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患者转移设备

文档序号:26090990发布日期:2021-07-30 17:59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患者转移设备

本发明涉及医疗辅助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患者转移设备。



背景技术:

口腔科的部分手术通常在牙科椅上进行,在进行手术时,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全麻,在术后,患者难以自己离开牙科椅,所以目前通常需要人工将患者从牙科椅转移至病床上,再通过病床将患者转移至病房或者其它能够供患者休息的房间。上述病床为了方便移动,病床的底部通常设有滚轮,在移动患者的过程中,医务人员操作不慎容易与病床发生碰触,导致推动病床,使病床发生偏移,不便将患者移动至病床上,而当患者较重时,无疑会进一步增大转移患者的难度。所以在转移患者时,需要1~2位医务人员对病床进行固定,再根据患者体重的不同,由2位及2位以上的医务人员移动患者,需要的医务人员较多,也会对医务人员的其它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降低转移难度的患者转移设备,同时减少转移时需要的医务人员的数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患者转移设备,包括主架,主架的底部设有滚轮,主架沿水平方向的截面为u形;主架上沿长度方向分布有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和第三支撑单元,第一支撑单元包括第一架体和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靠近第二支撑单元的一端与第一架体铰接;第二支撑单元包括第二架体和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沿水平方向固定在第二架体上;第三支撑单元包括第三架体、左板体和右板体,左板体位于右板体与第二支撑板之间,左板体和右板体相互远离的一端与第三架体铰接,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均与主架沿主架的宽度方向滑动连接;第一架体和第三架体上均设有用于推动第一支撑板、左板体和右板体向上转动的推动组件。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1.本方案中的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和第三支撑单元可滑动至架体的侧向,转移患者时,可先将患者的上半身向上抬起,然后将第一支撑单元复位即可使第一支撑板对患者的上半身进行支撑;同理,采用左板体可对患者的大腿部进行支撑、右板体可对患者的小腿和脚部进行支撑,最后将患者的臀部向上托起并将第二支撑单元复位后可使第二支撑板对患者的臀部进行支撑,与传统的转移方式相比,本发明为分阶段的转移患者,与一次性完全抬起患者相比,逐一抬起患者的上半身、腿部和臀部的难度较小,需要的医务人员的数量较少。

2.本方案中的主架沿水平方向的截面为u形,在转移患者时,可将主架滑动至牙科椅的两侧,此时牙科椅可对主架进行限位,避免主架向远离牙科椅一侧滑动过大距离而难以将患者转移至主架上,减少医务人员需要的数量。

进一步,主架上固定有两个定位组件,定位组件分别位于第二支撑板的两侧,定位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定位杆,第一驱动件固定在主架上,定位杆水平固定在第一驱动件上。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中的架体安装后,两个定位组件分别位于牙科椅的两侧。在牙科椅的宽度过小时,通过第一驱动件将定位杆推出即可使定位杆与牙科椅相抵,无需医务人员对架体进行固定即可避免架体沿牙科椅的宽度方向晃动,进一步减少转移时需要的医务人员数量。

进一步,架体包括连接杆和两个限位杆,两个限位杆分别位于第二支撑板的两侧,连接杆位于限位杆远离第一支撑板的一端,且连接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限位杆上,滚轮位于限位杆的底部。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牙科椅在安装时,为了方便患者躺在牙科椅上以及方便医务人员进行治疗,与靠近牙科椅头枕的位置相比,治疗室内靠近牙科椅脚部位置的空间更大。本方案中的连接杆位于限位杆与牙科椅的脚部位置相对,在安装架体时,可将架体从牙科椅的脚部一侧滑至牙科椅的两侧,从而更便于操作。

进一步,主架包括多个支腿,滚轮位于支腿下端,支腿包括上杆体和下杆体,上杆体和下杆体构成伸缩杆,两个限位杆的下方均设有安装架,安装架上设有上推组件,上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螺杆和上推筒,螺杆和上推筒均竖向设于限位杆的下方,上推筒的顶部与限位杆固定,螺杆的上端位于上推筒内并与上推筒内壁螺纹连接,第二驱动件与螺杆的下端连接并用于驱动螺杆转动。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在将患者转移至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和第三支撑单元上后,通过上推组件可将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和第三支撑单元向上推动,从而使患者向上脱离牙科椅,在滑动架体、将患者从牙科椅上滑出时,避免患者的局部身体部位与牙科椅之间出现摩擦,提高转移时的舒适度。

进一步,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沿限位杆的径向的截面为l形,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的横向段位于限位杆的上方、竖向段位于一个限位杆远离另一限位杆的一侧。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在将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复位的过程中,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的竖向段与主架相抵,可对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的滑动距离进行限制,避免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复位时滑动的距离过大,导致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左板体和右板体滑动的距离过大而无法对患者进行支撑。

进一步,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的底部也设有滚轮。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滚轮能更方便的移动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

进一步,推动组件包括顶杆和压簧,两个顶杆均沿竖向分别设于第一架体和第三架体上,第一架体和第三架体上均设有通槽,顶杆下端沿通槽延伸至通槽的下方,并与通槽沿轴向滑动连接,设于第一架体上的顶杆上端与第一支撑板铰接,设于第三架体上的顶杆上端与左板体或右板体铰接,顶杆上沿轴向固定有多个凸块;压簧一端固定在顶杆上,且凸块与压簧分别位于顶杆的两侧,位于第一架体上方的压簧远离顶杆的一端固定在第一支撑板上,位于第三架体上方的压簧远离顶杆的一端固定在左板体或右板体上。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顶杆在压簧的作用下能够保持设有凸块的一侧与通槽的侧壁相抵的状态,此时凸块与通槽的顶部相抵,能够对顶杆进行限位,避免顶杆向下滑动,从而使第一支撑板、左板体和右板体保持转动后的状态,对患者进行支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竖向剖视图;

图3为图2中第三支撑单元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限位杆1、伸缩杆11、滚轮12、安装架13、定位杆14、第二驱动件2、螺杆21、上推筒22、第一架体3、第一支撑板31、通槽32、第二架体3、第二支撑板41、第三架体5、左板体51、右板体52、压簧53、燕尾槽54、燕尾块55、顶杆6、凸块61、t形杆7。

实施例1

一种患者转移设备,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主架,主架包括连接杆、两个限位杆1和四个支腿,两个限位杆1平行,连接杆位于限位杆1的右端且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限位杆1的右端焊接固定。四个支腿分别位于两个限位杆1的左右两端,支腿包括上杆体和下杆体,本实施例中的上杆体和下杆体构成伸缩杆11,上杆体的顶部焊接在限位杆1的底部,下杆体的底部设有滚轮12。两个限位杆1的下方还均焊接有安装架13,两个安装架13的左右两端均设有上推组件,上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2、螺杆21和上推筒22,上推筒22沿竖向焊接在限位杆1的底部,螺杆21上端位于上推筒22内并与上推筒22的下端螺纹配合,本实施例中的螺杆21与上推筒22的下端构成滚珠丝杠结构。第二驱动件2位于螺杆21的下方,且第二驱动件2通过螺栓固定在安装架13上,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件2采用正反转电机,第二驱动件2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螺杆21的下端连接,用于驱动螺杆21转动,从而使上推筒22向上滑动,将限位杆1向上推动。在实际实施时,也可采用直线驱动器作为第二驱动件2,此时通过直线驱动器可直接推动限位杆1,而不再需要螺杆21和上推筒22,具体的,采用直线驱动器时,直线驱动器和结构和安装方法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两个安装架13相互靠近的侧壁均设有定位组件,本实施例中的定位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定位杆14,第一驱动件采用直线驱动器,第一驱动件通过螺栓固定在安装架13上,两个第一驱动件相对,定位杆14通过联轴器与第一驱动件的输出端连接。

主架上还设有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和第三支撑单元,具体的,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和第三支撑单元沿限位杆1的轴向从左至右依次分布。第一支撑单元包括第一架体3和第一支撑板31,第二支撑单元包括第二架体3和第二支撑板41,第三支撑单元包括第三架体5、左板体51和右板体52。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架体3、第二架体3和第三架体5均包括立架,立架位于前侧的限位杆1的前方,立架沿竖向的截面为n形,立架的底部也设有滚轮12,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滚轮12采用现有的万向轮,滚轮12的结构以及安装方式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第一架体3和第二架体3均包括一个支撑杆,第三架体5包括两个支撑杆,且第三架体5的两个支撑杆分别焊接在立架的左右两端,支撑杆均平行于连接杆,限位杆1上设有四组导向组,导向组与支撑杆一一对应,导向组包括相对的两个导向槽,两个导向槽分别位于两个限位杆1的顶部并开口朝上。支撑杆横向设于两个限位杆1之间,且支撑杆下端位于导向槽内,并可相对导向槽滑动。第一架体3和第二架体3的支撑杆的前端均焊接在立架的右端,第三架体5中的两个支撑杆的两端分别焊接在立架的左右两端。

第二架体3的立架和支撑杆的顶部等高,第二支撑板41水平焊接在第二架体3的立架和支撑杆的顶部。第一支撑板31的右端与第一架体3的支撑杆的顶部铰接,左板体51的左端与第三架体5的两个支撑杆铰接,且左板体51的右端和右板体52的左端相互铰接,右板体52的底部设有第一燕尾槽54,第一燕尾槽54位于右板体52的右端,第一燕尾槽54内设有第一燕尾块55,且第一燕尾块55可沿第一燕尾槽54滑动,第一燕尾块55的下端与右板体52下方的支撑杆铰接。

第一支撑板31和左板体51的下方均设有推动组件,具体的,第一支撑板31下方的推动组件位于第一支撑板31的左端,左板体51下方的推动组件位于左板体51的右端,本实施例中以左板体51下方的推动组件为例对推动组件的结构进行描述。

推动组件包括顶杆6和压簧53,推动组件与立架相对,立架上设有通槽32,通槽32的宽度大于顶杆6的宽度,顶杆6的下端穿过通槽32并延伸至通槽32的下方,顶杆6的右壁一体成型有若干凸块61,相邻凸块61间隙分布。本实施例中的左板体51的底部设有第二燕尾槽54,第二燕尾槽54内设有第二燕尾块55,且第二燕尾块55可相对第二燕尾槽54滑动,顶杆6的上端与第二燕尾块55铰接。而第一支撑板31下方的顶杆6上端与第一支撑板31的底部铰接。压簧53位于顶杆6的左侧,且压簧53的两端分别胶接在左板体51和顶杆6上,本实施例中的顶杆6下端均向远离压簧53的一侧倾斜,顶杆6在压簧53的作用下保持与通槽32右壁相抵的状态,此时凸块61与立架的顶部相抵,对顶杆6进行限位,避免顶杆6向下滑动,使顶杆6保持向上滑动的状态,通过顶杆6使左板体51和右板体52保持转动后的状态。后侧的限位杆1上设有两个t形杆7,两个t形杆7分别与两个顶杆6相对,且t形杆7上端沿竖向贯穿后侧的限位杆1并与后侧的限位杆1螺纹连接。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初始时,第一支撑板31、第二支撑板41、左板体51和右板体52均位于水平状态,定位杆14位于靠近安装架13的一侧,第一支撑板31、第二支撑板41、左板体51和右板体52均位于限位杆1的上方。使用时,先人工将主架移动至靠近牙科椅的一侧,并使限位杆1的左端与牙科椅的脚部对齐,此时牙科椅位于两个限位杆1之间,然后将三个立架向前拉动,直到第一支撑板31、第二支撑板41、左板体51和右板体52的后端滑动至前侧的限位杆1上方,然后将主架向左滑动,直到两个限位杆1滑动至牙科椅的前后两侧,并使第一支撑板31与患者的上半身相对,第二支撑板41与患者的臀部相对,左板体51与患者的大腿部相对,右板体52与患者的小腿部相对。再启动第一驱动件,第一驱动件使定位杆14与牙科椅的前后两侧相抵,对主架进行定位,避免主架发生晃动。

再根据牙科椅表面的倾斜程度转动第一支撑板31、左板体51和右板体52,直到第一支撑板31、左板体51和右板体52转动至牙科椅表面的上方,转动时,以转动左板体51和右板体52为例,先将顶杆6顺时针转动,压缩压簧53,然后将左板体51的右端向上抬起,此时左板体51和右板体52相对转动,且右板体52的右端相对于第三架体5滑动,当左板体51转动至需要位置后,放松顶杆6,压簧53使顶杆6复位,此时顶杆6的右壁与通槽32的右壁相抵,再放松左板体51,顶杆6在左板体51和右板体52的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直到通槽32上方的凸块61与第三架体5的顶部相抵,对顶杆6进行限位,使左板体51和右板体52保持转动后的状态。

然后人工将患者的上半身向上抬起,然后将第一架体3向后复位,将第一支撑板31滑动至患者上半身与牙科椅之间,然后将患者的上半身放置在第一支撑板31上。再将患者的腿部向上抬起,将第三架体5向后复位,并将患者的腿部放置在左板体51和右板体52上。再讲患者的臀部向上托起,直到患者的臀部高于第二支撑板41,再将第二架体3向后复位,并放松患者的臀部,第二支撑板41对患者的臀部进行支撑。最后启动第二驱动件2,通过第二驱动件2驱动螺杆21转动,将上推筒22向上推动,使限位杆1向上滑动,最后使第一支撑板31、第二支撑板41、左板体51和右板体52向上滑动,使第一支撑板31、第二支撑板41、左板体51和右板体52滑动至牙科椅的上方。

再通过第一驱动件使定位杆14复位,并将主架向右滑动至牙科椅右侧,最后通过第二驱动件2驱动螺杆21反向转动,使上推筒22复位,最后再次将顶杆6向靠近压簧53的一侧转动,使第一支撑板31、左板体51和右板体52转动至水平状态,对患者进行支撑,完成患者的转移。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技术方案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