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健脾养胃止咳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704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健脾养胃止咳露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健脾养胃止咳露,以白术、当归、白芍、黄芪、枸杞、茯苓、黄精为君药,起到宣肺解表的作用,以麻黄、生石膏、黄芩、干姜、桑白皮、杏仁、半夏、沙参、天门冬、麦冬、百合、胆南星、松贝为臣药,起到清泄里热,降气化痰的作用,以陈皮、甘草、桔梗为佐使药,起到利咽喉治咳,调和诸药的功效,有健脾养胃、护肝补肾、清热解毒、疏风散寒、清利咽喉、感冒咽喉肿、止咳化痰之功效,本发明治咳力更强,全方健脾养胃、护肝补肾,能有效调节患者自身免疫力,调理肺气,兼行化痰止咳。
【专利说明】一种健脾养胃止咳露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以中药为原料制备的一种健脾养胃止咳露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咳嗽是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之一,不论内伤、外感咳嗽均系肺脏受病而致。外感咳嗽起病于肺,内伤咳嗽多由他脏先病影响于肺,根据临床经验,咳嗽一般可能是脾阳不足,导致肺气壅遏不宣,或肺失肃降而致咳嗽,现代西医治疗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抗生素易使细菌产生抗药性,且抗生素使用时也容易破坏人体细菌的平衡,造成菌群紊乱,危害人的身体健康,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在防病治病方面,有着西医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认为,咳嗽患者在平时饮食一般主要多由平时多食生冷,所以冷积内停,脾胃虚弱,免疫下降,故在中医治疗时,药方应当益气补血,滋阴助阳,健脾养胃,护肝补肾,但目前用于治疗咳嗽的重要制剂,因各种原因均无法达到很好的治疗咳嗽的效果。

【发明内容】

[0003]根据上述阐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调节人体自身免疫力,调理肺气,兼行化痰止咳一种健脾养胃止咳露及其制备方法。
[0004]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健脾养胃止咳露,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组分制成,
[0005]当归12 — 24克、白芍12-24克、茯苓15-30克、黄芪15-30克、白蘧仁12 — 24克、白附子10-20克、干姜8-16克、黄精15-30克、玉竹15-30克、枸杞15-30克、白术15-30克、陈皮15-30克、瓜萎皮12-24克、蒲公英15-30克、黄芩15-30克、桑白皮12-24克、防风15-30克、金银花15-30克、连翘15-30克、生石膏15-30克、麻黄10-20克、紫苏叶12-24克、桔梗12-24克、白芥子10-20克、胆南星15-30克、麦冬15-30克、枳实12-24克、天门冬15-30克、松贝15-30克、百合15-30克、百部12-24克、半夏12-30克、沙参12-25克。
[0006]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中,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组分制成,当归15 — 20克、白芍15-20克、茯苓20-30克、黄芪15-20克、白蘧仁15—20克、白附子15-20克、干姜12-16克、黄精20-25克、玉竹20-30克、枸杞20-25克、白术20-30克、陈皮20-30克、瓜萎皮15-24克、蒲公英20-30克、黄芩20-25克、桑白皮15-24克、防风20-30克、金银花25-30克、连翘20-30克、生石膏15-25克、麻黄15-20克、紫苏叶15-24克、桔梗15-24克、白芥子15-20克、胆南星20-30克、麦冬20-30克、枳实20-24克、天门冬20-30克、松贝25-30克、百合25-30克、百部15-24克、半夏20-25克、沙参15-20克。
[0007]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中,组分中还包括饴糖100— 300克、冰糖200— 300克、防腐剂 0.6—1.2 克。
[0008]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中,防腐剂为苯甲酸钠。
[0009]本发明提供的健脾养胃止咳露的制备方法:
[0010]将所述的组分置入800ml水中,浸泡35— 50分钟,进行煎制,第一次煎制35-50分钟,滤出药汁,之后第二次至第三次煎制,每次使用600ml水,煎制25-30分钟,所述的组分共煎制4次后,所滤出的药汁混合得到500ml药汁,将混合后的药汁过滤,去掉药渣后的药汁,即得到健脾养胃止咳露。
[0011]为使药汁长久保存,可以在上述药汁中加入防腐剂0.6-1.2克。
[0012]本发明所述的健脾养胃止咳露为液体。
[0013]本发明制作方法简单,原料易得,具有健脾养胃、护肝补肾、清热解毒、疏风散寒、清利咽喉、感冒咽喉肿、止咳化痰之功效,治咳力更强,全方健脾养胃、护肝补肾,能有效调节患者自身的免疫力,调理肺气,兼行化痰止咳。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15]本发明的药物配伍合理,以白术、当归、白芍、黄芪、枸杞、茯苓、黄精为君药,起到宣肺解表的作用,以麻黄、生石膏、黄芩、干姜、桑白皮、杏仁、半夏、沙参、天门冬、麦冬、百合、胆南星、松贝为臣药,起到清泄里热,降气化痰的作用,以陈皮、甘草、桔梗为佐使药,起到利咽喉治咳,调和诸药的功效。
[0016]当归:性温,味甘辛,归心、肝、脾经,具有补血和血,润燥滑肠之功效。能补血能显著促进机体造血功能,增强免疫力抗炎、保肝、抗辐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等。
[0017]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肝阳的作用,常与当归、熟地黄、川芎等药配合应用,协调营卫,用以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自汗而恶风。白芍生用,能敛阴而平抑肝阳,故可用于肝阳亢盛的头痛、眩晕等症,常与桑叶、菊花、钩藤、白蒺藜等同用。
[0018]茯苓:味甘、淡、性平,能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有利水、消肿、固精、安
神、健脾胃等多种功能。
[0019]黄芪:黄芪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浓,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无毒。专补气。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之经。具有补气固表的作用。
[0020]白蘧仁:性辛,温,归脾、胃、肺三经,能行气化湿,常用于痰湿阻肺,脾胃气滞,湿阻中焦等证,能温中止呕,常用于胃寒呕吐、胃脘冷痛等证。
[0021]白附子:味辛、甘,性温,有毒。归胃、肝经,用于中风痰壅。
[0022]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肺化饮的功能。
[0023]黄精: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功效。
[0024]玉竹:味甘,性微寒,入肺、胃经,具有养阴、润燥、除烦、止渴的功效。治热病伤阴、咳嗽烦渴、虚劳发热、消谷易饥、小便频数等。,
[0025]枸杞:味甘,性平,具有养肝,滋肾,润肺之功效。
[0026]白术:味甘,性辛、苦,归脾、肺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医学启源》记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止渴,安胎。”
[0027]陈皮:温;辛、苦;归脾、肺经,具有通气的健脾、燥湿化痰、解腻留香、降逆止呕的功效。中医的“陈皮半夏汤”、“二陈汤”是主要靠陈皮治病的,以陈皮为主要成分配制的中成药,如川贝陈皮、蛇胆陈皮、甘草陈皮、陈皮膏、陈皮末等,是化痰下气、消滞健胃的良药。适合胃部胀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咳嗽多痰等症状的人食用。
[0028]瓜萎皮:味甘苦,性微凉。归入肺、胃经、大肠三经。具有润肺化痰,利气宽胸功效,治痰热咳嗽,咽痛,胸痛,吐血,衄血,消渴,便秘,痈疮肿毒。
[0029]蒲公英:性味甘、苦、寒,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消炎、凉血、利尿、利胆、轻泻、健胃、防癌等多种功能。
[0030]黄芩: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
[0031]桑白皮:味甘,性寒。功效:泻肺蠲饮,利水消肿,主治肺热咳喘,痰饮停积,小便不利,面目浮肿等病症,在著名方剂华盖散中麻黄与桑白皮同用,治疗外感咳嗽痰多。
[0032]防风:味辛、甘,性温,具有解表止泻,祛风镇痉功效,防风配黄芪、白术,即玉屏风散,方中黄芪实卫,得防风则使邪去而外无所扰,得白术以培中固里,使脾健内有所据。所谓“发在芪防收在术”,内外兼顾,诚固表止汗之良方。
[0033]金银花: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散风热功效,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
[0034]连翘: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痈疽,瘰疠,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热淋尿闭。
[0035]生石膏:辛甘,寒,归肺、胃经,生用解肌清热,除烦止渴。
`[0036]麻黄:性辛、味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
[0037]紫苏叶:味辛,性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紫苏叶能散表寒,发汗力较强,用于风寒表症,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常配生姜同用;如表症兼有气滞,有可与香附、陈皮等同用。
[0038]桔梗:味苦、辛,性平。归肺经。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功效,多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本品辛散苦泄,宣开肺气,祛痰,增强抗炎和免疫作用。
[0039]白芥子:味辛,性温,无毒。归入肺、胃经,具有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
[0040]胆南星:味苦、性微辛,凉,归肺、肝、脾经,具有清热化痰,息风定惊作用,用于痰热咳嗽,咯痰黄稠,中风痰迷,癫狂惊痫。
[0041]麦冬: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白喉。
[0042]枳实:味苦;性辛;寒,归脾;胃;肝;心经。具有化痰散痞,破气消积。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胸痹。
[0043]天门冬:味甘、苦,性寒,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劳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白喉。
[0044]松贝:性微寒味微苦,归肺经,具有清热化痰止咳之功,可用于治疗痰热咳喘,咯痰黄稠之证,
[0045]百合:味甘,性寒,归心、肺经。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功效,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0046]百部:味甘、苦,性微温,归肺经,具有润肺、下气、止咳功效,用于新久咳嗽,肺痨咳嗽。
[0047]半夏:性温,味辛苦,归经入脾、胃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功效,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内痰眩晕、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症,常配陈皮用于痰清稀而多之湿痰、寒痰。
[0048]沙参:味甘,性凉,具有清热养阴,润肺止咳,滋阴生津、清热凉血之功效,主治气管炎,百日咳,肺热咳嗽,咯痰黄稠。
[0049]根据上述的组分的组分分析,本发明公开以下实施例。
[0050]实施例1:
[0051]一种健脾养胃止咳露,当归15克、白芍15克、茯苓20克、黄芪20克、白蘧仁15克、白附子20克、干姜16克、黄精25克、玉竹30克、枸杞25克、白术30克、陈皮25克、瓜萎皮20克、蒲公英25克、黄芩20克、桑白皮15克、防风25克、金银花25克、连翘30克、生石膏25克、麻黄15克、紫苏叶15克、桔梗20克、白芥子15克、胆南星25克、麦冬25克、枳实20克、天门冬25克、松贝25克、百合25克、百部20克、半夏20克、沙参20克,饴糖200克、冰糖300克、苯甲酸钠1克。
[0052]实施例2:
[0053]一种健脾养 胃止咳露,当归24克、白芍15克、茯苓30克、黄芪20克、白蘧仁15克、白附子20克、干姜15克、黄精20克、玉竹25克、枸杞25克、白术30克、陈皮20克、瓜萎皮20克、蒲公英30克、黄芩20克、桑白皮24克、防风25克、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生石膏20克、麻黄15克、紫苏叶15克、桔梗20克、白芥子15克、胆南星20克、麦冬25克、枳实20克、天门冬20克、松贝25克、百合25克、百部20克、半夏25克、沙参15克,饴糖250克、冰糖200克、苯甲酸钠0.8克。
[0054]实施例3:
[0055]一种健脾养胃止咳露,当归20克、白芍15克、茯苓25克、黄芪30克、白蘧仁20克、白附子20克、干姜10克、黄精25克、玉竹25克、枸杞25克、白术25克、陈皮25克、瓜萎皮
15克、蒲公英20克、黄芩20克、桑白皮15克、防风15克、金银花20克、连翘25克、生石膏20克、麻黄10克、紫苏叶15克、桔梗20克、白芥子15克、胆南星25克、麦冬15克、枳实15克、天门冬20克、松贝15克、百合25克、百部15克、半夏15克、沙参25克,饴糖100克、冰糖300克、苯甲酸钠1.2克。
[0056]健脾养胃止咳露的制备方法,将实施例1至3任一所述的组分置入800ml水中,浸泡45分钟,进行煎制,第一次煎制35分钟,滤出药汁,之后第二次至第三次煎制,每次使用600ml水,煎制30分钟,所述的组分共煎制4次后,所滤出的药汁混合得到500ml药汁,将混合后的药汁过滤,去掉药渣后的药汁中加入防腐剂苯甲酸钠即成得到健脾养胃止咳露。
[0057]为表明本发明的应用效果,本发明经临床观察,结果如下:
[0058]一、资料和方法
[0059]1、一般资料
[0060]1300余咳嗽患者,11岁以上及成人:60%,10%为0—1岁幼儿,15%为2—5岁儿
童,其余为6岁一 10岁的儿童。[0061]2、服用效果与方法
[0062]口服:一日二次,成人一次30毫升;小儿:0一 1岁3毫升、2—5岁6毫升、6—10岁10毫升。服用时振摇,禁辛辣、生冷。
[0063]3、观察方法
[0064]服用期间每3天观察一次,包括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不良反应。
[0065]4、结果
[0066]经观察,在1300余咳嗽患者中,11岁以上及成人有效率达到92%,0—1岁幼儿有效率达到98%,2— 5岁儿童有效率达到96%,6岁一 10岁的儿童有效率达到96%。
[0067]所述有效率为咳嗽症状在第一个疗程均明显好转,咳嗽改善情况,无不良反应,一般使用2个疗程均痊愈。
[0068]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健脾养胃止咳露,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组分制成,当归12 — 24克、白芍12-24克、茯苓15-30克、黄芪15-30克、白蘧仁12 — 24克、白附子10-20克、干姜8-16克、黄精15-30克、玉竹15-30克、枸杞15-30克、白术15-30克、陈皮15-30克、瓜萎皮12-24克、蒲公英15-30克、黄芩15-30克、桑白皮12-24克、防风15-30克、金银花15-30克、连翘15-30克、生石膏15-30克、麻黄10-20克、紫苏叶12-24克、桔梗12-24克、白芥子10-20克、胆南星15-30克、麦冬15-30克、枳实12-24克、天门冬15-30克、松贝15-30克、百合15-30克、百部12-24克、半夏12-30克、沙参12-25克;将所述的组分置入800ml水中,浸泡35— 50分钟,进行煎制,第一次煎制35-50分钟,滤出药汁,之后第二次至第三次煎制,每次使用600ml水,煎制25-30分钟,所述的组分共煎制4次后,所滤出的药汁混合得到500ml药汁,将混合后的药汁过滤,去掉药渣后的药汁,即得到健脾养胃止咳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健脾养胃止咳露,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组分制成,当归15—20克、白芍15-20克、茯苓20-30克、黄芪15-20克、白蘧仁15—20克、白附子15-20克、干姜12`-16克、黄精20-25克、玉竹20-30克、枸杞20-25克、白术20-30克、陈皮20-30克、瓜萎皮15-24克、蒲公英20-30克、黄芩20-25克、桑白皮15-24克、防风20-30克、金银花25-30克、连翘20-30克、生石膏15-25克、麻黄15-20克、紫苏叶15-24克、桔梗15-24克、白芥子15-20克、胆南星20-30克、麦冬20-30克、枳实20-24克、天门冬20-30克、松贝25-30克、百合25-30克、百部15-24克、半夏20-25克、沙参15-20克;将所述的组分置入800ml水中,浸泡35— 50分钟,进行煎制,第一次煎制35-50分钟,滤出药汁,之后第二次至第三次煎制,每次使用600ml水,煎制25-30分钟,所述的组分共煎制4次后,所滤出的药汁混合得到500ml药汁,将混合后的药汁过滤,去掉药渣后的药汁,即得到健脾养胃止咳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健脾养胃止咳露,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饴糖100—300克、冰糖200—300克、防腐剂0.6—1.2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健脾养胃止咳露,其特征在于:防腐剂为苯甲酸钠。
【文档编号】A61P1/14GK103638513SQ201310730872
【公开日】2014年3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6日
【发明者】陈屹迪, 陈恩广 申请人:陈屹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