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发射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74594发布日期:2019-05-03 19:44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多向发射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陀螺玩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向发射器。



背景技术:

目前,主流的陀螺玩具发射器主要是通过手动拉齿条,或者绳子给陀螺玩具加速,进而将陀螺发射出去,但由于高速发射器启动所需要的拉力比较大,小朋友拉起来比较费劲,且同一个发射器不能兼容多种发射速度,并且不可以反向发射。

相关技术中,陀螺玩具发射器包括有齿条陀螺发射器、一次蓄能发射器和齿条发射器,通过齿条直接给陀螺加速,拉高速发射器很费力,单纯靠扭簧力给陀螺加速、多次蓄能发射器,陀螺速度不够快,战斗力不强,通过连续拉绳子给陀螺加速,但不能使陀螺垂直自由落下,落点不可控,装上陀螺后不可用外力去转动陀螺,使得玩具的玩耍趣味性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多向发射器,所述多向发射器的玩耍趣味性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向发射器,包括:手持部;发射器本体,所述发射器本体可活动地设在所述手持部上,所述发射器本体具有至少第一发射位置、第二发射位置;发射头组件,所述发射头组件包括转动体、保持件,所述转动体可自由转动地设在所述发射器本体上,所述保持件设在所述转动体上,所述保持件用于固定和释放被发射件;换向驱动器,所述换向驱动器连接在所述手持部和所述发射器本体之间,所述换向驱动器在触发后可驱动所述发射器本体由所述第一发射位置调换到所述第二发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向发射器,通过将发射器本体可活动地设置在手持部上,发射头组件的转动体在发射器本体上可以自由转动,这样,发射头组件相对于手持部可以上下翻转,实现上下两种翻转方式,换向驱动器驱动发射器本体在第一发射位置和第二发射位置之间进行调换,实现连接和发射被发射件的操作,发射头组件与换向驱动器相配合,可以实现被发射件分别在上下方向的发射,给玩家带来惊奇的体验,提升了玩具玩耍的趣味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发射器本体可转动地设在所述手持部上,在所述第一发射位置和所述第二发射位置的其中一处所述保持件位于所述多向发射器的下部,在所述第一发射位置和所述第二发射位置中的另一处所述保持件位于所述多向发射器的上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发射器本体可转动地设在所述手持部上,所述手持部为握柄状,所述手持部的水平两侧分别为拇指握持侧和四指握持侧,所述换向驱动器包括设在所述拇指握持侧的翻转按钮,所述翻转按钮触发后,所述发射头本体从所述第一发射位置沿着朝向所述四指握持侧的方向转动到所述第二发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所述发射器本体可转动地设在所述手持部上,所述换向驱动器包括:翻转弹性件和翻转按钮,所述翻转弹性件连接在所述手持部和所述发射器本体之间,所述翻转弹性件构造成当所述发射器本体朝向所述第一发射位置转动时蓄能、当所述发射器本体朝向所述第二发射位置转动时释能,所述翻转按钮可活动地设在所述手持部上,且所述翻转按钮在卡锁所述发射器本体和释放所述发射器本体之间可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示例,所述发射器本体上设有凸轴,所述凸轴伸入到所述手持部内,所述翻转弹性件外套或者缠绕在所述凸轴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可选的示例,所述换向驱动器包括:配合凸缘,所述配合凸缘设在所述凸轴的外周上;缓速盘,所述缓速盘可转动地外套在所述凸轴上;缓速弹性件,所述缓速弹性件用于驱动所述配合凸缘与所述缓速盘相贴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可选的示例,所述配合凸缘和所述缓速盘朝向彼此的面是齿形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所述多向发射器还包括:发射驱动器,所述发射驱动器设在所述发射器本体上,所述发射驱动器构造成在触发时与所述转动体相配合并带动所述转动体转动,且所述发射驱动器在释放时与所述转动体脱离配合。

可选地,所述发射驱动器包括:单向传动器,所述单向传动器包括:驱动端齿轮、被动端齿轮和摆齿,所述驱动端齿轮与所述被动端齿轮间隔开设置,所述驱动端齿轮设在所述发射器本体上,所述被动端齿轮与所述转动体相连,所述驱动端齿轮与所述摆齿始终相啮合,所述摆齿的转轴沿设定轨迹可摆动,所述摆齿在所述设定轨迹的一端时与所述被动端齿轮啮合传动,所述摆齿在所述设定轨迹的另一端时与所述被动端齿轮脱离啮合。

可选地,所述发射驱动器包括:绕绳部和绳体,所述绕绳部与所述驱动端齿轮相连,所述绳体绕在所述绕绳部上且内端连接所述绕绳部;蓄能器,所述蓄能器分别与所述驱动端齿轮、所述发射器本体相连,所述蓄能器构造成在所述被动端齿轮与所述摆齿啮合传动的过程中蓄能,所述蓄能器释能时所述被动端齿轮与所述摆齿脱离。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射器与被发射件的一个状态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射器与被发射件的分解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射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射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射器另一个视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射器的发射器本体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发射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射器的单向驱动器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射器的发射驱动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射器与被发射件的剖面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射器与被发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射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射器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射器的发射按钮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发射器的发射按钮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发射器的传动杆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发射器与被发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射器的吸盘模组的立体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射器的吸盘模组的分解图;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射器的被发射件的立体图;

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射器的被发射件的剖视图;

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被发射件的本体的立体图;

图2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被发射件的尖连体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1000:发射器;

100:手持部;110:拇指握持侧;120:四指握持侧;130:限位板;

200:发射器本体;210:凸轴;211:配合凸缘;220:缓速盘;230:缓速弹性件;240:限位块;

400:换向驱动器;410:翻转按钮;420:翻转弹性件;

510:单向传动器;511:驱动端齿轮;512:被动端齿轮;513:摆齿;5131:转轴;520:绕绳部;530:绳体;531:拉环;540:蓄能器;

610:顶针;612:顶套;6121:终端锥面;620:回缩弹性件;630:发射按钮;631:凸块;632:摆杆;640:传动杆;641:横杆段;642:竖杆段;650:轴承;

700:吸盘模组;710:吸盘壳;710a:扣锁凹槽;710b:配合口;711:吸盘外罩;7111:半罩;712:内胆;712a:内胆口;7121:内胆翻边;720:磁组件;721:吸盘磁吸件;722:隔磁套;730:扣件;730a:扣槽;731:扣脚;732:扣轴;733:扣锁弹性件;734:扣锁凸起;735:延伸脚;7351:延伸面;

800:陀螺;810:陀螺本体;811:连接孔;812:连接槽;820:陀尖结构;821:磁吸陀尖;8211:卡槽;8212:卡凸;822:尖顶壳;8221:陀尖磁吸件;823:尖连体;8231:连接部;824:尖帽体;8241:帽沿;8242:尖筒体;8243:夹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2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向发射器1000。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向发射器1000包括手持部100、发射器本体200、发射头组件和换向驱动器400。

其中发射器本体200可活动地设在手持部100上,即发射器本体200相对于手持部100可以活动(例如可以相对滑动或者转动等),发射器本体200具有至少第一发射位置、第二发射位置,也就是说,发射器本体200至少具有第一发射位置、第二发射位置的两个发射位置,例如第一发射位置为向下的发射位置,第二发射位置为向上的发射位置,发射器本体200还可以具有其他的发射位置(可以是其他方向的发射位置,例如向前的发射位置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发射器本体200上具有的多个发射位置,可以增加玩家的趣味性,避免玩法过于单一。

具体地,发射头组件包括转动体、保持件,转动体可自由转动地设在发射器本体200上,保持件设在转动体上,可以理解的是,转动体相对于发射器本体200可以自由转动,在发射器本体200处于第二发射位置(例如为向上发射的位置),转动体和保持件也为朝向上方的状态,玩耍时,转动体在朝向上方的方向自由转动,在发射器本体200处于第一发射位置(例如为向下发射的位置),转动体和保持件为朝向下方的状态,转动体在朝向下方的方向自由转动,转动体用于在发射器本体200上自由转动,保持件用于固定和释放被发射件。

在保持件固定被发射件时转动体可以带动被发射件转动,当被发射件的转速到达预定的转速时,被发射件可以为由于高速离心力的作用自行脱离保持件,当然被发射件也可以是通过释放组件触发后脱离保持件,即当转动体处于向上的状态时,保持件固定被发射件,转动体带动被发射件转动,使得被发射件具有一定的转速,之后发射头组件向上发射被发射件,同样,在发射器本体200由第二发射位置切换至第一发射位置后,当转动体在朝向下方的方向上自由转动,发射头组件向下发射被发射件,这样,被发射件既可以向上方发射出去,被发射件也可以向下方发射出去,即被发射件可以从多向发射器1000的多个方向上被发射出去,给玩家带来惊奇的玩耍体验。

进一步地,换向驱动器400连接在手持部100和发射器本体200之间,换向驱动器400在触发后可驱动发射器本体200由第一发射位置调换到第二发射位置,例如,第一发射位置为向下的发射位置,第二发射位置为向上的发射位置,即在通常状态下时,发射器本体200为向上发射的状态,当换向驱动器400被触发后,发射器本体200由第二发射位置切换至第一发射位置,即发射器本体200由向上的发射位置切换至向下的发射位置,由此,换向驱动器400具有驱动发射器本体200切换发射位置的作用,通过控制换向驱动器即可切换发射器本体200的发射位置,使得玩耍操作更加简单易行,便于小孩儿独自把玩。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向发射器1000,通过将发射器本体200可活动地设置在手持部100上,发射头组件的转动体在发射器本体200上可以自由转动,这样,发射头组件相对于手持部100可以上下翻转,实现上下两种翻转方式,换向驱动器400驱动发射器本体200在第一发射位置和第二发射位置之间进行调换,实现连接和发射被发射件的操作,发射头组件与换向驱动器400相配合,可以实现被发射件分别在上下方向的发射,给玩家带来惊奇的体验,提升了玩具玩耍的趣味性。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发射器本体200可转动地设在手持部100上,可以理解的是,发射器本体200可以围绕手持部100转动,在第一发射位置和第二发射位置的其中一处保持件位于多向发射器1000的下部,例如第一发射位置为向下的发射位置时,此时保持件也为朝向下方的状态,在第一发射位置和第二发射位置中的另一处保持件位于多向发射器1000的上部,例如第二发射位置为向上的发射位置时,此时保持件也为朝向上方的状态,即保持件的位置与发射器本体200所处的位置一致。

以第一发射位置为向下的发射位置,第二发射位置为向上的发射位置为例,若发射器本体200处于第一发射位置,此时保持件上固定的被发射件也朝向下方,保持件释放被发射件后,被发射件向下方发射出去,若发射器本体200处于第二发射位置,此时保持件上固定的被发射件也朝向上方,保持件释放被发射件后,被发射件向上方发射出去,由此,保持件可以在不同的方向上释放被发射件,增强多向发射器1000玩耍的趣味性。

参照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发射器本体200可转动地设在手持部100上,手持部100为握柄状,手持部100的水平两侧分别为拇指握持侧110和四指握持侧120,例如左手握住图1中的手持部100,拇指握持侧110朝向玩家的一侧,四指握持侧120远离玩家的一侧,手掌以及大拇指朝向拇指握持侧110,四指贴合四指握持侧120,使得玩家的握持动作更加舒服。

进一步地,换向驱动器400包括翻转按钮410,翻转按钮410设在拇指握持侧110,如图1所示,玩家用左手握住手持部100时,大拇指正对翻转按钮410,大拇指可以通过拨动翻转按钮410,当翻转按钮410触发后,发射头组件从第一发射位置沿着朝向四指握持侧120的方向转动到第二发射位置,以第一发射位置为向下的发射位置,第二发射位置为向上的发射位置为例,当玩家触发翻转按钮410,如采用大拇指向后拨动翻转按钮410时,翻转按钮410触发,发射头组件从向上位置沿着远离玩家的一侧(即发射头组件相对于玩家向外转动)转动至向下位置,不仅如此,在发射头组件从第一发射位置回到第二发射位置时,也是从向下位置沿着朝向四指握持侧120的方向转动至向上位置。

这样,在玩家手握多向发射器1000时,采用该方向翻转,使发射头组件转动甩力的方向朝向小朋友的前方,避免发射头组件上的被发射件突然脱离多向发射器1000打到小朋友的身体以及面部等部位,保证小朋友在玩耍时安全可靠。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发射器本体200可转动地设在手持部100上,换向驱动器400包括翻转弹性件420和翻转按钮410,其中翻转弹性件420连接在手持部100和发射器本体200之间,翻转弹性件420构造成当发射器本体200朝向第一发射位置转动时蓄能、当发射器本体200朝向第二发射位置转动时释能,例如,第二发射位置为向上发射位置,第一发射位置为向下发射位置,在发射头组件处于向上的发射状态时为翻转弹性件420的非蓄力状态,当发射器本体200向下转动至向下发射位置时,翻转弹性件420被蓄力,如果没有其他止挡结构,则发射器本体200会在翻转弹性件420的驱动下自行向上转动回到向上发射位置处。

如下图3所示,向后拨动翻转按钮410,发射头组件在翻转弹性件420的作用力翻转180度,此时可用手反方向拧转发射头组件复位。

在玩耍前,发射器本体200的转动方向按照图1所示的手柄状态进行,玩家用左手握住图1所示的多向发射器1000,右手顺时针转动发射器本体200,使得发射器本体200由向上发射位置转动180°至向下发射位置(第二发射位置至第一发射位置),此时翻转弹性件420蓄能;发射器本体200沿着逆时针的方向转动,可以由向下发射位置转动180°回到向上发射位置,此过程中翻转弹性件420释能。

翻转按钮410可活动地设在手持部100上,翻转按钮410在手持部100上可以前后滑动,且翻转按钮410在卡锁发射器本体200和释放发射器本体200之间可活动,具体地,当发射器本体200朝向第一发射位置转动(向下转动)时翻转弹性件420蓄能,转动至第一发射位置(发射器本体200朝向下方)时,翻转按钮410伸入发射器本体200卡锁发射器本体200,使得发射器本体200保持且定位在第一发射位置的状态,当向后拨动翻转按钮410就会释放发射器本体200,发射器本体200在翻转弹性件420的驱动下自行转动回至第二发射位置,通过翻转按钮410,可以将发射器本体200定位在预定发射位置的状态以及释放发射器本体200使其自行转动。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示例,在发射器本体200上设有凸轴210,凸轴210伸入到手持部100内,凸轴210连接在发射器本体200和手持部100之间,翻转弹性件420外套或者缠绕在凸轴210上,翻转弹性件420位于手持部100内,例如,翻转弹性件420可以为扭簧,当发射器本体200朝向上方时翻转弹性件420为自然状态(非蓄力状态),当手动向下转动发射器本体200时,翻转弹性件420扭动蓄力,直到发射器本体200处于向下的状态时,翻转弹性件420的蓄能最大,此时翻转弹性件420具有恢复到自然状态的趋势,进而具有驱动发射器本体200向上转动的趋势。

玩耍时,先手动转动发射器本体200,发射器本体200的转动方向是按照图1中的手持部100的状态,顺时针转动发射器本体200(逆时针转动受到限位块240与限位板130的限制无法转动),此时扭簧52被蓄力,当发射器本体200转动180°朝下时,此时翻转按钮410伸入到发射器本体200中卡住该发射器本体200,使其定位在朝下的状态。先采用朝下发射的方式发射被发射件后(如图2所示),在被发射件慢下来后用保持件将被发射件连接在多向发射器1000上,然后向后拨动翻转按钮410,发射器本体200带动被发射件逆时针翻转180°(避免被发射件突然脱离发射器1000打到小朋友的身体上),使被发射件变成朝上发射的状态。

如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可选的示例,换向驱动器400包括配合凸缘211、缓速盘220和缓速弹性件230,配合凸缘211设在凸轴210的外周上,缓速盘220可转动地外套在凸轴210上,缓速盘220固定在手持部100内,缓速弹性件230用于驱动配合凸缘211与缓速盘220相贴合,在发射器本体200转动时,配合凸缘211与缓速盘220相对运动,一方面可以发生声效,提高玩家的感官体验,另一方面,由于配合凸缘211与缓速盘220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减缓发射器本体200的翻转速度。

进一步地,配合凸缘211和缓速盘220朝向彼此的面是齿形面,即配合凸缘211朝向缓速盘220上的一侧形成为齿形面,缓速盘220朝向配合凸缘211的一侧形成为齿形面,二者的齿形面相互啮合,这样在配合凸缘211与缓速盘220相对运动时,会发出转动的声效,同时,由于配合凸缘211的齿形面与缓速盘220的齿形面之间的啮合作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发射器本体200的翻转速度,以降低甩出被发射件的几率,保证多向发射器1000在玩耍时更加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多向发射器1000还包括发射驱动器500,发射驱动器500设在发射器本体200上,发射驱动器500构造成在触发时与转动体相配合并带动转动体转动,且发射驱动器500在释放时与转动体脱离配合。

具体地,在发射驱动器500释放时,发射驱动器500与转动体脱离配合,发射驱动器500在触发时,发射驱动器500就会与转动体配合相连,例如可以通过齿轮相互啮合,同时发射驱动器500转动并带动转动体转动,使得转动体以一定的转速旋转,发射驱动器500用于给转动体提供旋转的动力,并可以使得转动体高速旋转。

如图7和图8所示,可选地,发射驱动器500包括单向传动器510,其中单向传动器510包括驱动端齿轮511、被动端齿轮512和摆齿513,驱动端齿轮511与被动端齿轮512间隔开设置,驱动端齿轮511设在发射器本体200上,被动端齿轮512与转动体相连,驱动端齿轮511与摆齿513始终相啮合,摆齿513的转轴5131沿设定轨迹可摆动,摆齿513在设定轨迹的一端时与被动端齿轮512啮合传动,摆齿513在设定轨迹的另一端时与被动端齿轮512脱离啮合。

可以理解的是,摆齿513位于驱动端齿轮511与被动端齿轮512之间,例如驱动端齿轮511顺时针转动时,带动摆齿513逆时针转动的同时,摆齿513的转轴5131朝向被动端齿轮512的一端摆动,且与被动端齿轮512相啮合,通过摆齿513与被动端齿轮512的啮合传动,带动被动端齿轮512顺时针转动,同时转动体随着被动端齿轮512同步转动。当摆齿513的转轴5131向远离被动端齿轮512的另一端摆动时,被动端齿轮512与摆齿513相脱离,通过摆齿513的摆动轨迹实现与被动端齿轮512的啮合与脱离,进而可以驱动转动体转动。

可选地,发射驱动器500包括绕绳部520、绳体530和蓄能器540,绕绳部520与驱动端齿轮511相连,绳体530绕在绕绳部520上且内端连接绕绳部520,蓄能器540分别与驱动端齿轮511、发射器本体200相连,蓄能器540构造成在被动端齿轮512与摆齿513啮合传动的过程中蓄能,蓄能器540释能时被动端齿轮512与摆齿513脱离。

具体地,向外拉动绳体530,将绳体530向外抽出,绳体530带动驱动端齿轮511顺时针转动(以驱动端齿轮511顺时针转动为例说明),进而带动摆齿513逆时针转动,同时使得摆齿513朝向被动端齿轮512的一端摆动,摆齿513与被动端齿轮512啮合并带动被动端齿轮512转动,在此过程中,蓄能器540蓄能,将绳体530来到头或者松开时,蓄能器540释能,驱动端齿轮511逆时针转动,绳体530自行收回至绕绳部520上,此时被动端齿轮512与摆齿513处于相分离的状态。若多次拉动绳体530,可以使得被动端驱动轮与转动体可以高速转动,进而可以给被发射件提供较高的旋转速度。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在绳体530的末端连接拉环531,便于小朋友玩耍时拉动绳体530。

玩耍时,先将被发射件(例如陀螺800)安装在多向发射器1000上,多次向外拉出绳体530,使被发射件在转动体的带动下高速旋转,被发射件高速甩出或者释能组件触发,被发射件发射在战斗盘上,移动多向发射器1000,使多向发射器1000的保持件对准被发射件,将被发射件固定在到发射头组件内,此时被发射件在发射头组件上可继续转动,向后拨动翻转按钮410,使发射头组件翻转180度,多次向外拉出绳体530,使被发射件在转动体的带动下高速旋转,触发释能组件,使被发射件向上发射,被发射件发射在战斗盘内,手动翻转发射头组件复位,完成一个回合。

下面参考图1、图2、图10-图16描述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撞射发射器100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撞射发射器1000包括发射器本体200、发射头组件和释放组件。其中发射头组件包括转动体和保持件,转动体可自由转动地设在发射器本体200上,保持件设在转动体上,可以理解的是,转动体相对于发射器本体200可以自由转动,被发射件连接在保持件上,保持件连接在转动体上且可以随着转动体同步转动。

参照图10和图11,可选地,释放组件包括顶针610和回缩弹性件620,顶针610在顶出位置和回缩位置之间可滑动地设在发射器本体200上,回缩弹性件620套设在顶针610上,回缩弹性件620用于驱动顶针610朝向回缩位置滑动,顶针610在触发后朝向顶出位置滑动,当顶针610位于回缩位置时被发射件可配合在保持件上,当顶针610朝向顶出位置滑动时将被发射件从保持件上撞脱。

具体地,当被发射件配合在保持件上时,顶针610在回缩弹性件620的弹性作用下位于回缩位置,随着转动体转动带动被发射件转动,提升被发射件的转速,顶针610受到触发后朝向顶出位置滑动,此时回缩弹性件620受到压缩,保持件上的被发射件被顶针610撞脱,被发射件与保持件相脱离,回缩弹性件620具有恢复原状的作用趋势,顶针610在回缩弹性件620的作用下向回缩位置滑动。

如图11所示,回缩弹性件620套设在顶针610的上部,通常状态下,顶针610在回缩弹性件620的作用下位于回缩位置,被发射件配合在保持件上,当顶针610受到触发后,顶针610向下滑动(顶出位置在回缩位置的下方),把被发射件从保持件上向下撞脱,使得被发射件向下发射出去。

由此,通过释放组件上的顶针610与回缩弹性件620相配合,顶针610在回缩位置和顶出位置之间滑动,可以使得保持件上的被发射件被顶针610撞脱,用于控制被发射件的发射,玩具的结构简单,控制操作简便,容易实现被发射件的发射作用。

如图1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释放组件包括发射按钮630和传动杆640,发射按钮630可活动地设在发射器本体200上,传动杆640连接在发射按钮630和顶针610之间,在发射器本体200的侧部设有发射按钮630,传动杆640的一端(例如左端)与发射按钮630相连,传动杆640的另一端(例如右端)与顶针610的头部相连,可以手动按下发射按钮630,发射按钮630向内移动,驱动传动杆640进而触发顶针610由回缩位置向顶出位置滑动,发射按钮630和传动杆640作为顶针610的触发件,可以起到触发顶针610由回缩位置向顶出位置滑动。

如图14和图1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示例,发射按钮630为设在发射器本体200上不同位置处的多个,每个发射按钮630均通过传动杆640与顶针610相连,例如在发射器本体200的两侧设有两个发射按钮630,同时按压两个发射按钮630时,两个发射按钮630分别从发射器本体200的两侧由外向内移动,可以共同驱动传动杆640活动,进而触发顶针610由回缩位置向顶出位置滑动,当然,本实用新型中的发射按钮630不限于两个,可以为四个等。

参考图14,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可选的示例,发射按钮630可滑动地连接在发射器本体200上,例如发射按钮630包括按压部和凸块631,凸块631连接在按压部上,且凸块631位于发射器本体200内,两个发射按钮630在发射器本体200的两侧相对布置,且两个发射按钮630之间连接有按压弹性件,即在通常状态下,按压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当按压发射按钮630时,按压部向发射器1000内部移动,按压弹性件受到压缩,凸块631朝向彼此的方向移动,推动(可以是向上推动或者向顶针610方向推动等)传动杆640进而触发顶针610滑动。

如图15所示,或者发射按钮630可摆动地连接在发射器本体200上,发射按钮630包括按压部和摆杆632,发射器本体200内设有转动轴,转动轴上连接有摆杆632,按压部设在摆杆632的端部,两个发射按钮630分别设在发射器本体200的两侧,当按压发射按钮630时,按压部向发射器本体200内部移动,摆杆632围绕转动轴朝向彼此的方向摆动,可以推动传动杆640进而触发顶针610滑动。

参考图11和图16,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可选的示例,传动杆640为可滑动地连接在发射器本体200上,按压发射按钮630后,发射按钮630向顶针610方向推动传动杆640,传动杆640触发顶针610滑动从保持件上撞脱被发射件。

或者传动杆640为可摆动地连接在发射器本体200上,即在发射器本体200上设有旋转轴,例如旋转轴可以横置在发射器本体200上,传动杆640围绕旋转轴可以摆动,当按压发射按钮630时,发射按钮630将传动杆640的一端向上推动,则传动杆640的另一端围绕旋转轴向下摆动,进而触发顶针610,即按压顶针610向下滑动。

参考图16,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可选的示例,传动杆640包括横杆段641和竖杆段642,横杆段641可转动地连接在发射器本体200上,即横杆段641与转轴5131相连,竖杆段642连接在横杆段641的一端且与发射按钮630相配合,竖杆段642的另一端与顶针610相配合。

具体地,竖杆段642的两端可以在横杆段641的两侧摆动,按压发射按钮630后,通过采用杠杆转动的原理控制顶针610向下移动,当按压发射按钮630时,发射按钮630向上推动竖杆段642的一端(图16中竖杆段642的左端),同时竖杆段642的另一端(图16中竖杆段642的右端)向下摆动,由于顶针610连接在竖杆段642的另一端的下表面上,进而触发顶针610向下滑动,撞脱保持件上的被发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可选的示例,传动杆640可滑动地设在发射器本体200上,顶针610的一端设有始端配件,始端配件的端面形成始端锥面,传动杆640配合在始端锥面上,发射按钮630向右拨动时,带动传动杆640向右移动,传动杆640和顶针610之间设有始端锥面,故传动杆640可将顶针610向下压,顶针610将被发射件向下推动,脱离发射头组件,即将被发射件发射出去。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转动体为环形,转动体外套在顶针610上,且转动体与顶针610在径向上间隔布置,转动体围绕顶针610转动以带动被发射件同步转动,在顶针610受到触发后将被发射件撞脱,自由落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在顶针610上套设有顶套612,顶套612设在顶针610的下端端部,顶套612的端面形成为终端锥面6121,终端锥面6121与保持件上的部件的上端端面相配合,在顶针610向下滑动的过程中,终端锥面6121推动保持件上固定被发射件的部件向外移动,从而释放被发射件,将被发射件发射出去。

进一步地,回缩弹性件620为回缩弹簧,回缩弹簧外套在顶针610上,回缩弹簧的一端(如图11中回缩弹簧的上端)止抵在顶针610上,回缩弹簧的另一端(如图11中回缩弹簧的下端)止抵在转动体上,在顶针610向下滑动的过程中,回缩弹簧会受到压缩,当顶针610撞脱被发射件后,回缩弹簧恢复变形,带动顶针610回到初始位置,通过回缩弹性件620可以带动顶针610滑动回到初始位置。

下面参考图17-图19描述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发射器1000的吸盘模组700,即发射头组件以吸盘模组700为例进行说明,该实施例中的被发射件以陀螺800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8和图1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射器1000的吸盘模组700包括吸盘壳710、磁组件720和扣件730。

其中,吸盘壳710可以作为转动体,磁组件720可以作为保持件,磁组件720可以将被发射件(例如陀螺800)保持在转动体上,即磁吸件720可以通过磁吸与被发射件保持连接状态,吸盘壳710在转动时会带动被发射件转动,用以给被发射件增加转速。例如在陀螺800脱离发射器1000后自由转动,陀螺800的转速会逐渐减小甚至停止,此时将发射头组件对准陀螺800,磁组件720将陀螺800磁吸在发射头组件上,同时由于吸盘壳710通过发射驱动器500的驱动作用下高速转动,进而可以带动陀螺800高速转动。

在陀螺800保持在发射头组件上时,同时扣件730与陀螺800卡接相连,故可进一步提高陀螺800与发射头组件的连接牢固性,保证陀螺800在发射驱动器500的驱动作用下高速转动时也不易脱离发射头组件;同时,陀螺800随着发射器本体200的翻转而翻转,例如由发射器本体200朝上的状态向下翻转,陀螺800由位于发射器本体200的上方翻转至位于发射器本体200的下方,在发射器本体翻转的过程中,陀螺800具有极易被甩出的较大的惯性力,通过设置扣件730与陀螺800进一步可靠相连,可以有效地避免发射器本体200在翻转时由于翻转的惯性导致陀螺800甩出去,确保小朋友在玩耍时安全可靠。

具体地,磁组件720设在吸盘壳710上,用于磁吸陀螺800将陀螺800保持在发射头组件上,扣件730可活动地设在吸盘壳710上,例如扣件730在吸盘壳710上可以转动,在扣件730上设有扣脚731,扣脚731在扣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可以活动,当扣脚731处于扣锁位置时扣脚731适于扣在陀螺800上以避免存在发射器本体200翻转时陀螺800被甩出的风险,扣脚731在解锁位置时,扣脚731适于与陀螺800脱离配合。

正常状态下,扣脚731位于扣锁位置,扣脚731锁住陀螺800,当扣件730受到触发,扣脚731由扣锁位置切换至解锁位置,并释放陀螺800,此时陀螺800与扣脚731脱离配合,自由落下,由此,通过扣脚731在扣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活动,可以锁住或者释放陀螺8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射器1000的吸盘模组700,通过在吸盘壳710内设置磁组件720,且在吸盘壳710上设置可活动的扣件730,这样,将陀螺800通过磁吸作用保持在吸盘壳710内,进一步通过扣件730对陀螺800的卡接作用,以避免发射器本体200在翻转时由于惯性作用陀螺800会甩出的现象,即扣件730可以扣锁和释放陀螺800,在吸盘模组700磁吸陀螺800时,陀螺800被扣脚731锁住,发射器本体200翻转时,陀螺800与发射头组件的连接可靠,不易甩出,当扣件730受到触发后,扣件730就会释放陀螺800,自由下落。

参照图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吸盘壳710包括吸盘外罩711和内胆712,磁组件720和扣件730设在吸盘壳710的外部,内胆712设在吸盘外罩711内,吸盘外罩711对内胆712具有保护作用,吸盘外罩711位于吸盘模组700的最外侧,一方面对内部的部件具有保护功能,另外,使得吸盘模组700形成一个整体,且在吸盘壳710在发射驱动器500的驱动下转动,进而可以带动陀螺800转动以增大陀螺800的转速。

如图1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示例,吸盘外罩711与内胆712之间间隔设置,扣件730可转动地设在吸盘外罩711和内胆712之间,扣件730上具有扣轴732,扣轴732连接在内胆712上,扣脚731位于扣轴732的一端,扣件730在绕扣轴732转动时扣脚731可伸缩,例如,在内胆712和吸盘外罩711之间设有三个扣件730,三个扣件730围绕内胆712间隔排布,扣脚731位于扣件730围绕内胆712顺时针方向上的上游端,当扣件730围绕扣轴732转动,如扣件730绕扣轴732顺时针转动时,扣脚731回缩到内胆712中,当扣脚731绕扣轴732逆时针转动时,扣脚731伸出内胆712外。

具体地,在通常状态下,扣脚731回缩在内胆712内,可以扣锁陀螺800,当扣件730被触发时,扣脚731围绕扣轴732逆时针转动,即扣脚731向内胆712外转动,从而释放陀螺800。

进一步地,吸盘模组700还包括扣锁弹性件733,扣锁弹性件733连接在扣件730和吸盘壳710之间,扣锁弹性件733处于常压缩状态,扣锁弹性件733与扣脚731分别位于扣轴732的两侧,扣锁弹性件733用于驱动扣脚731朝向扣锁位置转动,在通常状态下,由于扣锁弹性件733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使得扣件730围绕扣轴732具有顺时针转动的趋势,扣轴732上设有扣锁弹性件733的一端向外转动,进而实现扣脚731向扣锁位置转动,这样,通过扣锁弹性件733可以使得扣脚731保持在扣锁位置。

如图1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可选的示例,扣锁弹性件733配合在扣件730上,扣锁弹性件733与扣脚731位于扣轴732的两端,在扣件730上设有扣槽730a,扣槽730a用于配合扣锁弹性件733,即扣锁弹性件733一端连接在内胆712的外壁上,扣锁弹性件733的另一端连接在扣槽730a内,这样,使得扣锁弹性件733可以固定在扣槽730a内,在内胆712和扣件730之间连接可靠,可以使得扣脚731常保持在扣锁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可选的示例,在扣件730上设有扣锁凸起734,吸盘外罩711或内胆712上设有扣锁凹槽710a,扣锁凹槽710a与扣锁凸起734相对应,具体地,当扣件730位于扣锁位置时,扣锁凸起734配合在扣锁凹槽710a内,扣锁凸块631与扣脚731位于扣轴732的两端,这样,扣锁凸起734通过配合在扣锁凹槽710a内,即扣轴732一端的扣锁凸起734卡在扣锁凹槽710a内,可以使得扣轴732另一端的扣脚731扣紧陀螺800,防止陀螺800脱落。

具体地,在吸盘模组700高速转动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使得扣件730上的扣锁凸块631卡接在扣锁凹槽710a内,避免扣轴732的一端向外继续转动,进而使得扣轴732另一端的扣脚731可以牢牢卡住陀螺800。

如图1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可选的示例,在内胆712的周壁上设有内胆口712a,扣脚731在转动时从内胆口712a可伸入或者退出内胆712,内胆712的一端(如图19中所示的内胆712的上端)设有内胆翻边7121,扣轴732的一端(如扣轴732的上端)配合在内胆翻边7121上,增大内胆712上端的表面积,同时可以用于与吸盘外罩711的内壁相连。

通常情况下,扣脚731从内胆口712a伸入到内胆712中,即此时扣脚731位于扣锁位置,用于扣锁陀螺800,当扣件730受到触发时,扣脚731从内胆口712a退出内胆712,扣脚731相对内胆712向外转动,释放陀螺800,陀螺800脱离吸盘模组700,自由下落。

如图1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在扣件730上设有延伸脚735,延伸脚735与扣脚731位于扣轴732的同一端,延伸脚735上的端部设有倾斜的延伸面7351,当作用力施加在延伸面7351上时,扣脚731朝向解锁位置活动,正常状态下,内胆712上的扣件730从内胆口712a伸入到内胆712内,扣件730的延伸脚735的端部位于内胆712的中心,当向下的作用力施加在延伸面7351上,推动延伸脚735从内胆口712a向内胆712外转动,同时扣脚731也从内胆口712a退出内胆712,朝向解锁位置活动,进而释放陀螺800,这样,通过在延伸脚735的延伸面7351上施加作用,实现扣脚731释放陀螺800的功能。

如图1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可选的示例,吸盘外罩711包括两个可拆卸的半罩7111,两个半罩7111合围在内胆712的外侧,通过将吸盘外罩711设置成包括两个半罩7111的结构,便于拆卸,为后期对吸盘模组700的维修更换带来方便,即需要维修更换时,直接拆开两个半罩7111即可,完成后,直接将两个半罩7111装配合上即可。

如图1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吸盘壳710上具有配合口710b,配合口710b适于陀螺800伸入,磁组件720设在吸盘壳710内,图19中磁组件720位于内胆712内,磁组件720包括吸盘磁吸件721和隔磁套722,隔磁套722外包在吸盘磁吸件721上,隔磁套722在朝向配合口710b的一侧敞开。

进一步地,吸盘磁吸件721包括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第一磁吸件位于第二磁吸件的上方,第一磁吸件与隔磁套722配合可以起到隔磁的作用,以避免设置在吸盘模组700上方的轴承650被磁化,第二磁吸件可以磁吸陀螺800,以将陀螺800保持在发射头组件上。

具体地,在陀螺800的转速变慢或者停下来时,将发射器1000的吸盘模组700靠近陀螺800时,通过第二磁吸件即可将陀螺800磁吸并连接在吸盘模组700上。

如图1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吸盘壳710形成为两端敞开的筒形,磁组件720和扣件730均设在吸盘壳710内,扣件730为多个,多个扣件730沿吸盘壳710的周壁间隔开设置,例如在吸盘壳710上的周向上设有三个扣件730,三个扣件730的延伸脚735相互朝向布置(如均集中在内胆712的中心处),此时三个扣脚731扣紧陀螺800,当向下的作用力同时施加在三个延伸面7351上时,三个延伸脚735同时朝向内胆712外转动,同时,三个扣脚731也向内胆712外转动,从而释放陀螺800。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发射器1000,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发射器1000的吸盘模组7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射器1000,通过在吸盘壳710内设置磁组件720,且在吸盘壳710上设置可活动的扣件730,这样,将陀螺800通过磁吸作用保持在吸盘壳710内,进一步通过扣件730对陀螺800的卡接作用,以避免发射器本体200在翻转时由于惯性作用陀螺800会甩出的现象,即扣件730可以扣锁和释放陀螺800,在吸盘模组700磁吸陀螺800时,陀螺800被扣脚731锁住,发射器本体200翻转时,陀螺800与发射头组件的连接可靠,不易甩出,当扣件730受到触发后,扣件730就会释放陀螺800,自由下落。

下面参考图1、图2、图20-图23描述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发射器1000的陀螺8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陀螺800包括陀螺本体810和两个陀尖结构820。其中两个陀尖结构820分别设在陀螺本体810的上下两端,这样,无论陀螺800的哪一端掉落在地面上,陀螺800均可以高速旋转。

此外,至少一个陀尖结构820为设有陀尖磁吸件8221的磁吸陀尖821,例如其中一个陀尖结构820为磁吸陀尖821,也可以是上下两个陀尖结构820均为磁吸陀尖821,由此,陀螺800可以通过磁吸陀尖821磁吸在发射器1000上,小朋友玩耍时无需手动将陀螺800安装在发射器1000上,在陀螺800的转速变慢或者停下来时,将发射器1000对准陀螺800的磁吸陀尖821即可将陀螺800磁吸在发射器1000上,提升了玩耍趣味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陀螺800,通过将至少一个陀尖结构820设为磁吸陀尖821,可以在陀螺800的转速变慢或者停下来时,将发射器1000对准陀螺800的磁吸陀尖821即可将陀螺800磁吸在发射器1000上,小朋友玩耍更加便捷,增强了趣味性和惊奇感。

如图2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磁吸陀尖821可拆卸地连接在陀螺本体810上,例如磁吸陀尖821通过卡扣与陀螺本体810相连,磁吸陀尖821也可以通过连接件与陀螺本体810相连,只要可以实现磁吸陀尖821与陀螺本体810可拆卸相连的方式即可,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通过磁吸陀尖821与陀螺本体810可拆卸地相连,使得磁吸陀尖821与陀螺本体810的拆装十分方便,也方便更换磁吸陀尖821。

如图2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磁吸陀尖821的外周壁上设有卡槽8211,卡槽8211用于与发射器1000配合,卡槽8211为环绕旋转轴线设置的环形,通过在磁吸陀尖821的外周壁上设置卡槽8211,可以使得发射器1000卡接在卡槽8211内,实现发射器1000与磁吸陀尖821的配合,且磁吸陀尖821配合在发射器1000上时,提升磁吸陀尖821的转速,在转动过程中发射器1000与磁吸陀尖821配合可靠,磁吸陀尖821不易从发射器1000上滑落,同时也可以防止在玩耍时由于陀螺800的滑落造成小朋友损伤。

参照图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磁吸陀尖821的尖端形成为锥台,锥台在远离陀螺本体810的方向上截面逐渐减小,即磁吸陀尖821朝向发射器1000的端部截面逐渐减小,这样,磁吸陀尖821的端部易于伸入发射器1000内,并与发射器1000相配合连接,特别是在陀螺800转动时,可将发射器1000对准磁吸陀尖821即可配合在发射器1000内。

如图2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磁吸陀尖821的外周壁上设有多个卡凸8212,卡凸8212用于与发射器1000相配合,多个卡凸8212环绕旋转轴线间隔开设置,通过在磁吸陀尖821的外壁上设置卡凸8212,可以与转动体上的对应位置(吸盘壳710的下端)相配合,实现转动体在转动时,转动体的对应位置可以带动卡凸8212随之转动,进而实现陀螺800可以与转动体同步转动,以避免转动体与陀螺800由于相对滑动而造成转动体空转。

进一步地,多个卡凸8212在轴向上同向竖直延伸,卡凸8212设在磁吸陀尖821的台阶面上,且每个卡凸8212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相对于磁吸陀尖821的尖端的锥台结构,增大磁吸陀尖821与转动体的接触面积,且通过磁吸陀尖821上的卡凸8212可以配合在转动体的对应位置,转动体通过带动卡凸8212实现陀螺800与转动体的同步转动,防止磁吸陀尖821相对转动体滑动导致转动体空转,提升转动体与陀螺800同步转动的可靠性。

如图2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磁吸陀尖821包括尖顶壳822、尖连体823和尖帽体824,尖顶壳822适于连接发射器1000,尖顶壳822的一端(如尖顶壳822的下端)敞开,陀尖磁吸件8221设在尖顶壳822内,这样,当发射器1000与陀螺800的磁吸陀尖821靠近时,在磁吸陀尖821和发射器1000之间具有相互的吸引力,磁吸陀尖821和发射器1000可以紧紧的互相吸引。

尖连体823连接在尖顶壳822敞开的一端(如尖顶壳822的下端),尖连体823上设有连接部8231,连接部8231用于连接陀螺本体810,即连接在陀螺本体810和尖顶壳822之间,尖帽体824卡在尖顶壳822和尖连体823之间,尖帽体824的外周壁上设有径向向外延伸的帽沿8241,当陀螺800的磁吸陀尖821配合在发射器1000上时,发射器1000的下端止抵在尖帽体824的帽沿8241上,避免磁吸陀尖821由于磁吸作用伸入发射器1000过多,使得发射器1000与陀螺800的配合更加可靠稳定。

如图2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示例,尖帽体824包括尖筒体8242和夹块8243,夹块8243设在尖筒体8242的内壁壁上,帽沿8241设在尖筒体8242的外周壁上,尖筒体8242外套在尖顶壳822上,夹块8243夹在尖顶壳822和尖连体823之间,当磁吸陀尖821伸入发射器1000内时,尖帽体824的一部分伸入发射器1000内,且发射器1000的下端面止抵在帽沿8241的上表面上,夹块8243在尖顶壳822和尖连体823之间具有固定的作用,使得尖顶壳822和尖连体823之间的配合可靠、稳定。

如图2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可选的示例,在陀螺本体810上设有连接孔811,连接孔811的内壁上设有多个间隔开的连接槽812,连接部8231为沿周向间隔开地设置在尖连体823上的多个,尖连体823插入连接孔811后,多个连接部8231旋转插入至多个连接槽812内,即连接槽812与连接部8231一一对应布置,这样,通过连接槽812与对应的连接部8231的配合,使得磁吸陀尖821与陀螺本体810的连接十分可靠,二者不会轻易脱离,形成一个整体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陀螺800的磁吸陀尖821包括尖顶壳822、陀尖磁吸件8221、尖连体823和尖帽体824,尖顶壳822适于与发射器1000相连,尖顶壳822的一端敞开,陀尖磁吸件8221设在尖顶壳822内,通过在尖顶壳822内设置陀尖磁吸件8221,使得磁吸陀尖821与发射器1000相互吸引,尖连体823连接在尖顶壳822敞开的一端,尖连体823上设有适于连接陀螺本体810的连接部8231,尖连体823用于连接陀螺本体810和尖顶壳822,尖帽体824卡在尖顶壳822和尖连体823之间,尖帽体824的外周壁上设有径向向外延伸的帽沿8241,发射器1000与磁吸陀尖821配合时,发射器1000的下端面止抵在尖帽体824的帽沿8241上,使得发射器1000与磁吸陀尖821的配合可靠、稳定,连接紧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陀螺800的磁吸陀尖821,可以在陀螺800的转速变慢或者停下来时,将发射器1000对准陀螺800的磁吸陀尖821即可将陀螺800磁吸在发射器1000上,小朋友玩耍更加便捷,增强了趣味性和惊奇感。

下面结合附图1-23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射器1000以及玩耍过程,其中被发射件以磁吸陀螺800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具体地,发射器1000包括手持部100、发射器本体200、换向驱动器400、发射驱动器500、释放组件和吸盘模组700。

其中发射器本体200可活动地设置在手持部100上,发射器本体200具有第一发射位置和第二发射位置,例如第一发射位置为朝向下方的发射位置,第二发射位置为朝向上方的发射位置,发射器本体200的一端与手持部100相连,手持部100上设有拇指握持侧110和四指握持侧120,其中拇指握持侧110朝向小朋友的一侧,四指握持侧120位于远离小朋友的一侧,在拇指握持侧110上设有可以前后滑动的翻转按钮410,在发射器本体200和手持部100之间设有凸轴210,凸轴210伸入到手持部100内实现可相对手持部100转动,在凸轴210上设有配合凸缘211,凸轴210上套接有翻转弹性件420,翻转弹性件420的一端与凸轴21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手持部100固接,翻转弹性件420在发射器本体200处于第二发射位置时为自然状态(非蓄能状态),当翻转弹性件420由第二发射位置翻转到第一发射位置时,翻转弹性件420处于蓄能状态,在凸轴210上设有限位块240,在手持部100上设有限位板130。进一步地,在凸轴210上套设有缓速盘220,缓速盘220与配合凸缘211通过缓速弹性件230相互配合。

可选地,在发射器本体200的两侧分别设有发射按钮630,在发射器本体200的头部设有顶针610,传动杆640连接在发射按钮630和顶针610之间,按压发射按钮630时传动杆640的竖杆段642围绕横杆段641摆动,进而触发顶针610在回缩位置和顶出位置之间上下移动,在顶针610上设有回缩弹性件620和顶套612。

在发射器本体200上设有发射驱动器500,发射驱动器500包括单向传动器510、绕绳部520、绳体530和蓄能器540,单向驱动器包括驱动端齿轮511、被动端齿轮512和摆齿513,向外拉动绳体530蓄能器540蓄能,驱动端齿轮511带动摆齿513转动,同时带动摆齿513沿摆动轨迹移动与被动端齿轮512啮合,带动被动端齿轮512转动,蓄能器540释能时被动端齿轮512和摆齿513脱离。

吸盘模组700连接在发射器本体200的头部的朝下或者朝上的位置,吸盘模组700与被动端齿轮512同步转动,吸盘模组700包括吸盘壳710、磁组件720、扣件730,其中吸盘壳710的吸盘外罩711罩设在内胆712外,磁组件720位于内胆712内,且多个扣件730沿内胆712的周向间隔排布在对应的内胆口712a内,扣件730上的延伸脚735和扣脚731位于扣轴732的同一侧,多个扣件730的延伸脚735延伸到内胆712上方且向轴心靠拢,在扣轴732的另一侧设有扣槽730a,扣锁弹性件733连接在扣槽730a和内胆712外壁之间,在与扣槽730a同侧设有扣锁凸起734。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吸盘模组700在高速转动时,扣件730在离心力和压力弹簧的作用下转动使扣锁凸块631伸出吸盘外罩711的配合口710b,从而使扣件730的另一端的扣脚731扣紧陀螺800。磁组件720可用于磁吸陀螺800,在磁吸力的作用下将陀螺800保持在吸盘壳710上,在扣件730扣紧作用下可保证陀螺800和吸盘模组700牢固连接,以避免存在发射器本体200在翻转时陀螺800被甩出的危险。

陀螺800磁吸在吸盘模组700上,陀螺800包括陀螺本体810和陀尖结构820,两个陀尖结构820中的至少一个为磁吸陀尖821,在磁吸陀尖821的外周壁上设有卡槽8211和卡凸8212,通过卡槽8211、卡凸8212与发射器1000配合,磁吸陀尖821的尖端形成为锥台且在远离陀螺本体810的方向上截面逐渐减小,磁吸陀尖821包括尖顶壳822、陀尖磁吸件8221、尖连体823和尖帽体824,尖顶壳822与发射器1000相连,尖顶壳822的一端敞开,陀尖磁吸件8221设在尖顶壳822内,尖连体823连接在陀螺本体810和尖顶壳822之间,尖帽体824与发射器1000的下端面配合。

在玩耍时,按照如图1所示的状态手握手持部100,即大拇指朝向拇指握持侧110,四指朝向四指握持侧120,先将磁吸陀螺800安装在发射器1000的吸盘模组700上,然后多次向外拉出绳体530(在绳体530上设有拉环531),使得蓄能器540多次蓄能,多次驱动驱动端齿轮511带动摆齿513,摆动与被动端齿轮512啮合并带动被动端齿轮512高速转动,同时吸盘模组700也高速转动,从而驱动磁吸陀螺800高速旋转。

接着,按下发射器本体200上的发射按钮630,发射按钮630压迫传动杆640顺时针转动,传动杆640压迫顶针610向下移动,顶套612与顶针610同时向下移动,顶套612压迫陀螺800脱离吸盘模组700,自由落下。具体地,顶针610受到压迫由回缩位置向顶出位置移动,进而给吸盘模组700上的延伸脚735施加作用力,推动延伸脚735以及扣脚731向内胆712外转动,使得扣脚731释放磁吸陀螺800,将磁吸陀螺800发射在战斗盘上。

其次,移动发射器1000,使发射器1000的吸盘模组700对准磁吸陀螺800,由于吸盘模组700内的磁组件720以及陀螺800尖顶壳822内的陀尖磁吸件8221的相互吸引,将磁吸陀螺800吸回到发射器1000的吸盘模组700内,使得陀螺800保持在吸盘模组700内,此时磁吸陀螺800在发射器1000上可继续转动。

之后,大拇指向后拨动翻转按钮410,翻转按钮410释放对发射器本体200的卡位,使发射器本体200在翻转弹性件420的作用下翻转180度,即此时翻转弹性件420为蓄力状态,发射器本体200可以自行逆时针向上翻转(即向远离小朋友的身体方向转动,通过限位块240与限位板130的配合作用只能实现该方向的转动),多次向外拉出绳体530,使陀螺800高速旋转。然后,按下发射按钮630,使磁吸陀螺800向上顶出。最后,磁吸陀螺800发射在战斗盘内。手动翻转发射器本体200复位,例如在翻转弹性件420非蓄力状态下时,发射器本体200处于朝上发射状态,顺时针转动发射器本体200(即向远离小朋友的身体方向转动),此时翻转弹性件420被蓄力,当发射器本体200转动180°朝下时,此时翻转按钮410伸入到发射器本体200中卡住该发射器本体200,使其定位在朝下的状态,完成一个回合。

进一步地,配合凸缘211和缓速盘220相互朝向的面为齿形面,通过缓速弹性件230的作用使缓速盘220始终与配合凸缘211啮合,且缓速盘220固定在手持部100上,故发射器本体200在转动时,配合凸缘211和缓速盘220相对运动,从而发出声效,同时由于两者的啮合,故减缓了发射器本体200的翻转加速度,以降低陀螺800被甩出的几率。

如图11所示,当顶针610向下压时,顶套612与顶针610同步向下压,此时顶套612压迫三个扣件730的延伸脚735向外转动,即扣脚731向外转动,从而解锁陀螺800,使陀螺800脱扣。当发射完陀螺800后,松开发射按钮630后,顶针610与顶套612在回缩弹性件620的作用力向上复位,三个扣件730在扣锁弹性件733的作用下转动复位,以便可以进行下一次组装陀螺800。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