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38451发布日期:2020-09-25 18:10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作为吸收性物品,除了垫型、带型、短裤型等形式的一次性尿布之外,还已知有卫生巾。作为这样的吸收性物品的结构,通常具有透液性的顶片、不透液性的底片以及设置在两片之间的吸收体。

在上述吸收性物品中,从不仅有效利用体液排出到的部位及其周边而且有效利用吸收体整体的观点出发,优选提高体液在吸收体中的扩散性,为此提出了各种结构。作为一例,已知有在吸收体上设置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而使体液容易沿前后方向转移的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83678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仅具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的槽的结构中,在一下子排出大量体液的情况等下,体液有可能迅速地向后方转移。在该情况下,吸收量在吸收体的前方和后方产生偏差,有时反而成为妨碍吸收体整体的有效利用的结果。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使体液以适当的速度转移并且能够在前后方向的大范围内有效利用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是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透液性的顶片、不透液性的底片以及设置于两片之间的吸收体,所述吸收体具有在穿戴时与穿戴者的裆间对应的裆间对应区域以及分别与所述裆间对应区域的前方及后方相邻的前方区域和后方区域,并且具有密度变化部,该密度变化部至少设置于从所述裆间对应区域至所述后方区域的区域,密度从前方朝向后方阶段性地增加或逐渐增加。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提供能够使体液以适当的速度转移并且能够在前后方向的大范围内有效利用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i-i线剖视图。

图3是图1的方式的吸收体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其他方式的吸收体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其他方式的吸收体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ii-ii线剖视图。

图7是示出图5和图6所示的吸收体的变形例的图。

图8是对图7所示的吸收体的制造进行说明的图。

图9是本发明的其他方式的吸收体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其他方式的吸收体的俯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其他方式的吸收体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图12所示的吸收体的穿戴时的状态的图。

图14是示出图12所示的吸收体的变形例的穿戴时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附图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有时对相同或对应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1示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00的俯视图。另外,图2示出图1的i-i线剖视图。在本方式中,作为一例,对垫型一次性尿布(吸尿垫)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吸收性物品100具有透液性的顶片22、不透液性的底片21以及设置在两片21、22之间的吸收体30。如图1所示,吸收体30也可以由无纺布或皱纹纸等包装片26包裹。包装片26可以不着色(即,白色),也可以被着色。在穿戴吸收性物品100时,顶片22侧成为皮肤侧,底片21侧固定于外部(外侧的尿布)或内衣等。

在本方式中,吸收性物品100在俯视时整体具有细长的形状。即,吸收性物品100在第1方向(前后方向或长度方向)d1上具有规定的长度,在与第1方向d1垂直的第2方向(宽度方向)d2上具有比上述长度小的规定的宽度。吸收性物品100的前方和后方在穿戴时分别相当于腹侧和背侧。另外,吸收性物品100的形状可以如图所示以前后方向中心线cl为对称线而线对称,但也可以是非线对称。另外,吸收性物品100的结构(厚度、吸收体的单位重量、槽等)可以是线对称,也可以是非线对称。

如图1所示,吸收性物品100在前后方向d1上观察时在中央附近具有裆间对应区域b1。在本说明书中,“裆间对应区域”是指在使用时与身体的裆间(裆下)对应的部分。裆间对应区域b1例如可以是从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中央或其附近至前方的规定位置为止的范围,也可以是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中央的规定范围。在图示的方式中,在吸收性物品100上形成有宽度变窄的收窄部分,但形成有该收窄部分的区域的一部分成为裆间对应区域。另外,与裆间对应区域b1的前方相邻且直至吸收性物品100的前端的区域成为前方区域a1,与裆间对应区域b1的后方相邻且直至吸收性物品100的后端的区域成为后方区域c1。

另外,如上所述,吸收性物品100的俯视形状也可以不是具有宽度比前后的区域窄的部分(收窄部分)的形状,也可以是在前后方向d1上宽度恒定的矩形状等其他形状。

吸收性物品100的全长(前后方向d1的长度)能够为350mm~700mm左右,整个宽度(宽度方向d2的长度)能够为130mm~400mm左右。另外,裆间对应区域b1的前后方向d1的长度能够为10mm~150mm左右,前方区域a1的前后方向d1的长度能够为50mm~350mm左右,后方区域c1的前后方向d1的长度能够为50mm~350mm左右。另外,在吸收性物品100具有收窄部分的情况下,其最小宽度优选为吸收性物品100的整个宽度(收窄部分的前后的宽度方向d2的长度)的50%~90%左右。

如图1所示,底片21的尺寸可以比吸收体30大。而且,吸收体30能够以收纳在底片21的范围内的方式配置。作为不透液性的底片21,除了聚乙烯膜等之外,从防止闷热的观点出发,还能够使用不损害防水性而具有透湿性的片材。该防水/透湿性片材例如能够使用微多孔性片材,该微多孔性片材是在向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树脂中熔融混合无机填充材料而形成为片材之后,通过沿单轴或二轴方向延伸而得到的。另外,底片21的外表面也可以由无纺布等外装片材覆盖。

在吸收体30的正面侧配置有顶片22。在图示的方式中,顶片22不覆盖吸收体30的宽度方向d2的端部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覆盖吸收体30整体。作为顶片22,能够使用有孔或无孔的无纺布、开孔的塑料片等。作为构成无纺布的原材料纤维,除了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烃系、聚酯系、酰胺系等合成纤维之外,还能够使用人造丝、铜氨等再生纤维、棉等天然纤维。

如图1和图2所示,能够使中间片25夹在顶片22与吸收体30之间。通过设置中间片25,能够防止由吸收体30吸收的体液倒流。因此,作为中间片25,优选使用保水性低且透液性高的原材料,例如各种无纺布、网膜等。

在吸收体30的前后方向d1的两端部,底片21与顶片22贴合。另外,在吸收性物品100的宽度方向d2的两侧部,底片21与沿着前后方向d1分别设置于吸收性物品100的两侧部的褶裥片24、24贴合。

作为褶裥片24,也可以使用塑料片、熔喷无纺布等,但从对皮肤的触感性良好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利用硅酮等对无纺布进行了防水处理的材料。

如图1和图2所示,褶裥片24、24分别重叠在顶片22上。而且,也可以在各褶裥片24的宽度方向d2的内侧的端部设置有沿着前后方向以拉伸状态固定的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可以由形成为线状、绳状、带状等的苯乙烯类橡胶、烯烃类橡胶、聚氨酯类橡胶、酯类橡胶等制造。

另外,褶裥片24可以在图1的斜线所示的范围内与配置于其正下方的顶片21、包装片26或者底片21接合。而且,如上所述,由于能够在褶裥片24的宽度方向d2的内侧的端部设置弹性部件,因此褶裥片24的未接合的部分(即,宽度方向d2的内侧的区域,也就是除去褶裥片24的两端部的区域)能够成为在吸收性物品100的正面侧(顶片侧)立起的褶裥g、g。通过褶裥g、g,能够防止体液向侧方泄漏等。

另外,褶裥片24、24与其下方的结构要素的接合例如能够通过热熔粘接剂、热封、超声波密封来形成。

吸收体30可以是纸浆纤维的积纤体、醋酸纤维素等单纤维的集合体、无纺布等,能够根据需要而使用将粒子状等的高吸收性聚合物混合、固定等而成的材料。在混合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情况等下,为了防止粒子的溢出,优选吸收体30被包装片26包裹。

吸收体30中的纤维单位重量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单位重量能够适当确定,但优选纤维单位重量为100g/m2~700g/m2左右,另外,优选吸收性聚合物的单位重量为50g/m2~550g/m2左右。另外,吸收体30的厚度(是去除形成有槽的部分后的厚度,在厚度不均匀的情况下为平均值)可以是1mm~30mm左右,也可以是5mm~25mm左右。

图3示出吸收体30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与吸收性物品100相同,吸收体30整体具有细长的形状。另外,如图3所示,吸收体30可以具有以前后方向中心线cl为对称轴的线对称的形状和结构,但吸收体30的形状和结构也可以不必为线对称。另外,如图3所示,吸收体30在前后方向d1上观察时在中央附近具有裆间对应区域b2,该裆间对应区域b2与上述的吸收性物品100的裆间对应区域b1对应。而且,与裆间对应区域b2的前方相邻且直至吸收体30的前端为止的区域成为前方区域a2,与裆间对应区域b2的后方相邻且直至吸收体30的后端为止的区域成为后方区域c2。

与吸收性物品100的整体的俯视形状相同,吸收体30的俯视形状具有收窄部分,但也可以无论吸收性物品100的俯视形状如何而形成为在前后方向d1上宽度恒定的没有收窄部分的矩形状等。另外,如图示的方式那样,在吸收体30具有收窄部分的情况下,收窄部分的最小宽度能够为收窄部分的前后的宽度方向d2的长度的50%~75%左右。

另外,如图所示,能够构成上述的收窄部分的一部分的吸收体30的裆间对应区域b2可以配置于吸收体30的前半部分的区域,也可以根据产品整体的结构而配置于吸收体30的前后方向d1的中央。

如图3所示,吸收体30可以至少在从裆间对应区域b2至后方区域c2的区域中具有密度发生变化的密度变化部32。密度变化部32是吸收体30的密度从前方朝向后方阶段性地增加或逐渐增加的部分。这里,密度变化部32所着眼的密度可以是吸收体30所包含的纤维或单纤维的密度(纤维密度)。

如上所述,密度变化部32只要至少设置于从裆间对应区域b2至后方区域c2的区域,则密度变化部32所延伸的前后方向d1的范围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密度变化部32也可以不存在于前方区域a1而从裆间对应区域b2的中途延伸至后方区域c2的中途。另外,吸收体30的整体也可以成为密度变化部32。但是,密度变化部32的前端优选位于从裆间对应区域b2的后端起朝向前方的、裆间对应区域b2的前后方向d1的长度的至少三分之二以上优选为四分之三以上的位置。进而,密度变化部32的前端优选位于与裆间对应区域b2的前端相同的位置或向前方越过裆间对应区域b2的位置。密度变化部32优选在包含后述的体液排出口对应部q的范围内延伸。

在图示的方式中,密度变化部32从前方区域a2的后方经过整个裆间对应区域b2而延伸至后方区域c2的后端附近。密度变化部32的后端的位置可以是与吸收体30的后端相同的位置,但从防止向后方泄露的观点出发,也可以是距吸收体30的后端10mm~100mm优选为20mm~80mm的前方的位置。

密度变化部32的俯视形状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为稍微沿着密度变化部32所延伸的范围中的吸收体30的轮廓的形状。例如,如图3的方式那样,能够为前方的宽度较小且后方的宽度较大的形状。另外,在图3的方式中,密度变化部32的前端与宽度方向d2平行地延伸,但也可以越接近前后方向中心线cl,越向前后方向d1的前方凸出。密度变化部32的后端也同样。

在通常的穿戴状态下,体液(尿)从裆间对应区域b2的前方排出到中央附近。换言之,在穿戴时,作为穿戴者的尿道口等体液排出口所对应的部分的体液排出口对应部q位于从裆间对应区域b2的前方至中央附近的位置。这里,在吸收体上没有设置密度变化部的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在大量的体液一下子被排出的情况等下,吸收体对于体液的吸收/扩散仅从与体液接触的位置呈放射状地扩展,难以向规定的方向引导。因此,有时在裆间对应区域内无法完全吸收而从侧方泄露。与此相对,根据本方式,吸收性物品100通过具有密度从前方朝向后方增加的密度变化部32,能够利用吸收体的毛细管作用力之差来从前方朝向后方引导体液。

在图3的方式中,密度变化部32从前方朝向后方具有低密度部32l、中密度部32m以及高密度部32h。低密度部32l是在密度变化部32内密度比较低的部分,高密度部32h是在密度变化部32内密度比较高的部分,中密度部32m是具有低密度部32l与高密度部32h之间的密度的部分。该低密度部32l、中密度部32m以及高密度部32h的密度的大小是相对的。另外,低密度部32l、中密度部32m以及高密度部32h各自的密度可以在各自的部分内均匀,也可以在各部分内阶段性地发生变化或逐渐发生变化。

在图示的方式中,密度变化部32采用密度朝向后方阶段性地增加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密度朝向后方逐渐增加(连续地增加)的结构。

这样,通过密度变化部32的密度阶段性地发生变化或逐渐发生变化,能够以适当的转移速度向后方引导体液,从而能够减少体液的转移速度过度增大的部位。由此,能够减少未用于吸收而使体液通过了的吸收体的部分,至少能够有效地利用裆间对应区域b2和后方区域c2双方。因此,能够在前后方向d1的较大范围内有效利用吸收体30。

低密度部32l的密度可以为5kg/m3~20kg/m3左右,中密度部32m的密度可以为10kg/m3~40kg/m3左右,高密度部32h的密度可以为30kg/m3~80kg/m3左右。另外,低密度部32l、中密度部32m以及高密度部32h各自的密度可以在各自的部分内均匀,也可以在各部分内阶段性地发生变化或逐渐发生变化。

在本说明书中,吸收体的密度能够如下那样进行测量。将想要测量的部分从吸收体中切取出任意的大小,对该部分的面积和重量进行测量。另外,例如,使用厚度测量器(株式会社尾崎制作所制“peacock”,型号:ffd-7)来测量厚度。根据这样测量的面积、厚度以及重量,能够计算密度。

密度变化部32能够利用以往公知的方法而形成。例如,在吸收体的积纤时,能够增加想要提高密度的部分的单位重量来进行积纤,能够用没有凹凸的加压辊对吸收体整体进行加压。另外,也可以以使吸收体的单位重量整体均匀的方式进行积纤,利用使与想要提高吸收体的密度的部分对应的部分以凸出的方式成型的加压辊进行加压。在该情况下,在密度变化部32内产生厚度差。此外,通过使构成低密度部32l、中密度部32m以及高密度部32h的各部分的材料不同,也可以使密度发生变化。

图4示出本方式的另一吸收体130的俯视图。与图1~图3所示的吸收体30相同,吸收体130也具有密度变化部132。而且,密度变化部132从前方朝向后方具有低密度部132l、中密度部132m以及高密度部132h。吸收体130与吸收体30(图1和图3)的不同点在于,密度变化部132的大小和形状不同。吸收体130中的密度变化部132与吸收体30的密度变化部32相比,宽度较窄。另外,密度变化部132的宽度在前后方向d1上相等。

图4示出包含体液排出口对应部q的中央区域d和与该中央区域d的宽度方向d2的外侧相邻的侧方区域e、e’。而且,密度变化部132以与中央区域d对应的方式配置。密度变化部132可以超过中央区域d而延伸,也可以具有比中央区域d的宽度小的宽度而在中央区域d内延伸。在任意一种情况下,密度变化部132都优选至少设置于中央区域。由此,能够在以通常的穿戴状态排出的位置处直接吸收体液,进而能够使体液良好地向后方分散。另外,本说明书和附图中的中央区域d以及侧方区域e、e’的宽度和大小只是例示,根据吸收性物品的种类、使用目的(作为吸收性物品的对象的穿戴者的健康状况和性别)等而不同,但中央区域d的宽度方向d2的长度能够为10mm~100mm左右。

在图3和图4的方式中,在密度变化部32、132的周围存在密度变化部32、132以外的密度没有变化的区域(密度大致均匀的区域)。换言之,在密度变化部32、132以外的区域,密度大致均匀。该密度没有变化的区域的吸收体30、130的密度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具有比密度变化部32、132中的密度最高的部位的密度低的密度。另外,密度没有变化的区域的密度可以具有与密度变化部32、132的平均密度相同的密度,也可以具有与密度变化部32、132中的密度最高的部位的密度和密度最低的部位的密度的平均密度相等的密度。另外,密度没有变化的区域的密度可以与低密度部、中密度部以及高密度部中的任意一个密度(在各部分内密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是各部分内的平均密度)相同,也可以是与任意一个密度都不同的密度。

另外,对于上述的密度变化部32、132以外的密度没有变化的区域的厚度也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比密度变化部32、132的厚度大,也可以比密度变化部32、132的厚度小。另外,在密度变化部32、132内存在厚度差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小于最大的厚度且超过最小的厚度的厚度。

图5示出另一方式的吸收体230的俯视图。另外,图6示出图5的ii-ii线剖视图。与上述的吸收体30(图1和图3)以及吸收体130(图4)相同,吸收体230具有密度变化部232,该密度变化部232从前方朝向后方具有低密度部232l、中密度部232m以及高密度部232h。但是,如图5和图6所示,在吸收体230上设置有槽40这一点与吸收体30、130不同。槽40是比槽40的周围的区域向底片侧凹陷的部分。而且,如图5和图6所示,在吸收体230中,设置有槽40的部分具有密度变化部232。更具体而言,设置有槽40的部分成为密度变化部232。换言之,在设置有槽40的部分内形成有低密度部232l、中密度部232m以及高密度部232h。

如图5所示,在吸收体230中,槽40沿前后方向延伸。具体而言,槽40以沿宽度方向d2横跨前后方向中心线cl的方式沿着前后方向中心线cl形成。在图示的方式中,槽40是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一个槽,但也可以是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槽。另外,在该情况下,优选槽40在宽度方向d2上观察时配置在中央区域d内或者配置于中央区域d的附近。如图5所示,通过将槽40配置在中央区域d内,能够在排出体液的位置处立即吸收体液的一部分,并且能够将未被吸收的体液迅速地引导至后方。

槽40的宽度优选为10mm~100mm,更优选为15mm~80mm。另外,如图5所示,槽40的宽度可以在前后方向d1上恒定,但也可以发生变化。例如,槽40的宽度可以朝向前方或后方而逐渐增加或减少,槽也可以以蜿蜒的方式或者以描绘规则或不规则的波浪线的方式形成。

槽40可以从吸收体330的前端延伸至后端,但优选槽40的前端位于距吸收体330的前端10mm~100mm的后方的位置。另外,优选槽40的后端位于距吸收体330的后端30mm~150mm的前方的位置。由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吸收体230的吸收容量,并且也能够维持吸收体230的形状。

吸收体230的设置有槽40的部分的吸收体230的厚度均匀,但厚度也可以不必是恒定的。槽40内的吸收体230的厚度只要比周围的厚度小,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使设置有槽40的部分的吸收体230的厚度从前方朝向后方而逐渐变小。在该情况下,在沿前后方向d1剖切的截面中观察时,槽40的形状成为在前后方向d1上较长的三角形。

另外,设置有槽40的部分的吸收体的厚度能够为周围的厚度即没有设置槽的部分的吸收体的厚度的20~80%优选为30~70%。

在图5和图6所示的方式中,没有设置槽40的部分成为密度变化部232以外的密度没有变化的部分。但是,没有设置槽40的部分的吸收体也可以形成有密度变化部。但是,在该情况下,槽40以外的区域的吸收体的密度从前方朝向后方而阶段性地增加或逐渐增加。另外,在宽度方向d2上观察时,设置有槽40的部分的吸收体的密度和没有设置槽40的部分的密度也可以为相同程度。

图7示出吸收体230的变形例。图7的方式与图5和图6所示的方式基本相同,但在沿前后方向d1观察时中途凸起这一点上不同。在图7的方式中,中密度部232m的厚度dm比位于其前后的低密度部232l的厚度dl以及高密度部232h的厚度dh高。这样,通过在槽40的中途具有厚度比较大的部位,即使在穿戴时从两侧方受力而吸收体230发生变形的情况下,槽40也不容易塌陷。另外,在图7的例示中,低密度部232l的厚度dl和高密度部232h的厚度dh相同,但也可以互不相同。

另外,低密度部232l的厚度dl能够为中密度部232m的厚度dm的20%~80%,优选为30%~70%。另外,高密度部的厚度dh也能够为中密度部232m的厚度dm的20%~80%,优选为30%~70%。

在图7的方式中,优选中密度部232m位于后方区域c2。根据该结构,与前后相比厚度较大且向肌肤侧突出的中密度部232m不位于与吸收性物品更密接的裆间对应区域b2,而位于其后方的后方区域c2,因此从能够减轻穿戴时的不适感的观点来看是优选的。另外,中密度部232m也可以位于裆间对应区域b2内。在该方式中,由于特别在槽40容易塌陷的裆间对应区域b2中设置有厚度较大的部分,因此从防止槽40的塌陷的观点来看是优选的。

在图7的方式中,中密度部232m的前后方向d1的长度能够为10mm~50mm,优选为15mm~40mm。通过设为10mm以上,即使从吸收体230的侧方施加力,槽整体也不容易塌陷,能够维持向后方引导体液的槽的功能。另外,通过设为50mm以下,能够防止吸收体330中的柔软性较大的部分过度地减少而使吸收体330的吸收容量降低。

图7那样的中密度部232m的厚度dm比其前后的低密度部232l的厚度dl以及高密度部232h的厚度dh大的槽例如能够如下那样形成。如图8的(a)所示,准备仅在想要形成低密度部232l的部分以低单位重量进行积纤而成的积纤体。接下来,使用具有如下形状的模具的加压辊或冲压机对上述的积纤体进行加压,该模具的形状是图8的(a)的上部所示那样的形状,即,在与想要形成中密度部232m的部分对应的部分具有突出较小的凸部,在与想要形成高密度部232h的部分对应的部分具有突出较大的凸部。由此,想要形成中密度部232m的部分的积纤体被中等程度地压缩,想要形成高密度部232h的部分的积纤体被进一步强力地压缩。其结果为,形成图8的(b)所示那样的具有低密度部232l、中密度部232m以及高密度部232h的吸收体230。

图9示出另一方式的吸收体330。另外,图10示出图9的iii-iii线剖视图。与上述的吸收体230(图5和图6)等相同,吸收体330具有密度变化部332,该密度变化部332从前方朝向后方具有低密度部332l、中密度部332m以及高密度部332h。另外,设置有从前方朝向后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但是,如图9和图10所示,与吸收体230的不同点在于,设置于吸收体230的槽在前后方向上具有独立的前槽41和后槽42。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吸收体330中,设置有前槽41的部分具有密度变化部332的低密度部332l,设置有后槽42的部分具有高密度部332h。而且,前槽41与后槽42之间的吸收体230的部分具有中密度部332m。即,在吸收体330中,将槽41与槽42之间的部分构成为密度变化部332的中密度部332m。因此,在吸收体330中,槽41与槽42之间的前后方向d1的间隔能够成为中密度部332m的前后方向d1的长度。而且,如图10所示,中密度部332m的厚度dm能够比位于其前后的低密度部332l的厚度dl以及高密度部332h的厚度dh高。

这样,通过吸收体330在前后方向d1上具有独立的前槽41和后槽42,能够抑制沿着前槽41被引导来的体液一下子转移到后槽42。因此,即使在排出大量体液的情况下,成为槽间的部分的中密度部332m也能够使体液的势头缓和。另外,即使在从侧方受力的情况下,槽也不容易塌陷,因此即使在穿戴时,也能够维持向后方引导体液的槽的功能。

另外,吸收体330的槽的宽度、配置、大小、形状等与参照图5~图7进行说明的吸收体230的槽相同。另外,关于中密度部332m的位置以及没有设置槽的部分的结构,也可以与参照图5~图7进行了说明的吸收体230相同。

图11示出另一方式的吸收体430。与图9和图10所示的吸收体330相同,吸收体430具有密度变化部432,该密度变化部432从前方朝向后方具有低密度部432l、中密度部432m以及高密度部432h。另外,从前方朝向后方在前后方向上具有独立的前槽41和后槽42。但是,在后槽42的宽度朝向后方而变小的这一点上与吸收体330(图9和图10)不同。

在吸收体430中,由于后槽42的前端的宽度变宽,越过前槽41而流动过来的体液容易流入后槽42。另外,由于体液容易从后槽42的后端向后方的吸收体扩散,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后方的吸收体。

另外,吸收体430的后槽42的宽度以外的结构也与参照图5~图7进行了说明的吸收体230的槽相同。另外,关于中密度部432m的位置以及没有设置槽的部分的结构,也可以与参照图5~图7进行了说明的吸收体230相同。

图12示出图9和图10所示的吸收体330的变形例。图12所示的吸收体530的基本的结构与吸收体330相同。即,吸收体530采用如下的结构:从前方朝向后方具有低密度部532l、中密度部532m以及高密度部532h,设置有前槽41的部分具有低密度部532l,设置有后槽42的部分具有高密度部532h,在它们中间具有中密度部532m。

在沿前后方向d1剖切的截面中观察时,吸收体530的前槽41以及后槽42的形状与吸收体330(图10)的前槽41以及后槽42的形状不同。即,在图示的方式中,在吸收体530中,前槽41和后槽42构成为槽的前后方向d1的长度朝向槽变深的方向而变短。换言之,前槽41和后槽42的形状为上底比下底长的倒梯形。另一方面,中密度部532m的形状为梯形。

图13示出在穿戴着包含吸收体530的吸收性物品时发生变形的状态。在图13中用箭头表示体液的流动。如上所述,通过具有中密度部532m,抑制沿着吸收体530的表面而到达中密度部532m的体液向后方急剧地流动,但由于中密度部532m的截面形状为梯形,因此能够抑制急剧的流动并且也能够避免体液滞留在中密度部532m的近前。由此,能够使体液以适当的速度良好地向后方转移。

另外,如图14所示,也可以在以吸收体530的中密度部532m的前后方向d1的中央附近(用线l1表示)为界的前后改变吸收体530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在比线l1靠前方的部分rf和比线l1靠后方的部分rb中改变构成吸收体530的材质或单位重量等。由此,在穿戴时,在使吸收性物品弯曲的情况下,吸收体530的中密度部532m容易在中央附近沿前后方向d1弯曲,其结果为,容易使吸收性物品变形。

以上,关于具体的方式,以垫型的一次性尿布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方式除了带型、短裤型等其他方式的一次性尿布之外,还可以用作卫生巾。由此,能够以适当的速度向后方引导尿、经血、白带等体液。

以下,附记本发明的优选方案。

(附记1)

附记1的方案是一种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具有透液性的顶片、不透液性的底片以及设置于两片之间的吸收体,所述吸收体具有在穿戴时与穿戴者的裆间对应的裆间对应区域以及分别与所述裆间对应区域的前方及后方相邻的前方区域以及后方区域,并且具有密度变化部,该密度变化部至少设置于从所述裆间对应区域至所述后方区域的区域,密度从前方朝向后方而阶段性地增加或逐渐增加。

根据上述附记1的方案,通过具有密度变化部,能够从前方朝向后方引导体液,其中,该密度变化部至少设置于从裆间对应区域至后方区域的区域,密度从前方朝向后方而增加。因此,即使在一下子排出大量的体液的情况等下,也能够充分地利用后方区域的吸收体,从而能够防止体液从裆间对应区域的侧方泄露。另外,在本方式中,通过使密度变化部的密度阶段性地发生变化或逐渐发生变化,能够以适当的速度向后方引导体液。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裆间对应区域和后方区域双方。

(附记2)

在附记2的方案中,所述密度变化部设置于中央区域,该中央区域在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观察时位于中央,并且包含在穿戴时与穿戴者的体液排出口对应的体液排出口对应部。

根据上述附记2的方案,通过将密度变化部设置于中央区域,能够在以通常的穿戴状态排出的位置处在一定程度上立即吸收体液,并能够使体液良好地向后方分散。

(附记3)

在附记3的方案中,所述密度变化部从前方朝向后方具有低密度部、中密度部以及高密度部,在所述吸收体上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设置有所述槽的部分具有所述密度变化部。

根据上述附记3的方案,通过设置槽,体液容易沿着槽而在前后方向上转移,因此能够促进如上所述的从前方朝向后方的体液的扩散。另外,密度变化部从前方朝向后方具有低密度部、中密度部以及高密度部,由此能够使体液沿着槽以不过快的适当的速度向后方分散,能够有效地利用裆间对应区域和后方区域双方。

(附记4)

在附记4的方案中,所述中密度部的厚度比所述低密度部以及所述高密度部的厚度大。

根据上述附记4的方案,中密度部的厚度比高密度部以及低密度部的厚度大,由此即使在从侧方受力的情况下,槽也不容易塌陷。

(附记5)

在附记5的方案中,所述密度变化部从前方朝向后方具有低密度部、中密度部以及高密度部,所述吸收体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所述槽在前后方向上具有独立的前槽和后槽,设置有所述前槽的部分具有所述低密度部,设置有所述后槽的部分具有所述高密度部,设置有所述前槽的部分与设置有所述后槽的部分之间的部分具有所述中密度部。

根据上述附记5的方案,通过设置前槽以及后槽,体液容易沿着各槽在前后方向上转移,因此能够促进如上所述的从前方朝向后方的体液的扩散。另外,通过将前槽以及后槽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为独立的槽,即使在从侧方受力的情况下,各槽也不容易塌陷。而且,设置有前槽的部分具有低密度部,设置有后槽的部分具有高密度部,它们中间的部分具有中密度部,由此能够使体液沿着槽以不过快的适当的速度向后方转移,能够有效地利用裆间对应区域和后方区域双方。

(附记6)

在附记6的方案中,所述中密度部设置于所述后方区域。

根据上述附记6的方案,通过将中密度部设置于后方区域,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均衡地构成密度变化部。

(附记7)

在附记7的方案中,所述中密度部的在沿前后方向剖切的截面中观察到的形状为梯形形状。

根据上述附记7的方案,在前后方向截面中观察时,中密度部的形状为梯形形状,由此能够使沿着吸收体的表面而到达中密度部的体液不容易滞留在中密度部的近前,能够使体液良好地向后方转移。

本申请基于2018年3月26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特愿2018-057861号而主张优先权,其全部内容作为参照并援引于此。

标号说明

21:底片;22:顶片;25:中间片;30、130、230、330、430、530:吸收体;32、132、232、332、432、532:密度变化部;32l、132l、232l、332l、432l、532l:低密度部;32m、132m、232m、332m、432m、532m:中密度部;32h、132h、232h、332h、432h、532h:高密度部;80:冲压机的模具;100:吸收性物品;a1:(吸收性物品的)前方区域;b1:(吸收性物品的)裆间对应区域;c1:(吸收性物品的)后方区域;a2:(吸收体的)前方区域;b2:(吸收体的)裆间对应区域;c2:(吸收体的)后方区域;d:中央对应区域;e、e’:侧方区域;cl:前后方向中心线(沿着第1方向d1的中心线);d1:前后方向(第1方向);d2:宽度方向(第2方向);l1:中密度部的宽度方向中心线(沿着第2方向d2的中心线);rb:比l1靠后方的部分;rf:比l1靠前方的部分;q:体液排出口对应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