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机上集合一根纤维条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7629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纺纱机上集合一根纤维条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一台纺纱机上集合一根纤维条的一种装置,它有一个安置在一牵伸装置的前罗拉对下游的集合区,有一个输送纤维条通过集合区的透气运输带,有一根安置在集合区的抽吸管道,有一个安置在抽吸管道上引导运输带的滑动面,以及有一条安置在滑动面内,被两条侧边限制的吸气缝,该吸气缝的一条侧边设计成使纤维条横向于运输带的运动方向倾斜定位的纤维引导边。
背景技术
当一根已牵伸纤维条直接在牵伸装置的前罗拉对下游得到纺纱加捻,则会在前罗拉对的钳口线产生所谓纺纱三角形。因此使已牵伸纤维条以规定的宽度离开牵伸装置并加捻成一根较小直径的纱。纺纱三角含有不适当结合到已加捻纱的边缘纤维,该纤维很少或不能有助于成纱的强力。为此,近年来趋向于在牵伸装置的牵伸区下游安置一个所谓集合区,该集合区是以输出侧的输出钳口线作为边界纱在此钳口线下游得到加捻。纤维在集合区集束或集合,因而纤维条在离开钳口线时变细到不再产生可怕的纺纱三角形。成纱是较为均匀,强力大,较少毛羽。
上述这种装置的现有技术在DE 199 03 113 A1中作了说明。在该文献中指出,飞花和尘杂物会积聚在抽吸管道的固定滑动面和运输带运行的滑动面之间。该文献还谈到,这些尘质物的发生,例如是由于应集合的纤维条的单根纤维,特别是很短的纤维,以其前端在吸气缝区域内通过运输带的小孔进入到里面,飞花积聚主要发生在吸气缝的终端。经验表明,一些单根纤维也能够侧面进到运输带的内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在上述的这一种集合装置能尽可能地防止飞花在吸气缝的终端积聚。
此项任务可依据本发明加以解决,即吸气缝在保持纤维引导边情况下,在其终端区有一个宽于其上游中间区域的加宽区。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吸气缝的终端区有较大的空气流量,因而飞花积聚不可能在该处发生或至少不容易挂留在该处。保持纤维引导边倾斜对着运输带的运动方向,防止了纤维条失去所要求的集合效应。只要纤维引导边在吸气缝终端区域精确处于运输带的运动方向就已经达到目的。原则上,只要纤维引导边至吸气缝终端保持其倾斜位置以及专门在吸气缝面向纤维导向边的这一侧设置一加宽区是较为正确的。
为了尽可能少给那些从纤维条分离出的纤维有机会挂留在吸气缝的边缘,从吸气缝的中间区域至其终端区设置一个连续过渡是对加宽区有利的。此外,加宽区还可以设计为圆形。
作为一种实用测量规则的起点,可以设定加宽区大约应有吸气缝中间区域的两倍宽度。如若一条吸气缝的中间区域宽度为1.5至2毫米,则加宽区在终端区域内的宽度可以是2.5至3.5毫米。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和特征可以从下述几个图示的实施例说明得知。


图1集合一根纤维条的一个装置部分截面侧视图;图2按照图1中箭头II方向一个实际集合区视图;图3至6根据本发明的吸气缝几个实施例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和图2只表示一台纺纱机,特别是一台环锭纺纱机的集合一根纤维条2的一个装置1的区域。装置1直接位于牵伸装置3的下游,该牵伸装置只图示了前罗拉对4以及安置在输送方向A上游的一对皮圈罗拉5。皮圈罗拉对5引导下皮圈6和上皮圈7。前罗拉对4包括一个被驱动的前下罗拉8和一个弹性加压的前压辊9。前罗拉对4限定形成牵伸装置3的牵伸区终端的前钳口线10。
在已知的方式下,一根纤维条或粗纱11在牵伸装置3中按输送方向A牵伸到所要求的支数。这种牵伸终结在前钳口线10并从该钳口线起生产出一根已牵伸尚无捻度的纤维条2。为了防止在加捻时产生已知的和有缺点的纺纱三角形,纤维条2直接在前钳口线10的下游集合区12内集合。
集合装置1包括一个透气的运输带13,例如它可以设计为一种用聚酰胺丝织成的细网眼薄型织物带,输送应集合的纤维条2通过集合区12。此外,装置1有一根设计为处于低压的中空异形抽吸管道14。它延伸到多个纺纱锭位。抽吸管道14在其朝向集合区12的外部轮廓设计为引导运输带13的滑动面15。
位于滑动面15的一条吸气缝16,它向着运输带13的运行方向B作稍微倾斜安置,这样就应集合的纤维条2而言的侧边构成为一条纤维引导边17。纤维条2集合时沿着此纤维引导边17运行,此时纤维条2中的纤维横向于运输带13的运行方向B集束或集合,纤维条2因此有一些弯卷。
抽吸管道14是经由位于离吸气缝16一定间距处的一根真空接管18与图中未表示的真空源相连接。抽吸管道14延伸至许多个纺纱锭位,但每节机器只设置一根真空接管18。
集合区12在输出侧受到一个握持罗拉19的界定,握持罗拉将纤维条2和运输带13压向滑动面15,并限定一输出钳口线20,该钳口线对于待施加的纺纱加捻起到阻捻作用。握持罗拉19驱动运输带13,而它自身是由一个比如设计为齿轮的传动轮21自前罗拉9起传动。
形成的纱22是在输出钳口线20下游获得其纺纱捻度,此时纱是按输出方向C进入到图上未表示的一个加捻器,例如一个环锭。输出钳口线20对于这种纺纱加捻起到阻捻,因此纺纱加捻不再延伸返回作用到集合区12内。
运输带13在背向吸气缝16的这一面上受到一个张力元件23的张紧,该元件例如可以设计为一固定杆或一根导向辊。张力元件23应这样安置,即运输带13以轻的压力贴靠在前下罗拉8。由于运输带13和前下罗拉8在接触线上是相反方向运行,运输带13上附着的一些飞花被清洁掉。
从图2看到,吸气缝16的起始区域24有一个加宽区25,目的是使轻微横向移动的纤维条2在任何情况下都被吸气缝16抓住。吸气缝16在其中间区域26有着较小的宽度,例如1.5至2毫米。
实际表明,在集合区12经常有纤维条2的一些单根纤维从边侧进入到运输带13下面和夹紧在运输带13的下侧和滑动面15之间,尤其是在吸气缝16的终端区域27。其余纤维也可能侵入到运输带13的小孔。这些没有结合到纱22的纤维有可能经过一段时间堵塞运输带13的小孔,从而导致几个纺纱锭位的集合作用减弱,使几个纺纱锭位的细纱22产生不同程度毛羽。
为了防止吸气缝16的终端区域27飞花积聚,在此终端区域27也设置一个宽于吸气缝26的中间区域26的加宽区28,该加宽区位于图2所示的吸气缝16的与纤维引导边相对的一侧。加宽区域28的宽度大约是中间区域26的两倍。
由于该加宽区28,使吸气缝16的终端区27得到很大的空气流量,该处可能产生的飞花积聚极大可能进到抽吸管道14内并从该处去到抽吸装置。由于纤维引导边17至吸气缝16的终端是向着运输带13的运动方向B轻微倾斜延伸,所以纤维条2已获得的集合在加宽区域28的条件下不再有失去的危险。
在下述的吸气缝16的实施例中可以逐一看到纤维引导边17,起始区域24,中间区域26和终端区域27。
根据图3的技术方案,加宽区域328的设计是,从中间区域26延伸至一个平滑的过渡段329。这样纤维不倾向于固定在吸气缝16的两个边侧上。
根据图4的吸气缝16的终端区域27内,加宽区域428是圆形。这样就防止了吸气缝16的终端区域27有任何小的偏转半径,从几何角度看因此减少了飞花附着的危险。
根据图5,吸气缝16的终端区域27的加宽区域528是与目前所述的实施例有些差异,这里终端区域27内的纤维引导边17有一个接头530,它精确按运输带13的运动方向B延伸。该技术方案也不再有这种趋向,即已集合的纤维条2能再在吸气缝16的终端区域27内变宽。更加实用的结构是,纤维引导边17倾斜延伸到吸气缝16的终端,因此这种倾斜不一定需要在一恒定角度下延伸。
根据图6的结构,相当于图2中吸气缝16的特别放大,吸气缝在其起始区域24内有一个加宽区域625,它起到抓住在该处的纤维条2的作用。这种起始区域24的加宽区625可以存在于每个图示的吸气缝16。
权利要求
1.在一台纺纱机上集合一根纤维条的装置,它有一个位于一牵伸装置的前罗拉下游的集合区,有一个运输纤维条通过集合区的透气运输带,有一个安置在集合区的抽吸管道,有一个安置在抽吸管道上引导运输带的滑动面,以及有一条安置在滑动面内由两个侧边限制的吸气缝,它的一条侧边设计成使纤维条横向于运输带的运动方向定位的倾斜纤维引导边,其特征在于,吸气缝(16)在保持纤维引导边(17)的情况下,在其相对上游的中间区域(26)的终端区域(27)有一个加宽区域(28)。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加宽区域(28)只设置在吸气缝(16)的背向纤维引导边(17)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加宽区域(328)设置有一个从吸气缝(16)的中间区域(26)至其终端区域(27)的连续过渡段(329)。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之一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加宽区域(428)基本设计成圆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之一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加宽区域(28)的宽度大约是吸气缝(16)的中间区域(26)的两倍宽度。
全文摘要
在一台纺纱机上集合一根已牵伸尚无捻度的纤维条的装置,它有一个集合区直接位于一牵伸装置的前罗拉对的下游。一个透气的运输带进入到一根抽吸管道的滑动面上输送纤维条通过集合区。一条吸气缝配置在滑动面上,吸气缝的一条侧边设计成使纤维条横向于运输带的运动方向倾斜定位的纤维引导边。吸气缝在其终端区域有一个宽于其上游的中间区域的加宽区,该加宽区位于吸气缝的背向纤维引导边的一侧。
文档编号D01D11/00GK1367280SQ0210277
公开日2002年9月4日 申请日期2002年1月25日 优先权日2001年1月26日
发明者F·施塔莱克 申请人:里特机械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