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粘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2312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布粘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布粘接装置。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通过将粘接剂附着于布并 按压,粘接布与布的布粘接装置。
背景技术
布粘接装置不是用针和缝线来缝制布,而是用粘接剂来粘接布和布。布粘接装置 从喷嘴将液态的粘接剂向相对配置的布和布之间排出。粘接剂附着于布。布粘接装置通过 用移送装置(例如滚筒)按压并移送附着有粘接剂的布,粘接布和布。由于所粘接的布不 使用缝线,因此在布表面上不产生凹凸。布粘接装置在布的移送方向上,需要在滚筒的上游侧向布排出粘接剂。为了确保 布和布的粘接强度,最好是粘接剂以适当的宽度附着于布。日本公开特许公报1995年第70807号所披露的布粘接装置用支承部支承有喷嘴。 支承部具有供粘接剂流动的流动路。喷嘴呈杆状,并从支承部的一个侧方突出。支承部支 承有喷嘴,以使其与布的移送方向交叉。因此,粘接剂以适当的宽度附着于移动的布。当使 用该布粘接装置时,操作员在相对的布和布(两层布)之间配置喷嘴后,开始粘接工序。由 于粘接剂附着于两层布之间后,移送机构按压两层布,因此粘接工序顺利地进行。当使用所述公报记载的布粘接装置时,操作员需要在相对的两层布之间配置喷 嘴。喷嘴从支承部的下端部向侧方突出。因此,操作员能自由地移动喷嘴下侧的布。相反 地,支承部限制位于喷嘴上侧的布的移动范围。该布粘接装置中,从台座部向上方延伸的支 柱部等位于喷嘴周围。因此,为了顺利地移送位于喷嘴上侧的布,当操作员变更布的配置 时,支柱部等也有时会限制布的移动范围。如上所述,支承部妨碍变更布的配置的作业,从 而可能产生难于顺利地移送布的粘接工序。其结果是,布粘接装置有时会无法顺利地进行 粘接作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缓和对布的移送的限制,且与布的配置不同的多种 粘接工序对应的布粘接装置。技术方案1的布粘接装置包括具有向相对配置的两层布之间排出粘接剂的排出 口的杆状的喷嘴;按压并移送附着有所述粘接剂的所述两层布的移送部;具有将所述粘接 剂向所述喷嘴引导的流动路,且将所述喷嘴支承于前端部,以使由所述移送部移送的所述 两层布的移送方向与所述喷嘴的长边方向交叉的支承部;以及能将所述支承部的姿态转换 为第一姿态与第二姿态的转换部,所述第一姿态形成为所述喷嘴向与所述移送方向交叉的 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姿态形成为所述喷嘴向与所述移送方向交叉,且与所述第一方向 相反的方向即第二方向延伸。采用技术方案1的布粘接装置,操作员通过根据粘接工序转换支承部的姿态,能 避免支承部限制布的移送。因此,操作员能用一架布粘接装置执行各种粘接工序。
技术方案2的布粘接装置中,所述转换部包括安装部,该安装部能装卸地将所述 支承部安装于布粘接装置主体,所述转换部能二者择一地将第一支承部与第二支承部安装 于所述安装部,所述第一支承部是当所述转换部将所述支承部安装于所述安装部时,成为 所述第一姿态的所述支承部,所述第二支承部是当所述转换部将所述支承部安装于所述安 装部时,成为所述第二姿态的所述支承部。采用技术方案2的布粘接装置,操作员只要将与粘接工序适合的第一支承部和第 二支承部中的任一个安装于布粘接装置主体,就能执行各种粘接工序。技术方案3的布粘接装置中,所述支承部包括形成于其基端的嵌合部,所述安装 部包括嵌合孔,该嵌合孔与所述支承部的所述嵌合部嵌合;供给路,该供给路向所述支承 部的所述流动路供给所述粘接剂;连接部,该连接部形成于所述嵌合孔,且使所述供给路与 所述流动路的基端连接;以及盖构件,该盖构件将与所述嵌合孔嵌合的所述嵌合部按压而 安装于所述嵌合孔。采用技术方案3的布粘接装置,通过支承部的嵌合部与嵌合孔嵌合,支承部的流 动路与安装部的供给路连接。盖构件使支承部的嵌合部与嵌合孔按压而安装,并使嵌合孔 堵塞。由于布粘接装置不但能将支承部安装于布粘接装置主体,而且盖构件堵塞嵌合孔周 围,因此布粘接装置能防止粘接剂的干燥,再加上抑制粘接剂的温度变化。技术方案4的布粘接装置中,所述安装部还包括堵塞构件,该堵塞构件位于所述 连接部,且堵塞所述流动路的所述基端与所述连接部之间的间隙。采用技术方案4的布粘接装置,盖构件对嵌合部按压的力传递到位于嵌合孔的连 接部的堵塞构件。其结果是,堵塞构件堵塞流动路的基端与连接部之间的间隙。因此,布粘 接装置能减少粘接剂从连接部泄漏的可能性。技术方案5的布粘接装置中,所述第一支承部的所述流动路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支 承部的所述流动路的长度是相同的。采用技术方案5的布粘接装置,即使安装第一支承部和第二支承部中的任一个, 也能使粘接剂的温度以及流动路内的粘接剂的压力等为相同程度。因此,布粘接装置不需 要与安装的支承部对应地变更控制。布粘接装置不论安装第一支承部还是第二支承部,都 能使工作效率和粘接后的产品质量为相同程度。技术方案6的布粘接装置中,所述转换部包括可动部和基部,所述可动部在其端 部支承所述喷嘴,所述基部能转动地支承所述可动部,通过所述可动部相对于所述基部进 行转动,所述转换部将所述支承部的姿态转换为所述第一姿态与所述第二姿态。采用技术方案6的布粘接装置,在不受到支承部对布的移送的限制的情况下,操 作员能用一架布粘接装置执行各种粘接工序。即使转换支承部的姿态,粘接剂的流动路的 长度也不会变化,从而粘接剂的温度和流动路内的粘接剂的压力等不产生变化。因此,布粘 接装置不需要与支承部的姿态对应地变更控制。即使支承部的姿态转换,布粘接装置也能 使工作效率和粘接后的产品质量为相同程度。技术方案7的布粘接装置中,所述可动部相对于所述基部的转动中心位置位于经 由所述喷嘴的排出口的长边方向中心位置而沿所述移送方向延伸的铅垂平面上。采用技术方案7的布粘接装置,当可动部进行转动时,排出口的长边方向中心位 置位于与布的移送方向平行的大致相同的直线上。因此,操作员只要转动可动部,就能转换支承喷嘴的支承部的姿态(喷嘴的突出方向),以使喷嘴的排出口的位置大致相同。技术方案8的布粘接装置中,所述喷嘴的所述排出口的所述长边方向中心位置位 于所述可动部的转动轴线的延长线上。采用技术方案8的布粘接装置,即使可动部进行转动,排出口的长边方向中心位 置也不会变化。因此,即使支承部的姿态转换,布粘接装置也能在与转换以前相同的位置向 布排出粘接剂。


图1是从左前上方观察安装有第一支撑部31的布粘接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从左前上方观察布粘接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从布粘接装置1的前方观察泵壳体26和第一支承部31的剖视图。图4是从左前上方观察安装有第二支承部51的布粘接装置1的立体图。图5是从布粘接装置1的前方观察泵壳体26和第二支承部51的剖视图。图6是从左前上方观察布粘接装置101的立体图。图7是从布粘接装置1的前方观察成为第一姿态的支承部131的剖视图。图8是从布粘接装置1的前方观察成为第二姿态的支承部131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图1至图5,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1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中的右斜下 方、左斜上方、右斜上方和左斜下方分别定义为布粘接装置1的前方、后方、右方和左方。布 粘接装置1的操作员与布粘接装置1的前方相对地操作。图1中所示的布粘接装置1具有 第一支承部31。喷嘴35从第一支承部31向左方突出。喷嘴35与布的移送方向交叉。如图1所示,布粘接装置1包括台座部2、支柱部3和机臂部4。台座部2以左右 方向为长边方向,大致呈长方体状。台座部2固定于台板(未图示)。支柱部3从台座部2 右端向铅垂上方延伸。机臂部4与支柱部3的上端连接,并从支柱部3左侧面向左方突出。台座部2在其内部包括下移送滚轮82 (参照图2)、第三马达93 (参照图2)等。下 移送滚轮82与后述上移送滚轮17 —起按压并移送布。第三马达93驱动下移送滚轮82。 台座部2作为支承支柱部3的基座起作用。支柱部3支承机臂部4。机臂部4从后方依次 对梁部6、贮存室21和泵壳体26予以支承。机臂部4在其内部包括第一马达91 (参照图 2)、第二马达92 (参照图2)等。第一马达91驱动后述齿轮泵81 (参照图2)。第二马达92 驱动上移送滚轮17。下面对梁部6、贮存室21和泵壳体26进行说明。首先对梁部6、与梁部6连接的 滚轮保持部1 3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梁部6包括主体部7、弹簧支承部8和柱部9。主 体部7是从机臂部4的左侧后端部向左方水平方向延伸的构件。主体部7的左右方向长度 是台座部2的左右方向长度的大约三分之一。弹簧支承部8呈板状,并从主体部7的左端 部向前方水平方向延伸。弹簧支承部8的前后方向长度是台座部2的前后方向长度的大约 二分之一。柱部9相对于水平面以大约45度的角度从主体部7向前斜下方延伸。柱部9 的下端部与台座部2离开。
弹簧支承部8在其前端部具有孔(未图示)。弹簧支承部8能上下移动地支承有 轴部12。轴部12插通于弹簧11。轴部12的上端部分插入到弹簧支承部8的孔内。柱部 9在其下端部左侧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部(未图示)。该轴部支承有滚轮保持部13的 后端部14。滚轮保持部13以该轴部为摆动中心使前端部15沿上下方向摆动。主体部7在 弹簧支承部8的右侧具有气缸18。气缸18用于使后述第一支承部31的位置移动。滚轮保持部13的前端部15能旋转地支承有上移送滚轮17。上移送滚轮17呈圆 柱状。上移送滚轮17位于喷嘴35的后方附近。喷嘴35从第一支承部31向左方突出。滚 轮保持部13在其中央附近的上表面具有轴支承部16。轴支承部16支承有轴部12的下端 部,该轴部12插通于弹簧11。弹簧11介于弹簧支承部8与轴部12的下部之间。弹簧11 通过向下方对轴部12施力,对与轴部12连接的滚轮保持部13向下方施力。下面对贮存室21进行说明。贮存室21以上下方向为长边方向,大致呈长方体状。 贮存室21从机臂部4左侧的泵壳体26后方部分向上方延伸。贮存室21包括贮存室主体 22、盖部23和盖轴部24。贮存室主体22呈上部开口的有底筒状。盖部23覆盖贮存室主体 22的上部开口。盖轴部24能开闭地支承有盖部23。贮存室21将粘接剂贮存于贮存室主 体22内部,根据需要通过齿轮泵81 (参照图2),将所贮存的粘接剂向喷嘴35供给。下面对泵壳体26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泵壳体26包括第一泵壳体27和第二泵 壳体28。第一泵壳体27是大致呈立方体状的构件。第一泵壳体27用四个螺钉固定于机臂 部4的左侧面。第一泵壳体27在其左侧具有凹部(未图示)。第一泵壳体27在凹部内具 有齿轮泵81 (参照图2)。齿轮泵81高精度地将适量粘接剂向喷嘴35供给。第二泵壳体 28通过用四个螺钉固定于第一泵壳体27的左侧,覆盖齿轮泵81。第一泵壳体27和第二泵 壳体28形成泵室。齿轮泵81将粘接剂向喷嘴35加压供给。第二泵壳体28在其下部具有安装部29。第一支承部31或第二支承部51 (参照图 4和图5)能相对于安装部29予以装卸。以下将第一支承部31和第二支承部51总称为支 承部31、51。安装部29大致呈长方体状。安装于安装部29的支承部31、51能以后述嵌合 部38(参照图3)为中心进行摆动。操作员将支承部31、51中的与粘接工序适合的任一个 嵌合于安装部29的规定位置。之后,操作员将盖构件45配置于安装部29的左侧面。通过 将盖构件45用螺钉46固定于安装部29,操作员能将支承部31、51能摆动地安装于安装部 29。下面对第一支承部31进行说明。第一支承部31包括基部32和臂部33。基部32 是与安装部29连接的部分。基部32从安装部29向左侧延伸,从左侧端部向下方弯曲,然 后在下端部向前方弯曲。臂部33是支承喷嘴35的部分。臂部33从基部32前方下部向右 方延伸,然后在右端部向下方弯曲。喷嘴35呈杆状,并从臂部33的下端部向左侧突出。喷 嘴35具有供粘接剂排出的排出口 36(参照图3)。当进行布粘接作业时,排出口 36位于喷 嘴35的下表面。基部32具有驱动传递部37。驱动传递部37对气缸18的可动部19的前端部予 以支承。气缸18的可动部19沿前后方向移动,从而第一支承部31沿前后方向摆动。第一 支承部31沿前后方向摆动,从而喷嘴35移动到操作员进行布粘接作业时的位置(使用位 置)以及操作员进行维修作业时的位置(维修位置)。第一支承部31的详细结构以及将支 承部31、51安装于安装部29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说明。
参照图2,对布粘接装置1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布粘接装置1在其内部包括第一 马达91、第二马达92和第三马达93等。第一马达91驱动齿轮泵81。第二马达92驱动上 移送滚轮17。第三马达93驱动下移送滚轮82。通过延伸到第一泵壳体27 (参照图1)内的转轴,第一马达91将旋转驱动力传递 到齿轮泵81,从而驱动齿轮泵81。第一马达91位于机臂部4内,且位于泵壳体26与机臂 部4连接的部分的右方。齿轮泵81将规定量的粘接剂向喷嘴35 (参照图1和图3)或喷嘴 55 (参照图4和图5)供给。通过设于梁部6内以及滚轮保持部13内的多个转轴和皮带,第二马达92将旋转 驱动力传递到上移送滚轮17,从而驱动上移送滚轮17。第二马达92位于机臂部4内,且位 于梁部6与机臂部4连接的部分的右方。通过第二马达9旋转,上移送滚轮17旋转。通过设于台座部2内的皮带95和转轴96,第三马达93将旋转驱动力传递到下移 送滚轮82,从而驱动下移送滚轮82。第三马达93位于台座部2内部的右端。下移送滚轮 82固定于转轴96。皮带95在台座部2内张设于第三马达93的转轴的皮带轮与转轴96右 端的皮带轮之间。通过第三马达93旋转,下移送滚轮82旋转。上移送滚轮17和下移送滚 轮82通过旋转,对配置于上移送滚轮17与下移送滚轮82之间的布进行按压,并沿从前方 向后方的送布方向移送布。上移送滚轮17和下移送滚轮82相当于本发明的移送部。参照图3,对将第一支承部31安装于安装部29的结构进行说明。第一支承部31 的基端具有嵌合部38。泵壳体26的安装部29具有嵌合孔40。嵌合部38呈圆柱状。嵌合 部38的基端侧(图3中的右侧)的直径大于嵌合部38的另一端侧(图3中的左侧)的直 径。嵌合部38在基端与另一端之间具有台阶部47。嵌合孔40在安装部29的左侧开口。 嵌合部38的基端侧部分从左侧与嵌合孔40嵌合。安装于安装部29的第一支承部31能以 嵌合部38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沿前后方向摆动。第一支承部31在其内部具有流动路39。流 动路39是从位于第一支承部31基端的嵌合部38到喷嘴35引导粘接剂的通路。流动路39 从嵌合部38右端面的圆中心向左侧延伸,沿基部32和臂部33的形状弯曲而到达喷嘴35。泵壳体26的第二泵壳体28和安装部29在其内部具有供给路41。供给路41是向 第一支承部31的流动路39供给粘接剂的通路。供给路41从齿轮泵81下部向左方延伸, 从左端向下方弯曲,然后到达安装部29内部。连接部42从供给路41下端部的稍微上方向 左方延伸到嵌合孔40底部。连接部42是将供给路41与第一支承部31的流动路39连接 的管子。通过连接部42使供给路41与第一支承部31的流动路39连接,齿轮泵81所加压 的粘接剂能经过流动路39到达喷嘴35。连接部42在其前端(图3中的左端)具有堵塞构件43。堵塞构件43是用于堵塞 连接部42前端与流动路39基端(图3中的右端)之间的间隙的构件。堵塞构件43,例如 是具有弹性的圆环状的橡胶制衬垫。堵塞构件43能减少粘接剂从连接部42与流动路39 之间泄漏的可能性。盖构件45能固定于安装部29的左侧面。盖构件45呈矩形板状。盖构件45具有 供嵌合部38插通的孔以及螺钉用的孔。当将第一支承部31安装于安装部29时,在将嵌合 部38插通于盖构件45的孔的状态下,操作员将嵌合部38插入安装部29的嵌合孔40。操 作员将螺钉46 (参照图1)插通于盖构件45的螺钉用孔,在安装部29所形成的螺钉孔(未 图示)内拧紧螺钉。由于螺钉46以向右方移动的形态进入螺钉孔内,因此盖构件45受到向右方的施加力。因此,盖构件45与嵌合部38的台阶部47接触。所述向右方施加的力再 施加到设于连接部42的堵塞构件43上,堵塞构件43堵塞连接部42前端与流动路39基端 之间的间隙。因此,减少粘接剂从连接部42附近泄漏的可能性。盖构件45从左侧堵塞嵌 合部38与嵌合孔40之间的间隙。因此,盖构件45能防止粘接剂的干燥,且抑制粘接剂的
温度变化。下面参照图3,对第一支承部31的姿态和适合使用第一支承部31的粘接工序的 一例进行说明。第一支承部31的臂部33从基部32的下端部向右方延伸,然后在右端部垂 直地弯曲而向下方延伸。喷嘴35从臂部33下端部向左方突出。喷嘴35向与布的移送方 向(图3的从纸面表面侧向背面侧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喷嘴35的排出口 36位于上 移送滚轮17(参照图1)的前方。排出口 36具有用于排出粘接剂的多个孔。安装于安装部 29的第一支承部31的姿态称作第一姿态。臂部33下端部与台座部2之间有间隙。例如,如图3所示,成为第一姿态的第一支承部31适合使用于将喷嘴35上侧的布 72右端附近和下侧的布71粘接的粘接工序中。即使喷嘴35上侧的布72较大时,上侧的 布72也不会与位于喷嘴35右方的支柱部3(参照图1)接触。因此,两片的布71、72能顺 利地移动。操作员能在具有宽阔空间的布粘接装置1的左侧将两片的布71、72抓住、压住。 因此,操作员能容易地调整两片布71、72的移动。参照图4和图5,对第二支承部51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安装于安装部29的第 二支承部51支承有喷嘴55。喷嘴55向与布的移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所述这一点与第 一支承部31的喷嘴35(参照图3)相同。喷嘴55从第二支承部51向右方突出。该一点与 第一支承部31的喷嘴35不相同。第二支承部51的喷嘴55相对于粘接剂附着于布的位置 从与第一支承部31的喷嘴35相反的一侧方向突出。如图5所示,第二支承部51与第一支承部31 —样地具有基部52和臂部53。基部 52是与安装部29连接的部分。基部52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支承部31的基部32相同。基部 52的基端具有嵌合部58。因此,通过将嵌合部58插入到嵌合孔40,并用螺钉固定,操作员 能可装卸、可摆动地将嵌合部58安装于安装部29。第二支承部51的臂部53相对于第一支 承部31的臂部33具有左右对称的形状。因此,形成于第二支承部51内部的流动路59的 长度与形成于第一支承部31内部的流动路39的长度相同。流动路59、39的弯曲部分的数 目、弯曲角度也是相同的。参照图5,对第二支承部51的姿态和适合使用第二支承部51的粘接工序的一例进 行说明。第二支承部51的臂部53从基部52的下端部向左方延伸,然后在左端部垂直地弯 曲而向下方延伸。喷嘴55从臂部53下端部向右方突出。喷嘴55向与布的移送方向(图 5中的从纸面表面侧向背面侧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喷嘴55的排出口 56位于上移送 滚轮17 (参照图1)的前方。安装于安装部29的第二支承部51的姿态称作第二姿态。例如,如图5所示,成为第二姿态的第二支承部51适合使用于折叠布74的端部而 粘接的粘接工序中。操作员以覆盖喷嘴55的右侧前端部的形态折叠布74的端部。布74 经过喷嘴55下方,在台座部2上表面向左方延伸。因此,位于喷嘴55右方的支柱部3 (参 照图4)不会限制布74的移动。操作员能在具有宽阔空间的布粘接装置1的左侧进行布74 的位置调整和移动调整。如上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1中,支承喷嘴的支承部的姿态能转换为
8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具体而言,将第一支承部31安装于安装部29,从而第一支承部31的 姿态成为第一姿态。将第二支承部51安装于安装部29,从而第二支承部51的姿态成为第 二姿态。第一姿态中,第一支承部31的喷嘴35向与布的移送方向交叉的一个方向(第一 方向)即左方延伸。第二姿态中,第二支承部51的喷嘴55与布的移送方向交叉,且向与第 一姿态时相反的方向即右方(第二方向)延伸。操作员能二者择一地将成为第一姿态的第 一支承部31与成为第二姿态的第二支承部51安装于安装部29。当由使用机针的缝纫机缝制两层布时,机针和针杆不会限制布的移动。与此相反, 具有向与布的移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喷嘴35、55的布粘接装置1中,支承部31、51有 时会限制布的移动。第一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1中,操作员通过根据粘接工序选择支承 部31、51中的任一个而安装,能避免支承部31、51限制布的移动。因此,操作员仅用一架布 粘接装置1就能执行各种粘接工序。第一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1中,形成于支承部31、51基端的嵌合部38、58与安 装部29的嵌合孔40嵌合。支承部31、51具有的供粘接剂流动的流动路39、59与泵壳体26 的供给路41连接。在此状态下,操作员将盖构件45安装于安装部29。盖构件45将支承 部31、51的嵌合部38、58按压于嵌合孔40而安装,并使嵌合孔40堵塞。盖构件45的按压 传递到嵌合孔40的堵塞构件43上。因此,布粘接装置1不但能将支承部31、51安装于布 粘接装置主体,而且能减少粘接剂从连接部42泄漏的可能性。由于布粘接装置1中,盖构 件45堵塞嵌合孔40周围,因此能防止粘接剂的干燥。并且,布粘接装置1中,能抑制粘接 剂的温度变化。因此,操作员能容易地调节粘接剂的温度而保持适当的粘度。第一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1中,第一支承部31具有的流动路39长度和第二支 承部51具有的流动路59长度是相同的。因此,布粘接装置1即使安装第一支承部31和第 二支承部51中的任一个,也能使粘接剂的温度以及流动路内的粘接剂的压力等为相同程 度。具体而言,第一支承部31的臂部33和第二支承部51的臂部53是左右对称的。换言 之,关于第一支承部31的臂部33和第二支承部51的臂部53,流动路的弯曲部分的数目、 弯曲角度都是相同的。因此,布粘接装置1即使安装支承部31、51中的任一个,粘接剂的温 度、压力也不会变化。因此,即使安装任一个支承部31、51,布粘接装置1也不需要对粘接剂 的温度控制、齿轮泵81的输出控制等进行变更。布粘接装置1不论安装第一支承部31还 是第二支承部51,都能使工作效率和粘接后的产品质量为相同程度。参照图6至图8、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101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布 粘接装置101的结构除了支承部131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1相同,因此,对 相同的结构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如图6所示,支承部131与布粘接装置101主体的安装部29连接。支承部131支 承有喷嘴135。支承部131包括基部132和可动部133。基部132能摆动地与安装部29连 接。可动部133能以轴部134为中心180度转动而形成半圆轨迹。轴部134沿支承部131 的长边方向延伸。通过可动部133的转动,支承部131的姿态能转换为第一姿态和第二姿 态。第一姿态中,喷嘴135从支承部131向左方突出。第二姿态中,喷嘴135从支承部131 向右方突出。能转动地与基部132连接的可动部133作为转换支承部131的姿态的转换部 起作用。下面对支承部131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如图6所示,支承部131的基部132从布粘接装置101主体的安装部29向左方延伸,在其左端部向前方弯曲。通过轴部134,可动 部133能转动地与基部132左前端部的下部连接。可动部133从转动中心向外侧(图6中 的右上侧)延伸,在其端部向下方弯曲。可动部133在其下端部支承有喷嘴135。喷嘴135 从可动部133下端部向可动部133的转动中心(图6中的左侧)突出。可动部133从图7表示的状态180度转动,从而支承部131成为图8表示的第二 姿态。可动部133从图8表示的状态180度转动,从而支承部131成为图7表示的第一姿 态。如图7和图8所示,在布粘接装置101的安装部29安装支承部131的结构与第一 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1的结构相同。操作员将形成于支承部131基部132的圆柱状的嵌 合部138插入到安装部29的嵌合孔40内。操作员将盖构件45固定于安装部29。其结果 是,支承部131的基部132能摆动地与安装部29连接。转动用嵌合孔142形成于基部132左前端部。转动用嵌合孔142与轴部134嵌合。 转动用嵌合孔142是有底圆筒状的孔。转动用嵌合孔142在基部132的前端侧(图7和图 8中的下侧)开口。轴部134固定于可动部133。轴部134呈圆柱状。轴部134基端侧(图 7和图8中的上侧)的直径大于另一端侧(图7和图8中的下侧)的直径。轴部134在其 基端与另一端之间具有台阶部147。轴部134从下侧与转动用嵌合孔142嵌合。操作员用 螺钉(未图示)将矩形板状的盖构件145固定于基部132的左前端部下侧。盖构件145与 台阶部147接触。轴部134在能转动的状态下,与基部132连接。支承部131在其内部具有流动路139,流动路139从支承部131基端的嵌合部138 到喷嘴135引导粘接剂。流动路139从嵌合部138右端面的圆中心向左侧延伸,沿着基部 132和可动部133的形状弯曲而到达喷嘴135。防止粘接剂泄漏的堵塞构件143设在流动 路139中的位于轴部134基端的部分。轴部134成为可动部133的转动中心位置。喷嘴135的排出口 136长边方向中心 位置位于可动部133的转动轴线L的延长线上。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可动部133转动,喷嘴 135的排出口 136的长边方向中心位置也不会变动。如上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101中,只要转动可动部133,支承喷嘴135 的支承部131的姿态就能转换为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因此,操作员通过转动可动部133, 能避免支承部131限制布的移动。操作员能在不受到布的移动限制的状态下执行各种粘接工序。即使转动可动部 133,流动路139的长度也不变动。因此,粘接剂的温度以及流动路139内的粘接剂的压力 等不会产生变化。布粘接装置101不需要与支承部131的姿态对应地变更其控制。即使支 承部131的姿态产生变化,布粘接装置101也能使工作效率和粘接后的产品质量为相同程度。本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101中,排出口 136的长边方向中心位置位于轴部134 的转动轴线L的延长线上。因此,即使转动可动部133,排出口 136的长边方向中心位置也 不会产生变化。因此,即使支承部131的姿态转换,布粘接装置101也能在与转换以前相同 的位置向布排出粘接剂。上述实施方式中所示的结构只是例子,能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的 第一支承部31、第二支承部51和支承部131的形状都可以适当地变更。例如,弯曲部分的
10数目可以变更。弯曲部分也可以是呈弧状弯曲的形状。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能安装于安 装部29的支承部列举了两个支承部31、51。但是能安装于安装部29的支承部也可以存在 三个以上。将第一支承部31、第二支承部51和支承部131安装于安装部29的结构可以适当 地变更。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为了使支承部31、51能摆动,嵌合部38、58形成为圆柱状。 但是假如不需要使支承部31、51能摆动,嵌合部38、58也可以形成为棱柱状等其他形状。第二实施方式中,支承部131的基部132也可以与布粘接装置主体的泵壳体26形 成为一体。上述实施方式中,防止粘接剂泄漏的堵塞构件43、143是具有弹性的呈圆环状的 橡胶制衬垫。但是堵塞构件43、143只要能防止粘接剂的泄漏即可。因此,堵塞构件43、143 不需要呈圆环状。堵塞构件43、143也可以是其他材质。假如粘接剂不泄漏,就不需要设置 堵塞构件。可动部133相对于基部132的转动中心位置只要位于经过喷嘴135的排出口 136 的长边方向中心位置而沿移送方向延伸的铅垂平面上即可。例如,图7中,可动部133的转 动轴线L是铅垂方向,但是该转动轴线只要在所述铅垂平面上,也可以向纸面跟前侧倾斜。 在这种情况下,喷嘴135相对于基部132位于跟前侧。该转动轴线也可以向纸面背面侧倾 斜。在这种情况下,喷嘴135相对于基部132位于后方。支承部131的姿态不论是第一姿态还是第二姿态,排出口 136都位于与布的移送 方向平行的大致相同的直线上。因此,操作员只要转动可动部133,就能转换支承部131的 姿态(喷嘴的突出方向),以使排出口 136相对于上移送滚轮17和下移送滚轮82位于大致 相同的位置。
权利要求
一种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喷嘴,该喷嘴呈杆状,且具有向相对配置的两层布之间排出粘接剂的排出口;移送部,该移送部按压并移送附着有所述粘接剂的所述两层布;支承部,该支承部具有将所述粘接剂向所述喷嘴引导的流动路,且将所述喷嘴支承于该支承部的前端部,以使由所述移送部移送的所述两层布的移送方向与所述喷嘴的长边方向交叉;以及转换部,该转换部能将所述支承部的姿态转换为第一姿态与第二姿态,所述第一姿态形成为所述喷嘴向与所述移送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姿态形成为所述喷嘴向与所述移送方向交叉,且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第二方向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部包括安装部,该安装部能 装卸地将所述支承部安装于布粘接装置主体,所述转换部能二者择一地将第一支承部与第 二支承部安装于所述安装部,所述第一支承部是当所述转换部将所述支承部安装于所述安 装部时,成为所述第一姿态的所述支承部,所述第二支承部是当所述转换部将所述支承部 安装于所述安装部时,成为所述第二姿态的所述支承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包括形成于其基端的嵌 合部,所述安装部包括嵌合孔,该嵌合孔与所述支承部的所述嵌合部嵌合;供给路,该供给路向所述支承部的所述流动路供给所述粘接剂;连接部,该连接部形成于所述嵌合孔,且使所述供给路与所述流动路的基端连接;以及盖构件,该盖构件将与所述嵌合孔嵌合的所述嵌合部按压而安装于所述嵌合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还包括堵塞构件,该堵塞 构件位于所述连接部,且堵塞所述流动路的所述基端与所述连接部之间的间隙。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所 述流动路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所述流动路的长度是相同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部包括可动部和基部,所述 可动部在其端部支承所述喷嘴,所述基部能转动地支承所述可动部,通过所述可动部相对 于所述基部进行转动,所述转换部将所述支承部的姿态转换为所述第一姿态与所述第二姿 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部相对于所述基部的转动 中心位置位于经由所述喷嘴的排出口的长边方向中心位置而沿所述移送方向延伸的铅垂 平面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的所述排出口的所述长边 方向中心位置位于所述可动部的转动轴线的延长线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布粘接装置。该布粘接装置中,支承喷嘴(35)的支承部能相对于布粘接装置主体的安装部(29)装卸。当操作员将第一支承部(31)安装于安装部(29)时,第一支承部(31)的姿态成为第一姿态。第一姿态中,喷嘴(35)向与布的移送方向交叉的一个方向(第一方向)延伸。当操作员从安装部(29)取下第一支承部(31),将第二支承部(51)安装于安装部(29)时,第二支承部(51)的姿态成为第二姿态。第二姿态中,第二支承部(51)的喷嘴(55)与布的移送方向交叉,且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第二方向延伸。按照粘接工序,操作员能二者择一地将成为第一姿态的第一支承部(31)与成为第二姿态的第二支承部(51)安装于安装部(29)。
文档编号D06M17/00GK101892597SQ20101018881
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18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22日
发明者山浦宏贵, 岩越弘恭, 梅田和俊, 盐谷哲司, 西村和人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