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换纱线装置夹切纱的连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3675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变换纱线装置夹切纱的连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机,尤其涉及一种能使压纱板在做下压夹切纱 刀的动作时,较为省力、稳定及顺畅的变换纱线装置夹切纱的连动机构。
背景技术
一般的圆编针织机在编织布料时,若是布料需编织有不同颜色的图 案时,皆会于针织机的喂纱口处加装一变换纱线的装置或变色头,在编 织过程中,该装置会适时地将有色纱线带至喂纱口上让织针钩纱,使有 色纱线一并编织,让编织后的布料具有间色的图案效果,然,该上述有 色纱线完成编织后,必须使其复位并适时的切断,才能达到变换纱线的 功效。
而如何使变换纱线装置能做切、夹纱的动作,请参阅图1,是与本发 明有关的变换纱线装置的平面图,该变换纱线装置装设于圆编针织机上, 并受针织机的选针器及推动导轨的推动,可对织针进行有色纱线的喂纱 动作。
该变化纱线装置包括选色控制部l、连动部2以及夹切纱部3,其 中该选色控制部1设有多个选色脚片11,各选色脚片11的下方设有驱动
片12,该驱动片12的一端与选色脚片11相贴合,另端则与连动片13相 结合,该连动片13的上端设有一连接槽以连结该驱动片12,该连动片 13的下端则设有一容置槽,可使一摆动片14的下定位凸部容置于内,该 摆动片14的上定位凸部则容置于推纱片15的凹槽;
该连动部2设有一升降板21,该升降板21的下端设有一凹槽与一连 动杆22连结,底端则枢接压纱板23,并与一弹性组件24结合后,使该 升降板21呈可上、下活动状,该连动杆22设有一定位轴使其定位,其 一端的凸部容置于该升降板21的凹槽内,另端则枢接脱纱板25,该脱纱 板25的下方设有一横杆251使其能做脱纱动作;
该夹切纱部3包含有多个送纱板31及多组的夹切纱刀33,该等送纱板31的上端与推纱片15连结,并与一弹性组件32连接使其可做回复动 作,下端则连结固定夹切纱刀33。
当选针器接受变换纱线的指令动作时,会迫使选色活动梢4压掣变 换纱线装置内的选色脚片11,并带动驱动片12 —端的连动片13往上, 而使摆动片14的上定位凸部后退,该推纱片15即借由弹簧16推至既定 位置,再使推动导轨驱动推动工作梢5来压掣该推纱片15下降,并可使 所连结的送纱板31及夹切纱刀33向下移动,将有色纱线带至喂纱口上 让织针钩纱,使有色纱线一并编织;而当需变换另一条有色纱线来进行 编织时,则该推动导轨即解除压掣动作,使先前有色纱线的送纱板31及 夹切纱刀33向上复位,再使选色活动梢4压掣另一设定好的选色脚片11, 并以相同的动作原理使另一有色纱线的送纱板31及夹切纱刀33向下移 动,以便进行另一有色纱线的一并编织;
此时,另一推动工作梢5即受另一推动导轨所驱动,使压掣该变换 纱线装置内的升降板21下降,并带动连动杆22的一端及压纱板23下降, 而该连动杆22的另端及脱纱板25则会同步上升,当该压纱板23下降时 即会推动先前有色纱线送纱板31上夹切纱刀33的滑动件331,使该滑动 件331向下来切断所钩回的纱线,以完成复归动作,同时,该连动杆22 另端的脱纱板25上升,并借由其下方所设的横杆251使拉动该另一有色 纱线送纱板31上的夹切纱刀33的滑动件331,令该滑动件331向上升, 而开放此另一有色纱线与织针来一并编织;如此,可经由计算机对选针 器的预先设定以及推动导轨的预设推动轨迹,来进行变换纱线的动作, 并可使有色纱线能如所预期的进行夹纱、脱纱及切断纱线,以达到变换 纱线的功效,让编织后的布料具有间色的图案效果。
上述的变换纱线装置,其中该有色纱线于完成编织作业后复位,欲 进行切、夹纱的动作前,是借由另条有色纱线的送纱板31下移进行编织 的同时,利用该送纱板31 —侧底部所设的斜面将压纱板23压制定位, 再推动该压纱板23下移以推动该夹切纱刀33的滑动件331,以完成切、 夹纱的复归动作,来等待下一次的编织作业,此种机构动作虽可达到目 的,但其中该压纱板23于上、下动作时,是抵靠着该送纱板31的斜面 动作,因此磨擦力非常的大,且经长期磨损会造成偏摆,必需经常性维修或更换零件,很不理想,有待改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 陷,而提供一种变换纱线装置夹切纱的连动机构,可使变换纱线装置在 做变换纱线后的切、夹纱动作,较为省力、稳定,且较不会造成机件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变换纱线装置夹切纱的连动机构,主要包括一压纱板、 一连动 件、多个送纱板以及多组的夹切纱刀,其特征在于该连动件,设于该 压纱板与送纱板间适当位置处,其形状概呈门形,于横向适当位置开设 有一梢孔,其顶部设为圆弧状,底端则设有两底部呈圆弧状的压制脚, 并以一插梢穿设后,固定于该变换纱线装置的本体上;该多个送纱板, 是于其一侧设有一横部,该横部的底端设有一凸部,该凸部的外侧边设 有一对应于该连动件顶部圆弧的弧缘。
以在该送纱板下移时可借由该弧缘推动该连动件向上摆动,以压制 该压纱板定位,再做切、夹纱的动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使变换纱线装置在做变换纱线后的切、夹 纱动作,较为省力、稳定,且较不会造成机件的磨损。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与本发明有关的变换纱线装置平面图。
图2是本发明变换纱线装置的整体平面图。 图3是本发明主要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4 6是本发明平面与立体结构对照的动作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选色控制部 12-驱动片 15-推纱片 21-升降板 231-枢接孔
IO-本体 13-连动片 16-弹簧 22-连动杆" 232-穿孔
ll-选色脚片 14-摆动片 2-连动部 23-压纱板 233-横杆312-穿孔 315-弧缘 331-滑动件 341-梢孔
24-弹性组件 3-夹切纱部
32-弹性组件 332-夹切纱装置 342-压制脚
25-脱纱板 31-送纱板 313-横部
251-橫杆 311-固定孔 314-凸部 33-夹切纱刀
34-连动件 343-插梢
4-选色活动梢 5-推动工作梢
具体实施例方式
请参阅图2、 3,本发明的变换纱线装置是装设于圆编针织机上,并 受针织机的选针器及推动导轨的推动,可对织针进行有色纱线的喂纱动作。
该变化纱线装置包括选色控制部l、连动部2以及夹切纱部3,其 中各部的机件与动作先前已有说明,在此不再赘述,本发明主要是针对 变换纱线切、夹纱时所设计的连动机构,其包含一压纱板23、 一连动件 34、多个送纱板31以及多组的夹切纱刀33;
该压纱板23的上端设有一枢接孔231供枢接于该连动部2的升降板 21底端,于该枢接孔231的侧旁设有一穿孔231可连结弹性组件24,使 其可做复位动作,而该压纱板23的底部则设有一横杆233,以压掣夹切 纱刀33的滑动件331;
该连动件34是设于该压纱板23与送纱板31间适当位置处,其形状 概呈门形,于横向适当位置开设有一梢孔341,其顶部设为圆弧状,底端 则设有两底部呈圆弧状的压制脚342,并以一插梢343穿设后,固定于该 变换纱线装置的本体10上;
该多个送纱板31是于一侧设有固定孔311,可使一枢轴穿设后装设 于该变换纱线装置的本体10上,并呈可上下摆动状,其上端设有一穿孔 312可连结一弹性组件32,使其可做复位动作,中央位置枢接推纱片15, 底部则连结夹切纱刀33,该送纱板31的另侧设有一横部313,该横部313 的底端设有一凸部314,该凸部314的外侧边设有一对应于该连动件34 顶部圆弧的弧缘315; '
该多组夹切纱刀33是装设固定于各该送纱板31上,其上设有滑动
6件331与夹切纱装置332。
借由上述的构件,请参阅图4、 5、 6,当该有色纱线在完成编织作业 后复位,欲进行切、夹纱的动作前,是利用另条有色纱线的送纱板31下 移进行编织的同时,借由该送纱板31凸部314外侧所设的弧缘315与该 连动件34顶端的圆弧配合,以推动该连动件34向上摆动,并以其底端 所设的压制脚342将压纱板23压制定位,再推动该压纱板23下降以推 动该夹切纱刀33的滑动件331,以完成变换纱线切、夹纱的复归动作, 来等待下一次的编织作业,而该连动件34因其压制脚342的底部是设为 圆弧状,可让该压纱板23在上、下动作时,减小磨擦力,使其动作较为 省力、稳定,且不会造成偏摆,并能降低机件的磨损,进而增加机件的 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己,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 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 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变换纱线装置夹切纱的连动机构,主要包括一压纱板、一连动件、多个送纱板以及多组的夹切纱刀,其特征在于该连动件,设于该压纱板与送纱板间适当位置处,其形状概呈门形,于横向适当位置开设有一梢孔,其顶部设为圆弧状,底端则设有两底部呈圆弧状的压制脚,并以一插梢穿设后,固定于该变换纱线装置的本体上;该多个送纱板,是于其一侧设有一横部,该横部的底端设有一凸部,该凸部的外侧边设有一对应于该连动件顶部圆弧的弧缘。
全文摘要
一种变换纱线装置夹切纱的连动机构,主要包括一压纱板、一连动件、多个送纱板以及多组的夹切纱刀,该连动件,设于该压纱板与送纱板间适当位置处,其形状概呈门形,于横向适当位置开设有一梢孔,其顶部设为圆弧状,底端则设有两底部呈圆弧状的压制脚,并以一插梢穿设后,固定于该变换纱线装置的本体上;该多个送纱板,是于其一侧设有一横部,该横部的底端设有一凸部,该凸部的外侧边设有一对应于该连动件顶部圆弧的弧缘。以在该送纱板下移时可借由该弧缘推动该连动件向上摆动,以压制该压纱板定位,再做切、夹纱的动作。本发明可使变换纱线装置在做变换纱线后的切、夹纱动作,较为省力、稳定,且较不会造成机件的磨损。
文档编号D04B15/48GK101597833SQ200810053400
公开日2009年12月9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3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3日
发明者洪荣豪 申请人:洪荣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