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出血定性定量测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9812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胃十二指肠出血定性定量测定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学诊断技术的改进,它能简便地测定胃十二指肠出血。
在本实用新型以前,诊断胃十二指肠出血时,一般是靠医师的临床经验进行判断,难以准确地诊断,胃镜仅能对胃出血进行定性诊断,且有痛苦,不方便,不普及的限制;核医学的99mTc标记红细胞体外显象技术能进行胃肠出血的诊断,但要求标记率高(>95%),而且因分辨率不高不能诊断胃肠的少量出血或潜血,且只限于有1照相机的单位使用;在化验室所用的隐血试纸只能定性测定胃肠出血,不能定量,不能鉴别出血的部位。
本发明在综合上述几种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带孔,内含海棉和隐血试纸的塑料透明囊,让两病人吞咽至胃或十二指肠后,再注射99mTc标记红细胞,经一定时间,用线拉出塑料囊,根据试纸的颜色,塑料囊放射性强度以及塑料囊放射性强度与血液放射性强度的比例,进行定性、定量、定位诊断,从而巧妙的解决了临床不易区分的胃、十二指肠出血的难题和胃、十二指肠出血(微量出血、活动性出血)定性定量难的问题。
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胃十二指肠出血测定器,它能安全简便地进行定位定性定量的综合测定胃十二指肠出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利用无毒塑料制作成长形圆囊(如图所示),塑料囊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盖(1),并有穿线孔(4、5),为系线用,下部为囊体(2),四边有四个长条孔(3),是为了使胃、十二指胃液流入塑料囊内而设计,囊体底固定一个直径为塑料囊内径一半的钢球(6),在塑料囊一侧填放隐血试纸,囊内填放圆柱体海棉,其大小恰恰放入囊内而不受挤,以便吸入流进囊内的胃、十二指肠液,在填放完毕后,上下两部分扣合即为一体,表面光滑,适于病人吞咽。
定位原理塑料囊内的钢球用于X光透视定位。如欲测定胃出血,吞咽塑料囊时,外套胃溶胶囊,透视钢球在胃内时即可测定;欲测十二指肠出血,吞咽时外套肠溶胶囊,X光透视钢球在十二指肠部位时(钢球到胃后约20分钟),进行下步测定。这样分别测定的出血情况,分别代表胃和十二指肠两部位的出血情况。
定性诊断原理利用核医学已经广泛应用的方案99mTc标记红细胞(体内标记或体外标记),在塑料囊定位以后,静脉注射99mTcO4(体内标记)或静脉注射99mTc标记红细胞(体外标记),如果胃或十二指肠有出血,该部位就有99mTc标记的红细胞流出,并被胃、十二指肠液稀释,而流入塑料囊内,经一定时间(5-10分钟)用线拉出塑料囊,观察隐血试纸颜色,与标准色版比较,测定塑料囊的放射性强度,即能对胃十二指肠出血进行定性诊断。
定量诊断原理利用核医学稀释法原理,在注入血液一定强度的99mTc(或99mTc标记红细胞)后,即被血液稀释,隔一定时间后就能均匀地分布于血液循环中),可知血液的放射性浓度(C1),如果胃十二指肠出血,胃或十二指肠内就有99mTc标记红细胞,并被胃、十二指肠液再次稀释,塑料囊内的圆柱体海棉能带出一定体积(囊内容积已知)的再稀释的99mTc标记红细胞,可知胃或十二指肠液的放射性强度(C2),为了减少误差,每个病人在吞咽塑料囊时服用一定体积的水(V2)(50,或100ml),按公式
V1= (V2·C2)/(C1) 即可求出出血量。
优点与积极效果本实用新型经临床应用证明,具有定位、定性、定量综合测定胃、十二指肠出血的功能,为鉴别诊断胃十二指肠的良性与恶性疾病,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适于普查,筛选,在本项检查结果阳性后,再做胃镜可大大提高胃镜检查阳性率。基层有X光机无核医学的单位,可利用本说明的定位、定性诊断原理进行胃十二指肠出血的定性定位诊断,无r照相机的核医学科,亦可用定标器进行胃十二指肠出血的定位定性定量诊断,因此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权利要求胃,十二指肠出血定性定量测定器,其特征是在于利用无毒塑料制作成长形圆囊,塑料囊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盖(1);附并有穿线孔(4,5),为系线用,下部为囊体(2),四边有四个长条孔(3),是为了使胃,十二指肠液流入塑料囊内而设计,囊体底固定一个直经为塑料内经一半的钢球(6),在塑料囊一则填放隐血试纸,囊内填放隐血试纸,囊内填放圆柱体海绵,其大小恰恰放入囊内而不受挤压,以便吸入流进囊内的胃,十二指肠液,在填放完毕后,上下两部扣合即为一体,表面光滑,适于病人吞咽。
专利摘要胃十二指肠出血定性定量测定器,利用带孔、内含海绵和隐血试纸的塑料透明囊,其囊上盖带一长线,让病人吞咽至胃或十二指肠后,再注射99mTc标记红细胞,经一定时间,用线拉出塑料囊,根据试纸的颜色,塑料囊放射性强度,以及塑料囊的放射性强度与血液放射性强度的比例,进行胃、十二指肠出血定性和定量诊断。
文档编号A61B5/00GK2057579SQ89204059
公开日1990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1989年4月10日 优先权日1989年4月10日
发明者于保法 申请人:于保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