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纤维丛的加工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7639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纺织纤维丛的加工机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来加工纺织纤维丛的机器,特别是用来对纤维丛除杂的清棉设备,它具有一道或几道除杂过程,其中一道过程包括一辊筒,通过它的旋转来输送纤维丛,从而使纺织纤维丛至少一次经过一个除杂点。
背景技术
在清棉领域内已知有许多用来对纺织纤维丛除杂的机器、装置和除杂的元件。纤维除杂机器现在通常以气动/机械方式来工作,纤维丛由气流引导到一辊筒(开棉辊式清棉辊)上,同时经过一带有静止的机械式除杂元件的除杂点。其中,辊筒围绕着它的轴线而旋转。这意味着棉丛状纤维由气动装置供应,并被送到带有除杂元件的除杂点,由该机械式除杂设备进行除杂,并从那里继续输送。根据待去除的杂质的不同,人们常把清棉机分为粗清棉机和细清棉机。这两种机器通常在清棉加工线中都有。本发明最好用于粗清棉机中。但应予理解,它也能以相应的形式用于其他清棉机器中。例如典型的具有机械式除杂元件的粗清棉机,在EP 381 859 B1,EP 408 491 A1,或EP 381 860中有所说明。根据现有技术的这种清棉机的功能,现参照

图1~3来说明如下如图1所示,清棉机3包括一开棉辊筒2,它按照传统方式装备有打手元件1,支承在一水平轴上并可绕其旋转。在操作时开棉辊筒2由一驱动马达(未在图中表示)来驱动以图1的箭头方向而旋转。在开棉辊筒2上部的上方,箱体3包括一入口4和一出口5用于输送气流,该气流输送棉丛状的纺织纤维。入口4设在辊筒2的一端,而出口5设在辊筒2的另一端。在开棉辊筒2的上部的上方,在入口4与出口5之间装有三个向辊筒轴倾斜的导向板6,7,8,该导向板在辊筒2的上侧和箱体顶壁间界定了两个传递室。几乎与辊筒成平行的带有尘格的尘棒布置在开棉辊筒2下侧的下方。如在图1中所示,两组尘棒9和10一个挨一个地设在清棉机中沿开棉辊筒2的圆周方向。9和10两组的第一根和最后一根尘棒在图2中也能看到。图2还进一步显示,在辊筒2的轴向相邻于尘棒组9处设有一第三组尘棒11,同样,第四组尘棒(未编代号)设在辊筒2的轴向方向并靠近尘棒组11处。于是在此设备中有4个除杂点。在运行过程中,待除杂和开松的纺织纤维丛在一输送气流中通过入口4并供给清棉机。首先输送气流带着纤维丛基本上是第一次流过旋转中的开棉辊筒2的下部并经过除杂点9和10。然后,纤维丛被输送通过在导向板6与7之间的传递室,导向板6,7继续使空气向开棉辊筒2的轴移动并在辊筒上方移动。然后棉丛沿着辊筒2的下部而流动,再次经过具有尘棒的除杂点。然后棉丛流被引导通过导向板7与8之间的传递室并最终沿着辊筒2的下部流动经过最后两个除杂点。最后,纤维丛通过出口5并离开此机器。当纤维丛在辊筒2下部移动时,便由打手元件1进行加工,在撕扯和敲打的过程中使杂质分离。棉丛是在剥取和敲打的状态下被除杂元件1移动通过尘格的尘棒或除杂点的。因此它们将不断被开松成更小的纤维丛,杂质被分离,并从纤维(特别是纤维表面)中打掉。被四组尘棒9,10,11或除杂点所分离的杂质通过尘棒间隙而落入在除杂点下方的尘箱(未表示)内。通常尘箱中的废弃物由一抽吸装置吸出。该抽吸装置并不影响输送气流。四组尘棒9,10,11和未编代号的一组能在所述的机器中与开棉辊筒2无关地互相独立调节。因此人们也称之为四个不同的除杂点。因为每一组能独立地调节,从而能以不同的策略来予以除杂。可调性主要涉及尘棒所承担的与辊筒2旋转方向有关的攻击角(见图3)。当尘棒被转动时,尘棒与辊筒2的打手圆之间的距离通常也改变,它对除杂的策略起一个另外的作用。在所述的图1和2的机器中。尘棒每一个都可以这样来转动;使尘棒的攻击角逐渐增大或减小(未表示)。尘格调节元件12是用来调节的。它们的功能与本申请无关,因此不再说明。攻击角α(见图3)可在0°~30°之间予以调节。前面所述的涉及攻击角α和尘棒与辊筒2的距离的设定的多种可能性会导致有关工艺效果的大的变动,例如除杂程度、纤维的保护、防止棉结形成等,并根据所加工的产品而产生不同的影响。
除杂过程所必需的相对较高的辊筒2的速度产生了相对高速的气流。这些气流提高了输送效果。但必须包括在除杂过程中。因此在气动与机械系统之间具有一灵敏的相互作用,因为输送效果与除杂效果是相互有影响的。必须在除杂效果与批量纤维的损失之间寻找一最佳点。气室和流动条件在这方面能起决定性作用。此问题特别在EP 464441 A1中有所涉及。
可以自动理解,长期以来清棉机制造者们已付出很大的努力来优化除杂过程。其可能性包括努力优化除杂点。这种努力在20世纪六十年代已经作过,例如专利文献CH 464 021公开了一种清棉机用的尘格,其中引导表面固定在尘棒上。它特别被用来减少批量纤维损失。另一有所发展的文献SU 1406226 A1公开了一种清棉机,其中尘棒设有突出部分,旨在改进除杂效果。
根据文献DE 31 27 418和DE 31 27 544的分离和保留装置也属于现代技术但很久远了。DE 31 27 418公开了一个位于一针布辊对面的阻塞元件,阻塞元件上设有一针布,它的齿成横向彼此偏移的方式而设置。它用来使含有杂质的气流从纤维丛流中分离,并把棉丛引导到针布辊上。阻塞元件的针布可以包括角钉或锯齿。阻塞元件是用来握住纤维丛并把它从气流中分离。DE 31 27 544公开了一种类似的装置在纤维丛供应装置的下游设有一透气型梳子,该装置把纤维丛偏到一针布辊上,并从而把纤维丛与输送气流分离。为此目的,梳子设有很小的槽子,其宽度小于纤维丛的尺寸,因此这装置也产生了对纤维丛的阻塞效果,即阻碍了纤维丛的运动。
在此现代技术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进除来点的效果和改进前面所述的清棉机。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此目的是以这种方式来完成的,即装置至少同除杂点中一个相结合,这些除杂点影响到纺织纤维丛围绕着旋转辊筒的运动连续性,但并不阻碍或梳理纺织纤维丛。
所谓“阻碍”一词必须这样来理解,即虽然按本发明的元件/装置对纺织纤维丛的连续运动有影响,即尽管它们对此有干扰和增加了障碍,但它们并不阻止材料的流动。因此它们并不阻碍纤维丛。这些设备并不代表任何象一筛网或一停经片管那样的分离或保留装置来把空气从纤维丛中分离(见所述的现有技术)。这些装置也并不具有任何梳理作用,因此并不代表任何梳理元件。梳理元件是用来把纤维丛开松成单纤维并使之伸直平行。这些功能不能由本发明的装置实现。该装置与一除杂点或尘棒相结合,但并不一定需要成为它的一个部件。该装置涉及长方形的独立的元件,最好它们是销状的。这些装置达到一个几乎是与除杂点无关并能达到同样效果。因此按本发明的装置也能单独形成一除杂点,也就是不用尘棒。这些装置影响或干扰了纤维丛在沿着旋转辊筒而输送过程中的连续运动。纺织纤维丛与所述的装置相碰撞被偏斜或未经碰撞而偏斜,从而纤维丛也能分解成更小的纤维丛。
附图简单说明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了按本发明而得到的装置的可能的实施例,并对其效果进行说明如下,其中图1从现有技术所知的一种纺织纤维丛粗清棉机的截面图,不采用本发明;图2图1的粗清棉机的纵向截面图;图3以截面表示的可调节的尘棒图;图4表示图1中的机器的详细示图,其中设置了本发明主题的一个推荐的实施例(机器从另一侧来表示);图5也表示图1中的机器的详细示图,其中设置了本发明主题的另一个实施例;图6,7表示按本发明的装置的两种可能的形式和安排;图8表示本发明主题的另一种执行;图9表示本发明的另一种方案;图10表示按本发明的装置的其他形式。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和2表示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在开始时所说的粗清棉机,它并未采用本发明的主题。根据本发明的装置可安装在粗清棉机的不同的除杂点中。应予注意,此时本发明的主题并不限于在粗清棉机中的应用,虽然它在粗清棉机中的应用是比较有利的。可以设想一种应用在所有纺织纤维丛的加工机器中都可能的应用,其中按照将在下面进行描述的本发明的效果是理想的。本发明的主题最好是用在为纺纱厂的清棉车间和梳棉车间而指定的清棉机中。
图3表示作为除杂点的一部分的一个可调节的尘棒69。通常,该除杂点包括在粗清棉机中独有的尘棒。本发明也能应用在设有其他机械除杂元件的除杂点上,也并不受限制与尘棒相结合。
图4表示根据图1的粗清棉机中本发明主题的一个推荐的安装方案的详细视图。与图1相比,机器是从另一侧来表示的,所以辊筒2变成逆时针而旋转。除杂点16包括单独可调的尘棒(在图中仅表示出四根尘棒)。它们能通过尘格调节元件12来调节。通过改变攻击角,尘棒离打手圆15的距离也改变。按本发明的几个装置14是设置在除杂点16的下游。装置14是以一耙子的形式(见图6和7)安装在清棉机的箱体13上。单个装置并不安排在这样靠近的距离处,以使它们作为分开的装置来抓住纤维丛。在图4中所示的装置是固定安装而不能调节的。但也可能有变动方案,该装置类似尘棒,通过适当的调节装置可对其倾斜度或对打手圆的距离来调节(见图3)。
按本发明装置的设置导致不同的效果。这些效果导致的结果是增加了总的杂质的分离。这些装置的主要效果是使纤维丛的连续运动受到影响。在纤维丛围绕着旋转辊筒(也可能有几个辊筒)的输送过程中,纤维丛由于使用本发明的装置而在它们的运动中受到偏斜或干扰。纤维丛与设备相碰撞,这就导致了作为结果的第一效果,即纤维丛被粉碎了。与打手元件和尘棒组合相同,纤维丛也打击在按本发明的装置上。在此过程中它们一方面在运动中偏向,另一方面受拖拉而不断地分解成较小的纤维丛。但按本发明的装置并不是梳理元件。在尘棒中,阻力的增加和侵犯性的增加往往与批量纤维损失的增加相联系。与尘棒相反,该装置能提供一相当高的阻力但不会导致任何批量纤维损失的增加。不需要像在尘棒的情况那样设置废弃物的开孔,由此,设备的阻力增大可能导致障碍出现的可能性的增大,但不一定与增加批量纤维损失相联系。根据装置对纤维丛提供的阻力的不同(它可能受位置、倾斜角和装置的形式的影响),纤维丛被粉碎到或多或少更有利的程度。如前所述,在传统的清棉机中,除杂过程是这样来实现的,即纤维丛在打手元件1与尘棒之间来回打击。由于惯性力作用的结果,较大和较重的杂质被从纤维表面分离并通过尘格落下。在纤维内部的杂质不能用此过程来去除。纤维丛将不断开松成更小的纤维丛,甚至在正常的除杂过程中(在清棉机中)。这样能使较大的杂质有更多的机会最后到达纤维表面上而被分离。在传统的清棉机中另外设置此装置将加速和改进纤维丛的粉碎过程。这并不会损伤纤维(因为纤维丛撞击在装置上而未被梳理或撕裂)也不会增加批量纤维的损失。此效果总的来说增加了纤维丛的表面,因而改进了除杂点和整个机器的杂质的分离。
作为第二效果,该装置使纤维丛的连续运动受到一个干扰和偏转效果。在前面所述的围绕着辊筒2的多次循环过程中,除杂过程主要在所有纤维丛中发生,但这并不是说纤维丛表面的每一位置必须以同样的次数与机械除杂元件相接触。可出现在不容忽略的大量纤维丛中该表面的同一区域在围绕辊筒循环的过程中倾向于同除杂元件接触。结果,纤维丛的表面并非到处都能被除杂到同样的程度,这将导致在除杂效果上的一个可测量到的降低。如果按本发明的装置被设置在清棉机中,它们能作为一个干扰元件和转动元件有助于减小所述的降低。纤维丛在装置上被偏转,从而干扰它们的连续运动。由于偏转的结果,纤维丛承受在旋转方向上的额外变化,它能使纤维丛的表面尽可能平等地与除杂元件相接触。
作为第三效果,此装置对纤维丛还能起到制动效果。一旦纤维丛撞击在装置上,它们承受一很高的负的加速。纤维丛在一瞬间受制动而速度降到零。因此材料的流动被提供一不连续的速度,它对除杂具有积极的影响。
该装置另外地具有一类似于尘棒的功效,它相当于第四效果。正如纤维丛冲击传统的机械除杂元件一样,附着在将受打击的表面的杂质与纤维丛起发生撞击,因此它也可能提供特别利用比效果的单独除杂点。这种除杂点只包含本发明的装置。在安排成耙子状的装置之间可以设置开孔以便分离杂质。本发明构思的这种实施例在下面将进一步讨论(见图8)。从这些叙述中很容易看到,该装置通过所描述的功效对除杂实现分离的独立的效果。从更有效的除杂来说它们实际上创造了一个改进了的初始条件。即使除杂点的设定或所用的机械除杂的设定不作改变,也能获得除杂的改进。特别地是,与传统的机械除杂元件的区别能通过事实来确认,即该装置除了一个实施例外,它们自已不能分离任何杂质。按本发明的装置的效果在于通过为实际除杂过程(较小的纤维丛、改变旋转方向等)提供该装置以获得最佳可能的起始条件来间接地改进实际除杂点的效率。虽然按本发明的装置对除杂有影响,但它们并不直接参与过程,如同在尘棒调节中所发生的那样。因此这些装置不需要直接属于除杂点。人们也可以称它们为协同装置,它们是与实际的除杂点分开的。因此按本发明的装置也能用在其他具有一适当除杂过程的机器中,而且并不限于使用者的粗清棉机上。与已知的除杂元件的另一重要区别在于按本申请的装置既不发挥梳理效果(即它们并非梳理元件),也不构成握持机构来阻碍纤维丛,把它们从输送空气中分离。
图5表示按本发明的装置的另一应用。图5的元件基本上与图4的相一致。在这新的方案中,按本发明的装置也是设置在除杂点16的前面(参看代号14.1)。它们也是安排成耙子状。装置14.1是设置成两排,第一排的本发明主题与第二排本发明的主题在形式上有所区别。从辊筒2的旋转方向可以看出,装置14.1在第一排中是安排成一具有相当陡的攻击角即低的倾斜角(γ)的正方形,第二排的装置包括一圆的销形物,它是被以倾斜的方式在顶部切削过的。第二排的倾斜角γ也略微较高。同样离打手圆的距离也略有不同。如果装置是设置在一除杂点之前,它们最好应附加在距下一个除杂点稍远距离之处。该装置导致材料流的偏斜,因此跟随太紧的除杂元件可能被纤维丛跳过。如在图5中所示,为纤维丛流可设置一额外的导向元件17来软化此效果。按照本发明的元件与定位、排数和形式有关的最合适的安排主要取决于加工纤维的特性,理想的安排最好用经验来确定。在该装置的安排和设计中有大量的可能性都可从按本发明的功能中来获得。
图6和7各表示按本发明装置的一个可能的安排,它们是以集体的方式紧固在一共同的支架上。纤维对此装置呈现两种可能的形式。在图6中按本发明的元件包括一方形物,在图7中它们具有长钉的形状。在这里所示的形状当然仅仅是作为举例。元件可以具有许多其他形状。同样,它们离打手圆的距离和倾斜角γ能任意选择。在一推荐的安排中,在辊筒轴向延伸的单独装置之间的距离a是30~80mm(单独装置之间的分度)。按本发明的元件最好呈现倾斜角γ为0~20°,最好是15°。推荐选用正的倾斜角γ(如在图5中所示)。在负的倾斜角的情况下,则具有纤维的积聚并导致堵塞的可能。在此两图中,元件是安装在一共同的支架上,这样使安装容易,根据生产的形式,支架和元件也能制成一体。在两图6和7中,该装置各制成耙子状的一排。不言而喻,也可采用偏置的排列。从对两图的说明可知,在此情况下具有很多种可能性来实行本发明。最适当的安排最好用经验来确定。
应用本发明意图的另一可能性如图8所示。图中表示的一除杂点18仅由按本发明的元件14组成。以类耙子状形式排列的装置之间设有开孔以便分离杂质。所有元件是安装在一弯曲的共同支板上。所示的四排是以偏置方式来排列的。
图9概略地表示一个用于一组按本发明的装置的调节装置。元件14.2在此情况下也是紧固在一共同支架上。它们是在一条线上排成耙子状,并能利用装置19来调节它们离打手圆的距离。所示的调节装置19包括一具有细螺纹的蜗轮副。措施14.2的倾斜角(γ)能通过安装杆20来调节。这里所示的调节装置仅应理解为一个例子。还有其他装置可能用来调节该装置。同其他附图相类似,在此情况下也可利用装置12来调节尘格。本附图并不表示该装置也能在运行过程中进行调节的可能性。通过考虑当前所加工的纤维丛的特性,装置19可在除杂效率的基础上进行调节。可认在清棉机上附加不同的测量装置和传感器来提供除杂质量和程度(例如在废弃物中)的在线测量。还可采用适当的控制装置(未表示)来影响或优化按本发明的元件的设定。
图10表示该装置的可能的形式。按本发明的元件由两种视图来表示。即侧视图和截面图。如图所示,它们可能是销子状,针状,长钉状,方形,扁条钢,梯形或棱镜状。该装置也能提供金字塔形或不规则四边形。顶部表面可与底部表面平行,或像在正方形元件中一样提供一倾斜的切削加工。在某些应用中把边缘削尖是合适的。这样能获得按本发明的装置更具有积极的表现。
这样,本发明的创意能普遍地应用到纺织纤维丛的加工机器中,特别是应用到具有一个或几个除杂过程的清棉车间的清棉机或粗清棉机中。所说的除杂过程之一应包括至少一个旋转辊筒或任何输送纺织纤维丛的其他机械结构。例如纺织纤维丛的输送可以通过辊筒的转动在辊筒中实现。在纺织纤维丛的输送过程中,它们必须被移动经过一个除杂点至少一次。特别地是对于一个具有尘棒的除杂点来说。本发明在这种机器中的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的除杂装置与多个装置相关联,该装置影响纺织纤维丛围绕着旋转辊筒的运动次序,但并不握持和梳理纺织纤维丛。如在图中所示,按本发明的装置不一定需要一个直接属于除杂点的元件,即使它可能是这样。例如它并不是尘棒的一部分,相反,而是一个与除杂点无关的部件。按本发明的装置特别在其效果上是独立的。按本发明的装置的设定也能适用于或优化用于机械除杂元件的设定。最好按本发明的装置使用销子状的元件。
本发明的创意还包括这样的可能性,即除杂点包括一组或几组由单独的或几个尘棒组成的尘格。
纺织纤维丛的加工机器的旋转辊筒可以按本发明的推荐的实施例与打手元件安装在一起。
旋转辊筒最好在其下侧能与一除杂点相关联,它包括几乎平行的、攻击角可以调节的尘棒。
按本发明的装置最好在整个除杂点宽度上排列成一耙子状。在一特别推荐的方案中,除杂点设置旋转辊筒的宽度上。
从纤维丛的输送方向来看,该装置最好安排在除杂点的下游。
本发明的创意还包括一种可能性,即所述装置,从纤维丛的输送方向来看,是设在除杂点的前面。
该装置最好排列成耙子状,也可排成连续的几排。
按本发明的装置的定位可适当选择成使得该装置的最高点与旋转辊筒打手圆之间的距离小于尘格到与除杂点相关的打手圆的距离。装置的最高点与打手圆之间的距离优选为3~10mm,最好是6mm。
在按本发明的装置的一种推荐的安排中,设置在辊筒轴向的单独装置之间的距离为30~80mm(在单独装置之间的分度)。
按本发明的装置最好额外地提供一倾斜角(γ)在0~20°之间,最好是15°。
按本发明的装置可具有不同的形状,它们最好是销子状、针状、长钉状、方形、扁条钢、梯形或棱镜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装置的边缘制成尖锐形。该装置可紧固在单独的支架上。
本发明的创意还包括另一可能性,即按本发明的装置通过适当的调节装置对其倾斜角(γ)和/或到打手圆的距离进行调节的可能性。
在另一实施例中,此装置能这样来安排,即装置的调节能在运行期间来实现,并通过考虑当前所加工的纤维丛的特性,以除杂效率为基础调节装置进行设定。
按本发明的装置最好是设置在清棉机中,特别是粗清棉机中。这些清棉机或粗清棉机最好用在纺纱厂的清棉车间内。
本发明并不限于所简明申述的几种可能性和实施例。这些方案是力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一种建议来尽可能有利地来实行本发明。因此另外有利的应用和结构很容易从所述的实施例中获得。它们仍代表本发明的创意,并将受到本申请的保护。在说明中公开的许多特点,在下面的申请中以结合的方式提出权利要求。也有可能对说明本身的个别特点提出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
1.一种纺织纤维丛的加工机器具有一道成几道除杂过程,其中每道所述的除杂过程包括至少一个旋转辊筒,纺织纤维丛围绕着辊筒而输送,而且纺织纤维丛被移动经过至少一个除杂点至少一次,其特征在于装置至少同一个除杂点相关联,该装置影响纺织纤维丛围绕着旋转辊筒的运动次序,但并不阻碍或梳理纺织纤维丛。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纺织纤维丛加工机器,其特征在于采用销子状的元件用作该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纺织纤维丛加工机器,其特征在于该除杂点包括一组或几组尘格,该尘格由单独的或几根尘棒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的纺织纤维丛加工机器,其特征在于旋转辊筒设有打手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1~4的纺织纤维丛加工机器,其特征在于旋转辊筒最好在其下侧与一除杂点相关联,该除杂点可含有几乎平行的且攻击角可调节的尘棒。
6.根据权利要求1~5的纺织纤维丛加工机器,其特征在于该装置是设置成耙子状,最好延伸在该除杂点的整个宽度上。
7.根据权利要求1~6的纺织纤维丛加工机器,其特征在于从纤维丛的输送方向看,该装置是设置在一除杂点的下游。
8.根据前面权利要求的纺织纤维丛加工机器,其特征在于从纤维丛的输送方向看,该装置是设置在一除杂点的上游。
9.根据前面权利要求的纺织纤维丛加工机器,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设置成连续几排的耙子状形式。
10.根据前面权利要求的纺织纤维丛加工机器,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的最高点与旋转辊筒打手圆之间的距离小于尘格到打手圆的距离,从该装置的最高点至打手圆之间的距离优选为3~10mm,最好是6mm。
11.根据前面权利要求的纺织纤维丛加工机器,其特征在于沿着轴向排列的所述单独装置之间的距离最好是30~80mm。
12.根据前面权利要求的纺织纤维丛加工机器,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的倾斜角(γ)在0~20°之间,最好是15°。
13.根据前面权利要求的纺织纤维丛加工机器,其特征在于该装置是设计成销子状、针状、或长钉形、方形、扁条钢、梯形成棱镜形。
14.根据前面权利要求的纺织纤维丛加工机器,其特征在于该装置是紧固在单独支架上。
15.根据前面权利要求的纺织纤维丛加工机器,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能通过一适当的调节装置对其倾斜角或距打手圆的距离来进行调节。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具有一调节装置的纺织纤维丛的加工机器,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的调节能在运行过程中进行,并且通过考虑当前加工的纤维丛的特性,调节装置的调节作用是在除杂效率的基础上进行的。
17.根据前面权利要求的纺织纤维丛加工机器,其特征在于该加工机器是清棉机,特别是粗清棉机,并最好是用在纺织厂的清棉车间内。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纺织纤维丛进行加工的机器,它具有一道或几道过程,其中的一道所述的除杂过程包括至少一个旋转辊筒,纺织纤维丛被围绕着旋转辊筒而输送,并被移动经过至少一个除杂点至少一次。本发明提供的装置至少与一个除杂点相关联,该装置影响纺织纤维丛沿着旋转辊筒的运动次序,但并不阻碍或梳理纺织纤维丛。
文档编号D01G9/20GK1370860SQ0210332
公开日2002年9月25日 申请日期2002年1月31日 优先权日2001年2月2日
发明者P·布吕特施, W·施莱普菲尔, J·法尔斯 申请人:里特机械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