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脓耳的中药油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336665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脓耳的中药油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脓耳的中药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脓耳,是指由外邪侵袭,邪毒炽盛,停聚耳窍或脏腑虚损,正气亏虚,邪滞耳窍,无 力托毒所致的以耳部疼痛、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外因 多为风热湿邪侵袭,内因多属肝、胆、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西医称为化脓性中耳炎。是 耳科常见病、多发病,尤多发于小儿。临床症状表现为:初发者起病急,耳内疼痛,胀闷,听力 障碍,或有耳鸣。随病情发展,耳疼加剧,呈跳痛,或如钻痛、刺痛,痛引头脑。全身可有畏寒 发热等症。小儿患病全身症状较重,多有高热,啼哭,抓耳、摇头,烦躁不安,拒食甚至耳后红 肿等。鼓膜穿孔溢脓后,则耳痛及全身症状迅即减轻。病久则以耳内流脓反复难愈,不同程 度听力减退为主要表现。
[0003]目前治疗脓耳的方法一般采用医药治疗,即采用抗生素治疗和过氧化氢药液滴入 治疗,极易造成对药物的依赖性,治疗不彻底,易复发,且具有一定的副作用。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脓耳的中药油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中药油为纯 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止痒、消肿散瘀、排脓止痛的作用,便于随身携带,使用方便, 治疗手段简单,疗效好,有效率高。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0006] -种治疗脓耳的中药油,制成中药油的有效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制成: 忍冬20-36份、黄芩20-36份、连翘20-32份、青蛙胆8-16份、桉叶12-20份、樟脑10-20份、 花椒6-14份、筠酱叶6-16份、花斑叶10-20份、大黄10-20份、瓜蒌仁10-20份、枳壳6-12 份、蓖麻叶2-6份、丹参6-14份、苏木6-12份、白芨4-10份、芦荟8-18份、蜂蜜10-20份、 橄榄油40-80份、麻油40-80份、蜂蜡5-15份。
[0007] 进一步的,一种治疗脓耳的中药油,制成中药油的有效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 料药制成:忍冬24-32份、黄芩24-32份、连翘24-28份、青蛙胆10-14份、桉叶14-18份、樟 脑12-18份、花椒8-12份、筠酱叶8-14份、花斑叶13-17份、大黄12-18份、瓜蒌仁13-17 份、枳壳8-10份、蓖麻叶3-5份、丹参8-12份、苏木7-11份、白芨6-8份、芦荟10-16份、蜂 蜜13-17份、橄榄油50-70份、麻油50-70份、蜂蜡8-12份。
[0008] 进一步的,一种治疗脓耳的中药油,制成中药油的有效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 料药制成:忍冬28份、黄芩28份、连翘26份、青蛙胆12份、桉叶16份、樟脑15份、花椒10 份、筠酱叶11份、花斑叶15份、大黄15份、瓜蒌仁15份、枳壳9份、蓖麻叶4份、丹参10份、 苏木9份、白芨7份、芦荟13份、蜂蜜15份、橄榄油60份、麻油60份、蜂蜡10份。
[0009]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治疗脓耳的中药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0] (1)按配方配比称取忍冬、黄芩、连翘、青蛙胆、桉叶、花椒、筠酱叶、花斑叶、大黄、 瓜蒌仁、枳壳、蓖麻叶、丹参、苏木、白芨、芦荟,研磨粉碎混合均匀后进行蒸馏,馏出液进行 浓缩至相对浓度为1. 2-1. 25的流浸膏;
[0011] (2)将橄榄油、麻油混合均匀得到基础油,将樟脑、蜂蜜、蜂蜡溶于基础油中并混合 均匀,得到混合基础油;
[0012] (3)将步骤(1)制备的流浸膏与步骤(2)制备的混合基础油混合,并加入占流浸膏 与混合基础油质量0.2%的甘油脂肪酸酯,进行均质,灌装,即得所述的中药油。
[0013] 优选的,一种治疗脓耳的中药油,制成中药油的有效成分还包括20-40份的冬青 油。该治疗脓耳的中药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4] (1)按配方配比称取忍冬、黄芩、连翘、青蛙胆、桉叶、花椒、筠酱叶、花斑叶、大黄、 瓜蒌仁、枳壳、蓖麻叶、丹参、苏木、白芨、芦荟,研磨粉碎混合均匀后进行蒸馏,馏出液进行 浓缩至相对浓度为1. 2-1. 25的流浸膏;
[0015] (2)将橄榄油、麻油、冬青油混合均匀得到基础油,将樟脑、蜂蜜、蜂蜡溶于基础油 中并混合均匀,得到混合基础油;
[0016] (3)将步骤(1)制备的流浸膏与步骤(2)制备的混合基础油混合,并加入占流浸膏 与混合基础油质量0.2%的甘油脂肪酸酯,进行均质,灌装,即得所述的中药油。
[0017] 治疗方法:用棉棒蘸取医用酒精将耳道内清理干净,领取干净的棉棒蘸取本发明 中药油,将中药油均匀涂抹于耳道内,每隔12h更换一次,更换时,先用棉棒将耳道内残留 中药油清理干净,然后按上述方法将中药油均匀涂抹于耳道内。
[0018] 药理作用:
[0019] 忍冬:入药部位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茎叶。甘,寒。入心、肺经。清热,解毒,通络。 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传染性肝炎,痈肿疮毒,筋骨疼痛。本品所含的木犀草素在1:350000 浓度时可抑制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的生长。对卡他、白色念珠、伤寒、痢疾、变形等菌亦有抑 制作用。
[0020] 黄芩:入药部位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 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 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0021] 连翘:入药部位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含连翘酚,齐墩果酸,留醇化合物, 并含大量维生素D。苦,凉。入心、肝、胆经。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温热,丹毒,斑疹,痈 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
[0022] 青娃胆:两栖纲娃科黑斑娃Rana nigromaculataHallowell,以胆囊入药。苦,寒。 清热解毒。主治咽部靡烂,或轻症咽白喉。
[0023] 桉叶:入药部位为桃金娘科植物蓝桉Eucalyptus globules Labill?的叶。苦、 辛,寒。归肺、胃、脾、肝经。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主治感冒,高热头痛,肺热咳 喘,百日咳,脘腹胀痛,腹泻痢疾,钩虫丝虫病,疟疾,风湿痛,痈疮肿毒,湿疹疥癣,烧烫伤, 外伤出血。
[0024] 樟脑:入药部位为樟科植物樟的枝、干、叶及根部,经提炼制得的颗粒状结晶。辛, 热。有毒。归心、脾经。内服:开窍辟秽;外用:除湿杀虫,温散止痛。
[0025] 花椒:入药部位为芸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味辛,性温。归脾、胃、 肾经。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外用:湿疹,阴痒。
[0026] 筠酱叶:为胡椒科植物筠酱的叶。辛,温。祛风燥湿,杀虫止痒。治风寒咳嗽、胃 痛,风毒脚气,子肿,疥癞,湿疹,脚癣,烫伤。筠酱叶的水提取物及酒精浸膏水提取物在试管 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枯草杆菌及某些真菌 有明显抑菌作用,其所含挥发油亦有较弱的抗菌作用。
[0027] 花斑叶:主要成分为葡萄科植物花斑叶的全草。辛,温。疏风解毒,消肿散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