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行车的支撑杆高度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63361发布日期:2019-04-09 22:15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助行车的支撑杆高度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帮助年老体弱者、患病者行走并可以转化成轮椅的助行车,尤其涉及一种助行车的支撑杆高度调节机构。



背景技术:

由于年老、患病(例如患血栓、脑出血、心血管病人、外伤、某些神经性疾病)等原因,有些人类个体会丧失步行功能或者步行功能不完全,成为行走障碍者。出于疾病治疗、康复或者延缓步行功能丧失进程的目的,还是需要行走障碍者能够进行一些行走锻炼。另外,有些行走障碍者本身也有能够行走的需求以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在以往传统中,大多采用拐杖、或专人搀扶才能完成步行功能,但拐杖在行进中缺乏平稳性和安全性,在轻撞或失去平衡时容易跌倒,从而有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后来有人发明了助行车,通常具有能够被地面多点支撑的框架,框架底部具有轮子,由于助行车是被地面多点支撑,从而比较稳固,进而能够支撑住行走障碍者在步行过程中容易发生的身体倾斜,使得障碍行走过程中不容易跌倒。例如,CN2491008Y、CN2261833Y、CN101692994A、CN102764190A、CN202505703U、CN104739620A等中国专利文献记载过不同结构形式的助行车,例如U.S.Pat.No.8,100,415,U.S.Pat.No.D561,065,U.S.Pat.No.8,840,124等美国专利文献也记载过不同结构形式的助行车。

申请人曾发明过一种可调节臂托且可折叠的轮式助行车,记载在专利号U.S.Pat.No.9,585,807的美国专利文献中。该助行车包括边轮悬架机构有利于通过不平坦的地形,具有快速折叠机构和机械刹车,以及可调节的臂托和两对把手,其中一对把手位于前方,使得使用者位于由前轮和后轮所界定的多边形足迹区域内以提供支撑避免身体倾斜、弯曲和造成跌倒的风险。这种助行车能够给上部身体重量足够的支撑促进行走障碍者以自然直立的步态行走,能够适用于大多数行动障碍者。

但是,申请人后来发现,该助行车存在如下问题:该助行车的臂托是通过支撑杆进行支撑,为能够调节高度,支撑杆插在一个插管内,支撑杆和插管之间必然会存在间隙,间隙的存在会使得支撑杆发生晃动,进而使得臂托不够稳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避免支撑杆发生晃动,提高支撑杆支撑稳固性的助行车的支撑杆高度调节机构,以克服西安有技术存在的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助行车的支撑杆高度调节机构,包括设于助行车的支撑架上的导向连接件、设于所述导向连接件中的竖支撑杆,所述竖支撑杆顶部设有扶撑部件,所述竖支撑杆上沿轴向等间距分布的调高孔,所述导向连接件上具有穿孔以及插入或拔出对齐的所述穿孔和所述调高孔的插销,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连接件和所述竖支撑杆之间设有间隙涨紧机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架由左侧边架、右侧边架以及设置在所述左侧边架和所述右侧边架之间的中间连接架构成,所述左侧边架和所述右侧边架分别设有导向连接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向连接件为一插管,所述导向连接件插入所述插管中,所述间隙涨紧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插管与所述竖支撑杆之间的涨紧套。

所述涨紧套由在受压下能够改变体积或者厚度的材料制作。

所述涨紧套采用泡沫塑料或海绵或维可牢尼龙或毡或绒制作。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插管的上端设置有第一阶梯管口,所述第一阶梯管口内插有位于所述插管与所述竖支撑杆之间的管套,所述管套下端具有第二阶梯管口,所述第二阶梯管口的底端一直抵顶到所述第一阶梯管口的底部,所述涨紧套放置在所述第二阶梯管口与所述竖支撑杆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竖支撑杆为扁杆,杆所述插管为扁管,所述竖支撑杆还具有轴向延伸的凸起筋,所述插管具有与凸起筋配合的导向槽。这样即起到周向定位作用,又起到竖向导引作用。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向连接为一导轨,所述导轨具有燕尾状的导向部,所述竖支撑杆具有与所述导向部适配的燕尾槽,所述导轨还具有水平贯穿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设有螺栓,所述螺栓的前端抵顶住所述燕尾槽的底面。

为方便旋钮螺栓,所述螺栓的后部具有扭柄。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扶撑部件为设于所述支撑杆顶部的臂托以及设于臂托前方的把手。

还包括有按键座、按键以及扭簧,所述按键座连接在所述导向连接件上,所述按键的中部铰链在所述按键座上;所述扭簧套设在铰轴上,两个端头分别抵顶在所述导向连接件上和所述按键上;所述插销一端插入对齐的所述穿孔和所述调高孔中,另一端与所述按键的上部连接,所述按键的下部为按压部。

通过上述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克服了装配间隙导致的竖支撑杆晃动的缺陷,提高了支撑杆支撑的稳固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助行车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杆高度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C-C向剖视图;

图4为另一种结构形式的间隙涨紧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显示助行车的结构,图1中空心箭头为助行车使用时的行进方向。该助行车包括支撑架100、固定在支撑架100上的扶撑部件200以及分布在支撑架100底部的轮子300。

其中,支撑架100由左侧边架110A和右侧边架110B以及连接在左侧边架110A和右侧边架110B之间的中间连接架120构成。

左侧边架110A和右侧边架110B均为相同的三角形结构,具有向前拱起的前支撑杆111、向后拱起的后支撑杆112以及水平放置位于底部的横梁杆113,三者之间通过连接件首尾相接。侧边架110采用这样的结构使得整个助行车具有稳固的结构。

扶撑部件200具有一对,分别对称地固定在左侧边架110A和右侧边架110B上。

结合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杆高度调节机构,包括设于上连接件131处的导向连接件、插入导向连接件中的竖支撑杆201以及设于竖支撑杆201顶部的扶撑部件200。

扶撑部件200包括固定在竖支撑杆201顶端的臂托202以及连接在臂托202前方的把手203,把手203的前方还安装有刹车柄204。

在本实施例中,导向连接件为插管114,竖支撑杆201插入插管114中。该扶撑部件200还包括两个扶手205,分别连接在左侧边架110A和右侧边架110B的上连接件131的后部并向后方延伸。扶撑部件200中的臂托202、把手203、刹车柄204以及扶手205的形状和角度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在申请人的美国专利U.S.Pat.No.9,585,807中有详细披露。

为能够调节竖支撑杆高度1以适应不同高度的人群。竖支撑杆201沿轴向等间距分布有调高孔2011,调高孔2011旁均具有高度标记。插管114的内侧具有穿孔2012和按键组件710。该按键组件710由按键座701、按键702、扭簧703以及插销704构成。其中,按键座701与插管114是一体结构,按键702的中部位置铰链在按键座701上,并且扭簧703套设在铰轴上,两个端头分别抵顶在插管114和按键702上。插销704一端插入穿孔2012以及与穿孔2012对齐的其中一个调高孔2011中,另一端与按键702的上部连接,按键702的下部为按压部。在初始状态下,在扭簧703的弹力作用下,插销704同时插在穿孔2012和其中一个调高孔2011中,起到定位作用,阻止竖支撑杆201在插管114中运动。当需要调节高度时,按压住按键702的按压部,使得插销704从调高孔2011中拔出,这时就可以上下调节竖支撑杆201,当到达需要的高度时,释放掉按键702的按压部,使得插销704在扭簧703的回复弹力作用下插入与穿孔2012对齐的调高孔2011中,重新对竖支撑杆201进行定位。

由于竖支撑杆201与插管114之间会不可避免地存在间隙,而间隙的存在会导致竖支撑杆201在插管114中轻微晃动,这又必然会影响臂托对人体支撑的稳固性,因此有必要在竖支撑杆201与插管114设置间隙涨紧机构。

该间隙涨紧机构是在插管114的上端设置有第一阶梯管口1141,第一阶梯管口1144内插有位于插管114与竖支撑杆201之间的管套1142,管套1142下端也具有第二阶梯管口1143,第二阶梯管口1143的底端一直抵顶到第一阶梯管口1141的底部,第二阶梯管口1143和竖支撑杆201之间设置有涨紧套1144。另外,第一阶梯管口的外表面具有定位孔1145,在管套1142的外表面还具有在管套1142插入第一阶梯管口后位于定位孔1145中的倒刺凸钮1146。涨紧套1144由在受压下能够改变体积或者厚度的材料制作,这些材料包括泡沫塑料、海绵塑料、维可牢尼龙,也可以是某些布料,比如毡、绒等。采用这样的结构一方面的优点可以方便竖支撑杆201容易地插入插管114中,调节好竖支撑杆201的高度后,用插销704同时插在穿孔2012和与穿孔2012对齐的调高孔2011中,起到定位作用;然后再将涨紧套1144放置到第一阶梯管口1141中,最后将管套1142向下塞入第一阶梯管口1141中,挤压涨紧套1144发生变形。这样的结构,另一方面的优点是通过套管1142挤压涨紧套1144发生变形,使涨紧套的环壁厚度增加,从而限制住竖支撑杆201在插管114中滑动,提高了竖支撑杆201的稳固性。

并且,为了保证竖支撑杆201在插管114中不会发生周向转动,竖支撑杆201采用扁杆,插管114采用扁管,竖支撑杆114的外侧还具有轴向延伸的凸起筋,在插管114具有与凸起筋配合的导向槽,这样即起到周向定位作用,又起到竖向导引作用。

如图4所示,本专利申请还提供了另一种结构形式的间隙涨紧机构。导向连接件为导轨810,竖支撑杆201具有燕尾槽800。导轨810具有位于燕尾槽800中与燕尾槽800适配的燕尾形状的导向部811。在导轨810上还具有水平贯穿的螺纹孔812,该螺纹孔812中设有螺栓813,螺栓813的前端抵顶住燕尾槽800的底面,后部具有扭柄814。采用这样的结构,通过旋紧螺栓813使得螺栓顶紧住燕尾槽就可以避免竖支撑杆301的晃动。

但是,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