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输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3472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针织输纱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针织机领域,尤其是一种针织输纱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针织输纱装置一般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上方的传动带轮、离合器和设置在壳体下方的输纱轮,一主轴上下贯穿壳体,其上部与传动带轮、离合器相连,下部与输纱轮相连,另外,壳体上还设置有大致呈矩型的前探测杆和后探测杆。工作时,输纱装置的传动带轮在针织机上的传动条带带动下旋转,经离合器、主轴传动到输纱轮,使输纱轮产生旋转运动,从而达到输纱的目的。其中主轴在壳体内的部分由设置在壳体轴孔内的轴承固定环中的上轴承和下轴承支承,上下轴承之间由一滚动轴套相隔,由于这二个轴承长期处于高速运转状态,因而容易引起损坏,从而影响到整个输纱器的使用寿命。
目前,针织输纱装置中这二个轴承的安装结构大致有以下二种第一种如图6所示,二只轴承1′安装在壳体轴孔内的轴承固定环2′中,靠盖板3′通过螺钉4′限定轴承1′的轴向位置;第二种如图7所示,二只轴承1′安装在轴承固定环2′中,靠轴承固定环2′中间的台阶3′限定轴承1′的轴向位置。在这二种安装结构,轴承1′的外圈与轴承固定环2′的内圈之间均为过盈配合,因而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即在安装轴承1′时,需要先后分次压入,理论上压入的第一个轴承是不会损伤的,但当套入轴套后,无论用什么方法压入另一个轴承时,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当用轴承外圈压入轴承固定环时,轴承压入到位,力的传递过程为轴承外圈→轴承钢球→轴承内圈→滚动轴套→轴承内圈→支撑点;当用轴承内圈压入轴承固定环时,轴承压入到位,力的传递过程为轴承内圈→轴承钢球→轴承外圈,以克服轴承外圈与轴承固定环的过盈摩擦力。如此,轴承在安装就已受到了一定的损伤,这对轴承的使用寿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另外,由于输纱装置使用时长期处于高速运转状态,其内的轴承同样处于高速运转状态,容易造成发热,发热后的轴承各零件会产生热涨现象,由于轴承固定环内圈与轴承外圈的配合均为过盈配合,导致使轴承游隙减少,这也严重影响了轴承的使用寿命。
另一方面,针织输纱装置一般具有二种功能定长送纱和断纱信号反馈,断纱信号反馈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针织机器织物好坏和针织机器的使用效率。目前使用的前探测杆和后探测杆定位方式为在壳体下部固定有一电路座,在电路座的两侧边设置有在压铸时直接形成的二对U型槽,前探测杆和后探测杆即被限位在对应的一对U型槽内,并由壳体的下端面定位。这种结构存在以下缺陷一是U型槽具有一定的厚度,U型槽内一般时通过压铸的方法实现的,表面不光滑,与前探测杆、后探测杆的摩擦力较大,这样在断纱的时候前探测杆、后探测杆的反应相对较慢。二是U型槽与前探测杆、后探测杆配合间隙较大,容易使花丝和灰尘进入电路座的内部,从而影响前探测杆、后探测杆的电气接触性能,缩短了针织输纱装置维护周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的针织输纱装置,其主轴的轴承安装方便,并且在安装时能避免对轴承的损伤,安装后能避免因高速运转时而出现的热涨现象,使轴承长期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从而达到提高轴承使用寿命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前、后探测杆动作时阻尼低、灵敏度高、能减少断纱信号反馈时间的针织输纱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针织输纱装置包括有壳体、设置在壳体上方的传动带轮、离合器、设置在壳体下方的输纱轮以及设置在壳体下部的电路座、前探测杆和后探测杆,一主轴上下贯穿壳体,其上部与传动带轮、离合器相连,其下部与输纱轮相连,并且主轴在壳体内的部分由设置在壳体轴孔内的轴承固定环中的上轴承和下轴承支承,上、下轴承之间由一滚动轴套相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轴承与轴承固定环之间为间隙配合,并且二个轴承中至少有一个被轴向限位。
所述的轴承与轴承固定环之间为配合间隙以小于0.03mm为佳。
所述的轴承轴向限位方式可以采用各种现有技术,但以以下方式为佳,即在与上轴承或/和下轴承外圈下端面相对的轴承固定环内腔上嵌设一挡圈。
为了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可在所述电路座的两侧边设置有二对带圆孔的固定槽板,所述的前探测杆和后探测杆即分别穿过并支承在对应的一对固定槽板之圆孔中。
为了进一步减少摩擦,所述的固定槽板之圆孔口部以呈刀口状为佳。
为了防止前后探测杆左右蹿动,可在所述的前、后探测杆位于电路座内的部位固定有一定位圈,并将该定位圈嵌入电路座内对应的定位槽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由于轴承固定环的内腔与轴承的配合是间隙配合,这样在安装轴承时,可避免对轴承的损伤,当轴承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时,发热后的轴承各零件会产生热涨现象,轴承固定环的内腔与轴承的间隙配合可以抵消轴承各零件产生的热涨现象,使轴承的游隙长期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极大地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轴承固定环的内腔与轴承的配合是间隙配合,按照常规的机械设计而言,这样的设计容易使轴承外圈与轴承固定环产生滑动,但在针织输纱装置中,由于传动条带的张紧力的作用,通过主轴,产生一对使二只轴承相对于轴承固定环偏转的力偶F1、F2,从而使轴承紧靠在轴承固定环上,避免两者之间产生滑动。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前探测杆和后探测杆由固定槽板的刀口状圆孔支承,支承面积大大减少,因而使摩擦力大大减小,实现低阻尼的目的,从而提高了前探测杆和后探测杆的灵敏度,减少断纱信号反馈的时间。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2为图1的立体图;图3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1、图2中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1中从壳体上拆下的电路座俯视图;图6为电路座及前探测杆、后探测杆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7为图5的A-A剖视图;图8为图7中B部的局部放大图;图9为现有技术的局部剖视图;图10为另一种现有技术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有壳体4、设置在壳体4上方的传动带轮1、离合器3、设置在壳体4下方的输纱轮8以及设置在壳体4下部的电路座5、前探测杆6和后探测杆7,参见图1、图2;一主轴2上下贯穿壳体4,其上部与传动带轮1、离合器3相连,其下部与输纱轮8相连,并且主轴2在壳体4内的部分由设置在壳体轴孔内的轴承固定环9中的上轴承93和下轴承91支承,参见图1、图3;上轴承93与下轴承91之间由一滚动轴套92相隔,所述的上轴承93与轴承固定环9、下轴承91与轴承固定环9之间均为间隙配合,配合间隙为小于0.03mm,并且,在与上轴承93外圈下端面相对的轴承固定环9内腔上嵌设有一挡圈94,使上轴承93在轴向上限位,参见图1、图3、图4;在所述的电路座5内对应前、后探测杆7的侧边各设置一对带圆孔的固定槽板61、71,并且圆孔61a、71a的口部分别呈刀口状,而所述的前探测杆6和后探测杆7即分别穿过并支承在对应的一对固定槽板之圆孔54、52中,参见图5、图6、图7、图8;在前、后探测杆6、7位于电路座5内的部位上还固定一定位圈62、72,该定位圈62、72嵌入电路座5内对应的定位槽53、51中,从而防止前、后探测杆左右蹿动,参见图5、图6、图7。
权利要求1.一种针织输纱装置,包括有壳体(4)、设置在壳体(4)上方的传动带轮(1)、离合器(3)、设置在壳体(4)下方的输纱轮(8)以及设置在壳体(4)下部的电路座(5)、前探测杆(6)和后探测杆(7),一主轴(2)上下贯穿壳体(1),其上部与传动带轮(1)、离合器(3)相连,其下部与输纱轮(8)相连,并且主轴(2)在壳体(4)内的部分由设置在壳体轴孔内的轴承固定环(9)中的上轴承(93)和下轴承(91)支承,上、下轴承之间由一滚动轴套(92)相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轴承(91)与轴承固定环(9)之间为间隙配合,并且二个轴承中至少有一个被轴向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输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轴承(93、91)与轴承固定环(9)之间为配合间隙以小于0.03mm为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输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上轴承(93)或/和下轴承(91)外圈下端面相对的轴承固定环(9)内腔上嵌设一挡圈(94)。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针织输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座(5)的两侧边设置有二对带圆孔(61a、71a)的固定槽板(61、71),所述的前探测杆(6)和后探测杆(7)即分别穿过并支承在对应的一对固定槽板(61、71)之圆孔(61a、71a)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织输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槽板(61、71)之圆孔(61a、71a)口部呈刀口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织输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前、后探测杆(6、7)位于电路座(5)内的部位固定有一定位圈(62、72),并将该定位圈(62、72)嵌入电路座(5)内对应的定位槽(53、51)中。
专利摘要一种针织输纱装置,包括有壳体(4)、设置在壳体(4)上方的传动带轮(1)、离合器(3)、设置在壳体(4)下方的输纱轮(8)以及设置在壳体(4)下部的电路座(5)、前探测杆(6)和后探测杆(7),一主轴(2)上下贯穿壳体(4),其上部与传动带轮(1)、离合器(3)相连,其下部与输纱轮(8)相连,并且主轴(2)在壳体(4)内的部分由设置在壳体(4)轴孔内的轴承固定环(9)中的上轴承(93)和下轴承(91)支承,上、下轴承之间由一滚动轴套(92)相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轴承(93)与轴承固定环(9)之间为间隙配合,并且二个轴承中至少有一个被轴向限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安装轴承时不会对其造成损伤,并且当轴承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时,轴承固定环的内腔与轴承的间隙配合可以抵消轴承各零件产生的热涨现象,使轴承的游隙长期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极大地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D04B35/16GK2652967SQ20032010790
公开日2004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5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5日
发明者马信棣, 陈军捷 申请人:慈溪市太阳纺织器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