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纺织机的牵伸装置的凝聚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667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纺织机的牵伸装置的凝聚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纺织机的牵伸装置(Streckwerk)的凝聚单元 (Verdi chtereinhe it),该凝聚单元带有至少一个用于已拉伸(verzogen)的纤维须条 (Faserverband)的凝聚通道(Verdichtungskanal)且带有用于将凝聚单元定位在牵伸装 置罗拉(Streckwerkswalze)上的支承面,其中,支承面布置在凝聚通道的区域中,并且凝 聚通道朝向支承面敞开。
背景技术
从文件WO 03/095723 Al中已知一种开头提及的类型的凝聚单元。已知的凝聚单 元包括用于牵伸装置的下罗拉(Unterwalze)的支承面。支承面在下罗拉的周向上的尺寸 大约相应于凝聚通道的长度。与凝聚通道的高度相比(垂直于支承面观看),该尺寸非常 小。由于出现的震动和振动,不能总是充分地保证支承面和下罗拉之间的接触。由此损害 了凝聚效果(Verdichtungswirkung)。
为了改进凝聚单元和牵伸装置的下罗拉之间的接触,从文件W02006/005207 Al中已知一种凝聚单元的改进方案,在其中,支承面侧向地延伸超过牵伸装置的上罗拉 (Oberwalze)的罩壳(Bezug),并且在该处在牵伸装置罗拉的周向上扩大。由于必须非常精 确地制造支承面,因此支承面的扩大造成制造费用的大量增加,尤其由于凝聚单元由耐磨 损的材料制成。为了保证凝聚单元在下罗拉上足够好的定位,必须通过高成本的磨削过程 加工支承面。
从文件CN 2734787 Y中已知开头提及的类型的凝聚单元,该凝聚单元在两个邻近 的牵伸装置之上延伸。设置有两个用于牵伸装置的下罗拉的支承面,这两个支承面在牵伸 装置罗拉的轴向上相互间隔开。凝聚单元在牵伸装置罗拉上的支承稳定性相应于从文件 W003/095723 Al中已知的凝聚单元。
此外,从文件WO 03/095723 Al中已知不是这种类型的凝聚单元,在其中,设置有 用于牵伸装置的下罗拉的极大的支承面。凝聚单元根据卡箍(Spange)的形式安置到下罗 拉上。在此,在凝聚单元处的支承面包围了下罗拉的周缘的一半以上。凝聚单元不可从下 罗拉上抬起(abhebar),并且也不包括朝向支承面敞开的凝聚通道。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改进的凝聚单元。
该目的通过以下方式实现,S卩,凝聚单元包括至少另一用于牵伸装置罗拉的支承 面,该另一支承面在可与支承面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的周向上与在凝聚通道的区域中的支 承面间隔开。
带有两个在牵伸装置罗拉的周向上间隔开的支承面的凝聚单元的优点在于,凝聚 单元可非常好地定位在牵伸装置的下罗拉上。凝聚单元非常可靠地位于牵伸装置罗拉上, 从而即使在可能出现的机器振动的情况下也可避免在凝聚通道的区域中的支承面的抬起。
同时,带有两个相互分离的支承面的凝聚单元的优势在于,各个支承面可分别设 计成非常小。尤其当支承面由耐磨损的材料(例如陶瓷)制成时,用于两个小的支承面的 制造费用比用于一个连续的大的支承面的制造费用更小。
如此理解概念“一个支承面”,即,即使支承面由一个或多个凝聚通道“分割”成多 个部分,支承面在凝聚通道的区域中也表示为“一个”面。由于凝聚通道为隧道形的且朝向 支承面敞开,因此凝聚通道实际上将支承面“截断”成不再接触的两部分。为了使凝聚通道 在其整个长度上可满足其功能,在凝聚通道的两侧上必须“保留”支承面的一部分,以用于 将凝聚通道相对于牵伸装置罗拉的周缘面密封。支承面的两个部分形成功能性的单元,并 且因此表示为“一个支承面”。即使在支承面的区域中布置有多个凝聚通道,也保持名称“一 个支承面”。从文件DE 103 56 913 Al中已知的在凝聚通道的区域中的该一个支承面的设 计方案未涉及当前设置的与凝聚通道间隔开的第二支承面。同样在文件DE 103 56 913 Al 中,在凝聚通道处邻接的总的区域功能性地形成了 “一个支承面”,该一个支承面使凝聚通 道相对于牵伸装置罗拉的周缘面密封。
从本义上如此理解凝聚单元,即,该“单元”可由这样的组件形成,即,该组 件由多个单个部件(Einzelnteil)组成,并且该组件的单个部件以不可丢失的方式 (unverlierbar)相互连接。然而,单个部件不必一定以不可运动的方式相互连接,并且单个 部件也可拆卸。该“单元”是可独自出售的物件。
为了保证凝聚单元在牵伸装置罗拉上的良好的支承稳定性,两个在周向上间隔开 的支承面之间的间距优选地大于5mm,并且有利地在6mm和22mm之间的范围中。在一种用 于牵伸装置(其用于加工切段短纤维(Kurzstapelfaser))的凝聚单元中有利的是,两个在 周向上间隔开的支承面之间的间距在7mm和15mm之间、尤其在7. 5mm和9. 5mm之间。
使至少在凝聚通道的区域中的支承面成凹的拱形,其中,该拱形与圆柱体的周缘 面相匹配。概念“圆柱体”表示几何的(geometrisch)基体。有利地,圆柱体的直径(支承 面的拱形与其匹配)非常精确地相应于牵伸装置罗拉的外直径,以使得在工作状态中支承 面和凝聚单元非常准确地定位在牵伸装置罗拉上,并且隧道形的凝聚通道相对牵伸装置罗 拉的周缘面非常好地密封。隧道形的凝聚通道具有直接邻接在支承面处的导壁。只有通过 牵伸装置罗拉的周缘面,朝向支承面敞开的凝聚通道才成为封闭的通道。这具有的优点在 于,牵伸装置罗拉的周缘面充当用于在凝聚区中的纤维须条的输送元件。优选地设置成,使 至少两个支承面成凹的拱形,其中,所有拱形与共同的圆柱体的周缘面相匹配。
为了以简单的方式保证带有需求的精度的支承面的简单的可制造性,在可与支承 面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的周向上,凝聚单元的支承面具有最大14mm、有利地最大IOmm且尤 其有利地最大8mm的长度。在凹的支撑面中,长度认为是每个垂直于凹的支承面的中心线 的截面中的弧长。
同样可有利的是,与在凝聚通道的区域中的支承面间隔开的支承面设计成凸的或 平的。第二支承面首先用作稳定凝聚单元。为此足够的是,在第二支承面和牵伸装置罗拉 的周缘面之间设置线接触或点接触。尤其有利的是,该支承面支撑在牵伸装置罗拉的无沟 纹的(ungeriffelt)区域中。
可为有利的是,凝聚单元至少与支承面一起构造成单件(einstilckig)。这意味着, 凝聚通道、在凝聚通道的区域中的支承面以及与其在周向上间隔开的支承面布置在凝聚单元的单一的构件处。该构件有利地由耐磨损的材料(该材料可很好地成形)、例如由耐磨损 的塑料(有利地,该塑料可包括硬的和/或降低磨损的添加剂)制成。
备选地,可设置成,凝聚单元以多件的形式(mehrteilig)构造。优选地,凝聚单元 包括保持件和至少一个耐磨损的构件。优选地,用于牵伸装置罗拉的支承面布置在耐磨损 的构件处。通过多件性,在带有不同的功能的凝聚单元的不同的区域中可分别选择对于功 能最佳地合适的材料。在这样的部位处(该部位经受更高的磨损,例如由于这些部位与纤 维须条发生接触),凝聚单元设有耐磨损的构件。优选地,用于已拉伸的纤维须条的凝聚通 道同样布置在耐磨损的构件处。
由于耐磨损的构件安装在凝聚单元的保持件处,因此可显著地简化耐磨损的构件 的外轮廓。由此,可更容易地制造例如由硬金属或优选地由陶瓷制成的耐磨损的构件。保 持件为凝聚单元的部件,并且也可称为“凝聚单元的基体”。一个或多个耐磨损的构件安装 在保持件处。保持件承担了凝聚通道的一部分定位,从而不必仅仅支承面保证定位。由此, 尤其地在牵伸装置罗拉的周向上支承面可保持非常小,从而简化了耐磨损的构件的制造。
耐磨损的构件可以可运动的方式、例如摆动地布置在凝聚单元的保持件处。这具 有的优点在于,在将凝聚单元安置到牵伸装置罗拉上时布置在耐磨损的构件处的支承面与 牵伸装置罗拉的周缘面相匹配。因此,在制造凝聚单元时允许相对大的公差。优选地,耐磨 损的构件仅仅在有限的程度内可运动。有利地,可运动性可为缓慢的(schwergangig),从而 耐磨损的构件的运动因此需要一定的力。因此,在将凝聚单元安置到牵伸装置罗拉上时作 用的相对较大的力可使耐磨损的构件定向(ausrichten)。然而,通过缓慢性即使在运行中 出现震动的情况下也避免耐磨损的构件运动,并且避免耐磨损的构件失去其相对于下罗拉 的定向。同样可有利的是,耐磨损的构件以可替换的方式布置在凝聚单元的保持件处。当在 较长的使用时间后耐磨损的构件确实出现磨损或当该耐磨损的构件在故障情况中损伤时, 可替换的耐磨损的构件使得在凝聚单元处的耐磨损的构件的更换成为可能。
然而,优选地,耐磨损的构件不可运动地布置在凝聚单元处。对于不可运动地连接 耐磨损的构件与保持件,不同的方式是有利的。可为有利的是,在保持件和耐磨损的构件之 间存在压配合(Pressverbindung)。力配合的压配合具有的优点在于,在压过程后可立即完 全加载不可运动的连接。尤其地,当保持件设计成注塑件时,可有利的是,通过保持件的材 料包封注塑(umsprizten)耐磨损的构件的部分区域。尤其有利的是,耐磨损的构件材料配 合地与保持件相连接。优选地,可通过焊接或粘结建立材料配合的连接。可使耐磨损的构 件嵌入到保持件的仍然软的材料中、嵌入到粘结剂中或嵌入到焊剂中,并通过硬化不可运 动地固定耐磨损的构件。
同样有利的是,如此设计凝聚单元,S卩,除了用于已拉伸的纤维须条的凝聚通道 外,凝聚单元还包括另一用于纤维须条的引导面。优选地,在牵伸装置的主拉伸区域中设置 用于纤维须条的引导面。在纤维须条的输送方向上观看,该引导面布置在凝聚通道的上游。 用于纤维须条的引导面可为凸的引导面,其可用于使纤维须条从牵伸装置平面中偏离。引 导面也可设计成漏斗形的,以使得纤维须条在主拉伸区中凝聚(verdichten)。有利的是,在 主拉伸区中用于纤维须条的引导面布置在耐磨损的构件处。
在本发明的设计方案中可设置成,凝聚单元具有至少一个用于纱线(Garn)的引 导面。用于纱线的引导面可减小在限制凝聚区的上罗拉处的弹性罩壳的磨损。
凝聚单元可刚好具有两个用于牵伸装置罗拉的支承面。对于与单独的牵伸装置相 关联的凝聚单元,这种实施形式是尤其有利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位于牵伸装置罗拉上的凝聚单元的稳定性,这样的设计方案是有 利的,即,在该设计方案中,在凝聚单元处设置有至少三个支承面,其中,两个支承面在可与 支承面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的周向上相互间隔开,并且其中,两个支承面在牵伸装置罗拉 的轴向上相互间隔开。
可为有利的是,凝聚单元可应用于两个邻近的牵伸装置,其中,凝聚单元具有至少 两个凝聚通道用于邻近的牵伸装置的已拉伸的纤维须条。在凝聚通道的区域中,凝聚单元 具有第一和第二支承面。凝聚单元具有至少另一个支承面,该至少另一个支承面在牵伸装 置罗拉的周向上与第一支承面和第二支承面间隔开。优选地,第一支承面仅仅在可与支承 面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的轴向上与第二支承面间隔开。优选地,在邻近的牵伸装置的区域 中的第一和第二支承面分别布置在耐磨损的构件处,该构件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已拉伸的纤 维须条的凝聚通道并且安装在凝聚单元的保持件处。
可为有利的是,凝聚单元包括三个用于牵伸装置罗拉的支承面,其中,第一支承面 仅仅在可与支承面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的轴向上与第二支承面间隔开,其中,第三支承面 在可与支承面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的周向上与第一和第二支承面间隔开,并且其中,在可 与支承面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的轴向上观看,第三支承面近似布置在第一和第二支承面之 间的中心处。对于可应用于两个邻近的牵伸装置的凝聚单元,该实施方案是尤其有利的。三 个支承面保证了凝聚单元良好且稳定的定位。
在本发明的设计方案中有利的是,凝聚单元包括四个用于牵伸装置罗拉的相互间 隔开的支承面。优选地,第一支承面仅仅在牵伸装置罗拉的轴向上与第二支承面间隔开, 并且,第三支承面仅仅在轴向上与第四支承面间隔开。在可与支承面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 的轴向上观看,第三和第四支承面优选地彼此具有近似与第一和第二支承面之间的间距 相同的间距。优选地,在第三和第四支承面的区域中凝聚单元包括用于纤维须条的引导 面。带有两个用于已拉伸的纤维须条的凝聚通道以及两个用于纤维须条的引导面的、用 于两个邻近的牵伸装置的凝聚单元可非常有利地与压罗拉总成(Druckwalzenaggregat) 进行组合,该压罗拉总成包括两个带有用于邻近的牵伸装置的上罗拉的双压罗拉 (Druckwalzenzwi11ing)0
对于邻近的牵伸装置的纤维须条的最佳的引导来说有利的是,在凝聚单元处,在 可与支承面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的轴向上观看,两个用于纤维须条的引导面彼此具有近似 与两个用于已拉伸的纤维须条的凝聚通道之间的间距相同的间距。有利的是,凝聚单元包 括保持件和四个耐磨损的构件,其中,用于凝聚单元在牵伸装置罗拉上的定位的支承面布 置在每个耐磨损的构件处,其中,两个耐磨损的构件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已拉伸的纤维须条 的凝聚通道,并且其中,两个耐磨损的构件具有至少一个用于纤维须条的引导面。
为了加强凝聚单元的稳定性可为有利的是,保持件包括连续的杆(其例如由钢制 成且优选地为圆柱形),该杆在与两个邻近的牵伸装置相关联的耐磨损的构件之间延伸,并 且该杆的端部伸入耐磨损的构件中。为了保证足够的稳定性,至少在一个区域中杆具有2mm 或更大、尤其3mm或更大的直径。杆的端部作为栓(Zapfen)从保持件中伸出,并且分别形 成用于耐磨损的构件的容纳部。
在本发明的另一设计方案中有利的是,凝聚单元具有用于将凝聚单元固定在压罗 拉总成处、尤其固定在压罗拉总成的基体处的器件。凝聚单元可与压罗拉总成一起从牵伸 装置罗拉上抬起。连接器件将凝聚单元可运动地固定在压罗拉总成处,以使得即使在压罗 拉总成从牵伸装置罗拉上抬起时凝聚单元也不会丢失(verlieren),并且凝聚单元可仅仅 受控地运动。用于将凝聚单元固定在压罗拉总成处的器件可包括加载元件以用于在凝聚单 元的支承面处产生支承力。该加载元件优选地设计成弹簧、尤其板簧。优选地,凝聚单元具 有用于加载元件的容纳部。弹簧可固定在凝聚单元的保持件处,其中,在加载元件和保持件 之间,铰接件(Gelenk)是有利的。弹簧的另一端部可固定在压罗拉总成中,优选地固定在 压罗拉总成的基体处。这种实施形式具有的优点在于,加载元件与凝聚单元形成组件,该组 件可应用在压罗拉总成中并且也可容易地替换。在此,加载元件的强度可与凝聚单元的需 求相匹配。在凝聚单元处的用于加载元件的容纳部也可由包含在压罗拉总成中的加载元件 (在容纳部的区域中,该加载元件将其加载力传递到凝聚单元上)接触。备选地或附加地, 凝聚单元可包括用于磁铁的容纳部和/或作为加载元件的磁铁。
在另一设计方案中有利的是,凝聚单元具有至少一个止动面以用于在可与支承面 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的周向上使凝聚单元定位。用于在周向上定位的止动面使得,凝聚单 元不会通过牵伸装置罗拉的旋转被带动。尤其地,凝聚通道通过该止动面相对于上罗拉的 钳口线(Klemmlinie)精确地定位。优选地,止动面支撑在压罗拉总成的部件处。优选地, 当凝聚单元设计成用于两个邻近的牵伸装置时,用于在周向上定位的止动面布置在两个用 于牵伸装置罗拉的支承面之间的中间。


从权利要求和以下与附图相关的对一些实施例的描述中得到本发明的其它优点 和特征。在此,在不超出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所示出的和描述的不同的实施形式的各个 特征可以任意方式组合。
其中
图1显示了部分示出的带有压罗拉总成和凝聚单元的纺织机的牵伸装置的以截 面且放大方式示出的侧视图,
图2显示了在图1的箭头Il的方向上所观察的凝聚单元的视图,
图3显示了压罗拉总成和凝聚单元的变型方案的与图1相似的视图,
图4显示了在图3的箭头IV的方向上所观察的凝聚单元的视图,
图5显示了带有凝聚通道的耐磨损的构件的沿着图3的截面V-V剖切的视图,
图6显示了压罗拉总成和凝聚单元的变型方案的与图1相似的视图,
图7显示了在图6的箭头VII的方向上所观察的凝聚单元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至7中非常示意性地示出了纺织机的牵伸装置1。该牵伸装置1设计成双 皮圈牵伸装置(Doppelriemchen-Streckwerk)。牵伸装置1布置在纺纱机处、优选地在环锭 纺纱机处。牵伸装置1以已知的方式将在输送方向A上供应的、由切段纤维(Mapelfaser) 制成的纤维须条2拉伸到期望的细度。纤维须条2由多个在输送方向A上连续地布置的罗拉对(Walzenpaar)拉伸,该罗拉对可在输送方向A上以增加的圆周速度被驱动。在罗拉对 中仅仅示出了输出罗拉对3,4,纤维须条2的拉伸在该输出罗拉对的钳口线5处结束。罗拉 对和同样罗拉对3,4由可驱动的下罗拉3和可自由旋转的可压靠到下罗拉3处的上罗拉4 组成。上罗拉4设有由橡胶般弹性的(gummielatisch)材料制成的罩壳,并且压靠在下罗 拉3处,以使得纤维须条2被夹持在牵伸装置罗拉3和4之间的钳口线5处。上罗拉保持 在可摆动地打开的(aufsctwenkbar)加载摇架(BelastungstrSger) 6处。引导皮圈7和8以已知的方式与位于输出罗拉对3,4之前的罗拉对相关联。引导皮圈7和8在牵伸装置1 的主拉伸区中引导纤维须条2,该主拉伸区从未示出的由引导皮圈7,8缠绕的罗拉对的钳 口线开始延伸到钳口线5。上罗拉4和其它未示出的上罗拉构造成所谓的双压罗拉。双压 罗拉由两个上罗拉组成,这两个上罗拉与邻近的牵伸装置1和1'相关联,并且具有共同的 轴9。在所示出的情况中,双压罗拉4的两个上罗拉实施成“活皮辊子(Loswalze)”,也就是 说,两个上罗拉可自由旋转地支承在不转动的轴9上。加载摇架6布置在两个邻近的牵伸 装置1和1'之间的中心处,并且将双压罗拉4保持在轴9处。下罗拉3构造成在多个邻近 的牵伸装置1,1'上穿过的牵伸装置罗拉。
在传统的牵伸装置1中,已拉伸的纤维须条在钳口线5之后直接在拉出方向 B(Abzugsrichtung)上供应到未示出的加捻机构(Drallorgan)(例如环锭),并且产生完成 的纱线10。为了改善纱线13的质量、尤其为了降低发毛程度(Haarigkeit),设置成,紧接 着钳口线5,将已拉伸的纤维须条11引导穿过凝聚区12,在该凝聚区12中将纤维须条11 凝聚并且使其紧密(kompaktieren)。已拉伸的纤维须条11位于下罗拉3的周缘面13上, 并且由此被输送通过凝聚区12。在凝聚区12中,纤维须条11被引导通过凝聚通道14。该 凝聚通道14设计成隧道形,并且朝向下罗拉3敞开。第二上罗拉15与下罗拉3相关联,该 第二上罗拉15与下罗拉3形成使凝聚区12结束的钳口线16。通过在拉出方向B上将凝聚 的纤维须条输送到未示出的加捻机构,凝聚的纤维须条紧接着钳口线16被捻转成纱线10。 钳口线16形成了止捻部并且保证了,纤维须条11在凝聚区12中保持未被捻转。
两个邻近的牵伸装置1和1 ‘的上罗拉15同样支承在共同的轴17上,并且形成了 双压罗拉。该双压罗拉15与双压罗拉4共同形成了压罗拉总成18。该压罗拉总成18包括 基体19,两个双压罗拉4,15在其轴9,17处容纳在基体19中。压罗拉总成18形成了独立 的结构单元,该结构单元以可替换的方式安装在加载摇架6处。双压罗拉4和15如此布置 在压罗拉总成18中,S卩,双压罗拉4和15的上罗拉不会相互碰触,并且上罗拉可安置到共 同的牵伸装置罗拉3上。有利地,轴9和17在基体19中尽可能以平行的方式定向。有利 的是,轴9和17无间隙地容纳在基体19中,也就是说,没有相对于基体19运动的可能性。 优选地,如此实现压罗拉总成18在加载摇架6处的固定,S卩,压罗拉总成18可在一定程度 上运动,并且在安置到牵伸装置罗拉3上时可定向。优选地,通过轴9进行压罗拉总成18 的安装。加载摇架6在轴9的中心处对双压罗拉4加载。优选地,压罗拉总成18在加载摇 架6处的固定使压罗拉总成18绕两个相互垂直的虚拟轴线的摆动运动成为可能,这两个虚 拟轴线均垂直于轴9。
此外,压罗拉总成18包括凝聚单元20,凝聚单元20包括凝聚通道14。该凝聚单 元20布置在上罗拉4和15之间的区域中。
在图1至7中以不同的设计方案示出了凝聚单元20,以下还将更加详细地对其进行解释。为了标记不同的设计方案,给参考标号20添加相应的图的编号。图1和2的凝聚 单元具有参考标号120,图3至5的凝聚单元具有参考标号320,以及图6和7的凝聚单元 具有参考标号620。如果所指为所有实施形式的凝聚单元,则使用参考标号20,否则将提及 特定的实施形式的参考标号。
凝聚单元20以可限定地运动的形式安装在压罗拉总成18处,其中,设置有至少一 个用于将凝聚单元20固定在压罗拉总成18处的器件21。连接器件21的不同的设计方案 是有利的。在任何情况下,用于固定的器件21使得,凝聚单元20不会无意地从压罗拉总成 18中脱出,并且凝聚单元20不会在压罗拉总成18处不受控地运动。连接器件21使至少一 个力从压罗拉总成18传递到凝聚单元20上成为可能。用于固定的器件21安装在压罗拉 总成18的基体19处或安装在双压罗拉4,15的一部分处。
在带有传统的牵伸装置的现有的较老的纺纱机的情况下可能的是,将至今为止的 输出上罗拉4从牵伸装置1中取出并且使用压罗拉总成18替换该输出上罗拉4。在此,在 加载摇架6处用于上罗拉4的容纳部62可与压罗拉总成18的要求相匹配。由此,现有的 纺纱机可改装成带有凝聚区12的牵伸装置1,从而在改装后可制造带有改进的质量的纱线 10。
为了保证压罗拉总成18以及尤其上罗拉15压靠到下罗拉3处,可设置板簧22。 如在图1和2中示出的那样,板簧122可安装在加载摇架6处并且以其自由端部压到压罗 拉总成18的基体19上。在图3中示出了另一有利的实施形式。在图3中,板簧322安装 在压罗拉总成18的基体19处并且以其自由端部支撑在加载摇架6处。
作为用于已拉伸的纤维须条11的凝聚通道14的补充可有利的是,在主拉伸区中 设置用于纤维须条2的引导面23。引导面23可改进拉伸的纤维须条11的质量。在输送方 向A上,该引导面23布置在凝聚单元20处的凝聚通道14的上游。引导面23用于在引导 皮圈7,8的下游且在钳口线5的上游引导纤维须条2。
在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可设置成,凝聚单元20包括用于纱线10的引导面24。 该引导面对布置在凝聚通道14的下游,并且用于紧接着钳口线16引导纱线10。通过引导 面M可减小纱线10与上罗拉15的接触区域,以使得上罗拉15的罩壳的磨损减小。
在图1和图2中示出了凝聚单元120的第一有利的实施形式。凝聚单元120以多 件的形式构造。凝聚单元120包括保持件25和三个与保持件25不可运动地相连接的耐磨 损的构件141,142和143。保持件25实际上形成了用于凝聚单元120的基体,耐磨损的构 件141,142,143安装在该基体处。凝聚单元120在两个邻近的牵伸装置1和Γ上延伸, 并且包括两个凝聚通道14和14'以用于邻近的牵伸装置1和1'的已拉伸的纤维须条11 和11'。凝聚单元120包括支承面131以用于将凝聚单元120定位在牵伸装置罗拉3上, 该支承面131布置在凝聚通道14的区域中。在凝聚通道14'的区域中设置有第二支承面 132。凝聚单元120包括用于牵伸装置罗拉3的第三支承面133,在下罗拉3的周向C上该 第三支承面133与支承面131和支承面132间隔开。为了加以说明,在图2中,下罗拉3的 周向C和下罗拉3的轴向D分别由双箭头指出。图1的图示刚好显示了在轴向D上的视图。 支承面132仅仅在轴向D上与支承面131间隔开,在周向C上,支承面131和132位于同一 位置上。
凝聚单元120具有三个相互间隔开的支承面131,132和133,这三个支承面提供凝聚单元120在下罗拉3上的稳定的支承。这保证了,凝聚单元120即使在可能出现的震动 的情况下也可靠地位于下罗拉3上且不会摇晃。在可与支承面131,132,133接触的牵伸装 置罗拉3的轴向D上观看,第三支承面133近似布置在第一支承面131和第二支承面132 之间的中心处。
三个支承面131,132,133分别布置在独立的耐磨损的构件141,142,143处。通过 耐磨损的构件141,142,143保护凝聚单元120不会由于旋转的下罗拉3在支承面131,132, 133处过早磨损。此外,耐磨损的构件141和142分别包括凝聚通道14。
在凝聚通道14和14'的区域中的支承面131和132成凹的拱形,其中,该拱形与 圆柱体的周缘面相匹配。由此,保证了隧道形的凝聚通道14相对于下罗拉3的密封。优选 地,支承面133构造成平的或凸的。在未示出的设计方案中,根据保持件的材料也可省去耐 磨损的构件143,并且第三支承面133可直接布置在保持件25处。在牵伸装置1和1'的 区域中,下罗拉3 —般在其外周缘13处设有沟纹(Riffelimg)。在牵伸装置1和1'之间 的区域中,下罗拉3可实施成光滑且没有沟纹。当支承面133位于牵伸装置罗拉3的无沟 纹的区域上时,在支承面133处的磨损较小,从而可省去耐磨损的构件133。
为了使耐磨损的构件141,142,143不会失去其相对于彼此的位置,耐磨损的构件 141,142,143不可运动地与保持件25相连接。为了与保持件25相连接,每个耐磨损的构件 141,142,1431具有用于凝聚单元120的元件的容纳部45。保持件25本身具有用于耐磨损 的构件131的容纳部26。容纳部沈和45可如此相互协调,即,在保持件25和耐磨损的构 件131之间存在力配合的压配合。如果保持件25实施成注塑件,则有利的是,通过保持件 的材料包封注塑耐磨损的构件的部分区域。为此,耐磨损的构件可插入保持件25的注塑模 中,以使得液态的材料围绕耐磨损的构件131的容纳部45流动。在未示出的设计方案中, 容纳部45可具有凸出部和/或异型部(Profilierung),以用于保证在保持件25的材料中 的尤其良好的固定。另外两个耐磨损的构件142和143以相似的方式设计并且固定在凝聚 单元120中。
优选地,使三个耐磨损的构件141,142,143彼此定向,并且在定向的状态中与保 持件25相连接。为了包封注塑耐磨损的构件141,142,143优选设置成,用于保持件25的注 塑模具有凸的拱形且与圆柱体的周缘面相匹配的表面,耐磨损的构件可安置在该表面上。 注塑模中的凸地成拱形的且与圆柱体的周缘面相匹配的表面仿照(simulieren)牵伸装置 罗拉3并且保证了,在耐磨损的构件的固定后凝聚单元120良好地位于牵伸装置罗拉3上。 每个耐磨损的构件141,142,143具有相对小的支承面131,132,133,即使在制造由非常硬 的材料制成的耐磨损的构件时,这些支承面131,132,133也可在没有过高的制造费用的情 况下以良好的精度制造。通过耐磨损的构件141,142,143的彼此定向,在大多数情况中在 耐磨损的构件固定在保持件25处之后可省去对支承面131,132,133的精加工。然而,如果 设置了支承面的精加工,则该精加工可保持为很小的量。
凝聚单元120通过用于固定的器件21可运动地安装在压罗拉总成18的基体19 处。用于固定的器件21包括滑动引导部50、加载元件27及固定部(Verliersicherung) 52。 将螺旋压力弹簧设置作为加载元件27。凝聚单元120具有用于螺旋压力弹簧27的容纳部 观。螺旋压力弹簧27处于容纳部观中并且支撑靠着基体19。由此,加载元件27在支承 面131,132,133处产生支承力。在轴向D上螺旋压力弹簧27布置在支承面131和132之间的中心处。凝聚单元120可包含磁铁四以加强支承力。如果磁铁四设置成加载元件, 则根据应用情况也可省去螺旋压力弹簧27。在另一有利的实施形式中,以气动的形式操纵 加载元件27。在容纳部观中可布置以压缩空气加载的垫形的元件(未示出)代替螺旋压 力弹簧27,该垫形的元件产生支承力。优选地,垫形的元件在不带压缩空气管路的情况下实 施成独立的。
作为连接器件21的一部分的滑动引导部50提供凝聚单元120的限定的可运动 性。凝聚单元120包括止动面51以用于凝聚单元120在牵伸装置罗拉3的周向C上的定 位。凝聚单元120趋向于通过牵伸装置罗拉3的旋转在周向C上被带动。在此,止动面51 以限定的方式贴靠在基体19处。止动面51布置在两个凝聚通道14和14'之间的中心处。
连接器件21包括夹头(Clips) 52,该夹头52形成了用于凝聚单元120的固定部。 该夹头52防止了,当将压罗拉总成18从下罗拉3上抬起时凝聚单元120从滑动引导部50 中滑出。
在凝聚单元120的设计方案中可设置成,凝聚单元120包括至少一个用于纤维须 条2的引导面23或23'。引导面23可以圆柱形引导元件的形式引导纤维须条2,并且如 有可能使纤维须条2从引导皮圈7,8的出口和钳口线5之间的最短的设想的连接线中轻微 偏离。然后,纤维须条2缠绕凸的引导面23的一部分。引导面23可布置在耐磨损的构件 处,该耐磨损的构件(如由虚线指出的那样)安装在保持件25处。在一种未示出的有利的 设计方案中,用于纤维须条2的引导面23设计成逐渐变细的引导通道,该引导通道在主拉 伸区中已经使得纤维须条2凝聚。
同样由虚线指出了扩大的凝聚单元120,该凝聚单元120还附加地包括用于纱线 10的引导面M,24'。引导面M可同样布置在耐磨损的构件处,该构件不可运动地与保持 件25相连接。
在图3至5中示出了凝聚单元320的第二实施形式。该凝聚单元320可应用于两 个邻近的牵伸装置1和1'。凝聚单元320包括两个用于已拉伸的纤维须条11,11'的凝 聚通道14,14'。凝聚单元320包括第一支承面331以用于凝聚单元320在牵伸装置罗拉 3上的定位,该第一支承面331布置在凝聚通道14的区域中。
如在图5中可见的那样,支承面331由凝聚通道14分割成不再接触的两部分。然 而,在本专利申请的思想中在凝聚通道14的区域中仅仅称为一个支承面331。
凝聚单元320具有用于牵伸装置罗拉3的第二支承面332,该第二支承面332布置 在凝聚通道14'的区域中。凝聚单元320包括另外两个在周向C上与支承面331和332间 隔开的支承面333和334。为了保证凝聚单元320的稳定的支承,优选地,在周向C上的间 距为7. 5mm至9. 5mm。第一支承面331仅仅在可与支承面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3的轴向D 上与第二支承面332间隔开。第三支承面333仅仅在牵伸装置罗拉3的轴向D上与第四支 承面334间隔开。在轴向D上观看,第三支承面333和第四支承面334彼此具有近似与第一 支承面331和第二支承面332之间的间距相同的间距。凝聚单元320在第三支承面333的 区域中包括用于纤维须条2的引导面23,而在第四支承面334的区域中包括引导面23'。 引导面23和23'设计成隧道形的凝聚通道,该凝聚通道朝向支承面333和334敞开。引 导面23使得纤维须条2在牵伸装置1的主拉伸区中凝聚。除了纤维须条2的侧向的凝聚, 如有可能引导面23可使纤维须条2从拉长区平面(Mreckfeldebene)中稍微偏离,如在图131中的引导面23中所示出的那样。在可与支承面331,332,333,334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3 的轴向D上观看,用于纤维须条2,2'的两个引导面23,23'彼此具有大约与用于已拉伸的 纤维须条11,11'的两个凝聚通道14,14'之间的间距相同的间距。
凝聚单元320以多件的形式构造,并且包括保持件25和四个不可运动地与保持件 25相连接的耐磨损的构件341,342,343和344。支承面331,332,333,334布置在每个耐磨 损的构件341,342,343,344处以用于凝聚单元320在下罗拉3上的定位。耐磨损的构件341 和342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已拉伸的纤维须条11,11'的凝聚通道14和14'。耐磨损的构 件341和342也可称为凝聚构件。耐磨损的构件343和344分别具有用于纤维须条2,2' 的引导面23,23'。
支承面331,332,333和334成凹的拱形,其中,所有拱形与共同的圆柱体的周缘面 相匹配。在此,“圆柱体”理解为几何的基体的名称,在凝聚单元320的制造中该基体占据了 之后在工作状态中存在的牵伸装置罗拉3的位置。
实际上构成了凝聚单元320的基体的保持件25包括用于耐磨损的构件341的容 纳部沈。容纳部沈由栓53形成,该栓53从保持件25中伸出。凝聚单元320包括杆M。 杆M插入保持件25中,并且杆M的伸出的端部形成了栓53。
耐磨损的构件341具有用于从保持件25中伸出的栓53的容纳部45。容纳部45 由盲孔形成。例如当耐磨损的构件341由陶瓷制成时,为了改进耐磨损的构件341的成型 (Ausformung),盲孔45可以轻微圆锥形的方式伸延。耐磨损的构件341包括第二容纳部 45'。容纳部45'同样构造成盲孔。在沿着凹的支承面331的中心线的截面中观看,基于凝 聚通道14,容纳部45'如容纳部45那样位于相对的侧边上。通过两个容纳部45和45', 在图5中绘出的耐磨损的构件既可用作耐磨损的构件341又可用作耐磨损的构件342。由 此,可减少耐磨损的构件的部件多样性(Teilevielfalt)。如果在图5中示出的耐磨损的构 件应用为耐磨损的构件342,则其以容纳部45'固定在保持件25处。那么,盲孔45保留为 空的。
为了提高凝聚单元320的稳定性,杆M实施成从牵伸装置1连续地到牵伸装置 1'。优选地,杆M由硬化的钢制成。杆M在与两个邻近的牵伸装置1和1'相关联的耐 磨损的构件341和342之间延伸。杆M的端部53伸入耐磨损的构件341和342中。
为了实现凝聚单元320的良好的稳定性,至少在一个区域中杆M具有2mm或更大 的直径。优选地,杆M具有3mm或更大的直径。盲孔45具有比栓53的直径稍大的直径。 由此,耐磨损的构件341还可在栓53上定向。栓53和盲孔45之间的间隙由粘结剂填充。 为了简化耐磨损的构件341的制造,在每个垂直于支承面331的中心线的截面中观看,支承 面331的弧长小于10mm,并且优选地甚至小于8mm。支承面331的中心线相应于圆柱体的 中心线,支承面331的拱形与该圆柱体的周缘面相匹配。支承面331必须非常精确,以便隧 道形的凝聚通道14以其直接邻接在支承面331处的导壁46密封地位于下罗拉3上。由于 在大多数情况中可仅仅由磨削过程保证凹的支承面331的需求的精度,因此尽可能小的支 承面331减小了磨削中的成本。盲孔45的中心线平行于支承面331的中心线伸延。在沿 着盲孔45的中心线的截面中观看(即如在图5中示出的那样),凝聚通道14在盲孔45的 底面47以下伸延。同时,凝聚通道14在第二盲孔45'的底面47'以下伸延。这种设计方 案的优点在于,凝聚通道14不与盲孔45相交。由于支承面331的较小的弧长以及在支承面331以上的耐磨损的构件341的相关的较小的外尺寸与盲孔45的大的直径结合,因此可 避免,凝聚通道14由盲孔45横断。
耐磨损的构件343和344与耐磨损的构件341相似地构造。代替凝聚通道14设 置有引导面23。凝聚单元320包括第二杆56,该第二杆56的端部55 (与杆M相似)以栓 形的方式从保持件25中伸出,以用于在构件343和344的盲孔45处容纳耐磨损的构件343 和 344。
由于耐磨损的构件341,342,343,344仅仅单侧地固定在凝聚单元320处,因此耐 磨损的构件341,342,343,344悬伸地(auskragend)布置在凝聚单元320的保持件25处。 如尤其在图5中可见的那样,保持件25及其固定区域(即容纳部26)仅仅位于凝聚通道14 的一侧上。沿着凹的支承面331的中心线的伸长且设计成棱柱形的耐磨损的构件341仅仅 在其端面处与保持件25相连接。由此,对于保持件25使得优选的结构性设计方案成为可能,因为在背离支承面331的耐磨损的构件;mi的纵向侧上的空间情况(Platzverhaltnis)对于固定来说常常是不充足的,尤其地,当上罗拉4和上罗拉15的周缘面相对于彼此非常 靠近时,则为这种情况。
根据对凝聚单元320的稳定性要求可能的是,在尤其在周向C上的负载的情况下, 单侧地悬伸地安装的稍微长形的(Ianglich)耐磨损的构件341,342,343,344单独而言是不 够稳定的。为了提高凝聚单元320的稳定性可为有利的是,凝聚单元320包括虚线(双点 划线)示出的稳定构件57。该稳定构件57不与保持件25相连接。设计成“轭(Joch) ”的 形式的稳定构件57将两个耐磨损的构件342和344连接在一起。在周向C上更高的负载 的情况下,稳定构件57提高了悬伸地安装的耐磨损的构件342和344的稳定性。优选地, 稳定构件57可为相应地弯曲的圆形轮廓。优选地,稳定构件57可固定在耐磨损的构件342 和344的未使用的容纳部或盲孔45中。相似地,耐磨损的构件341和343也可与未示出的 稳定构件相连接。
优选地,如此制造凝聚单元320,即,耐磨损的构件341,342,343和344是预制的并 且优选地完全完成加工。用于耐磨损的构件的带有容纳部沈的保持件25同样为预制的。 在耐磨损的构件341,342,343,344处的容纳部45在尺寸上如此协调,即,其相对于容纳部 26具有间隙。耐磨损的构件通过粘结材料配合地固定在保持件25处。使用带有成凸的拱 形且与圆柱体的周缘面相匹配的表面的辅助装置用于粘结过程。圆柱体的直径尽可能精确 地符合牵伸装置罗拉3的直径。现在在容纳部沈和/或容纳部45的区域中施加粘结剂。 然后,将耐磨损的构件341,342,343,344安置到保持件25上。在此,将盲孔45推到栓53 和55上。将带有耐磨损的构件341,342,343,344(其由于软的粘结剂还可运动)的凝聚单 元320安置到辅助装置的成凸的拱形的且与圆柱体的周缘面相匹配的表面上。通过安置, 耐磨损的构件341,342,343,344以其支承面331,332,333,334与圆柱形表面(该表面后来 相应于牵伸装置罗拉3)相匹配,并且耐磨损的构件彼此定向。凝聚单元320如此长时间地 保持在这种状态中,即,直到粘结剂硬化并且耐磨损的构件固定在保持件25处。当粘结剂 硬化时,凝聚单元320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准备投入使用。对于某些应用情况,尤其当要求凝 聚单元320的尤其高的精度时,也可设置成,在耐磨损的构件341,342,343,344固定在保持 件25处之后将支承面331,332,333,334最终再一次磨削,以进一步改进凝聚单元320在牵伸装置罗拉3上的支承。
为了将凝聚单元320固定在压罗拉总成18处,设置有以板簧58的形式的连接器 件21。板簧58同时为加载元件以用于在支承面331,332,333,334处产生支承力。板簧58 借助于螺栓59固定在压罗拉总成18的基体19处。螺栓59也可将板簧322与板簧58 — 起固定在基体19处。为了提高在支承面331,332,333,334处的支承力,凝聚单元320可包 括虚线示出的磁铁四。
凝聚单元320具有用于板簧58的容纳部观。该容纳部观构造成铰接件的形式, 该铰接件优选地由圆柱栓63形成,板簧58围绕圆柱栓63弯曲(herumbiegen)。通过板簧 58和铰接件观,凝聚单元320是可运动的,并且可在压罗拉总成18安置到下罗拉3上时定 向,以使得支承面331,332,333和334良好地位于周缘面13上。通过围绕铰接件28的栓 弯曲的板簧58,凝聚单元320不可从压罗拉总成18中脱出。因此,由加载元件58形成固定 部52。优选地,凝聚单元320的组件包括加载元件58。因此,板簧58与凝聚单元320共同 供应,并且可在其加载力方面匹配于特定的凝聚单元320的要求。
为了凝聚单元320在周向C上的定位,凝聚单元320具有优选地布置在耐磨损的 构件341和342之间的中心处的止动面51。在未示出的设计方案中,也可设置两个相互间 隔开的止动面51,这两个止动面51对称地布置在两个耐磨损的构件341和342之间。止动 面51支撑在基体19或轴17处。优选地,用于支撑止动面51的面61如此实施在基体19 处,即,面61围绕压罗拉轴17的中心线具有恒定的半径。由此,当上罗拉4,15 (尤其上罗 拉4)在其弹性的罩壳处出现磨损的情况下被再磨削时,仍然保证了凝聚单元320的正确的 位置。
在凝聚单元320的设计方案中,设置有用于完成的纱线10和10'的两个引导面 对和对‘。为了容纳引导面对,24',在凝聚通道14,14'的下游,使凝聚单元320的保持 件25以虚线示出的方式扩大。优选地,引导面M,24'可由插入在基体25中的杆60形成。 然而,在未示出的设计方案中同样有利的是,引导面M,24'布置在与保持件25相连接的 独立的耐磨损的构件处。带有引导面M,24'的耐磨损的构件可同样具有用于牵伸装置罗 拉3的支承面,并且可例如与耐磨损的构件341相似地设计和固定。
在备选的未示出的设计方案中,凝聚单元320也可可摆动地布置在压罗拉总成18 的基体19中。在图3中止动面51所处的区域中,可布置圆柱销,该圆柱销作为连接器件将 凝聚单元320固定在基体19处。凝聚单元320可绕销的中心线摆动。如果凝聚单元320固 定在销处,则凝聚单元320仅仅具有两个支承面331和332可为足够的。那么,如有可能, 可省去在引导面23和23'的区域中的支承面333和334。如果省去支承面333和334,则 引导面23,23'可优选地直接由稍微延长的杆56的外周缘形成。然后,例如由硬化的钢制 成的杆56形成了安装在保持件25处的耐磨损的构件。备选地也可为有利的是,凝聚单元 320可摆动地悬挂在轴17处。
在图6和7中示出了凝聚单元620的第三实施形式。凝聚单元620仅仅与一个牵 伸装置1相关联,并且包括用于已拉伸的纤维须条11的凝聚通道14。凝聚单元620包括 支承面631以用于凝聚单元620在牵伸装置罗拉3上的定位,该支承面631布置在凝聚通 道14的区域中。使支承面631成凹的拱形,并且与周缘面13相匹配。凝聚单元620以多 件的形式构造,并且包括保持件25和不可运动地与保持件25相连接的耐磨损的构件641。支承面631布置在耐磨损的构件641处。
凝聚单元620包括用于牵伸装置罗拉3的另一支承面633,该另一支承面633在周 向C上与支承面631间隔开。支承面633可为平的或凸的。优选地,支承面633布置在耐 磨损的构件643处。备选地,在没有耐磨损的构件643的情况下支承面633也可直接布置 在凝聚单元620处。优选地,如此实现耐磨损的构件641和643的固定,即,如已经参考其 它附图所描述的那样。
为了改进凝聚单元620的支承稳定性可为有利的是,设置第三支承面632 (虚线示 出的),优选地,该支承面632同样布置在耐磨损的构件处。支承面631,632,633和加载元 件27优选地如此相互布置,即,在图7的视图中加载元件位于设想的面以内,该面由支承面 631,632和633的中点之间的设想的最短连接线形成。
凝聚单元620设计成仅仅用于单独的牵伸装置1并且由此具有的优点在于,如有 可能出现的在牵伸装置1处的干扰不可传递到邻近的牵伸装置1'上。然而,如在其它的实 施例中那样,也设置有用于两个邻近的牵伸装置1,1'的压罗拉总成18。两个分离的凝聚 单元620和620 ‘布置在压罗拉总成18中,这两个凝聚单元620和620 ‘优选地设计成相 互镜像对称。凝聚单元620和620'以可独立运动的方式安装在压罗拉总成18处。
设置有用于将凝聚单元620固定在压罗拉总成18处的器件21,该器件21包括滑 动引导部50、作为固定部的夹头52以及作为加载元件用于在支承面631,633处产生支承力 的螺旋压力弹簧27。
在备选的设计方案中,也可省去滑动引导部50。凝聚单元620可利用连接器件 21'悬挂在双压罗拉15的轴17处,并且可绕轴17摆动,如在图6中以虚线示出的那样。
代替作为滑动引导部50的一部分的止动面51,设置有止动面51'以用于凝聚单 元620在周向C上的定位,该止动面51'支撑在轴17处。在这种情况下,可省去支承面 632,然而如示出的那样保留弹簧27和固定部52。
在设计方案中,凝聚单元620可包括用于纤维须条2的引导面23和/或用于纱线 10的引导面M。引导面23和对可与已经参考其它附图所描述的实施形式相似地设计。同 样可为有利的是,支承面633布置在引导面23的区域中,并且在该处设置有与耐磨损的构 件343相似的耐磨损的构件。
耐磨损的构件641悬伸地固定在凝聚单元620处。由此,用于固定凝聚单元620的 器件21可布置在牵伸装置1,1'之间的区域中,在该处空间情况不比在耐磨损的构件641 的背离支承面631的侧边上的双压罗拉4和15的罩壳之间的空间情况窄。
在所有实施例中,至今描述了单独的纤维须条2在牵伸装置1中的加工。然而,以 已知的方式可能的是,在牵伸装置1中共同拉伸多个纤维须条2、尤其两个纤维须条。那么, 在钳口线5处存在两个相互间隔开的纤维须条11,其已被拉伸并且以彼此分离的方式被引 导通过凝聚区12。那么,在凝聚区12中设置有两个凝聚两个邻近的纤维须条11的凝聚通 道14。两个分离地凝聚的纤维须条11紧接着钳口线16被供应到共同的加捻机构,并且捻 转成充股线(Scheinzwirn)。显然,在所描述的凝聚单元20中的凝聚通道14和引导面23 的数量可相应地匹配于这种充股线的制造。对于凝聚已拉伸的纤维须条11,已知不同形式 的凝聚通道14。根据相应的应用情况和在牵伸装置中加工的纤维须条2的形式选择凝聚通 道14及其导壁46的造型。
再一次明确指出的是,所描述的用于将凝聚单元20固定在压罗拉总成18处的不 同的器件21以及耐磨损的构件的连接方法显然也可以其它方式相互组合。
在未示出的设计方案中,如开头已经提及的那样,凝聚单元20也可实施成单件, 而不带有耐磨损的构件41,42,43,44。尤其地,在使用耐磨损的塑料的情况下,如此实施在 图1和2中所示出的凝聚单元120,即,支承面131,132和133直接布置在凝聚单元120处。 凝聚单元320也可与其支承面331,332,333和334 —起实施成单件。在单件的设计方案中, 凝聚单元20有利地作为注塑件由塑料材料制造。为了改进耐磨损性能,塑料材料可包括添 加剂,例如玻璃纤维或玻璃珠(GlaskUgelchen)。在凝聚单元20的单件的设计方案中,还直 接将凝聚通道14和引导面23结合。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纺织机的牵伸装置的凝聚单元,该凝聚单元带有至少一个用于已拉伸的纤 维须条的凝聚通道并且带有用于将所述凝聚单元定位在牵伸装置罗拉上的支承面,其中, 所述支承面布置在所述凝聚通道的区域中并且所述凝聚通道朝向所述支承面敞开,其特征 在于,所述凝聚单元00)包括至少另一用于所述牵伸装置罗拉(3)的支承面(33),所述至 少另一支承面(33)在可与所述支承面(31,33)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3)的周向(C)上与 在所述凝聚通道(14)的区域中的支承面(31)间隔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与在所述凝聚通道(14)的区域中的 支承面(31)间隔开的支承面(33)设计成凸的或平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00)具有用于将 所述凝聚单元OO)固定在压罗拉总成(18)的基体(19)处的器件01)。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OO)包 括至少一个用于纤维须条O)的引导面03)。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OO)至 少与所述支承面(31,33) —起构造成单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OO)以 多件的形式构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OO)包括保持件05) 以及至少一个耐磨损的构件G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耐磨损的构件材料配合地、尤其 通过粘结固定在所述保持件0 处。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牵伸装置罗拉(3)的支 承面(31 ;33)布置在耐磨损的构件Gl)处。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用于已拉伸的纤维须 条(11)的凝聚通道(14)布置在耐磨损的构件Gl)处。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用于纤维须条(2)的 引导面03)布置在耐磨损的构件(343)处。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620) 具有两个支承面(631,633)。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OO) 具有至少三个支承面(31,32,33),其中,两个支承面(31,3 在可与所述支承面(31,32, 33)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3)的周向(C)上相互间隔开,并且其中,两个支承面(31,32)在 可与所述支承面(31,32,33)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3)的轴向(D)上相互间隔开。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120;320)具有至 少两个凝聚通道(14,14')以用于邻近的牵伸装置(1,Γ )的已拉伸的纤维须条(11, 11'),在所述凝聚通道(14,14')的区域中所述凝聚单元(120 ;320)具有第一(131 ;331) 和第二(132 ;332)支承面,并且所述凝聚单元(120 ;320)包括至少另一支承面(133 ;333 ; 334),所述至少另一支承面(133 ;333 ;334)在所述牵伸装置罗拉(3)的周向(C)上与所述 第一(131 ;331)和所述第二(132 ;332)支承面间隔开。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120)包括保持件05)和两个耐磨损的构件(141,142),其中,在每个耐磨损的构件(141,142)处布 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已拉伸的纤维须条(11,11')的凝聚通道(14,14')以及用于将所述 凝聚单元(120)定位在牵伸装置罗拉C3)上的支承面(132 ;132),并且其中,所述凝聚单 元(120)包括至少另一用于所述牵伸装置罗拉(3)的支承面(133),所述至少另一支承面 (133)与所述耐磨损的构件(141,142)间隔开。
16.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 (120)包括三个用于所述牵伸装置罗拉(3)的支承面(131,132,133),其中,所述第一支承 面(131)仅仅在可与所述支承面(131,132,133)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3)的轴向(D)上与 所述第二支承面(13 间隔开,其中,所述第三支承面(13 在可与所述支承面(131,132, 133)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3)的周向(C)上与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支承面(131,132)间隔 开,并且其中,在可与所述支承面(131,132,133)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3)的轴向(D)上观 看,所述第三支承面(13 近似布置在所述第一(131)和所述第二(13 支承面之间的中 心处。
17.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 (320)包括四个用于所述牵伸装置罗拉C3)的支承面(331,332,333,334),所述四个支承面 (331,332,333,334)相互间隔开。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承面(331)仅仅在可与所 述支承面(331,332,333,334)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3)的轴向(D)上与第二支承面(332) 间隔开,并且,第三支承面(33)仅仅在可与所述支承面(331,332,333,334)接触的牵伸装 置罗拉(3)的轴向(D)上与第四支承面(334)间隔开,其中,在可与所述支承面(331,332, 333,334)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3)的轴向(D)上观看,所述第三(33 和所述第四(334) 支承面彼此具有近似与所述第一(331)和所述第二(33 支承面之间的间距相同的间距。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和所述第四支 承面(333,334)的区域中,所述凝聚单元(320)包括至少一个用于纤维须条O)的引导面 (23)。
20.根据权利要求15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 (320)包括两个用于已拉伸的纤维须条(11,11')的凝聚通道(14,14'),以及两个用于 纤维须条0,2')的引导面03,23')。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在可与所述支承面(331,332,333, 334)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3)的轴向(D)上观看,两个用于纤维须条W )的引导面 (23,23')彼此具有近似与两个用于已拉伸的纤维须条(11,11')的凝聚通道(14,14') 之间的间距相同的间距。
22.根据权利要求17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 (320)包括保持件05)和四个耐磨损的构件(341,342,343,344),其中,在每个耐磨损的构 件(341 ;342 ;343 ;344)处布置有用于将所述凝聚单元定位在牵伸装置罗拉(;3)上的支承 面(331 ;332 ;333 ;334),其中,两个耐磨损的构件(341,342)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已拉伸的 纤维须条(11)的凝聚通道(14),并且其中,两个耐磨损的构件(343,344)具有至少一个用 于纤维须条O)的引导面03)。
23.根据权利要求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使支承面(31)成凹的拱形,其中,所述拱形与圆柱体的周缘面相匹配。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使至少两个支承面(31,33)成凹的 拱形,其中,所有拱形与共同的圆柱体的周缘面相匹配。
25.根据权利要求1至M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00) 具有至少一个止动面(51)以用于所述凝聚单元00)在可与支承面(31,33)接触的牵伸装 置罗拉⑶的周向(C)上的定位。
26.根据权利要求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320) 包括杆(54 ;56)以用于容纳耐磨损的构件(341 ;342 ;343 ;344)。
27.根据权利要求沈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320)包括连续的杆 (54 ;56),所述杆(54 ;56)在与两个邻近的牵伸装置(1,1')相关联的耐磨损的构件(341, 342)之间延伸,并且所述杆(54;56)的端部(53)伸入所述耐磨损的构件(341,342)中。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至少在一个区域中所述杆(54;56) 具有2mm或更大、尤其3mm或更大的直径。
29.根据权利要求1至观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00) 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加载元件、2 ;29 ;58)的容纳部( ),所述加载元件、2 ;29 ;58用于在 所述支承面(31,3;3)处产生支承力。
30.根据权利要求1至四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00) 包括至少一个加载元件09 ;58)以用于在所述支承面(31,3;3)处产生支承力。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元件为弹簧(58),所述弹 簧(58)固定在所述凝聚单元(320)处。
32.根据权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元件为磁铁09)。
33.根据权利要求1至32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两个在周向(C)上间 隔开的支承面(31,33)之间的间距大于5mm,尤其地大约为7. 5mm至9. 5mm。
34.根据权利要求1至33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在可与支承面(31, 33)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3)的周向(C)上,所述凝聚单元OO)的支承面(31 ;33)具有小 于14mm、尤其小于8mm的长度。
35.根据权利要求1至34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每个垂直于凹的支 承面(31)的中心线的截面中观看,所述凝聚单元OO)的凹的支承面(31)具有小于14mm、 尤其小于8mm的弧长。
36.一种用于纺织机的牵伸装置的压罗拉总成,所述压罗拉总成带有基体以及两个容 纳在所述基体中的双压罗拉,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罗拉总成(18)具有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 求1至35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20),其中,所述凝聚单元OO)可运动地安装在所述压 罗拉总成(18)处。
全文摘要
设置一种凝聚单元用于纺织机的牵伸装置,该凝聚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已拉伸的纤维须条的凝聚通道(14)。该凝聚单元包括用于将凝聚单元定位在牵伸装置罗拉(3)上的支承面(131)。支承面布置在凝聚通道的区域中。凝聚通道朝向支承面敞开。凝聚单元包括至少另一用于牵伸装置罗拉的支承面(133),该至少另一支承面(133)在牵伸装置罗拉的周向上与在凝聚通道的区域中的第一支承面间隔开。
文档编号D01H5/72GK102037170SQ200980115063
公开日2011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21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24日
发明者G·斯塔莱克尔, K·胡贝尔 申请人:叙森芯轴制造厂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