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和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47456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和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还是一种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



背景技术:

采用椎间植骨融合器,进行椎间植骨融合术,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脊柱外科临床实践和病理、生物力学等基础研究理论相结合的标志性的技术进步。“椎间植骨融合器”,作为椎体间轴向承载(体重),扩开因轴向应力而退变狭窄的椎间隙,使神经根管上下径扩大,神经根获得减压;作为界面间固定装置,使退变失稳脊柱病变节段重新获得稳定的内环境,使填充其间的移植骨组织与上下椎体达到骨性融合。由于上述从临床实践中明确观察到并被临床病理及生物力学试验充分证明的基本优势,“椎间植骨融合器”已成为当代脊柱外科医生手中的“利器”之一,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用于临床。

作为一项新兴的脊柱手术技术,在过去十年的实践中,对其针对脊柱退变的关键病理及生物力学因素,即直立行走的脊椎动物,脊柱长期因主要由垂直应力而构成的轴向载荷作用下,所发生的疲劳老化,是导致椎间盘退变、椎间隙狭窄、韧带钙化、骨质增生、骨赘生长、神经根管狭窄、神经组织受压迫、椎间失稳、椎体滑移等各种退行性病变的核心因素。因此,有效的对抗轴向载荷,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基于这一共识,上世纪90年代,椎间植骨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在北美始用于临床。最早为中空圆柱状,后渐演变为长方体(中空、实心均有),其有效的对抗载荷,支撑塌陷狭窄的椎间隙,使受压迫的神经根获得松解、稳定椎间隙、利于植骨融合的良好作用,由临床结果所证实。但问题也由此突显,主要表现为松脱、脱位、下沉、挤破终板进入骨组织,从而引发各种并发症,导致手术失败。

尽管并发症报告已经屡见不鲜,但“椎间植骨融合器”的应用却日趋广泛。为避免并发症,在术中椎间植入融合器,效果初步显现后,再附加上下椎节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等其它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固其已获得的稳定性,防止融合器的移动、脱位、下沉,从而不得不使手术复杂化,风险增加,经济代价升高。

问题的“结症”在于:现行以长方体为主流结构的融合器,均未达到足够的体积,因其与上下椎体终板(骨板面)接触的面积过小,而做为其对抗轴向载荷的承载功能,显而易见,面积越小、单位面积压强越大。既然问题如此简单,为何不制造体积更大的融合器呢?答案也十分简单,根本的“瓶颈”卡脖子关口,在于人体脊柱特殊的解剖结构!

显然,进入任何一个被包埋在实体内的空间,都必须经过一道“门”,而这个“门口”尺寸大小的允许度,决定了可以搬入此空间物体的大小。人体从后方及侧后方,进入发生病理变化的“核心”部位,必须经过骨性椎弓、椎板及相接的上下关节突、韧带构成的软硬相间的椎管及其包容脊髓神经及神经根等重要的神经组织。因此,这道门坎所允许通过的间隙十分狭小,并且稍有不慎,即会损伤重要的神经结构。可见,修复位于椎间隙空间内的退变失效椎间盘,并支撑塌陷狭窄椎间隙的支撑物—“融合器”所需要的能满足需要的体积,与可允许其通过的狭小的通道,所产生的矛盾,形成了问题尖锐的“焦点”—“门洞”允许通过的最大体积,与修复内部宽大空间内病变所需要的最小体积,仍存在着显著差距,因此,尽管“椎间植骨融合器”的诞生,虽然到达问题的“核心”,但却因“先天”不足,其潜在的功效,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这就是问题关键所在!

解决问题的两个方面:扩大通道,将进一步破坏或彻底损毁骨骼及更为重要的神经组织,显然,基本没有可实现性。因此,只有在另一方面,融合器体积上寻求解决。基本方法,就是由“小”变“大”,即从初始的小体积,通过狭小通道,进入宽大空间后,再“长大”到能较充分发挥功能的必要体积。

根据“量变到质变”的普遍规律,应对现有技术做一定量分析,但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此类数据及分析研究。故用数学模型做一初步定量分析。采用均值(前后径40-45mm,左右径50-65mm)绘制人类椎体柱状横切面平面图,为如图15所示的不规则的椭圆形,求其面积,采用微积分概念,将不规则椭圆形用5*5=25mm2小方格覆盖,共得73规则小方格,34不完整小方格,则73*25=1825mm2,对其余34个缺失方格图形互补,约得20格,则20*25=500mm2,则椎体柱状横切面表面积为73*25+20*25=2325mm2,取椎间隙高度(10mm-15mm)的均值,如图16所示,椎间隙空间体积为:2325*12=27900mm3

采用目前“椎间植骨融合器”通用形态长方体均值,求得长方体上或下表面积:长25mm,宽10mm,高6mm,则表面积25*10=250mm2,体积250*6=1500mm3,代入其所处的内环境椎间隙,则占面积百分比250/2325≈11%(如图15所示);占体积百分比1500/27900≈5.4%(如图16所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尽管“融合器”已成为今天脊柱外科医生手中的“利器”之一,但始终受着“先天不足、身材瘦小”的困扰,如果仅植入一枚,其在病变核心之地的三维空间中,支撑面积仅占了约11%,而体积更是还不足6%,尽管尤如身怀绝技的“金钢”,却难以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因总体支撑面积过小,则单位面积压强必然增大,故其挤破骨板进入椎体松质骨而下陷,或体积过小而松动、脱落,始终成为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为此,许多学者不断提出,植入二枚,人为的使手术时间倍增,通常在患侧(症状侧)减压后,还要到对侧再做同样操作,必然导致风险,代价同时增加,因而不断引发学术争论。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融合器的体积和进入通道口径之间的矛盾,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和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在被撑开后体积能够变大,不但可以通过不同入路解剖结构产生的限制“卡口”,还为插入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创造了安全的通道。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所述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呈筒状,所述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含有上筒壁和下筒壁,上筒壁和下筒壁插接,上筒壁能够相当于下筒壁移动使所述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能够在被撑开后周向长度变大,上筒壁设有连通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的上方和内部的通孔。

上筒壁含有依次连接的上左壁板、顶壁板和上右壁板,下筒壁含有依次连接的下左壁板、底壁板和下右壁板,上左壁板与下左壁板插接,上左壁板能够相对于下左壁板移动,上右壁板与下右壁板插接,上右壁板能够相对于下右壁板移动,通孔位于顶壁板。

下左壁板内设开口朝上的左插接槽,上左壁板插接于左插接槽,下右壁板内设开口朝上的右插接槽,上右壁板插接于右插接槽,上左壁板的外表面的下端和左插接槽的内表面均设有防止所述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在被撑开后缩回的锯齿状表面,上右壁板的外表面的下端和右插接槽的内表面也均设有防止所述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在被撑开后缩回的锯齿状表面。

下左壁板内设开口朝上的左插接槽,上左壁板插接于左插接槽,上右壁板内设开口朝下的右插接槽,下右壁板插接于右插接槽,上左壁板的外表面的下端和左插接槽的内表面均设有防止所述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在被撑开后缩回的锯齿状表面,下右壁板的外表面的上端和右插接槽的内表面也均设有防止所述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在被撑开后缩回的锯齿状表面。

左插接槽的槽口的宽度小于插接于左插接槽内的该锯齿状表面处的宽度,左插接槽的槽口能够防止上左壁板脱离下左壁板;右插接槽的槽口的宽度小于插接于右插接槽内的该锯齿状表面处的宽度,右插接槽的槽口能够防止上右壁板脱离下右壁板。

下筒壁设有连通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的下方和内部的通孔。

顶壁板含有左顶板和右顶板,底壁板含有左底板和右底板,左顶板和右顶板插接,左顶板能够相对于右顶板移动,左底板和右底板插接,左底板能够相对于右底板移动。

上筒壁的通孔位于左顶板和右顶板上,当所述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处于收缩状态时,左顶板上通孔的位置和右顶板上通孔的位置重合。

下筒壁设有连通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的下方和内部的通孔,下筒壁的通孔位于左底板和右底板上,当所述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处于收缩状态时,左底板上通孔的位置和右底板上通孔的位置重合。

一种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该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能够在上述的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被撑开后插入于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内,该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含有外框架和锚定钉,锚定钉位于该外框架内,当该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插接于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内时,锚定钉的位置能够于与全部或部分通孔的位置相对应,并且锚定钉的一端能够伸出该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和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外。

外框架呈筒状结构,外框架内含有沿外框架的一端向另一端方向排列的至少一排锚定钉,外框架的侧壁设有与锚定钉的位置相对应的导向通孔,锚定钉的头部朝向该导向通孔,在一排锚定钉中,所有的锚定钉的底部通过连接条连接固定。

该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还包括插入杆,插入杆的一端含有斜面,插入杆能够通过该斜面插入锚定钉与外框架之间使锚定钉的一端伸出该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和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外,插入杆还能够停留在该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中防止锚定钉缩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以初始扁平或瘦小体积状态,适配不同部位手术入路产生的宽窄不一的解剖通道,可以顺利通过狭窄的通道关卡,进入内部宽大的空间后,调整和其连为一体并将其送入的撑开钳,实现一维的高度的扩增或二维的高度和宽度的扩增,实现其初始体积显著增大,达到实际应用中有效发挥功能的体积要求。由于是以在狭窄的间隙内直接实施了有效撑开,使间隙变大达到生理高度,从而为插入抽斗创造安全有效的通道。此时,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医生的差异性前瞻性选择,可选用载骨抽斗或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插入,以达到令其满意的治疗目的。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图1是实施例1中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在收缩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例1中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在膨胀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例1中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在收缩状态时的主视图。

图4是实施例1中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在膨胀状态时的主视图。

图5是图4中A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载骨抽斗的立体图。

图7是实施例2中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在收缩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8是实施例2中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在膨胀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9是实施例2中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在收缩状态时的主视图。

图10是实施例2中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在膨胀状态时的主视图。

图11是图10中B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2中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内插入载骨抽斗的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2中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内插入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的过程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2中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内插入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5是现有技术的融合器与人类椎体柱状横切面的平面示意图;

图16是现有技术的融合器与人类椎体柱状横切面的立体示意图;

图17是可二维扩张的融合器与人体人类椎体柱状横切面的立体示意图;

图18是第4、5腰椎间隙退变的示意图;

图19是初始状态的本发明的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被送入图18所示的椎间隙内的示意图;

图20是在图18所示的椎间隙内撑开图19所示的本发明的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且本发明的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插入到位的示意图;

图21是在图18所示的椎间隙撑开后的图19所示的本发明的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

10、上筒壁;11、上左壁板;12、顶壁板;13、上右壁板;

20、下筒壁;21、下左壁板;22、底壁板;23、下右壁板;

30、通孔;

121、左顶板;122、右顶板;211、左插接槽;231、右插接槽;221、左底板;222、右底板;

40、该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41、外框架;42、锚定钉;43、连接条;44、插入杆;411、导向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为更好地解决背景技术中所记载的问题,设定:植入的融合器在进入狭小通道后,如果其宽度和高度能在到位后增加一倍,实现二维扩张(因植入过程是直线运动,故其初始长度可一步到位,而无须顾虑),定量分析则为,长25mm,宽20mm,高12mm,则表面积为25*20=500mm2,其体积为500*12=6200mm3,扩增后再代入其所处内环境的椎间隙,则占面积百分比增加为500/2325≈22%,占体积百分比增加为6200/27900≈23%,如图17所示,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从理论上证明了高度、宽度二维倍增后,其表面积增加了一倍,而体积增加了4.13倍;而从对侧再植入一枚融合器,除面积增加一倍外,体积也仅增加了一倍,由此可见,单侧植入一枚融合器,二维扩增后的融合器,其实际效果,并不仅仅是面积和体积倍增,而是面积倍增后,体积增加达4倍以上,单侧一枚植入的实际效能,甚至明显优于双侧植入两枚,不但可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节省费用;更重要的是,更确实的发挥融合器在病变椎间隙支撑、固定的力学功能,防止下陷、松动、脱位等并发症,而获得更理想的效果。

以上数学模型分析,为本发明提供了确实的设计理论支撑。根据此原理,谨慎构思机械结构的可实现性,特别是结合手术经验和从临床应用的实际出发,分别满足针对退行性变的不同阶段,一般及特殊病理变化而导致不同的病变,确定诊断后,根据手术适应征所要求的不同的手术入路特点,本发明设计了一种由一维扩张(高度)到二维扩张(高度加宽度)的可膨胀融合器,针对本世纪初,因各种新技术综合应用所创新兴起的经身体侧面小切口微创,经皮侧方入路到达1-5腰椎技术(Percutaneous Lateral Approach,L1to L4-5)进行椎间植骨融合的最新技术。这项技术打破传统观念,采用精准定位的技术,安全通过虽然是从体表到脊柱侧方最长的路径,但即克服了需要切开厚厚多层肌肉的巨大切口的障碍,而获得从侧方直接进入椎间隙宽敞的通道,使初始具备理想宽度的融合器,从侧方横向直接进入椎间充满大部空间成为现实。但因这一类病患多为退变的早、中阶段,主要以椎间盘变性、松动、失稳而致椎间隙高度丢失、间隙狭窄为主,目前临床应用的固态融合器,虽然能从优于后路的足够长度和理想的宽度进入,但因椎间隙塌陷、狭窄,足够的高度仍不可能进入,而适当的高度,也常常需强行挤入,因此,除增加手术的难度外,还有挤破终板、造成椎体塌陷骨折的风险。显然,理想的融合器是:具备理想的宽度,但却以较小的高度,呈扁平状,顺利进入狭窄的椎间隙后,再以上下满意的表面积所产生的较小的单位面积压强,支撑上下终板后,实现有效的一维膨胀增高,原位撑开塌陷狭窄的椎间隙,恢复至生理状态的高度,获得有效的张力支撑和固定,使这一新技术获得更理想的效果。然而,现代临床大量的椎间融合术,仍然是侧后方入路,首先是必须针对中晚期退变失稳后产生的骨质增生,因骨赘生长而受到挤压、束缚的神经进行精准的减压、松解,然后再经切除骨赘、钙化的韧带后产生的与松解后的神经组织之间狭窄的缝隙通道,进入椎间隙进行修复,重建稳定。显然,此时理想的融合器是能以更加瘦小的体积,顺利通过狭小的通道进入后,再实现二维扩张,同时增加宽度和高度,有如“变形金钢”,达到理想的宽度和高度而充分发挥其力学功能。基于上述的客观要求,本发明的融合器实现了从一维到二维的扩张,满足临床的差异性要求。

实施例1

一种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呈筒状结构,在使用时所述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的轴线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含有上筒壁10和下筒壁20,即所述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由上筒壁10和下筒壁20围成,上筒壁10和下筒壁20插接,上筒壁10能够相当于下筒壁20移动,如上筒壁10能够相当于下筒壁20移动并且靠近或远离下筒壁20,从而使所述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能够在被撑开后周向长度变大,上筒壁10设有连通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的上方和内部的通孔30,如图1至图4所示。

由于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的周向长度能够变大,这样,能够以初始具备满意的宽度,较扁平的形状,从侧方入路顺利的横向送入狭窄的椎间隙,通过撑开钳的配合,实现高度的扩增,既可以达到实际应用中有效发挥功能的体积要求,又可以降低手术难度和减少病发症的产生。在本实施例中,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被撑开为上筒壁10相当于下筒壁20移动并远离下筒壁20。另外,本申请中的上下左右各个方向均是针对附图中的方向,即上方为附图中的上方。所述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呈一端封闭或两端均开放的筒状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上筒壁10含有依次连接的上左壁板11、顶壁板12和上右壁板13,下筒壁20含有依次连接的下左壁板21、底壁板22和下右壁板23,上左壁板11与下左壁板21插接,上左壁板11能够相对于下左壁板21上下移动,上右壁板13与下右壁板23插接,上右壁板13能够相对于下右壁板23上下移动,通孔30位于顶壁板12。具体的,下左壁板21内设开口朝上的左插接槽211,上左壁板11插接于左插接槽211,下右壁板23内设开口朝上的右插接槽231,上右壁板13插接于右插接槽231,上左壁板11的外表面的下端和左插接槽211的内表面均设有防止所述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在被撑开后缩回的锯齿状表面,上右壁板13的外表面的下端和右插接槽231的内表面也均设有防止所述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在被撑开后缩回的锯齿状表面,如图5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下筒壁20设有连通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的下方和内部的通孔30,上筒壁10含有6个通孔30,下筒壁20也含有6个通孔30。上筒壁10的通孔30和下筒壁20的通孔30均整齐排列。所述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在被撑开后,即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处于撑开状态时,可以选择将无顶、无底的通透边框式载骨抽斗,如图6所示,填满移植碎骨粒后,如图12所示插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内。

实施例2

实施例1中的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仅能够实现高度的一维扩增,为了使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实现高度和宽度的二维扩增,从而进一步减小送入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的手术切口,主要是用于椎间盘变性、失稳、突出,椎间隙松动、塌陷、狭窄,但尚无必要对脊髓神经进行直接减压时,经身体侧方入路,到达宽阔的脊柱侧面,横向直接进入椎间隙,故对起始宽度无更多限制,可以较扁平的形状顺利进入狭窄的间隙后再一维扩张,增加高度,撑起并支撑固定塌陷的间隙,即可有效的发挥其力学功能。但临床上更多的病变需从侧后方对增生压迫脊髓神经的骨赘切除、减压;再从减压后留下的狭小缝隙进入椎间隙,进行修复重建稳定。因此,需要更加瘦小的初始体积才能通过而不伤及神经,为此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可以实现高度和宽度的二维扩增的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下面对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进行详细介绍。

一种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所述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呈筒状,所述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含有上筒壁10和下筒壁20,上筒壁10和下筒壁20插接,上筒壁10能够相当于下筒壁20移动从而使所述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能够在被撑开后周向长度变大,上筒壁10设有连通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的上方和内部的通孔30。上筒壁10含有依次连接的上左壁板11、顶壁板12和上右壁板13,下筒壁20含有依次连接的下左壁板21、底壁板22和下右壁板23,上左壁板11与下左壁板21插接,上左壁板11能够相对于下左壁板21上下移动,上右壁板13与下右壁板23插接,上右壁板13能够相对于下右壁板23上下移动,通孔30位于顶壁板12和底壁板22,顶壁板12含有左顶板121和右顶板122,底壁板22含有左底板221和右底板222,左顶板121和右顶板122插接,左顶板121能够相对于右顶板122左右移动,左底板221和右底板222插接,左底板221能够相对于右底板222左右移动,如图7至图10所示。

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以初始瘦小体积状态,可以顺利通过狭窄的通道关卡,进入内部宽大的空间后撑开,实现高度和宽度的二维扩增,实现其初始体积显著增大,达到实际应用中有效发挥功能的体积要求。由于是以在狭窄的间隙内直接实施了有效撑开,使间隙变大达到生理高度,从而为插入抽斗创造安全有效的通道。此时,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医生的差异性前瞻性选择,可选用载骨抽斗或载锚定钉抽斗插入,以达到令其满意的治疗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下左壁板21内设开口朝上的左插接槽211,上左壁板11插接于左插接槽211,上右壁板13内设开口朝下的右插接槽231,下右壁板23插接于右插接槽231,上左壁板11的外表面的下端和左插接槽211的内表面均设有防止所述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在被撑开后缩回的锯齿状表面,下右壁板23的外表面的上端和右插接槽231的内表面也均设有防止所述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在被撑开后缩回的锯齿状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上筒壁10和下筒壁20在撑开过度时分离,左插接槽211的槽口的宽度小于插接于左插接槽211内的该锯齿状表面处的宽度,这样左插接槽211的槽口能够卡住该锯齿状表面从而防止上左壁板11脱离下左壁板21;右插接槽231的槽口的宽度小于插接于右插接槽231内的该锯齿状表面处的宽度,这样右插接槽231的槽口也能够防止上右壁板13脱离下右壁板23,如图11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左顶板121设有开口朝右的上插接槽,右顶板122插接于该上插接槽,右底板222设有开口朝左的下插接槽,左底板221插接于该下插接槽。左顶板121和右顶板122的插接也可以采用上述锯齿状表面的防缩结构和槽口防脱结构,左底板221和右底板222插接也可以采用上述锯齿状表面的防缩结构和槽口防脱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上筒壁10的通孔30位于左顶板121和右顶板122上,当所述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处于收缩状态时,左顶板121上通孔30的位置和右顶板122上通孔30的位置重合,如图7所示。当所述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处于撑开状态时,左顶板121上通孔30和右顶板122上通孔30的数量为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处于收缩状态时的两倍,如图8所示,并且通孔30呈整齐的行列排布。

在本实施例中,下筒壁20设有连通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的下方和内部的通孔30,下筒壁20的通孔30位于左底板221和右底板222上,当所述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处于收缩状态时,左底板221上通孔30的位置和右底板222上通孔30的位置重合。下筒壁20上通孔30的具体设置可以参考左顶板121上通孔30和右顶板122上通孔30的设置方式。

所述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在被撑开后,可以选择将实施例1中的无顶、无底的通透边框式载骨抽斗插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中,如图12所示,还可以将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插入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中。

下面介绍该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如图13和图14所示,该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40能够在上述的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被撑开后插入于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内,该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40含有外框架41和锚定钉42,锚定钉42位于该外框架41内,当该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40插接于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内时,锚定钉42的位置能够于与全部或部分通孔30的位置相对应(如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40在实施例1中使用时,锚定钉42的位置将与上筒壁10上全部通孔30的位置相对应;如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40在实施例2中使用时,锚定钉42的位置将与上筒壁10上部分通孔30的位置相对应),并且锚定钉42的一端能够伸出该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40和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外,如锚定钉42在缩回状态时,锚定钉42位于外框架41内;锚定钉42在伸出状态时,锚定钉42的一端位于外框架41外。

在本实施例中,外框架41呈筒状结构,外框架41内含有沿外框架41的一端向另一端方向排列的至少一排锚定钉42,外框架41的侧壁设有与锚定钉42的位置相对应的导向通孔411,锚定钉42在缩回状态时,锚定钉42的头部朝向该导向通孔411,在一排锚定钉42中,所有的锚定钉42的底部通过连接条43连接固定。外框架41的大小和所述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在被撑开后内部空间的大小相匹配,载骨抽斗的大小也和所述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在被撑开后内部空间的大小相匹配。

在本实施例中,该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40还包括插入杆44,插入杆44的一端含有斜面,插入杆44能够通过该斜面插入锚定钉42与外框架41之间使锚定钉42的一端伸出该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40和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外,插入杆44在插入锚定钉42与外框架41之间后,插入杆44停留在该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40中防止锚定钉42缩回,如图13和图14所示。

下面介绍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和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在实际应用中使用实例,以便于不同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8所示,当病人的第4、5腰椎间隙退变、狭窄、失稳,神经根受挤压、腰椎生理弯曲消失变僵直病变状态时,从减压窗口的神经组织狭小间隙(送入通道)中将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以初始的收缩状态用撑开钳送入椎间隙空间,实现定位和初步支撑,如图19所示。然后如图20所示,使该可撑开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二维内扩增,体积显著增长达有效发挥功能的要求,恢复椎间隙生理高度和腰椎生理弯曲,并由其有效支撑而获得界面间稳定,选择载骨抽斗插入到位,如图21所示,术毕。或者,在上述二维扩增步骤完成后,根据临床医院对病情的认知和对结果的预期,选择插入内藏椎体锚定钉式抽斗,如图13和图14所示,使锚定钉42在四、五间隙内实现上下椎体的多点锚定,实现进一步的轴向稳定,其余空间植骨,包埋融合器,术毕,可以实现多点轴向锚定的功能,其优势也显而易见。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不能以其限定发明实施的范围,所以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都应仍属于本专利涵盖的范畴。另外,本发明中的技术特征与技术特征之间、技术特征与技术方案之间、技术方案与技术方案之间均可以自由组合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