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球囊溶栓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18919发布日期:2019-07-19 22:51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球囊溶栓导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的一种双球囊溶栓导管。



背景技术:

血管栓塞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症,如脑血管的缺血性中风等,其致残率、致死率极高。目前,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溶栓、机械取栓等。

从目前临床治疗的效果来看,药物溶栓和机械取栓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药物溶栓的主要问题体现在需要全身给药,这容易引起出血性并发症。并且在溶栓过程中,栓子体积缩小后容易堵塞下游直径更小的毛细血管。

机械取栓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抓捕器捕获栓子的过程中容易破坏栓子,从而产生更小的栓子。抓捕器捕获栓子之后,在抽取过程中也容易使栓子产生破碎,细小的栓子会继续堵塞细小的毛细血管。抓捕器与血管壁的紧密接触也有可能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其它并发症。

双球囊溶栓导管可以解决药物溶栓以及机械取栓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但是在溶栓过程中,血栓部位的血液流动必须阻断,以保证药物释放的浓度,这也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潜在的损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球囊溶栓导管,其在实现血管血栓部位定点标测和封闭溶栓的同时,建立与血栓部位隔离的血液临时过流通道,安全高效。

实现上述目的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双球囊溶栓导管,包括导管本体以及在所述导管本体的尖端部的外圆周上沿所述导管本体的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所述第二球囊比所述第一球囊靠近所述导管本体的尖端;

所述导管本体内设有与所述导管本体的轴向平行的内腔道、第一导管侧腔道和第二导管侧腔道;

所述第一导管侧腔道连通加药控制阀;所述第二导管侧腔道连通压力控制阀、所述第一球囊和所述第二球囊;

所述导管本体上设有:位于所述导管本体的尾端和所述第一球囊之间,使所述内腔道与外界连通的导管侧孔,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球囊和所述第二球囊之间,使所述第一导管侧腔道与外界连通的加药微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管侧腔道的内径和所述第二导管侧腔道的内径均小于所述内腔道的内径。

进一步的,所述导管本体的外圆周上设有位于所述第一球囊和所述第二球囊之间的显影环。

再进一步的,所述显影环采用铂铱合金。

进一步的,所述内腔道位于所述导管本体的径向中心,所述第一导管侧腔道和所述第二导管侧腔道对称位于所述内腔道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导管本体尾部的外圆周套接有护套。

再进一步的,所述护套的尾部连接同轴设置的第一Y型连接器和第二Y型连接器,所述第一Y型连接器和所述第二Y型连接器均套接在所述导管本体的尾部。

更进一步的,所述加药控制阀通过所述第一Y型连接器连通所述第一导管侧腔道;所述压力控制阀通过所述第二Y型连接器连通所述第二导管侧腔道。

更进一步的,所述加药控制阀通过所述第二Y型连接器连通所述第一导管侧腔道;所述压力控制阀通过所述第一Y型连接器连通所述第二导管侧腔道。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Y型连接器的尾端连通导管座,所述导管座套接在所述导管本体尾端。

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球囊溶栓导管的技术方案,包括导管本体以及在所述导管本体的尖端部的外圆周上沿所述导管本体的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所述第二球囊比所述第一球囊靠近所述导管本体的尖端;所述导管本体内设有与所述导管本体的轴向平行的内腔道、第一导管侧腔道和第二导管侧腔道;所述第一导管侧腔道连通加药控制阀;所述第二导管侧腔道连通压力控制阀、所述第一球囊和所述第二球囊;所述导管本体上设有:位于所述导管本体的尾端和所述第一球囊之间,使所述内腔道与外界连通的导管侧孔,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球囊和所述第二球囊之间,使所述第一导管侧腔道与外界连通的加药微孔。其技术效果是:实现血管血栓部位定点标测和封闭溶栓的同时,建立与血栓部位隔离的血液临时过流通道,安全高效,避免引起出血性并发症,防止溶栓后的细小栓子堵塞毛细血管,也不会对血管壁产生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球囊溶栓导管的第一实施例的右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球囊溶栓导管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为图1的C-C向截面图。

图4为图1的A-A向截面图。

图5为图1的B-B向截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球囊溶栓导管的第二实施例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为了能更好地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理解,下面通过具体地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进行详细地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球囊溶栓导管,包括导管本体1以及在导管本体1的尖端部的外圆周上,沿导管本体1的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球囊21和第二球囊22,第二球囊22靠近导管本体1的尖端,而第一球囊21远离导管本体1的尖端。导管本体1的径向中心形成内腔道10。内腔道10的轴向与导管本体1的轴向平行。

导管本体1的管壁内还设有轴向与内腔道1的轴向平行的第一导管侧腔道11和第二导管侧腔道12。第二导管侧腔道12连通第一球囊21和第二球囊22。

导管本体1上还设有使内腔道10与外界连通的导管侧孔13,以及位于第一球囊21和第二球囊22之间的,使第一导管侧腔道11与外界连通的加药微孔14。

导管本体1的外径小于等于血管血栓部位的内径,以保证导管本体1的尖端部能进入血管血栓部位。

第一导管侧腔道11的内径和第二导管侧腔道12的内径均小于内腔道10的内径,以保证内腔道10的截面积。当导管本体1插入人体血管后,血液经导管侧孔13流入内腔道10,再从导管本体1的尖端流出内腔道10,内腔道10起到血液临时过流通道的作用,内腔道10必须有足够大的截面积,保证血液的流通和循环。

导管本体1的尖端部的外圆周上设有位于第一球囊21和第二球囊22之间显影环15,显影环15采用铂铱合金制成,便于对血管血栓部位进行定点标测。

导管本体1的尾部,从靠近第一球囊21的一侧,向远离第一球囊21的一侧,依次同轴套接护套3,第一Y型连接器4和第二Y型连接器5。

导管侧孔13位于第一球囊21和护套3之间的导管本体1的管壁上。

第一Y型连接器4分为第一主管41和第一旁接管42,第一主管41套接在导管本体1的径向外侧,并连接护套3的尾部。压力控制阀6通过第一旁接管42连通第二导管侧腔道12。

第二Y型连接器5分为第二主管51和第二旁接管52,第二主管51套接在导管本体1的径向外侧,并连接第一Y型连接器4的第一主管41的尾部。加药控制阀7通过第二旁接管52连通第一导管侧腔道11。

在导管本体1伸入血管,并通过显影环15完成血管血栓部位的定位标测,使血管血栓部位,位于第一球囊21和第二球囊22之间,通过压力控制阀6加压,使空气通过第一Y型连接器4和第二导管侧腔道12,进入第一球囊21和第二球囊22,第一球囊21和第二球囊22膨胀,将血管血栓部位被封闭在第一球囊21和第二球囊22之间。血液无法进入血管血栓部位。血液通过导管侧孔13渗入内腔道10,在导管本体1的尖端位置从内腔道10流出,因此循环不会受到影响。

同时药物通过加药控制阀7和第二Y型连接器5进入第一导管侧腔道11,再从加药微孔14渗出,进入血管血栓部位,由于血管血栓部位无血液进入,随着药物的不断渗出,药物在血管血栓部位的浓度不断上升,当药物浓度上升到临界值以上使,可使血栓完全溶解,从而防止了细小栓子堵塞毛细血管的发生。

当溶栓完成后,通过压力控制阀6,经第二导管侧腔道12,将空气从第一球囊21和第二球囊22内抽出,第一球囊21和第二球囊22收缩,进而将导管本体1从人体血管内抽出。

第二Y型连接器5的第二主管52的尾端连接与导管本体1尾端套接的导管座8,导丝可从导管座8伸入内腔道10。

护套3、第一Y型连接器4、第二Y型连接器5和导管座8,采用聚乙烯、聚碳酸酯、聚氨酯或PEBAX热塑性弹体中的一种,以保证护套3、第一Y型连接器4、第二Y型连接器5和导管座8的强度,以及加压控制阀6与第一Y型连接器4之间连接的密封性,以及第二Y型连接器5和加药控制阀7之间的连接密封性。导管本体1不引起人体过敏反应,并保护人体的血管内壁不受损伤。

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第一Y型连接器4分为第一主管41和第一旁接管42,第一主管41套接在导管本体1的径向外侧,并连接护套3的尾部。加药控制阀7通过第一旁接管42连通第一导管侧腔道11。

第二Y型连接器5分为第二主管51和第二旁接管52,第二主管51套接在导管本体1的径向外侧,并连接第一Y型连接器4的第一主管41的尾部。压力控制阀6通过第二旁接管52连通第二导管侧腔道12。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