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的中成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6974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的中成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成药,特别是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的中成药。
近年来随着纤维胃镜的广泛应用,被诊断为慢性胃炎的病人越来越多。据卫生部门统计,医院门诊接受胃镜检查者,80-90%均有不同程度的胃粘膜炎症;而另一项调查也显示,在我国溃疡病发病率为11.34%,按我国现有人口计算,溃疡病患者约有1亿人,可见慢性胃炎和溃疡病在我国仍是常见病和多发病。
幽门螺杆菌(HP)的发现,使人们在认识和治疗慢性胃炎和溃疡病上产生重大突破。国际胃肠病专家指出,消化道溃疡病的本质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也有着牢固的对应关系。慢性胃病患者胃粘膜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高达80%以上。只要能将幽门螺杆菌清除掉,绝大部分消化性溃疡病和部分慢性胃炎是可以根治的。在幽门螺杆菌发现以前,众多中西药物只是对症治疗,常导致病情延误和反复发作。目前,虽主张联合多种抗生紊清除幽门螺杆菌,又因常常引起较严重的副作用,使应用的时间和剂量受到严格的限制。中药汤剂因理气化湿类药气味芳香辛散,有效成份(挥发油)常因煎熬时间过长而大量挥发。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理气、祛湿、活血、散寒、化积,佐以益气健脾,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肝气得调,诸脏功能恢复正常,气血化生旺盛,而起到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的作用。
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基于祖国医学对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机理的认识及治疗原则。参考现代药理研究,选用理气化湿、清热益气类药物配制而成,有着强大的杀灭或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又有着明显的胃肠动力作用,可明显改善脘腹胀满、疼痛、吞酸,以达到调节胃肠动力,根治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作用。
本发明由纯中药配制而成,所以对人体无任何毒性作用。
本发明配方及重量配比如下苏梗20-30 香附10-15陈皮6-10 厚朴6-10 大黄6-10枳壳6-10莱菔子20-30丹参10-15藿香20-30鸡内金6-10白及6-10黄连6-10吴茱萸1-3 黄芪20-30乌药6-10 蒲公英6-10苦参3-6应用本发明上述方剂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疗效明显,抗菌、制酸、止痛、调节胃肠道功能迅速,服用方便,无毒副作用,有效率100%,显效率87%,治愈率76%以上。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本发明中理气活血类药物苏梗、香附、陈皮、枳壳、丹参消食导滞类大黄、莱菔子、鸡内金健脾益气化湿温里类黄芪、厚朴、藿香、吴茱萸、乌药、白及清热利湿类黄连、苦参、蒲公英本发明中君之首为苏梗性能辛、甘、微温,归脾胃经,行气宽中,含有挥发油,油中主要成份为紫苏醛,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①见《中医学概要》81页,苏州卫生学校,俞大祥主编,1985年6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香附性味辛、微苦、归肝经,疏肝理气止痛,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份为香附酮、香附烯、香附醇等,能促进胃肠运动。(同上①120页)乌药性味辛、温,归脾经,散寒行气止痛,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份为乌药烷、乌药烃等,能增进肠蠕动,促进肠道气体排出。(同上①120页)陈皮性味辛、苦、温,归脾经,理气调中燥湿。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份为右旋柠檬烯、枸橼醛、陈皮素等,对消化道有缓和刺激作用,利于肠积气的排出,并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同上①119页)枳壳性味辛、苦、微寒,归脾胃经,行气宽中除胀,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份为d-柠檬醛、芳香醇、橙皮甙等,能兴奋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节律增强。(同上①119页)莱菔子性味辛、甘、平,归脾胃经,消食化积降气,含脂肪油、挥发油、硫甙类、黄酮甙等,有兴奋消化道腺体分泌作用。(同上①140页)鸡内金性味甘、平,归脾、胃、小肠经,健脾消食。含胃激素、高蛋白,多种氨基酸,能使胃液分泌量及酸度增加,胃的运动机能增强,排空加速。所含胃激素受热易被破坏,不能久炒,口服鸡内金粉,胃运动功能明显增强。(同上①140页)大黄性味苦、寒,归脾、胃、肝、大肠经,攻积导滞,清热活血。含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等,能刺激肠壁,使分泌物增加,增加肠蠕动。有杀灭幽门螺杆菌作用(同上①100页),(②见《慢性胃炎与溃疡病》140页,山东省立医院,秦成勇主编,1995年,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厚朴性味苦、辛、温,归脾、胃、大肠经,行气燥湿消积,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份为β-桉叶醇、厚朴粉、四氢厚朴粉等,能刺激消化道粘膜,引起反射兴奋(同上①104页)藿香性味辛、微温,归脾、胃经,化湿止呕,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份为甲基胡椒酚、茴香醛等,能促进胃肠分泌,增强消化力。(同上①103页)吴茱萸性味辛、苦、热。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份为吴茱萸烯、吴茱萸素等,有健胃作用,能排出肠道积气,制止肠内异常发酵。(同上①99页)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肺、脾经,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含糖类、胆碱、叶酸等。(同上①130页)丹参性味苦、微寒,归肝、心经,活血祛瘀消痛,主含丹参酮类,有抑制幽门螺杆菌作用。(同上②140页)黄连性味苦、寒,归肝、胃、大肠经,消热燥湿解毒,含大量黄连素及少量黄连碱、甲基黄连碱等,有较强的杀灭幽门螺杆菌作用。(同上②140页)苦参性味苦、寒,归肝、大肠经,清热燥湿解毒,含有多种生物碱,其中主要有效成份为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对幽门螺杆菌有杀灭作用。(同上②140页)蒲公英性味苦、大寒,归肝、胃经,解毒利湿,含蒲公英甾醇、蒲公英赛醇,蒲公英素等,对幽门螺杆菌有杀灭作用。(同上②140页)白及性味苦、微寒,归肝胃经,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主含挥发油、粘液质及甘露聚糖等,其高度粘性,可在胃内形成一定厚度的胶状膜,起保护作用。(同上①127页)诸药合成,理气活血、健胃消滞、益气化湿、起到消炎、制酸、止痛,修复胃粘膜作用,从而达到根治慢性胃病的目的。
祖国医学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中五行相生相克和整体观念理论,认为五脏六腑间在生理和病理上存在密切的关系,本脏病常引起其他脏腑之病,其他脏腑之病也会导致本脏腑的病变。在病因方面,不仅有外邪致病,也有起居饮食失调而造成内伤,七情内伤在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各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脾胃脏腑的功能紊乱,气血失调而发生疾病。
慢性胃病患者,常因起居不慎,外感寒邪,内客于胃,寒性收引,致胃气不和而痛;饮食不节,过饱过饥,致胃失和降;情志不适,气郁日久而伤肝,肝气横逆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胃与脾互为表里,胃病多涉于脾,脾病亦常累及胃,最终导致脾胃虚弱。总之,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各种病因,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日久受纳腐熟和运化水谷功能失职,则出现脘腹胀满、疼痛,呕吐吞酸、纳呆乏力。总病机为胃气郁滞,又有挟湿、食滞、肝郁、脾虚、血瘀及寒热虚实之分。
本发明以理气、活血、化湿健脾为出发点。首先从理气疏肝着手,重用苏梗、香附为君药,苏梗入脾胃经,有较强的行气宽中之功,治胃脘胀满有良效,香附入肝经,解郁理气止痛,佐以陈皮枳壳以加强理气宽中除胀之功。久病入络入血,致气滞血瘀,出现以痛为主,痛有定处,在用理气药的同时,重用一味丹参,以活血祛瘀消痛。本病常由饮食不节所致,胃痛日久又常因饮食不慎而致食滞,加用大黄、莱菔子、鸡内金,消食导滞降胃。脾胃受损,运化水谷功能失职,多有湿浊内生,脾为湿困则食少、倦怠乏力,重用藿香并辅以厚朴,以芳香醒脾除湿,胃病既久,常致寒热错杂,或呕吐清水,喜温喜按,或胃内郁热,吞酸嘈杂,方用吴茱萸、乌药以温里散寒,小剂量黄连、苦参清热除湿,并能解毒杀虫,两类药物相配,寒热并用,辛开苦降,邪祛正复,胃得和降。脾胃已虚,运化力弱,重用补剂反而有碍脾胃运化,故单用一味黄芪,以补益脾气,并有防止理气药之伤气耗气之弊。蒲公英解毒杀虫,白及敛疮生肌。诸药相配,胃气得降,脾气得升,肝气得调,理气不伤正气,补气而不滞腻,标本兼治,寒热分解,脾胃功能得复,诸症自会消去。
为表明本发明的疗效,将治疗的305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施治,立档留查和追踪调查,加以统计对比。对照组用中西药常规治疗,试验组用本发明的药物,皆以症状减轻及胃镜检查结果好转为有效;症状显著减轻或部分消失,胃镜示溃疡面愈合、活组织检查有极少量幽门螺杆菌为显效;一切症状全部消失,持续胃镜检查溃疡面已形成疤痕、活组织检查无幽门螺杆菌,持续1个月以上,一年后未复发者为痊愈。统计结果如下表1.对照组疗效情况
表2.试验组疗效情况
实施例1取苏梗30、香附15、陈皮10、厚朴10、大黄10、枳壳10、莱菔子30、丹参15、藿香30、鸡内金10、白及10、黄连10、吴茱萸3、黄芪30、乌药10、蒲公英10、苦参6、主治慢性胃炎。将上述药物混合均匀,共磨成细末,细箩筛过,装入胶囊,每囊0.5,每次4-6粒,每日三次,三十天为一个疗程,病情重者连服2-4个疗程。
实施例2取苏梗25、香附10、陈皮6、厚朴6、大黄6、枳壳6、莱菔子20、丹参15、鸡内金6、白及10、黄连6、吴茱萸3、黄芪20、乌药6、蒲公英10、苦参3,主治消化性溃疡病,制法和服用方法同实施例1。
权利要求
1.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的中成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配制而成苏梗20-30香附10-15陈皮6-10厚补6-10大黄6-10 枳壳6-10 莱菔子20-30 丹参10-15藿香20-30鸡内金6-10 白及6-10黄连6-10吴茱萸1-3黄芪20-30乌药6-10蒲公英6-10苦参3-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慢性胃炎的中成药,其特征在于苏梗30、香附15、陈皮10、厚朴10、大黄10、枳壳10、莱菔子30、丹参15、藿香30、鸡内金10、白及10、黄连10、吴茱萸3黄芪30、乌药10、蒲公英10、苦参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消化性溃疡病的中成药,其特征在于其中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苏梗25、香附10、陈皮6、厚朴6、大黄6、枳壳6、莱菔子20、丹参15、鸡内金6、白及10、黄连6、吴茱萸3、黄芪20、乌药6、蒲公英10、苦参3。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的中成药,是以苏梗、香附、陈皮、厚朴、大黄、帜壳、莱菔子、丹参、藿香、鸡内金、白及、黄连、吴茱萸、黄芪、乌药、蒲公英、苦参等中药为原料,按一定的重量配比配制而成,能理气、祛湿、活血、散寒、化积达到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的目的。
文档编号A61P1/00GK1236639SQ9911227
公开日1999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1999年6月22日 优先权日1999年6月22日
发明者于盈光 申请人:于盈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