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式光动力肿瘤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3646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具体是轨道式光动力肿瘤治疗装置。



背景技术:

肿瘤光动力疗法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形成的一项肿瘤治疗新技术,在美、英、法、德、日等不少国家已经获得国家政府相关部门的正式批准,成为治疗肿瘤的一项常规手段。光动力治疗的英文全称是Photodynamic Therapy,简称PDT,这一简称已在国际学术界获得公认和广泛应用。

光动力疗法与手术、化疗、放疗等常规治疗手段相比,肿瘤光动力疗法具有如下重要优点:创伤很小,借助光纤、内窥镜和其他介入技术,可将激光引导到体内深部进行治疗,避免了开胸、开腹等手术造成的创伤和痛苦;毒性低微,进入组织的光动力药物,只有达到一定浓度并受到足量光辐照,才会引发光毒反应杀伤肿瘤细胞,是一种局部治疗的方法,人体未受到光辐照的部分,并不产生这种反应,人体其他部位的器官和组织都不受损伤,也不影响造血功能,因此光动力疗法的毒副作用是很低微的;选择性好,光动力疗法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光照区的病变组织,对病灶周边的正常组织损伤轻微,这种选择性的杀伤作用是许多其他治疗手段难以实现的;适用性好,光动力疗法对不同细胞类型的癌组织都有效,适用范围宽,而不同细胞类型的癌组织对放疗、化疗的敏感性可有较大的差异,应用受到限制。

肿瘤科在进行患者肿瘤治疗时,以往的放射治疗成本较高,容易对患者产生依赖,而且放射治疗本身就具有辐射危害容易,容易对患者身体造成二次伤害,而光动力疗法能够实现对肿瘤的理疗消融,对肿瘤患处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但是现在的光动力治疗装置采用直接接触的方法,容易对患者表层皮肤造成伤害,而且针对不同的患者,治疗设备的适应性不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正是以上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以在较大范围内随意移动的非接触式的轨道式光动力肿瘤治疗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轨道式光动力肿瘤治疗装置,包括治疗装置主体、主体轨道、连接块、连接轨道、竖杆、弯杆、转接块、治疗装置面板,其特征在于连接块通过主体轨道设置在治疗装置主体的上部,连接轨道设置在连接块上,连接轨道与主体轨道垂直,竖杆设置在连接轨道上,弯杆设置在竖杆上,弯杆另一端连接有转接块,转接块下方设置有治疗装置面板,治疗装置面板通过转接块、弯杆、竖杆连接到治疗装置主体内。治疗装置面板为弧形。 主体轨道为平行的两道。连接轨道的长度小于两个主体轨道之间的距离。弯杆为多角度弯管。

本实用新型将治疗装置面板通过弯杆、竖杆设置有治疗装置主体一侧,并通过互相垂直的连接轨道与主体轨道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任意移动,结合多角度弯管,可以满足不同患者不同部位的治疗,而且由于连接轨道的长度小于两个主体轨道之间的距离,因此在移动竖杆与连接块时,连接治疗装置面板与治疗装置主体的线路不会因为跨轨道造成磨损。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附图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

1—治疗装置主体,2—主体轨道,3—连接块,4—连接轨道,5—竖杆,6—弯杆,7—转接块,8—治疗装置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轨道式光动力肿瘤治疗装置,包括治疗装置主体1、主体轨道2、连接块3、连接轨道4、竖杆5、弯杆6、转接块7、治疗装置面板8,其特征在于连接块3通过主体轨道2设置在治疗装置主体1的上部,连接轨道4设置在连接块3上,连接轨道4与主体轨道2垂直,竖杆5设置在连接轨道4上,弯杆6设置在竖杆5上,弯杆6另一端连接有转接块7,转接块7下方设置有治疗装置面板8,治疗装置面板8通过转接块7、弯杆6、竖杆5连接到治疗装置主体1内。治疗装置面板8为弧形。 主体轨道2为平行的两道。连接轨道4的长度小于两个主体轨道2之间的距离。弯杆6为多角度弯管。

本实用新型将治疗装置面板8通过弯杆6、竖杆5设置有治疗装置主体1一侧,并通过互相垂直的连接轨道4与主体轨道2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任意移动,结合多角度弯管,可以满足不同患者不同部位的治疗,而且由于连接轨道4的长度小于两个主体轨道2之间的距离,因此在移动竖杆5与连接块3时,连接治疗装置面板8与治疗装置主体1的线路不会因为跨轨道造成磨损。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