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手术是指透过外科设备或外科仪器,经外科医师或其他专业人员的操作下,进入人体或其他生物组织,以外力方式排除病变、改变构造或植入外来物的处理过程。
早期手术仅限于用简单的手工方法,在体表进行切、割、缝,如脓肿引流、肿物切除、外伤缝合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术领域不断扩大,已能实现在人体任何部位进行。其中,有的手术无需进行切割来破坏组织,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例如:采用氩氦冷冻消融技术治疗肿瘤的手术。
氩氦冷冻消融技术简称氩氦刀,是一种微创超低温冷冻消融肿瘤的先进医疗技术。临床治疗中,多以局麻为主,治疗时一般在CT(Computed Tomography,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引导下进行穿刺,实时监测穿刺的全过程。具体地操作方法为:在CT定位引导下将氩氦刀准确穿刺进入肿瘤体内,首先启动氩气,借助氩气在刀尖急速膨胀产生制冷作用,在15秒内将病变组织冷冻至零下140℃~170℃,持续15~20分钟后,关闭氩气;启动氦气,借助氦气在刀尖急速膨胀,急速加热处于超低温状态的病变组织,可使病变组织温度从零下140℃上升至零上20℃~40℃,从而施行快速热疗,持续3~5分钟之后。此种冷热逆转疗法,对病变组织的摧毁尤为彻底。其降温及升温的速度、时间和温度,摧毁区域的尺寸与形状,可由CT实时监测,并由计算机精确设定和控制。更重要的是由于氩氦刀制冷或加热只局限在刀尖端,刀杆不会对穿刺路径上的组织产生冷热伤害。
在上述疗法中,精准定位患者肿瘤的位置及在CT定位引导下能否将氩氦刀准确地穿刺进入肿瘤体内是非常重要的手术环节,目前还没有切实可行的装置。然而,通常在实际手术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地精准定位患者肿瘤的位置,在手术中必须对患者反复进行CT扫描,并多次调整进针方向及路径,但是,这就造成了患者不得不承受较大剂量的辐射和因反复穿刺导致的痛苦,甚至还可能出现气胸、出血、疼痛等术后并发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位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实施手术中无法精确定位患者肿瘤位置、进针部位及方向、手术效果不理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定位装置,包括多根相平行设置的横向筋条,多根所述横向筋条通过第一连接件固定。
进一步的,还包括多根相平行设置的竖向筋条,每根所述竖向筋条与各根所述横向筋条均垂直固接,且多根所述竖向筋条与多根所述横向筋条构成网状结构的定位格栅。
进一步的,多根所述横向筋条所在平面与多根所述竖向筋条所在平面平行设置;
或者,多根所述横向筋条与多根所述竖向筋条共面设置,每根所述竖向筋条依次横向穿过多根所述横向筋条。
进一步的,多根所述横向筋条所在平面与多根所述竖向筋条所在平面相平行设置,多根所述横向筋条与多根所述竖向筋条均为丝状;
多根所述横向筋条与多根所述竖向筋条共面设置,多根所述横向筋条均为条状。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格栅为多组,相邻两组所述定位格栅之间设有能够使两者相折叠的第二连接件。
进一步的,一个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两个连接套和一个连杆,两个所述连接套固接于所述连杆的两端;
一个所述连接套套接在一组所述定位格栅的一根所述横向筋条上,另一个所述连接套套接在另一组所述定位格栅的一根所述横向筋条上。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装置还包括用于固定定位格栅的支撑框架。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框架相对的两侧壁上固接有固定套;
或者,所述支撑框架相对的两侧壁上开有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框架相邻两边的上端面设有刻度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件为胶带、绳线、铁丝中的任一种。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定位装置能产生如下有益效果:
该定位装置包括多根相平行设置的横向筋条,多根横向筋条相互固定在一起,在对患者实施手术时,根据患者肿瘤的大概位置将该定位装置固定于患者体表,然后在CT定位引导下,采用色笔或其他标记工具在患者体表标记合适的穿刺点。
由于相邻横向筋条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隔,且间隔的大小根据刺针的粗、细设定,每个穿刺点均是在相邻两个横向筋条之间进行标记的,使得标记的穿刺点不会过大或过小而影响定位的精确度,从而实现对患者肿瘤位置的精确定位。
其次,由于实现对患者肿瘤位置的精确定位,故在实施手术中无需对患者反复进行CT扫描,也无需多次调整进针方向及路径,从而减少了患者的辐射和痛苦,降低了气胸、出血、疼痛等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使治疗效果更好。
此外,该定位装置不仅能够应用于对患者体表进行精确定位的肿瘤手术中,还可用于其它需要对患者体表进行定位的手术中,其应用范围较广、实用性较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定位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定位装置中设置有竖向筋条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定位装置中竖向筋条为条状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定位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定位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定位装置中竖向筋条为条状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定位装置中设置的支撑框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横向筋条; 2-竖向筋条;
3-定位格栅; 4-支撑框架;
5-第二连接件; 6-固定套;
7-通孔; 8-刻度线;
9-胶带;
51-连接套; 52-连杆;
81-横轴; 82-竖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定位装置,以保证在实施手术中能够精确定位患者肿瘤位置、进针部位及方向,提高手术效果。其中,该定位装置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本实用新型给出了以下几种具体实施例,但不仅限于以下几种。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定位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多根相平行设置的横向筋条1,多根横向筋条1通过第一连接件固定。
该定位装置包括多根相平行设置的横向筋条1,多根横向筋条1相互固定在一起,在对患者实施手术时,根据患者肿瘤的大概位置将该定位装置固定于患者体表,然后在CT定位引导下,采用色笔或其他标记工具在患者体表标记合适的穿刺点。由于相邻横向筋条1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隔,且间隔的大小根据刺针的粗、细设定,每个穿刺点均是在相邻两个横向筋条1之间进行标记的,使得标记的穿刺点不会过大或过小而影响定位的精确度,从而实现对患者肿瘤位置的精确定位。
在对患者肿瘤位置实现精确定位的基础上,在实施手术中无需对患者反复进行CT扫描,也无需多次调整进针方向及路径,从而减少了患者的辐射和痛苦,降低了气胸、出血、疼痛等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使治疗效果更好。
此外,该定位装置结构简单,且制作比较容易,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无需特别定制,可自行制作,成本较低。
需要说明的是,该定位装置不仅能够应用于对患者体表进行精确定位的肿瘤手术中,还可用于其它需要定位的手术中,其应用范围较广、实用性较强。
本实施例中,横向筋条为圆柱形细铁丝或者钢丝中的任一种,横向筋条具有一定的直径,以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不会轻易变形。
其中,第一连接件可以为胶带9、绳线、铁丝中的任一种。如图1中,给出了使用胶带9时的连接方式。所采用的绳线可以为医用缝合伤口用的绳线,使用该绳线经过多次缠绕将多根横向筋条1连接为一个整体;采用铁丝连接时同于使用绳线时的连接方式,或者采用两根铁丝,一根铁丝垂直焊接于各横向筋条1的一端,另一根铁丝垂直焊接于各横向筋条1的另一端,起到固定的作用。
另外,在使用该定位装置时,该定位装置通过医用胶带直接粘结在患者体表;或者是在该定位装置上设置用于将其固定到患者体表的细绳线、弹性皮筋等。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该定位装置还包括多根相平行设置的竖向筋条2,每根竖向筋条2与各根横向筋条1均垂直固接,且多根竖向筋条2与多根横向筋条1构成网状结构的定位格栅3。
其中,可根据需要(刺针的粗细)来调整定位格栅3网格的大小。优选地,采用正方形网格。一方面,使得整体不易发生变形、稳定性较好;另一方面,由于每个穿刺点均是在具有一定大小的网格内进行标记的,使得标记的穿刺点不会超出该设定好的网格,在进行穿刺时刺针也不会发生偏差,从而实现对患者肿瘤位置更加精确地定位。
具体地,定位格栅3可以有多种结构形式,例如:第一种结构形式,参照图2所示,多根横向筋条1所在平面与多根竖向筋条2所在平面平行设置,多根横向筋条1与多根竖向筋条2均为丝状。其中,横向筋条1与竖向筋条2均选用圆柱形细铁丝或者钢丝中的任一种。
此外,横向筋条1与竖向筋条2有多种固定方式,例如:两者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该种方式比较稳定,但是由于该种方式制作工艺复杂、网格尺寸固定,因此重复利用性差;又如:通过细绳线将两者捆绑在一起,该种方式比较繁琐,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实现固定,可重新拆装重复使用。
定位格栅3的第二种结构形式:参照图3所示,多根横向筋条1与多根竖向筋条2共面设置,每根竖向筋条2依次横向穿过多根横向筋条1,横向筋条1为条状。
其中,横向筋条1选用条状的薄板,薄板为钢板或者铁板。由于条状的薄板相对于丝状的圆柱形细铁丝或者钢丝来说更加不易变形,因而,定位格栅3采用该种结构形式在保证定位精度的基础上,其稳定效果更佳。
实施例二
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之上,提供了实施例二也是一种定位装置,其不同之处如下所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格栅3的结构为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种结构形式和/或第二种结构形式。
参照图4所示,图4中给出的是实施例一中定位格栅3为第一种结构形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定位格栅3为多组,相邻两组定位格栅3之间设有能够使两者相折叠的第二连接件5。
具体地,一个第二连接件5包括两个连接套51和一个连杆52,两个连接套51固接于连杆52的两端;一个连接套51套接在一组定位格栅3的一根横向筋条1上,另一个连接套51套接在另一组定位格栅3的一根横向筋条1上。
本实施例中的定位装置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定位精度也更加精确,由于相邻两组定位格栅3之间设置了能够使两者相折叠的第二连接件5,使用该装置进行定位时,针对不同患者、不同部位的肿瘤位置可适当调节两组定位格栅3之间的角度,其适应性更强。
实施例三
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之上,提供了实施例三也是一种定位装置,其不同之处如下所述。
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定位装置还包括用于固定定位格栅3的支撑框架4。
其中,如图7所示,支撑框架4相对的两侧壁上固接有固定套6;或者,支撑框架4相对的两侧壁上开有通孔7。以方便通过细绳线或者是弹性皮筋将该定位装置固定于患者身体上,且固定得牢靠、效果更加理想。
另外,支撑框架4相邻两边的上端面设有刻度线8。一边的刻度线8为横轴81,另一边刻度线8为竖轴82。
在对应横轴81的每条刻度线由左至右依次标注A、B、C……,在对应竖轴82的每条刻度线由上至下依次标注1、2、3……,以方便标注,如某个标记的穿刺点可记为B3、C5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1-3任一实施例中,多根相平行设置的横向筋条1等间距设置和/或不等间距设置,可根据需要设置。即可在同一定位装置的上部、中部、下部分别设置不同间隔的横向筋条1,该设计的好处时,当更换不同尺寸的刺针(粗针、细针)时,无需更换定位装置、方便使用。
其中,图1中给出的是横向筋条1等间距设置的情形,图2-6中给出的是横向筋条1、竖向筋条2分别等间距设置的情形。
除上述几种实施例外,定位装置还包括其它的结构形式,例如:定位装置包括为平板结构的主体,其上开有多条平行设置且等间距的条形通孔;又如:定位装置包括上、下端面均为弧形面的主体,其上开有多条平行设置且等间距的条形通孔(具体结构形式未给出附图)。
具体地,以氩氦冷冻消融疗法为例,说明使用该定位装置实施手术时的操作过程。
采用该疗法实施手术时,需在手术前作以下准备工作,根据患者手术前所做的影像(如:CT、胸片、核磁共振)资料,大致确定穿刺点在患者身体的腹侧、背侧或两侧,让患者尽可能选择比较舒适的方式,例如:仰卧、俯卧或者一侧卧位进行CT扫描;其中,扫描范围应包括所要穿刺病变的全部或大部分。
具体地,从扫描图像中选择出最佳穿刺层面,移动扫描床,使扫描线达到最佳层面的位置,根据实际需要,在上述定位装置中选择最合适的一种,一般地,上述多种定位装置适用于多种情况,按照扫描线指示灯所示位置固定在患者体表,然后进行扫描。
此层扫描图像则可见到体表有排列成行的定位点,用色笔(红色、蓝色等)或黄绿棉签在患者体表标记多个穿刺点;设定进针方向及路径,随后根据设定的进针方向及路径,使氩氦刀针精准地穿入肿瘤内部,冰球尽可能大的覆盖肿瘤。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