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接触式充电的胶囊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9542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可接触式充电的胶囊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胶囊内窥镜,特别是指一种可对其进行接触式充电的胶囊内窥镜。
背景技术
胶囊式内窥镜是医学发展的科技新产品,其日渐被广泛应用于医学上各种病症的临床诊断,采用无痛无创伤的监测诊断,口服后进入人体胃或肠道中,通过其镜头组件近距离拍摄其内部的胃或肠壁状况,以进行临床诊断,减轻患者的临床痛苦。然而,现有的胶囊内窥镜的电池都是采用一次电池,在未服用时,由于长时间的置放,胶囊内窥镜中的电池电量有所损耗,当服用后,胶囊内窥镜进入体内,由于电池电量的下降,有可能导致检测信号较弱,或无法接收和反馈至外部检测仪器上,既难于对肠道或胃 壁面的状况进行监测,也难于通过信号反馈检测出其是否在体内滞留,这样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里负担。并且,一次电池重量较大,使得整个胶囊内窥镜的重量较大,影响其在胃或肠道中的浮力,流动不能顺畅,则易引起其在胃或肠道中的滞留。若在胶囊内窥镜中置入充电电池,需要提供一种可以充电的胶囊结构,以供在未使用时预先将其中的充电电池充满电量,在服用后可反馈较强的信号,获得较长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向内部的充电电池进行充电的胶囊内窥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接触式充电的胶囊内窥镜,包括胶囊壳体以及封装在其中的LED光源、传感器、镜头、镜头罩和电池,所述镜头罩设于镜头外围,所述电池分别于LED光源、传感器、镜头电连接,所述胶囊壳体的外周由胶囊壁封装而成,所述胶囊壁的内壁面和外壁面上设有两组导电层,所述胶囊壁内设有导电过孔钉,所述导电过孔钉联通于导电层之间,所述导电层通过电池的正极充电线和负极充电线分别与电池电连接。优选地,所述两组导电层相互间隔地涂覆于胶囊壁的内壁面和外壁面上。在所述导电层上设有焊接凸点,所述焊接凸点分别与电池的正极充电线和负极充电线电连接。所述焊接凸点与所述导电过孔钉相对接,以助于通电导通。充电时,所述胶囊壁的外壁面的导电层与正负极充电探针电连接,所述正负极充电探针的末端呈柔性。通过内外导电层和正负极充电线向内部充电电池进行充电。其中,所述胶囊壁的厚度为0. 2mm-lmm。所述两组导电层之间的间距为2mm-4mm。每组导电层的面积为4mm2-36 mm2。所述导电层为惰性金属层,所述惰性金属层优选为镀金层、镀银层或镀铜层。所述导电过孔钉由惰性金属制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接触式充电的胶囊内窥镜在胶囊壁的内壁面和外壁面上涂覆导电层,导电层自连通,或通过若干个导电过孔钉相互连通,使得当正负极探针点触于导电层之上时,外壁的导电层通过导电过孔钉向内导电层导电,内导电层通过焊接凸点与正负极充电线相连通,而将外部电流传导至充电电池之中。通过接触式的充电方式解决了现有胶囊内窥镜内仅能内置一次电池的局限,在未服用时通过充电使其满电量进入体内,从而使得胶囊内窥镜的使用寿命更长,且反馈信号强度更强,突破了原有受限于一次电池的电量和重量,透过胶囊壁向内置的充电电池进行充电,既不破坏胶囊的内部结构且充电效率较高。


图I为本发明胶囊内窥镜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胶囊内窥镜的充电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胶囊内窥镜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I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接触式充电的胶囊内窥镜,包括胶囊壳体I以及封装在其中的LED光源2、传感器3、镜头4、镜头罩5和充电电池6,所述镜头罩5设于镜头外围,所述充电电池6分别于LED光源2、传感器3、镜头4电连接,所述胶囊壳体I的外周由胶囊壁10封装而成,所述胶囊壁10的内壁面101和外壁面102上设有两组导电层103,所述胶囊壁10内设有导电过孔钉7,所述导电过孔钉7联通于导电层103之间,所述导电层103通过电池的正负极充电线105分别与充电电池6电连接。在本发明中,所述胶囊壳体I将各部件封装于其中,采用制药明胶制成。通过在胶囊壁10上设置导电层103,通过导电层103和电池的正负极充电线105,将充电电源与胶囊内部的充电电池6相导通,以向内部的充电电源进行充电。结合参照图2所示,其中,所述两组导电层103相互间隔地涂覆于胶囊壁10的内壁面101和外壁面102上,在所述内壁面101的导电层103上设有两个焊接凸点104,其中一组内壁面101上的导电层103通过焊接凸点104与电池的正极充电线105a电连接,正极充电线105a与电池的正极相连接,而另一组内壁面101的导电层103通过焊接凸点104与电池的负极充电线105b电连接,再通过正负极充电线分别与电池的充电电路连接,每组导电层构成电阻式结构,通过充电电路向电池的正负极进行充电,所述充电电路为稳压稳流电路。当充电时,所述胶囊壁10的外壁面102的导电层103与正负极充电探针20电连接,所述正负极充电探针20的末端由柔性或弹性材料制成,正负极充电探针点触于胶囊壁的外壁面102的导电层103上,通过导电材料向包裹于胶囊壳体内的充电电池6进行充电。所述正负极充电探针20的末端由柔性或弹性材料制成,使得其点触于胶囊壁面时,不会因戳穿胶囊壁,不影响其外观的密闭性,且确保接触到胶囊壁的导电层上。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焊接凸点104与所述导电过孔钉7相对接,以助于通电导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过孔钉7有6个,在正极接入端和负极接入端分别设置有3个,在胶囊外壁的导电过孔钉7位置,设有标记,以便于充电时,正负极充电探针可准确地与导电过孔钉7进行对接,充电效率更高。当然,所述导电过孔钉7的个数不受限制,在正负极接入端至少各设一个即可,布设多个导电过孔钉,通过外壁面的导电层向导电过孔钉导入内壁面的导电层中,充电效率更高。在本发明中,所述导电层为惰性金属层,所述惰性金属层为镀金层、镀银层或镀铜层。所述导电过孔钉由惰性金属制成。导电过孔钉设置于胶囊壁之内,胶囊壁包裹于其外,不影响整体胶囊壁的密封,防止液体外泄。导电过孔钉的长度与胶囊壁的厚度相当,其外周径为0. 2mm ;所述胶囊壁的厚度为0. 2mm-Imm,即一组导电层中内外导电层之间的间隔为0. 2mm-Imm ;所述两组导电层之间的间距为;每组导电层的面积为4mm2-36mm2。导电层的面积越长,保证导电过孔钉电接触的可靠性。导电过孔钉的个数越多,导电过孔钉电阻越小,充电效率越高。参照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胶囊壁上的内壁面和外壁面的导电层相互连通,省缺导电过孔钉,在胶囊壁与镜头罩相接之处,所述内外壁面的导电层连通,使得当将正负极充电探针接触所述导电层时,电流由外导电层向内导电层导入,再通过焊接凸点和导电线接入充电电路进行转化,接入充电电池的正负极。这种实现方式,制备工艺简单,只需在胶囊壁的内外层涂覆金属导电涂层即可。本发明可接触式充电的胶囊内窥镜在胶囊壁的内壁面和外壁面上涂覆导电层,导电层自连通,或通过若干个导电过孔钉相互连通,使得当正负极探针点触于导电层之上时,外壁的导电层通过导电过孔钉向内导电层导电,内导电层通过焊接凸点与正负极充电线相 连通,而将外部电流传导至充电电池之中。通过接触式的充电方式解决了现有胶囊内窥镜内仅能内置一次电池的局限,在未服用时通过充电使其满电量进入体内,从而使得胶囊内窥镜的使用寿命更长,且反馈信号强度更强,突破了原有受限于一次电池的电量和重量,透过胶囊壁向内置的充电电池进行充电,既不破坏胶囊的内部结构且充电效率较高。
权利要求
1.一种可接触式充电的胶囊内窥镜,包括胶囊壳体以及封装在其中的LED光源、传感器、镜头、镜头罩和充电电池,所述镜头罩设于镜头外围,所述充电电池分别于LED光源、传感器、镜头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囊壳体的外周由胶囊壁封装而成,所述胶囊壁的内壁面和外壁面上设有两组导电层,所述导电层之间相互连通,所述导电层通过电池的正极充电线和负极充电线分别与充电电池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接触式充电的胶囊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囊壁内设有导电过孔钉,所述导电过孔钉联通于导电层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接触式充电的胶囊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组导电层相互间隔地涂覆于胶囊壁的内壁面和外壁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接触式充电的胶囊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层上 设有焊接凸点,所述焊接凸点分别与电池的正极充电线和负极充电线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接触式充电的胶囊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凸点与所述导电过孔钉相对接,以助于通电导通。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接触式充电的胶囊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囊壁的厚度为 O. 2mm-lm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接触式充电的胶囊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组导电层之间的间距为2mm-4mm。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接触式充电的胶囊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每组导电层的面积为 4mm2_36 mm2。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接触式充电的胶囊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为惰性金属层,所述惰性金属层为镀金层、镀银层或镀铜层。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接触式充电的胶囊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充电时,所述胶囊壁的外壁面的导电层与正负极充电探针电连接,所述正负极充电探针的末端呈柔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接触式充电的胶囊内窥镜,包括胶囊壳体以及封装在其中的LED光源、传感器、镜头、镜头罩和充电电池,所述镜头罩设于镜头外围,所述充电电池分别于LED光源、传感器、镜头电连接,所述胶囊壳体的外周由胶囊壁封装而成,所述胶囊壁的内壁面和外壁面上设有两组导电层,所述导电层之间相互连通,所述导电层通过导电线分别与充电电池电连接。通过接触式的充电方式解决了现有胶囊内窥镜内仅能内置一次电池的局限,在未服用时通过充电使其满电量进入体内,从而使得胶囊内窥镜的使用寿命更长,且反馈信号强度更强,突破了原有受限于一次电池的电量和重量,透过胶囊壁向内置的充电电池进行充电,既不破坏胶囊的内部结构且充电效率较高。
文档编号A61B1/00GK102961110SQ201210441159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7日
发明者孙平, 章伟, 李奕 申请人:深圳市资福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