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治疗胃病的中药饮片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36524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辅助治疗胃病的中药饮片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是一个慢性过程。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认为,该病主要与饮食不节、胆汁反流、体质羸弱、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成年人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40%-70%。近些年来,在慢性胃炎的病理组织学、内镜下诊断、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以及慢性胃炎的治疗等多方面国内外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幽门螺杆菌感染被认为是慢性胃炎发病的最主要因素,在活动性慢性胃炎的病灶中,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甚至高达。

慢性胃炎在中医理论中属“胃胺痛”、“痞满”、“纳呆”、“嘈杂”、“吞酸”等范畴多因长期饮食不节,劳逸失常,情志不遂,致肝郁气结,脾失健运,胃胺失和,中气亏虚而出现各种症状,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饱胀或疼痛、消化不良、呕血、黑便等。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较多,《黄帝内经》中有关“厥心痛”的内容,与本病有密切关系,如《灵枢厥病》中的:“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素问举痛论》中的:“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小洛急引敌痛”;《素问元正纪大论》中的:“木郁之发,民病胃胺当心而痛”;《素问气交变大论》中的:“岁金不及,炎火随行,复则民病口掩,甚则心痛”,都指出造成胃脘痛的原因有寒邪侵袭、肝气不舒及内热等。中医中的胃腔即指胃腔,这更证实该病是胃腔内點膜病变引起的。《仁斋直指方》中认为胃痛的原因各有不同,可有寒、热、死血、食积、痰饮、虫等;《素问太阴阳明论》中写道:“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五脏则填满闭塞”;《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有脏腑寒则生满生痛的记载,认为痞塞满闷与脏腑气机不畅、饮食不当有关。《景岳全书嘈杂》中第一次记载了嘈杂:“腹中空空无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恼,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而复嗜,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胺作痛”。嘈杂是患者的自觉感受,觉得胃中饥饿但又癌闷不舒,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来形容。

然而,常规的治疗胃病的中药由于需要熬汤,不仅工艺复杂、耗时长,而且病人需要喝下很多的中药汤,增加了病人的摄入水分,此外,由于人体需要及时排出多余的水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药成分的吸收和疗效。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辅助治疗胃病的中药饮片,不仅服用方便,而且能够适当延长中药成分在人体内的时间,增强了辅助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辅助治疗胃病的中药饮片及制备方法,本中药饮片具有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补五藏,下肠胃冷,生肌肉、温中,理气止痛,治呕逆吞酸,脏寒吐泻,脘腹胀痛,咽膈不通,虚劳寒热,开郁化滞等多重功效,治痛止痛,补五藏,温中,理气效果显著。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辅助治疗胃病的中药饮片,由以下重量份原料组成:肉桂15~20份、丹参5~10份、浙贝母10~20份、芭蕉花3~5份、黄芩5~10份、党参5~15份、砂仁5~15份、枳壳10~20份、桔梗10~30份、鱼腥草1~5份、沙棘10~15份。

一种辅助治疗胃病的中药饮片的制备方法,由以下步骤所构:

(1)按比例分别取肉桂、丹参、浙贝母、芭蕉花、黄芩、党参、砂仁、枳壳、桔梗、鱼腥草、沙棘,先除去杂物,然后洗净、烘干;

(2)分别上述药材进行高速破壁粉碎、之后研磨上述配料,过150-200目筛;

(3)将上述粉末通过搅拌机进行均匀混合,然后加入粘合剂制造颗粒,即为产品。

进一步地,该中药饮片的配方包括:肉桂15份、丹参8份、浙贝母15份、芭蕉花3份、黄芩9份、党参12份、砂仁15份、枳壳10份、桔梗20份、鱼腥草2份、沙棘10份。

进一步地,该中药饮片的配方包括:肉桂17份、丹参5份、浙贝母20份、芭蕉花4份、黄芩5份、党参15份、砂仁10份、枳壳30份、桔梗10份、鱼腥草5份、沙棘12份。

进一步地,该中药饮片的配方包括:肉桂20份、丹参10份、浙贝母10份、芭蕉花5份、黄芩10份、党参5份、砂仁5份、枳壳20份、桔梗30份、鱼腥草3份、沙棘15份。

进一步地,所述粘合剂为50%乙醇,粘合剂用量为干物料的0.35倍;拌桨/制粒刀速度为120/1000rpm;制粒终点电流值为50a。

本发明的配方分析:本案所采用的配料均为药食同源的材料是:

(1)肉桂具有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经闭腹痛,癥瘕结聚,肠燥便难,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恶客气、补五藏,生肌肉。破宿血,下肠胃冷的作用。

(2)丹参具有活血祛瘀,安神宁心,排脓,止痛。

(3)浙贝母具有清热化痰、散结解毒、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除时气烦热、解毒、胃痛吐酸、痈毒肿痛的作用。

(4)芭蕉花味甘淡、微辛,性凉;具有化痰软坚,平肝,和瘀,通经的功效。

(5)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

(6)党参味甘,性平;有补中益气、生津止渴、养血和营的作用。

(7)砂仁性温,味辛,具有行气调中、和胃醒脾的功效。

(8)枳壳具有破气,行痰,消积的功效。

(9)桔梗具有开宣肺气,祛痰排脓的功效。

(10)鱼腥草味辛,微温,具有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的功效。

(11)沙棘味酸、涩,性温,具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的功效。

将以上十一种配料按比例组合所制成的上述辅助治疗胃胃病的饮片具有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补五藏、下肠胃冷、生肌肉、温中、理气止痛、治呕逆吞酸、脏寒吐泻、脘腹胀痛、咽膈不通、虚劳寒热、开郁化滞等多重功效、治痛止痛、补五藏、温中、理气效果显著,尤其是加入了鱼腥草和沙棘,两种中药搭配在一起使用,能够在起到排脓消痈、活血散瘀的同时,使气血流通更加通畅,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人体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吸收,使辅助治疗效果更加明显。而且,本发明摒弃了传统中药服用需要熬汤的弊端,病人只需服用本中药饮片即可起到辅助治疗胃病的效果,避免了服用中药汤带给病人的苦楚,十分方便。

本发明的使用分析:上述中药饮片经试用,使用者273人,其中264人效果明显,显效率高达96.7%。

服用者效果分析:

例1:女,39岁,常年胃痛,痛则难忍,久治不好,体弱力乏。服用上述中药饮片三天,胃痛消失,坚持服用一周后身体变得有力量、精神转好。

例2:男,17岁,胃胀厌食、胃酸、胃寒疼痛经常发作,服用上述的中药饮片一周,胃不痛了食量明显增加。

例3:女,56岁,胃寒,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持续服用上述中药饮片,一直未见反弹复发。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

1、此种辅助治疗胃病的中药饮片,通过辅助治疗胃病,使营养吸收更全面、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调理并改善人体健康。

2、服用方便,见效快,价格便宜。

3、并且易于男女老幼长期保健服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一种辅助治疗胃病的中药饮片,该中药饮片的配方包括:肉桂15份、丹参8份、浙贝母15份、芭蕉花3份、黄芩9份、党参12份、砂仁15份、枳壳10份、桔梗20份、鱼腥草2份、沙棘10份。

实施例二:

一种辅助治疗胃病的中药饮片,该中药饮片的配方包括:肉桂17份、丹参5份、浙贝母20份、芭蕉花4份、黄芩5份、党参15份、砂仁10份、枳壳30份、桔梗10份、鱼腥草5份、沙棘12份。

实施例三:

一种辅助治疗胃病的中药饮片,该中药饮片的配方包括:肉桂20份、丹参10份、浙贝母10份、芭蕉花5份、黄芩10份、党参5份、砂仁5份、枳壳20份、桔梗30份、鱼腥草3份、沙棘15份。

实施例四:

一种辅助治疗胃病的中药饮片的制备方法,由以下步骤所构:

(1)按比例分别取肉桂、丹参、浙贝母、芭蕉花、黄芩、党参、砂仁、枳壳、桔梗、鱼腥草、沙棘,先除去杂物,然后洗净、烘干;

(2)分别上述药材进行高速破壁粉碎、之后研磨上述配料,过200目筛;

(3)将上述粉末通过搅拌机进行均匀混合,然后加入粘合剂制造颗粒,即为产品。

所述粘合剂为50%乙醇,粘合剂用量为干物料的0.35倍;拌桨/制粒刀速度为120/1000rpm;制粒终点电流值为50a。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