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抗阻康复训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72865发布日期:2020-11-10 12:26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下颌抗阻康复训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下颌咬合功能康复训练辅助装置领域,具体是下颌抗阻康复训练器。



背景技术:

下颌的主体包括下颌骨和相关肌肉组织,下颌骨分为体部及升支部,两侧体部在正中联合。下颌升支部上方有两个骨性突起,在后方者称为髁状突,在前方者称为喙突(肌突),两者之间的凹缘称为乙状切迹。升支部后缘与下颌骨下缘相交处称为下颌角,升支部内侧面中部有一个孔称下颌孔,此孔在下颌骨内向下向前延伸的管道,称下颌管。而相关肌肉主要包括咬肌、颞肌、翼外肌、翼内肌和口轮匝肌,咬肌、颞肌、翼外肌和翼内肌为咀嚼肌,咬肌于咀嚼时提下颌骨,颞肌于上提下颌骨,并拉下颌骨向后,参与颞下颌关节的侧向运动,翼外肌牵下颌头、关节囊及关节盘向前,两侧肌同时收缩,表现为张口和下颌前伸,翼内肌提上颌骨,并牵之向前,同侧的翼内、外肌同时收缩,使颏转向对侧,口轮匝肌,呈椭圆形,作用是关闭口裂,深部肌束可使唇靠近牙,口唇突出,成为吹口哨样动作,并可与颊肌共同作用作吸吮动作。

在下颌处肌肉受伤的术后,或是卧床患者长期服用流食的情况下,患者下颌部分的肌肉是缺乏锻炼的,这种情况下,患者对下颌部分的活动的掌控是较为薄弱的,在此基础上,患者咬合力也较弱,极不利于进食,而若直接通过咀嚼来对上述咀嚼肌进行训练会造成肌肉的过度疲劳,甚至造成肌肉拉伤,并且不好控制训练时间,在训练时有可能由于过度训练而造成下颌的脱臼,对下颌形成更大的伤害;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医护人员扶助的方式进行下颌的咬合功能康复训练,而要进行咬合功能康复训练一般需要对咬肌、颞肌、翼外肌、翼内肌和口轮匝肌进行全面的肌肉恢复训练,而现有技术中医护人员通过弹力绳等器具进行辅助为患者施加阻抗,或是使得患者通过咬合相应的辅助工具来进行肌肉的训练,但是这样就限制了患者的训练时间,由于医护人员的紧缺,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无法全面覆盖所有的患者,导致部分患者无法及时得到下颌抗阻训练,而下颌咬合功能的康复训练中关于颞肌、翼外肌、翼内肌和口轮匝肌的基本训练均可以通过下颌的张合来进行,所以如何在脱离医护人员辅助的情况下进行部分基本的下颌抗阻康复训练便成为下颌咬合功能康复训练辅助装置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由于医护人员数量不足导致患者不能自行进行基础的下颌抗阻康复训练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下颌抗阻康复训练器,通过自行施加阻抗的方式对下颌的开合功能进行基本的训练,使得下颌能够正常的开合以具备咬合功能训练的基础前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下颌抗阻康复训练器,包括下颌支撑板,所述下颌支撑板的下方设有具有向上弹性力的阻抗斜撑组件,下颌支撑板的下表面与阻抗斜撑组件的上端固定连接,阻抗斜撑组件的下方设有水平的颈部支撑板,在颈部支撑板的长边一侧开有弧形缺口,所述颈部支撑板开有弧形缺口的一侧设有连接绳,连接绳的一端与颈部支撑板固定连接,连接绳的另一端固定有平衡块,所述颈部支撑板的下方设有肩部固定板,肩部固定板和颈部支撑板之间设有支撑杆,肩部固定板和颈部支撑板之间通过支撑杆固定连接。

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医护人员的辅助操作来帮助患者进行下颌咬合功能的康复训练,在医护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往往不能满足大量患者的抗汛训练供应需求,而咬合功能康复训练所需要涉及到的需要咬肌、颞肌、翼外肌、翼内肌和口轮匝肌中除了咬肌外颞肌、翼外肌、翼内肌和口轮匝肌均能够通过下颌张开时的抗阻训练得到充分的锻炼,若患者能够独立有效的完成这部分肌肉的训练,无疑能够为医护人员提供较好的训练基础从而极大的减少医护人员辅助患者进行训练的时间,从而使得现有的医护人员能够覆盖更多患者的康复训练;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下颌支撑板与患者的下颌接触,并通过阻抗斜撑组件的弹性力向上顶住患者下颌,患者的颈部位于颈部支撑板处,颈部支撑板处的弧形缺口能够有效的容纳患者颈部,并不会限制住患者的颈部,肩部固定板为弧形板,其开口方向向下,能够有效的嵌套在患者的肩上,并通过支撑杆将整体的训练器支撑起来,由于整体训练器的重心是前倾的,所以在颈部支撑板处增加通过连接绳固定的平衡块,通过将平衡块搭在患者背后的方式平衡重心的位置,通过阻抗斜撑组件的弹性作用,患者能够在对抗下颌支撑板的过程中使得面部的多处肌肉得到有效训练,并通过自行施加阻抗的方式对下颌的开合功能进行基本的训练,使得下颌能够正常的开合以具备咬合功能训练的基础前提。

进一步的,所述阻抗斜撑组件包括阻抗外壳,阻抗外壳内设有若干弹簧组件,弹簧组件的下方设有固定板,所述弹簧组件的一端与阻抗外壳的顶部固定连接,弹簧组件的另一端与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设有斜撑杆,斜撑杆的一端与固定板铰接,斜撑杆的另一端贯穿阻抗外壳并延伸至阻抗外壳外与下颌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若干弹簧组件为阻抗斜撑组件提供必要的对外的弹性力,通过固定板和固定板上的斜撑杆将弹性组件的弹性力过渡到下颌支撑板上并通过下颌支撑板对患者的下颌施加阻抗,所述斜撑杆和固定板铰接,患者在对抗下颌支撑板的过程中能够根据患者的下颌活动轨迹有效的适应下颌的开合运动,在完成抗阻训练的基础上使得患者的训练过程能够更加舒适。

进一步的,所述阻抗斜撑组件还包括挤压板,挤压板位于所述固定板的下方并与固定板之间保持一定间隙,固定板和挤压板之间设有层间连接杆,固定板和挤压板通过层间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组件贯穿固定板延伸到固定板的下表面之下,在挤压板的上表面设有连接齿带,所述连接齿带从挤压板的上表面沿着阻抗外壳的内壁一直延伸到固定板的下表面,并且连接齿带能够与弹簧组件固定连接,在连接齿带的上方设有与连接齿带啮合的转动块。通过转动块的转动能够带动连接齿带的运动,连接齿带在运动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带动更多的弹簧组件,使得下颌支撑板处的弹性支撑力能够有效调节,能够适应更多的抗阻训练的需求,挤压板作为连接齿带和转动块的支撑板,通过层间连接杆固定挤压板和固定板之间的距离,所述转动块固定在挤压板上,通过挤压板、固定板、连接齿带和转动块的共同作用使得固定板带动的弹簧组件数量可调节,从而使得下颌支撑板处的弹性力发生变化而适应更多的抗阻训练需求。

进一步的,所述弹簧组件包括拉簧,拉簧的下方设有扣环,所述拉簧的一端与阻抗外壳的顶部固定连接,拉簧的另一端与扣环固定连接,所述扣环贯穿固定板并延伸到固定板的下方,所述连接齿带与扣环的中心孔的位置对应,所述连接齿带能够通过穿过扣环的中心孔固定弹簧组件。通过所述拉簧向上拉动固定板从而使得固定板能够向上推动下颌支撑板,下颌支撑板才能与下颌之间产生对抗,拉簧下方的扣环贯穿固定板并延伸到固定板的下方,连接齿带在转动块的作用下穿过不同数量的扣环,这样在固定板运动过程中就能够带动不同的数量的拉簧,从而使得固定板与阻抗外壳之间形成不同大小的拉力,从而导致下颌支撑板处的阻抗被改变,未被穿过扣环的弹簧组件不随固定板运动,并且扣环的长度应保障在固定板运动过程中能够不从固定板中脱出的长度,从而避免弹簧组件从固定板上的贯通孔脱出后失效。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块上设有六边形插孔,所述阻抗外壳的侧面设有调位杆,调位杆的端部为六边形,调位杆的位置和大小与插孔的位置和大小对应。通过六边形的插孔,调位杆能够有效的驱动转动块,从而使得转动块能够通过转动驱动连接齿带的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颈部支撑板的下表面设有若干并列的螺栓孔,所述螺栓孔沿着与颈部支撑板的长边平行的方向均匀分布,所述支撑杆的端部设有与螺栓孔匹配的螺纹,支撑杆与颈部支撑板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固定。由于不同的人的肩宽不同,为了保障本实用新型能够适应更多的患者,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支撑杆和颈部支撑板,支撑杆能够在颈部支撑板的底部进行相对距离的有效调节,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适用范围更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阻抗斜撑组件的弹性作用,患者能够在对抗下颌支撑板的过程中使得面部的多处肌肉得到有效训练,并通过自行施加阻抗的方式对下颌的开合功能进行基本的训练,使得下颌能够正常的开合以具备咬合功能训练的基础前提。

(2)通过挤压板、固定板、连接齿带和转动块的共同作用使得固定板带动的弹簧组件数量可调节,从而使得下颌支撑板处的弹性力发生变化而适应更多的抗阻训练需求。

(3)通过拉簧和扣环的共同作用,使得连接齿带能够通过穿过不同数量的扣环来固定不同数量的拉簧,从而为固定板提供不同大小的弹性力,而未被穿过扣环的弹簧组件不随固定板运动,不为固定板提供弹性力。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阻抗斜撑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阻抗斜撑组件侧面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弹簧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颈部支撑板仰视图;

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为:1-下颌支撑板,2-阻抗斜撑组件,3-颈部支撑板,4-连接绳,5-平衡块,6-肩部固定板,7-支撑杆,21-阻抗外壳,22-转动块,23-弹簧组件,231-拉簧,232-扣环,24-斜撑杆,25-固定板,26-连接齿带,27-层间连接杆,28-挤压板,29-调位杆,31-螺栓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5所示,下颌抗阻康复训练器,包括下颌支撑板1,所述下颌支撑板1的下方设有具有向上弹性力的阻抗斜撑组件2,下颌支撑板1的下表面与阻抗斜撑组件2的上端固定连接,阻抗斜撑组件2的下方设有水平的颈部支撑板3,在颈部支撑板3的长边一侧开有弧形缺口,所述颈部支撑板3开有弧形缺口的一侧设有连接绳4,连接绳4的一端与颈部支撑板3固定连接,连接绳4的另一端固定有平衡块5,所述颈部支撑板3的下方设有肩部固定板6,肩部固定板6和颈部支撑板3之间设有支撑杆7,肩部固定板6和颈部支撑板3之间通过支撑杆7固定连接;所述颈部支撑板3的下表面设有若干并列的螺栓孔31,所述螺栓孔31沿着与颈部支撑板3的长边平行的方向均匀分布,所述支撑杆7的端部设有与螺栓孔31匹配的螺纹,支撑杆7与颈部支撑板3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固定。

本实施例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患者的下颌的开合与下颌支撑板1的对抗,从而进行抗阻的训练,所述与下颌对抗的阻力来源于阻抗斜撑组件2,本实施例在实际使用时先确定好支撑杆7的间距,再通过所述螺栓孔31来固定支撑杆7,支撑杆7下方的肩部固定板6带有一定的弧度,能够稳定的搭在肩膀上,在设置支撑杆7时支撑杆7的长度能够符合大部分人群将颈部支撑板3放置在颈部位置,通过将连接绳4固定的平衡块5搭在患者后背的方式平衡整体训练器的重心。

作为优选的,所述阻抗斜撑组件2包括阻抗外壳21,阻抗外壳21内设有若干弹簧组件23,弹簧组件23的下方设有固定板25,所述弹簧组件23的一端与阻抗外壳21的顶部固定连接,弹簧组件23的另一端与固定板25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25的上表面设有斜撑杆24,斜撑杆24的一端与固定板25铰接,斜撑杆24的另一端贯穿阻抗外壳21并延伸至阻抗外壳21外与下颌支撑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阻抗斜撑组件2还包括挤压板28,挤压板28位于所述固定板25的下方并与固定板25之间保持一定间隙,固定板25和挤压板28之间设有层间连接杆27,固定板25和挤压板28通过层间连接杆27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组件23贯穿固定板25延伸到固定板25的下表面之下,在挤压板28的上表面设有连接齿带26,所述连接齿带26从挤压板28的上表面沿着阻抗外壳21的内壁一直延伸到固定板25的下表面,并且连接齿带26能够与弹簧组件23固定连接,在连接齿带26的上方设有与连接齿带26啮合的转动块22,所述转动块22上设有六边形插孔,所述阻抗外壳21的侧面设有调位杆29,调位杆29的端部为六边形,调位杆29的位置和大小与插孔的位置和大小对应;所述弹簧组件23包括拉簧231,拉簧231的下方设有扣环232,所述拉簧231的一端与阻抗外壳21的顶部固定连接,拉簧231的另一端与扣环232固定连接,所述扣环232贯穿固定板25并延伸到固定板25的下方,所述连接齿带26与扣环232的中心孔的位置对应,所述连接齿带26能够通过穿过扣环232的中心孔固定弹簧组件23。

本实施例中通过驱动转动块22转动来推动连接齿带26的运动,并通过连接齿带26穿过弹簧组件23中的扣环232来固定弹簧组件23,连接齿带26穿过的扣环232的数量不同就会带动不同数量的弹簧组件23运动,从而使得患者需要对抗的阻力不同,达到适应不同阻力的训练需求,本实施例在实际应用时调位杆29可以从阻抗外壳21上拔出或是插入,当需要调节阻力是就将调节杆插入并转动调节杆来调节阻力大小,当需要进行训练时就将调节杆拔出,避免调节杆影响训练器的正常运行,本实施例中通过改变阻抗外壳21内部的形状,将固定板25和挤压板28的运动轨迹设置为斜向运动,运动的倾斜角度符合正常成年人下颌开合时形成的角度,通过斜向的运动轨迹的设置,使得本实施例在运行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适应下颌的开合,不会使得患者在训练过程中产生不适。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