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气锻炼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36543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呼气锻炼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辅助性康复设备,特别涉及呼气锻炼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3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近年来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因素,使国内外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肺癌、肺部弥散性间质纤维化,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增无减。早期进行吹气锻炼很有必要,能减少肺不张、坠积性肺炎等病症的发生,有助于疾病的康复。另一方面,针对长期卧床病人、大手术后的病人、内科疾病患者,他们的呼吸功能锻炼也越来越被重视。如果这样的病人不做呼吸功能锻炼,有些疾病本来与肺无直接关联的,但因长期的病症将会拖累肺部疾病的并发。目前本来与肺部疾病无关的疾病病人,最终因肺部疾病并发而至死亡的或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或加长病程的病人不计其数。所以早期进行呼吸功能锻炼非常有必要,尤其是肺部疾病的病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COPD),是一种破坏性的肺部疾病,是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通常呈进行性发展并与肺对有害颗粒或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当支气管终末端管壁长期有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时,久而久之终末支气管管壁就会软化。而终末支气管是与肺泡相连的,当软化到一定程度时,在病人呼气时终末支气管管壁就会比肺泡早塌陷,进而关闭气流通道,肺泡内的二氧化碳就排不出去。在吸气时由于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滞留在肺内,就不能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入肺内,满足不了机体的需要量。这样就会加重病人缺氧,缺氧就会造成病人呼吸困难,这就是COPD病理。如果病人长期缺氧就会造成病人其他各个系统损伤,且救治这种疾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在救治的过程中,我们首要解决的就是病人长期缺氧与呼吸肌疲劳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让病人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目前在医院普通的手段就是用无创呼吸机给病人以呼吸末正压的形式,这样在整个呼吸循环中都保证气道内有一定的压力,而不至于终末支气管过早塌陷。而无创呼吸机过于庞大贵重,且不能携带。或者是指导病人有效深呼吸,但这个有效深呼吸指导起来费时费力,病人学起来也很困难。或让病人吹气球,也并不太实用。也有一些医院目前在给病人做简易呼吸锻炼时,用一管将一端放在水里5到10cm深,让病人从另一端吹气。这些都让病人掌握不了吹气力度的大小,很多病人都以为吹的力气越大越好,但是这样是错误的,如果吹的不好,效果会适得其反。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呼气锻炼器,包括主腔体、吹气口和出气口,主腔体内包括吹力控制装置和控力弹簧,所述吹力控制装置与控力弹簧相连接。

当吹力控制装置处于初始位置时,吹气口和出气口气体不相通,吹力控制装置处于其运动的最大距离时,吹力控制装置堵住出气口或完全离开出气口。

吹力控制装置包括多个部件,在一个实施例方案中吹力控制装置包括栓子和挡片,栓子的一端连接着挡片,栓子的另一端连接着控力弹簧。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吹力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栓子、第二栓子和挡片,挡片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栓子和第二栓子相连,控力弹簧至少与第一栓子或第二栓子相连。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吹力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栓子、第二栓子、第一挡片、第二挡片和活塞,第一栓子的一端连接着第一挡片,活塞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挡片和第二挡片相连,第二挡片的另一端与第二栓子相连,第二栓子与控力弹簧相连。

为了减少栓子在吹气过程中的幅度,呼气锻炼器还包括放置栓子的插孔。

呼气锻炼器还包括弹簧筒,控力弹簧与弹簧筒连接,弹簧筒与主腔体通过螺纹配合。

为了显示吹气效果,所述出气口处设置有气流通过出气口的气流提示装置。气流提示装置选自风扇、哨子和光提示装置。选择风扇时,所述风扇设置在出气口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呼气锻炼器既能控制和便于观察呼气的力度,又能有利于肺部痰液的松动结构。使用方便又安全,能让各期COPD的患者受益,延缓COPD进展,减少患者住院次数,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

附图说明

图1是呼气锻炼器的第一种设计方案的立体图。

图2是呼气锻炼器的第一种设计方案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呼气锻炼器的第二种设计方案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呼气锻炼器的第三种设计方案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呼气锻炼器的第四种设计方案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带有栓子孔的呼气锻炼器结构示意图。

图7是呼气锻炼器的第五种设计方案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呼气锻炼器的第六种设计方案,此时挡片挡住了出气口。

图9是呼气锻炼器的第六种设计方案,此时挡片离开了出气口。

图10是呼气锻炼器的第七种设计方案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呼气锻炼器包括主腔体和出气口,安装在主腔体内的吹力控制装置和与吹力控制装置相连的控力弹簧,所述的吹力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和判断患者吹气的力度。

如图1至6所示的呼气锻炼器包括吹嘴1、栓子筒2、主腔体3、出气口4、控力弹簧5和吹力控制装置。所述吹嘴1、栓子筒2和主腔体3依次气密封地套接在一起,所述出气口4位于主腔体3上相对吹嘴的另一端。控力弹簧5与吹力控制装置相连。在图1至7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吹力控制装置包括栓子和与栓子相连的挡片。在图1至6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吹力控制装置至少包括第一栓子6和与第一栓子6相连的第一挡片8。所述第一栓子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挡片8的初始位置(即未吹气时)位于栓子筒2的出气通道口21处,并覆盖住出气通道口的气流通路。如图6所示,栓子筒2内壁上设置有供第一栓子6插入的两个插孔61,栓子随吹力控制装置左右移动时在孔内由吹嘴向出气口移动,当移动的最大幅度时,栓子6还有部分保留在插孔内。患者嘴含吹嘴1进行吹气时,吹出的气体推开紧贴在出气通道口21的第一挡片8,使得气流顺利进入主腔体3并从出气口4释放。由于吹力控制装置与控力弹簧相连,通过设置控力弹簧的弹力,只有患者吹气的力度大于控力弹簧的弹力时才能吹动挡片。如图3所示,如果患者吹气力度过大,将挡片9吹至出气口4处,挡片9将封闭住出气口,导致呼出的气流不能顺利地排出。因此患者获得提示,需要降低吹气力量。从而有效控制患者的吹气力度,实现有效的呼气锻炼。当一个呼气运动结束后,被压缩或被拉伸的控力弹簧在没有压力或压力小于弹力的情况下,复位至初始状态,并带动第一挡片也移动至初始位置。

如图1至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呼气锻炼器包括吹嘴1、栓子筒2、主腔体3、出气口4、控力弹簧5、吹力控制装置和弹簧筒51。所述吹嘴1、栓子筒2、主腔体3和弹簧筒51依次气密封地套接在一起。其中吹力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栓子6和与第一栓子6相连的第一挡片8。与第一挡片8相连的活塞10,在活塞10相对第一挡片8的另一端安装有第二挡片9。第二栓子7与第二挡片9相连。弹簧筒内包括控力弹簧,控力弹簧5一端连接着第二栓子7,另一端安装在弹簧筒的内顶端。初始位置时,第二挡片9与出气口4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栓子6在栓子筒2内的移动距离。这样可以保证当第二挡片9被吹至出气口4时,栓子6仍有部分保留在栓子筒内,栓子筒依然能支撑住第一挡片。

如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呼气锻炼器包括吹嘴1、栓子筒2、主腔体3、出气口4、控力弹簧5、吹力控制装置和弹簧筒51。所述吹嘴1、栓子筒2、主腔体3和弹簧筒51依次气密封地套接在一起。其中吹力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栓子6和与第一栓子6相连的第一挡片8。第二栓子7与第一挡片8相连。控力弹簧5一端连接着第二栓子7,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弹簧筒的内顶端。初始位置时,第一挡片8与出气口4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栓子6在栓子筒2内的移动距离。这样可以保证当第一挡片被吹至出气口时,栓子筒依然能支撑住第一挡片。

如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呼气锻炼器包括吹嘴1、栓子筒2、主腔体3、出气口4、控力弹簧5和吹力控制装置。所述吹嘴1、栓子筒2和主腔体3依次气密封地套接在一起。其中吹力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栓子6和与第一栓子6相连的第一挡片8。控力弹簧5一端连接着第一栓子6,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栓子筒2的内顶端。初始位置时,第一挡片8与出气口4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栓子6在栓子筒2内的移动距离。这样可以保证当第一挡片被吹至出气口时,栓子筒依然能支撑住第一挡片。

为了表示吹气效果,在出气口4处设置有气流通过出气口的气流提示装置,所述气流提示装置可以是风扇、哨子、光等装置。在如图1至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风扇41设置在出气口4端。当有气体流出时,气体带动风扇运转。

如图7所示的呼气锻炼器包括吹嘴1、主腔体3、出气口4、控力弹簧5、吹力控制装置和弹簧筒51。所述吹嘴1、主腔体3和弹簧筒51依次气密封地套接在一起。其中所述吹力控制装置包括第二栓子7和与第二栓子7相连的第一挡片8。弹簧筒内包括控力弹簧,控力弹簧5一端连接着第二栓子7,另一端安装在弹簧筒的内顶端。患者从吹嘴的吹气口11呼入气体,气体推动第一挡片,呼入的气体从出气口4离开呼气锻炼器。

如图8至9所示的呼气锻炼器包括主腔体3、安装在主腔体内的吹力控制装置,以及与吹力控制装置相连的控力弹簧5。在本实施例中,吹力控制装置为挡片8。主腔体3还包括出气口4,在吹气前,所述挡片位于出气口处(如图8所示)或位于吹气口11和出气口4之间,吹气口和出气口之间气体不流通。当吹气时,患者的吹气力度大于弹簧的压力时,挡片被吹动并不再堵住出气口(如图9所示),或使吹气口和出气口之间气体流通,从而气体可以从出气口处来,并吹动风扇转动。

如图10所示的呼气锻炼器包括主腔体3、安装在主腔体3上的出气口4、安装在主腔体内的吹力控制装置,以及与吹力控制装置相连的控力弹簧5。在本实施例中,吹力控制装置为挡片8。弹簧的一端连接着挡片8,弹簧的另一端与弹簧筒51连接。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弹簧筒51与主腔体3通过螺纹配合。当需要较大的呼气力度进行训练时,弹簧筒就多旋入主腔体,这样弹簧压缩后产生较大大的弹力。当只需较小的呼气力度进行训练时,弹簧筒就少旋入主腔体。任何调节弹簧压力的方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吹气前,挡片8挡住了出气口4。当吹动挡片8后,气体从出气口流出。在该实施例中,出气口处安装一个哨子。

当患者进行呼气锻炼时,从吹嘴的吹气口11吹入气体,推动挡片运动,当挡片被吹离栓子筒,从吹气口11与出气口4之间形成气体相通,呼出的气就会经主腔体从出气口离开。

如图1至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当吹气力度过大,挡片运动到主腔体的底部时,挡片就会堵住出气口,呼出的气体就无法从出气口流出,即呼气锻炼器就吹不出气体了。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将挡片吹至挡片与栓子筒分离和将挡片吹至堵住出气口时需要的吹气力度设置为不能大于3cmH2O。在出气口11处设置风扇,风扇转动说明气体呼出了。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出气口为圆形,当其直径为5到8mm左右。这样既保证气道内有一定的压力,可将肺部塌陷的肺泡撑起了,提高肺泡的利用率,也可使病人在吹不动时减轻吹气力度,即吹气力度不会过高,也不会过低。

由于气流动力学的原理,在吹气过程中可产生一定的震荡,进而气道内的压力也会有一定震荡变化,这样有利于肺部痰液的松动,提高排痰率,减少肺部感染,且在震荡频率的阻力下,二氧化碳更有利于排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弹簧调节装置,根据患者的情况,对弹簧的弹力进行调节,从而使患者的吹气更符合当时的病情情况。例如,根据病人的情况,通过调节弹簧的弹力来从而调节吹气阻力的大小。例如可在尾部的弹簧筒上设置一个可以调节弹簧筒,改变弹簧被压缩的程度来调节吹气时的阻力的大小,并在弹簧筒上印有指示标示,表示阻力的大小。初始吹气力度一般在3到5cmH2O以上。通过调节弹簧的长度而调节吹气控制装置运动的阻力。

挡片上接的两根栓子可避免活塞运动时候挡片地左右摆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活塞选择塑料材料,其前后端各设置同种橡胶材料做成的第一挡片和第二挡片。弹簧选择具有特定势能,弹簧固定在弹簧筒上,其余均为塑料材料。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呼气锻炼器连接一个挂绳,可以挂在脖子上,这样在必要时就可以随时使用呼气锻炼器进行呼气训练。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呼气锻炼器进行呼气锻炼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先深吸一口气,然后轻轻吹,直至将挡片吹动后,吹出的气就会经出气口离开呼气锻炼器。当吹气力度过小,则因挡片阻挡了吹气口和出气口之间的气体流通,就没有气体吹出。如果吹气力度过大,则挡片被吹至出气口,堵住出气口,气体也吹不出。所以刚好在所需吹气力度大小的范围内,气才会被吹出,这样吹气力度既不会过小也不会过大。需要强调的是,吹气不在于吹得快,也不在于吹得多,而是要选择合适的吹气力度。一般每天吹5~6次,具体按医生指导,每次吹5到6个呼吸循环,或在感觉胸闷的情况下进行吹气训练。不要过于勉强,患者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量力而行。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呼气锻炼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非心源性肺水肿、肺出血时起重要作用。本实用新型所述呼气锻炼器体积小,方便放置及携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