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中心管为伞形结构的血浆分离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设备,特别是一种中心管为伞形结构的血浆分离杯。
背景技术:
血浆分离杯是现代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利用离心原理进行血浆分离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血浆采集机带动血浆分离杯高速旋转,使血浆分离杯中的血浆、血细胞等成分实现无损伤的分离,再收集血浆成分,同时,在分离结束后,还需要将不收集的血细胞回输,将血浆分离杯清空,以便于进行下一循环的采集、分离或结束整个采集程序。因此在血浆分离杯内部,就分别设计有血液的进出通道以及血浆的溢出通道,血液的进出通道由分离杯内的中心管实现。目前广泛使用的血浆分离杯的中心管是采用包含上通道部分的下罩与下中心管分别生产注塑成型方式,在装配前再进行组装粘接或超声波焊接方式形成分离杯血液进出通道中心管。此种结构在生产、使用过程中易出现渗漏、断裂等风险,同时增加了人工、粘接材料或焊接设备的投入。
发明内容鉴于目前常用血浆分离杯血液通道中心管生产方式的弊端,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降低中心管渗漏、断裂风险,降低生产成本的血浆分离杯。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结构特征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中心管为伞形结构的血浆分离杯,包括静止头、密封碗、密封垫、密封圈、杯盖、上罩、杯体、杯核、血液入口、血衆出口及中心管,上罩、杯盖、密封圈、密封垫、密封碗顺序活动安装后滑动配合装入静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管上具有伞形面,形成伞形结构的中心管,伞形面位于上罩的下方,与上罩之间的间隙形成血浆溢出通道,伞形结构中心管顶端与静 止头可靠焊接。血浆分离杯采用伞形结构的中心管,取消了常用的血浆分离杯使用下罩零件组成血浆溢出通道的结构,避免了原有血浆分离杯存在的不足,实现血液分离收集目的。生产中,伞形结构的中心管只需一副模具,一套设备,一次成型,在总装配环节只需要进行一次焊接即可完成,不再需要生产下罩,而包含上通道的下罩与下中心管分别注塑生产,需要进行两次焊接、两次装配,对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机台设备都将造成一定的浪费,减少一步焊接过程,更能保证产品质量,又降低了消耗,提高了生产效率。
图1是本中心管为伞形结构的血浆分离杯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中心管为伞形结构的剖面图。图3为伞形结构的中心管与静止头焊接示意图。图中:I静止头 2密封碗 3密封垫 4密封圈 5杯盖 6上罩 7伞形面8杯体 9杯核 10伞形结构中心管 11血液入口 12焊接点 13血浆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中心管为伞形结构的血浆分离杯如图1所示,由静止头1、密封碗2、密封垫3、密封圈4、杯盖5、上罩6、伞形面7、杯体8、杯核9、伞形结构中心管10、血液入口
11、血浆出口 13构成。图2所示为伞形结构的中心管。与原有血浆分离杯的中心管的区别是在中心管的上部有一个伞形面7。如图3所示,伞形面7在上罩6的下方,与上罩6配合,二者之间的间隙为血浆分离杯的血浆溢出通道。上罩6上分别活动顺序安装杯盖5、密封圈4、密封垫3、密封碗2后滑动配合装入静止头1,再将伞形结构的中心管10与静止头I在焊接点12处进行超声波焊接固定为一体。至此,中心管为伞形结构的血浆分离杯的血液进出通道与血浆溢出通路即完成生产装配。将其装配在血浆分离杯体8的中央,即完成本实用新型的中心管为伞形结构的血浆`分离杯的生产装配。
权利要求1.一种中心管为伞形结构的血浆分离杯,包括静止头(I)、密封碗(2)、密封垫(3)、密封圈(4)、杯盖(5)、上罩(6)、杯体(8)、杯核(9)、血液入口(11)、血浆出口(13)及中心管,上罩(6 )上顺序活动安装杯盖(5 )、密封圈(4)、密封垫(3 )、密封碗(2 )后滑动配合装入静止头(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管上具有伞形面(7),形成伞形结构中心管(10),伞形面(7)位于上罩(6)的下方,与上罩(6)之间的间隙形成血浆溢出通道,伞形结构中心管(10)顶端与静止头(I)可靠 焊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中心管为伞形结构的血浆分离杯,包括静止头、密封碗、密封垫、密封圈、杯盖、上罩、杯体、杯核、血液入口、血浆出口及中心管,上罩、杯盖、密封圈、密封垫、密封碗顺序活动安装后滑动配合装入静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管上具有伞形面,形成伞形结构的中心管,伞形面位于上罩的下方,与上罩之间的间隙形成血浆溢出通道,伞形结构中心管顶端与静止头可靠焊接。生产中,伞形结构的中心管只需一副模具,一套设备,一次成型,在总装配环节只需要进行一次焊接即可完成,不再需要生产下罩,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文档编号A61M1/38GK203139212SQ201320171140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8日
发明者张世兵, 刘南坚 申请人:四川南格尔生物医学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