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辅助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619404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运动辅助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运动辅助装置,其包括供使用者(S)踩踏的台状体(2),从下方支持该台状体(2)的本体(3),及配设在本体(3)上的保持体(4)。保持体(4)保持使用者(S)的躯干(T),使用者(S)踩踏于台状体(2)上且其重心(G)比使用者(S)的踩踏位置(F)更位于前方。在躯干(T)受到保持的使用者(S)一边踩踏台状体(2)的踩踏位置(F)一边使重心(G)朝前方移动时,使台状体(2)及/或保持体(4)相对于本体(3)移动,以限制使用者(S)的前倾。在所保持的使用者使重心朝前方移动时,使台状体及保持体相对于本体移动,以限制使用者的前倾,由此可令使用者进行与跑步、步行等实际动作极为接近的动作,并令使用者进行伴随着重心移动的以躯干为中心的动作。
【专利说明】运动辅助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关于一种运动辅助装置,该运动辅助装置适用于跑步或步行时等踩踏时的 重心移动的训练。

【背景技术】
[0002] -般而言,欲维持健康(改善生活型态疾病)或提升体育竞赛能力,藉由有氧运动 使体脂肪减少来促进糖代谢十分有效。即,若令肌肉吸收属于肌肉的能量来源的葡萄糖并 使之燃烧,就会消耗掉多余的葡萄糖,而改善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结果将有助于生活型 态疾病(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等)的改善。
[0003] 肌肉对于多余葡萄糖的吸收由肌肉收缩所产生,若增加肌肉对于葡萄糖的吸收 量,则可促进糖代谢。
[0004] 若欲使由肌肉收缩进行的糖代谢有效率地进行,优选使体积较大的肌肉产生肌肉 收缩,一般认为,使股关节伸展弯曲而使从躯干到大腿部的大肌肉群进行肌肉收缩甚为有 效。
[0005] 在使大肌肉群收缩的运动中,有跑步及步行等运动,作为模拟这些运动的装置,跑 步机(treadmill)为人一般所知。
[0006] 该跑步机是一种运动辅助装置,其可调整作为步行面或跑步面的移动输送带的旋 转速度或倾斜角度。此外,以全身持久力的训练为目的而言,大多在跑步机上进行跑步或步 行运动。
[0007] 另一方面,以与这些跑步机不同的、意图模拟跑步或步行的运动辅助装置而言,有 一种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车轴移动式脚踏车测功器(bicycle ergometer)已为人所 知。
[0008] 该测功器具有:一对旋转轴,其藉由左右一对的踏板及悬臂而分别被赋予旋转力; 一对台座,其分别于水平方向支持该一对旋转轴;一对导引部,其分别以可朝与一对旋转轴 正交的方向往复移动的方式支持一对台座;一对移动机构,其依据旋转轴的旋转角使一对 台座在一对导引部上移动;及制动机构,其分别进行一对旋转轴的制动(参照专利文献1)。
[0009] 在先技术文献
[0010] 专利文献
[0011]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第2002-788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2]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3] 然而,上述已知的运动辅助装置有下列问题。
[0014] 虽然乍看之下,跑步机看来像是使用者在跑步,但实际上仅是朝斜向前上方跳跃 而已,即使使用者提升速度,也只要朝斜向前上方跳更高即可做到。结果,容易成为仅有使 用者的小腿等末端部的运动。
[0015] 再者,跑步机虽是制造用来在室内进行取代室外的步行及跑步的运动的运动辅助 装置,但是与实际的步行动作及跑步动作都不同,此为一大问题。
[0016] 另一方面,使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轴移动式脚踏车测功器的实际动作中的脚 部的运动轨迹,沿着踏板臂旋转轴朝前后水平移动的圆周运动(车轴移动式踩踏)的旋转 圆周上描绘,乍看之下,实际的跑步动作的轨迹与运动轨迹并不相同(参照专利文献1的第 5图、第6图、段落0036)。
[0017] 再者,由于仅注重使用者脚的动作,所以专利文献1的测功器只不过是坐在台座 上踩踏踏板。
[0018] 该测功器无法令使用者进行使躯干与脚部(上半身与下半身)连动的动作,明显 地,坐着的使用者无法进行重心的向前移动,即,无法进行"一边将骨盆往前推而一边进行 的重心移动"。
[0019] 对于这些已知的运动辅助装置的共通的问题点而言,可例举:与上述跑步、步行等 实际动作(踩踏)不同、及由于使用者使末端部大幅动作,造成躯干部(大肌肉群)的动作 变小而使有氧运动的效果降低。
[0020] 本发明有鉴于此种问题点而研创,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动辅助装置,其可在躯 干受到保持的使用者使重心朝前方移动时,使台状体或保持体相对于本体移动,限制使用 者的前倾,由此,可进行与跑步、步行等实际动作极为接近的动作,使其进行伴随着重心移 动的以躯干(大肌肉群)为中心的动作,而可使任何使用者都可提升有氧运动的训练效果。
[0021] 本发明的运动辅助装置的第1特征在于:一种运动辅助装置,其包括供使用者S踩 踏的台状体2、从下方支持该台状体2的本体3,及配设在该本体3上的保持体4 ;其中,该保 持体4保持该使用者S的躯干T,该使用者S踩踏于该台状体2上且其重心G比该使用者S 的踩踏位置F更位于前方;在躯干T受到保持的该使用者S -边踩踏该台状体2的该踩踏 位置F -边使该重心G朝前方移动时,该运动辅助装置使该台状体2相对于该本体3上下 移动并使该保持体4相对于该本体3前后移动,而限制该使用者S的前倾。
[0022] 本发明的运动辅助装置的第2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第1特征,该台状体2相对于该 本体3上下摆动自如地被枢支;该保持体4相对于该本体3前后摆动自如地被枢支,且该 保持体4从前方抵接并保持该使用者S的躯干T ;该运动辅助装置藉由枢支连接该台状体 2与该保持体4且相对于该本体3摆动自如地被枢支的连杆体5,将该台状体2的上下摆动 转换为该保持体4的前后摆动,而限制该使用者S的前倾。
[0023] 本发明的运动辅助装置的第3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第1特征,且该台状体2相对于 该本体3上下移动自如地经由支持连杆6被连结;该保持体4相对于该本体3前后线性移 动自如地被支持,且该保持体4从前方抵接并保持该使用者S的躯干T ;该运动辅助装置藉 由枢支连接该台状体2与该保持体4的连杆体5,将该台状体2的上下移动转换为该保持体 4的前后线性移动,而限制该使用者S的前倾。
[0024] 本发明的运动辅助装置的第4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第1特征,且该台状体2相对于 该本体3上下线性移动自如地被支持;该保持体4相对于该本体3前后线性移动自如地被 支持,且该保持体4从前方抵接并保持该使用者S的该躯干T ;该运动辅助装置藉由枢支连 接该台状体2与该保持体4的连杆体5,将该台状体2的上下线性移动转换为该保持体4的 前后线性移动,而限制该使用者S的前倾。
[0025] 本发明的运动辅助装置的第5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第2特征至第4特征中的任一 者,且具有:在该使用者S的该重心G朝前方移动时,该连杆体5将该台状体2的向下移动 转换为该保持体4的向前移动,以限制该使用者S的前倾,并且该运动辅助装置具有将该台 状体2朝上方弹推的上方弹推手段7及/或将该保持体4朝后方弹推的后方弹推手段8。
[0026] 再者,在本申请中,"及/或"表示"至少任一者",例如,若是"上方弹推手段7及/ 或后方弹推手段8"表示"上方弹推手段7与后方弹推手段8中的至少一者"。
[0027] 本发明的运动辅助装置的第6特征在于:一种运动辅助装置,其包括供使用者S踩 踏的台状体2,从下方支持该台状体2的本体3、及配设在该本体3上的保持体4 ;其中,该保 持体4保持该使用者S的躯干T,该使用者S踩踏于该台状体2上且其重心G比该使用者S 的踩踏位置F更位于前方;该运动辅助装置一边使该台状体2及/或该保持体4相对于该 本体3相对移动,一边限制该躯干T受到保持的该使用者S的前倾。
[0028] 依据这些特征,在本发明的运动辅助装置1中具有:供使用者S踩踏的台状体2、 从下方支持该台状体2的本体3,及配设在该本体3上的保持体4,该保持体4保持使用者S 的躯干T,使用者S踩踏于该台状体2上且其重心G比使用者S的踩踏位置F更位于前方, 由此使用者S可维持两手放开(即,不使肩胛骨周边的肌肉产生不必要的收缩而放松的状 态)时本来会跌倒的前倾姿势Z,可使施加于使用者S的脚的负担减少往前方施加体重的量 的一部分,并且在脚踩踏时容易获得使用者S的骨盆施压于膝盖的感觉。
[0029] 此外,在受到保持的使用者S -边踩踏台状体2的踩踏位置F -边使重心G朝前 方移动时,相对于本体3使台状体2上下移动并且使保持体4前后移动而限制使用者S的 前倾时,由于踩踏台状体2,故可获得一边从台状体2承受反作用力而一边前进的感触,同 时令使用者S在与当初相同的踩踏位置F踩踏台状体2且一边令使用者S (躯干T)前倾而 使重心G往前方移动,令使用者S的重心G的向前移动主要藉由股关节的伸展来进行(即, 由肢关节的伸展所产生的重心G的移动比由躯干T的前倾所产生的重心G的向前移动多), 故可获得骨盆施压于膝盖的感觉且令使用者S的股关节确实伸展,并且可令任何使用者S 都能进行与跑步、步行等实际动作极为接近的动作,可实现"一边将骨盆往前推而一边进行 的重心移动"、及提升由大肌肉群的肌肉收缩所进行的有氧运动的训练效果。
[0030] 再者,即使台状体2的踩踏位置F前后移动、或每个使用者S的股关节的可动范围 不同,也可藉由台状体2的上下移动及保持体4的前后移动量来容许这些情形。
[0031] 在此,本发明中的上下移动是指不论在仅具有沿着上下方向的移动量的上下线性 移动的情形、或是在具有沿着上下方向的移动量以及沿着前后方向的移动量的情形,都只 要是使沿着其前后方向的移动量比沿着上下方向的移动量小即可,也包含藉由后述上下摆 动或连杆进行的上下移动、沿着斜向方向的线性移动(往下后方或上前方的移动)、曲线状 的沿着滚轮导件或轨道等所进行的移动等情形。
[0032] 此外,本发明中的前后移动也同样,不论在仅具有沿着前后方向的移动量的前后 线性移动的情形、或是在具有沿着前后方向的移动量以及沿着上下方向的移动量的情形, 都只要是使沿着其上下方向的移动量比沿着前后方向的移动量小即可,也包含藉由后述前 后摆动或连杆进行的前后移动,沿着斜向方向的线性移动(往后下方或前上方的移动)、曲 线状的沿着滚轮导件或轨道等所进行的移动等情形。
[0033] 如第1图所示,将台状体2上下摆动自如地枢支于本体3,将保持体4前后摆动自 如地枢支于本体3且由前方抵接并保持使用者S,藉由枢支连接台状体2与保持体4且摆 动自如地枢支于该本体3的连杆体5,将台状体2的上下摆动转换为保持体4的前后摆动, 以限制该使用者S的前倾,由此,使用者S可进行"一边将骨盆往前推而一边进行的重心移 动",并且使用者S本身的脚的运动轨迹不会受到踏板等束缚,而可同时进行与各使用者S 的体格或肌力、关节的可动范围对应的自由动作。
[0034] 正因为脚的动作自由,故可得知各使用者实际上跑步时的姿态,即,可得知跑步的 实际动作(MasterRun(注册商标))。与此同时,也成为令使用者S学习到更佳姿态(Real Run (注册商标))的契机。
[0035] 即,使用者S可在空中平衡良好地迅速切换左右脚,可容易地习得适于将力量传 递至踩踏面2a (地面)的躯干T的线条,及股关节K、膝关节H、脚踝的角度。
[0036] 此外,由于台状体2及保持体4受到枢支,因此仅在各枢支轴与本体3接触,而使 台状体2及保持体4与本体3的接触范围变得狭小,可使由摩擦造成的损失及声音变小。
[0037] 再者,从保持体4的摆动来看,保持体4整体朝前方移动时的反作用藉由绕着枢支 轴的圆周运动而往上下方向散逸而受抑制,可使运动辅助装置1整体难以往前方偏移。
[0038] 如第4图所示,在藉由支持连杆6将台状体2上下移动自如地连结于本体3,将保 持体4前后线性移动自如地支持于本体3且从前方抵接并保持使用者S,并藉由枢支连接有 台状体2与保持体4的连杆体5,将台状体2的上下移动转换为保持体4的前后线性移动以 限制使用者S的前倾时也同样,可与"一边将骨盆往前推而一边进行的重心移动"同时进行 与使用者S对应的自由的脚的动作。
[0039] 此外,由于台状体2藉由支持连杆6而连结于本体3,故台状体2不仅可进行沿着 上下方向的移动,还可进行包含上下方向与前后方向的移动(斜向的移动),即使在使用者 S的踩踏方向因前倾姿势Z而成为斜向时,使用者S也可容易获得踩踏感觉。
[0040] 如第6图所示,即使在将台状体2上下移动自如地支持于本体3,将保持体4前后 移动自如地支持于本体3且从前方抵接并保持使用者S,并藉由枢支连接有台状体2与保持 体4的连杆体5,将台状体2的上下线性移动转换为保持体4的前后线性移动,而限制使用 者S的前倾时,也可同时进行"一边将骨盆往前推而一边进行的重心移动"及与使用者S对 应的自由的脚的动作。
[0041] 此外,由于将台状体2及保持体4双方线性移动自如地(例如,沿着直线状的滚轮 导件或导轨等)支持于本体3,故本体3可在更广的范围稳定地支持台状体2及保持体4。
[0042] 此外,在使用者S的重心G朝前方移动时,连杆体5将台状体2的向下移动转换为 保持体4的向前移动,而限制使用者S的前倾,由此,由于台状体2的移动方向为与重力的 施加方向相同的方向,同时,保持体4的移动方向为与使用者S的重心G的移动方向相同的 方向,故台状体2与保持体4之间的距离容易延伸,且主要藉由股关节的伸展来补足该距离 的延伸,由此可获得骨盆施压于膝盖的感觉,并可令使用者S进行跑步的实际动作。
[0043] 与此同时,藉由具有向上弹推台状体2的上方弹推手段7及/或向后弹推保持体 4的后方弹推手段8,使用者S以较强力道以对抗弹推手段7及弹推手段8的弹推力量而踩 踏于台状体2上,因此能够更提升训练负荷。
[0044] 进而,使用者S反而会从踩踏面2a获得反作用力,将脚自然地朝前方抬高(并非 将脚抬起而是抬高),故可容易地习得在放松状态下的理想形态(跑步动作、步行动作)。
[0045] 然后,藉由保持体4来保持重心G位于比踩踏台状体2的位置F更为前方的使用 者S的躯干T,一边使台状体2及/或保持体4相对于本体3相对移动,一边限制躯干T受 到保持的使用者S的前倾,由此限制躯干T受到保持时的使用者S的前倾,可取得骨盆施压 于膝盖的感觉,及容许踩踏位置F或使用者S的可动范围的不同。
[0046] 再者,本发明的台状体2及/或保持体4相对于本体3的相对移动,相对于本体3 仅有沿着上下方向、前后方向或斜向方向的移动量的线性移动、藉由摆动或连杆所进行的 移动、曲线状的沿着滚轮导件或导轨等所进行的移动等,不论移动方向为直线状或曲线状, 只要台状体2及/或保持体4相对于本体3的位置关系、从本体3到台状体2及/或保持 体4的距离有产生变化者即可。
[0047] 藉由躯干T的保持体4而维持住本来会跌倒(重心G位于比踩踏台状体2的位置 F更前方)的前倾姿势Z且以放松状态放开两手的使用者S,不但主要以股关节的伸展来补 足台状体2及/或保持体4相对于本体3的位置关系及距离的变化,还可获得骨盆施压于 膝盖的感觉,并且令使用者S进行跑步的实际动作。
[0048] 再者,本发明的运动辅助装置除了上述特征之外,也可具有移动比可变手段,其变 更该连杆体5与台状体2及/或保持体4的枢支位置,而改变该保持体4的前后移动相对 于该台状体2的上下移动的距离的比。
[0049] 以该另一特征而言,本发明的运动辅助装置具有供使用者S踩踏的台状体2,从下 方支持该台状体2的本体3、及配设于该本体3的上方的保持体4的运动辅助装置,藉由该 保持体4来保持重心G位于比踩踏该台状体2的位置F更前方的使用者S的躯干T,也可在 该躯干T受到保持的使用者S -边踩踏该台状体2的踩踏位置F而一边使重心G朝前方移 动时,使台状体2相对于该本体3上下移动,以限制该使用者S的前倾。
[0050] 本发明的运动辅助装置具有:供使用者S踩踏的台状体2、从下方支持该台状体2 的本体3,及配设于该本体3的上方的保持体4,藉由该保持体4来保持重心G位于比踩踏 该台状体2的位置F更前方的使用者S的躯干T的运动辅助装置,也可在该躯干T受到保 持的使用者S -边踩踏该台状体2的该踩踏位置F而一边使重心G朝前方移动时,使保持 体4相对于该本体3前后移动,以限制该使用者S的前倾。
[0051] 本发明的运动辅助装置也可在该使用者S的重心G朝前方移动时使该台状体2往 下方移动,以限制该使用者S的前倾。
[0052] 本发明的运动辅助装置也可在该使用者S的重心G朝前方移动时使该保持体4往 前方移动,或者,在该使用者S的重心G朝前方移动时使该保持体4往后方移动而限制该使 用者S的前倾。
[0053] 本发明的运动辅助装置也可形成为:该使用者S藉由踏板71踩踏该台状体2,该 踏板71以沿着从该本体3朝前上方延伸的轨道72移动自如的方式安装。
[0054] 藉由这些构件,在具有用以改变连杆体5、台状体2及/或保持体4的枢支位置且 改变保持体4的前后移动相对于台状体2的上下移动的距离的比的移动比可变手段时,不 但可调节使用者S的体格,也可调节由保持体4所支持的躯干T的前倾程度,从以提升体育 竞赛能力为目标的运动员到谋求增进健康的年长者,皆可依据使用者S的希望来改变运动 负荷。
[0055] 此外,与上述相同,在具有台状体2与本体3与保持体4且藉由保持体4保持在前 倾姿势Z的使用者S使重心G朝前方移动时,限制了使用者S的前倾,同时在一边使保持体 4前后移动而一边进行使用者S的前倾的限制时,可令使用者S的股关节确实地伸展,藉由 保持体4的移动量而容许踩踏位置F及使用者S的可动范围。
[0056] 这是与使台状体2上下移动而限制使用者S的前倾时同样地,可容许踩踏位置及 使用者S的可动范围的不同,使用者S可获得骨盆施压于膝盖的感觉。
[0057] S卩,只要使台状体2或保持体4相对于本体3相对移动,即可限制躯干T受到保持 时的使用者S的前倾,而可取得骨盆施压于膝盖的感觉、及容许踩踏位置F或使用者S的可 动范围的不同。
[0058] 再者,使台状体2于使用者S的重心G朝前方移动时往下方移动而限制使用者S 的前倾时,台状体2会从高度位置未改变的保持体4离开,且保持体4与台状体2的距离会 延伸。主要由股关节伸展来补足该距离的延伸量,可令使用者S进行与跑步的实际动作更 接近的动作。
[0059] 此外,也可藉由台状体2往下方的移动程度来调节对使用者S施加的负荷,给予使 用者S踢到坚硬地板的感觉或在沙地跑步的感觉等。
[0060] 与此相同,当使用者S的重心G朝前方移动时,在保持体4 一边往前方移动而一边 限制使用者S的前倾时,保持体4会从前后位置未改变的台状体2离开,使台状体2与保持 体4之间的距离延伸,且主要藉由股关节的伸展来补足该距离的延伸,而可获得骨盆施压 于膝盖的感觉,并且令使用者S进行跑步的实际动作。
[0061] 此外,此时的使用者S的前倾的限制是表示依保持体4的向前移动程度来决定使 用者S的前倾程度(受限制)的意思。
[0062] 与此相反,使用者S的重心G朝前方移动时,在保持体4 一边朝后方移动而一边限 制使用者S的前倾时,由于使用者S的重心G往前方移动,且躯干T (上半身)反而藉由保 持体4而往后方移动,故可更强力地促进股关节的伸展。再者,保持体4的后方移动也包含 朝后上方移动的情形。
[0063] 在以使用者S藉由踏板711而踩踏台状体2的方式构成,并将该踏板71以沿着从 本体3朝前上方延伸的轨道72移动自如的方式安装时,可藉由踏板71与轨道72来导引及 协助使用者S的脚且用力踩踏台状体2,使用者S可依其年龄层或目的而获得用力踩踏的感 觉,或来自台状体2的反作用力。
[0064] 发明效果
[0065] 根据本发明的运动辅助装置,躯干受到保持的使用者使重心朝前方移动时,藉由 使台状体或保持体相对于本体相对移动而限制使用者的前倾,令使用者进行伴随着重心移 动的以躯干为中心的动作,而进行与跑步、步行等实际动作极为接近的动作,由此,无论任 何使用者都可谋求有氧运动的训练效果的提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66] 第1图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运动辅助装置的剖面侧视图。
[0067] 第2图是第1实施方式的运动辅助装置的立体图。
[0068] 第3图是第1实施方式的运动辅助装置与显示部的示意图。
[0069] 第4图是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运动辅助装置的剖面侧视图。
[0070] 第5图是第2实施方式的运动辅助装置的立体图。
[0071] 第6图是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运动辅助装置的剖面侧视图。
[0072] 第7图是第3实施方式的运动辅助装置的立体图。
[0073] 第8图是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运动辅助装置的立体图。
[0074] 第9图是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的运动辅助装置的立体图。
[0075] 第10图是本发明第6实施方式的运动辅助装置的立体图。
[0076] 第11图是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的运动辅助装置的立体图。
[0077] 第12图是本发明第8实施方式的运动辅助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78] 以下,参照图式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79] 〈第1实施方式〉
[0080] 第1图至第3图是显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运动辅助装置1。
[0081] 该运动辅助装置1具有:供使用者踩踏的台状体2 ;从下方支持台状体2的前后较 长的本体3 ;配设于本体3上的保持体4 ;将台状体2的上下移动转换为保持体4的前后移 动的连杆体5 ;将台状体2朝上方弹推的上方弹推手段7。
[0082] "台状体2"
[0083] 如第1图、第2图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台状体2具有:前后较长的台框架框20 ; 将该台框架框20的前端部以摆动自如的方式枢支在本体3的台枢支轴21 ;及设置于台框 架框20上且具有踩踏面2a的踩踏面框22。
[0084] 台框架框20具有:朝前后延伸的左右的台框架23a、23b ;连结该左右台框架23a、 23b之间的4个连结部件24a、24b、24c、23d ;及将台框架框20连结至连杆体5的台连结部 25〇
[0085] 左右的台框架23a,23b是中空状的角柱,具有比本体3略短的前后长度。各台框 架23a、23b的剖面形成为上下较长的矩形。
[0086] 台状体2的4个连结部件24a至24d从前方到后方依序为:在台枢支轴21的正后 方位置连结左右的台框架23a、23b的前连结部件24a ;在比前后的中间位置更为后方而连 结左右的台框架23a,23b的前后两只的支持连结部件24b、24c ;连结左右的台框架23a、23b 的后端部的后连结部件24d。
[0087] 此外,4个连结部件24a至24d是中空状的角柱,各连结部件24a至24d的长度、即 左右的台框架23a、23b间的距离与使用者S的肩宽相同或略宽。
[0088] 再者,在各台框架23a、23b的前后中央部与后部,沿着各台框架23a、23b的长度方 向设置有多个后述安装踩踏面框22的安装部29的承孔。
[0089] 前连结部件24a的剖面也形成为矩形,朝前后较长的方向配置,前连结部件24a的 下表面设置于与左右的台框架23a、23b的下表面相同的高度位置(齐平状)。再者,此时, 也可遍及前连结部件24a后表面与各台框架23a、23b左右内表面而安装俯视呈大致三角形 的补强板。
[0090] 前后2根支持连结部件24b、24c连结左右的台框架23a、23b,并且支持上述台连结 部25、及上方弹推手段7的上端。
[0091] 2根的支持连结部件24b、24c为:设置于左右的台框架23a、23b的前后中间位置 的正后方(前连结部件24a与后连结部件24d的前后中间位置)的前支持连结部件24b、及 设置于从该前支持连结部件24b往后方离开达预定距离的位置(前支持连结部件24b与后 支持连结部件24c的前后中间位置)的后支持连结部件24c。
[0092] 虽然前后的支持连结部件24b,24c的剖面也形成为矩形,但其配置于上下较长的 方向而与前连结部件24a不同。
[0093] 前后的支持连结部件24b、24c的下表面设置于与左右的台框架23a、23b的下表面 相同的高度位置。再者,此时,平面图近乎三角形的补强板可安装横越前支持连结部件24b 的前表面侧及各台框架23a、23b的右或左侧内部表面侧,平面图近乎三角形的补强板可安 装横越后支持连结部件24c的后表面侧及各台框架23a、23b的右或左侧内部表面侧。
[0094] 在台状体2的前后的支持连结部件24b、24c之间,设有上述台连结部25,该台连结 部25具有:朝前后方向延伸的2根的台支持材;由这些台支持材所夹持的轴支持部件;及 从该轴支持部件的下端朝后方延伸的上摆动阻挡部件。
[0095] 左右的台支持材是中空状的角柱,配设于左右对称位置而遍及前支持连结部件 24b后表面与后支持连结部件24c前表面。
[0096] 各台支持材的剖面形成为上下较长的矩形。
[0097] 轴支持部件也为中空状的角柱,剖面为前后较长的矩形,且朝上下方向(与左右 的台框架23a、23b正交的方向)延伸。
[0098] 该轴支持部件的上表面位于与各台框架23a、23b上表面,及各支持连结部件24b、 24c上表面、各台支持材的上表面相同的高度位置,轴支持部件的下端部设置成从台框架框 20往下方突出。
[0099] 在该轴支持部件的突出方向中途部,以使长度方向朝向左右的方式设有供台连杆 连结轴52插通的筒体。
[0100] 上摆动阻挡部是中空状的角柱,剖面形成为大致正方形。
[0101] 在上摆动阻挡部的上表面的前后方向中途部朝上方突出地设有大致圆锥梯形的 缓冲部件26,该缓冲部件26的上表面在台状体2朝上方摆动达预定角度时,在本体3与后 述摆动阻挡连结部件36d的下表面抵接。
[0102] 缓冲部件26除了可以是橡胶等弹性材料之外,还可以是弹簧等吸收撞击的材料。
[0103] 轴部件从缓冲部件26的下表面往下方延伸,该轴部件将上摆动阻挡部上下贯穿 直到下表面。轴部件的下端部从上摆动阻挡部的下表面往下方突出,以螺帽等固定具安装 于轴部件的突出部分,由此将缓冲部件26固定于上摆动阻挡部。
[0104] 上摆动阻挡部的后端设有从该后端往下方突出的板状的突出部。
[0105] 该突出部的突出距离比上述螺帽等固定具的上下高度还长,即使台状体2朝上方 摆动而欲使上摆动阻挡部与运动辅助装置1的设置面接触,突出部会先触碰到设置面而保 护缓冲部件26的固定具。
[0106] 再者,此时,也可遍及上摆动阻挡部的上表面与轴支持部件的后表面而安装俯视 呈大致三角形的补强板。
[0107] 此外,大致圆锥梯形的每个左右缓冲部件26也以朝下方突出的形状设置于左右 的台框架23a、23b的后端部,这些缓冲部件26的下表面在台状体2朝下方摆动达预定角度 时,与本体3的本体框架框30的上表面抵接。
[0108] 台状体2的上述的台枢支轴21以将左右的台框架23a、23b的前端部贯穿的方式 安装,藉由设于本体3前部的上表面的台轴承部31进行轴承。
[0109] 因此,台状体2成为绕着该台枢支轴21进行圆周运动,但是,虽说是圆周运动,但 由于台状体3的摆动角度极为受限,且将台框架框20的前后长度设定为较长而尽量接近于 本体3的前后长度,因此可使台状体2的动作近似于沿着上下方向的直线移动。
[0110] 台状体2的上述的踩踏面框22具有:朝前后延伸的左右的面框架27、27 ;连结这 些左右的面框架27、27之间的5个连结部件;从上方覆盖这些左右的面框架27、连结部件 的踩踏面部件28 ;及将踩踏面框22安装至台框架框20的安装部29。
[0111] 踩踏面框22的左右的各面框架27由相同形状的2片板材左右并排而从具有与上 述台框架23a、23b大致相同的宽度且前后较长的板材的左右端缘朝上方突出而形成。
[0112] 各面框架27的上端边形成为,在侧视中从前端往后方直线地行进达预定距离后, 越往后方而逐渐升高的后方上升状。
[0113] 再者,各面框架27的后端边形成为,从框架后部直线地朝向后上方。
[0114] 左右的面框架27、27间的距离与上述台框架23a、23b间大致相同,且与使用者的 肩宽相同或略宽。
[0115] 此外,各面框架27的长度为比使用者S跑步时的步伐宽度还大的长度,该各面框 架27的长度成为上述踩踏面部件28的上表面部28a(踩踏面2a)的前后长度。
[0116] 踩踏面框22的5个连结部件从前方依序沿着左右的面框架27、27的上端形状设 为大致等间隔。
[0117] 5个连结部件也为中空状的角柱,剖面形成为前后较长的矩形。
[0118] 各连结部件的长度为比左右的台框架23a、23b间的距离还长,且也比使用者S的 肩宽、或左右脚之间充分宽的长度。
[0119] 再者,该连结部件的长度成为踩踏面部件28的上表面部28a (踩踏面2a)的左右 览度。
[0120] 踩踏面框22的踩踏面部件28从上方覆盖左右的面框架27、27及5个连结部件。
[0121] 踩踏面部件28具有上表面部28a、前表面部、左右侧面部、及后表面部。
[0122] 踩踏面部件28的上表面部28a(即,踩踏面2a)沿着后方上升状的各台框架23a、 23b上端被覆盖,因此,具有从上表面部2a前端往后方延伸达预定距离的平坦的部分2b、及 从该平坦的部分的后端逐渐变高的后方上升部分2c。再者,当使用者S踩踏(着地)到从 平坦的部分2b往后方上升部分2c的转接处时,容易获得来自台状体2 (踩踏面2a)的反弹 力。
[0123] 在踩踏面部件28的前表面部在由前方覆盖左右的面框架27、27的前端时,由于前 表面部的上下高度与各面框架27的上下高度大致相同,因此,藉由前表面部,不会从前方 向看到各面框架27。
[0124] 再者,踩踏面2a的表面施行有以橡胶等覆盖的防滑处理,且具有供使用者S以脚 踩踏的足够宽度。
[0125] 与该相同,在左右的侧面部从左右外方覆盖左右的面框架27、27时,由于侧面部 的形状在侧视中与各面框架27的形状大致相同或于后方略长,因此,藉由侧面部,不会从 左右外方看到各面框架27,及各连结部件。
[0126] 再者,由于踩踏面28的后表面部从后上方仅覆盖到左右的面框架27的后上端面, 因此,虽然不会看到各面框架27的后上端面,但由于除此之外的范围未被覆盖,因此,踩踏 面框22形成为后方开口状。
[0127] 踩踏面框22的安装部29形成为:前后细长的2片板材从具有与各台框架23a、23b 大致相同的宽度且前后细长的板材的左右端缘分别朝下方突出,在将该各台框架23a、23b 嵌入于该2片板材之间的状态下,被台框架23a、23b从上方覆盖。
[0128] 安装部29的前后长度比各个面框架27及踩踏面28的前后长度稍微短,且比于各 个面框架27中沿着前后直线延伸的下端边(具体地,从各个面框架27之前端稍微后面之 位置至面框架27之后端面开始往上延伸之位置的稍微前面之位置)之长度稍微短而形成。
[0129] 该前后较长的安装部29至少在前端部及后端部分别设有安装孔,使该安装孔与 设于各台框架23a、23b的中途部的多个承孔的任一者插通,藉由安装螺丝等固定具将踩踏 面框22固定于台框架框20。
[0130] 再者,在插通于安装孔时,藉由从多个承孔适当地选择,可依据使用者S的体格或 目的而变更踩踏面框22相对于台框架框20的前后位置。
[0131] "本体 3"
[0132] 如第1图、第2图所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本体3具有:前后较长的本体框架框30 ; 在该本体框架框30的前端部以摆动自如的方式枢支台状体2的台轴承部31 ;在本体框架 框30的前后中途部以摆动自如的方式枢支保持体4的保持轴承部32 ;及在本体框架框30 的前后中央部以摆动自如的方式枢支连杆体5的连杆轴承部33。
[0133] 本体框架框30具有:朝前后延伸的左右的本体框架34a、34b ;分别连结该左右的 本体框架34a、34b的前端及后端的前脚35a,后脚35b ;连结左右的本体框架34a、34b之间 的4个连结部件36a、36b、36c、36d。
[0134] 左右的本体框架34a、34b也为中空状的角柱,形成比各台框架23a、23b长达台轴 承部31等的量。此外,各本体框架34a、34b的剖面也形成为上下较长的矩形,但其上下长 度、左右宽度皆形成为比各台框架23a、23b还大(S卩,比各台框架23a、23b还粗)。
[0135] 针对本体3的前后脚35a、35b进行说明。前脚35a及后脚35b只要为将中空状的 角柱朝向左右进行配置等,可支持进行实际动作的使用者S及运动辅助装置1者即可,但是 也可为例如以下者。
[0136] 首先,对前脚35a进行说明,前脚35a具有:遍及本体框架34a、34b的左右前端而 安装的上梁部件、及经由多个缓冲部件安装在该上梁部件的下方的下梁部件。
[0137] 此时,上梁部件使与各本体框架34a、34b大致相同粗度的中空状的角柱朝向左 右,且朝剖面成为上下较长的矩形的方向配置。上梁部件的左右长度比本体框架34a、34b 的左右外侧面间的距离大,更比上述台状体2的踩踏面2a的左右宽度大。
[0138] 在上梁部件的下表面的左右端部及中央部分别设有大致圆柱状的缓冲部件,该缓 冲部件也与台状体2的缓冲部件26同样地,只要为弹簧等吸收撞击的材料即可。
[0139] 从缓冲部件的上下表面朝上下分别延伸有轴部件,该轴部件通过插通孔而往上下 梁部件之内进入达预定长度量。
[0140] 藉由该轴部件的进入而进行上梁部件对于下梁部件的平面方向的定位。
[0141] 此外,假设,即使有振动从台状体2或保持体4传递到本体3,由于仅使轴部件进入 至上下梁部件,因此,可容许上梁部件相对于下梁部件的平面方向的错位而使振动散逸。
[0142] 再者,也可以螺丝等将轴部件固定至上下梁部件,此时,藉由橡胶等吸收撞击的材 料所形成的缓冲部件而缓和振动。
[0143] 位于该缓冲部件的下方的下梁部件也为中空状的角柱,其剖面是前后较长的矩 形。下梁部件的前后宽度形成为比上梁部件的前后宽度更宽的宽度,使其与设置面的接触 面积更大。
[0144] 再者,前脚35a的上下梁部件的左右长度,比本体框架34a、34b的左右外侧面间的 距离大,更比上述台状体2的踩踏面2a的左右宽度还大。
[0145] 如此,藉由将前脚35a的前后宽度及左右宽度设为较大,可谋求运动辅助装置1的 更加稳定化,确实地支持台状体2、保持体4,可供使用者S在台状体2之上稳定地进行步 行、跑步等实际动作。
[0146] 再者,后脚35b除了遍及本体框架34a、34b的左右后端而安装这一点之外,有关上 梁部件、多个缓冲部件及下梁部件具有同样的构成。
[0147] 本体3的4个连结部件36a至36d从前方开始依序为:设于台轴承部31的正后方 位置的前连结部件36a ;设在从左右的台框架23a、23b的前端开始大致3分之1的位置且为 设在该保持轴承部32的下方的保持连结部件36b ;在左右的台框架23a、23b的大致前后的 位置且为设在该连杆轴承部33的下方的连杆连结部件36c ;设在从左右的台框架23a、23b 的前端开始大致3分之2的位置且为设在台状体2的上摆动阻挡部的上方的摆动阻挡连结 部件36d。
[0148] 此外,4个连结部件36a至36d也为大致中空状的角柱,各连结部件36a至36d的 长度、即左右的本体框架34a、34b间的距离,与左右的台框架23a、23b间的距离大致相同, 且与使用者S的肩宽相同或略宽。
[0149] 前连结部件36a朝剖面为上下较高的矩形的方向配置,且设置为前连结部件36a 的上表面与支持台轴承部31的支持板31a的下表面抵接,藉由前连结部件36a而将支持台 轴承部31的支持板31a的后部予以支持。
[0150] 保持连结部件36b是左右端部被切开而在主视下呈大致L字形,不仅遍及左右 的本体框架34a、34b的左右内表面,而且从左右内表面遍及到下表面,而可与各本体框架 34a、34b 连接。
[0151] 再者,在保持连结部件36b前表面也可安装遍及左右的本体框架34a、34b的左右 内表面的补强板,此时,以补强板的后表面与保持连结部件36b上表面支持保持轴承部32 的轴承构件。
[0152] 此外,此时的补强板的下端与各本体框架34a、34b的下表面大致相同高度。
[0153] 连杆连结部件36c也与保持连结部件36b同样地,左右端部被切开为在主视下呈 大致L字形,可从纵横2方向连接于各本体框架34a、34b,而谋求强度的提升。
[0154] 连杆连结部件36c后表面也可与保持连结部件36b同样具有补强板,此时,从保持 连结部件36b后表面遍及到各本体框架34a、34b的左右内表面连接补强板,以该补强板的 前表面与连杆连结部件36c上表面支持连杆轴承部33的轴承构件。
[0155] 再者,此时的补强板的中央上部及连杆连结部件36c的中央前部形成有上述连杆 体5摆动时不会接触的缺口(逃逸口)。
[0156] 摆动阻挡连接材36d朝剖面为前后较长的矩形的方向配置,摆动阻挡连结部件 36d的上表面在与各本体框架34a、34b的上表面相同的高度位置成为齐平状。
[0157] 摆动阻挡连结部件36d的下表面配备在与上摆动阻挡部的缓冲部件26的上表面 抵接的位置,藉由该抵接,来防止台状体2往上方摆动到预定角度以上。
[0158] 再者,在摆动阻挡连结部件36d的左右中途部在左右对称位置分别保持有具有比 轴部大直径的头部的销,该销是由后方往前方保持为贯通状。
[0159] 在本体3的本体框架框30后下部,设有支持上方弹推手段7的下端的支持板。该 支持板遍及各本体框架34a、34b的左右内表面与后脚35b的上梁部件的前表面而接合。
[0160] 再者,支持板的下表面与左右的本体框架34a、34b下表面、及后脚35b的上梁部件 的下表面成为大致齐平状。
[0161] 再者,在本体框架框30的后端上部,也可设有限制台状体2的下方摆动的摆动阻 挡部件。
[0162] 该摆动阻挡部件是例如将剖面为前后较长的矩形且中空的角材(较低部分)与该 角材的高度约为该角材的2倍且剖面为大致正方形的角材(较高部分)予以前后排列而成 为侧视下呈大致L字形(阶梯状)的部件,配置于本体框架框30的后脚35b的上梁部件的 上表面。
[0163] 摆动阻挡部件以侧面板分别封闭有开口的左右外方侧,将该侧面板往前下方移动 达预定距离,从左右外方覆盖各本体框架34a、34b的左右外表面。
[0164] 对形成于该被覆盖的部分的前后较长的长孔插通螺丝等固定具,将摆动阻挡部件 固定于左右的本体框架34a、34b。
[0165] 当将在该固定具的固定位置设于长孔的靠近前方时,台框架框20后下表面的缓 冲部件26成为与摆动阻挡部件中的较低部分的上表面抵接,而使台状体2的下方摆动范围 变宽。
[0166] 与此相反,当将固定位置设于长孔的靠近后方时,台框架框20的缓冲部件26与摆 动阻挡部件的较高部分的上表面抵接,而使台状体2的下方摆动范围变窄。
[0167] 如此,在使用摆动阻挡部件时,可依使用者S而变更台状体2的摆动范围。
[0168] 再者,该摆动阻挡部件所容许的摆动范围较浅(较小)时,使用者S可获得"在踩 踏于踩踏面2a途中脚踏实地"的接地感(例如,像是维持预定速度跑步的中途跑(中途快 跑))。
[0169] 此外,摆动阻挡部件所容许的摆动范围较深(较大)时,使用者S可获得"反作用 力随着踩踏于踩踏面2a而下沉就相应地变大"的感觉,获得来自踩踏面2a的反弹力,不是 将脚抬起而是把脚抬高(例如,像是逐渐提高速度的加速跑步)。
[0170] 本体3的台轴承部31藉由固定在本体框架框30前部的支持板31a上的一对轴承 构件,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持台状体2的台枢支轴21。
[0171] 再者,台轴承部31系以可充分地支持台状体2上的使用者S的体重或由实际动作 中的踩踏所造成的反作用的强度,材料、壁厚等,形成台枢支轴21与其轴承构件。
[0172] 此外,保持轴承部32的左右一对的轴承构件在位于本体框架框30的前后中途部 (从前端开始大致3分之1的位置)的保持连结部件36b上立设成从本体框架框30上表面 往上方突出。
[0173] 各轴承构件在上下方向由长的板材构成,该板材的上部形成为大致圆弧状。在该 圆弧状部分的中心附近设有供保持枢支轴41插通的孔,具有与该孔的直径相同内径的筒 体,设于左右外表面侧。
[0174] 从该筒体的外周面的下端朝向下方形成有凸缘(flange),使轴承构件的强度提 升。
[0175] 藉由此种左右一对的轴承构件,在比本体框架框30上表面高的位置(与台状体2 的台枢支轴21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转动自如地支持保持体4的保持枢支轴41。
[0176] 再者,如同保持轴承部32般,连杆轴承部33也在位于本体框架框30的前后中途 部(从前端开始大致3分之2的位置)的连杆连结部件36c上立设有左右一对的轴承构件, 其立设高度略超过本体框架框30上表面的程度。
[0177] 各轴承构件由在侧视下呈大致正方形的板材所构成,该板材的上部形成为大致圆 弧状。
[0178] 再者,下述几点与保持轴承部32相同:在该圆弧状部分的中心附近设有供连杆枢 支轴51插通的孔,且具有与该孔的直径相同的内径的筒体设于左右外表面侧;及从该筒体 的外周面的下端朝向下方形成有凸缘,以使轴承构件的强度提升。
[0179] 藉由此种左右一对的轴承构件,在比本体框架框30上表面稍低的位置转动自如 地支持连杆体5的连杆枢支轴51。
[0180] "保持体4"
[0181] 如第1图、第2图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保持体4不仅包含即使施加有前倾的使用 者S的体重,也可从前方抵接于胸部而支持使用者S的抵接部分(后述衬垫体44),还包含 支持该抵接部分的构件、及使该抵接部分与本体3连结的构件。
[0182] 具体而言,保持体4具有:在侧视下形成为大致C字形的保持框架40 ;将该保持框 架40摆动自如地枢支于本体3的保持枢支轴41 ;在该保持枢支轴41的后下方与设在保持 框架40的后端部的连杆体5连结的保持连结部42 ;以从保持框架40的上部更为延伸的方 式设置的支持构件43 ;及属于藉由该支持构件43而安装的抵接部分的衬垫体44。此外,衬 垫体44也可安装感测器,该感测器经由与使用者S的抵接部位4a而测量使用者S的血流 的搏动,藉由运算部将所测量的脉动转换为心跳数。
[0183] 再者,在第1实施方式中,也可对保持体4的保持连接部42设置移动比可变手段, 该可变手段可设在台状体2侧的台连结部25或连杆体5侧,或者,也可不设置该可变手段。
[0184] 此外,在本发明中,并不限于第1至第3实施方式所示的以抵接于使用者S的衬垫 体44,及支持该衬垫体44成为前后摆动(移动)自如者的整体来构成保持体4的情况,如 后述第4至第8实施方式所示,由于经由伸缩自如的支持棒材40A或移动体81等而安装于 本体3的衬垫体也相对于本体3而相对地移动,因此,也包含以衬垫体本身构成保持体4的 情况。
[0185] 保持框架40具有:从台状体2前部下方的本体框架框30间朝前上方直线地延伸 的保持框架下部40a ;在该保持框架下部40a前端更往上方弯曲而直线地延伸的保持框架 中途部40b ;及在该保持框架中途部40b的上端弯曲后朝向上方直线地延伸的保持框架上 部40c。再者,保持框架40可一体形成而不区分为下部40a、中途部40b、及上部40c,其形 状也可为在侧视下朝前方弯曲的大致弦月状等。
[0186] 此外,保持框架各部40a至40c的中空状的部分彼此连通的角柱,剖面形成为前后 较长的矩形。
[0187] 再者,保持框架下部40a设有供保持枢支轴41朝左右方向插通的孔,具有与该孔 的直径相同内径的筒体设于保持框架下部40a的左右外表面侧。
[0188] 从该筒体的外周面沿着保持框架下部40a的长边方向朝向前上方与后下方形成 有预定长度的凸缘,使所支承的筒体的强度提升。
[0189] 再者,使用后述定位构件时,在保持框架下部40a上表面且保持枢支轴41的正后 方,安装用以固定该定位构件的凸缘、在该凸缘内用以卡止定位构件的上端部的舌片。
[0190] 此时,保持框架下部40a的凸缘具有:沿着保持框架下部40a的上表面延伸且前后 较长的细长的板材;及从该板材的左右两端边排列2个而坚起的立设片。于该立设片的下 端设有定位构件的固定用的孔。
[0191] 保持框架下部40a的舌片在凸缘的2个立设片之间从立设片的长度方向中途部往 前上方延伸预定距离之后,以与保持框架下部40a的上表面大致平行的方式弯曲而形成。
[0192] 保持枢支轴41以将保持框架下部40a的长边方向中途部左右贯穿的方式安装,藉 由设在本体3的前后中途部的保持连结部件36b上表面的保持轴承部32进行轴承。
[0193] 因此,保持体4成为绕着该保持枢支轴41进行圆周运动。再者,保持体4的圆周 运动也与台状体2的圆周运动同样地,由于保持体4的摆动角度受限,故保持体4的动作可 近似于沿着前后方向的直线移动。
[0194] 保持体4的与连杆体5连结的保持连结部42,也可兼用为移动比可变手段,在以下 针对此时的移动比可变手段进行说明。
[0195] "移动比可变手段"
[0196] 移动比可变手段是变更连杆体5与保持体4的枢支位置,以改变保持体4的前后 摆动相对于台状体2的上下摆动的距离的比的机构。
[0197] 移动比可变手段具有:固定于保持框架下部40a的下端的筒框:转动自如地嵌入 至该筒框的内部的大致圆柱状的旋转构件;及用以进行该旋转构件的旋转方向的定位的定 位构件。
[0198] 移动比可变手段的筒框的轴心方向的厚度与保持框架下部40a的左右宽度大致 相同,且形成为大致环状。
[0199] 在该筒框的接近于保持框架下部40a的下表面的部分设有朝径方向贯穿筒框的 紧固孔,在该紧固孔内以可自由突出缩回的方式安装有突出于筒框的内周面的内六角固定 螺钉等卡合片。
[0200] 此外,在筒框的上部,也在定位构件设置供后述突片朝径方向通过筒框的贯穿孔。
[0201] 旋转构件的轴心方向的厚度与保持框架下部40a的左右宽度大致相同,且形成为 圆盘状。
[0202] 于旋转构件的下部的外周面,在厚度方向中央且沿着周方向设置有与从筒框的下 部的内周面突出的卡合片对应的卡合沟。
[0203] 因此,藉由使旋转构件的卡合沟与筒框的卡合片进行卡合,可使旋转构件在筒框 内旋转而左右位置不会产生错位。
[0204] 再者,旋转构件在从其轴心离开的位置设有供用以连结保持体4与连杆体5的保 持连杆连结轴53朝左右方向通过的插入孔。即,保持连杆连结轴53从旋转构件的轴心"偏 心"。
[0205] 再者,该"偏心"表示藉由使旋转构件旋转而改变从保持连杆连结轴53到保持枢 支轴41的距离、及从保持连杆连结轴53到连杆枢支轴51的距离(即,变更连杆体5与台 状体2及/或保持体4的枢支位置)。
[0206] 结果,台状体2即使摆动达相同角度,也会因为保持连杆连结轴53的"偏心程度" 而改变从该连结轴53到各枢支轴41、51的距离(保持体4的摆动角度),S卩,改变保持体4 的前后摆动相对于台状体2的上下摆动的距离之比。
[0207] 于偏心的保持连杆连结轴53与旋转构件的轴心的大致相反侧的外周面设有3个 卡止穴。
[0208] 该3个卡止穴在旋转构件的外周面,在轴心方向(厚度方向)中央朝周方向大致 等间隔地配置,可供上述定位构件卡止。
[0209] 在第1图中,以定位构件所选择的是第1卡止穴,将选择该第1卡止穴时的保持体 4的前后摆动相对于台状体2的上下摆动的距离设为100。
[0210] 此时,使旋转构件在筒框内旋转,选择沿着旋转构件的周方向位于比第1卡止穴 更前方的第2卡止穴时,保持体4的前后摆动相对于台状体2的上下摆动的距离成为200。
[0211] 更使旋转构件在筒框内旋转,选择沿着旋转构件的周方向位于比第2卡止穴更前 方的第3卡止穴时,保持体4的前后摆动相对于台状体2的上下摆动的距离成为300。
[0212] 定位构件是沿着保持框架下部40a的上表面配置的长形状的构件,其整体长度系 比从旋转构件的轴心到保持枢支轴41的长度稍短。
[0213] 定位构件具有:细长的板材:设于该板材的下端部的突片;设于板材的中途部的 固定筒;及设于板材的上端部的卡止孔。
[0214] 定位构件的突片通过筒框的上部的贯穿孔,与旋转构件的3个卡台穴的任一者卡 合。
[0215] 藉由该卡合决定旋转构件的"偏心程度",改变从保持连杆连结轴53到各枢支轴 41、51的距离,可变更保持体4的前后摆动相对于台状体2的上下摆动的距离的比。
[0216] 定位构件的固定筒将其轴心朝向左右而安装在板材的下表面侧的中途部,轴心方 向的长度与板材的左右宽度相同。
[0217] 固定筒在使定位构件的突片卡合于卡合孔时,位于与保持框架下部40a的凸缘的 固定用的孔插通的位置。
[0218] 因此,以螺丝等固定具插通并固定该固定用的孔与固定筒两者,使定位构件固定 于保持框架下部40a。
[0219] 定位构件的卡止孔位于可与保持框架下部40a的舌片卡止的位置,并且形成为卡 止孔的左右宽度比舌片的左右宽度还大等相对于舌片具有裕度的大小。
[0220] 因此,可维持在将舌片卡止于卡止孔的状态,而使以卡止部位为中心使定位构件 整体朝上方摆动、或朝前后方向挪移,而容易将定位构件的突片卡止于旋转构件的卡止穴。
[0221] 如此,将移动比可变手段设于运动辅助装置1时,可依使用者S的喜好而改变保持 体4的前后摆动(移动)相对于台状体2的上下摆动(移动)的距离的比。
[0222] 此外,由移动比可变手段造成的距离的比的变更,也可藉由马达等驱动源来进行。
[0223] 尤其是如第2图中所示,保持体4的支持构件43具有:相对于保持框架上部40c 的上端设置成可绕着左右轴摆动自如的大致Y字形的衬垫支持部43a ;遍及于该衬垫支持 部43a与保持框架上部40c之间的角度调整部43b。
[0224] 保持体4的衬垫支持部43a以2根剖面大致圆形的管材左右对称地弯曲而成为大 致Y字形,并以板材从下方支持其基部,该板材的前下部藉由左右轴而枢支于保持框架上 部40c的上端。
[0225] 此外,该衬垫支持部43a也可兼用为使用者S乘坐于台状体2上时或采取前倾姿 势Z时的握持部。
[0226] S卩,在握住衬垫支持部43a时,即使使用者S胸部抵住衬垫体44时本来处于前倾 状态(即,即使使用者S的重心G位于比踩踏台状体2的位置F更前方),使用者S也可采 取前倾姿势Z而不会破坏平衡。
[0227] 保持体4的角度调整部43b只要可调整衬垫体44相对于倒持框架上部40c的角 度,则可为任一种机构,例如,角度调整部43b也可遍及于衬垫支持部43a的分歧为大致Y 字形的部分与保持框架上部40c的中途部之间而设置。此时,也可依使用者S的身高、体格 等选择与保持框架上部40c的中途部之间的距离而固定。
[0228] 角度调整部43b具有:在衬垫支持部43a侧受左右轴所枢支的内筒;可供该内筒 插入且在保持框架上部40c侧受左右轴枢支的外筒;及用以进行这些内筒、外筒的定位的 固定具。
[0229] 在角度调整部43b的内筒沿着长度方向设有多个调整孔,此外,在外筒的上端部 设有用以供固定具通过而进行固定的固定孔。
[0230] 因此,从多个调整孔适当选择,以衬垫支持部43a相对于保持框架上部40c的角度 固定,由此,可依使用者S的身体尺寸或所希望的前倾角度α等而变更衬垫体44的高度位 置/前后位置,而可对应于各种使用者S。
[0231] 保持体4的衬垫体44的左右宽度落在使用者S的两手臂间的范围,且形成为可供 使用者S的胸部从前方抵接的轴状,用以保持前倾姿势Ζ的使用者S。
[0232] 衬垫体44能够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也可在内部具有吸收撞击的胶状的材料, 即使施加了前倾的使用者S的体重,也可充分凹入而柔软地支持使用者S (胸部)。
[0233] 此外,也可将衬垫体44形成为大致圆柱状,也可形成为即使使用者S的体重未施 加在此时的抵接面44a(4a),其左右中央仍会沿着躯干Τ前面凹入的形状。
[0234] 再者,只要可藉由衬垫体44来保持前倾的使用者S,则衬垫体44除了仅抵接胸部 (胸衬垫)以外,还可以是从腹部抵接到胸部而从前方支持使用者S或抵接于腹部(腹衬 垫),在对使用者S的甩手等不会造成妨碍的范围内,也可从腋下到肩上而从前方支持肩关 节。
[0235] 此外,也可组合以上所述,只要可从腹部覆盖到胸部、两肩上或两侧腹而从前方支 持保持使用者S的躯干T,由此维持使用者S双手放开(即,不使肩胛骨周边的肌肉进行不 必要的收缩而呈放松的状态)时本来会跌倒的前倾姿势Z (重心G位在比踩踏台状体2的 位置更前方的姿势),则可为任何形状的衬垫体44。
[0236] 此外,在衬垫体44覆盖到使用者S的两肩、两腋下时,也可使其两肩之间、两腋下 之间的空间可依使用者S的体型而改变。
[0237] 再者,衬垫体44也可安装感测器,该感测器经由与使用者S的抵接面44a而测量 使用者S的血流的搏动,藉由计数电路将所测量的搏动转换为心跳数。
[0238] 〃连结体5"
[0239] 如第1图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连结体5具有:配置成前后较长的连杆框50 ;将该 连杆框50的中途部摆动自如地枢支于本体3的连杆枢支轴51 ;将连杆框50的后端与台状 体2连结的台连杆连结轴52 ;将连杆框50的前端与保持体4连结的保持连杆连结轴53。
[0240] 连杆框50只要可将台状体2的上下摆动(移动)转换为保持体4的前后摆动(移 动),则可为任一种构成,例如,也可形成为具有左右一对的细长连杆板及连结左右的连杆 板的2个连结部件的构成。
[0241] 此时,连杆体5的左右的连杆板的前后端分别形成为大致圆弧状,且从左右外方 夹持设置成在台状体2朝下方突出的轴支持部件、及保持体4的保持连结部42的两方。
[0242] 在连杆板的中途部设有供枢支于本体3的连杆枢支轴51插通的孔,而具有与该孔 的直径相同的内径的筒体设于左右的连杆板之间。
[0243] 此外,2片连杆板的左右外表面由本体3的连杆轴承部33 (左右的轴承构件)所夹 持。
[0244] 再者,该筒体也兼用作为连结左右的连杆板的第1个连结部件。
[0245] 在连杆板的后部设有供与台状体2连结的台连杆连结轴52插通的插通孔。
[0246] 再者,在设有移动比可变手段时,于连杆板的前部设置有供与保持体4连结的保 持连杆连结轴53插通且具有长度的长孔。
[0247] 此时,藉由使保持连杆连结轴53于连杆板的长孔内滑动,即使移动比可变手段的 旋转构件旋转而改变从保持连杆连结轴53到保持枢支轴41的距离、或从保持连杆连结轴 53到连杆枢支轴51的距离,也可维持连杆体5与保持体4的相对转动自如的连结状态。
[0248] 连杆体5的2个连结部件为上述筒体及在该筒体的后方连结左右连杆板的后连结 部件。
[0249] 该后连结部件组合从筒体的后周面沿着连杆板的长边方向往后方延伸的板材,及 与该板材正交的板材2片,而构成为在侧视下呈大致T字形。
[0250] 该大致T字形的后连结部件与筒体在使用者S用力踩踏台状体2的力量转换为使 保持体4往前方移动的力量时,也与连杆体5的左右的连杆板稳固地连结。
[0251] "上方弹推手段7"
[0252] 如第1、2图所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上方弹推手段7抵抗使用者S对于台状体2 的踩踏面2a的踩踏而将台状体2往上方弹推,例如,由弹簧、气压缸、油压缸等构成。
[0253] 上方弹推手段7的上端支持在台状体2前后中央部的后支持连结部件24c的后表 面,其下端支持于本体3后部的支持板,左右成对且配备在左右对称位置。
[0254] 在此,构成为,上方弹推手段7的弹推方向从支持板朝向后支持连结部件24c,即 朝向前上方,可充分地承受使用者S采取前倾姿势时的踩踏方向的方向。
[0255] 即,由于使用者S抵抗弹推手段7的弹推力而以更强的力量踩踏台状体2,故也可 提升训练负荷。
[0256] 再者,上方弹推手段7的弹推力经由连杆体5传递而作为使保持体4进行后方摆 动的力量。
[0257] 此外,例如,使用空气阻尼器作为上方弹推手段7时,使用者S会感觉到反弹力相 对于踩踏稍微较晚从踩踏面2a弹回。使用弹簧作为上方弹推手段7时,使用者S会从踩踏 面2a获得反弹力/反应相对于踩踏较早且与踩踏面2a的踩踏距离(向下移动距离)成正 比的反作用力。
[0258] "显示部 12"
[0259] 如第3图中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运动辅助装置1中,也可在保持体4的保持框 架40或支持构件43设置控制用的框体11及该框体11的显示部12(特别是第3图中左 上的概略图),该框体11作为显示部12的选单画面,以声音或节奏影像教导对于运动辅助 装置1的搭乘方式、输入保持体使用者S的体重、性别、年龄等个人资料(属性)、控制电视 (television, TV)观赏或音乐播放等。
[0260] 再者,只要可以电动方式变更台状体2的踩踏面2a的位置、或保持体4的衬垫体 44的高度等,则也可如第3图所示,设为从显示部12的选单画面移转到依使用者S的体格、 体力等来调整台状体2的踩踏面2a的前后左右位置或倾斜(负荷调整)、及保持体4的衬 垫体44的高度位置的调整画面(特别是第3图中的右上概略图)。
[0261] 再者,显示部12由触控面板(触控按钮)构成,藉由操作显示部12的触控按钮,可 藉由输入来调整踩踏面2a的位置(基本位置(base Position))、或衬垫体44的位置(衬 垫位置(padposition))及踩踏面2a的倾斜、或选择慢跑、跑步、快跑等实际动作,或实际动 作的时间。
[0262] 框体11内设有根据所输入的使用者S的个人资料来计算适于使用者S的值(台 状体2的踩踏面2a的位置、或保持体4的衬垫体44的高度、使用者S本身的前倾角度α、 移动速度、移动距离)的运算部。
[0263] 再者,框体11也可具备供记忆有使用者S的个人资料的USB插入的USB埠,此时, 也可从USB读取个人资料、或将利用运算部所计算的总距离或总消耗卡路里等记录在USB。 进而,框体11也可具有行动电话的充电器或饮料架。
[0264] "使用方式"
[0265] 针对第1实施方式的运动辅助装置1的使用方式进行说明。
[0266] 首先,使用者S站立于台状体2的踩踏面2a上,一边抓住保持体4的支持构件43 等而一边使胸部接触衬垫体44的抵接面4a,而采取重心G位于比踩踏台状体2的位置F更 前方的前倾姿势Z。
[0267] 只要具有台状体2的踩踏面部件28的前后位置、保持体4的支持构件43相对于 保持框架40的角度(衬垫体44的高度)、及移动比可变手段,该前倾姿势Z的使用者S即 可藉由该可变手段进行保持体4的前后摆动相对于台状体2的上下摆动的距离比的变更, 以配合其体重或希望的负荷等而成为适当的负荷。
[0268] 此外,若具有可自动进行这些变更的驱动源/机构,且可以显示部12进行操作,则 可利用显示部12的触控按钮来输入使用者S的体重、性别、年龄等属性,根据这些属性与使 用者S所希望的运动负荷的程度(可从高负荷到低负荷阶段性选择),以显示部12通知藉 由运算部所算出的适当的前倾角度α。看到通知的使用者S操作触控按钮,而使踩踏面部 件28的前后位置、衬垫体44的高度、台状体2的上下摆动与保持体4的前后摆动的距离比 与使用者S的指示配合。
[0269] 该前后位置、高度、距离比的调整,在使用者S实际上成为前倾姿势Z的状态下进 行调整,而可供使用者确认前倾程度。
[0270] 再者,若使用者S是以提升体育竞赛能力为目标的运动员,也将前倾角度α设定 为较小,在股关节Κ较僵硬(可动范围狭窄)时、或高龄者及以康复为目的时等,将前倾角 度α设为较大。此外,可将框体11安装为摆动状,令使用者在站立状态也可进行显示部12 的观看、或触控按钮的操作,以缓和使用者S的负担。
[0271] 如此,由于因应本身状态采取前倾姿势Ζ的使用者双手放开,因此,当然可进行上 述触控面板操作,并且肩胛骨周边的肌肉不会进行不必要的收缩而成为放松状态。
[0272] 再者,由于可令使用者S维持本来会跌倒的前倾姿势Ζ,故脚踩踏时可容易获得骨 盆施压于膝盖的感觉。
[0273] 之后,处于前倾姿势Ζ的使用者S -边将膝盖左右交互地抬起,一边将与抬起的膝 盖相反侧的脚朝下摆动而踩踏台状体2的踩踏面2a (此时踩踏的位置成为当初的踩踏位置 F)。
[0274] 随着该踩踏,台状体2会下沉(朝下方摆动),且保持体4朝前方摆动,由此使保持 体4从台状体2离开,而使台状体2与保持体4之间的距离延伸。
[0275] 此时,使用者S的上半身(躯干T)的前倾会因保持体4而受到限制,再者,使用者 S以脚踩踏的位置F与当初相同,因此,在使用者S的身体中,前后移动自如的部位仅有骨盆 周边。
[0276] 因此,从保持体4到台状体2的距离所延伸的量主要只以骨盆周边的动作来补足, 即以股关节K的伸展来补足,使用者S以与当初相同的踩踏位置F踩踏台状体2,并且令使 用者S (躯干T)前倾而使重心G往前方移动,使用者S的重心G的向前移动主要藉由股关 节K的伸展(或者是股关节K的伸展与膝关节Η的伸展连动)来进行,由股关节K的伸展 造成的重心G的移动比由躯干Τ的前倾造成的重心G的向前移动多。
[0277] 因此,可令使用者S的股关节确实地伸展,并可令任何使用者S都能进行与跑步, 步行等实际动作极为接近的动作,即可成为使用下半身的状态("一边将骨盆往前推而一边 进行的重心移动")。
[0278] 此外,主要使用股关节Κ周边的大肌肉群、及后股关节Κ至膝关节Η的大腿部的肌 肉群,而可提升因大肌肉群的肌肉收缩所产生的有氧运动的训练效果。
[0279] 此外,与已知的车轴移动式脚踏车测功器不同,由于在确实的基台以拇指球用力 踩踏具备踩踏面2a的台状体2,因此,可获得极为接近实际动作的一边从台状体2承受反作 用力而一边前进的感触。
[0280] 即,使用者S本身脚的运动轨迹不会受到踏板等束缚,而可同时进行与各使用者S 的体格或肌力、关节的可动范围对应的自由动作与"一边将骨盆往前推而一边进行的重心 移动"。
[0281] 正因为脚的动作自由,故可得知各使用者实际上跑步时的姿态,即可得知跑步的 实际动作(MasterRun(注册商标))。与此同时,也成为令使用者S学习到更佳姿态(Real Run (注册商标))的契机。
[0282] S卩,使用者S可在空中平衡良好地迅速切换左右脚,可容易地习得适于将力量传 递至踩踏面2a(地面)的躯干T的线条、及股关节、膝关节Η、脚踝的角度。
[0283] 与此同时,使用者S正确地将力量传递至踩踏面2a,由此,由于反而可从踩踏面2a 获得反作用力,将脚自然地朝前方抬高(并非抬起而是抬高),故可容易地习得在放松状态 下的理想姿态(跑步动作、步行动作)。
[0284] 此外,由于台状体2及保持体4受到枢支,因此仅在各枢支轴与本体3接触,而使 台状体2及保持体4与本体3的接触范围变得狭小,可使由摩擦造成的损失及声音变小。
[0285] 再者,从保持体4的摆动来看,保持体4整体朝前方移动时的反作用藉由绕着枢支 轴的圆周运动而往前后方向散逸而受到抑制,可使运动辅助装置1整体难以往前方偏移。
[0286] 再者,虽也可能有台状体2的踩踏位置F前后移动、或每个使用者的S股关节K的 可动范围不同的情形,可藉由台状体2进行上下摆动、或保持体4进行上下摆动的量而容许 这些情形。
[0287] 再者,也可藉由台状体2往下方的摆动程度来调节对使用者施加的负荷,给予使 用者S踢到坚硬地板的感觉或在沙地跑步的感觉等。
[0288] 再者,若左右任一脚的踩踏结束,使用者S以相反侧的脚踩踏台状体2,但在切换 至|J相反侧的脚的期间,台状体2会回到原本的上下位置。
[0289] 训练时的使用者S以左右节奏良好适当的循环反复进行此种踩踏。
[0290] 此外,训练中即时(real time)监控/显示由设于保持体4的感测器所检测的心 跳数等各种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储存在运算部的存储器。
[0291] 训练结束后,在显示部12显示消耗卡路里等训练结果。
[0292] 在上述中,虽设为以左右任一脚踩踏,但也可以左右两脚同时踩踏。
[0293] 〈第2实施方式〉
[0294] 在第4图,第5图中,显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运动辅助装置1。
[0295] 该第2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最大的差异点在于:台状体2未受到枢支,而是 以上下移动自如的方式经由支持连杆6连结于本体3,并且保持体4也未受到枢支,而是藉 由滚轮导件以前后线性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持在本体3。
[0296] 第2实施方式的特征的支持连杆6具有左右的前支持连杆6a,6a、及左右的后支持 连杆6b,6b,左右各个前后支持连杆6a,6b的上端枢支连接于台状体2,下端枢支连接于本 体3。
[0297] 再者,由于前支持连杆6a与后支持连杆6b的长度大致相等,且前后支持连杆6a, 6b的上端间的距离与下端间的距离也大致相等,故前后支持连杆6a,6b与台状体2、本体3 在侧视下构成为大致平行四边形。
[0298] 以此种方式构成为平行四边形,因此,台状体2可相对于本体3维持上表面(踩踏 面2a)的角度而绕着枢支前后支持连杆6a,6b下端的轴摆动。
[0299] 因此,如第4图中所示,在前后支持连杆6a,6b的角度为从水平到未达43度的范 围内,沿着上下方向的移动量会变多,此外,若前后支持连杆6a,6b的摆动角度变小,则台 状体2会近似于朝后下方斜向地移动。
[0300] 即,在第2实施方式中,台状体2可进行包含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的移动(斜向移 动),即便使用者S的踩踏方向在前倾姿势Z中成为斜向时,使用者S也可容易地得到踩踏 感觉。
[0301] 再者,使用2根支持连杆6时,可维持在保持台状体2的踩踏面2a的角度的状态 而实现斜向的移动。
[0302] 再者,在台状体2中,设有用以调节踩踏面2a的前倾角度的角度变更手段2a,可依 使用者S选择容易踩踏的角度(参照第7图的踩踏面2a)。
[0303] 此外,在台状体2的侧面中,设有将上方摆动角度抑制在预定的值(例如,未达45 度)的阻挡件。
[0304] 第2实施方式的本体3中,沿着本体框架框30的长边方向,将直线状的滚轮导件 30C左右成对地分别设于本体框架框30的左右内面的前部与中途部。该滚轮导件30C与设 于保持体4的保持框架下部40a的滚轮40B卡合。
[0305] 此外,从本体框架框30的前内面朝后方突出状地设有大致圆锥梯形的缓冲部件 30D,该缓冲部件30D前端的后表面配置为在保持体4朝前方移动(前方线性移动)时可与 保持框架下部40a前表面抵接。
[0306] 再者,在本体框架框30的前支持连杆6a的枢支连接位置下方,也于连结左右的本 体框架34a、34b的连结部件上朝前方突出状地设有缓冲部件30D。
[0307] 该缓冲部件30D的前端的后表面配置为在保持体4进行后方移动(后方线性移 动)时可与保持框架下部40a的后表面抵接。
[0308] 第2实施方式的保持体4,在其保持框架40下部40a前部与后部的左右外表面分 别设有滚轮40B,该滚轮40B卡合于上述前后的滚轮导件30C,由此配置成可于本体框架框 30内的前部到中途部前后线性移动自如。
[0309] 再者,只要保持体4为前后线性移动自如,则也可为沿着直线状的轨道前后移动 的机构,而非为滚轮导件30C与滚轮40B。
[0310] 此外,保持体4保持框架上部40c以可自由选择角度的方式固定于保持框架中途 部40b,衬垫体44以绕着左右轴上下摆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保持框架40c上端。
[0311] 再者,衬垫体44构成为,以弹簧等弹推手段44b朝下方摆动的方向弹推,衬垫体44 依使用者S的前倾程度而抵抗使用者S的前倾且朝前方摆动自如。此外,在衬垫体44的前 表面侧设有左右一对的握持部43A。
[0312] 第2实施方式的连杆体5藉由左右一对的连杆板构成,这些连杆板的上端枢支连 接于台状体2的台框架框20内,下端枢支连接于保持体4的保持框架下部40a的后端。
[0313] 因此,藉由该连杆体5,台状体2的向下移动转换为保持体4(保持框架下部40a) 的前后移动,使用者S在踩踏的同时使支持躯干T的保持体4朝前方移动,因此,可容易获 得"一边将骨盆往前推而一边进行的重心移动"的感觉。
[0314] 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个不同点在于:具有将保持体4朝后方弹推 的后方弹推手段8,而不具有上方弹推手段7。
[0315] 如第4图所示,后方弹推手段8是如橡胶管等环状的弹性材料,后方弹推手段8的 前端架设于保持体4的保持框架下部40a后端部的前卡止材8a,下端在本体3的本体框架 框30后下部,架设于将左右的本体框架34a、34b予以连结的后卡止材8b。
[0316] 因此,保持体4进行前方线性移动时,该后方弹推手段8会被拉伸,对保持体4施 加朝往后方拉回的方向的弹推力。
[0317] 如此,藉由后方弹推手段8将弹推力施加于保持体4,使用者S抵抗后方弹推手段 8的弹推力,以更强的力量踩踏台状体2,故可使训练负荷提升,并且可有效地活用位于台 状体2下方的空间,可谋求运动辅助装置1整体的小型化。
[0318] 再者,该弹推力是经由连杆体5传递而作为将台状体2朝上方弹推的力量。
[0319] 其他的运动辅助装置1的构成、作用效果及使用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
[0320] 〈第3实施方式〉
[0321] 第6图、第7图是显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运动辅助装置1。
[0322] 该第3实施方式与第1、2实施方式的差异在于:台状体2与保持体4双方藉由滚 轮导件以线性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持于本体3。
[0323] 第3实施方式的台状体2在其台框架框20的前后方向中途部的左右外表面,及后 表面分别设有滚轮20A。
[0324] 另一方面,在第3实施方式的本体3中,将与该滚20A卡合的直线状的滚轮导件 30C的长边方向朝向上并于本体3设置3个。
[0325] 3个滚轮导件30C之中,其中2个左右成对地配置于本体框架框30左右内表面的 后部,剩余的一个配置于本体框架框30的后内表面。
[0326] 因此,藉由与本体3的3个滚轮导件30C卡合,台状体2上下线性移动自如地配置 于本体3。
[0327] S卩,只要使台状体2及保持体4双方例如沿着直线状的滚轮导件或轨道等而支持 于本体3,则本体3可以更广的范围稳定地支持台状体2及保持体4。
[0328] 再者,只要台状体2可上下线性移动自如,则也可为沿着直线状的轨道前后移动 的机构,而非为滚轮20A与滚轮导件30C。
[0329] 第7图是于第3实施方式中使台状体2的踩踏面2a(28a)藉由角度变更手段2A 而前倾。
[0330] 此外,在第7图中,于本体框架框30后部设置用以调节台状体2的向下移动位置 的台辅助具2B。
[0331] 其他的运动辅助装置1的构成、作用效果及使用方式与第1、2实施方式相同。
[0332] 〈第4实施方式〉
[0333] 第8图是显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运动辅助装置1。
[0334] 该运动辅助装置1具有:供使用者S踩踏的台状体2 ;从下方支持台状体2的前后 较长的本体3 ;及配设于本体3的上方的保持体4。
[0335] 台状体2于底部形成有以跨越细长的本体3的后部的方式嵌合的沟部的大致长方 体,以相对于本体3上下移动自如的方式安装。
[0336] 此外,本发明的台状体2的上下移动,意指台状体2整体朝上方或下方移动。再 者,除前述之外,也包含台状体2的上表面向前倾斜(即,仅上表面的前部朝下方移动)、及 上表面朝左倾斜或朝右倾斜(即,仅上表面的左右一方朝下方移动)。
[0337] 在台状体2的上表面设有供使用者S以左右脚踩踏的踩踏面2a,该踩踏面2a的表 面施行有以包覆材料等覆盖的防滑处理。
[0338] 踩踏面2a具有供使用者以脚踩踏的足够宽度,分别设置于台状体2上表面的左右 各端部,以令使用者S容易踩踏。
[0339] 再者,也可以踩踏面2a本身相对于台状体2的上表面自由调整角度的方式安装, 由此,使用者S在踩踏时容易使脚底与踩踏面2a正对向,可以拇指球用力踩踏而确实承受 来自台状体2的反作用力。
[0340] 此外,台状体2也可依使用者S的左右各脚而分别设为不同个体,此时,可依使用 者S左右各脚的动作,使左右的台状体2单独地上下移动。
[0341] 本体3是从下方支持上述台状体2及保持体4而载置于例如地板的设置面。再者, 本体3构成为低重心且具备预定重量而具有稳定感是优选的。
[0342] 如上述,本体3具有:朝前后方向细长地形成的躯体部30A ;设于该躯体部30A的 前部的左右一对的前脚35a、35a ;设于躯体部30A的后部的左右一对的后脚35b、35b ;立设 于躯体部30A的前部上的立起部30B。
[0343] 此外,本体3以躯体部30A的后部上表面从下方支持台状体2,使其可朝上下方向 移动自如。
[0344] 左右的前脚35a、35a从本体3的躯体部30A的前端部左右角分别往左右斜向前外 方延伸设置。各前脚35a、35a的前端下表面设有高度自由调整的调整螺丝35C。
[0345] 此外,左右的后脚35b、35b从本体3的躯体部30A的后端部左右角分别往左右 斜向后外方延伸设置,在各后脚35b、35b的前端下表面以摇摆自如的方式安装有脚轮 3? (caster)。
[0346] 再者,该脚轮3?可在使用者S运动时藉由阻挡件而防止其摇摆或滚动。
[0347] 此外,在搬运运动辅助装置1时,拆除阻挡件使后脚35b、35b的脚轮3?可摇摆及 滚动而将前脚35a、35a上抬,以谋求搬运容易化。
[0348] 立起部30B形成为,从本体3的躯体部30A前端部的上表面的左右中央朝斜向上 方延伸设置,且前后厚度随着向上方延伸而变薄。
[0349] 支持棒材40A从立起部30B的延伸设置方向中途部的后表面往后上方延伸设置, 在该支持棒材40A的前端安装有上述保持体4。再者,支持棒材40A以伸缩自如的方式构 成。
[0350] 再者,支持棒材40A基端部的安装位置也可设为可配合使用者S的身高而自由调 整高度。
[0351] 立起部30B的上部在支持棒材40A基端部的安装位置的上方分岔为两股后汇集, 该汇集部分形成平板状的平板部11。在该平板部11的使用者S侧的面设有显示部12,该 显示部12由触控面板(触控按钮)构成。
[0352] 在该显示部12可输入使用者S的体重、性别,年龄等属性,此外,在本体3 (例如, 平板部11)内设有根据这些属性来计算适于使用者S的值(台状体2的上下移动距离、移 动速度及负荷,或保持体4的前后移动距离、移动速度及负荷、使用者S本身的前倾角度α ) 的运算部。
[0353] 再者,藉由操作显示部12的触控按钮,可变更台状体2或保持体4的移动距离、或 使用者S的前倾角度α。
[0354] 保持体4的左右宽度落在使用者S两手臂间的范围,以可从前方抵接使用者S胸 部的具有大致矩形的抵接面4a的如同胸垫的衬垫体来保持前倾姿势Ζ的使用者S。
[0355] 保持体4的抵接面4a在内部填塞有缓冲体,即使施加有前倾的使用者S的体重, 也可充分凹入而柔软地支持使用者S (胸部)。此外,也可使支持棒材40A内设有用以柔软 地支持使用者S的弹簧等弹推手段。
[0356] 再者,只要是可藉由保持体4来保持前倾的使用者S,则除了仅与胸部抵接者之 夕卜,保持部4还可以从腹部抵接遍及到胸部而从前方支持使用者S,或在对使用者S的甩臂 等不会造成妨碍的范围内,从腋下遍及到肩上而从前方支持肩关节。(再者,如后述,在从天 花板或壁面设置保持体4时,也可为从后方回绕到使用者S的躯干T的前面而支持者。)
[0357] 再者,也可组合以上所述,只要从腹部覆盖遍及到胸部、两肩上或两侧腹而从前方 支持等而保持使用者S的躯干T,由此可维持使用者S双手放开(即,不使肩胛骨周边的肌 肉进行不必要的收缩而放松的状态)时本来会跌倒的前倾姿势Z (重心G位在比踩踏台状 体2的位置更前方的姿势),则可为任何形状的保持体4。
[0358] 此外,在保持体4覆盖到使用者S的两肩、两腋下时,也可使其两肩之间、两腋下之 间的空间可依使用者S的体型而改变。
[0359] 并且,保持体4也可安装感测器,该感测器经由抵接面4a而测量使用者S的血流 的搏动,藉由计数电路将所测量的搏动转换为心跳数。
[0360] 此外,在保持体4背面(前表面)的左右两缘部,分别设有朝前下方延伸的握持部 43A。
[0361] 藉由握住该握持部43A,即便使用者S胸部抵住保持体4时本来处于前倾状态 (即,即便使用者S的重心G位于比踩踏台状体2的位置F位于更前方),使用者S也可采 取前倾姿势Z而不会破坏平衡。
[0362] 再者,如上所述,由于保持体4安装于从本体3延伸设置的伸缩自如的支持棒材 40A前端(上端),故保持体4以前后移动自如的方式配置在本体3的上方。
[0363] 在此,本发明的保持体4的前后移动当然包含保持体4整体沿着前后方向的移动 量,也包含沿着支持棒材40A的延伸设置方向而朝后上方移动或朝前下方移动的情形。
[0364] 针对第4实施方式的运动辅助装置1的使用方式进行说明。
[0365] 首先,使用者S站立于台状体2的踩踏面2a上,一边抓住保持体4的握持部43A 而一边使胸部接触于抵接面4a,采取重心G位于比踩踏台状体2的位置F位于更前方的前 倾姿势Z。
[0366] 该前倾姿势Z的使用者S以显示部12的触控面板输入使用者S的体重、性别、年 龄等属性,以配合其体重或所希望的负荷等而成为适当的负荷。
[0367] 根据这些属性与使用者S所希望的运动负荷的程度(可从高负荷到低负荷阶段性 选择),以显示部12通知藉由运算部12所算出的适当的前倾角度α。看见该通知的使用 者S操作触控按钮而调节支持棒材40Α开始时的长度,使前倾姿势Ζ的前倾角度α与使用 者S的指示一致。
[0368] 该前倾角度α的调整在使用者S实际上成为前倾姿势Ζ的状态下进行调整,而可 供使用者确认前倾程度。
[0369] 再者,若使用者S是以提升体育竞赛能力为目标的运动员,也将前倾角度α设定 为较小,在股关节Κ较僵硬(可动范围狭窄)时、或高龄者及以康复为目的时等,将前倾角 度α设为较大。此外,可将显示器12、平板部11相对于立起部30Β安装为摆动状,令使用 者在站立状态也可进行显示部12的观看、或触控按钮的操作,以缓和使用者的负担(参照 后述第6实施方式)。
[0370] 如此,由于因应本身状态采取前倾姿势Z的使用者双手放开,因此,可进行上述触 控面板操作,并且肩胛骨周边的肌肉不会进行不必要的收缩而成为放松状态。
[0371] 再者,由于可令使用者S维持本来会跌倒的前倾姿势Z,故脚踩踏时可容易获得骨 盆施压于膝盖的感觉。
[0372] 之后,处于前倾姿势Z的使用者S-边将膝盖左右交互地抬起,一边使与抬起的膝 盖相反侧的脚落下而踩踏台状体2的踩踏面2a(此时踩踏的位置成为当初的踩踏位置F)。
[0373] 随着该踩踏,台状体2会下沉(朝下方移动),由此使保持体4从台状体2离开,而 使保持体4与台状体2之间的距离延伸。
[0374] 此时,使用者S的上半身(躯干T)的前倾受到保持体4限制,再者,使用者S以脚 踩踏的位置F与当初相同,因此,在使用者S的身体中,可前后移动的部位仅有骨盆周边。
[0375] 因此,从保持体4到台状体2的距离所延伸的量主要只以骨盆周边的动作来补足, 即以股关节K的伸展来补足,使用者S以与当初相同的踩踏位置F踩踏台状体2,并且令使 用者S (躯干T)前倾而使重心G往前方移动,使用者S的重心G的向前移动主要藉由股关 节K的伸展(或者是股关节K的伸展与膝关节Η的伸展连动)来进行,由股关节K的伸展 造成的重心G的移动比由躯干Τ的前倾造成的重心G的向前移动多。
[0376] 因此,可令使用者S的股关节确实伸展,并可令任何使用者S都能进行与跑步、步 行等实际动作极为接近的动作,可采取所谓使腰部稳定的姿势("一边将骨盆往前推而一边 进行的重心移动")。
[0377] 再者,主要使用股关节Κ周边的大肌肉群、及从股关节Κ到膝关节Η的大腿部的肌 肉群,而可提升由大肌肉群的肌肉收缩所产生的有氧运动的训练效果。
[0378] 此外,与已知的车轴移动式脚踏车测功器不同,由于在确实的基台以拇指球用力 踩踏具备踩踏面2a的台状体2,因此,极为接近实际动作,可获得一边从台状体2承受反作 用力而一边前进的感触。
[0379] 再者,虽也可能有台状体2的踩踏位置F前后移动、或每个使用者S的股关节K的 可动范围不同的情形,但可藉由台状体2进行上下移动的量而容许这些情形。
[0380] 再者,也可藉由台状体2往下方的移动程度来调节对使用者施加的负荷,给予使 用者S踢到坚硬地板的感觉或在沙地跑步的感觉等。
[0381] 这也可藉由使保持体4朝前后方向移动来取代使台状体2朝上下方向移动来实 现。
[0382] 具体地,也可使保持体4从前后位置未改变的台状体2离开,使台状体2与保持体 4之间的距离延伸,以股关节K的伸展来补足该距离的延伸,令使用者S得到骨盆施压于膝 盖的感觉,并且进行跑步的实际动作。
[0383] 进而,也可使保持体4朝后方移动,严格来说,此时的后方移动是指支持棒材40A 沿着长边方向的后上方移动,故台状体2与保持体4的上下方向的距离会延伸。
[0384] 与此同时,藉由保持体4朝后上方的移动,使用者S会立起身体(躯干T),S卩,前倾 角度α变大,且若以该变大的前倾姿势Z使台状体2与保持体4的上下方向的距离沿伸, 则唯一可自由地前后移动的骨盆周边会更朝前方移动,而更强力地促进股关节Κ的伸展。
[0385] 然后,也可与此种台状体2的上下移动及保持体4的前后移动同时进行而使股关 节Κ更为伸展,在脚踩踏时,可容易地得到骨盆施压于膝盖的感觉。
[0386] 再者,左右任一脚的踩踏结束时,在使用者S以相反侧的脚踩踏台状体2切换到相 反侧的脚的期间,台状体2会回到原本的上下位置。
[0387] 训练时的使用者S以左右节奏良好适当的循环反复进行此种踩踏。
[0388] 此外,训练中即时(real time)监控/显示由设于保持体4的感测器所检测的心 跳数等各种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储存在运算部的存储器。
[0389] 训练结束后,在显示部12显示消耗卡路里等训练结果。
[0390] 在上述说明中,虽以左右任一脚踩踏,但也可用左右两方的脚同时地踩踏。
[0391] 〈第5实施方式至第7实施方式〉
[0392] 第9图至第11图是显示第5实施方式至第7实施方式的运动辅助装置1。
[0393] 这些实施方式与上述第4实施方式最大的差异点在于:以使用者S经由踏板71踩 踏台状体2的方式构成,该踏板71安装为可沿着朝前上方延伸的轨道72而于本体3后部 至立起部30B的上下方向中途部移动自如。
[0394] 第5实施方式至第7实施方式的运动辅助装置1所具有的左右踏板71安装有用 以使脚在举起时不会从踏板71离开的带状的保持部71a,内设有用以将踏板71朝上方弹推 的构件的盒体71b藉由摆动自如地枢支在该盒体71b的臂部71c而与踏板71背面连结。
[0395] 盒体71b可滑动地卡合于左右轨道72,由此,踏板71沿着轨道72的长边方向移动 自如。
[0396] 此外,虽然踏板71相对于盒体71b的相对位置可能因臂部71c摆动而改变,但依 据该相对位置的变化而使盒体71b朝下方移动而使踏板71背面抵接于台状体2的踩踏面 2a时,其抵接位置(踩踏位置F)不会前后偏移。
[0397] S卩,藉由摆动自如的臂部71c安装踏板71,而使踩踏位置F可前后变化,即使在例 如构成为使用者S藉由用以导引脚的踏板71而踩踏台状体2时,由于仍然可获得全力踩踏 感或来自台状体2的反作用力,故更近似于跑步等实际动作。
[0398] 因此,第5实施方式至第7实施方式中,也可使台状体2或保持体4相对于本体3 相对移动并限制使用者S的前倾,而令使用者S随着重心G的移动进行以大肌肉群为中心 的动作,故可谋求有氧运动的训练效果的提升。
[0399] 再者,也可使第5实施方式至第7实施方式的运动辅助装置1在使用者S的脚举 起时(即,盒体71b沿着轨道72朝前上方移动时),以具有绳索的锤体将盒体71b上拉、或 藉由马达等驱动源将盒体71b上推等,依据使用者S的体力来协助脚的举起,再者,此时的 锤体或驱动源等内设于本体3。
[0400] 与此相反地,也可构成为改变锤体或躯动源等的架设方式,对轨道72设置电磁制 动器等制动手段,在脚落下时施加负荷,该负荷的调整可由使用者S在显示部12的触控面 板操作来任意地选择。
[0401] 即,使用者S可依其性别、年龄层(例如,年轻者或年长者)或增进健康,提升体育 竞赛能力、康复等目的来选择负荷。
[0402] 再者,也可不设置此种显示部12及平板部11 (参照第9图的第5实施方式),此 夕卜,也可摆动自如地安装于本体3的立起部30B的上下方向中途部(参照第10图的第6实 施方式)。
[0403] 再者,也可将本体3的躯体部30A形成为左右较宽,在躯体部30A前端的左右角部 的下表面安装调整螺丝35C,在躯体部30A后端的左右角部的下表面安装脚轮35D,以取代 左右前脚35&、35&及后脚3513、3513(参照第10图的第6实施方式)。
[0404] 此外,在第5、6实施方式中,盒体71b滑动自如地安装于轨道72的上表面侧,但在 第7实施方式中,将盒体71b滑动自如地安装于轨道72的左右外表面侧(参照第11图的 第7实施方式)。
[0405] 其他的运动辅助装置1的构成、作用效果及使用方式,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
[0406] 〈第8实施方式〉
[0407] 第12图是显示第8实施方式的运动辅助装置1。
[0408] 第8实施方式与上述第4实施方式至第7实施方式不同,其台状体2被固定,并取 而代之地以沿着设于本体3的轨道82前后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持具有保持体4的移动体81。
[0409] 此外,在第8实施方式中也有以下特征:设有踏板71,该踏板71经由连杆83从移 动体81垂下,使用者藉由该踏板71而踩踏台状体2。
[0410] 再者,构成为:使用者S藉由踩踏台状体2而获得反作用力,使用者S本身实际上 也与移动体81 (保持体4) 一起前进,而更为接近跑步的实际动作。
[0411] 再者,第8实施方式可说是在使用者S的重心G朝前方移动时,使保持体4朝前方 移动并且限制使用者S的前倾的情况。
[0412] 这是因为经由踏板71而踩踏台状体2的使用者S踩踏到其踩踏位置F,使重心G 受到来自台状体2的反作用力往前推,藉由推动重心G而使移动体81也经由保持体4受到 推动,结果,即使保持体4 (移动体81)往前方移动,仍可藉由保持体4支持使用者S,也可藉 由保持体4的向前移动程度来决定使用者S的前倾程度(即,受到限制)。
[0413] 此外,第8实施方式在台状体2、轨道82,在前后方向具有预定长度且移动体81 来到轨道82的前部时,朝前后方向架设在轨道82下的无限轨道状的链条朝抵消移动体 81 (保持体4)的前后移动量的方向转动,使移动体81实际上停留在大致相同位置,因此对 使用者S的动作不会造成妨碍。
[0414] 反之,在该大致相同位置的停留状态与跑步的实际动作中进入全速的状态、或等 速运动的状态近似,而实际上几乎不需要向前进的力量。
[0415] 此外,轨道82安装成可自由倾斜角度,若轨道82的倾斜成为往前上升,则施加于 使用者S的负荷会增加,反之,若轨道82的倾斜成为往前下降,则可抑制施加于使用者S的 负荷,并且可协助使用者S的脚举起及踩踏。
[0416] 如此,根据重心G实际上朝前方前进的第8实施方式的运动辅助装置1,可进行与 跑步、步行等实际动作更为接近的动作,且可令使用者S进行伴随重心移动的以躯干为中 心的动作。
[0417] 再者,第8实施方式的轨道82若往前上升,即相当于第5实施方式至第7实施方 式的朝前上方延伸的轨道72,踏板71与移动体81 -起沿着该轨道72(82)自由移动。
[0418] 此外,在第12图中,虽未设有显示部12及平板部11,但当然也可设置显示部12及 平板部11。
[0419] 其他的运动辅助装置1的构成、作用效果及使用方式与第8实施方式相同。
[0420] 本发明并非限定于前述实施方式。运动辅助装置1等的各构成或整体的构造、形 状、尺寸等可依本发明的主旨而适当变更。
[0421] 在运动辅助装置1中,以台状体2及保持体4相对于本体3而相对移动的机构而 言,在前述内容中已叙述过:(1)使台状体2摆动自如,使保持体4也摆动自如的情形,(2) 使台状体2藉由支持连杆6而移动自如,并使保持体4移动自如的情形,⑶使台状体2线 性移动自如,使保持体4也线性移动自如的情形。
[0422] S卩,只要运动辅助装置1使台状体2及/或保持体4相对于本体3相对移动,由此 限制使用者S的前倾,则并不限定于上述(1)至(3)的机构,也可为下述任一情形:(4)使 台状体2摆动自如,并使保持体4藉由支持连杆6而移动自如的情形,(5)使台状体2摆动 自如,并使保持体4线性移动自如的情形,(6)使台状体2藉由支持连杆6而移动自如,并 使保持体4摆动自如的情形,(7)使台状体2藉由支持连杆6而移动自如,使保持体4也藉 由支持连杆6而移动自如的情形,(8)使台状体2线性移动自如,并使保持体4摆动自如的 情形,(9)使台状体2线性移动自如,并使保持体4藉由支持连杆6而移动自如的情形。
[0423] 此外,在本发明中,连杆体5的"使台状体2的上下移动转换为保持体4的前后移 动",不但包含第1至第3实施方式中的上述(A)使台状体2的向下移动转换为保持体4的 向前移动的情形,还包含下述情形的至少一者:(B)使台状体2的向下移动转换为保持体4 的后方移动的情形、(C)使台状体2的上方移动转换为保持体4的向前移动的情形,(D)使 台状体2的上方移动转换为保持体4的上方移动的情形。
[0424] 再者,只要使台状体2及保持体4相对于本体3相对移动,则运动辅助装置1也可 不使用连杆体5而分别藉由马达等驱动源使台状体2与保持体4移动,并藉由电脑等来控 制相对于本体3的相对移动,此外,也可藉由气压缸或油压缸使台状体2与保持体4移动, 并藉由气压电路或油压电路来控制相对于本体3的相对移动。
[0425] 再者,也可将台状体2与保持体4设为独立相对移动的机构,例如,也可将台状体 2、保持体4分别藉由弹簧、气压缸等弹推手段来弹推。
[0426] 在上述内容中,运动辅助装置1具有上方弹推手段7或后方弹推手段8的任一者, 但也可具有上方弹推手段7及后方弹推手段8的两者,或未具有上方弹推手段7,后方弹推 手段8的任一者。
[0427] 运动辅助装置1藉由从本体3朝上方延伸的立起部30B来支持保持体4,但也可使 保持体4从建筑物的天花板垂下、或从本体3载置场所旁边的壁面延伸设置等,只要可藉由 保持体4来保持重心G位于比踩踏台状体2的位置F更为前方的使用者S的躯干T,则可为 任一种方式。
[0428] 虽然只要使台状体3或保持体4相对于本体3相对移动则可为任何方向,但也可 检测使用者S的前倾角度α,使台状体2沿着其前倾角度α方向(即,前倾姿势Z中的使 用者S的躯干Τ的轴线)往后下方移动,再者,也可使支持棒材40Α于与其前倾角度α方 向正交的方向朝向保持体4的支持棒材40Α的长边方向伸缩,也可使保持体4大致沿着前 倾角度α方向朝前上方或后下方移动。为了进行此种移动,也可藉由球接头来安装于保持 体4与支持棒材40Α之间、或支持棒材40Α与立起合30Β之间,而使其摆动自如。
[0429] 台状体2的上下移动、或保持体4的前后移动也可藉由弹簧或气压缸等弹推手段、 或用以使上下移动量朝前后散逸的连杆机构、马达等驱动源的任一者来进行。
[0430] 关于台状体2的踩踏位置F,所保持的使用者S在使重心G往前方移动时所踩踏者 为与当初相同的踩踏位置F,正因为不改变踩踏位置F,才能以台状体2及保持体4的相对 移动来限制使用者S的前倾,由此使骨盆施压于膝盖,即使保持体4保持使用者S的保持位 置P稍微有偏移,只要保持体4确实地保持处于前倾状态的使用者S,则不会有影响。
[0431] 本体3也可在后脚35b、35b的前端安装上述调整螺丝35C来取代脚轮35D,只要在 使用者S使用时可将运动辅肋装置1确实载置于设置面,则也可为均未安装调整螺丝35C 或脚轮3?等的任一者的任何构成。
[0432] 此外,保持体4的感测器也可为仅在训练中抵接即可测量使用者S的体脂肪率者。
[0433] 再者,虽保持体4藉由支持棒材40A安装于本体3的立起部30B,但只要可进行上 述使用者的保持或前后移动等动作,则也可直接安装于本体3的立起部30B等而不具有支 持棒材40A。
[0434] 此外,使用者S所握持的扶手也可与保持体4独立设置。
[0435] 上方弹推手段7也可构成为在使用者S踩踏踩踏面2a而使台状体2进行向下移 动时,使将台状体2往上方弹推的力量在台状体2位于越下方就越强,也可将上方弹推手段 7例如构成为:将长度不同的2个弹簧配置为同心状,在台状体2开始往下方移动之后到预 定的下方为置为止仅使1个弹簧朝上方弹推,在台状体2从预定的下方位置更朝下方移动 时使2个弹簧朝上方弹推。
[0436] 若以此种方式构成,在使用者S为小孩或有年长者等时,仅一个弹簧所发挥的上 方弹推力即足够,若使用者S为以提升体育竞赛能力为目标的运动员等,由于踩踏较深而 有2个弹簧发挥上方弹推力,故可给予使用者S足够的训练负荷,不会产生依使用者S切换 弹推力所耗费的时间,也不需用以切换弹推力的机构,故可谋求上方弹推手段7的构造的 简略化及轻量化。
[0437] 再者,上方弹推手段7也可构成为,在以马达等驱动源、气压缸或油压缸使台状体 2移动时,在藉由电脑等使台状体2从预定的下方位置更朝下方移动时,进行降低向下移动 的速度的控制,或进行台状体2的向下移动相对于使用者S踩踏的比例。
[0438] 此外,也可在后方弹推手段8设置依据此种距离移动使弹推力变化的构成。
[0439] 附图标记说明
[0440] 1 运动辅助装置
[0441] 2 台状体
[0442] 3 本体
[0443] 4 保持体
[0444] 5 连杆体
[0445] 6 支持连杆
[0446] 7 上方弹推手段
[0447] 8 后方弹推手段
[0448] 71 踏板
[0449] 72 轨道
[0450] S 使用者
[0451] F 使用者的踩踏位置
[0452] G 使用者的重心
[0453] T 使用者的躯干
【权利要求】
1. 一种运动辅助装置,包括:供使用者(S)踩踏的台状体(2)、从下方支持该台状体 (2)的本体(3),及配设在该本体(3)上的保持体(4),该保持体(4)保持该使用者(S)的躯 干(T),该使用者(S)踩踏于该台状体(2)上且其重心(G)比该使用者(S)的踩踏位置(F) 更位于前方,其特征在于, 当该躯干(T)受到保持的该使用者(S) -边踩踏该台状体(2)的该踩踏位置(F) -边 使重心(G)朝前方移动时,该运动辅助装置使该台状体(2)相对于该本体(3)上下移动并 使该保持体(4)相对于该本体(3)前后移动,而限制该使用者(S)的前倾。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台状体(2)相对于该本体(3)上下摆动自如地被枢支; 该保持体(4)相对于该本体(3)前后摆动自如地被枢支,且该保持体(4)从前方抵接 并保持该使用者(S)的该躯干(T); 该运动辅助装置藉由枢支连接该台状体(2)与该保持体(4)且相对于该本体(3)摆动 自如地被枢支的连杆体(5),将该台状体(2)的上下摆动转换为该保持体(4)的前后摆动, 而限制该使用者(S)的前倾。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台状体(2)相对于该本体(3)上下移动自如地经由支持连杆(6)被连结; 该保持体(4)相对于该本体(3)前后线性移动自如地被支持,且该保持体(4)从前方 抵接并保持该使用者(S)的该躯干(T); 该运动辅助装置藉由枢支连接该台状体(2)与该保持体(4)的连杆体(5),将该台状体 (2)的上下移动转换为该保持体(4)的前后线性移动,而限制该使用者(S)的前倾。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台状体(2)相对于该本体(3)上下线性移动自如地被支持; 该保持体(4)相对于该本体(3)前后线性移动自如地被支持,且该保持体(4)从前方 抵接并保持该使用者(S)的该躯干(T); 该运动辅助装置藉由枢支连接该台状体(2)与该保持体(4)的连杆体(5),将该台状体 (2)的上下线性移动转换为该保持体(4)的前后线性移动,而限制该使用者(S)的前倾。
5. 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运动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该使用者(S)的重心(G)朝前方移动时,该连杆体(5)将该台状体(2)的向下移动 转换为该保持体(4)的向前移动,而限制该使用者(S)的前倾; 并且该运动辅助装置包括将该台状体(2)朝上方弹推的上方弹推手段(7)及/或将该 保持体(4)朝后方弹推的后方弹推手段(8)。
6. -种运动辅助装置,包括:供使用者(S)踩踏的台状体(2)、从下方支持该台状体 (2)的本体(3)、及配设在该本体(3)上的保持体(4),该保持体(4)保持该使用者(S)的躯 干(T),该使用者(S)踩踏于该台状体(2)上且其重心(G)比该使用者(S)的踩踏位置(F) 更位于前方,其特征在于, 该运动辅助装置一边使该台状体(2)及/或该保持体(4)相对于该本体(3)移动,一 边限制该躯干(T)受到保持的该使用者(S)的前倾。
【文档编号】A63B22/04GK104093460SQ201280069098
【公开日】2014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9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4日
【发明者】牛窪二美雄, 木本茂晃, 饭田吉秋 申请人:福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