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81713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睡眠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睡眠控制系统,特别是涉及用于舒适地起床的睡眠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代人的睡眠时间有减少的倾向,而另一方面,为了推进社会活动,却不得不在早晨大致固定的时间起床。很多人是使用闹钟等而大致强制地起床,因此会发生睡眠不足感、睡眠惰性以及刚起床后的行动力降低等。作为用于改善这种问题的睡眠控制温热设备,开发了如下设备。

图14是表示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睡眠控制电热毯的概略构成的图。毯子主体101通过上部加热器102加热人体的上半身,通过下部加热器103加热人体的下半身。另外,通过上部温度传感器104检测上半身的加热温度,通过下部温度传感器105检测下半身的加热温度。控制器106基于上部温度传感器104和下部温度传感器105的检测结果来调整上部加热器102和下部加热器103的加热温度。

图15是表示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睡眠控制电热毯中,上半身和下半身的加热温度的变化的时序图。在从起床45分钟前到起床为止的起床模式中,上半身的加热温度被调整为37℃~38℃,并且下半身的加热温度被调整为31℃~33℃,由此抑制从腿散热,躯干部的温度上升。睡眠中的人体的觉醒度逐渐上升,在从非雷姆睡眠转移到雷姆睡眠的状态下,会从睡眠中醒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公报“特许第3960772号公报(2007年8月15日发行)”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睡眠控制电热毯中,由于从起床45分钟前使体温上升,因此若考虑到约90分钟的雷姆/非雷姆睡眠的周期,则有时无法在雷姆睡眠的时间段使体温上升,对于得到舒适的起床状态而言是不够的。人的睡眠节律是人体所具有的固有的节律,是不容易改变的。例如在预定起床时刻的55分钟前出现了雷姆睡眠的情况下,即使从10分钟后的45分钟前进行加热,到起床时为止雷姆睡眠也不会持续55分钟。即,要通过短时间的加热使雷姆睡眠出现,则依赖于偶然的成分多。因而,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睡眠控制电热毯对得到舒适的起床状态而言是不合适的。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在合适的时间段使体温上升而得到舒适的起床状态的睡眠控制系统。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睡眠控制系统具备与人体接触而进行加热的温热部和控制温热部的加热动作的控制部,上述睡眠控制系统的特征在于,温热部在从预定起床时刻的90~150分钟前的开始加热时刻到预定起床时刻为止的期间,按36~41℃加热,并且在从就寝后或者就寝后经过一定时间后到开始加热时刻为止的期间,不按比33℃高的温度加热。

另外,本发明的睡眠控制系统具备与人体接触而进行加热的温热部和控制该温热部的加热动作的控制部,上述睡眠控制系统的特征在于,温热部在从预定起床时刻的90~150分钟前的开始加热时刻到预定起床时刻的0~30分钟前为止的期间,按36~41℃加热,在从预定起床时刻的0~30分钟前到预定起床时刻为止的期间,按31℃以上且不到36℃加热,并且在从就寝后或者就寝后经过一定时间后到开始加热时刻为止的期间,不按比33℃高的温度加热。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是,温热部在从就寝后或者就寝后经过一定时间后到开始加热时刻为止的期间不进行加热。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是,温热部设置于人体的下方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是,温热部形成为与人体的从肩头到臀部的上半身对应的大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是,睡眠控制系统具有检测人体的振动的振动传感器,控制部基于来自振动传感器的信息设定温热部的加热时间和温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是,睡眠控制系统具有输出声音的声音器,控制部在预定起床时刻从声音器输出作为预定起床时刻的闹铃的声音。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睡眠控制系统能在合适的时间段使体温上升而得到舒适的起床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睡眠控制系统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控制部的构成的框图。

图3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睡眠控制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温热部的加热温度以及人体的体温的变化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睡眠控制系统的效果的图。

图6是实施方式2的睡眠控制系统的概略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控制部的构成的框图。

图8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睡眠控制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控制部的构成的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3的睡眠控制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温热部的加热温度的变化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温热部的加热温度的变化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温热部的加热温度的变化的图。

图14是表示专利文献1的睡眠控制电热毯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15是表示在专利文献1的睡眠控制电热毯中,上半身和下半身的加热温度的变化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照附图如下说明实施方式1的睡眠控制系统1。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睡眠控制系统1的概略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睡眠控制系统1具备对人体进行加热的温热部2以及控制温热部2的加热动作的控制部3。

温热部2设置在位于褥子4的上方且人体的下方的位置。然后,温热部2使用镍铬合金丝产生热,与人体接触而施加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温热部2形成为加热人体的从肩头到脚的范围那样的大小。

作为对人体施加热的方法,还有如空调等那样使气温本身上升的方法。但是,人会对睡眠中的气温上升感到不舒适,导致在睡眠中途觉醒,使睡眠的质量降低。因此,将空调等用作温热部2是不合适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温热部2与人体接触进行加热。此外,所谓使温热部2与人体接触,不仅包括使人体和温热部2直接接触,也包括人体和温热部2之间隔着衣服或床单类等的情况,还包括温热部2设置成埋入褥子内而在温热部2与人体之间隔着棉絮等的情况。即,所谓接触包括示意性地隔着物质的情况。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控制部3的构成的框图。控制部3具有:控制电路5,其包括CPU;驱动电路6,其用于基于来自控制电路5的信息使温热部2加热;时钟7,其实时进行计时;输入器8,其用于供使用者输入预定起床时刻等;以及显示器9,其显示设定条件等。并且,控制部3与预定起床时刻对应地控制温热部2的加热温度、工作时间。此外,在控制电路5内,为了存储预定起床时刻等设定条件而设有未图示的存储器。

图3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睡眠控制系统1的动作的流程图。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温热部2的加热温度和人体的体温的变化的图。图4(a)表示温热部2的加热温度和人体的体温的变化,图4(b)表示从开始加热到预定起床时刻为止的温热部2的加热温度的变化。图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睡眠控制系统1的效果的图。

如图3所示,在步骤S0中,使用者在就寝前将电源接通,睡眠控制系统1开始动作。

在步骤S1中,使用者使用输入器8输入预定起床时刻,从而在控制电路5中设定预定起床时刻。

在步骤S2中,由控制电路5通过时钟7进行当前时刻的确认。

在步骤S3中,在由控制电路5判断为当前时刻是预定起床时刻的120分钟前、即为“是”的情况下,向步骤S4转移,在为“否”的情况下,向步骤S2转移。

在步骤S4中,根据从驱动电路6产生的信号,由温热部2开始加热。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温热部2的加热温度设为40℃。

在步骤S5中,由控制电路5通过时钟7进行当前时刻的确认。

在步骤S6中,在由控制电路5判断为当前时刻是预定起床时刻、即为“是”的情况下,向步骤S7转移,在为“否”的情况下,向步骤S5转移。

在步骤S7中,根据从驱动电路6产生的信号,温热部2停止加热。

在步骤S8中,使用者在起床后关断电源,睡眠控制系统1结束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温热部2基于步骤S3和步骤S4从预定起床时刻的120分钟前按40℃进行加热,下面关于其原因进行说明。

在图4(a)中,将不用温热部2进行加热的情况示为比较例。如比较例所示,已知人体的体温具有昼夜节律,体温从就寝前开始下降,经过数小时直至起床前下降约1~1.5℃,之后体温上升。此外,在体温的下降受到阻碍的情况下,中途觉醒会增加等而睡眠效率变差,会给睡眠带来障碍。

另外,已知在睡眠中,以约90分钟的周期重复浅睡眠的雷姆睡眠和深睡眠的非雷姆睡眠。据说每1周期的雷姆睡眠的时间为约10~30分钟,非雷姆睡眠的时间为约60~80分钟。在雷姆睡眠的时间段,自主神经被激活,与非雷姆睡眠的时间段相比,血液流动良好。

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雷姆睡眠的出现周期是90分钟周期且温热部2的温度上升稳定时间需要30分钟,从预定起床时刻的120分钟前到预定起床时刻为止由温热部2进行加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预定起床时刻前的雷姆睡眠的时间段中,会按比体温高的温度加热。此时,是自主神经被激活而血液流动良好的状态,因此热遍及整个身体,体温变高。

如图4(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比较例同样,体温从就寝前开始下降,直至起床前经过数小时下降,但从预定起床时刻的120分钟前到预定起床时刻为止与比较例相比体温变高。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比较例相比能提高起床时的体温,因此起床后的觉醒度变高。

在图5中,作为睡眠控制系统1的效果验证,使用EIA法,进行作为起床后的觉醒度的指标的唾液中皮质醇浓度的测定。在睡眠后期,作为人对起床的准备之一,可看到作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皮质醇的分泌量增加的现象。皮质醇具有分解糖并促进产生能量的作用。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比较例相比,起床时的唾液中皮质醇浓度变高,因此成为能更多地利用起床后用于活动的能量的状态。即,可知起床后的觉醒度变高,得到了舒适的起床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雷姆/非雷姆睡眠的周期为约90分钟为前提,温热部2从预定起床时刻的120分钟前开始加热,但不限于此。雷姆/非雷姆睡眠的周期存在个体差异,若设想与各种各样的人对应,则需要预先设置60~120分钟周期的范围。这样,作为使温热部2开始加热的时刻,预先设置预定起床时刻的90~150分钟前这一范围。在该范围内,只要考虑到每个人的个体差异而设定开始加热时刻即可。

在此,若温热部2从比预定起床时刻的90~150分钟前早的时间开始加热,则体温不会合适地下降,中途觉醒会增加等而睡眠效率变差,会给睡眠带来障碍。另外,若从比预定起床时刻的90分钟前晚的时间开始加热,则可能发生在由温热部2加热的期间没有出现雷姆睡眠的情况。即为了得到舒适的起床状态,温热部2需要从预定起床时刻的90~150分钟前开始加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温热部2按40℃进行加热,但不限于此。若考虑到人的平均体温以及不发生低温烫伤,则按36~41℃的范围加热即可。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温热部2形成为与人体的从肩头到脚的范围对应的大小,但不限于此。温热部2只要达到从肩头到臀部的上半身即可,也可以不达到脚。另外,温热部也可以达到头部周边。但是,向头部加热有时会感到不舒适,易于引起中途觉醒等,使睡眠的质量下降。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温热部2设置在位于人体的下方的位置,但不限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温热部2与人体接触而进行加热即可,无需将温热部2限定于人体的下方的位置,也可以配置于例如人体的上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既可以将温热部2作为被子的一部分来配置,也可以将温热部2配置在被子的上方的位置,即以在人体与温热部2之间隔着被子的方式配置温热部2。即使在人体与温热部2之间隔着被子等,温热部2也会经由被子等与人体接触而进行加热。

但是,当配置到人体的上方的位置时,由于人体位于温热部2与褥子4之间,因此根据热对流的原理,不易散热,从而会导致人体周边的温度上升,有可能感到不舒适。另外,当以在人体与温热部2之间隔着被子等的方式配置温热部2时,热难以传递到人体,因此有可能无法充分地得到本发明的效果。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温热部2设置在位于褥子4的上方的位置,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温热部2设于褥子4的内部。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温热部2通过使用了镍铬合金丝的电热丝产生热,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远红外线加热。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温热部2在从就寝前后到预定起床时刻的90~150分钟前为止的期间不进行加热,但也可以按33℃以下进行加热。若是33℃以下,则由于就寝时的体温下降不易被阻碍,因此发生睡眠效率变差的问题的可能性低。另外,也可以从就寝后例如按33℃以上进行5分钟的加热,其后在直至预定起床时刻的90~150分钟前为止的期间不进行加热或者按33℃以下进行加热。但是,若在就寝前预先进行加热到不会感到寝具凉的程度,在睡眠中不进行加热,则不会使中途觉醒增加,因此是优选的。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者在起床后关断电源而使睡眠控制系统1的动作结束,但不限于此。也可以自动地关断电源。

[实施方式2]

参照附图如下说明实施方式2的睡眠控制系统1a。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睡眠控制系统1a中设有振动传感器10。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6是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睡眠控制系统1a的概略立体图。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控制部3a的构成的框图。图8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睡眠控制系统1a的动作的流程图。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睡眠控制系统1a在温热部2a内设有振动传感器10。作为振动传感器10,只要采用使用了压电元件的传感器、超声波多普勒传感器等即可。由振动传感器10检测人体的翻身等振动。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3a内的控制电路5a基于来自振动传感器10的信息,分析中途觉醒时间等,设定由温热部2a加热的时间和温度。此外,来自振动传感器10的信息存储于控制电路5a内的未图示的存储器。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睡眠控制系统1a在作为步骤S7的温热部2a停止加热之后且作为步骤S8的睡眠控制系统1a的动作结束之前,设有步骤S7a。

在步骤S7a中,在控制电路5a中基于来自振动传感器10的信息设定由温热部2a加热的时间和温度。然后,在下次使睡眠控制系统1a动作时,会基于在此次的加热停止后所设定的时间和温度,由温热部2a加热。

并且,控制电路5a以中途觉醒时间是整个睡眠时间的5%为基准,在比5%多的情况下,缩短温热部2a加热的时间,或者降低加热温度。

例如,在此次使温热部2a从预定起床时刻的120分钟前按40℃加热而基于振动传感器10的信息的中途觉醒时间是整个睡眠时间的6%的情况下,下次使温热部2a从预定起床时刻的120分钟前按39℃加热。

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睡眠控制系统1a中,与对温度的感受性的个体差异对应地进行温度调整,因此既能不阻碍睡眠又能可靠地得到舒适的起床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睡眠控制系统1a中,在温热部2a内设有振动传感器10,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温热部2a外设置振动传感器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睡眠控制系统1a中,在作为步骤S7的温热部2a停止加热之后,在步骤S7a中设定由温热部2a加热的时间和温度,但不限于此。既可以在步骤S7之前设置步骤S7a,步骤S7和步骤S7a也可以是同时的。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睡眠控制系统1a中,在步骤S7a中设定由温热部2a加热的时间和温度,下次动作时基于该设定内容进行加热,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作为步骤S6的由控制电路5a对当前时刻是否是预定起床时刻进行判断之前,设置步骤S7a,而在此次的动作中基于该设定内容进行加热。

[实施方式3]

参照附图如下说明实施方式3的睡眠控制系统1b。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睡眠控制系统1b中设有声音器11。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控制部3b的构成的框图。图10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睡眠控制系统1b的动作的流程图。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睡眠控制系统1b在控制部3b内设有声音器11。并且,控制部3b内的控制电路5b在预定起床时刻产生信号,根据该信号从声音器11流出作为预定起床时刻的闹铃的声音。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睡眠控制系统1b中,在作为步骤S6的由控制电路5b对当前时刻是否是预定起床时刻进行判断之后且作为步骤S7的温热部2停止加热动作之前,设有步骤S6a。

在步骤S6a中,基于控制电路5b的信号,在预定起床时刻从声音器11输出作为预定起床时刻的闹铃的声音。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睡眠控制系统1b中,能在预定起床时刻可靠地唤醒并且能得到舒适的起床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睡眠控制系统1b中,在作为步骤S7的温热部2a停止加热之前,在步骤S6a中设定由温热部2a加热的时间和温度,但不限于此。步骤S7和步骤S6a也可以是同时的。

[实施方式4]

参照附图如下说明实施方式4的睡眠控制系统1。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从预定起床时刻的0~30分钟前到预定起床时刻为止的期间,温热部2不进行加热。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温热部2的加热温度的变化的图。在图11中,示出从开始加热到预定起床时刻为止的温热部2的加热温度的变化。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睡眠控制系统1中,从预定起床时刻的120分钟前到预定起床时刻的15分钟前为止将加热温度设为40℃而由温热部2进行加热。并且,与实施方式1不同,在从预定起床时刻的15分钟前到预定起床时刻为止的期间,温热部2不进行加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从预定起床时刻的120分钟前由温热部2进行加热来提高起床时的体温,提高起床后的觉醒度,这与实施方式1是同样的。在此,在起床前等睡眠深度变浅时易于察觉到温热部2的加热,因此根据季节的不同,有时会导致因感到热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以及因中途觉醒的增加而产生的失眠感。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预定起床时刻的15分钟前停止温热部2的加热,由此防止了出现上述那样的不舒适感、失眠感。

此外,从预定起床时刻的15分钟前到预定起床时刻为止的期间有可能为雷姆睡眠的时间段,但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雷姆睡眠出现的周期是90分钟周期,因此在之前一个雷姆睡眠的时间段进行了加热,从而也可以认为得到了提高起床后的觉醒度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在睡眠深度变浅时出现不舒适感、失眠感,从预定起床时刻的15分钟前停止温热部2的加热,但不限于此。只要从预定起床时刻的0~30分钟前停止温热部2的加热即可。

[实施方式5]

参照附图如下说明实施方式5的睡眠控制系统1。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从预定起床时刻的0~30分钟前到预定起床时刻为止的期间,由温热部2进行比36℃低的加热温度的加热。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温热部2的加热温度的变化的图。在图12中,示出从开始加热到预定起床时刻为止的温热部2的加热温度的变化。图12(a)示出在从预定起床时刻的15分钟前到预定起床时刻为止的期间由温热部2进行作为一定的加热温度的32℃的加热。图12(b)表示在从预定起床时刻的15分钟前到预定起床时刻为止的期间,以温度下降量随着时间经过而增大的方式由温热部2进行使加热温度从40℃向32℃下降的加热。图12(c)表示在从预定起床时刻的15分钟前到预定起床时刻为止的期间,以温度下降量随着时间经过而减小的方式由温热部2进行使加热温度从40℃向32℃下降的加热。

如图12所示,与实施方式1同样,从预定起床时刻的120分钟前到预定起床时刻的15分钟前为止将加热温度设为40℃而由温热部2进行加热。并且,在图12(a)中,与实施方式1不同,在从预定起床时刻的15分钟前到预定起床时刻为止的期间,由温热部2进行作为一定的加热温度的32℃的加热。在图12(b)中,与实施方式1不同,在从预定起床时刻的15分钟前到预定起床时刻为止的期间,以温度下降量随着时间经过而增大的方式由温热部2进行使加热温度从40℃向32℃下降的加热。在图12(c)中,与实施方式1不同,在从预定起床时刻的15分钟前到预定起床时刻为止的期间,以温度下降量随着时间经过而减小的方式由温热部2进行使加热温度从40℃向32℃下降的加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从预定起床时刻的120分钟前由温热部2进行加热来提高起床时的体温,提高起床后的觉醒度,这与实施方式1是同样的。在此,在起床前等睡眠深度变浅时易于察觉到温热部2的加热,因此根据季节的不同,有时会导致因感到热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以及因中途觉醒的增加而产生的失眠感。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预定起床时刻的15分钟前降低温热部2的加热温度,从而防止出现不舒适感、失眠感。在预定起床时刻将温热部2的加热温度设为32℃,从而成为比人的平均体温低的温度,因此能防止出现不舒适感、失眠感。另外,不停止温热部2的加热而设为32℃的加热温度,从而能防止体温的极度下降,能防止损害从120分钟前的加热所带来的舒适的起床效果,易于得到提高起床后的觉醒度的效果。

此外,从预定起床时刻的15分钟前到预定起床时刻为止的期间有可能为雷姆睡眠的时间段,但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雷姆睡眠出现的周期是90分钟周期,因此在之前一个雷姆睡眠的时间段进行了加热,从而也可以认为得到了提高起床后的觉醒度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在睡眠深度变浅时出现不舒适感、失眠感,从预定起床时刻的15分钟前使温热部2的加热温度下降,但不限于此。只要从预定起床时刻的0~30分钟前使温热部2的加热温度下降即可。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人的平均体温而设为比36℃低的加热温度,因此在预定起床时刻使温热部2的加热温度下降到32℃,但不限于此。若考虑到保证比人的平均体温低且舒适的程度的温度,则只要设为31℃以上且不到36℃的加热温度即可。

[实施方式6]

参照附图如下说明实施方式6的睡眠控制系统1。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在于:以在预定起床时刻的90~150分钟前设为36~41℃的加热温度,从该时点随着时间经过使温度逐渐下降,在预定起床时刻成为比36℃低的加热温度的方式,由温热部2进行加热。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温热部2的加热温度的变化的图。在图13中,示出从开始加热到预定起床时刻为止的温热部2的加热温度的变化。图13(a)示出在从预定起床时刻的120分钟前到预定起床时刻为止的期间,以温度下降量随着时间经过而恒定的方式由温热部2进行使加热温度从40℃向35℃下降的加热。图13(b)示出在从预定起床时刻的120分钟前到预定起床时刻为止的期间,以温度下降量随着时间经过而增大的方式由温热部2进行使加热温度从40℃向35℃下降的加热。图13(c)示出在从预定起床时刻的120分钟前到预定起床时刻为止的期间,以温度下降量随着时间经过而减小的方式由温热部2进行使加热温度从40℃向35℃下降的加热。

如图13所示,与实施方式1不同,以如下方式由温热部2进行加热:在预定起床时刻的120分钟前设为40℃的加热温度,从该时点随着时间经过使温度逐渐下降,以在预定起床时刻成为35℃的加热温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从预定起床时刻的120分钟前由温热部2进行加热来提高起床时的体温,提高起床后的觉醒度,这与实施方式1是同样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从预定起床时刻的120分钟前使温度逐渐下降,但直至预定起床时刻的0~30分钟前为止加热温度为36℃以上,而可以认为得到了提高起床后的觉醒度的效果。在此,在起床前等睡眠深度变浅时易于察觉到温热部2的加热,因此根据季节的不同,有时会导致感到热、不舒适感、失眠感以及中途觉醒的增加。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预定起床时刻的120分钟前使温度逐渐下降而在预定起床时刻降低温热部2的加热温度,从而防止出现不舒适感、失眠感。在预定起床时刻将温热部2的加热温度设为35℃,从而成为比人的平均体温低的温度,因此能防止出现不舒适感、失眠感。另外,不停止温热部2的加热而设为35℃的加热温度,从而能防止体温的极度下降,能防止损害从120分钟前的加热所带来的舒适的起床效果,易于得到提高起床后的觉醒度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人的平均体温而设为比36℃低的加热温度,因此在预定起床时刻使温热部2的加热温度下降到35℃,但不限于此。若考虑到保证比人的平均体温低且舒适的程度的温度,则只要设为31℃以上且不到36℃的加热温度即可。

以上,关于实施方式1~6具体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将在上述6个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方案适当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睡眠控制系统能广泛地应用于用于舒适地起床的所有睡眠控制系统。

附图标记说明

1 睡眠控制系统

2 温热部

3 控制部

4 褥子

5 控制电路

6 驱动电路

7 时钟

8 输入器

9 显示器

10 振动传感器

11 声音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