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冻疮的中药复方药油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336664阅读:643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冻疮的中药复方药油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冻疮的中药复方药油,还涉及该药油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冻疮常见于冬季,由于气候寒冷引起的局部皮肤反复红斑、肿胀性损害,严重者可出现水疱、溃疡,病程缓慢,气候转暖后自愈,易复发。寒冷是冻疮发病的主要原因。其发病原因是冻疮患者的皮肤在遇到寒冷(o-1o°c )、潮湿或冷暖急变时,局部小动脉发生收缩,久之动脉血管麻痹而扩张,静脉淤血,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而发病。此外,患者自身的皮肤湿度、末梢微血管畸形、自主性神经功能紊乱、营养不良、内分泌障碍等因素也可能参与发病。缺乏运动、手足多汗潮湿、鞋袜过紧及长期户外低温下工作等因素均可致使冻疮的发生。
[0003]冻疮好发于初冬、早春季节,以儿童、妇女和末梢血液循环不良者多见,这些患者常伴有肢体末端皮肤发凉、肢端发绀、多汗等表现。皮损好发于手指、手背、面部、耳郭、足趾、足缘、足跟等处,常两侧分布。常见损害为局限性淤血性暗紫红色隆起的水肿性红斑,境界不清,边缘呈鲜红色,表面紧张有光泽,质柔软。局部按压可褪色,去压后红色逐渐恢复。严重者可发生水疱,破裂形成糜烂或溃疡,愈后存留色素沉着或萎缩性瘢痕。痒感明显,遇热后加剧,溃烂后疼痛。通常伴瘙痒或烧灼感,好发部位为手指、足趾、足跟、大腿、鼻子和耳朵O
[0004]当前,治疗冻疮的药物有多种,但使用后都不能在短时间内消肿,而且没有显著的灭菌效果和作用,对于糜烂与顽固性的冻疮不成彻底根治,治愈率较低。因此市场上迫切需要一种治疗效果显著且具有杀抑菌功效的冻疮产品。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治疗冻疮的中药复方药油,该中药复方药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痒、去腐生肌的功效,能快速有效缓解冻疮,从根源上治疗冻疮,全面清热拔毒、活血祛瘀、杀菌止痒,还具有去腐生肌、滋养肌肤的功效,对肌肤无刺激性。
[0006]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种治疗冻疮的中药复方药油,制成中药复方药油的有效成分及其重量份数为:乳香10-30份、桉叶15-25份、矮陀陀4-10份、海螵蛸10-20份、肿节风10-20份、洋虫6_12份、赤芍8-16份、马鞭草4-10份、穿心莲6-14份、马钱子6_12份、蟾酥3-7份、地肤子6_14份、龙骨4-20份、儿茶7-19份、麻油60-100份、蜂蜡6-20份、白芨4-16份、橄榄油40-60份、冬青油40-60份。
[0008]进一步的,一种治疗冻疮的中药复方药油,制成中药复方药油的有效成分及其重量份数为:乳香15-25份、桉叶18-22份、矮陀陀6_8份、海螵蛸12-18份、肿节风13-17份、洋虫8-10份、赤芍10-14份、马鞭草6-8份、穿心莲8-12份、马钱子7_11份、蟾酥4_6份、地肤子8-12份、龙骨10-16份、儿茶10-16份、麻油70-90份、蜂蜡10-16份、白芨7_13份、橄榄油45-55份、冬青油45-55份。
[0009]进一步的,一种治疗冻疮的中药复方药油,制成中药复方药油的有效成分及其重量份数为:乳香20份、桉叶20份、矮陀陀7份、海螵蛸15份、肿节风15份、洋虫9份、赤芍12份、马鞭草7份、穿心莲10份、马钱子9份、蟾酥5份、地肤子10份、龙骨12份、儿茶13份、麻油80份、蜂蜡13份、白芨10份、橄榄油50份、冬青油50份。
[0010]药理作用:
[0011]乳香:辛苦、温,调气活血、定痛追毒。治气血凝滞、心腹疼痛,痈疮肿毒,跌打损伤,痛经,产后瘀血刺痛。
[0012]桉叶:入药部位为桃金娘科植物蓝桉的叶。苦、辛,寒。归肺、胃、脾、肝经。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主治感冒,高热头痛,肺热咳喘,百日咳,脘腹胀痛,腹泻痢疾,钩虫丝虫病,疟疾,风湿痛,痈疮肿毒,湿疹疥癣,烧烫伤,外伤出血。
[0013]矮陀陀:楝科地黄连属植物滇黔地黄连以全株入药。辛、微苦,凉。舒筋活络,祛风止痛,解热截疟。主治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胃痛,气胀腹痛,感冒发热,疟疾。
[0014]海螵蛸:为乌鰂科动物无针乌鰂或金乌鰂的内壳。咸,微温。入肝、肾经。除湿,制酸,止血,敛疮。治胃痛吞酸,吐、衄、呕血,便血,崩漏带下,血枯经闭,腹痛症瘕,虚疟泻痢,阴蚀烂疮。收敛止血,涩精止带,用于胃痛吞酸,吐血衄血,崩漏便血,遗精滑精,赤白带下;溃疡病。外治损伤出血,疮多脓汁。
[0015]肿节风:入药部位为金粟兰科植物草珊瑚的干燥全株。苦、辛、平。归心、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消斑散瘀,祛风除湿通络。用于血热紫斑、紫癜,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肢体麻木;骨折;妇女痛经;产后瘀滞腹痛;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胃肠炎;菌痢;胆囊炎;脓肿;口腔炎;风湿痹痛。肿节风片与肿节风注射液联合用于消化道癌、胰腺癌、肝癌等肿瘤。
[0016]洋虫:《纲目拾遗》性温。”活血祛瘀,温中理气。治劳伤咳嗽,吐血,中风瘫痪,跌打损伤,心胃气痛,噎膈反胃。
[0017]赤芍:入药部位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热人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瘾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0018]马鞭草:入药部位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的干燥地上部分。味苦,性凉。归肝、脾经。活血散瘀,解毒,利水,退黄,截疟。用于癥瘕积聚,痛经经闭,喉痹,痈肿,水肿,黄疸,疟疾。
[0019]穿心莲:入药部位为爵床科植物穿心莲的干燥地上部分。味苦,性寒。归心,肺,大肠,膀胱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顿咳劳嗽,泄泻痢疾,热淋涩痛,痈肿疮疡,蛇虫咬伤。
[0020]马钱子:入药部位为马钱科植物马钱的干燥成熟种子。苦、温。归肝、脾经。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的作用。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肿痛,风湿顽痹,麻木瘫痪,痈疽疮毒,咽喉肿痛。
[0021]蟾酥: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的耳后腺及皮肤腺所分泌的白色浆液,经收集加工而成。味辛,性温。归心经。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痧胀腹痛吐泻。
[0022]地肤子:入药部位为藜科植物地肤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味辛、苦,性寒。归肾、膀胱经。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用于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
[0023]龙骨:该品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骼的化石。甘湿,平。入心、肝、肾、大肠经。重镇安神镇惊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治惊痫癫狂,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吐衄便血,崩漏带下,泻痢脱肛,溃疡久不收口。
[0024]儿茶:为豆科植物儿茶的去皮枝、干的干燥煎膏。苦、涩,微寒。清热,生津,化痰,敛疮,生血。用于水泻,肠粘膜炎,口腔破溃,湿疹,咳嗽,刀伤出血。
[0025]麻油:该品为脂麻科植物脂麻的成熟种子用压榨法得到的脂肪油。性味甘、凉,具有润肠通便、解毒生肌之功效。内服可润肠、润肺;外用作为软膏及硬膏基质;外敷用,如烫伤、烧伤、疮等,用麻油和(拌)药(粉状),敷在患处,不干不裂,好的快。
[0026]蜂蜡:入药部位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或意大利蜂分泌的蜡。甘,微温。收涩,敛疮,生肌,止痛,调理。外用于溃疡不敛,臁疮糜烂,创伤,烧、烫伤。
[0027]白芨:味苦、甘、湿,性寒,归肺、肝、胃经。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功,用于内外出血诸证及痈肿、烫伤、手足皲裂、肛裂等。
[0028]橄榄油:橄榄油中的ω — 3脂肪酸能增加氧化氮,可以松弛动脉,从而防止因高血压造成的动脉损伤。另外ω — 3脂肪酸还可以降低血小板的黏稠度,让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不易缠绕在一起,促进血液循环;橄榄油富含与皮肤亲和力极佳的角鲨烯和人体必需脂肪酸,吸收迅速,有效保持皮肤弹性和润泽;橄榄油中所含丰富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Ε、K、A、D等及酚类抗氧化物质,能消除面部皱纹,防止肌肤衰老,有护肤护发和防治手足皴裂等功效,是可以“吃”的美容护肤品,另外用橄榄油涂抹皮肤能抗击紫外线防止皮肤癌。
[0029]冬青油:无色至淡黄色液体,有药草的特殊气味,味甜而辣,外用局部发赤剂。具有局部刺激作用,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外用或局部涂擦可产生皮肤血管扩张、肤色发红等刺激反应,并反射性地影响相应部位的皮肤、肌肉、神经及关节,起消肿、消炎和镇痛作用,亦有止痒之效。用于扭伤、挫伤、腰痛、肌肉痛、神经痛、止痒。
[0030]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治疗冻疮的中药复方药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1](I)将乳香、桉叶、矮陀陀、赤芍、马鞭草、穿心莲、马钱子、地肤子、龙骨研磨粉碎混合均匀后进行蒸馏,馏出液进行浓缩至相对浓度为1.25±0.2的流浸膏;
[0032](2)将麻油、橄榄油、冬青油混合均匀得到基础油,将蜂蜡、儿茶溶于基础油中并混合均匀,得到混合基础油;
[0033](3)将海螵鞘、肿节风、洋虫、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