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5465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切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切线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通过使电流在发热体中流动并使其发热,然后使其接触并切断线的加热式切线装置。
作为以往的切线装置,通过将缝线夹在可动切刀和固定切刀之间的机械式切断缝线的装置广为应用。在使用这种机械式切断装置时,很难切断粗线。而且,在切断由多根线捻成的线时,在被切断的单线之间会发生开线(散开),存在切断部外观不好的问题。
因此,就开始使用通过将缝线接触到使电流流过而发热的发热体来切断缝线的装置。例如实开平3-76575、特公平7-102270的面线切断装置,实公平7-52700的底线切断装置,特公平9-299659、特开平11-114270的面线底线切断装置等。这样的使用焦耳热的热式切线装置,具有能够切断粗线和能够通过热熔敷防止单线之间开线(散开)等特征。
但是,在以往的热式切线装置中,缝在缝料上的线的末端必然会留在缝料的面上,由于这条残留线太长而使外观不好。在出示了以往的技术中切线后残留线状态的

图16(A)中,8c、50c分别是已经被缝在缝料12上的面线和底线,而8b、50b分别是残留在缝料12上的残留线。这样留有长残留线8b、50b是由于同时切断面线和底线而引起的。所以,在后面的工序中,要用剪子等剪断残留等没用的线(残留线),或者用烙铁熔断残留线进行处理。
而且,在热式切线装置中,使用熔断会在残留线8b、50b的端部形成熔断球,这种熔断球有能防止缝线从缝料12上开线的效果。但是,由于有相当于残留线8b、50b的长度8D、50D,所以如果原封不动地使用缝制好的完成品,当它与其他的物品接触时,熔断球就会钩在其他物品上,反而有容易发生缝线脱落的危险性(残留线8b、50b分别按图中d1、d2的方向抽出)。所以根本不能说有防止在缝料12上的缝线上开线的效果。
而且,当切断面线时,为使切断线后所剩的残留线的量短,就要尽量在靠近缝料的面上进行切线。其结果,由于缝料的厚度有差别,发热体会接触到缝料,会发生烫伤缝料的作为缝料的致命的烫伤问题。而且,残留线的量对于每一个工序也不同,作为缝制的完成品外观很不好。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使缝料上的残留线短的切线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完全防止缝线从缝料上开线的切线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会发生烫伤缝料的切线装置。
本发明的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使残留线一定的切线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之1的切线装置,具有切断面线和底线的一对切线装置,其中至少一侧的切线装置是由电流在发热体中流动而使其发热,通过与一侧的缝线接触切断一侧缝线的加热式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控制将另一侧的缝线从缝料上抽出的抽线装置,和由一侧的切线装置将一侧的缝线切断,由抽线装置将另一侧的缝线从缝料中抽出,然后由另一侧的切线装置切断另一侧的缝线等各装置的控制部。
由一侧的切线装置切断一侧的缝线,并且由抽线装置将另一侧的缝线从缝料上抽出,并由另一侧的切线装置切断另一侧的缝线,控制部按这种方式控制各装置,所以,当从缝料上抽出另一侧的缝线时,一侧的残留线被拉入缝料内。其结果是使一侧的残留线很短。
根据本发明之2的切线装置,是在本发明之1的切线装置中,所述抽线装置具有抽出量调整机构,由于能够对从缝料上抽出的另一侧缝线的抽出量进行调整,所以能够调整切断线后下一道缝制所必需的缝线长度。
根据本发明之3的切线装置,能够防止对缝料烫伤的发生。
根据本发明之4的切线装置,是在本发明之3的切线装置中,所述发热体是在与所述非加热部件对面的位置上具有第2非加热部件。根据这个结构,可防止发热体的形状毁坏而维持一定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之5的切线装置,是在本发明之3或4的切线装置中,所述非加热部件具有所述调整间隙机构,通过调整间隙能够调节在缝料上的残留线量。
下面,对附图以及图中符号进行说明。
图1为本发明切线装置实施例1的上热线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3为实施例1的下热线装置的主视图。
图4为下热线装置的仰视图。
图5为实施例1的面线抽出装置的主视图。
图6为实施例1的动作顺序图。
图7(A)为实施例1中的控制系统框图,(B)为实施例1中的各装置动作时间的时间图。
图8为实施例1的下热线装置动作中的主视图。
图9为图8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10为实施例1的下热线装置待机时的主视图。
图11为实施例1的面线抽出装置动作中的主视图。
图12为实施例1的面线抽出时残留线的状态图。
图13为实施例1的上热线装置动作中的主视图。
图14为图13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15为实施例1中由上热线装置切断面线的状态图。
图16为实施例1切断线后残留线的状态与以往技术残留线的状态相对比的说明图,(A)是以往技术,(B)是本实施例的状态。
图17出示的是切线之前待机状态的实施例2的上热线装置。
图18为实施例2上热线装置的切线状态图。
图19出示的是实施例2上热线装置的热线切线导向部的图。
图20为图18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21(A)为图20中A方向视图,(B)为图20中B方向视图。
图22(A)为图21(B)中一部分的放大图,(B)出示的是切线结束后缝料与线的状态。
图23出示的是本发明切线装置实施例3的上热线装置。
图24出示的是实施例3的上热线装置,(A)为图23的同方向视图,(B)为(A)中B方向视图。
图中H、h-缝料与发热体之间的间隙,2-缝纫机机头部,4-针杆,6-机针,8-面线,8D-缝料上残留的面线余量,8a-机针一侧的缝线,8b-缝线(残留线),8c-缝在缝料上的面线,8d-上热线板接触点,10-针板,10a-针孔,12-缝料,14-上热线装置(加热式面线切线装置),16-热线棒驱动缸,18-热线棒导向台,20、34、58-驱动缸固定板,22-热线装置固定台,24-热线棒固定台,26、26-热线棒,30、30-上热线电线,32-上热线板(发热体),33-下热线装置(加热式底线切线装置),36-热线板驱动缸,38-热线板固定台,40-螺钉(底线抽出量调整机构),42-底线抽出板(底线抽出机构),46-下热线板(发热体),46a-前端部,48、48-下热线电线,50-底线,50a-线轴-侧的底线,50b-残留线,50c-缝在缝料上的底线,50D-缝料上残留的底线余量,52-线轴盒,54-切线绝缘板,56-面线抽出装置(面线抽出机构),60-面线抽出缸,60c-行程末端限位螺钉(面线抽出量调整机构),62-连接杆连接板,64-连接杆,66-面线抽出杆,70-结扣部,78-控制部,114-上热线装置,116-热线切线导向部,118、124-热线导向止动螺钉,122-第2热线切线导向。
实施例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首先根据图1~16对本发明切线装置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切线装置由图1和图2中所示的上热线装置(加热式面线切线装置),和图3和图4中所示的下热线装置(加热式底线切线装置)以及图5中所示的面线抽出装置(面线抽出机构)构成。
图1是与缝纫机共同出示的上热线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上热线装置主要部分的立体图。而且图1出示了切线前后的装置待机位置。在缝纫机机头部2的下方具有针杆4,在侧面上具有上热线装置14。针杆4与未图示的主轴连动作上下运动,在该针杆4上固定着机针6。通过机针6的上下运动将面线8缝在设置在针板10上的缝料12上。在针板10上形成有针孔10a。但在图中只对针板10用剖面表示。
上热线装置14具有热线棒驱动缸16。热线棒驱动缸16与热线棒导向台18一同固定在驱动缸固定板20上。驱动缸固定板20通过热线装置固定台22固定在缝纫机机头部2的侧面。
热线棒驱动缸16由缸杆16a前端部的螺母16b连接在热线棒固定台24上。非通电体的热线棒固定台24由一对棒状的通电体的热线棒26、26从内部穿过,用上热线电线固定螺钉28、28分别固定在热线棒26、26的上端部26a、26a上。而且该上热线电线固定螺钉28、28在将上热线电线30、30固定在热线棒固定台24上的同时还有使上热线电线30、30与热线棒26、26导通的机能。上热线电线30、30是从未图示的电流发生源向热线棒26、26输送电流的电线束。
当通过热线棒驱动缸16的驱动缸杆16a伸缩时,热线棒固定台24以及固定在上面的热线棒26、26作往复运动。
热线棒导向台18是非通电体,为使热线棒26、26穿过而具有通孔,并具有为热线棒26、26往复运动时的导向机能和防止热线棒26、26与外部导通的机能。
在热线棒26、26的下端部26b、26b上固定着带状的上热线板(发热体)32。该上热线板32是比热线棒26、26电阻大的通电体,通电时发出红色的焦耳热。用这个热来熔断面线8。
图3是下热线装置的主视图,图4是同一图的仰视图。这些图出示了切线前和切线后的装置待机位置。下热线装置33具有通过驱动缸固定板34固定在针板10下面的热线板驱动缸36。热线板驱动缸36由驱动缸杆36a前端部的螺母36b与热线板固定台38连接。
在热线板固定台38上通过螺钉(底线抽出量调整机构)40固定着底线抽出板(底线抽出机构)42,同时通过下热线电线固定螺钉44固定着通电体的下热线板(发热体)46。底线抽出板42的前端部42a呈V字形。而且,在底线抽出板42的热线板固定台38固定一侧的固定端42b形成有槽部42c,松开螺钉40时,底线抽出板42沿槽部42c移动,这样可以调整前端部42a的位置。下热线电线固定螺钉44将下热线电线48、48固定在热线板固定台38上,同时使下热线电线48、48与下热线板46导通。下热线电线48、48是从未图示的电流发生源向下热线板46输送电流的电线束。热线板固定台38是非通电体,它防止向外部通电。
当通过热线板驱动缸36的驱动缸杆36a伸缩时,热线板固定台38以及固定在上面的底线抽出板42和下热线板46作往复运动。
下热线板46形成为板状,只有其前端部46a的截面很小。由于该前端部46a的电阻很大,所以通电时发出焦耳热。由这个热能够熔断底线50。
在针板10的针孔10a的下方设置有内装着缝制时必需的底线50的线轴盒52。在针孔10a附近的针板10下面固定着作为非通电体并且由耐热材料制成的圆柱形切线绝缘板54。切线绝缘板54的厚度比底线抽出板42的上面与针板下面的间隔薄。即,没有使底线抽出板42的前端与切线绝缘板54接触而限制移动。
当通过热线板驱动缸36的驱动缸杆36a伸缩时,虽然底线抽出板42和下热线板46移动,但首先底线抽出板42的V字形前端部42a与针板10和线轴盒52之间的底线50接触,将切断线后的下一道缝制所需的底线50的量预先从线轴盒52中抽出,同时为将底线50切断而将其引导到规定位置。接着下热线板46的前端部46a与切线绝缘板54对接,由焦耳热将底线50切断。因此,下热线板46的前端部46a具有与切线绝缘板54外形形状相吻合的形状。另外,为了进行下一道缝制,能用螺钉40调整送出底线50的量。
图5是与缝纫机共同出示的面线抽出装置的主视图。该图出示了线抽出之前的状态。由该面线抽出装置送出的缝线是机针6与缝料12之间的面线8a。另外用点线表示的底线50b是在缝制结束后最终的残留线部分,切断线后底线50的末端部,即是残留线的部分。
面线抽出装置56具有通过驱动缸固定板58固定在缝纫机机头部2侧面上的面线抽出缸60。面线抽出缸60由缸杆60a前端的螺母60b与连接杆连接板62连接。能够通过行程末端限位螺钉(面线抽出量调整机构)60c调整缸杆60a的行程量,这样来调整下一道缝制时所需要的机针6与缝料12之间面线8a的抽出量。
连接杆连接板62通过连接杆64与面线抽出杆66连接。连接杆64由3个杆64a、64b、64c构成,连接杆连接板62的启动力按64a、64b、64c的顺序传动。在缝纫机机头部2的下端固定着面线抽出杆安装台68。面线抽出杆66,其上端由分段螺钉68a可转动地安装在面线抽出杆安装台68上,其前端部66a被制成能够捕捉到面线8的形状。当连接杆64的启动力向面线抽出杆66传动时,面线抽出杆66以分段螺钉68a为中心作旋转运动,并用前端部66a捕捉面线8a,抽出面线8a并确保下一道缝制时所需要的面线8a的量。这样输送面线8a的结果,如后所述,是将面线8和已经结扣的底线50的残留线50b向上方抽出。
下面,对由具有以上结构的切线装置切断线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图6出示了上热线装置14、下热线装置33和面线抽出装置56切线动作的顺序,即图中从A到F的动作。若用这个图简单地对动作进行说明,即首先下热线装置33从待机状态(A)被驱动抽出底线,进行切断底线(B)后回到待机状态(A)。然后面线抽出装置56从待机状态(C)被驱动进行抽出面线(D)后回到待机状态(C)。最后上热线装置14从待机状态(E)被驱动进行切断底线(F)后回到待机状态(E)。
图7(A)是本实施例中控制系统的框图。该控制系统是控制各机构(上热线装置14、包括底线抽出板42的下热线装置33、面线抽出装置56)的系统,具有由CPU72、RAM74、ROM76构成的控制部78。在该控制78的输入一侧连接着缝纫机的启动开关80,在输出一侧连接着热线棒驱动缸16、面线抽出缸60、热线板驱动缸36、使电流流入上热线板32的变压器82、使电流流入下热线板46的变压器84、缝纫机电机86。当操作者按动开关80时,缝纫机电机86运转开始缝制。
图7(B)出示了本实施例中上热线板32和下热线板46、热线板驱动缸36、面线抽出缸60和热线棒驱动缸16通电时间的时间图。该时间图,是根据储存在构成图7(A)的控制部78的ROM76中的程序,由CPU72向各驱动缸16、36、60发出驱动信号,或者向变压器82、84发出加热信号作出的。
下面,根据图7的框图和时间图以及图3、4、8、9对下热线装置33的动作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在缝纫机的缝制中,下热线装置33处于图3、4的待机状态。如图7(B)所示,当缝制结束给出开始切线信号时,控制部78向变压器84发出加热信号,这时通过下热线电线48、48使下热线板46通电。同时使热线板驱动缸36通电以至底线抽出板42和下热线板46与热线板固定台38一起移动,由底线抽出板42的前端部42a边捕捉引导底线50一边将底线送出。然后,如图8所示,使底线50接触到切线绝缘板54。图9是图8主要部分的放大图。这个抽出工序是只确保下一道缝制所需底线50长度最底限量的工序。
下面,已经具有焦耳热的下热线板46的前端部46a与切线绝缘板54接触,通过焦耳热将底线50切断分为布一侧的残留线50b和线轴盒52一侧的底线50a。然后如图10所示,下热线装置33回到待机位置。最终,由于底线50在针孔10a的下部被切断,所以在缝料12一侧一定会在针板10的底面留有针板10厚度以上长度的残留线50b。而且,分别在线轴盒一侧的底线50a和机针一侧的残留线50b的线的末端形成有线熔融状态的球形熔断球。
对面线抽出装置56的动作根据图7的框图和时间图以及图5、6、11、12进行详细说明。底线的切线结束后如图6所示处于待机状态。当底线的切线结束后,由控制部78使面线抽出缸60通电。这样经过图5的面线抽出中间状态进行图11的面线抽出动作,由面线抽出杆66的前端部66a捕捉面线8a并送出。这一抽出的结果是在切断线后在机针一侧留出如上述的在下一道缝制时所需的面线8a。
在该面线抽出时的残留线50b的状态用图12进行说明。图12(A)出示了向上方抽出面线8a之前所形成的线迹和切断底线之后残留线50b的状态。图12(B)是图11中面线抽出动作时的状态。由面线抽出杆66的前端部66a将面线8a沿箭头方向(上方向)拉出,所以面线8和底线50的结扣部70被拉向上方,其结果,底线的残留线50b被拉进缝料12内。由于在底线50的线的末端形成有熔融状态的熔断球,该熔断球成为止动部,卡在缝料12的底面,阻止了底线50向上方脱出。这样,由于残留线50b被收在缝料12内部,所以就能够省略对底线50的残留线处理工序。
下面,对上热线装置14的动作根据图7的框图和时间图以及图5、13~16进行详细说明。如图7所示,当向面线抽出缸60的通电结束后,从控制部78向变压器82发出加热信号,使上热线板32通电,同时热线棒驱动缸16通电。其结果,热线棒26、26和上热线板32沿图13的F方向移动,并如图14所示,具有头焦耳热的上热线板32与面线8和底线50的结扣部70接触。由于面线8与上热线板32的接触,如图15所示,在结扣部70处机针6一侧的面线8a与缝料12一侧的面线8b分离。这时,在机针6一侧的面线8a与缝料12一侧的面线8b上形成有熔融状态的熔断球。特别是缝料12一侧的面线8b已经熔着在缝在缝料12上的面线8c和缝料12上,与上述的对面线抽出装置56的动作所进行的说明一样,能够省略对面线8的残留线处理工序。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使上热线装置14与下热线装置33在不同时间动作切断面线和底线,由于在切断底线后和切断面线前,由面线抽出装置56送出面线8,同时将该面线8从缝料12抽出,所以能够使留在缝料12上的面线8的残留线和底线50的残留线少。特别是通过面线抽出装置56,将底线50,直到切断线后留在缝料12上的残留线50b线末端的熔断球与缝料12的面接触而形成的止动部,被拉入缝料12内部,从缝料12的外部看不到残留线50b,所以能够使面线和底线的残留线8b、50b几乎为零。
图16是本实施例切断线后残留线的状态与以往技术残留线的状态相对比的说明图,(A)是以往技术,(B)是本实施例的状态。在以往技术中,由于有残留线8b、50b的余线8D、50D,所以如前所述,就有容易发生缝线脱线的危险性。对于这个问题,在本实施例中,能够完全没有这种余线或者能够限制在最小限度,所以能够避开这种危险性。
而且,作为上述的各装置的动作顺序,虽然对首先由下热线装置33进行抽出底线和切断底线,然后由面线抽出装置56进行抽出面线,最后由上热线装置14进行切断面线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改变方式,首先由面线抽出装置56进行抽出面线,然后由上热线装置14进行切断面线,最后由下热线装置33进行抽出底线和切断底线,这种情况与上述的动作顺序的情况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即,在切断面线之后和切断底线之前由下热线装置33的驱动,底线抽出板42将底线50送出的结果是底线50被从下方抽出。因此,缝料12中面线8和底线50的结扣部70向下方拉入,其结果,面线的残留线8b被拉入缝料12内。由于在残留线8b的线的末端形成了熔融状态的熔断球,该熔断球成为止动部,卡在缝料12的上面,阻止面线8a从下方脱出。这样,由于残留线8b被收在缝料12内部,所以能够省略对面线8的残留线的处理工序。
下面,对本发明切线装置的实施例2根据图7~22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切线装置,只是其上热线装置的结构与实施例1不同,其他装置的结构都是一样的,所以省略其说明。
图17出示的是处于切线之前待机状态的本实施例的上热线装置114,图18出示的是处于切线状态的本实施例的上热线装置114。本实施例的上热线装置114只是在上热线板32的热线切线导向部116由热线导向止动螺钉118固定这一点与实施例1的上热线装置14不同,其他的结构都是一样的,所以省略其说明。该热线切线导向部116是比上热线板32电阻小的通电体,是为防止切线时上热线板32的红色加热部直接接触到缝料12的部件。
图19出示的是热线切线导向部116,图20是图18一部分的放大图,图21(A)是图20的A向视图,图21(B)是图20的B向视图。热线切线导向部116,其前端部116a为凹或者V形,在向上热线板32固定一侧的固定端116b上形成有为由热线导向止动螺钉118固定的长槽。前端部116a为凹或者V形处有当将上热线板32与面线8a接触熔断时使面线8a不会滑脱的引导部。而且,热线切线导向部116可通过固定端116b的长槽和热线导向止动螺钉118能够在上下方向调整其位置。
下面对具有上述结构的上热线装置114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从处于切线待机状态的图17向切线状态的图18移动。这时,热线切线导向部116,由其前端部116a的凹部引导面线8a并使其与缝料12接触。
这时,如图20所示,由于通过热线切线导向部116确保上热线板32的红色加热部与缝料12之间的间隙H,阻止上热线板32与缝料12接触,所以不会在缝料12发生烫伤。可对应于在缝料12上残留的残留线8b的需要量,由热线导向止动螺钉118对从热线切线导向部116的上热线板32向下方的突出量进行调节,可调节该间隙H。例如,当残留线的长度短时,为使间隙H小而使热线切线导向部116上升。反之,当有必要使切断线后的残留线的长度长时,为使间隙H大而使热线切线导向部116下降。
接着,实行红色加热的上热线板32与面线8a接触,如图22所示,面线8a在其接触点8d被切断。图22(A)是图21(B)一部分的放大图,图22(B)是切线结束后在缝料12上的线的状态图。在图22(A)中,为明显地表示出接触点8d将上热线板32用假想线表示。其结果,留下了与上述间隙H相应长度的残留线8b和熔断球。由于将间隙H设定得小,不会烫伤缝料12,而且还能使该残留线8b几乎为零。
根据本实施例,即使缝料12的厚度不同,通过上热线板32也能在切断线时保证上热线板32与缝料12之间有一定间隙H。所以上热线板32不会接触缝料12,也就不会在缝料12上发生烫伤。而且,缝料12上的残留线8b的量也能对应间隙H成为一定。
下面,对本发明切线装置的实施例3根据图23、24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切线装置,是在上热线板32上,除了热线切线导向部116,在热线切线导向部116的对面一侧,由热线导向止动螺钉124固定着第2热线切线导向部122。对于其他点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结构,能够保护上热线板32。而且可防止对上热线板32形状的毁坏,能够维持一定的形状。
而且,如图24所示,当使第2热线切线导向部122向P方向移动时,由第2热线切线导向部122的前端部122a将上热线板32的前端部向M方向与E方向推压使其变形,上热线板32的红色加热部和缝料12之间的间隙h与图23的变形之前的间隙H相比变小。即,由该第2热线切线导向部122可对上热线板32向下方的突出量进行微调整,所以能够对残留线的量进行微调整。本实施例的情况,上热线板32使用的是能恢复形状的材料,例如,使用弹簧钢。图24(B)是图24(A)的B方向视图。
以上虽然对图中所示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能够不限与本发明的这些实施例而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可以只将上切线装置14和下切线装置33中一侧的切线装置设为使用发热体的切线装置,而另一侧则设为机械式切线装置。
根据本发明之1的切线装置,由一侧的切线装置切断一侧的缝线,并且由抽出装置将另一侧的缝线从缝料中抽出,再由另一侧的切线装置切断另一侧的缝线,控制部这样对各装置进行控制,因此,当另一侧的缝线从缝料中抽出时,一侧的残留线被拉入缝料内。其结果,由于能够使一侧的残留线变短,所以能够省略剪断残留线等的切断线或用烙铁熔断残留线等的残留线处理工序,同时能够使缝制品的外观好看。
根据本发明之2的切线装置,抽出装置具有抽出量调整机构,由于能够调整从缝料中抽出的另一侧缝线的抽出量,所以能够调整切断线后进行下一道缝制所需的线的长度。
而且,根据本发明之3的切线装置,由于通过发热体和缝料之间的非加热部件,当发热体与线接触时,保持缝料与发热体之间的间隙,所以能够防止发热体与缝料接触。因此,能够防止在缝料上发生烫伤。
而且,根据本发明之4的切线装置,由于发热体是由非加热部件和具有位于对面位置的第2非加热部件构成,所以能够保护发热体。而且,能防止发热体的形状毁坏而维持其一定的形状。
而且,根据本发明之5的切线装置,由于非加热部件由具有调整间隙装置构成,所以能够调节留在缝料上的残留线量。
权利要求
1.一种切线装置,具有切断面线和底线的一对切线装置;其中至少一侧的切线装置是由电流在发热体中流动而使其发热,通过与一侧的缝线接触切断一侧缝线的加热式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控制将另一侧的缝线从缝料上抽出的抽线装置,和由一侧的切线装置将一侧的缝线切断,由抽线装置将另一侧的缝线从缝料中抽出,然后由另一侧的切线装置切断另一侧的缝线等各装置的控制部。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线装置具有抽出量调整机构;能够调整从缝料中抽出的另一侧缝线的抽出量。
3.一种切线装置,通过电流在发热体中流动而使其发热并通过与线接触切断缝线,其特征在于,在发热体与缝料之间设有非加热部件,该非加热部件,当发热体与线接触时通过保持缝料与发热体之间的间隙,防止发热体与缝料接触。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具有所述非加热部件和位于其对面位置的第2非加热部件。
5.按照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加热部件具有调整间隙机构,通过这个间隙的调整能够调节留在缝料上的残留线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切线装置,能够使缝料上的残留线短,具有切断面线8和底线50的一对切线装置14、33;在其中至少一侧的切线装置是由电流在发热体32、46中流动而使其发热,通过与一侧的缝线接触切断一侧缝线的加热式切线装置中,具有控制:将另一侧的缝线从缝料上抽出的抽线装置56、42,和由一侧的切线装置将一侧的缝线切断,由抽线装置将另一侧的缝线从缝料中抽出,然后由另一侧的切线装置切断另一侧的缝线等各装置的控制部76。
文档编号D05B65/00GK1320738SQ0111541
公开日2001年11月7日 申请日期2001年4月24日 优先权日2000年4月25日
发明者山田诚治 申请人:重机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