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导尿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9881阅读:56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型导尿管。



背景技术:

医学上,导尿是一种经由尿道插入导尿管到膀胱,并引流出尿液的体液疏导方式,通常分为导管留置性导尿和间歇性导尿。导管留置性导尿需要将导尿管一直留置在病人体内,在病情许可时才拔掉或定期更换新导尿管,而间歇性导尿则是每隔4-6小时导尿一次,在膀胱排空后即将导尿管拔出。通常在靠近导尿管头端有一个注水囊固定导尿管留在膀胱内,使导尿管不易脱出。经研究证明,采用导管留置性导尿,由于长期留置导尿管容易引起患者的尿路感染,导致尿路感染原因较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尿道口内侧的细菌由导尿管进入了尿道深部及膀胱,从而引发尿路感染和膀胱炎,亟待设计出一种新型导尿管以解决长期留置导尿管而引起的尿路感染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所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对尿路进行适时注药清洗和治疗,适于缓解患者尿路病变和不适的新型导尿管。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导尿管,包括排尿管、注水囊、注水管和注药管。注水囊设置在排尿管的引流口所在的一端,排尿管、注水管和注药管的管体相互邻接。注水囊成漏斗状,注水管的出水端与注水囊连通,而注药管的出药口则位于注水囊的下方。注水管的注水口、排尿管的排出口以及注药管的注药口呈三叉船锚形状布置。通过在排尿管上临近设置连通注水囊的注水管以及可向尿路注射药剂的注药管,一方面通过注水囊内注水量控制注水囊的大小,利于导尿管进一步固定以防止导尿管脱落以及引流口失位,另一方面可满足注药管往尿路注射药剂的操作要求,并通过将注水囊设置成漏斗状利于药剂在尿路注入,并放置药剂回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易,制作方便简单且成本低廉,可模拟正常人的尿道自净作用,减少细菌沿尿管壁逆行进入尿道及膀胱而引起泌尿系统感染,并且可在导尿管刺激膀胱和尿道使病人产生不适的情况时,经注药管注入解痉止痛药剂或者局麻药,方便缓解病人尿路的不适,减轻病人的治疗过程中的痛苦。

本方案为其他优化与优选方式还包括:1、注水管的注水口和注药管的注药口均设有一体式橡胶塞子,方便在注水囊注水以及注药管施药后对管体进行封闭,以达到安全和卫生的目的;2、排尿管、注水管和注药管均采用天然乳胶制成,主要具有管体柔软,刺激性很小,生物相容性好和表面光洁度高的有点,有利于极大提高病人治疗舒适度。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排尿管1、注水囊2、注水管3、注药管4、引流口5、出药口6、注水口7、排出口8、注药口9、橡胶塞子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型导尿管,包括排尿管1、注水囊2、注水管3和注药管4,其中注水囊2成漏斗状,且设置在排尿管1的引流口5所在的一端,排尿管1、注水管3和注药管4的管体相互邻接,注水管3的出水端与注水囊2连通,而注药管4的出药口6则位于注水囊2的下方。注水管3的注水口7、排尿管1的排出口8以及注药管4的注药口9呈三叉船锚形状布置。

本发明在使用时,按照常规的安置尿管程序布置尿管后,通过注水管3的注水口7向注水囊2内注入水液,使注水囊2成漏斗形状,膀胱内的尿液经过排尿管1的引流口5进入排尿管1,并通过排出口流入尿袋或收集装置。为了缓解或避免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通常可每日经注药管4对病人尿道进行3至5次冲洗,药剂自注药管4的注药口9注入,经过管体自出药口6进入患者尿路,并从漏斗状的注水囊2边缘部渗尿路深部以及膀胱,再由排尿管1排出,模拟正常人的尿道自净作用,以达到对患者尿路及器官的清洗,同理缓解患者尿路对导尿管安置的不适亦可通过注药管4注入解痉止痛药剂或者局麻药,方便缓解病人尿路的不适。

为了方便在注水囊注水以及注药管施药后对管体进行封闭,达到安全和卫生的目的,在注水口7和注药口9处均设有一体式橡胶塞子10,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患者导尿的舒适度,排尿管1、注水管3和注药管4均采用天然乳胶制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