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烹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8372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加热烹调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饭锅、电磁烹调器、捣年糕机及制面包机等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此种加热烹调器具备收容烹调物的上端开口的内锅。该内锅能够拆装地安装在烹调器主体内的收容部中。例如,在电饭锅、电磁烹调器中,在内锅的上端开口设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定位部),该凸缘部卡挂在收容部的上端(承受部)而以悬挂的方式安装。另外,在捣年糕机、制面包机中,在内锅的底部设置呈筒状地突出的固定部(定位部), 该固定部固定在收容部的底部设置的被固定部(承受部)上。并且,上述的加热烹调器通过配设在烹调器主体的收容部外的感应加热线圈或配设在收容部内的加热器等加热机构,对内锅的底部或外周部底侧进行加热,从而加热内锅内的烹调物而进行烹调。另外,在电饭锅中,在收容部的外侧面配设有主干加热器或感应加热线圈等加热机构,从而能够对内锅的外周部进行加热。并且,在闭塞内锅的上端开口的盖体上配设有盖加热器,通过该盖加热器能够对内锅的内部上方进行加热。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作为该加热烹调器之一的电饭锅。该电饭锅对内锅进行均勻加热,从而均勻烧煮内锅内的米饭而美味地煮好米饭,并且为了在保温时也提高向内锅的热的传递效率,在内锅的上端附近设置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锷部(定位部),并在收容部的上端设置具备电阻线加热器的加热部,从而能够直接对内锅的外周部上侧进行加热。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与专利文献1同样的电饭锅。该电饭锅中,在保护框的中间位置设置台阶部,在该台阶部的外部配设电磁感应线圈。并且,在内锅上设置载置在台阶部上的圆环状的第一突部,并且在上端缘也设置向外侧突出的第二突部。该第二突部形成为直径比保护框的上端开口部的直径大,在将内锅收容在保护框内的状态下,该第二突部位于比保护框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并覆盖保护框与内锅的间隙。然而,上述的加热烹调器中,收容烹调物的内锅仅通过上端、中间位置及下端中的一个部位定位于收容部,因此需要提高收容部的承受部的刚性。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由于在收容部的上端具备直接对内锅进行加热的加热机构,因此使用者接触时可能因余热而被烫伤。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6M5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3793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收容部所要求的刚性并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收容内锅的加热烹调器。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课题在于确保使用者在使用上的安全性并能够进行最佳的烹调。[0012]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一技术方案的加热烹调器中,在烹调器主体内的收容部能够拆装地安装内锅,并通过下层加热机构对该内锅的底部或外周部底侧进行加热,从而加热并烹调所述内锅内的烹调物,所述加热烹调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内锅的上端或下端设有定位于所述收容部的第一定位部,且在所述收容部设有承受所述内锅的第一定位部的第一承受部,并且,在所述内锅的外周部上端与所述下层加热机构之间的中间位置上设有向外侧突出而下侧成为载置面的台阶状的第二定位部,并且在所述收容部内设有承受所述内锅的第二定位部的台阶状的第二承受部,在所述收容部的第二承受部上设有与所述内锅的第二定位部抵接的抵接部件,该抵接部件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承受部经由该抵接部件承受所述内锅的第二定位部,并且,在所述抵接部件的上方设有限制该抵接部件的向上的移动的限动部。该加热烹调器中,由于将内锅的第一及第二定位部这两个部位定位于收容部的承受部,因此能够分散施加在收容部上的载荷。因此,能够降低收容部的承受部所要求的刚性。另外,由于能够以稳定状态将内锅收容于收容部,因此能够抑制下层加热机构的加热的不均。因此,能够执行预先设定的正常的烹调。另外,在所述收容部的第二承受部上设有与所述内锅的第二定位部抵接的抵接部件,该抵接部件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承受部经由该抵接部件承受所述内锅的第二定位部。因此,即使收容部存在一定程度的制造误差、组装误差,也能够由第一承受部承受内锅的第一定位部,由第二承受部承受第二定位部。因此,能够以稳定状态将内锅可靠地向收容部收容。并且,在所述抵接部件的上方设置限制该抵接部件的向上的移动的限动部。 因此,能够防止因使用者的错误而取下抵接部件的情况。具体而言,优选所述限动部由对所述内锅的外周部上层进行加热的上层加热机构的下端缘构成。如此,能够提高上层加热机构的组装作业性,并同时防止抵接部件的分离。或者优选,所述烹调器主体具备外装体,该外装体具有与所述收容部内连通的开口部,在所述开口部向下突出设有大致圆筒状的筒部,并且在所述抵接部件上配设有一部分与所述外装体的筒部的外侧重叠并对所述内锅的外周部上层进行加热的上层加热机构, 所述限动部由所述筒部的上端外侧部构成。如此,能够提高下层加热机构的组装作业性,并防止抵接部件的分离。并且,由于米饭等异物不会进入抵接部件与下层加热机构之间,因此能够提高清扫性。并且,能够使下层加热机构和内锅的加热区域恒定。另外,第二方技术方案的加热烹调器中,取代限动部,而所述烹调器主体具备外装体,该外装体具有与所述收容部内连通的开口部,在所述开口部向下突出设有大致圆筒状的筒部,并且,在所述抵接部件上配设有一部分与所述外装体的筒部的外侧重叠并对所述内锅的外周部上层进行加热的上层加热机构。该加热烹调器与第一技术方案相同,由于将内锅的第一及第二定位部这两个部位定位于收容部的承受部,因此能够分散施加在收容部上的载荷。因此,能够降低收容部的承受部所要求的刚性。另外,由于能够以稳定状态将内锅收容于收容部,因此能够抑制下层加热机构的加热的不均。因此,能够执行预先设定的正常的烹调。并且,在开口部向下突出设置大致圆筒状的筒部,在抵接部件上配设一部分与外装体的筒部的外侧重叠并对内锅的外周部上层进行加热的上层加热机构。因此,米饭等异物不会进入抵接部件与下层加热机构之间,因此能够提高清扫性。另外,能够使下层加热机构和内锅的加热区域恒定。[0019]实用新型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烹调器中,通过第一及第二定位部这两个部位将内锅定位于收容部而能够分散载荷,因此能够降低收容部的承受部所要求的刚性。另外,能够以稳定状态将内锅收容于收容部,并能够抑制上层加热机构的加热的不均,因此能够执行预先设定的正常的烹调。并且,在收容部的第二承受部上设置与内锅的第二定位部抵接的抵接部件, 且该抵接部件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因此即使收容部存在一定程度的制造误差、组装误差, 也能够由第一承受部承受内锅的第一定位部,由第二承受部承受第二定位部。因此,能够以稳定状态将内锅可靠地向收容部收容。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即电饭锅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内锅和保护框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保护框的俯视图。图4(A)、(B)是表示向保护框安装内锅的安装工序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电饭锅的结构的框图。图6(A)、⑶是表示电饭锅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电饭锅的另一变形例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表示电饭锅的另一变形例的分解立体图。图9(A)、(B)是表示电饭锅的另一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0(A)、(B)是表示电饭锅的另一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1 (A)、(B)是表示电饭锅的另一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2(A)、(B)是表示电饭锅的另一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电饭锅的另一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4是表示内锅、保护框以及抵接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15(A)、(B)是表示向保护框安装内锅的安装工序的剖视图。图16(A)、(B)是表示电饭锅的另一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7是表示另一加热烹调器即制面包机的剖视图。符号说明10. 内锅[0040]11. 底部[0041]12. 外周部[0042]13. 棱部[0043]14. 第一定位部(上端)[0044]15. 第二定位部[0045]16. 电饭锅主体(烹调器主体)[0046]17. 收容部[0047]18. 壳体(外装体)[0048]19. 肩体(外装体)[0049]22. 开口部[0050]23…第一承受部对…内壳体安装部Ma...台阶部24b…筒部25…底体(外装体)27...内壳体观…保护框四…底壁部32…下侧外壁部33…第二承受部37…感应加热线圈(下层加热机构)39A 39D…中间层加热器(中间层加热机构)44…底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检测机构)45A 45D…中间层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检测机构)46…盖体49…盖加热器(上部加热机构)50…盖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检测机构)51···内盖52…密封部件53…壳体加热器(上层加热机构)M…微型计算机(控制机构)60…第一定位部(下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依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加热烹调器即电饭锅。该电饭锅具备 将作为烹调物的米饭与水一起收容的内锅10 ;收容该内锅10的电饭锅主体16(烹调器主体);安装在该电饭锅主体16上的能够转动的盖体46。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电饭锅构成为将内锅10在上端和中间位置这两个部位以悬挂的方式定位并收容在电饭锅主体16的收容部17。具体而言,如图1及图2所示,内锅10是将导热率高的铁(日本盛冈产的铁)等通过铸造而形成的部件。该内锅10形成底部11为平坦的圆板状而闭塞的有底大致倒圆锥筒状,且外周部12向上逐渐扩径。在底部11与外周部12之间设有以规定的曲率弯曲的棱部13。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内锅10利用高频电流流过感应加热线圈37而产生的磁场,使涡电流从底部11流到棱部13,从而被感应加热。另外,在内锅10的上端设有由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构成的第一定位部14。该第一定位部14的下侧构成载置在第一承受部23上的载置面,其中,该第一承受部23形成在收容部17的上端。另外,在内锅10的设有凸缘部的上端与由感应加热线圈37加热的棱部13之间的中间位置上设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二定位部15。该第二定位部15形成为外径比第一定位部14的外径小的圆环状,且其呈台阶状的下侧构成载置在第二承受部33上的载置面,其中,该第二承受部33形成在收容部17内。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定位部 15设置成位于烧煮中量的米饭时的水面的位置。电饭锅主体16具备外装体,该外装体具有上下端开口的呈筒状的金属(SUS430) 制的壳体18、闭塞壳体18的上端开口的肩体19、闭塞壳体18的下端开口的底体25。在该外装体中,由肩体19的一部分、内壳体27以及保护框观形成收容部17,在该收容部17内能够拆装地收容有内锅10。如图1所示,肩体19构成外装体的上侧部分,并内嵌安装在壳体18的上端开口。 在该肩体19的背面侧设有用于将盖体46安装成能够旋转的的铰链连接部20。另外,在肩体19的位于图1中左侧的正面侧形成有操作面板部21。并且,在肩体19设有成为收容部 17的上端开口的开口部22。该开口部22呈向上隆起的大致筒状,其上端构成承受内锅10 的第一定位部14的第一承受部23。另外,在开口部22的周围设有以呈圆筒状的方式向下突出的内壳体安装部24。在该内壳体安装部M的上部设有对内壳体27的上端进行定位的台阶部Ma。底体25构成外装体的下侧部分,内嵌并安装在壳体18的下端开口。在该底体 25设有用于载置并固定保护框观的突起26。内壳体27由金属制的圆筒部件构成,通过内嵌并安装在肩体19的内壳体安装部对,而与开口部22连续并构成收容部17。在该内壳体27的上下端以成为截面圆形的方式设有向外弯曲(卷曲)的缘部,由此来提高刚性。如图1及图2所示,保护框观由作为非导电性材料的树脂构成,配设成覆盖内壳体27的下端开口,由此构成收容部17的下侧一半的区域。该保护框观呈托盘形状,其具备呈圆板状的底壁部四和以从该底壁部四向上逐渐变宽的方式扩径的下侧外壁部32。在底壁部四的中心设有用于检测内锅10的底部11的温度的中心传感器安装部30。该中心传感器安装部30呈向下突出的圆筒形状,在其上端开口部具备比底壁部四向上鼓出的鼓出部31。下侧外壁部32呈以规定间隔与内锅10的外周部12并行延伸的倒圆锥筒状。在该下侧外壁部32的上部设有承受内锅10的第二定位部15的第二承受部33。该第二承受部33向径向外侧弯曲而形成为台阶状。另外,在第二承受部33设有插通孔34,其用于供中间层加热器39A 39D插通,该中间层加热器39A 39D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并用于对内锅10的第二定位部15进行直接加热。并且,在第二承受部33的外周缘设有外嵌并承受内壳体27的下端外周部的内壳体承受部35。在该内壳体承受部35向下突出设有用于通过螺纹紧固而固定于底体25的突起沈的托架部36。如图1所示,在保护框观的外表面经由铁氧体磁心38而固定有感应加热线圈37。 该感应加热线圈37是对内锅10进行加热的第一(下层)加热机构,其具备用于对内锅10 的底部11进行感应加热的第一卷绕组37a和用于对内锅10的棱部13进行感应加热的第二卷绕组37b。铁氧体磁心38使由感应加热线圈37产生的磁场收敛,并通过螺纹紧固而固定于保护框观。另外,如图2至图4(A)、(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框观的内部配设有用于对内锅10的中间层进行直接加热的中间层加热器39A 39D。该中间层加热器39A 39D是对内锅10进行加热的第二加热机构,由配设在金属(铝)制的抵接部件40A 40D内的线状加热器构成。上述中间层加热器39A 39D分别分开布线,能够分别进行加热控制。[0082]抵接部件40A 40D形成沿着呈台阶状的第二承受部33弯曲而延伸的同心圆弧状。上述抵接部件40A 40D具备插通到第二承受部33上设置的插通孔34中的插通轴41。 在该插通轴41的位于保护框观外部的下端设有限动部件42。并且,在抵接部件40A 40D 与第二承受部33之间配设有向上对抵接部件40A 40D施力的施力部件即弹簧43。插通轴41贯通到该弹簧43的内部。在该电饭锅主体16的内部中的保护框观的中心传感器安装部3上配设底温度传感器44作为检测内锅10的温度的第一温度检测机构。并且,在电饭锅主体16的内部中的抵接部件40A 40D的内部分别配设中间层温度传感器45A 45D作为检测内锅10的温度的第二温度检测机构。如图1所示,盖体46由上板和下板构成,且具备覆盖电饭锅主体16上部的外装体,在其内侧面配设有能够拆装的内盖51。在该盖体46的背面侧能够开闭地安装在电饭锅主体16的铰链连接部20。另外,在盖体46的正面侧配设有用于打开该盖体46的打开操作部件47。并且,盖体46具备用于将内锅10内的蒸气向外部排出的排气路径,在作为其出口的下游侧配设有蒸气口组件48。并且,在该盖体46的内部配设有盖加热器49作为对内锅 10的上部进行加热的第三(上部)加热机构。另外,在盖体46的内部配设有检测内锅10 的上部的空气层的温度的盖温度传感器50作为检测内锅10的温度的第三温度检测机构。 此外,内盖51是在外周配设有将内锅10的上端开口的内周部覆盖成密闭状态的密封部件 52的周知的盖体。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配设中间层加热器39A 39D作为对内锅10的中间层进行加热的第二加热机构,但为了确保内锅10的中间层的加热量,还在内壳体27的外侧配设有壳体加热器53作为隔着收容部17内的空间对内锅10的外周部12的上层进行加热的第四(上层)加热机构。该壳体加热器53是与以往同样结构的加热器。这样构成的电饭锅在电饭锅主体16内配设有控制基板(未图示)。并且,如图5所示,通过安装在该控制基板上的控制机构即微型计算机M,按照预先存储的程序,基于各温度传感器44、45A 45D、50的检测温度来进行感应加热线圈37、中间层加热器39A 39D、 盖加热器49以及壳体加热器53的加热(通电)控制,并经过预热、升温(从中间开始强火加热)、电力控制以及焖等各工序来执行煮饭(烹调)处理,并且执行将煮好的米饭保温为规定温度的保温处理。接着,说明上述电饭锅的使用。例如,使用者在煮饭处理及保温处理均未执行的待机状态下,打开盖体46而取出内锅10。接着,将规定量的米饭和水收容于内锅10内,之后将内锅10安装于电饭锅主体 16的收容部17。此时,在电饭锅主体16的收容部17内,如图4(A)所示,形成如下的状态, 即,配设在第二承受部33上的抵接部件40A 40D在弹簧43的作用力下向上进行了移动的状态。接着,当在该收容部17内配置内锅10时,如图4(B)所示,第二定位部15与抵接部件40A 40D抵接,在内锅10的重量作用下克服弹簧43的作用力而使抵接部件40A 40D向下移动。之后,当弹簧43成为最收缩的状态时,形成如下的状态,即,第一定位部14 与收容部17的上端的第一承受部23抵接,且第二定位部15经由抵接部件40A 40D与收容部17内的第二承受部33抵接的状态。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饭锅中,在由第一及第二定位部14、15将内锅10的载荷分散给第一及第二承受部23、33的状态下收容内锅10。因此能够降低收容部17的承受部 23、33所要求的刚性。并且,能够以稳定状态将内锅10收容于收容部17。因此,不仅能够抑制中间层加热器39A 39D的加热的不均,而且还能够抑制感应加热线圈37及盖加热器 49的加热的不均。因此,能够执行预先设定的正常的烹调。并且,在通过该电饭锅执行煮饭处理时,能够通过中间层加热器39A 39D直接加热内锅10的中间层。因此,对内锅10的中间层也能够施加充分的加热,从而能够对内锅10 从上层至下层均勻地加热,能够执行防止烹调不均的理想的煮饭。并且,即使例如在第二定位部15的下侧与中间层加热器39A 39D之间存在异物介入的部分的状态下执行煮饭处理,异物未介入的其它的中间层加热器39A 39D在弹簧43的作用力下也会与第二定位部 15可靠地抵接,因此也能够正常地进行加热。并且,由于中间层加热器39A 39D位于收容部17的中间层,因此使用者基本上不会接触。因而能够确保使用上的安全性。并且,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内锅10的第二定位部15形成为圆环状,因此能够使从该第二定位部15开始的下侧部分在收容部17内大致密闭。由此,能够抑制内锅10的下部外侧的散热,从而能够提高加热效率,并且能够削减消耗电力。该电饭锅能够形成图6(A)、⑶所示的结构。具体而言,内锅10通过向径向外侧弯曲(扩开)而形成第二定位部15。该第二定位部15以比第一定位部14的外径小的外径形成,呈台阶状的下侧构成载置在第二承受部33上的载置面,其中,该第二承受部33形成在收容部17内。另外,电饭锅能够形成图7所示的结构。该电饭锅在以不连续的形状间断地设置内锅10的第二定位部15及保护框观的第二承受部33这一点上不同。具体而言,内锅10 的第二定位部15是以呈板状的方式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的圆弧状的部位,且相邻的第二定位部15、15之间为非形成部15a。该非形成部15a以位于相邻的中间层加热器39A 39D 之间的方式形成。保护框观的第二承受部33通过向径向外侧弯曲而形成为台阶状。另外, 在第二承受部33上配设有中间层加热器39A 39D,该中间层加热器39A 39D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并且,在上述中间层加热器39A 39D之间设有插通到内锅10的第二定位部 15、15之间的非形成部15a内的突出部55。该图7的电饭锅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作用及效果。并且,由于相邻的中间层加热器39A 39D之间的间隙由突出部55堵塞,因此能够使从第二定位部15开始的下侧部分在收容部17内密闭。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内锅10的下部外侧的散热,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加热效率,并且能够进一步削减消耗电力。另外,电饭锅能够形成图8所示的结构。该电饭锅在改变第二定位部15及中间层加热器39A 39D、和非形成部1 及突出部55的形成比率这一点上不同。需要说明的是,在形成非形成部1 及突出部55的结构的图7及图8的电饭锅中, 内锅10的第二定位部15由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板状的部件构成,但也可以如图6(A)、⑶所示那样,使内锅10的外周部12弯曲而形成。另外,电饭锅还能够形成图9(A)、(B)所示的结构。该电饭锅在中间层加热器 39A 39D构成为能够沿径向移动且对第二定位部15附近的下部进行直接加热这一点上不同。具体而言,在保护框观的第二承受部33的下部内表面设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加热器配设部56。该加热器配设部56在位于图中右侧的闭塞部上设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插通孔(未图示)。另外,中间层加热器39A 39D的与内锅10的外周部12抵接的内端面沿外周部12倾斜设置。该图9㈧、⑶所示那样构成的电饭锅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作用及效果。并且, 第二承受部33未经由配设中间层加热器39A 39D的抵接部件40A 40D而承受第二定位部15,而形成直接承受的结构,因此抵接部件40A 40D不需要高的刚性。因此,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另外,电饭锅还能够形成图10㈧、⑶所示的结构。该电饭锅在通过中间层加热器39A 39D对内锅10的第二定位部15附近的上部进行直接加热这一点上不同。具体而言,在保护框观的第二承受部33的上部内表面上设有将弹簧43的一端卡止的第一卡止部 57,并且在抵接部件40A 40D上设有将弹簧43的另一端卡止的第二卡止部58。并且,将内置有中间层加热器39A 39D的抵接部件40A 40D配设成能够在弹簧43的作用下摆动。需要说明的是,中间层加热器39A 39D及中间层温度传感器45A 45D的配线插通弹簧43的内部,并通过设置在保护框观上的插通孔(未图示)而向外部配设。另外,电饭锅还能够形成图11 (A)、⑶所示的结构。该电饭锅通过中间层加热器 39A 39D对内锅10的第二定位部15附近的下部进行直接加热,另一方面,第二承受部33 经由第二抵接部件70A 70D承受内锅10的第二定位部15。在保护框观的第二承受部33的下部内表面设有加热器配设部56,在该加热器配设部56上配设第一抵接部件40A 40B,该第一抵接部件40A 40B内置有中间层加热器 39A 39D。另外,在第二承受部33上配设有沿着第二承受部33的呈同心圆弧状的金属 (铝)制的第二抵接部件70A 70D。上述的第二抵接部件70A 70D具备插通到第二承受部33内的插通轴71,在插通轴71的位于保护框观的外部的下端配设有限动部件72。 另外,在第二抵接部件70A 70D与第二承受部33之间配设有向上对第二抵接部件70A 70D施力的施力部件即弹簧73。在该电饭锅中,第二抵接部件70A 70D需要有规定的刚性,但即使收容部17存在一定程度的制造误差、组装误差,也能够由第一承受部23承受内锅10的第一定位部14, 并由第二承受部33经由第二抵接部件70A 70D承受第二定位部15。因此,能够以稳定状态将内锅10可靠地向收容部17收容。另外,电饭锅还能够形成图12㈧、⑶所示的结构。该电饭锅通过中间层加热器 39A 39D对内锅10的第二定位部15附近的上部进行直接加热,而第二承受部33经由第二抵接部件70A 70D承受内锅10的第二定位部15。另外,电饭锅还能够形成图13至图15所示的结构。该电饭锅在形成为中间层加热器39与抵接部件40连续的一个环状,并且设有限制抵接部件40的向上的移动的限动部这一点上不同。需要说明的是,功能性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而省略详细的说明。如图13及图14所示,保护框观设置成使承受内锅10的第二定位部15的第二承受部33向内方下侧倾斜。在该第二承受部33上设有安装部74,该安装部74具有用于安装抵接部件40的孔,该抵接部件40配设中间层加热器39。在第二承受部33的上端外周缘, 取代承受内壳体27的下端外周部的内壳体承受部35而设置比内壳体27大径的上侧外壁部75。在该上侧外壁部75上突出设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引导肋76。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呈环状的抵接部件40配设在保护框28的内部,在该抵接部件40的内部配设有对内锅10的第二定位部15进行直接加热的中间层加热器39。如图 14及图15所示,抵接部件40具备呈大致倒U字形状的树脂制的框体77,在其上表面配设有金属制的导热部件78。在框体77的外周部设有与引导肋76对应的引导槽79。另外,在框体77的上端设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80,通过使该凸缘部80的外缘与保护框的上侧外壁部75发生干涉来减少摩擦。框体77的下端开口由罩81覆盖。该罩81中的安装部 74的对应位置被贯通,在该贯通孔配设有安装部件82。该安装部件82通过沿轴向设置一对狭缝,而在一对狭缝之间形成具有弹性的卡止爪部83。另外,安装部件82通过配设在框体77内的弹簧(未图示)被朝向向下突出的方向施力。该抵接部件40的凸缘部80的外径比内壳体27的外径大。因此,在组装状态下,内壳体27位于抵接部件40的上部。并且, 该内壳体27的下端缘构成为限制抵接部件40的向上的移动的限动部。该电饭锅在从电饭锅主体16的收容部17取出内锅10的状态下,形成如图15㈧ 所示的状态,即,配设在第二承受部33上的抵接部件40向上移动,并与内壳体27的下端抵接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从收容部17的上端(开口部2 到底(底壁部29)之间不存在间隙。因此,米饭等异物不会进入电饭锅主体16内。并且,当将内锅10配置在收容部17内时,如图15(B)所示,第二定位部15与抵接部件40抵接,在内锅10的重量的作用下,该抵接部件40向下移动。之后,形成如下状态, 即,第一定位部14与收容部17的上端的第一承受部23抵接,且第二定位部15经由抵接部件40A 40D与收容部17内的第二承受部33抵接的状态。因此,该电饭锅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作用及效果。并且,由于由连续的一卷的中间层加热器39构成,因此能够将加热量(瓦特数)设定得高,并且能够提高电连接时的配线作业性。另外,在取下内锅10的状态下,抵接部件40在收容部17内露出,但该抵接部件40 的上方被构成限动部的内壳体27限制。因此,能够防止使用者因错误而取下抵接部件40 的情况。另外,由于内壳体27以夹入肩体19的台阶部2 与抵接部件40之间的方式安装即可,因此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另外,电饭锅还能够形成图16(A)、(B)所示的结构。该电饭锅在将配设壳体加热器53的内壳体27与抵接部件40 —体配设,并将内壳体27在肩体19的内壳体安装部M 的筒部Mb的外侧配设成能够相对移动这一点上不同。肩体19中,在形成于开口部22的筒部M上以位于径向内侧的方式设有台阶部 24a0在该台阶部Ma的内侧缘还设有向下突出的筒部Mb,在筒部Mb的外侧配设内壳体 27。并且,内壳体27的下端一体地组装于抵接部件40的外周部。在该电饭锅中,内壳体27与抵接部件40 —起沿上下方向移动。并且,在内壳体27 与抵接部件40 —起上升的状态下,如图16(A)所示,内壳体27的上端与筒部24b的上端外侧部即台阶部2 的端面抵接(限动部)。另外,在内壳体27与抵接部件40—起下降的状态下,如图16(B)所示,内壳体27的上部的一部分与筒部24b重叠(重合)。在这样构成的电饭锅中,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作用及效果。并且,由于米饭等异物不会进入抵接部件40与壳体加热器53的内壳体27之间,因此能够提高清扫性。另外, 无论内锅10相对于收容部17的收容状态如何,都能够使壳体加热器53相对于内锅10的加热区域恒定。[011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烹调器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收容部17内设置的第二承受部33上配设中间层加热器39、39A 39D及中间层温度传感器45、45A 45D,但也可以不配设中间层温度传感器45、45A 45D。当然,还可以不配设中间层加热器39、39A 39D。另外,在如图13及图 16(A)、(B)所示的电饭锅那样由一个中间层加热器39构成的情况下,通过配设两个以上的中间层温度传感器,也能够执行有效的加热控制。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配设了对内锅10的上层进行加热的壳体加热器53,但也可以不配设该壳体加热器53。在该情况下,在图13及图16(A)、(B)所示的电饭锅中,可以将肩体19的内壳体安装部M向下延伸设置,将该内壳体安装部M的下端缘作为抵接部件40的限动部。当然,限动部不局限于壳体加热器53的内壳体27或肩体19的内壳体安装部24,也可以将引导肋76划分为上部和下部,将它们沿周向以规定间隔设置,从而使抵接部件40旋转的同时将其安装在引导肋76的下部,由此也可以将引导肋76的上部作为限动部,而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烹调器,以电饭锅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电磁烹调器、捣年糕机及制面包机等加热烹调器,就都能够适用,能够得到同样的作用及效果。具体而言,图17表示设有第二定位部15及第二承受部33的制面包机。该制面包机中,内锅10能够拆装地收容于收容部17。在内锅10的下端设有用于固定在收容部17的底壁部四上的固定部60作为第一定位部。该固定部60具备能够拆装地安装叶片61的能够旋转的轴部62。制面包机主体63中,取代感应加热线圈而在收容部17内配设有对棱部 13进行加热的加热器37’。在收容部17的底壁部四设有被固定部64作为第一承受部。在该被固定部64设有与轴部62连结的连结部65。该连结部65经由传递机构67与在收容部 17外配设的电动机66连结,而能够旋转。这样构成的制面包机通过叶片61的旋转而使制面包机主体63振动,因此通过在内锅10设置第二定位部15而由收容部17的第二承受部 33承受,从而在动作时能够提高内锅10的稳定性。如此,在内锅10设置第二定位部15并在收容部17设置第二承受部33这样的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不局限于电饭锅,也能够适用于制面包机。并且,电磁烹调器为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电饭锅大致相同的结构,捣年糕机为与图11所示的制面包机大致相同的结构。 即,本实用新型只要是在烹调器主体能够拆装地安装内锅10的加热烹调器,就能够适用。
权利要求1.一种加热烹调器,在烹调器主体内的收容部能够拆装地安装内锅,并通过下层加热机构对该内锅的底部或外周部底侧进行加热,从而加热并烹调所述内锅内的烹调物,所述加热烹调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内锅的上端或下端设有定位于所述收容部的第一定位部,且在所述收容部设有承受所述内锅的第一定位部的第一承受部,并且,在所述内锅的外周部上端与所述下层加热机构之间的中间位置上设有向外侧突出而下侧成为载置面的台阶状的第二定位部,且在所述收容部内设有承受所述内锅的第二定位部的台阶状的第二承受部,在所述收容部的第二承受部上设有与所述内锅的第二定位部抵接的抵接部件,该抵接部件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承受部经由该抵接部件承受所述内锅的第二定位部, 并且,在所述抵接部件的上方设有限制该抵接部件的向上的移动的限动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动部由对所述内锅的外周部上层进行加热的上层加热机构的下端缘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烹调器主体具备外装体,该外装体具有与所述收容部内连通的开口部,在所述开口部向下突出设有大致圆筒状的筒部,并且,在所述抵接部件上配设有一部分与所述外装体的筒部的外侧重叠并对所述内锅的外周部上层进行加热的上层加热机构,所述限动部由所述筒部的上端外侧部构成。
4.一种加热烹调器,在烹调器主体内的收容部能够拆装地安装内锅,并通过下层加热机构对该内锅的底部或外周部底侧进行加热,从而加热并烹调所述内锅内的烹调物,所述加热烹调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内锅的上端或下端设有定位于所述收容部的第一定位部,且在所述收容部设有承受所述内锅的第一定位部的第一承受部,并且,在所述内锅的外周部上端与所述下层加热机构之间的中间位置上设有向外侧突出而下侧成为载置面的台阶状的第二定位部,且在所述收容部内设有承受所述内锅的第二定位部的台阶状的第二承受部,在所述收容部的第二承受部上设有与所述内锅的第二定位部抵接的抵接部件,该抵接部件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承受部经由该抵接部件承受所述内锅的第二定位部, 并且,所述烹调器主体具备外装体,该外装体具有与所述收容部内连通的开口部,在所述开口部向下突出设有大致圆筒状的筒部,并且,在所述抵接部件上配设有一部分与所述外装体的筒部的外侧重叠并对所述内锅的外周部上层进行加热的上层加热机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烹调器。在内锅的上端或下端设有定位于收容部的第一定位部,且在收容部设有承受内锅的第一定位部的第一承受部,并且,在内锅的外周部上端与加热机构之间的中间位置上设有向外侧突出而下侧成为载置面的台阶状的第二定位部,并且在收容部内设有承受内锅的第二定位部的台阶状的第二承受部,在收容部的第二承受部上设有与内锅的第二定位部抵接的抵接部件,该抵接部件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第二承受部经由该抵接部件承受内锅的第二定位部,并且,在抵接部件的上方设有限制该抵接部的向上的移动的限动部(内壳体的下端缘)。
文档编号A47J37/08GK202044091SQ20112012672
公开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1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30日
发明者仓拓海, 宇都宫定, 德冈卓真, 西山润 申请人:象印魔法瓶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