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元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260075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元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医药制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多元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该复合物由盐酸吡格列酮、聚乙烯吡咯烷酮类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所组成。盐酸吡格列酮、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重量比为1:(0.5~10):(0.5~10)。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技术和粉末X-射线衍射技术,证明这种多元复合物中盐酸吡格列酮呈现无定型的状态,增加了难溶性药物盐酸吡格列酮的溶出速率。所采用的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可以共同促进药物的润湿和溶出。本发明多元无定型盐酸吡格列酮复合物可以显著提高盐酸吡格列酮的溶出速率,进而可能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专利说明】一种多元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医药制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多元复合物及其 制备方法和用途,更具体涉及一种含有盐酸吡格列酮、高分子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多元 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0002] 在药学领域,约有80%以上的药物有水溶解性低的问题,众多有药理活性的分子 由于其低的水溶性在体内导致低的生物利用度。药物低的溶解性致使药物分子在到达作用 部位前便被排泄掉,从而降低了其吸收和疗效。为了解决难溶性药物的溶解问题,人们尝试 采用了很多的制剂手段来加以改善。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固体分散体、环糊精包合、药物的增 溶剂与助溶剂、脂质体、胶束、微乳、对药物进行成盐处理等。在这些制剂技术中,目前已有 用于产业化的技术主要包括固体分散体、微乳和脂质体技术。而制剂工业需要考虑的是成 本、可产业化应用和增溶的效果等。从此角度分析,固体分散体技术无疑是最适合的增溶技 术。而对于脂质体等技术,尽管也能达到良好的增溶效果,但其高昂的费用,大大降低了它 所应用的普遍性。
[0003] 聚合物基质的加入是形成固体分散体或复合物的必要条件。某些聚合物本身具有 一定的晶体衍射峰,如聚乙二醇类和聚氧乙烯_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类。而某些聚合物 由于自身重复单元的排列无序性而可能表现出无定型的性质,如羟丙甲基纤维素纤维素类 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类。药物分子与聚合物载体可以通过分子间作用力来与载体发生相互作 用,达到物理上的紧密接触。分子间作用力可以反映在氢键作用上,也可能表现在偶极相互 作用上。氢键作用是最常见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表现形式。聚合物可以作为氢的接受体,药 物作为氢的给予体,反之亦然。本发明所加入的聚合物为聚乙烯吡咯烷酮类,含有五元吡咯 环,主要为氢的接受体,而药物分子盐酸吡格列酮本身含有仲酰胺(NH)和盐酸盐,可以给予 活泼氢。这种设计在理论基础上是可以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出。两者可能的相互作用机制 为形成氢键,结构如下:
[0004]

【权利要求】
1. 一种多元复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盐酸吡格列酮、高分子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所 述盐酸吡格列酮、高分子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重量比为1 : (〇. 5?10) : (0. 5?10)。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元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物以粉末形式存在。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元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物选自固体分散体、包合 物、冷冻干燥粉末、喷雾干燥粉末中任意一种,优选为固体分散体。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元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物粒径小于250 y m。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元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分子聚合物为聚乙烯吡 咯烷酮类聚合物。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元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分子聚合物选自:聚乙烯 吡咯烷酮kl2,聚乙烯吡咯烷酮kl7,聚乙烯吡咯烷酮k30,聚乙烯吡咯烷酮k90中的任意一 种。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元复合物,所述的表面活性剂选自聚山梨酯20、脂肪酸山 梨坦类、十二烷基硫酸钠、吐温-80、卖泽类、D-a -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优选 为十二烷基硫酸钠或D- a -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再优选为D- a -维生素E聚 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元复合物,所述的盐酸吡格列酮以无定型的形式存在。
9. 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多元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为 溶剂挥干法。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溶剂挥干法步骤包括:将聚合物、盐酸吡格 列酮和表面活性剂溶解于溶剂中,使其成为均一相的溶液,在不断旋转下,蒸干溶剂,得多 元复合物。
11. 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溶剂选自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 正丁醇、氯仿、二氯甲烷和丙酮中的任意一种。
【文档编号】A61K47/48GK104415345SQ201310393190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30日
【发明者】时念秋, 王杏林, 张俊伟, 杨志强, 魏巍 申请人:天津药物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