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纱装置以及纱线卷绕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548997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接纱装置以及纱线卷绕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接纱装置以及纱线卷绕装置,接纱装置(10)具备:主体部(20),其具有供给压缩空气的供给流路(48);以及接纱部(50),其能够装拆地设置于主体部(20)。接纱部(50)通过喷射从主体部(20)的供给流路(48)供给的压缩空气,对纱线端彼此加捻而进行接纱。接纱部(50)还具有改变空气的喷射位置的喷射位置变更机构(132)。
【专利说明】
接纱装置以及纱线卷绕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纱装置以及纱线卷绕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作为以往的接纱装置,例如已知日本特开2013-245069号公报所记载的装置。
[0003]日本特开2013-245069号公报所记载的接纱装置具备:加捻喷嘴,其进行纱线端彼此的加捻;以及加捻空气流供给机构,其构成为对加捻喷嘴供给压缩空气并产生加捻空气流,并且能够切换加捻空气流的旋转方向及/或能够切换加捻空气流的产生区域。该接纱装置通过对加捻空气流供给机构的控制,而在与要接纱的纱线的加捻条件相应的旋转方向及/或产生区域产生进行纱线端彼此的加捻的加捻空气流。

【发明内容】

[0004]在上述以往的接纱装置中,加捻空气流供给机构具备右用加捻流路、左用加捻流路、右用加捻阀以及左用加捻阀。在以往的接纱装置中,通过对右用加捻阀和左用加捻阀进行切换的控制,将压缩空气供给至右用加捻流路或者左用加捻流路,与右捻(S捻)和左捻(Z捻)的纱线对应。在如该以往的接纱装置那样需要阀的切换控制的结构中,结构变得复杂,并且不可避免地制造成本增大。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与加捻条件相应的空气的喷射位置的改变的接纱装置以及纱线卷绕装置。
[0006]本发明的接纱装置通过压缩空气的作用进行纱线端彼此的接纱,该接纱装置具有:主体部,其具有供给压缩空气的供给流路;以及接纱部(加捻部),其安装于主体部,通过喷射从主体部的供给流路供给的压缩空气,对纱线端彼此加捻而进行接纱,接纱部具有改变空气的喷射位置的喷射位置变更机构。
[0007]在该接纱装置中,接纱部具有改变空气的喷射位置的喷射位置变更机构。由此,在接纱部中,通过利用喷射位置变更机构改变空气的喷射位置,能够进行与纱线的加捻条件(例如纱线的种类(右捻和左捻)等)相应的处理。这样,在接纱装置中,能够在接纱部中改变空气的喷射位置,因此不需要如以往的装置那样对阀进行切换等。因而,在接纱装置中,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与加捻条件相应的空气的喷射位置的改变。
[000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接纱部具有:多个喷射孔,其喷射空气;以及多个空气流路,其将从供给流路供给的压缩空气分别引导到多个喷射孔,喷射位置变更机构是能够将接纱部以多种状态相对于主体部安装的安装部,通过利用安装部改变接纱部相对于主体部的安装状态,来改变从供给流路接受压缩空气的供给的空气流路。在该结构中,通过改变接纱部的安装状态,来改变从供给流路接受压缩空气的供给的空气流路。由此,改变喷射空气的喷射孔,从而改变空气的喷射位置。这样,在接纱装置中,能够通过改变接纱部的安装状态这种简单的结构来改变空气的喷射位置。
[000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接纱装置具备解捻部,该解捻部设置有作为在接纱部中进行纱线端的接纱的前工序而将纱线端解捻的解捻部件,接纱部经由固定在主体部上的解捻部而安装于主体部,通过利用安装部改变接纱部相对于解捻部的安装状态,来改变从供给流路接受压缩空气的供给的空气流路。在该结构中,能够通过改变接纱部相对于解捻部的安装状态来改变空气的喷射位置。
[00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接纱装置具备解捻部,该解捻部设置有作为在接纱部中进行纱线端的接纱的前工序而将纱线端解捻的解捻部件,接纱部经由解捻部而安装于主体部,通过利用安装部改变接纱部和解捻部相对于主体部的安装状态,来改变从供给流路接受压缩空气的供给的空气流路。在该结构中,在配合批次的改变而更换解捻部和接纱部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将接纱部安装于主体部的作业来将接纱部和解捻部安装于主体部。也就是说,在该结构中,能够省去在将解捻部安装于主体部之后将接纱部安装于解捻部、之后改变接纱部相对于解捻部的状态这样的工作量。
[00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接纱部通过安装部以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相对于主体部安装,第二状态是相对于第一状态以与纱道正交的方向为基准使接纱部旋转180°而安装于主体部的状态,通过将接纱部从第一状态改变为第二状态,而改变空气的喷射位置,在接纱部中将空气的旋转方向改变为反向。在该结构中,能够通过将接纱部改变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简单的操作,而在接纱部中改变空气的旋转方向。此外,在该结构中,优选的是,作为多个空气流路而具备第一空气流路和第二空气流路,在第一状态下供给流路与第一空气流路连通,在第二状态下供给流路与第二空气流路连通。由此,能够通过在纱线加捻时仅在一个空气流路内流通压缩空气且在另一个空气流路内不流通压缩空气而成为闲置状态这样的简单的结构,来实现空气的旋转方向的改变。
[00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接纱部通过安装部以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相对于主体部安装,第二状态是相对于第一状态以与纱道正交的方向为基准使接纱部旋转180°而安装于主体部的状态,通过将接纱部从第一状态改变为第二状态,而改变空气的喷射位置,并在接纱部中改变空气的喷射区域。在该结构中,能够通过将接纱部改变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这样的简单的操作,而在接纱部中改变空气的喷射区域。
[0013]本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具备:上述接纱装置;能够供给纱线的喂纱部;以及卷绕纱线的卷绕部。
[0014]发明效果
[0015]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与加捻条件相应的空气的喷射位置的改变。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的主视图。
[0017]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接纱装置的主视图。
[0018]图3是图2示出的接纱装置的侧视图。
[0019]图4是表示接纱部的立体图。
[0020]图5是表示接纱部的立体图。
[0021 ]图6是表示接纱部的截面结构的立体图。
[0022]图7是表示接纱部的截面结构的立体图。
[0023]图8是表示接纱部的截面结构的立体图。
[0024]图9是表示接纱部的截面结构的立体图。
[0025]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喷嘴部的结构的图。
[0026]图11是表示解捻部和接纱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此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或者相当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028]首先,参照图1说明具备本实施方式的接纱装置10的络纱单元(纱线卷绕装置)1的整体结构。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上游”和“下游”是指纱线卷绕时的纱线的行进方向上的上游和下游。
[0029]如图1所示,络纱单元I将纱线Y从喂纱纱管B卷绕成卷装P。喂纱纱管B在前工序的精纺机中形成,例如在设置于托盘的状态下被从精纺机搬送。此外,通过并列设置多个络纱单元I,来构成作为纺织机械的自动络纱机。
[0030]在络纱单元I中,沿着纱线Y的行进路径从上游侧(在此,为下侧)起依次设置有纱管支承部(喂纱部)2、纱线退绕辅助装置3、预清纱器4、张力赋予装置5、张力传感器6、下纱线捕捉装置7、接纱装置10、切断器9、纱线监视装置11、上纱线捕捉装置12以及卷绕装置(卷绕部)13。将这些各结构安装于单元主体部8。
[0031]纱管支承部2以使喂纱纱管B竖立的状态支承该喂纱纱管B,能够供给纱线Y。纱线退绕辅助装置3通过配置在喂纱纱管B上方的筒状部件对从喂纱纱管B退绕的纱线Y的气圈进行控制。张力赋予装置5是以下门式张力器:其通过由梳齿状的固定门和可动门构成的一对门来将纱线Y保持为锯齿状,由此对行进的纱线Y赋予规定张力。张力传感器6对由张力赋予装置5赋予的纱线Y的张力进行测定。
[0032]预清纱器4通过隔着纱线Y的行进路径以规定间隔配置的一对限制部件,对大于规定值的缠纱等纱线缺陷的通过进行限制。纱线监视装置11在纱线Y的卷绕中检测粗节等纱线缺陷。切断器9在由纱线监视装置11检测出纱线缺陷时,切断纱线Y。接纱装置10在由切断器9切断了纱线Y时或者纱线Y的断纱时等,通过压缩空气的作用对卷装P侧的纱线Y的纱线端与喂纱纱管B侧的纱线Y的纱线端进行接纱。
[0033]下纱线捕捉装置7以能够以轴线α为中心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单元主体部8。在下纱线捕捉装置7的转动端设置有吸引口 7a。使吸引口 7a在接纱装置10的上部与预清纱器4的下部之间转动。吸引口 7a在预清纱器4的下部侧待机,下纱线捕捉装置7在由切断器9切断了纱线Y时或者纱线Y的断纱时等,通过吸引口 7a吸引喂纱纱管B侧的纱线Y的纱线端,之后,使吸引口 7a向接纱装置10的上部侧转动而将喂纱纱管B侧的纱线Y引导至接纱装置10。
[0034]上纱线捕捉装置12以能够以轴线β为中心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单元主体部8。在上纱线捕捉装置12的转动端设置有吸引口 12a。使吸引口 12a在接纱装置10的下部与卷绕装置13之间转动。上纱线捕捉装置12在由切断器9切断了纱线Y时或者纱线Y的断纱时等,使吸引口12a向卷绕装置13侧转动并通过吸引口 12a吸引卷装P侧的纱线Y的纱线端,之后,使吸引口12a向接纱装置10的下部侧转动而将卷装P侧的纱线Y引导至接纱装置10。
[0035]卷绕装置13将从喂纱纱管B退绕的纱线Y卷绕成卷装P而形成满卷的卷装P。卷绕装置13具有形成有筒槽14a的卷绕筒14以及将卷装P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的摇架15。摇架15使卷装P的表面以适当的接触压力与卷绕筒14的表面接触。卷绕装置13使用马达使卷绕筒14驱动旋转并使卷装P从动旋转,由此一边使纱线Y以规定幅度横动一边将纱线Y卷绕成卷装P。
[0036]在单元主体部8中设置有控制部16、输入部17以及显示部18。控制部16对络纱单元I的各结构进行控制。输入部17例如为操作按钮等,在操作员对控制部16设定各种值时等使用。显示部18对络纱单元I的动作状况等进行显示。此外,控制部16在与自动络纱机所具备的上级控制部之间发送接受与络纱动作相关的各种信息。上级控制部对各络纱单元I的控制部16进行统一控制,对自动络纱机整体进行控制。
[0037]接着,说明接纱装置10的结构。此外,在以下说明中,方便起见,将卷装P侧称为上侧,将喂纱纱管B侧称为下侧,相对于接纱装置10将纱线Y的行进路径侧称为前侧,将其相反侧称为后侧。另外,将卷装P侧的纱线Y称为上纱线YA,将喂纱纱管B侧的纱线Y称为下纱线YB0
[0038]如图2所示,接纱装置10具备解捻部40、接纱部(加捻部)50、一对聚纱杆81以及一对止捻杆82。解捻部40具有第一解捻管部件(解捻部件)41A和第二解捻管部件(解捻部件)41B。一对聚纱杆81以隔着第一解捻管部件41A和第二解捻管部件41B的方式旋转。一对止捻杆82以隔着接纱部50的方式旋转。接纱装置10经由支承其各结构的主体架(主体部)20而安装于单元主体部8。
[0039]在第一解捻管部件41A和第二解捻管部件41B的上侧配置有第一引导板21。在第一解捻管部件41A和第二解捻管部件41B的下侧配置有第二引导板22。第一引导板21和第二引导板22在上下方向上隔着接纱部50而相对。在第一引导板21上形成有引导槽21A和引导槽21B。在第二引导板22上形成有引导槽22A和引导槽22B。第一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A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二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A相对。第一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B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二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B相对。
[0040]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引导槽21A和引导槽22A中导入由上纱线捕捉装置12引导并由聚纱杆81拉靠的上纱线YA。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引导槽21B和引导槽22B中导入由下纱线捕捉装置7引导并由聚纱杆81拉靠的下纱线YB。
[0041]在第一引导板21的上侧设置有上纱线保持部60A,在第一引导板21的下侧设置有下纱线切断部70A。在第二引导板22的下侧设置有下纱线保持部60B,在第二引导板22的上侧设置有上纱线切断部70B。上纱线保持部60A保持被导入到引导槽21A的上纱线YA。上纱线切断部70B在由上纱线保持部60A保持着上纱线YA的状态下,切断被导入到引导槽22A的上纱线YA。下纱线保持部60B保持被导入到引导槽22B的下纱线YB。下纱线切断部70A在由下纱线保持部60B保持着下纱线YB的状态下,切断被导入到引导槽21B的下纱线YB。
[0042]第一解捻管部件41A在由上纱线保持部60A保持着上纱线YA的状态下,拉入由上纱线切断部70B切断的上纱线YA的纱线端并将其解捻。第二解捻管部件41B在由下纱线保持部60B保持着下纱线YB的状态下,拉入由下纱线切断部70A切断的下纱线YB的纱线端并将其解捻。
[0043]接纱部50对由第一解捻管部件41A解捻后的上纱线YA的纱线端与由第二解捻管部件41B解捻后的下纱线YB的纱线端进行捻合,由此对上纱线YA的纱线端与下纱线YB的纱线端进行接纱。在接纱部50中将纱线端彼此捻合时,上纱线YA由上纱线保持部60A保持,下纱线YB由下纱线保持部60B保持。而且,通过聚纱杆81从第一解捻管部件41A引出上纱线YA的纱线端并且从第二解捻管部件41B引出下纱线YB的纱线端,通过止捻杆82将上纱线YA的纱线端的前端部分和下纱线YB的纱线端的前端部分配置在接纱部50附近。
[0044]如图3所示,在主体架20上,作为一对聚纱杆81和一对止捻杆82的驱动源而安装有驱动马达23。驱动马达23例如为步进马达。在驱动马达23的驱动轴24上固定有臂25。连结部件26的后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臂25连结。聚纱杆81的基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连结部件26的前端部连结。聚纱杆8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固定于主体架20的支承轴27上。
[0045]如图2和图3所示,止捻杆8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支承轴27上。止捻杆82通过能够旋转地安装于支承轴27的扭转螺旋弹簧28而被向第一解捻管部件41A和第二解捻管部件41B侧施力。由此,使止捻杆82与聚纱杆81—起向第一解捻管部件41A和第二解捻管部件41B侧转动。但是,在止捻杆82的基端部上螺合的止动螺栓(未图示)的前端部与主体架20的一部分接触之后,仅使聚纱杆81向第一解捻管部件41A和第二解捻管部件41B侧转动。
[0046]在主体架20上,作为第一处理部95和第二处理部97的驱动源而安装有驱动马达31。驱动马达31例如为步进马达。第一处理部95具有上述上纱线保持部60A和下纱线切断部70A以及第一传递机构90A。第二处理部97具有上述下纱线保持部60B和上纱线切断部70B以及第二传递机构90B。第一处理部95和第二处理部97设置于接纱部50的两侧。也就是说,接纱部50配置在第一处理部95与第二处理部97之间。
[0047]如图3所示,第一传递机构90A包括第一臂91A和第一连结部件92A,从驱动马达31的第一驱动轴部32A向上纱线保持部60A和下纱线切断部70A传递驱动力。在第一驱动轴部32A上固定有第一臂91A。第一连结部件92A的后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第一臂91A连结。
[0048]如图2所示,下纱线切断部70A具有固定片71和可动片72。固定片71固定于第一引导板21。可动片7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固定于第一引导板21的支承轴(未图示)上。第一连结部件92A的前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从可动片72的基端部延伸的臂(未图示)连结。上纱线保持部60A具有基础部件61和子部件62。在上纱线保持部60A中,通过基础部件61和子部件62来保持上纱线YA。
[0049]如图3所示,第二传递机构90B包括第二臂91B和第二连结部件92B,从驱动马达31的第二驱动轴部32B向下纱线保持部60B和上纱线切断部70B传递驱动力。在第二驱动轴部32B上固定有第二臂91B。第二连结部件92B的后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第二臂91B连结。
[0050]如图2所示,上纱线切断部70B的结构在从前侧观察的情况下,具有以接纱部50为中心与下纱线切断部70A的结构形成点对称的关系。同样地,下纱线保持部60B的结构在从前侧观察的情况下,具有以接纱部50为中心与上纱线保持部60A的结构形成点对称的关系。[0051 ]接着,详细说明接纱部50的结构。如图4?图9所示,接纱部50具备喷嘴部100和喷嘴支承部120。喷嘴部100能够拆装地固定于喷嘴支承部120。
[0052]喷嘴部100例如由陶瓷形成。喷嘴部100具有接纱室102。接纱室102是通过接纱用空气(air)的作用进行接纱的空间。如图10所示,接纱室102具有第一接纱室104和第二接纱室 106。
[0053]第一接纱室104从喷嘴部100中的上下方向的中央设置于一侧,且向一侧开口。第二接纱室106从喷嘴部100中的上下方向的中央设置于另一侧,且向另一侧开口。第一接纱室104和第二接纱室106在从上下方向之外的另一方向观察时配置于向左右方向偏移的位置。第一接纱室104和第二接纱室106在喷嘴部100中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相互连通。
[0054]喷嘴部100具有与第一接纱室104连通的第一喷嘴108、与第一接纱室104连通的第二喷嘴110、与第二接纱室106连通的第三喷嘴112以及与第二接纱室106连通的第四喷嘴114。
[0055]从向第一接纱室104开口的第一喷嘴108的第一喷射孔108A对第一接纱室104喷射接纱用空气。从向第一接纱室104开口的第二喷嘴110的第二喷射孔I1A对第一接纱室104喷射接纱用空气。从向第二接纱室106开口的第三喷嘴112的第三喷射孔112A对第二接纱室106喷射接纱用空气。从向第二接纱室106开口的第四喷嘴114的第四喷射孔114A对第二接纱室106喷射接纱用空气。如图10所示,第一喷射孔108A和第二喷射孔I1A配置在同一高度位置。另外,第三喷射孔112A和第四喷射孔114A配置在同一高度位置。
[0056]喷嘴部100具有第一流路122A和第二流路124A。第一流路122A与第二流路124A相互独立。第一流路122A与第一喷嘴108和第三喷嘴112连通。第一流路122A与后述的第一流路122B连通,并与第一流路122B—起构成第一空气流路122。第二流路124A与第二喷嘴110和第四喷嘴114连通。第二流路124A与后述的第二流路124B连通,并与第二流路124B—起构成第二空气流路124。
[0057]喷嘴支承部120呈大致长方体形状。喷嘴支承部120例如由铝等金属或者树脂形成。在喷嘴支承部120中形成有收容喷嘴部100的收容部121。喷嘴支承部120具有作为前表面的第一面120A以及作为与第一面120A相对的背面的第二面120B。
[0058]喷嘴支承部120具有第一流路122B和第二流路124B。第一流路122B与第二流路1248相互独立。第一流路1228与第一流路122々连通,由此与第一喷嘴108和第三喷嘴112连通。另外,第一流路122B与第一导入口 128连通。第一导入口 128在喷嘴支承部120的第二面120B上开口。在第一导入口 128内插入后述的供给喷嘴42,并供给压缩空气。从第一导入口128导入的压缩空气经由由第一流路122B和第一流路122A构成的第一空气流路122而被引导到第一喷嘴108和第三喷嘴112,作为接纱用空气从第一喷嘴108和第三喷嘴112喷射。
[0059]第二流路124B与第二流路124A连通,由此与第二喷嘴110和第四喷嘴114连通。另夕卜,第二流路124B与第二导入口 130连通。第二导入口 130在喷嘴支承部120的第二面120B上开口。在第二导入口 130内插入后述的供给喷嘴42,并供给压缩空气。第一导入口 128和第二导入口 130配置于同一高度位置,并且在第二面120B的长边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从第二导入口 130导入的压缩空气经由由第二流路124B和第二流路124A构成的第二空气流路124而被引导到第二喷嘴110和第四喷嘴114,作为接纱用空气从第二喷嘴110和第四喷嘴114喷射。
[0060]喷嘴支承部120具有安装部(喷射位置变更机构)132。安装部132是用于将接纱部50安装于解捻部40的部分。接纱部50通过安装部132能够以两种状态相对于解捻部40安装。具体地说,接纱部50能够以以下两种状态安装:安装于解捻部40的第一状态;和以接纱装置10的前后方向即与纱线Y的纱道正交的方向为基准使接纱部50从第一状态旋转180°的第二状态。在接纱部50中,通过利用安装部132改变该接纱部50向解捻部40的安装状态,来改变接纱用空气的喷射位置。安装部132具有第一安装部134和第二安装部136。
[0061]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安装部134配置于喷嘴支承部120的上下方向的一面120C侦U。具体地说,第一安装部134配置于在喷嘴支承部120的左右方向上从中央偏向一侧的位置。在第一安装部134上形成有第一螺纹孔134A。
[0062]第二安装部136配置于喷嘴支承部120的上下方向的另一面120D侧。具体地说,第二安装部136配置于在喷嘴支承部120的左右方向上从中央偏向另一侧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一安装部134和第二安装部136点对称地配置。在第二安装部136上形成有第二螺纹孔136Ao
[0063]具有上述结构的接纱部50经由解捻部40安装于主体架20。如图11所示,解捻部40具有第一解捻管部件41A、第二解捻管部件41B、供给喷嘴42、第一螺纹孔44以及第二螺纹孔46。第一解捻管部件41A和第二解捻管部件41B在解捻部40的前表面40S上配置于不同高度位置,并且隔着前表面40S的中央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供给喷嘴42与设置于主体架20上的供给流路48连通。供给流路48是使压缩空气流通的流路,与未图示的空气源连接。供给流路48将压缩空气引导到供给喷嘴42。由此,供给喷嘴42将压缩空气向接纱部50供给。供给喷嘴42从解捻部40的前表面40S向前方突出。
[0064]在将接纱部50安装于解捻部40的情况下,以使喷嘴支承部120的第二面120B与解捻部40的前表面40S相对的方式将接纱部50取位,以将供给喷嘴42插入到第一导入口 128或者第二导入口 130的方式配置接纱部50。接纱部50相对于解捻部40的安装状态根据进行接纱的纱线Y的种类而不同。具体地说,接纱部50相对于解捻部40的安装状态根据S捻(右捻)的纱线Y和Z捻(左捻)的纱线Y而不同。S捻是以右旋的方式对纱线Y进行了加捻,Z捻是以左旋的方式对纱线Y进行了加捻。即,在S捻和Z捻中加捻的方向相反。
[0065]首先,说明纱线Y为S捻的情况。在纱线Y为S捻的情况下,供给喷嘴42被插入到第一导入口 128。在将供给喷嘴42插入到第一导入口 128之后,使第二安装部136的第二螺纹孔136A对位于解捻部40的第一螺纹孔44,并且使第一安装部134的第一螺纹孔134A对位于解捻部40的第二螺纹孔46,在各孔中安装螺栓N。由此,与纱线Y为S捻的情况对应地,将接纱部50安装于解捻部40 ο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该安装状态设为第一状态。在第一状态下,供给流路48与第一空气流路122连通。
[0066]接着,说明纱线Y为Z捻的情况。在纱线Y为Z捻的情况下,供给喷嘴42被插入到第二导入口 130。具体地说,在纱线Y为Z捻的情况下,相对于第一状态的接纱部50的配置,以接纱装置10的前后方向即与纱线Y的纱道正交的方向为基准使接纱部50旋转180°,将供给喷嘴42插入到第二导入口 130。在将供给喷嘴42插入到第二导入口 130之后,使第一安装部134的第一螺纹孔134A对位于解捻部40的第一螺纹孔44,并且使第二安装部136的第二螺纹孔136A对位于解捻部40的第二螺纹孔46,在各孔中安装螺栓N。由此,与纱线Y为Z捻的情况对应地,将接纱部50安装于解捻部40。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该安装状态设为第二状态。在第二状态下,供给流路48与第二空气流路124连通。
[0067]接着,说明接纱装置10的动作。首先,说明纱线Y为S捻的情况。在接纱装置10中对S捻的纱线Y进行接纱时,将接纱部50以第一状态安装于解捻部40。在该情况下,向接纱部50的第一导入口 128供给压缩空气。该压缩空气由喷嘴支承部120的第一空气流路122引导到喷嘴部100的第一喷嘴108和第三喷嘴112,从第一喷射孔108A和第三喷射孔112A作为接纱用空气而喷射到接纱室102。由此,在接纱室102内产生右旋方向的旋转流。通过该旋转流使通过第一解捻管部件41A而被解捻的上纱线YA的纱线端与通过第二解捻管部件41B而被解捻的下纱线YB的纱线端捻合。
[0068]接着,说明纱线Y为Z捻的情况。在接纱装置10中对Z捻的纱线Y进行接纱时,将接纱部50以第二状态安装于解捻部40。在该情况下,向接纱部50的第二导入口 130供给压缩空气。该压缩空气由喷嘴支承部120的第二空气流路124引导到喷嘴部100的第二喷嘴110和第四喷嘴114,从第二喷射孔11OA和第四喷射孔114A作为接纱用空气而喷射到接纱室102。由此,在接纱室102内产生与S捻的情况反向的左旋方向的旋转流。通过该旋转流使通过第一解捻管部件41A而被解捻的上纱线YA的纱线端与通过第二解捻管部件41B而被解捻的下纱线YB的纱线端捻合。
[0069]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接纱装置10中,接纱部50具有改变接纱用空气的喷射位置的喷射位置变更机构。由此,在接纱部50中,通过利用喷射位置变更机构改变接纱用空气的喷射位置,能够实现与纱线的加捻条件(例如纱线的种类(右捻和左捻)等)相应的处理。这样,在接纱装置10中,能够在接纱部50中改变接纱用空气的喷射位置,因此不需要如以往的装置那样对阀进行切换等。因而,在接纱装置10中,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与加捻条件相应的接纱用空气的喷射位置的改变。
[0070]在本实施方式中,接纱部50具有:多个喷射孔108A、110A、112A、114A,其喷射接纱用空气;第一空气流路122,其将从供给喷嘴42供给的压缩空气引导到喷射孔108A、112A;以及第二空气流路124,其将压缩空气分别引导到喷射孔110A、114A。喷射位置变更机构是能够将接纱部50以多种状态相对于解捻部40安装的安装部132。在接纱装置10中,通过利用安装部132改变接纱部50相对于解捻部40的安装状态,而将从供给喷嘴42接受压缩空气的供给的流路改变为第一空气流路122或者第二空气流路124。在该结构中,通过改变接纱部50的安装状态,而将从供给喷嘴42接受压缩空气的供给的流路改变为第一空气流路122或者第二空气流路124。由此,改变喷射接纱用空气的喷射孔,从而改变接纱用空气的喷射位置。这样,在接纱装置10中,能够通过改变接纱部50的安装状态这种简单的结构来改变接纱用空气的喷射位置。
[0071]在本实施方式中,接纱装置10具备解捻部40,该解捻部40设置有作为在接纱部50中进行纱线端的接纱的前工序而将纱线端解捻的第一解捻管部件41A和第二解捻管部件41B。接纱部50经由解捻部40安装于主体架20。在接纱装置10中,通过利用安装部132改变接纱部50相对于解捻部40的安装状态,来改变从供给喷嘴42接受压缩空气的供给的流路。在该结构中,能够通过改变接纱部50相对于解捻部40的安装状态,来改变接纱用空气的喷射位置。
[007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安装部132将接纱部50以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相对于解捻部40安装。第二状态是相对于第一状态以与纱道正交的方向为基准使接纱部旋转180°而安装于解捻部40的状态。在接纱装置10中,通过将接纱部50从第一状态改变为第二状态,而改变接纱用空气的喷射位置,在接纱部50中将接纱用空气的旋转方向改变为反向。在该结构中,能够通过将接纱部50改变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简单的操作,来改变接纱用空气的旋转方向。
[0073]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对接纱用空气的喷射位置进行改变的喷射位置变更机构为安装部132的形态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喷射位置变更机构并不限定于此。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将接纱部50相对于解捻部40可完全拆下的结构,但是,例如也可以是在通过规定的机构将接纱部50与解捻部40连接的状态下使接纱部50旋转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如下机构:该机构将接纱部50旋转自由地支承于解捻部40,并且在与纱道正交的方向上使接纱部50能够向接近解捻部40的方向和从解捻部40远离的方向移动。另外,在设为供给喷嘴42不从解捻部40的前表面40S突出的结构的情况下,也可以简单地为接纱部50进行旋转的结构。
[007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通过改变接纱用空气的喷射位置来改变接纱用空气的旋转方向的形态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通过改变接纱用空气的喷射位置,而在接纱部50中改变压缩空气的喷射区域。在与第一空气流路122连通的喷射孔的数量以及与第二空气流路124连通的喷射孔的数量不同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喷射位置来改变喷射区域。
[007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通过安装部132对将接纱部50相对于固定在主体架20上的解捻部40的安装状态进行改变的形态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通过改变接纱部50和解捻部40作为一体而相对于主体架20的安装状态,来改变从供给流路接受压缩空气的供给的流路。在该结构中,在配合批次的改变而更换解捻部40和接纱部50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将接纱部50安装于主体架20的作业,将接纱部50和解捻部40安装于主体架20。也就是说,在该结构中,能够省去在将解捻部40安装于主体架20之后将接纱部50安装于解捻部40、之后改变接纱部50相对于解捻部40的安装状态这样的工作量。此外,在改变了解捻部40相对于主体架20的安装状态的情况下,根据纱线的解捻条件改变第一解捻管部件41A和第二解捻管部件41B的安装状态即可。另外,在解捻部40中形成多个空气流路即可。
【主权项】
1.一种接纱装置,通过压缩空气的作用进行纱线端彼此的接纱,其特征在于,具有: 主体部,其具有供给所述压缩空气的供给流路;以及 接纱部,其安装于所述主体部,通过喷射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供给流路供给的所述压缩空气,对所述纱线端彼此加捻而进行接纱, 所述接纱部具有改变空气的喷射位置的喷射位置变更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纱部具有: 多个喷射孔,其喷射所述空气;以及 多个空气流路,其将从所述供给流路供给的所述压缩空气分别引导到多个所述喷射孔, 所述喷射位置变更机构是能够将所述接纱部以多种状态相对于所述主体部安装的安装部, 通过利用所述安装部改变所述接纱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安装状态,来改变从所述供给流路接受所述压缩空气的供给的所述空气流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解捻部,该解捻部设置有作为在所述接纱部中进行所述纱线端的接纱的前工序而将所述纱线端解捻的解捻部件, 所述接纱部经由固定在所述主体部上的所述解捻部而安装于所述主体部, 通过利用所述安装部改变所述接纱部相对于所述解捻部的安装状态,来改变从所述供给流路接受所述压缩空气的供给的所述空气流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解捻部,该解捻部设置有作为在所述接纱部中进行所述纱线端的接纱的前工序而将所述纱线端解捻的解捻部件, 所述接纱部经由所述解捻部而安装于所述主体部, 通过利用所述安装部改变所述接纱部和所述解捻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安装状态,来改变从所述供给流路接受所述压缩空气的供给的所述空气流路。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纱部通过所述安装部以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相对于所述主体部安装, 所述第二状态是相对于所述第一状态以与纱道正交的方向为基准使所述接纱部旋转180°而安装于所述主体部的状态, 通过将所述接纱部从所述第一状态改变为所述第二状态,而改变所述空气的喷射位置,且在所述接纱部中将所述空气的旋转方向改变为反向。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多个空气流路而具备第一空气流路和第二空气流路,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供给流路与所述第一空气流路连通,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供给流路与所述第二空气流路连通。7.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纱部通过所述安装部以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相对于所述主体部安装, 所述第二状态是相对于所述第一状态以与纱道正交的方向为基准使所述接纱部旋转180°而安装于所述主体部的状态, 通过将所述接纱部从所述第一状态改变为所述第二状态,而改变所述空气的喷射位置,且在所述接纱部中改变所述空气的喷射区域。8.一种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纱装置; 能够供给纱线的喂纱部;以及 卷绕所述纱线的卷绕部。
【文档编号】D01H4/48GK105908298SQ201610017831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2日
【发明人】泽田映
【申请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