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药方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37874发布日期:2018-09-14 22:25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方剂,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药方剂。
背景技术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进行性、侵蚀性疾病。目前,该病全球的患病率为1%。在我国ra发病率约为0.2~0.4%,患病人数400多万,但缓解率仅为8.6%,女性患病率较男性高,男女比例约为1:3~1:6;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病,但30-50岁为本病高发年龄。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由于本病涉及系统多,发病机制复杂以及实验因素的影响,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明确。西医治疗方面,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抑制剂是常用药物,并且随着生物制剂的发展,ra的临床疗效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生物制剂存在价格昂贵、且有增加感染、肿瘤风险等副作用,临床大面积推广使用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本病以关节肿胀疼痛,晚期出现关节僵硬、畸形为主要表现,隶属于祖国医学“痹证”、“历节风”、“鹤膝风”范畴。现代医家亦称之为“尪痹”、“顽痹”等。对于本病的病因主要认为有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外因主要有“风、寒、湿、热、毒”等外邪侵袭,内因则包括营卫气血亏虚。总以机体正气不足或亏虚,卫外失固,复感于风寒湿热外邪,痹阻于经脉筋骨,内外因相互影响而成。病机在早期以邪实为主,多以外邪侵袭肌肤经络为病;中期多为虚实夹杂,以气血闭阻经络而兼正虚,中晚期则多为痹邪、痰湿、瘀血交阻流注关节,总属本虚标实。治疗上一般主张将其进行辨证分型治疗。主要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尪痹及寒热错杂六类。主要应用方剂有“桂枝芍药知母汤”,“独活寄生汤”,“乌头汤”,“白虎加桂枝汤”等。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临床一般表现为关节的疼痛、肿胀,局部肤温升高,或出现关节腔积液,关节功能受限,晨僵,并可伴有发热口渴、咽红溲赤、汗多、淋巴结肿大、类风湿结节等,舌脉一般表现为舌质红或暗红,有时伴有瘀斑、瘀点,苔黄或腻,脉滑数或弦数。本病为达到治疗目标,减少致残率的目的,必须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病情及时加以控制。西医治疗上一般需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激素等药物治疗,但是这些种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使患者难以坚持服用,患者的长期依从性不佳,故多数患者亦寻求中医诊治,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的优势与良好的前景。但临床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中医辨证认识尚不明确,且缺乏一种针对性的,具有切实临床疗效的方剂。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正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疗效好,治愈率高,疗程短,毒副作用小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药方剂。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药方剂,所述中药方剂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制备而成:桂枝8-15克,白芍8-15克,石膏20-30克,生地黄15-30克,防风8-15克,苍术8-15克,秦艽8-15克,土茯苓15-30克,金银花8-15克,青风藤10-15克,虎杖10-15克,炙甘草3-5克。作为所述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药方剂的优选,其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制备而成:桂枝10克,白芍12克,石膏30克,生地黄30克,防风10克,苍术10克,秦艽10克,土茯苓15克,金银花15克,青风藤15克,虎杖10克,炙甘草3克。本发明的中药方剂为原生中药材,可根据需要在现代生物工艺下制成汤剂、片剂、丸剂、散剂、胶囊颗粒等,但以汤剂效果较佳。本发明中各味中药原料的主要功效及药理作用为:桂枝:味辛、甘,性温,具有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之功效,为散风寒、逐表邪、止咳嗽、去肢节风痛之要药。临床上多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等病症。药理学研究表明,桂枝中主要活性物质为挥发油类,其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尚含有有机酸类、多糖类、香豆素类及鞣质类成分。具有解热、扩张皮肤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解表、发散(汗)、镇痛、抗真菌、抗肿瘤等作用,且毒副作用低。桂枝中所含肉桂酸具有抗菌、升高白细胞、利胆、抗突变、诱导人肺癌细胞恶性表型逆转和抗侵袭等药理作用。桂皮醛有明显的镇静、镇痛作用,并能兴奋唾液及胃液分泌而健胃,兴奋汗腺而解热,舒张支气管平滑肌而平喘,同时改善外周循环。原儿茶酸即3,4-二羟基苯甲酸,是植物中抗炎、抗菌的活性成分。白芍:白芍,味苦,平,有小毒。具有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载其治邪气腹痛,除血瘀破坚积,止痛,利小便,益气。临床常用于治疗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现代研究表明,白芍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白芍苷、牡丹酚、白芍花苷,苯甲酸、挥发油、脂肪油、树脂、鞣质、糖、淀粉、粘液质、蛋白质、β-谷甾醇和三萜类等。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白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镇痛镇静作用、解痉作用、抗炎抗溃疡作用、调节免疫功能、扩血管耐缺氧作用、抗菌作用、保肝和解毒作用、抗诱变与抗肿瘤作用等。石膏:性大寒,味甘辛,有透表解肌之力,具有清热泻水、除烦止渴等功效,是最常见的矿物性中药之一。主治热病壮热不退,心昏神烦,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牙痛,头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等。石膏含有锌、铜、铁、锰等丰富的微量元素,其中钙含量最大。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生石膏可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中枢,有强而快的退热作用。亦可抑制汗腺分泌,故在退热时并无出汗现象。生石膏内服,经胃酸作用,一部分变为可溶性钙盐而被吸收,使血液浓度增加,而抑制肌肉的兴奋性,起到镇静、解痉作用,又能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在免疫调节方面其亦能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间比例关系,调整t淋巴细胞的平衡,并能解除细胞免疫的抑制状态,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另外有研究显示石膏还具有抗病毒的作用。生地黄:生地黄性寒,味甘,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善治发热、紫斑、吐血、鼻出血等。现代临床应用广泛,可以治疗免疫系统、血液、内分泌、心脑血管及神经系统等疾病。生地黄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糖类、环烯醚萜苷和氨基酸等。药理学研究证实其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免疫兴奋、降血糖、抗癌、抗脑缺血、保护神经中枢、促进造血、止血、强心、保肝及抑菌等作用。防风:味辛、微甘,性温,具有解表祛风、止痉、胜湿之功效。防风药用历史悠久,主治外感风寒、周身疼痛、头痛目眩、风寒湿痹、骨节疼痛等证。在感冒、头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等临床治疗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现代药理研究从防风中分离并鉴定出100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有色原酮类、香豆素类、有机酸、多糖类、聚炔类、甾醇类等。具有解热、镇痛镇静、抗微生物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抗凝血及活血化瘀、抗过敏、抗白血病、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护肝的作用。苍术:味辛、苦,性温,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的功效。主治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蹵,风湿痹痛,眼目昏涩,风寒感冒,夜盲。现代临床主要应用于内分泌、消化系统、心脑血管、风湿免疫及肿瘤等相关疾病的治疗。苍术中已分离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倍半萜类、烯炔类、三萜及甾体类、芳香苷类等,其结构对苍术中倍半萜及其苷类、烯炔类成分的报道较多;药理活性研究表明这些成分具有保肝、抗菌、抗病毒、抗肿瘤、中枢抑制及促进胃肠道蠕动、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等作用。秦艽:其味苦,性微寒,功能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湿退黄。主治风湿痹痛,筋骨拘挛,黄疸,便血,骨蒸潮热,小儿疳热,小便不利等。秦艽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裂环烯醚萜苷类、环烯醚萜苷类萜类、木脂素类、黄酮类与三萜类等密切相关。其中环烯醚萜类、黄酮类及三萜类不仅是秦艽的标志性化学成分,也是整个龙胆属植物的特征性化学成分。其具有诸多药理活性,包括抗炎镇痛、保肝、免疫抑制、降血压、抗病毒、抗肿瘤、抗菌、降尿酸等。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等作用。主治小便淋涩,白浊,带下,臃肿疮毒。主要用于湿热淋虫、痈肿、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等。现代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微生物感染、泌尿生殖系统、结缔组织系统、皮肤病、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病。现代研究表明土茯苓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及黄酮苷类、糖类、有机酸类、苯丙素类、甾醇类、皂苷类及挥发油等,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最为丰富,而落新妇苷是最主要的二氧黄酮醇类化合物。现代研究表明土茯苓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主要表现在心血管药理作用、抗肿瘤、抗炎、免疫调节、抗氧化、抑菌、降尿酸、保护肾功能等方面。金银花: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功能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疡,肿毒,瘰疬,痔漏。金银花主要活性成分是机酸类、黄酮类、挥发油和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其中的机酸类化合物绿原酸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药理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木犀草素具有降血脂、和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消炎和抗过敏作用;金银花的挥发性成分具有防治咽喉肿痛和抗氧化作用;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具有解热、抗炎、镇痛、抗病毒的药理作用;亦有研究表明金银花还有抗早孕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青风藤:其味苦性平,归肝、脾经,具有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之功效,可用治风湿痹证、关节肿胀、麻痹瘙痒、水肿、脚气等。青风藤主要含挥发油、生物碱类、脂类、甾醇类等成分,其中生物碱为祛风止痛的主要有效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其具有镇痛及抗炎,镇静及降压,免疫抑制与免疫调节,戒毒,抗心律失常等作用。以其主要活性成分青风藤碱制成的药品正清风痛宁广泛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治疗,疗效确切。虎杖:其味微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具有利胆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之功效。主治小便淋,月经不通,腹内突长结块、坚硬如石、痛如刺,气奔怪病,消渴等。现代研究显示,虎杖中主要含有蒽醌类、黄酮类、酚类以及一些单糖类的化合物,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病毒、抗菌、调血脂、抗血栓、改变血流变、扩张血管、保护心肌、抗氧化、抗肿瘤等,并具有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及预防艾滋病的作用。炙甘草:其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及调和诸药的作用。主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还可缓和药物毒性、烈性。近年来,从甘草中已分离鉴定了一百多种化学成分,主要为三萜和黄酮类化合物,以及少量的生物碱、木质素、多糖和一些微量元素。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镇咳平喘、抗心律失常、抑制回肠活动、抗炎、镇痛及调节免疫等。本发明主要是通过清热除湿、化瘀解毒、搜风通络来达到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目的,尤其是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治疗效果最佳。在中医里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的范畴,也称为“历节”、“白虎病”、“尪痹”等。早在《素问·痹论》就已对痹病的病因病机有了初步认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也”。后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对痹证的病因病机进一步发展,《诸病源候论》中记载了脏腑积热、蕴毒致痹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热毒气从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锨热赤肿疼痛也”。在痹病病因中首先提出了“热毒”的概念,金元时期张从正认为痹病以“湿热”为先导,在《儒门事亲》中言:“痹病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类证治裁·痹证》中言“痹久必有瘀血。”提出瘀血凝滞也是痹病重要内在因素。另外,《内经》里亦言:“血气皆少,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指出痹证发生的根本病因在于机体正气不足或正气虚弱。根据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结合文献古籍、实验研究及临床经验,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临床辨病多属中医痹证中的“热痹”范畴,以“湿、热”作为病理因素的基础,又因湿性粘滞,善阻气机,气机阻滞,一可内蕴酿毒,二可痹阻血脉,化而生瘀;热为阳邪,其性属火,火为热之极,火热内犯,郁闭化毒,火剧则为毒,二者相互交结渐成热毒之证,热毒蕴结,痹阻经脉肢节,气血不通又可凝而为瘀。而湿性属阴,易与热相合,湿热互为因果,缠绵胶结,日久难解。以此循环往复,逐渐形成湿、热、毒、瘀交结为患。故本病活动期辨证当以湿热毒瘀作为病机关键,湿、热、毒、瘀相互交织,外走筋脉关节,内攻经络脏腑,从而导致了本病活动期一系列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治疗上因湿热常互相交结,单纯的清热或者除湿常常很难获效,故非清热除湿并举而不能收功,且湿热得清,亦可断除瘀毒化生之源。本病活动期热邪常较重,渐已成瘀毒互结,胶结难解,此时单以清热除湿之法用力稍显不足,故应合以化瘀解毒,以使瘀血得化,热毒得解。同时,因风邪为百病之长,风邪夹杂寒、湿、热邪外袭是本病发生的外因和基础,且本病活动期风邪渐已入里,伏于经络肢节,故亦需辅以搜风通络,方能标本兼治。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常见关节红肿热痛、身热烦渴等表现,当为湿热为患。但临床有些患者症状并不典型,经过临床实践,一般认为在急性活动期“无寒即是热”,亦即急性活动,病势较急,肿痛骤增,血沉迅速升高之时,只要无明显关节冷痛畏寒一喜温等寒象,便可作热证处理,即可应用本方施治。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以湿热毒瘀为病机关键,治以清热除湿,化瘀解毒,并辅以搜风通络。本方以金银花、石膏、生地、土茯苓、虎杖清热,金银花、土茯苓、虎杖解毒,苍术、秦艽、土茯苓、防风除湿,虎杖、生地凉血化瘀,防风、青风藤、秦艽、桂枝搜风通络,并以炙甘草调和诸药,缓急和中为使。从而缓解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关节及全身的各种症状。其中又以桂枝与白芍相配,桂枝性温,力善宣通,发汗通阳主动;白芍性凉,和营敛阴主静。散收相伍,刚柔相济,既可调和营卫、调补阴阳,又能调畅气血、通利血脉,且白芍酸甘化阴以养阴血,可退热除烦,能制约桂枝之温热。纵观本中药方剂用药共12味,其药性偏于寒凉。方剂中大寒之品有石膏,性寒或微寒的有金银花、虎杖、生地黄、秦艽四味,平性药有白芍、土茯苓、青风藤、炙甘草。由此可见,本中药方剂主要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湿热为主或未见明显寒象的患者。另外,可见本方有三味药物性偏温热,一则温热之性主发散、通利,以助逐邪外出,促进气血运行;二则已取寒药以制其热性,使其不至助病势。因热毒炽盛易于耗伤营阴,本病患者常有阴血亏虚伴生于内,故在治疗时还需注重养血滋阴,本方取生地黄养阴生津,石膏生津止渴,白芍养血敛阴,并辅以炙甘草补脾和中。治标与固本并举,不仅能更好的缓解病情,还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青风藤能驱风湿、通经络,治肢节肿痛。但所含青藤碱是目前所知植物中最强的组织胺释放剂之一,可引起皮疹、瘙痒等反应。本方配伍防风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但临床仍需密切关注不良反应,及时调整使用。本发明的中药方剂使用剂量及方法为:本发明的中药方剂为一日之剂量,每天一剂煎汤内服,煎3汁分两次服下。28天为一疗程,一般用药1-2个疗程。患者在使用本中药方剂期间,应注意:忌食生冷、有刺激性或难以消化的食物;忌食公鸡、鲤鱼、牛肉、鹅肉等辛热发物;高血压及肾炎患者慎用。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为纯中药方剂,毒副作用小,疗效好,疗程短,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治愈率高,且其药源广、成本低、适于临床推广应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实施例1本实施例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药方剂的优选实施例,其中药方剂重量配比如下:桂枝10克,白芍12克,石膏30克,生地黄30克,防风10克,苍术10克,秦艽10克,土茯苓15克,金银花15克,青风藤15克,虎杖10克,炙甘草3克。实施例2本实施例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药方剂的另一个实施例,其中药方剂重量配比如下:桂枝8克,白芍10克,石膏30克,生地黄20克,防风10克,苍术8克,秦艽15克,土茯苓30克,金银花15克,青风藤10克,虎杖15克,炙甘草3克。实施例3本实施例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药方剂的另一个实施例,其中药方剂重量配比如下:桂枝12克,白芍15克,石膏20克,生地黄30克,防风15克,苍术12克,秦艽15克,土茯苓30克,金银花10克,青风藤15克,虎杖10克,炙甘草5克。以上三个实施例均可制成散剂、片剂、丸剂、胶囊颗粒剂等。临床疗效观察:对2017.03-2018.03江苏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患者88例进行临床观察。将88例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患者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8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患者服用本发明实施例1所得方剂,每天一剂煎汤内服,煎3汁分两次服下。28天为一疗程,连续用药2个疗程。同时联合甲氨蝶呤+美洛昔康治疗。甲氨蝶呤片,每次10mg,每周服1次;美洛昔康胶囊,每次7.5mg,每日1次。对照组:患者只服用甲氨蝶呤+美洛昔康治疗。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acr和eular联合颁布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在每一部分中,选取最高分。如一个患者有5个小关节和4个大关节受累,则得3分。四个部分所得分数之和≥6分,则确诊为ra。受累关节数不包括远端指间关节、第一腕掌关节及第一跖趾关节;中、大关节:双肩关节、双肘关节、双髋关节、双膝关节及双踝关节。小关节:除中、大关节外,且不包括远端指间关节、第一腕掌关节及第一跖趾关节的其余关节。低滴度定义为超过正常上限,但不高于3倍正常上限。高滴度定义为超过3倍正常上限。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判断标准:采用28个关节炎的疾病活动度(diseaseactivityscore,das28):das28>2.6为疾病活动。低活动性2.6<das28≤3.2;中等活动性3.2<das28≤5.1;高活动性das28>5.1。中医诊断辨证标准:参考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订的类风湿关节炎湿热毒瘀证候辨证标准:主症:关节肿胀,疼痛或者痛有定处,触之发热或皮色发红或暗红;次症: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发热,口渴,烦躁,汗出,小便黄,大便干;舌脉:舌质红或有瘀斑,苔黄厚、腻,脉滑数或弦滑。需满足以下条件:3项主症兼见3项次症,参考舌脉,可诊断为相应证型。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症诊断标准及ra活动期相关诊断标准。②长时间服用西药或者其他药物进行治疗而且不可以停用者。③重叠其他风湿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严重骨关节炎等。④伴有严重畸形疾病或者丧失劳动力者。⑤患者合并有严重心肺功能或者肝脏、肾脏以及造血系统等疾病者。⑥孕妇或者正处于哺乳期的妇女。⑦受试者本人或者家属不愿意参加临床试验者。⑧患有精神疾病不能够正常沟通者。疾病疗效评定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推荐的ra病情改善的acr反应标准):①关节压痛数②关节肿胀数③患者对疼痛的评价④患者对疾病活动性的综合评价⑤医生对疾病活动性的综合评价⑥患者对生活能力的自我评价(haq)⑦急性炎症反应物(esr)。acr20标准:①改善≥20%、②改善≥20%、外加④⑤⑥⑦项指标中至少3项改善≥20%。acr50标准:①≥50%、②≥50%、外加④⑤⑥⑦项指标中至少3项改善≥50%。acr70标准:①≥70%、②≥70%、外加④⑤⑥⑦项指标中至少3项改善≥70%。各项指标改善百分率:[(治疗前值-治疗后值)/(治疗前值)]×100%,达到acr20标准为有效。各组药效统计表:组别例数acr70acr50acr20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4815(31.25%)22(45.83%)8(16.67%)3(6.25%)93.75%对照组407(17.5%)13(32.5%)14(35.0%)6(15.0%)85.0%结果分析: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分析,治疗组进行实施例1加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数据,可知本方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治疗具有显著优势。典型病例:病例1:张xx,男,43岁。因“四肢多关节肿痛1年”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第2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胀痛,肿胀及肤温不显,至外院查类风湿相关治标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2018年2月查rf37.3iu/ml。刻下:右手第三近指关节肿痛,局部肤温高,肤色红,双侧腕关节疼痛,左侧臀部疼痛,双足第一趾跖关节疼痛间作,易疲劳,乏力,纳寐可,二便调,舌红,苔中后部黄厚,脉弦细。予以本方治疗,每日一剂,早晚分服。服用2月后四肢关节疼痛较前明显减轻,无明显肿胀,复查血沉、c反应蛋白及类风湿因子逐渐下降,血沉及c反应蛋白稳定在正常范围,血常规及肝功能未见明显异常。病例2:周xx,女,53岁。因“多关节肿痛2年余”就诊。患者2年余前出现双手近指关节肿痛,未予重视,后累及肘、腕、膝、踝关节,于当地医院诊为类风湿关节炎,予以激素治疗,停药后复发,2017年5月出现肘、腕关节肿痛。刻下:膝、踝关节肿痛,双足趾疼痛发僵,第三指远指关节变形,颈背部僵痛,心慌、口干、纳寐可,二便调,月经不定期。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腻,脉细数。予以本方治疗,每日一剂,早晚分服。服用2月后膝、踝关节肿痛较前明显好转,复查血沉、c反应蛋白及类风湿因子逐渐下降,血沉及c反应蛋白稳定在正常范围,血常规及肝功能未见明显异常。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创造的部分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创造,凡在本发明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