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一种能够有效治疗镇咳平喘的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咳嗽的产生,是由于当异物、刺激性气体、呼吸道内分泌物等刺激呼吸道粘膜里的感受器时,冲动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到延髓咳嗽中枢,引起咳嗽。咳嗽的动作是短促深吸气,声门紧闭,呼吸肌、肋间肌和膈肌快速猛烈收缩,使肺内高压的气体喷射而出,就成为咳嗽。随着急速冲出的气流,呼吸道内的异物或分泌物被排出体外。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如咳嗽无痰或痰量很少为干咳,常见于急性咽喉炎、支气管炎的初期;急性骤然发生的咳嗽,多见于支气管内异物;长期慢性咳嗽,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咳嗽的不利作用,是可把气管病变扩散到邻近的小支气管,使病情加重。另外,持久剧烈的咳嗽可影响休息,还易消耗体力,并可引起肺泡壁弹性组织的破坏,诱发肺气肿。支气管哮喘(bronchialasthma,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呼气流速受限,但可部分地自然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此种症状还伴有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由纯天然中草药配制而成的具有镇咳平喘作用的保健茶。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用于镇咳平喘的保健茶,所述保健茶包含以下原料: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桑白皮。
本发明中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中药麻黄既能发散风寒,又能宣降肺气而平喘。用于肺气壅遏的咳嗽气喘,常与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汤。若兼内有痰饮,可配伍半夏、干姜等,以温化痰饮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龙汤。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与石膏、杏仁等药配伍以清肺热平喘,如麻杏石甘汤。杏仁味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石膏味辛、甘,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甘草甘草性味甘,平。归心、脾、肺、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的功效。甘草有止咳作用。用于咳嗽,无论寒热虚实及有痰无痰均可配用。如用于风寒袭肺的咳嗽,常与麻黄、杏仁同用,如三拗汤;用于风热袭肺的咳嗽,与桑叶、菊花等同用,如桑菊饮;用于肺热喘咳,与石膏、麻黄同用,如麻杏甘石汤;用于寒饮喘咳,与细辛,五味子等同用。桑白皮味甘性寒。归肺经。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
优选的,所述用于镇咳平喘的保健茶包含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麻黄1-3%、杏仁8%、石膏35%、甘草8%、桑白皮10%。
优选的,,所述用于镇咳平喘的保健茶包含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麻黄3%、杏仁16%、石膏55%、甘草16%、桑白皮30%。
优选的,所述用于镇咳平喘的保健茶包含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麻黄2%、杏仁10%、石膏40%、甘草15%、桑白皮20%。
本发明配方合理得当,采用纯天然精选中草药物,既能补虚强身,镇咳平喘,又能预防咳喘作保健之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按麻黄1-3%、杏仁8%、石膏35%、甘草8%、桑白皮10%,将上述原料药用水浸泡,煎熬后去渣得滤液。
实施例2
按麻黄3%、杏仁16%、石膏55%、甘草16%、桑白皮30%,将上述原料药用水浸泡,煎熬后去渣得滤液。
实施例3
按麻黄2%、杏仁10%、石膏40%、甘草15%、桑白皮20%,将上述原料药用水浸泡,煎熬后去渣得滤液。
实施例4
本发明对过敏性哮喘有明显疗效。临床试验针对过敏性哮喘的病例158例,显效率达100%,以下为2个临床试验案例。
临床实验例1:
秦某,男,39岁,花粉制造工,工作1年后,偶有咳嗽症状,2年后,病情加重,咳嗽现象加剧,且伴有干呕症状,到医院检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肺功能检查,气流速的指标均下降,血气分析,Pa02小于60mmHg,哮喘发作时,两肺透亮度增加,有过度充气状态,继发肺气肿,纵隔气肿有相应X线表现,过敏原检查为花粉、霉菌、螨类过敏,服用西药治疗一个疗程,无明显改善,遂使用本实施例一的抗敏止喘茶,每天2次,每次冲泡约300毫升,10
天后,咳嗽明显减少,鼻涕清无浑浊,坚持使用1个月后,不适症状消失,停饮半年后继续饮用2个月后停用,二年后医院复查,血常规检查恢复正常,肺功能正常,肺叶饱满,不适症状消失。
临床实验例2:
胡某,男,45岁,清洁工,患有过敏性哮喘3年以上,平时一活动就气短,肺部呼吸不畅,虽经过2年的治疗,但只能控制病情的发展,诊断时咽喉紧窒,舌苔黄腻,脉沉、弦滑,中医辩证为肺实证哮喘,使用本实施例二的抗敏止喘茶,每天2次,每次冲泡约300毫升,15天后,咳嗽明显减少,呼吸渐畅,坚持使用1个月后,不适症状消失,停饮半年后继续饮用3个月后停用,二年后医院复查,CT肺叶饱满,肺功能检查正常。
最后所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