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救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01346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用救援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医用救援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救护设备上配置的天窗开合结构设计不合理,开合后面积不够大,使用不方便,不方便逃生或者其他作业。现有技术的厢体的尾门都是朝外打开,打开后还会占据外部空间,有些场合没有这么大的空间来给尾门进行展开,另外就是展开尾门后会占据后部空间,不利于人员在尾门附近展开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医用救援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天窗开合结构设计不合理,开合后面积不够大,使用不方便以及展开尾门后会占据后部空间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医用救援设备,包括厢体,所述厢体顶部通过启闭装置连接有天窗,所述启闭装置包括固定于厢体外顶部的下导轨、上导轨和驱动气缸,所述下导轨和上导轨相互平行且沿厢体长度方向设置,所述上导轨设有两个且对称设于厢体两侧,所述下导轨设有两个且对称设于厢体两侧,两个所述上导轨内分别设有一滑条,所述滑条的两端分别设有上前转动轴和上后转动轴,所述上前转动轴和上后转动轴分别通过第一滚轮滚动连接于所述上导轨,所述上后转动轴还转动连接有第一转杆,所述第一转杆的下端转动连接有第二滚轮,所述第二滚轮设置于所述下导轨,所述下导轨的轨道包括水平轨道段和设置在水平轨道段的前端部向下延伸的竖直轨道段,所述上前转动轴还转动连接有第二转杆,所述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平行设置且等长,所述天窗通过第三转轴座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的下端处,两个所述滑条之间通过支撑杆相连,所述驱动气缸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支撑杆上以驱动支撑杆在水平方向上沿厢体长度方向运动,所述厢体顶部设有与天窗相配合启闭的敞口部;

所述厢体设有尾门,所述尾门通过启闭装置与厢体相连接,所述启闭装置包括固定连接于厢体一侧壁上的滑板,所述滑板朝厢体后部方向向下倾斜,所述滑板后部处设有第一转轴座,所述第一转轴座上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上位于所述第一转轴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上远离所述第一转轴座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座,所述第二转轴座固定连接于所述尾门的下部,所述尾门的上部固定连接有滚轮座,所述滚轮座上设有第三滚轮,所述第三滚轮与所述滑板相接触滚动,所述第二转动杆上远离第一转动杆的一端设有拉簧,所述拉簧的另一端连接有弹簧固定座,所述弹簧固定座固定于厢体的下部,所述第二转动杆上远离第一转动杆的一端还设有把手;

所述厢体内顶部设有无影灯装置,所述无影灯装置包括厢顶固定板、安装盒、托球、球锁紧装置、弓型架、灯头固定架、灯头;所述厢顶固定板固定于厢体内顶部,所述厢顶固定板与安装盒焊接在一起,所述安装盒里含着托球,所述托球连接着弓型架,所述球锁紧装置用来将托球锁住或松开以使在松开时调节灯头方向,所述弓型架通过灯头固定架连接灯头。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本发明的天窗的启闭装置结构设计合理,天窗可完全被开启;尾门开启后不占用外部空间,方便外部作业,例如搬运病人,并且贴靠于厢体顶部,具有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天窗的启闭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的天窗和厢体的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的天窗的启闭装置的状态图一,显示天窗正在开启途中。

图4为本发明的天窗的启闭装置的状态图二,显示天窗已经完全开启。

图5为本发明的天窗的启闭装置的结构爆炸图。

图6为本发明的厢体与尾门的侧视图,显示尾门完全展开时的状态;

图7为本发明的厢体与尾门的立体图,显示尾门完全展开时的状态;

图8为本发明的厢体与尾门的侧视图,显示尾门半闭合时的状态;

图9为本发明的厢体与尾门的立体图,显示尾门半闭合时的状态;

图10为本发明的厢体与尾门的侧视图,显示尾门完全闭合时的状态;

图11为本发明的厢体与尾门的立体图,显示尾门完全闭合时的状态;

图12为本发明的无影灯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为方便说明,图1中左侧方向为厢体的前、前进方向、前部,右侧方向为后、后部。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医用救援设备,包括厢体100,所述厢体100顶部通过启闭装置连接有天窗9,所述启闭装置包括固定于厢体100外顶部的下导轨31、上导轨32和驱动气缸33,所述下导轨31和上导轨32相互平行且沿厢体100长度方向设置(即前后方向),所述上导轨32设有两个且对称设于厢体100两侧,所述下导轨31设有两个且对称设于厢体100两侧,上导轨32和下导轨31对应设置,两个所述上导轨32内分别设有一滑条34,所述滑条34的两端分别设有上前转动轴35和上后转动轴36,所述上前转动轴35和上后转动轴36分别通过第一滚轮37滚动连接于所述上导轨32,所述上后转动轴36还转动连接有第一转杆38,所述第一转杆38的下端转动连接有第二滚轮39,所述第二滚轮39设置于所述下导轨31,所述下导轨31的轨道包括水平轨道段311和设置在水平轨道段311的前端部向下延伸的竖直轨道段312,所述水平轨道段311和竖直轨道段312的连接处作圆角处理,所述上前转动轴35还转动连接有第二转杆40,所述第一转杆38和第二转杆40平行设置且等长,所述天窗9通过第三转轴座41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转杆38和第二转杆40的下端处,两个所述滑条24之间通过支撑杆41相连,所述驱动气缸33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支撑杆42上以驱动支撑杆42在水平方向上沿厢体100长度方向运动,所述厢体100顶部设有与天窗9相配合启闭的敞口部8。滑条、第一转杆、第二转杆、天窗构成平行四边形的连杆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为天窗的启闭装置处于闭合状态,此时第二滚轮位于竖直轨道段的下端处;如图3所示,启动驱动气缸的输出端收缩,带动支撑杆向后运动,因此滑条也跟着沿上导轨向后运动,从而带动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同步转动,第二滚轮沿竖直轨道段向上滑动,带动天窗竖直向上运动;如图4所示,驱动气缸的输出端进一步收缩,第二滚轮经过竖直轨道段后进入了水平轨道段,天窗与厢体的敞口部完全脱离,并且不相干涉,达到最大开启状态。

如图6至图11所示,所述厢体100设有尾门10,所述尾门10通过启闭装置与厢体100相连接,所述启闭装置包括固定连接于厢体100一侧壁上的滑板11,所述滑板11朝厢体后部方向向下倾斜,所述滑板11后部处设有第一转轴座12,所述第一转轴座12上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13,所述第一转动杆13上位于所述第一转轴座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动杆14,所述第一转动杆13上远离所述第一转轴座12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座15,所述第二转轴座15固定连接于所述尾门10的下部,所述尾门10的上部固定连接有滚轮座16,所述滚轮座16上设有第三滚轮17,所述第三滚轮17与所述滑板11相接触滚动,所述第二转动杆14上远离第一转动杆的一端设有拉簧18,所述拉簧18的另一端连接有弹簧固定座19,所述弹簧固定座19固定于厢体100的下部,所述第二转动杆14上远离第一转动杆13的一端还设有把手20;当所述尾门10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使所述拉簧18位于第一转轴座12的前侧,所述第一转动杆13的外端位于第一转轴座12的后侧;当所述尾门10处于完全闭合状态时,使所述拉簧18位于第一转轴座12的后侧,所述第一转动杆13的外端位于所述第一转轴座12的下方,此时第一转动杆13为竖直状态。第一转动杆13和第二转动杆14的夹角设置为135°。第一转动杆13的长度大于第二转动杆14。通过把手施力操作尾门的启闭,当尾门完全展开时,尾门贴靠于厢体顶部,由于拉簧的拉力,使第一转动杆始终对尾门具有向上的作用力,使第三滚轮紧贴于滑板,人手不施力后,也能使尾门保持该状态静止不动,当尾门完全闭合时,尾门呈竖直状态,拉簧的作用力使第一转动杆始终对尾门具有向下的作用力,使尾门的下端紧靠厢体底部,人手不施力后,也能使尾门保持该状态静止不动。

如图12所示,所述厢体100内顶部设有无影灯装置,所述无影灯装置包括厢顶固定板71、安装盒72、托球73、球锁紧装置74、弓型架75、灯头固定架76、灯头77;所述厢顶固定板71固定于厢体100内顶部,所述厢顶固定板71与安装盒72焊接在一起,所述安装盒72里含着托球73,所述托球73连接着弓型架75,所述球锁紧装置74用来将托球73锁住或松开以使在松开时调节灯头77方向,所述弓型架75通过灯头固定架76连接灯头77。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