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复合材料球拍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2392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良的复合材料球拍框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和运动用的球拍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改良的复合材料球拍框架。
目前市售的复合材料球拍框架均以一多层状的管状壳体弯制成该框架的头部、轴柄部以及握持部。该多层状的管状壳体通常由多张含浸有热固性树脂的长纤维叠置卷绕而成。因此,实质上而言,前述球拍框架是以均匀一致的多层结构沿着框架的整体长度延伸的。从震动传递的观点来看,此种均匀一致且一体成型的多层结构会使震荡波无阻地传递。也就是说,具有前述多层结构的复合材料球拍框架,其于击球时,所产生之震荡波会无阻地及直接地沿着该框架的头部、轴柄部传至握持部,从而使执拍者的手部受到运动伤害。
台湾第81201373号以及美国第5,071,125号专利案提出解决此一问题的技术方案。该二专利案之主要特征在于将球拍框架分成二个用不同材质制造的独立部分,其中一独立部分构成球拍框架的头部及轴柄部,另一独立部分则构成框架的握持部。借助该种结构,于球拍框架击球时,所产生震荡波将有大部分会在该二独立部分的交接处受阻截,如此,执拍者的手部感受到的震荡较小。惟,根据实际经验显示,该种结构虽然可以减小自头部传递至握持部的震荡,但由于框架分成二独立部分,使得整体球拍框架刚性度减弱,于击球时,无法强而有力的回击来球。更有甚者,该种结构将使应力集中在二独立部分的交接处,于使用一段时间后,球拍框架即易由此处断裂。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复合材料球拍框架,其不但可以有效地减小击球时执拍者手部所受到的震击外,而且可以保持应有的刚性度。
为达成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改良的复合材料球拍框架包含有一第一管状体,其用来构成该球拍框架的头部及轴柄部;一第二管状体,其自该第一管状体构成该轴柄部的一端往外延伸;以及一第三管状体,其包覆于该第二管状体表面。该第二、第三管状体用来构成该球拍框架的握持部;该第一管状体包含有一由长纤维补强热固性树脂的塑料复合材料所制成且具有预定层数的第一外部层壳;该第二管状体包含有一由长纤维补强热固性树脂的塑料复合材料制成且具有预定层数的第二外部层壳,该第二外部层壳的层数比该第一外部层壳为少;该第三管状体包含有一由纤维补强热塑性树脂的塑料复合材料制成的第三外部层壳,该第三外部层则贴覆于该第二外部层壳的表面。
由前段说明可知,该球拍框架的头部及轴柄部由该第一管状体构成,而该球拍框架的握持部则由一来自该第一管状体的部分第一外部层壳延伸的第二管状体及一包覆于该第二管状体表面且由热塑性塑料复合材料制成的第三管状体构成。因此,于击球时,自该头部沿着该轴框部传递而来的震荡波在到达该握持部时,将有一部分会在该第一管状体与该第二管状体的交接处受阻截,另有一部份则被该第三管状体所吸收。于是,执拍者手臂所感受到的震荡必然较习用的复合材料球拍框架为小。再者,该握持部因有一部分结构是自该轴柄部延伸而来的,故整支球拍框架的框架仍可保持应有的刚性度。
以下,兹举一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部分剖视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于
图1中4-4方向上截取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于
图1中5-5方向上截取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于
图1中6-6方向上截取的剖视图。
请参阅各附图,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网球拍框架10具有一环形头部12、一轴柄部14,该轴柄部14以二分支141、142连接于该环形头部12的开口端。该框架10还具有一颚部16,其桥接于该二分支141、142的起始端,用以与该环形头部12限定一封闭的击球面18;一握持部20,其自该二分支141、142的并合端外往延伸。
该环形头部12与该轴柄部14由一第一管状体30构成。该第一管状体30具有一由5-7层含浸有环氧树脂的碳纤维织板32及2-3层含浸有环氧树脂的玻璃纤维织板34依序叠置卷绕而成的第一外部层壳36;一套穿于该外部层壳32最内层的第一薄塑料风管38。
该握持部20由一第二管状体40以及一第三管状体50构成。该第二管状体40具有一第二外部层壳42,其由该第一外部层壳36的各玻璃纤维织板层34往外延伸而成,一第二薄塑料风管44同样由该第一薄塑料管38往外延伸而成。该第一外部层壳36与该第二外部层壳42的相邻部位,其层数最好是依序渐减(如图3所示)以避免应力集中。该第三管状体50具有一第三外部层壳52,其可由多层含浸有尼龙的碳纤维织板叠置卷绕而成,或者由多层短碳纤维混合以尼龙树脂的塑料复合材料模塑而成。
在制造时,先成型该第三管状体50。然后,将之套覆于尚未硬化成型的该第二外部层壳42的表面。在套覆时,该第三管状体50的前端最好叠置于该第一外部层壳36的末端,然后再以2-3层含浸环氧树脂的碳纤维织板包覆于该第一、第二外部层壳36、42的交接处表面,从而形成一补强层60。最后,再将该第一、第二及第三管状体30、40、50以及该补强层60一起置入模具内加热加压硬化成型为该球拍框架10。当然,该第二管状体40的末端最好是使其自该第三管状体50的末端往外伸出一预定长度,用作在制造过程中绑接灌注加压气体的气嘴。
又,前述用以制成各该外部层壳的碳纤维及玻璃纤维是做为补强材料的,其亦可使用市售的任何补强纤维,例如Kevlar纤维、硼纤维以及陶瓷纤维等;而用以制成该第三外部层壳52的热塑性树脂可取用尼龙6,因其具有甚佳的弹性及韧性,当然其亦可用其他适宜的热塑性材质,例如尼龙6/6、尼龙11、尼龙12、聚酯、聚丙烯、丙烯腈一丁二烯一苯乙烯共聚物等。
权利要求1.一种改良的复合材料球拍框架,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第一管状体,用以构成该球拍框架的头部及轴柄部,一第二管状体自该第一管状体构成该轴柄部的一端往外延伸,以及一第三管状体包覆于该第二管状体表面,该第二、第三管状体则用以构成该球拍框架的握持部;该第一管状体包含有一由长纤维补强热固性树脂的塑料复合材料制成且具预定层数的第一外部层壳;该第二管状体包含有一由长纤维补强热固性树脂的塑料复合材料制成且具预定层数的第二外部层壳,该第二外部层壳的层数比该第一外部层壳为少;该第三管状体包含有一由纤维补强热塑性树脂的塑料复合材料制成的第三外部层壳,该第三外部层壳则包覆于该第二外部层壳的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复合材料球拍框架,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外部层壳由该第一外部层壳的部分内层往外延伸而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的复合材料球拍框架,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外部层壳与该第二外部层壳交接部位的层数在朝该第二外部层壳的方向上依序渐减。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的复合材料球拍框架,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三外部层壳的前端与该第一外部层壳的末端交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的复合材料球拍框架,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三外部层壳的前端套覆于该第一外部层壳的末端。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改良的复合材料球拍框架,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三外部层壳与该第一外部层壳交接处的表面包覆有补强层,该补强层由多张含浸热固性树脂的长纤维织板以横跨该交接处的方式叠置卷绕而成。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良的复合材料球拍框架,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管状体于弯制成该头部后,自该头部开放端以二分支并于该二分支末端加以并合之方式往外延伸形成该轴柄部,该第二管状体则自该二分支的末端往外延伸。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良的复合材料球拍框架,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管状体的末端自该第三管状体的末端往外伸出一预定长度。
专利摘要改良的复合材料球拍框架包含第一管状体以构成球拍框架头部及轴柄部,第二管状体自第一管状体构成轴柄部的一端往外延伸,第三管状体包覆于第二管状体表面,第二、第三管状体供构成球拍框架的握持部。第一、第二管状体分别包含由长纤维补强热固性树脂塑料复合材料制成的第一、第二外部层壳,第二外部层壳比第一外部层壳的层数少,第三管状体包含由纤维补强热塑性树脂塑料复合材料制成的第三外部层壳,第三外部层壳则贴覆于第二外部层壳表面。
文档编号A63B49/02GK2187963SQ9420247
公开日1995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1994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1994年1月17日
发明者尤景三 申请人:尤景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