙的状态安装在所述上部壳体部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瓶和在该瓶中使用的浸渍管,该瓶可以用于喷雾器或增湿器,并且在用于喷雾器的情况下,不使用排出管就可以使积存在喷雾器连接器内的水滴返回瓶内。瓶(1)包括瓶主体(2),在上部具有瓶口部(5);以及浸渍管(3),浸入在储存于瓶主体(2)内的液体内,浸渍管(3)的上端部以通过瓶口部(5)设置有连通瓶主体(2)内外的空隙部(37)的状态配置在瓶口部(5)的周壁的内侧。
文档编号A61M16/16GK103228314SQ201180047260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15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29日
发明者结城健, 孕石佳久, 下唐湊俊彦 申请人:日本医疗未来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