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遥控的单桨直升机模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5649阅读:5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可遥控的单桨直升机模型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玩具飞机,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室内遥控的单桨直升机模型结构。
背景技术
所谓的直升机模型就是一种将真实的直升机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其外观和内部结构都是和真实的直升机一样的,像比较而言直升机模型更方便携带和展出。现在市场出现有能手动摇控的直升机模型,其外观也和真实直升机一样。玩具直升飞机是少年儿童和广大航模爱好者所喜爱的一种电动玩具,具有通过无线遥控器的控制按钮来手动控制玩具直升飞机的起降、加减速以及飞行方向等功能。但目前现有的直升飞机模型都是通过双桨来控制飞机的平衡和升降的,尚未出现一种可以适应于小范围的室内遥控的单桨直升机模型,难以满足广大航模爱好者和军迷们追求高飞行技术的需求。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室内可遥控的单桨直升机模型结构,通过控制舵机的工作,使得各个舵机相互配合,通过联动机构控制平衡杆与螺旋桨的偏转方向和偏转角度,加上尾舵的配合,从而调整飞机模型的飞行姿态。因此,相对于同型号的双桨直升机来说,本模型对操作者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可以满足广大航模爱好者追求更高飞行技术的的需求。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遥控的单桨直升机模型结构,包括主机架、动力机构、联动机构、尾舵机构、底架、机头、PCB板、锂电池等;所述动力机构布置在主机架的纵轴上,所述联动机构布置在主机架的后部,尾舵机构通过尾杆与主机架连为一体;底架布置在主机架的底部,锂电池放置于与底架的电池箱内;PCB板垂直布置在主机架前端。所述动力机构包括主马达、马达齿轮、大齿轮、转轴、主旋头、两个螺旋桨、平衡杆;所述主马达装配在主机架上,所述马达齿轮装配在主马达的端轴上,所述大齿轮固装在转轴的下端部,所述转轴通过上下两个轴承固定在主机架上,所述转轴在主机架上的轴向间隙由大齿轮与定位件的相对距离来控制;所述主旋头装配在转轴的顶部,并由铆钉锁住固定。所述联动机构包括由舵机、扭力套和摆臂组成的舵机组件、一体式拉杆、定位支架、外支承架、内支承架、传动杆、连接件;所述舵机固定在主机架的装配位上,所述扭力套套装在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摆臂套装在扭力套上;摆臂通过一体式拉杆带动外支承架摆动,外支承架通过轴承将动力传给内支承架,内支承架通过传动杆带动摇杆,同时带动螺旋桨偏转,摇杆通过连接件带动平衡杆偏转。所述拉杆一端的球柱穿插在摆臂的装配孔中,一端的环形孔与外支承架相应的叉杆球头活动铰接;所述外支承架的导向杆与相邻的叉杆的夹角为90°,两个叉杆的夹角为90°,导向杆穿插在定位架的导向槽中,导向杆可以沿导向槽滑动或摆动。所述尾舵机构包括尾杆、尾马达座、尾马达、尾风叶;所述尾杆将尾马达座与主机架连为一个整体,所述尾马达安装在尾马达座孔中,所述尾风叶安装在尾马达的凸轴上;所述尾马达座与垂尾翼为一体化设计。所述两个螺旋桨内端轴与主旋头上的轴孔相匹配,所述平衡杆用销轴与主旋头顶部的轴孔活动铰接,所述螺旋桨与平衡杆的夹角为45°,所述平衡杆的两端各加上重块。所述平衡杆的支架设计为椭圆形;所述螺旋桨与支架为整体式,左右螺旋桨的轴孔与主旋头的轴过渡配合由两个压板的定位铰接为一个整体。所述扭力套弹性紧套在舵机输出轴上,摆臂紧套在扭力套上,摆臂轴孔的内端面设计有锥钉;所述摆臂用螺钉锁紧为一个整体;定位架底部有装配缺口,该缺口与主机架 的装配柱定向固定,使得定位架导向槽的朝向与主机架的纵轴夹角为45°。所述外支承架内孔与轴承外圈紧配,轴承内孔与内支承架的外圆紧配,内支承架的内孔与转轴松配,外支承架与内支承架可以相对转动。所述尾舵上的尾马达套与垂尾翼采用一体式设计;所述底架与电池箱采用一体化设计。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的单桨直升机模型有别于同类型的双桨直升机模型,为了使单桨直升机能够提供足够的提升力,在结构上设计得更加紧凑和轻巧;为了使单桨直升机具备双桨直升机的飞行功能,本实用新型的单桨直升机采用舵机准确控制螺旋桨与平衡杆的偏转方向和偏转角度,同时赋予本实用新型侧飞的功能。本实用新型的所有机构及部件均以主机架为主体,合理布置在主机架上。从而使得本模型在结构上更加紧凑,性能上具有比较好的稳定性和可操控性,适合室内玩耍和娱乐的需要。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机构应用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联动机构应用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尾舵机构应用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底架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平衡杆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螺旋桨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舵机组件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拉杆结构示意图;图11 (a)、(b)和(C)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定位架结构示意图;图12(a)、(b)为本实用新型的外支承架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尾马达座结构示意图;[0031]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底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I、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单桨直升机模型结构,其包括主机架I、动力机构、联动机构、尾舵机构、底架70、机头80、PCB板40、锂电池50等。该动力机构布置在主机架I的纵轴上,所述联动机构布置在主机架I的后部,尾舵机构通过尾杆与主机架I连为一体;底架70布置在主机架I的底部,锂电池50放置于与底架I设计为一体的电池箱内;PCB板40垂直布置在主机架I的前端。该动力机构的动力传递是由主马达3通过马达齿轮4将动力传给大齿轮5,大齿轮5带动转轴7 —起旋转,转轴7带动主旋头9旋转,主旋头9带动螺旋桨10和平衡杆12旋转,从而使螺旋桨10产生升力。作为更新设计,该平衡杆12中间位置的支架121设计为椭圆形(如图7所示)。该螺旋桨10与其端部支架101为整体式,左右螺旋桨的轴孔与主 旋头9的轴过渡配合由两个压板11定位铰接为一个整体(如图8所示)。所述主马达3装配在主机架I上,所述马达齿轮4装配在主马达3的端轴上,所述大齿轮5固装在转轴7的下端部,所述转轴7通过上下两个轴承6固定在主机架I上,所述转轴7在主机架I上的轴向间隙由大齿轮5与定位件8的相对距离来控制;所述主旋头9装配在转轴7的顶部,并由铆钉锁住固定。本实用新型以转轴为基础的动力机构通过轴承6的外圈固定在主机架I上,高精度的轴承6保证转轴7的合理径向间隙,合理的轴向间隙由大齿轮5和定位件8来保证,为本实用新型提供动力的主马达布置在主机架的前部。所述两个螺旋桨10内端轴与主旋头9上的轴孔相匹配,并由两个压板11将左右两个螺旋桨10铰接成一个整体,可以在主旋头9的垂直方向上下摆动,所述平衡杆12用销轴与主旋头9顶部的轴孔活动铰接,使平衡杆可以绕销轴上下摆动,所述螺旋桨10与平衡杆12的夹角为45°,为了增加平衡杆的平衡惯性,在平衡杆12的两端各加上重块13。如图I、图2、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联动机构是安装在主机架I上的两上舵机14分别通过扭力套15带动摆臂16摆动,摆臂16再通过一体式拉杆17带动外支承架19摆动,外支承架19通过轴承20将动力传给内支承架21,内支承架21通过传动杆22带动摇杆23,同时带动螺旋桨10偏转,摇杆23通过连接件24带动平衡杆12偏转。作为更新设计,舵机动力通过扭力套15实行柔性输出,确保摆臂16不会因每个舵机输出轴相对于中位的不同而影响整机的平衡度(如图9所示)。上述拉杆17设计为一体式,如图10所示。在主机架后部的两侧各安置的一个舵机,舵机14通过拉杆17、传动杆22、连接件来控制螺旋桨10和平衡杆12的的偏转方向和角度。由此高速旋转的螺旋桨10就会给直升机提供一定的外力,外力的大小与螺旋桨的偏转角度和速度成正比关系,直升机就是在此外力的作用下通过与尾舵的配合调整飞行状态。所述舵机14固定在主机架I的装配位上,所述扭力套15套装在舵机14的输出轴上,所述摆臂16套装在扭力套15上,通过扭力套15,摆臂16在舵机15的输出轴上的装配角度可以实现无级调整,同时摆臂16内端面有防滑钉,可以防止摆臂16与舵机14的输出轴发生相对转动。所述拉杆17 —端的球柱穿插在摆臂16的装配孔中,一端的环形孔与外支承架19相应的叉杆球头活动铰接,所述外支承架19的导向杆与相邻的叉杆的夹角为90°,两个叉杆的夹角为90°,导向杆穿插在定位架18的导向槽中,导向杆可以沿导向槽滑动或摆动;所述定位架18的定位缺口与主机架I上定位柱相匹配,确保定位架18的导向槽181的朝向与主机架I的纵轴的夹角为45。,如图11 (a)、11 (b)所示。所述内支承架21通过轴承20与外支承架19装配为一个整体,内支承架21与外支承架19除了可以相对旋转外,其它动作只能以一个整体一起动作,所述内支承架21的内孔与转轴7为松配,所述内支承架21上有对称分布的四个球柱,其中两个对称的球柱通过传动杆22与摇杆23 —端的球头活动铰接,所述传动杆22中间的导向槽与主旋头9上的导向 柱浮动配合,在导向柱的限制下,所述传动杆22只能上下运动,所述摇杆23另一端的球头通过连接件24与平衡杆12上对应的球头活动铰接,所述摇杆23与压板11活动铰接。作为更新设计,外支承架19的导向杆191与相邻球叉(叉干)192的夹角为90°,两个球叉的夹角也为90°,如图12(a)、12(b)所示。如图I、图2、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尾舵机构包括尾杆31、一体式尾马达座32、尾马达33、尾风叶34,所述尾杆31将一体式尾马达座32与主机架I连为一个整体,所述尾马达33安装在尾马达座孔中,所述尾风叶34安装在尾马达32的凸轴上。作为更新设计,尾舵机构30的尾马达座32与垂尾翼为一体化设计(如图13所示)。如图I、图2、图6所示,为了追求结构上的紧凑,本实用新型的底架60同样采用一体式设计将电池箱和底架60设计为一个整体(如图14所示),使得本实用新型在结构上更加紧凑。本实用新型的单桨直升机模型是由锂电池50为整机提供足够的动力,通过动力传动机构使整机获得源源不断的提升力,通过联动机构使飞机获得前进、后退和侧飞的能力,通过尾舵机构使飞机获得左右转向的能力。电池箱与底架60的一体化设计,使得整机结构更紧凑,使电池的安装与更换变得更加轻松和容易。轻巧的机身再配上精巧的PCB板40和精美的机头70,就成为一款观赏性高、娱乐性强,对操作要求比较高的单桨直升机模型。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可遥控的单桨直升机模型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主机架、动力机构、联动机构、尾舵机构、底架、机头、PCB板、锂电池;所述动力机构布置在主机架的纵轴上,所述联动机构布置在主机架的后部,尾舵机构通过尾杆与主机架连为一体;底架布置在主机架的底部,锂电池放置于与底架的电池箱内;PCB板垂直布置在主机架前端。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单桨直升机模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包括主马达、马达齿轮、大齿轮、转轴、主旋头、两个螺旋桨、平衡杆;所述主马达装配在主机架上,所述马达齿轮装配在主马达的端轴上,所述大齿轮固装在转轴的下端部,所述转轴通过上下两个轴承固定在主机架上,所述转轴在主机架上的轴向间隙由大齿轮与定位件的相对距离来控制;所述主旋头装配在转轴的顶部,并由铆钉锁住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桨直升机模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包括由舵机、扭力套和摆臂组成的舵机组件、一体式拉杆、定位支架、外支承架、内支承架、传动杆、连接件;所述舵机固定在主机架的装配位上,所述扭力套套装在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摆臂套装在扭力套上;摆臂通过一体式拉杆带动外支承架摆动,外支承架通过轴承将动力传给内支承架,内支承架通过传动杆带动摇杆,同时带动螺旋桨偏转,摇杆通过连接件带动平衡杆偏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桨直升机模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一端的球柱穿插在摆臂的装配孔中,一端的环形孔与外支承架相应的叉杆球头活动铰接;所述外支承架的导向杆与相邻的叉杆的夹角为90°,两个叉杆的夹角为90°,导向杆穿插在定位架的导向槽中,导向杆可以沿导向槽滑动或摆动。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单桨直升机模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尾舵机构包括尾杆、尾马达座、尾马达、尾风叶;所述尾杆将尾马达座与主机架连为一个整体,所述尾马达安装在尾马达座孔中,所述尾风叶安装在尾马达的凸轴上;所述尾马达座与垂尾翼为一体化设计。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桨直升机模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螺旋桨内端轴与主旋头上的轴孔相匹配,所述平衡杆用销轴与主旋头顶部的轴孔活动铰接,所述螺旋桨与平衡杆的夹角为45°,所述平衡杆的两端各加上重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单桨直升机模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杆的支架设计为椭圆形;所述螺旋桨与支架为整体式,左右螺旋桨的轴孔与主旋头的轴过渡配合由两个压板的定位铰接为一个整体。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桨直升机模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扭力套弹性紧套在舵机输出轴上,摆臂紧套在扭力套上,摆臂轴孔的内端面设计有锥钉;所述摆臂用螺钉锁紧为一个整体;定位架底部有装配缺口,该缺口与主机架的装配柱定向固定,使得定位架导向槽的朝向与主机架的纵轴夹角为45°。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桨直升机模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支承架内孔与轴承外圈紧配,轴承内孔与内支承架的外圆紧配,内支承架的内孔与转轴松配,外支承架与内支承架可以相对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单桨直升机模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尾舵上的尾马达套与垂尾翼采用一体式设计;所述底架与电池箱采用一体化设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遥控的单桨直升机模型结构,包括主机架、动力机构、联动机构、尾舵机构、底架、机头、PCB板、锂电池;所述动力机构布置在主机架的纵轴上,所述联动机构布置在主机架的后部,尾舵机构通过尾杆与主机架连为一体;底架布置在主机架的底部,锂电池放置于与底架的电池箱内;PCB板垂直布置在主机架前端。本实用的单桨直升机模型结构上更加紧凑,性能上具有比较好的稳定性和可操控性,适合室内玩耍和娱乐的需要。
文档编号A63H29/22GK202569558SQ20122014376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5日
发明者邱良生 申请人:骅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