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管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3586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引流管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固定引流管的引流管架。



背景技术:

许多术后患者需要放置引流管,如胸腰椎手术、开颅手术等,在术后通常需要通过引流管连接负压引流器,将患者体内的积液引流出去,有些对引流管的高度有要求,需要根据引流量的多少来调节负压调节器悬挂的高度;有些需要同时插置多根引流管进行,如用于引出积液的引流管、用于灌药的引流管、用于调节压力的气管等,当引流管数量众多时,若不按序进行固定而随意垂放,则很有可能被拖拽而使引流管从患者身上脱离,从而影响手术预后,因此,通常需要将引流管进行固定。传统的引流管架通常都是三角架的形状,其一根竖杆上设置有固定引流管的固定夹,这种引流管架通常只能用于固定引流管,而无法用作其他用途。而实际中,在术后护理中,医护人员经常需要更换药物,若护理室人员众多而空间有限时,有时无法随手放置手中物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引流管架,其既可用于固定引流管,而且可用于收纳物品,并且可用作矮凳,一物多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引流管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呈圆筒状的收纳筒体,所述收纳筒体的底部密封,顶部敞口,在所述收纳筒体的底部设有万向止刹滚轮,在所述收纳筒体的中央设有竖直的伸缩杆,在所述伸缩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呈圆盘状的盖体,所述盖体的形状与所述收纳筒体的顶部形状相匹配,其可盖合连接在所述收纳筒体的顶部,在所述盖体的下侧表面设有若干个环形轨道,所述环形轨道同心设置,在所述环形轨道上设有若干个竖直的悬臂,在所述悬臂的自由端设有用于夹持引流管的固定夹。

所述悬臂可沿所述环形轨道滑动。

所述固定夹为设有开口的环形卡扣,在所述固定夹的内侧表面设有防滑垫。

所述环形轨道沿所述盖体的圆周间隔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贡献在于,其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架不仅可用于固定引流管,而且可用作矮凳供人员乘坐,并且还可用于收纳物品,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宜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架收纳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架用于固定引流管时的状态示意图。

其中,收纳筒体1、伸缩杆2、盖体3、环形轨道4、悬臂5、固定夹6、万向止刹滚轮7。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实用新型不构成任何限制。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架,其包括呈圆筒状的收纳筒体1。所述收纳筒体1的底部密封,顶部敞口。为增强牢固性和无菌使用,所述收纳筒体1可由不锈钢材料制成。在所述收纳筒体1的底部设有若干个万向止刹滚轮7,其用于方便推动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架。所述万向止刹滚轮7可采用公知的万向止刹滚轮7。

在所述收纳筒体1的中央设有伸缩杆2。所述伸缩杆2竖直设置,其垂直于所述收纳筒体1的底部表面,并与所述收纳筒体1的中心轴线相重合。所述伸缩杆2可选用公知的伸缩杆2,其可沿收纳筒体1的高度方向伸缩使用,且其在伸缩时可止停于任意位置。所述伸缩杆2收缩后的长度与所述收纳筒体1的高度相匹配,从而可完全隐藏在收纳筒体1内。所述伸缩杆2的底部与所述收纳筒体1固定连接,在所述伸缩杆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盖体3。

所述盖体3呈圆盖状,其形状及大小与所述收纳筒体1的顶部形状及大小相匹配。当所述伸缩杆2收缩至最短长度时,所述盖体3可盖合在所述收纳筒体1的顶部而密封住所述收纳筒体1,使得盖体3的表面可当做凳面使用,并使得收纳筒体1与盖体3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方便收纳医疗器械等物品。为方便固定引流管,在所述盖体3的下侧表面设有若干环形导轨。所述环形导轨同心设置,其分别沿盖体3的圆周间隔分布。在所述环形导轨上设有若干个悬臂5,所述悬臂5与所述环形导轨活动连接,从而使得所述悬臂5可沿所述环形导轨滑动。所述悬臂5与所述环形导轨的连接,可参考窗帘杆与窗帘挂钩的连接结构,本实施例不具体介绍。在所述悬臂5的自由端连接有固定夹6,所述固定夹6用于固定引流管。所述固定夹6可采用公知的各种形式的固定夹6,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夹6为设有开口的环形卡扣,在所述固定夹6的内侧表面设有防滑垫,使用时,由于其具有弹性因而可通过其开口将引流管卡入固定夹6内,从而固定住引流管。

藉此,便形成了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架。当不需固定引流管时,伸缩杆2处于收缩状态,其盖体3盖合连接在收纳筒体1的顶部,此时该引流管架可用作矮凳而供人员乘坐,同时,收纳筒体1的内部还可用于收纳物品。当需用于固定引流管时,将该引流管架推动至所需使用的场所,然后伸展所述伸缩杆2至所需高度,将待固定的引流管夹持在固定夹6上,此时,其收纳筒体1也可供医务人员或病患人员临时放置一些物品。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架不仅可用于固定引流管,而且可用作矮凳,并可用于收纳物品,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宜大力推广。

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揭示,但是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条件下,以上各构件可用所属技术领域人员了解的相似或等同元件来替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