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898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牙科植体固定装置,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被填充以例如骨形态生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等骨形成材料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原植(Original Implant)体意指用以支持修复的置换体并担当人体的缺失的组织,但牙科植体涉及用于移植人造牙的外科手术。将由钛(Titanium)等制成的不被人体排斥的人造牙根植入于无牙的牙槽骨中,以替代缺失的牙根,然后安放人造牙,以恢复牙齿功倉泛。
虽然一般的假体或假牙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损伤邻近的牙齿和骨头,但牙科植体不会损伤邻近的牙齿组织并且也具有与原来的牙齿相同的功能或形状,并不会造成任何空腔。因此,牙科植体的优势是可以半永久性地使用。·
并且,牙科植体对于先天性部分无牙或先天性完全无牙的患者而言可增强人造牙的功能以及可促进单个缺失牙的修复,并且可增加修复用假体的美观。此外,牙科植体使施加至邻近支持骨组织的过大的力分散并有助于稳定牙列(teeth row)。
这种植体通常包括作为人造齿根植入的固定装置(Fixture)、耦合于固定装置上的基台(Abutment)、用于将基台固定至固定装置的基台螺丝(Abutment Screw)、以及I禹合至基台的人造冠(Artificial Crown)。然而,固定装置与基台可以一体地提供,在这种情况下,可省略基台螺丝。
同时,在固定装置与基台通过基台螺丝稱合的情况下,愈合基台(HealingAbutment)或覆盖螺丝(cover screw)可稱合至固定装置,并且在将基台固定至固定装置之前、即在固定装置融合入牙槽骨之前的时间段期间维持该耦合状态。
固定装置被植入于牙槽骨中由钻子等在用于植体的位置处形成的钻孔中,由此用作人造齿根。因此,固定装置必须被稳定地植入于牙槽骨中。
因而,固定装置的外表面形成有外螺纹(male-screw thread),使得其可牢固地固定至形成钻孔的牙槽骨的内壁。这种外螺纹被插入于牙槽骨中,同时在牙槽骨中形成内螺纹,使得固定装置与牙槽骨能够牢固地耦合,并且也增大固定装置与牙槽骨之间的接触表面,从而可增强固定装置对牙槽骨的稳定性。
在这种传统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中,如果固定装置被植入于骨密度高的牙槽骨中,那么固定装置对牙槽骨的稳定性可以得到保证,这是因为固定装置与牙槽骨之间的骨整合很稳固。相反,如果牙科植体固定装置被植入于骨密度相对较低的牙槽骨中,那么固定装置对牙槽骨的稳定性便不能得到保证,这是因为固定装置与牙槽骨之间的骨整合未稳固地进行,即使骨整合已进行了几个月。因此,可能造成需要再次进行植体的外科手术的问题。
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可以促进在牙槽骨内的骨整合并提高固定装置对牙槽骨的稳定性的新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牙科植体固定装置,该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可在骨整合期间促进固定装置周围的骨生成并由此增大牙槽骨的骨密度,从而与传统固定装置相比可以更显著地提高固定装置对牙槽骨的稳定性。
[有益效果]根据本发明,在骨整合期间可通过填充在形成于固定装置主体中的多个间隙中的例如骨形态生成蛋白(BMP,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等骨形成材料来促进固定装置主体周围的骨生成,并且可由此增大牙槽骨的骨密度,从而与传统固定装置相比,可更显著地提高固定装置对牙槽骨的稳定性。


图I为示意性地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例示性实施例的将牙科植体固定装置植入于牙槽骨内的形式的透视图。
图2为根据图I的第一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透视图。
图3为图2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自不同方向的透视图。
图4为图2的部分放大透视图。
图5为图2的垂直剖视图。
图6为显示图2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被植入于牙槽骨内的视图。
图7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被植入牙槽骨内的视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垂直剖视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部分放大透视图。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部分放大透视图。
图11为根据本发明的第六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部分放大透视图。
图12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七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部分放大透视图。
图13为根据本发明的第八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部分放大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最佳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包括固定装置主体,被植入于在口腔的牙槽骨中开制的钻孔内;外螺纹,螺旋状地形成于固定装置主体的外表面上;以及至少一个螺纹填充通孔,沿外螺纹的螺旋方向在外螺纹的厚度方向上穿制于外螺纹中,并被填充以牙槽骨的骨生成所需的骨形成材料。[0030]所述至少一个螺纹填充通孔可包括多个螺纹填充通孔,多个螺纹填充通孔被穿制成沿外螺纹的螺旋方向彼此规则地间隔开。
牙科植体固定装置还可包括螺纹填充凹槽,螺纹填充凹槽沿外螺纹的螺旋方向自外螺纹的表面向内凹陷并被填充以骨形成材料。
螺纹填充凹槽可在外螺纹的形成有螺纹填充通孔的区域中自外螺纹的表面凹陷。
螺纹填充凹槽可在外螺纹的与螺纹填充通孔相间隔的外侧区域中自外螺纹的表面凹陷。
牙科植体固定装置还可包括至少一个主体填充通孔,所述至少一个主体填充通孔是在所有外螺纹之间在固定装置主体的半径方向上穿制而成并被填充以骨形成材料。
牙科植体固定装置还可包括主体填充凹槽,主体填充凹槽在所有外螺纹之间沿固定装置主体的圆周方向设置、自固定装置主体的外表面向内凹陷预定深度、并被填充以骨形成材料。
牙科植体固定装置还可包括中心填充通孔,沿固定装置主体的中心轴线穿制而成并被填充以骨形成材料;以及倾斜填充通孔,在固定装置主体的半径方向上穿制而成以与中心填充通孔连通、相对于中心填充通孔的穿制方向沿倾斜方向穿制,并被填充以骨形成材料。
中心填充通孔以及倾斜填充通孔可被设置成在固定装置主体上彼此连通,以具有与碳原子的化学组合结构实质上相同的结构。
骨形成材料可包含骨形态生成蛋白(BMP,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且外螺纹可包括垂直部,实质上平行于固定装置主体的中心轴线;向下弯曲部,相对于垂直部的下端向下倾斜,且向内凹陷;以及向上弯曲部,相对于垂直部的上端向上倾斜,且向内凹陷。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包括固定装置主体,被植入于在口腔的牙槽骨中开制的钻孔内;外螺纹,螺旋状地形成于固定装置主体的外表面上;以及至少一个主体填充通孔,在所有外螺纹之间在固定装置主体的半径方向上穿制而成并被填充以牙槽骨的骨生成所需的骨形成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包括固定装置主体,被植入于在口腔的牙槽骨中开制的钻孔内;外螺纹,螺旋状地形成于固定装置主体的外表面上;以及主体填充凹槽,所述主体填充凹槽在所有外螺纹之间沿固定装置主体的圆周方向设置、自固定装置主体的外表面向内凹陷预定深度、并被填充以牙槽骨的骨生成所需的骨形成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包括固定装置主体,被植入于在口腔的牙槽骨中开制的钻孔内;外螺纹,螺旋状地形成于固定装置主体的外表面上;以及螺纹填充凹槽,所述螺纹填充凹槽沿外螺纹的螺旋方向自外螺纹的表面向内凹陷并被填充以牙槽骨的骨生成所需的骨形成材料。
[实施方式]
参照用于图解说明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附图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地理解本发明、本发明的优点以及通过实施本发明所实现的目的。
以下将通过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说明来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图中类似的参考编号表示类似的元件。[0045]图I为示意性地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例示性实施例的将牙科植体固定装置植入于牙槽骨内的形式的透视图。
如图中所示,牙科植体100 (Dental Implant)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例示性实施例的待作为人造牙根植入于牙槽骨5内的固定装置lKKFixture)、耦合于固定装置110上的基台102 (Abutment)、用于将基台102固定至固定装置110的基台螺丝103 (AbutmentScrew)、以及f禹合至基台102的人造冠(未在图中示出,Artificial Crown)。
对于此配置,当根据第一例示性实施例的固定装置110被插入于形成于牙槽骨5中的钻孔7中后,基台102通过基台螺丝103耦合至固定装置110,并且预先制造的人造冠耦合至基台102的外表面,由此实施牙科植体100的外科手术。然而,牙科植体100的这种配置只是基于本例示性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此。换言之,显而易见,牙科植体100的配置可根据外科手术而变化。
图2为图I的根据第一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透视图,图3为图2·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自不同方向的透视图,图4为图2的部分放大透视图,图5为图2的垂直剖视图,而图6为显示图2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被植入于牙槽骨内的视图。
如图中所示,被植入于牙槽骨5 (参见图I)的钻孔7 (参见图I)中并用作人造牙根的根据第一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110包括固定装置主体120,待被植入于在牙槽骨5中开制的钻孔7内;外螺纹130,以螺旋形状形成于固定装置主体120的外表面上并被插入于牙槽骨5中;螺纹填充通孔140,设置于外螺纹130及固定装置主体120中并被以填充骨形成材料160 (参照图6),用以促进牙槽骨5在骨整合期间的骨生成;主体填充通孔151 ;以及主体填充凹槽155。
此处,骨形成材料(160)可为骨生成所需的生物材料及生物活性蛋白质,例如BMP2、BMP3、TGF-b、PDGF, VGEP/EGF或类似材料,无论其为液体、气体还是固体。在此例示性实施例中,骨形态生成蛋白(BMP)可用作骨形成材料160 (BMP, Bone MorphogeneticProtein)。
在对固定装置主体120进行说明之前,将对外螺纹130加以描述。不同于一般固定装置(未在图中示出)的外螺纹(未在图中示出),此例示性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外螺纹130为宽螺纹130,其螺纹牙自固定装置主体120的外表面高高凸起。亦即,传统固定装置的外螺纹形成有高度为约0. 3至0. 35 mm的螺纹牙,而本例示性实施例的外螺纹130形成有高度为约0. 4至2. 0 _的螺纹牙。尽管牙槽骨5的骨密度并不是很高,但固定装置110对牙槽骨5的稳定性可得到提高,这是因为固定装置110的外螺纹130被深深地植入于牙槽骨5的内壁内。
如图5中的放大图所示,此例示性实施例中的外螺纹130,亦即宽螺纹130,包括垂直部131,实质上平行于固定装置主体120的中心轴线;向下弯曲部133,相对于垂直部131的下端向下倾斜,且向内凹陷;以及向上弯曲部135,相对于垂直部131的上端向上倾斜,且向内凹陷。此处,向下弯曲部133与向上弯曲部135相对于垂直部131彼此对称。
外螺纹130的这种形状可降低当固定装置110被植入于牙槽骨5的钻孔7内时所产生的扭矩抗力(torque resistance),并且因此有优势,即固定装置110可轻松地插入于牙槽骨5内。出于参考目的,分别经过向上弯曲部135及向下弯曲部133的虚直线之间的角度可为约30度,但并不限于此。[0054]在以上描述中,向下弯曲部133与向上弯曲部135相对于垂直部131彼此对称,但并不限于此。或者,向下弯曲部133与向上弯曲部135可彼此不对称。
并且,在以上例示性实施例中,向下弯曲部133及向上弯曲部135是凹陷的,但并不限于此。或者,向下弯曲部133及向上弯曲部135可具有凸起或扁平形状。
同时,如图2及图3中所示,固定装置主体120由钛(Titanium)整体地制成,形成本例示性实施例的固定装置110的中心杆(central stem)。固定装置主体120包括主干(main trunk)121,占据固定装置主干121的最大部分并在其外表面上形成有上述的外螺纹130 ;锥干(taper trunk) 125,相对于主干121的下端延伸并具有锥体形状,其剖面直径向下减小;以及斜面部分(bevel part)127,相对于主干121的 上端延伸并具有向上减小的剖面直径。并且,多个切削刃128沿圆周方向设置在主干121的下端及锥干125中。
主干121贯穿实质上最长的区段形成,在其外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130,外螺纹130接触牙槽骨5的内壁,即钻孔7。主干121在至少部分区段中具有实质上平行的结构,使得其能够以均匀的压力耦合至形成钻孔7的牙槽骨5的内壁。
锥干125相对于主干121的下端延伸并与主干整体地形成,具有锥体形状,其剖面直径向下减小。与钻孔7的开口相比,锥干125具有相对较小的宽度,有利于当固定装置110开始被植入于牙槽骨5的钻孔7内时的程序。因为锥干125与主干121相比是贯穿相对短的区段形成,贯穿相对长的区段形成的主干121是在锥干125插入于牙槽骨5的钻孔7中后才插入于牙槽骨5的钻孔7中,所以可以在开始植入时以正确的方向将固定装置110植入于牙槽骨5内。
切削刃128彼此相等地间隔开并在主干121的下端及锥干125中沿圆周方向形成,并且其前端是尖的。如果在形成钻孔7的牙槽骨5的内部中保留有待切割的部分,那么切削刃128可在固定装置110被旋转并插入于牙槽骨5的钻孔7中时执行切割操作。因而,可在牙槽骨5与形成于固定装置主体120的外表面上的外螺纹130之间顺利地进行自攻丝(self-tapping)。
并且,切削刃128可在固定装置110被完全植入于牙槽骨5内后防止固定装置110相对于牙槽骨5转动,由此增大固定装置110对牙槽骨5的稳定性。
如图5中所示,斜面部分127相对于主干121的上端向上延伸并具有向上线性地减小的剖面直径。斜面部分127的这种结构可防止牙槽骨5过度生长(over growth)而干扰固定装置110与基台102 (参看图I)之间的结合。并且,在牙槽骨5对固定装置110的骨整合结束后,斜面部分127可防止固定装置110向上移动,并且由此增强固定装置110的稳定性。
同时,如图5中所详细显示,内部耦合凹槽170是基台102 (参见图I)与用于将基台102紧固至固定装置110的基台螺丝103 (参见图I)进行耦合的部分。内部耦合凹槽170包括基台耦合凹槽171,相对于固定装置120的上端表面向内凹陷并具有向内减小的剖面直径;以及螺丝耦合凹槽175,相对于基台耦合凹槽171的下端向内凹陷并在其内表面上规则地形成有内螺纹176。
基台耦合凹槽171是基台102的下端部分被部分地插入和耦合的部分。因而,基台耦合凹槽171被成形为对应于基台102的下端部分。
螺丝耦合凹槽175是穿刺并耦合至基台102的基台螺丝103被部分地耦合的部分。亦即,基台102被插入于并耦合至基台耦合凹槽171,并且随后基台螺丝103耦合至基台102及螺丝耦合凹槽175,由此将基台102牢固地紧固至固定装置110。
照惯例,如果固定装置被植入于具有相对低的骨密度的牙槽骨中,会产生固定装置对牙槽骨的稳定性不能得到保证的问题,这是因为固定装置与牙槽骨之间的骨整合未能可靠地进行,即使骨整合已进行了几个月。
然而,此例示性实施例中的牙科植体100的固定装置110通过提供多个螺纹填充通孔140、多个主体填充通孔151以及多个主体填充凹槽155而解决了上述问题,螺纹填充通孔140、主体填充通孔151及主体填充凹槽155待被填充以用于在骨整合期间促进牙槽骨5的骨生成的骨形成材料160,即本例示性实施例的骨形态生成蛋白160 (BMP, BoneMorphogenetic Protein,参见图6)。此处,BMP 160是一种生物蛋白质,是指可将活性信号传递至形成骨的成骨细胞并促进牙槽骨5的骨生成的蛋白质。
首先,如图2至图6中所示,多个螺纹填充通孔140各自沿外螺纹130的螺旋方向 在外螺纹130的厚度方向上穿制于外螺纹130中,并被填充以可促进牙槽骨5的骨生成的BMP。
如图4中详细地显示,多个螺纹填充通孔140被穿制于外螺纹130中相对而言比外侧区域厚的内侧区域中,并沿外螺纹130的螺旋方向以规则的间隔布置。因此,即使螺纹填充通孔140是被穿刺于外螺纹130中,也可以维持刚性。并且,可以保证待被填充以BMP160的空间,这是因为穿刺的是相对厚的部分。
同时,填充在螺纹填充通孔140中的BMP 160通过与形成钻孔7的内壁的牙槽骨5各部分中邻近外螺纹130的一部分牙槽骨5发生化学反应而促进骨生成,并因而增大相应区域的骨密度,由此提高固定装置110对牙槽骨5的稳定性。
亦即,在骨整合期间,填充在螺纹填充通孔140中的BMP 160自螺纹填充通孔140提供至邻近的牙槽骨5,从而可促进牙槽骨5的骨生成,由此加强形成钻孔7的内壁的牙槽骨5与固定装置110的外螺纹130之间的骨整合并增强固定装置110对牙槽骨5的稳定性。
同时,如图2至图6中所示,多个主体填充通孔151在所有外螺纹130之间在固定装置主体120的半径方向上形成。类似于螺纹填充通孔140,由主体填充通孔151所形成的内部空间被填充以用于促进牙槽骨5的骨生成的BMP 160。
填充在主体填充通孔151中BMP 160可在骨整合期间促进存在于所有外螺纹130之间的牙槽骨5的骨生成,由此提高骨密度。亦即,自主体填充通孔151提供的BMP 160促进牙槽骨5的骨生成,并且所形成的牙槽骨5更深地插入于所有外螺纹130之间,由此进一步提高固定装置对牙槽骨5的稳定性。
如图5中所示,各主体填充通孔151均是沿固定装置主体120的半径方向穿制于固定装置主体120中,其中多个主体填充通孔151相互平行。此例示性实施例中的主体填充通孔151在所有外螺纹130之间一次设置一个,但并不限于此。或者,主体填充通孔151可在所有外螺纹130之间一次设置几个。举例而言,主体填充通孔可在所有外螺纹130之间一次交叉地形成两个。
然而,如果主体填充通孔151被过度地穿制于固定装置主体120中,可能会降低固定装置110的耐久性。因而,可能较佳的是主体填充通孔151是在所有外螺纹130之间一个一个地穿制而成或一次交叉地形成两个。[0075]同时,除在半径方向上穿制而成的主体填充通孔151外,固定装置主体120还包括在所有外螺纹130之间沿固定装置主体120的圆周方向形成的主体填充凹槽155。主体填充凹槽155自固定装置主体120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并且所凹陷空间被填充以BMP 160,由此促进牙槽骨5的骨生成。
如图4中所示,主体填充凹槽155是沿固定装置主体120的圆周方向以条带形式凹陷,从而可增大牙槽骨5的骨生成的面积。亦即,填充在主体填充通孔151中的BMP 160可促进在所有外螺纹130之间邻近的牙槽骨5的骨生成,但在牙槽骨5的距离主体填充通孔151远一点的区域中牙槽骨4的骨生成可能会受到限制。
由于主体填充凹槽155的形状类似于条带并且因而能够接触牙槽骨5的所有插入于外螺纹130之间的区域,所以插入于所有外螺纹130之间的牙槽骨5的骨生成通常可得到促进,由此增大牙槽骨5的整体骨密度并因而增强固定装置110对牙槽骨5的稳定性。
在根据此例示性实施例的固定装置110中,用于促进牙槽骨5的骨生成的BMP 160被填充在穿制于外螺纹130中的多个螺纹填充通孔140中、在固定装置主体120的半径方向上穿制而成的多个主体填充通孔151中、以及沿固定装置主体120的圆周方向以条带形式凹陷的主体填充凹槽155中,从而可在固定装置110与牙槽骨5之间的骨整合期间促进邻近固定装置110的牙槽骨5的骨生成,由此增大牙槽骨5的整体骨密度并因而增强固定装置110对牙槽骨5的稳定性。
对于此配置,以下将对将牙科植体100的固定装置110植入于牙槽骨5内的程序进行说明。
首先,作为植入固定装置110的预先操作,用钻子(未在图中示出)在牙槽骨5中将要植入固定装置Iio的位置处形成钻孔7。然后,将固定装置110放置于牙槽骨5的钻孔7上,并用牙钻把手(handpiece)(未在图中示出)等加以旋转以被插入于牙槽骨5的钻孔7中。
当固定装置110被植入于钻孔7内时,形成于固定装置主体120的下端中的锥干125可轻松地插入于钻孔7的开口中,并且形成于固定装置主体120的外表面上的外螺纹30通过自攻丝(self-tapping)插入于形成钻孔7的壁的牙槽骨5中,由此完成固定装置110在牙槽骨5内的植入。此时,外螺纹130比传统外螺纹要宽,以至其可更深地自攻丝于牙槽骨5内,由此增强固定装置110对由牙槽骨5的稳定性。
当固定装置110被完全植入后,将愈合基台(未在图中示出)或覆盖螺丝(未在图中示出)耦合至固定装置110,然后进行几个月的骨整合,以实现愈合。在骨整合期间,填充在穿制于外螺纹130中的多个螺纹填充通孔140、穿制于固定装置主体120中的多个主体填充通孔151、以及凹陷于固定装置主体120中的主体填充凹槽155中的BMP 160会促进形成钻孔7的壁的牙槽骨5的骨生成,并因而增大相应部分中的骨密度,由此与传统固定装置相比可增强固定装置110对牙槽骨5的稳定性。
与此类似,根据例示性实施例,提供一种结构,其中BMP 160可填充在穿制于外螺纹130中的多个螺纹填充通孔140、穿制于固定装置主体120中的多个主体填充通孔151、以及凹陷于固定装置主体120中的主体填充凹槽155中的每一个中,从而可在完成固定装置110在牙槽骨5内的植入后的骨整合期间促进形成钻孔7的壁的牙槽骨5的骨生成,由此对与传统固定装置相比提高固定装置110对牙槽骨5的稳定性起作用。[0084]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进行描述。此处,必要时将取消对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与第一例示性实施例重复的描述。
图7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被植入牙槽骨内的视图。如图中所示,除多个穿制于外螺纹230中的螺纹填充通孔240、以及形成于固定装置主体220中的主体填充通孔251及主体填充凹槽255外,根据第二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210还包括中心填充通孔281以及倾斜填充通孔285,中心填充通孔281沿固定装置主体220的中心轴线穿制而成并被填充以骨形成材料260,例如BMP 260,而倾斜填充通孔285在固定装置主体220的半径方向上穿制而成以与中心填充通孔281连通、并相对于中心填充通孔281的穿制方向倾斜。当固定装置210被完全植入于牙槽骨5的钻孔内后,BMP通过中心填充通孔281提供至形成钻孔的底部的牙槽骨5,从而可促进形成钻孔的底部的牙槽骨5的骨生成。尽管形成钻孔的底部的牙槽骨5的骨密度较低,但填充于中心填充通孔281中的BMP 260会促进牙槽骨5的骨生成,从而可在愈合期间加强固定装置210与牙槽骨5之间的骨整合。
并且,中心填充通孔281是沿固定装置主体220的中心轴线穿制而成,因此即使当固定装置210被完全地植入于牙槽骨5内后也可在中心填充通孔281中不断地填充BMP260。尽管填充在中心填充通孔281中的BMP 260与牙槽骨5发生化学反应并且其量随时间推移而减少,但可通过与内部耦合凹槽270连通的中心填充通孔281补充BMP 260。因而,可在骨整合期间连续不断地使用BMP 260实现牙槽骨5的骨生成。
同时,倾斜填充通孔285在内部被填充以BMP 260,由此促进形成钻孔的壁的牙槽骨5的骨生成。
倾斜填充通孔285被设置成与中心填充通孔281连通。尽管未详细地在图中示出,但倾斜填充通孔285沿固定装置主体220的圆周方向以120度的间隔相等地间隔开,其中三个倾斜填充通孔285的内端在中心填充通孔281的一个位置处相交,使得倾斜填充通孔285与中心填充通孔281可具有彼此连通的结构。
BMP 260不仅可通过形成于固定装置主体220的外表面上的倾斜填充通孔285的开口填充,而且可通过中心填充通孔281填充在倾斜填充通孔285中。并且,主体填充通孔251也与中心填充通孔281连通,使得可通过中心填充通孔281用BMP 260填充主体填充通孔 251。
对于此连通结构,尽管填充在倾斜填充通孔285及主体填充通孔251中的BMP 260会与牙槽骨5发生化学反应并且其量随时间推移而减少,但可以通过与中心填充通孔281连通的主体填充通孔251及倾斜填充通孔285来补充BMP 260。因而,在骨整合期间可以使用BMP 260连续不断地实现牙槽骨5的骨生成。
同时,如上所述,中心填充通孔281及倾斜填充通孔285是穿制于固定装置主体220上,使得它们可彼此连通,而且具有与碳原子的化学组合结构中的金刚石C的网状结构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在作为金刚石的化学组合结构的网状结构的情况中,四个碳原子与一个作为中心的碳原子组合。如果四个碳原子通过虚线相互结合,那么它们便具有与正四面体实质上相同的形状。
在此例示性实施例中,中心填充通孔281及三个倾斜填充通孔285相对于交叉点穿制于固定装置主体220上,其中穿制方向是用于围绕一个碳原子布置四个碳原子的方向。亦即,中心填充通孔281是在固定装置主体22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穿制而成,即在四个碳原子其中之一被穿制的方向上穿制而成,而三个倾斜填充通孔285是在四个碳原子中的其余三个碳原子的穿制方向上穿制而成。
尽管中心填充通孔281及倾斜填充通孔285使得固定装置主体220的内部区域为中空的,但这种碳结构使得固定装置210可维持刚性,并且因而可防止固定装置210发生变形,即使在固定装置210被植入于牙槽骨5内后已过去了很长时间。
如上,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例示性实施例,提供一种结构,其中BMP 260可填充在穿制于外螺纹230上的多个螺纹填充通孔251、穿制于固定装置主体220上的多个主体填充通孔251、凹陷于固定装置主体220上的主体填充凹槽255、沿固定装置主体220的中心轴线穿制而成的中心填充通孔281、以及相对于中心填充通孔281倾斜的倾斜填充通孔285中,从而可促进形成钻孔的壁和底部的牙槽骨5的骨生成,由此与传统固定装置相比可提高固定装置210对牙槽骨5的稳定性。·[0096]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根据第三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进行描述。此处,必要时将取消对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与上述例示性实施例重复的描述。
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垂直剖视图。如图中所示,根据第三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310包括固定装置主体320、外螺纹330、以及主体填充通孔351,主体填充通孔351在固定装置主体320的半径方向上在所有外螺纹330之间穿制而成并被填充以骨形成材料(未在图中示出),即在此例示性实施例中为BMP。不同于第一例示性实施例,此例示性实施例中的固定装置310不包括螺纹填充通孔以及主体填充凹槽。
填充在主体填充通孔351中的骨形成材料可于骨整合期间促进插入于外螺纹330之间的牙槽骨的骨生成,由此提高相应区域处固定装置310对牙槽骨的稳定性。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根据第四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进行描述。此处,必要时将取消对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与上述例示性实施例重复的描述。
图9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部分放大透视图。如图中所示,根据第四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410包括固定装置主体420、外螺纹430、以及主体填充凹槽455,主体填充凹槽455沿固定装置主体420的圆周方向设置于所有外螺纹430之间并自固定装置主体420的外表面向内凹陷预定深度,以被填充以骨形成材料(未在图中示出),即在此例示性实施例中为BMP。不同于第一例示性实施例,此例示性实施例中的固定装置410不包括螺纹填充通孔以及主体填充通孔。
填充在主体填充凹槽455中的骨形成材料可于骨整合期间促进插入于外螺纹430之间的牙槽骨的骨生成,由此提高相应区域处固定装置410对牙槽骨的稳定性。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根据第五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进行描述。此处,必要时将取消对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与上述例示性实施例重复的描述。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部分放大透视图。如图中所示,根据第五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510包括固定装置主体520、外螺纹530、以及螺纹填充凹槽545,螺纹填充凹槽545沿外螺纹530的螺旋方向自外螺纹530的表面向内凹陷并被填充以骨形成材料(未在图中示出),即在此例示性实施例中为BMP。不同于第一例示性实施例,此例示性实施例中的固定装置510不包括螺纹填充通孔以及主体填充凹槽。
填充在螺纹填充凹槽545中的骨形成材料可于骨整合期间促进插入于外螺纹530之间的牙槽骨的骨生成,由此提高相应区域处固定装置510对牙槽骨的稳定性。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根据第六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进行描述。此处,必要时将取消对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与上述例示性实施例重复的描述。
图11为根据本发明的第六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部分放大透视图。如图中所示,根据第六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610不仅包括穿制于外螺纹630上的多个螺纹填充通孔640以及形成于固定装置主体620上的主体填充通孔651及主体填充凹槽655,而且还包括螺纹填充凹槽645,螺纹填充凹槽645沿外螺纹630的螺旋方 向自外螺纹630的表面向内凹陷并被填充以骨形成材料(未在图中示出),即在此例示性实施例中为BMP。
螺纹填充凹槽645设置于外螺纹630上,即设置于螺纹填充通孔640的外侧区域上。填充在螺纹填充凹槽645中的BMP可于固定装置610与牙槽骨之间的骨整合期间促进邻近外螺纹630的牙槽骨的骨生成,由此增大牙槽骨的骨密度并因而提高固定装置610对牙槽骨的稳定性。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根据第七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进行描述。此处,必要时将取消对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与上述例示性实施例重复的描述。
图12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七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部分放大透视图。如图中所示,根据第七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710具有其中螺纹填充凹槽745形成于外螺纹730中并凹陷于形成有螺纹填充通孔740的区域中的结构,这不同于上述第六例示性实施例的螺纹填充凹槽645 (参见图11)是设置于外螺纹630上、螺纹填充通孔640的外侧区域上。
同样,螺纹填充凹槽745也被填充以骨形成材料(未在图中示出),即在此例示性实施例中为BMP,由此于固定装置710与牙槽骨之间的骨整合期间促进邻近外螺纹730的牙槽骨的骨生成并因而提高固定装置710对牙槽骨的稳定性。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根据第八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进行描述。此处,必要时将取消对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与上述例示性实施例重复的描述。
图13为根据本发明的第八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的部分放大透视图。如图中所示,根据第八例示性实施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810还包括与上述第六例示性实施例的螺纹填充凹槽645(参见图11)实质上相同的第一螺纹填充凹槽845a、以及与第七例示性实施例的螺纹填充凹槽745 (参见图12)实质上相同的第二螺纹填充凹槽845b。
因而,更多BMP可填充在螺纹填充凹槽845a及845b中,由此进一步促进牙槽骨的骨生成并因而提高固定装置810对牙槽骨的稳定性。
在上述第一例示性实施例中,固定装置设置有全部的螺纹填充通孔、主体填充通孔以及主体填充凹槽,但并不限于此。或者,固定装置主体可仅形成有螺纹填充通孔,只要螺纹填充通孔足以被填充以骨形成材料。
虽然已参照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具体地显示和描述,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背离由随附权利要求
书所界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及范围的情况下可在其中进行形式和细节方面的各种改变。[0116][工业适用性]
本发明可适用于牙科领域。
权利要求
1.一种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包括 固定装置主体,被植入于在口腔的牙槽骨中开制的钻孔内; 外螺纹,螺旋状地形成于所述固定装置主体的外表面上;以及 至少一个螺纹填充通孔,沿所述外螺纹的螺旋方向在所述外螺纹的厚度方向上穿制于所述外螺纹中,并被填充以所述牙槽骨的骨生成所需的骨形成材料。
2.如权利要求
I所述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螺纹填充通孔包括多个螺纹填充通孔,所述多个螺纹填充通孔被穿制成沿所述外螺纹的所述螺旋方向彼此规则地间隔开。
3.如权利要求
I所述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螺纹填充凹槽,所述螺纹填充凹槽沿所述外螺纹的所述螺旋方向自所述外螺纹的表面向内凹陷并被填充以所述骨形成材料。
4.如权利要求
3所述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填充凹槽是在所述外螺纹的形成有所述螺纹填充通孔的区域中自所述外螺纹的所述表面凹陷。
5.如权利要求
3所述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填充凹槽是在所述外螺纹的与所述螺纹填充通孔相间隔的外侧区域中自所述外螺纹的所述表面凹陷。
6.如权利要求
I所述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主体填充通孔,所述至少一个主体填充通孔是在所有所述外螺纹之间在所述固定装置主体的半径方向上穿制而成并被填充以所述骨形成材料。
7.如权利要求
I所述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体填充凹槽,所述主体填充凹槽在所有所述外螺纹之间沿所述固定装置主体的圆周方向设置、自所述固定装置主体的外表面向内凹陷预定深度、并被填充以所述骨形成材料。
8.如权利要求
I所述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中心填充通孔,沿所述固定装置主体的中心轴线穿制而成并被填充以所述骨形成材料;以及 倾斜填充通孔,在所述固定装置主体的半径方向上穿制而成以与所述中心填充通孔连通、相对于所述中心填充通孔的穿制方向沿倾斜方向穿制,并被填充以所述骨形成材料。
9.如权利要求
8所述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填充通孔以及所述倾斜填充通孔被设置成在所述固定装置主体上彼此连通,以具有与碳原子的化学组合结构实质上相同的结构。
10.如权利要求
I所述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骨形成材料为骨形态生成蛋白,且 所述外螺纹包括 垂直部,实质上平行于所述固定装置主体的中心轴线; 向下弯曲部,相对于所述垂直部的下端向下倾斜,且向内凹陷;以及 向上弯曲部,相对于所述垂直部的上端向上倾斜,且向内凹陷。
11.一种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包括 固定装置主体,被植入于在口腔的牙槽骨中开制的钻孔内; 外螺纹,螺旋状地形成于所述固定装置主体的外表面上;以及 至少一个主体填充通孔,在所有所述外螺纹之间在所述固定装置主体的半径方向上穿制而成,并被填充以所述牙槽骨的骨生成所需的骨形成材料。
12.—种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包括 固定装置主体,被植入于在口腔的牙槽骨中开制的钻孔内; 外螺纹,螺旋状地形成于所述固定装置主体的外表面上;以及主体填充凹槽,所述主体填充凹槽在所有所述外螺纹之间沿所述固定装置主体的圆周方向设置、自所述固定装置主体的外表面向内凹陷预定深度、并被填充以所述牙槽骨的骨生成所需的骨形成材料。
13.一种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包括 固定装置主体,被植入于在口腔的牙槽骨中开制的钻孔内; 外螺纹,螺旋状地形成于所述固定装置主体的外表面上;以及螺纹填充凹槽,所述螺纹填充凹槽沿所述外螺纹的螺旋方向自所述外螺纹的表面向内凹陷,并被填充以所述牙槽骨的骨生成所需的骨形成材料。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牙科植体固定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牙科植体固定装置包括主体,待被植入于在口腔内的牙槽骨中开制的钻孔内;外螺纹,以螺旋形状形成于主体的外表面上;以及至少一个螺纹填充通孔,沿外螺纹的螺旋方向在外螺纹的厚度方向上穿制于外螺纹中,并被填充以牙槽骨的骨生成所需的骨形成材料。根据本实用新型,填充于固定装置中的例如骨形态生成蛋白(BMP)等骨形成材料可在骨融合期间促进固定装置周围的骨形成并且还可增大牙槽骨的骨密度,使得与传统固定装置相比可显著地提高固定装置对牙槽骨的紧固力。
文档编号A61C8/00GKCN202776601SQ201090000943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10日
发明者朴洸范, 柳庚虎, 杨东准, 梁敞熙 申请人:美佳境植牙股份有限公司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