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胆道介入导引导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9872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胆道介入导引导管装置,主要用于胆道疾病的介入诊疗,具体内容和意义:适用于引导胆道钳夹活检、支架置入、术中实时造影、支架定位、病变长度测量及抽取胆汁样本、保护穿刺道肝实质部分等。



背景技术:

各种良恶性因素均可导致胆道阻塞,引起梗阻性黄疸;尤其是恶性阻塞性黄疸,外科治疗棘手,且病理确诊率低下。介入放射学可通过置入支架或引流管进行减黄治疗,疗效显著,已经临床证实。胆道介入术中需通过胆道钳夹活检以获取病理学诊断;胆道支架的置入需要术中准确测量病变长度;支架的定位需要实时造影;术中为减轻胆道压力需通畅胆汁引流等。此外,引入活检钳及其它器械操作均需经过肝脏穿刺通道,一定程度上会损伤肝实质,甚至导致出血等并发症。目前临床常置入普通的血管鞘管帮助完成部分技术操作,但其存在定位差、顺应性差、抗折能力差等缺陷,目前尚无满足临床需要的、专用于胆道介入治疗的导引导管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正是为解决上述临床难题,根据胆道系统解剖特点及介入治疗的临床需求,设计出多功能胆道介入导引导管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多功能胆道介入导引导管装置,包括外鞘管和与外鞘管呈插入配套使用的内芯组成,在外鞘管前端的管壁上开设有侧孔,外鞘管末端设有鞘管底座并连接有带有三通阀的侧管,其中:所述外鞘管和内芯均为具有可塑性的弧形结构,在外鞘管前端沿轴向设置有多个在X射线下具有可视性的金属标记。

外鞘管前端的金属标记共有9个,每两个之间间距为1cm,标记部分总长度8cm;在外鞘管前端的管壁上开设有8个侧孔,均布在鞘管前端管壁上,与金属标记呈相间布置。其目的是既可方便术中造影、胆汁引流减压,又能准确测量狭窄段胆道的长度,为选择适宜的胆道支架提供依据;同时方便定位,有利于胆道活检。

所述外鞘管长度22cm-30cm,内芯长度为26-34cm,内芯比外鞘管长约3-4cm。

外鞘管和内芯均由顺应性好、可塑性好的聚乙烯材料制成,并具有抗折性、耐腐蚀性和极好的组织相容性。内芯为中空结构,可通过0.035inch或0.038inch亲水膜导丝。在导丝引导下,内芯经过胆道阻塞段,可发挥预扩张作用,有利于后续支架输送器或球囊导管的通过。

本装置还可利用外鞘管末端的侧管在不影响介入操作情况下注入对比剂或治疗药物,发挥诊断和治疗作用,同时可抽取胆汁样本以进一步检查,辅助诊断。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①保护了肝实质的穿刺通道,减少了医源性操作对肝脏的损害,便于胆道钳夹活检引导;②胆道介入操作时可实时造影,且对比剂经不同方向侧孔流出,提高了造影质量,减少了伪影干扰;③外鞘管顺应性好、符合胆道生理解剖,且有显示长度的金属标记,可准确测量病变长度;④ 多侧孔外鞘可方便术中引流,减轻因淤胆及反复注射对比剂导致的胆道高压症状;⑤ 具有预扩张作用,结构设计更符合胆道解剖和生理学特点,顺应性和抗折能力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图中:1、外鞘管,2、侧管,3、鞘管底座,4、三通阀;5、侧孔,6、金属标记,7、内芯。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以下结合附图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所示:一种多功能胆道介入导引导管装置,包括外鞘管1和与外鞘管呈插入配套使用的内芯7组成,在外鞘管前端的管壁上开设有侧孔5,外鞘管末端设有鞘管底座3并连接有带有三通阀的侧管2,其中:所述外鞘管1和内芯7均为具有可塑性的弧形结构,与肝外胆道解剖特点一致,在外鞘管前端沿轴向设置有多个在X射线下具有可视性的金属标记6,金属标记共有9个,每两个之间间距为1cm,标记部分总长度8cm;在外鞘管前端的管壁上开设有8个侧孔5,均布在鞘管前端管壁上,与金属标记6呈相间布置。其目的是既可方便术中造影、胆汁引流减压,又能准确测量狭窄段胆道的长度,为选择适宜的胆道支架提供依据;同时方便定位,有利于胆道活检。

所述外鞘管长度22cm-30cm,内芯长度为26-34cm,内芯比外鞘管长约3-4cm内芯走形与外鞘管一致,起支撑作用。此外,在导丝引导下,内芯经过胆道阻塞段亦可发挥预扩张作用,有利于后续支架输送器或球囊导管的通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