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创面抗菌制剂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30452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烧伤创面抗菌制剂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烧伤创面抗菌制剂PON-T(以下简称PON-T)的制备方法。在现有同类技术中,国外有Skelanski研制的PVP-I,商品名为Betadine油膏和乳剂,国内外的烧伤外科界多采用此制剂,(J.Hyg.62∶509,1964)。但是,迄至目前对PVP-I油膏和乳剂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杀菌作用缓慢,大面积烧伤创面涂布PVP-I以后,局部透水性和透气性不良,影响创面愈合速度,油腻,不易清除等,均未妥善解决。本发明提出烧伤外科抗菌制剂PON-T的目的是为克服已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问题。经烧伤外科临床验证,有较强的抗菌能力,并能保持局部良好的透水性和透气性,从而为缩短病程,提高烧伤病人的治愈率提供有利条件。本发明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本发明PON-I的技术特征和现有技术PVP-I的区别点之一在于(一)采用新的药物载体先有技术PVP-I所用的药物载体是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但PVP只能络合碘和增加碘的水溶性而已,对创面上致病菌却无任何作用。而本发明采用的新载体4-壬基-2,6-二羟基-苯基聚氧乙烯醚或4-辛基-2,6-二羟基-苯基聚氧乙烯醚(即PON),此类物质除了能络合碘和增加碘的水溶性作用而外,其本身也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因此,PON络合物对烧伤创面的抗感染能力高于PVP-T(如表1)。而且PVP需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而PON是国产,价廉易得,能降低成本,节支外汇。(二)采用新基质已有PVP-I是用油溶性基质,而PON-I则采用水溶性基质,此种新基质的特点是易于涂展,烧伤创面用后无油腻感,易于冲洗,有利于保持创面清洁,尤其是改善了因油溶性基质所造成的创面透气性和透水性不良的状况,保证创面顺畅引流,能相应地提高烧伤创面的愈合率。二、本发明PON-T与先有技术的第二个区别点是含碘络合物的制备工艺,通常多使用溶媒法或混合加热法来完成,本发明则采用简易的水溶液和助剂反应法,在室温下进行反应即得。三、本发明PON-I制剂对烧伤创面的抗感染效果是通过下述试验结果来证实的。即PON-I和PVP-I实验室杀菌效果对比观察是用此两种制剂分别对抵抗力很强的类炭疽杆菌芽胞作用30分钟的结果,PON-I的杀菌率为99.84%,PVP-I为98.50%,在作用60分钟后,PON-I和PVP-I分别为99.99%和99.02%,表明前者的杀芽胞能力大于后者(如表1)。四、PON-T对烧伤创面的抗感染效果是通过对Ⅱ度烧伤动物模型的实验性治疗结果来评价的。(一)PON-I对于受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Ⅱ度烧伤动物模型进行抗感染治疗前后的对比结果为P<0.05。(二)设PON-I治疗组和氯霉素对照组对烧伤动物模型的抗感染治疗疗效对比观察结果为ΔP<0.01,表明PON-I的抗菌效果明显优于氯霉素(如表2)。五、PON-T对Ⅱ度和Ⅲ度烧伤病人抗感染疗效的临床评价。(一)对Ⅱ度烧伤病人的疗效观察设PON-I治疗组,选Ⅱ度烧伤病人41例,另设SD-Ag(常用磺胺嘧啶银)平行对照治疗组病人21例,在相同条件下,用两药分别对两组病人烧伤创面的施治,对比观察结果,PON-I组用药前创面取样细菌培养阳性数为35例(阳性率占85.2%),用药后阳性数降至7例(阳性率17.1%),阴转率80%,而SD_Ag治疗组用药前创面取样培养结果,阳性数为17例(阳性率81%),用药后阳性数降至6例(28.6%),阴转率为64.3%(如表3)。(二)Ⅲ度烧伤病人抗感染治疗PON-I组和SD-Ag对照组,各选病情相近的Ⅲ度烧伤病人10例,结果PON-I组用药后细菌培养数自用药前的6例(60%)降至2例(20%),而SD-Ag组用药后的阳性数和用药前相比无变化仍然为7例(阳性率70%)(如表4)。由此可见两药的疗效有明显差别。即PON-I的疗效对Ⅱ度和Ⅲ度烧伤的抗感染效果明显高于SD-Ag和PVP-T。经PON-T治疗的烧伤创面,痂皮完整,自然脱落时间长达46天,为Ⅱ度Ⅲ度烧伤有计划的植皮赢得充裕的时间,为提高烧伤病人的治愈率提供了有利条件。结合上述技术方案给出的实施例如下。实施例1制备PON-T所需原材料的质量要求(1)载体选用4-壬基-2,6-二羟基-苯基-聚氧乙烯醚或4-辛基-2,6-二羟基-苯基-聚氧乙烯醚(PON)。其含量要求达99.5%,吸收系数23-27,干燥失重≤0.5%,折光率1,4870-1,4900,浊点65-70℃,pH4.5-6.5,灼烧残渣≤0.1%。(2)基质①医用海藻酸钠,粘度(1%水溶液20℃)≥0.02Pa.S(204),干燥失重不大于22%,灼烧残渣(硫酸盐)30-35%,重金属(pb)砷(As)铁(Fe)符合要求,胶质、淀粉符合检验要求。②甘油医用③水分医用蒸馏水(3)助剂碘化钾、医用实施例2含碘络合物的制备①将碘片与助剂置于玻璃或搪瓷或硬质塑料烧杯中,加入少量水分,搅拌,将碘片溶解,制成碘溶液。②加入12倍于碘片的栽体粘稠液置于玻璃园底烧瓶或搪瓷反应缸中,再将上述制备的碘溶液缓缓加入其中,经室温下搅拌2-3小时的反应过程即得含碘络合物(PON-T)。实施例3基质的制备先将海藻酸钠与甘油搅拌,混合成糊状,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分搅拌均匀,置室温下数小时,直至成稠厚的凝胶为止。该基质能与磺胺噻唑、鱼石脂、苯酚、硫柳汞、氯化苯、甲羟胺、硼酸、硝酸苯汞、甲酚配伍。该基质本身或加药制成凝胶后,其化学性质稳定。附表表1.PON-I和PVP-I对类炭疽杆菌芽胞杀灭效果比较注1.对照组平均回收菌数1×106(cfu/ml)2.作用温度20℃,2%蛋白胨为保护剂。表2.PON-I和氯霉素对耐药金葡菌疗效比较</tables>注P<0.05(与治疗前比)ΔP<0.01(与氯霉素比)表3.PON-I和SD-Ag对烧伤创面疗效比较</tables>注均为Ⅱ度烧伤病人,4-6天成痂。表4.PON-I和SD-Ag对Ⅲ度烧伤疗效比较注痂皮完整,自然溶脱时间长达46天仍未脱落为Ⅲ度烧伤有计划植皮赢得了时间权利要求1.一种烧伤创面抗菌药PON-I(新含碘复合物软膏,以下简称PON-I)及其制备方法,是由碘与助剂的反应物+载体形成的含碘络合物和基质组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烧伤创面抗菌药PON-T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PON-T的基质是采用水溶性基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烧伤创面抗菌药PON-T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PON-I的含碘络合物是利用水分加助剂在室温下搅拌反应而得。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烧伤创面抗菌药PON-I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4-壬基-2,6-二羟基-苯基聚氧乙烯醚或4-辛基-2,6-二羟基-苯基聚氧乙烯醚作为碘的载体成分。全文摘要一种烧伤创面抗菌制剂PON-I,是采用新型药物载体和基质制成的含碘软膏,对II度、III度烧伤创面抗菌作用强,能保证创面的透气性和透水性,可以缩短病程,提高烧伤病人的治愈率。文档编号A61K9/06GK1066979SQ9110311公开日1992年12月16日申请日期1991年5月20日优先权日1991年5月20日发明者姚文莉,冯淑珍,舒国欣,邬伯安,孙国璋,张敏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