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锭驱动轮盘假捻纺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7072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单锭驱动轮盘假捻纺纱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纱设备领域,是环锭细纱机纺纱过程中附加假捻的装置,特别是采用轮盘为假捻元件以罗拉作单锭驱动的假捻纺纱装置。
背景技术
环锭细纱机纺纱过程中,通过在所纺纱条上附加假捻的方法来改善纺纱工艺条件和/或纱线性能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了,在公开的技术中假捻装置都设置在前罗拉钳口到导纱钩之间的纺纱段内,机械式假捻的方法依据纱条假捻运动方式大致分为机械式中心摩擦驱动、轮盘表面摩擦滚动、双轮盘或轮盘组搓捻、双面皮带或皮带组搓捻、单接触段龙带表面摩擦滚动、双接触段龙带表面摩擦滚动等技术方案,这些方案中有的仅适于实验室应用,有的假捻结构复杂投资和/或运行成本较高,有的方案生产操作不便,因而,并不是都适于产业化应用。上述采用单接触段龙带表面摩擦滚动假捻结构由1949年的US2590374美国专利公开,该结构在纺纱段设置一个循环的圆形龙带,龙带直线运动时,纱条在纱条与龙带之间的摩擦系数和包围角压力作用下产生滚动旋转,实现对纱条的假捻。双接触段龙带表面摩擦滚动假捻结构于1996年由澳大利亚申请人公开,同族的中国专利申请号为97192676X,其是对US2590374美国专利结构原理的潜在利用。该结构在纺纱段设置一个循环的圆形龙带,作相反运动的两段龙带的正反面对应接触纺纱段纱条的正反面,并使纱条与龙带形成接触的包围角,圆形龙带直线运动时,纱条在纱条与龙带之间的摩擦系数和包围角压力作用下产生滚动旋转,实现对纱条的假捻。轮盘表面摩擦滚动假捻结构由1949年的US2590374美国专利公开,其假捻元件由假捻轮盘构成,采用长轴联动驱动各锭位的蜗杆和蜗轮对传动,以回转的假捻轮盘外周或端面摩擦接触纱条,使纱条切向受力产生滚动旋转获得假捻。上述几种假捻结构都需要设置专门的驱动机构和控制系统,驱动和控制假捻元件运动。在空间紧凑的细纱机车头和/或车尾设置附加的驱动机构影响到细纱机的原有设计,在每个锭位的纺纱段附加假捻元件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操作,甚至可能作出减少纺纱锭位或/和减少卷装容量等不利于生产效率的让步,不但投资运行成本高,而且影响生产管理和总体效益。特别是由1949年的US2590374美国专利公开的轮盘表面摩擦滚动假捻结构,需要在每个锭位纺纱段附加长轴、蜗杆和蜗轮及其固定支架,额外占用原本具有特定用途的纺纱空间,难以在现有细纱机上无让步地附加安装和使用。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前罗拉作动力源的单锭驱动轮盘摩擦式假捻技术方案,其结构简单,传动合理,加装便利,操作方便,投资运行成本低。本实用新型的实现方式为单锭驱动轮盘假捻纺纱装置,采用旋转轮盘作为假捻元件,旋转轮盘外周与纱条有一个假捻接触段,摩擦驱动纱条回转产生假捻,其特征在于在前罗拉钳口下游设置至少一个假捻轮盘,一个轮盘的外周与前上罗拉或前下罗拉压力接触,前上罗拉或前下罗拉表面摩擦驱动轮盘旋转,轮盘轴线与罗拉轴线之间呈一个夹角α,从前罗拉钳口输出的纱条至少与一个轮盘外周具有假捻接触段。包围于轮盘外周上的纱条被轮盘摩擦带动使纱条绕自身轴心滚动,纱条从而获得假捻。单轮盘单接触段前下罗拉或前上罗拉驱动假捻纺纱的结构,在前罗拉钳口下游设置一个假捻轮盘,轮盘与前下罗拉或前上罗拉压力接触,摩擦驱动轮盘旋转,纱条与轮盘外周形成一个假捻接触段。增大纱条与轮盘外周的接触角、增大假捻效率的一个有效方法,是采用两个旋转轮盘作为假捻元件成为双接触段假捻纺纱的装置双轮盘双接触段前下罗拉或前上罗拉驱动假捻纺纱的结构,在前罗拉钳口下游设置两个假捻轮盘,两个轮盘外径相等、同轴且间隔一个距离,第一轮盘外周与前上罗拉或前下罗拉压力接触,摩擦驱动两个轮盘一起旋转,纱条先与第一轮盘外周形成第一个假捻接触段,再穿过两个轮盘之间的间隙与第二轮盘下游的外周形成第二个假捻接触段。如果需要降低假捻捻系数这一工艺参数,则可采用不等径三轮盘双接触段或不等径双轮盘单接触段假捻纺纱的设计不等径三轮盘双接触段前下罗拉或前上罗拉驱动假捻纺纱的结构,在前罗拉钳口下游设置三个假捻轮盘,三个轮盘同轴,第二与第三轮盘外径相等且间隔一个距离,第一轮盘外径大于第二与第三轮盘,第一轮盘为旋转驱动轮,外周与前下罗拉或前上罗拉压力接触,摩擦驱动三个轮盘一起旋转,纱条先与第三轮盘或第二轮盘外周形成第一个假捻接触段,再穿过第二与第三轮盘之间的间隙与第二轮盘或第三轮盘下游的外周形成第二个假捻接触段。
不等径双轮盘单接触段前下罗拉或前上罗拉驱动假捻纺纱的结构,在前罗拉钳口下游设置两个假捻轮盘,两个轮盘同轴但外径不相等,第一轮盘直径大于第二轮盘,第一轮盘为旋转驱动轮,外周与前下罗拉或前上罗拉压力接触,摩擦驱动两个轮盘一起旋转,纱条与第二轮盘外周圆弧接触形成一个假捻接触段。两个接触段假捻捻系数渐增的假捻纺纱形式不等径双轮盘双接触段渐增式前上罗拉或前下罗拉驱动假捻纺纱的结构,在前罗拉钳口下游设置两个假捻轮盘,两个轮盘同轴且间隔一个距离,第一轮盘直径大于第二轮盘,第一轮盘外周与前上罗拉或前下罗拉压力接触,摩擦驱动两个轮盘一起旋转,纱条先与第二轮盘外周形成第一个假捻接触段,再穿过两个轮盘之间的间隙与第一轮盘下游的外周形成第二个假捻接触段。两个假捻接触段渐增实施假捻的方法,使得纱条在经过第一个假捻接触段的纱条表面滚动摩擦后,第二个假捻接触段使第一第二轮盘之间的纱条得到一个追加的假捻捻系数,这样更有利于纱条毛羽的减少。上述由前罗拉驱动轮盘进行单或双接触段假捻,由于均为单锭独立驱动,如果为了方便接头操作,可以将每个单锭设计为可以独立加卸载,即接头操作时卸载假捻装置,完成接头操作后使假捻装置正常纺纱。[0021]轮盘外周至少与纱条接触段的表面,带有螺旋线槽,螺旋线的旋向与所纺纱条捻度的捻向相反。采用轮盘与纱条接触段部分带有螺旋线槽的轮盘作为假捻元件,假捻纺纱过程中纱条轴线基本上与轮盘切向成直角交叉,轮盘在作旋转运动摩擦驱动纱条时,由于螺旋线槽的存在使纱条切向在轮盘上摩擦滚动获得假捻的同时,受螺旋线槽分力作用纱条轴向向下游输送,纱条产生滚动假捻与类似滚动输出的复合运动,不但增加了轮盘对纱条切向的摩擦驱动力,而且消除或减轻纱条与轮盘之间不利的滑动摩擦。从而优化假捻结构,改善假捻质量。采用上述由前罗拉驱动轮盘直接对前罗拉钳口输出的纱条进行假捻的假捻装置,由于假捻元件与驱动元件为一个组件,因而不但结构简单传动可靠操作便利,另外更有利的是假捻接触段或第一假捻接触段距离前罗拉钳口非常接近,完全可以在短纤纺纱的纤维平均长度以内,加上轮盘与纱条接触段部分带有螺旋线槽的设计,这样的搓捻过程兼具了对纱条纤维端集聚、缩短三角区长度和阻断气圈张力向三角区传送的功能,同时由于假捻捻系数大大超过成纱捻系数,使纱条中纤维的结构发生有利的改`变,这对改善假捻工艺条件和成纱质量与性能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在远离前罗拉钳口的纺纱段设置假捻元件的方案所无法比拟的。

图la、lb为单轮盘单接触段前下罗拉驱动假捻纺纱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a、2b为单轮盘单接触段前上罗拉驱动假捻纺纱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a、3b为双轮盘双接触段前下罗拉驱动假捻纺纱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a、4b为双轮盘双接触段前上罗拉驱动假捻纺纱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a、5b和5c、5d为不等径三轮盘双接触段前下罗拉驱动假捻纺纱实施例示意图。图6a、6b和6c、6d为不等径三轮盘双接触段前上罗拉驱动假捻纺纱实施例示意图。图7a、7b为不等径双轮盘单接触段前下罗拉驱动假捻纺纱实施例示意图。图8a、8b为不等径双轮盘单接触段前上罗拉驱动假捻纺纱实施例示意图。图9a、9b为不等径双轮盘双接触段渐增式前下罗拉驱动假捻纺纱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0a、10b为不等径双轮盘双接触段渐增式前上罗拉驱动假捻纺纱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1为轮盘外周螺旋线槽形态和方向示意图。图例说明I前下罗拉 6第二轮盘11支架左翼2前上罗拉 7不等径第二轮盘12支架座3第一轮盘 8第三轮盘13轮盘架4输出纱条 9第一假捻段纱条14支架右翼5导纱器10第二轮盘(渐增假捻) 15支架右翼上抬具体实施方式
单锭驱动轮盘假捻纺纱装置,采用旋转轮盘作为假捻元件,旋转轮盘外周摩擦驱动纱条回转产生假捻,在前罗拉钳口下游设置至少一个假捻轮盘,一个轮盘的外周与前上罗拉或前下罗拉压力接触,前上罗拉或下罗拉表面摩擦驱动轮盘旋转,轮盘轴线与罗拉轴线之间呈一个夹角α,从前罗拉钳口输出的纱条至少与一个轮盘外周具有假捻接触段。轮盘带动纱条使纱条绕自身轴心滚动,纱条从而获得假捻。以下实施例均以纺制Z捻纱为例,纺制S捻纱时则将假捻元件相反设置。在图la、图1b中,单轮盘单接触段前下罗拉驱动假捻纺纱的结构,在前罗拉钳口下游设置一个轮盘3,轮盘3与前下罗拉I压力接触,由前下罗拉I摩擦驱动轮盘3旋转,纱条4位于轮盘右侧,轮盘3将纱条4右移,偏位于锭位中心线,纱条4与轮盘3右外周摩擦接触进行假捻,轮盘轴线与罗拉轴线之间呈一个顶角在左方的夹角α。为了增大纱条4与轮盘3外周的接触角,在轮盘下游设置一个导纱器5。在图2a、图2b中,单轮盘单接触段前上罗拉驱动假捻纺纱的结构,在前罗拉钳口下游设置一个轮盘,轮盘3与前上罗拉2压力接触,由前上罗拉2摩擦驱动轮盘3旋转,纱条4位于轮盘左侧,轮盘3将纱条4左移,偏位于锭位中心线,纱条4与轮盘3左外周摩擦接触进行假捻,轮盘轴线与罗拉轴线之间呈一个顶角在右方的夹角α。为了增大纱条4与轮盘3外周的接触角,在轮盘下游设置一个导纱器5。
增大纱条与轮盘外周的接触角、增大假捻效率的一个有效方法,是采用两个旋转轮盘作为假捻元件成为双接触段假捻纺纱的结构在图3a、图3b中,双轮盘双接触段前下罗拉驱动假捻纺纱的结构,在前罗拉钳口下游设置两个轮盘,两个轮盘外径相等、同轴且间隔一个距离,第一轮盘3与前下罗拉I压力接触,由前下罗拉I摩擦驱动第一轮盘3旋转,第二轮盘6也随之同步转动。第一轮盘3将纱条4右移,偏位于锭位中心线,纱条4先与第一轮盘3右外周摩擦接触后,经过第一第二轮盘之间间隙,再与第二轮盘6下游的左外周摩擦接触进行假捻。轮盘轴线与罗拉轴线之间呈一个顶角在左方的夹角α。在图4a、图4b中,双轮盘双接触段前上罗拉驱动假捻纺纱的结构,在前罗拉钳口下游设置两个轮盘,两个轮盘外径相等、同轴且间隔一个距离,第一轮盘3与前上罗拉2压力接触,由前上罗拉2摩擦驱动第一轮盘3旋转,第二轮盘6也随之同步转动。第一轮盘3将纱条4左移,偏位于锭位中心线,纱条4先与第一轮盘3左外周摩擦接触后,经过第一第二轮盘之间间隙,再与第二轮盘6下游的右外周摩擦接触进行假捻。轮盘轴线与罗拉轴线之间呈一个顶角在右方的夹角α。上述单轮盘单接触段或双轮盘双接触段假捻纺纱的结构,由于作为假捻元件的轮盘直接与前上罗拉或前下罗拉表面接触,轮盘外周的表面线速度基本上等于前上罗拉或前下罗拉表面线速度,或者说基本上等于纱条的输出线速度,因此如果不计算假捻过程的滑溜,即假定假捻效率为100%,则按照工艺计算,纺制任何线密度的纱条,纱条的公制假捻捻系数为860左右、英制假捻捻系数为9左右。如果需要降低假捻捻系数这一工艺参数,则可采用不等径三轮盘双接触段或不等径双轮盘单接触段假捻纺纱的设计[0051]在图5a、图5b中,不等径三轮盘双接触段前下罗拉驱动假捻纺纱的结构,在前罗拉钳口下游设置三个轮盘,三个轮盘同轴,第一轮盘3为旋转驱动轮,外周直径为D1,外周与前下罗拉I压力接触,前下罗拉I表面摩擦驱动同轴的三个轮盘一起同步旋转,第二轮盘7与第三轮盘8外径相等,即D2 = D3,但小于第一轮盘3,即D2 < D1,第二轮盘7与第三轮盘8间隔一个距离,第二轮盘7将纱条4右移,偏位于锭位中心线,纱条4先与第二轮盘7右外周摩擦接触后,经过第二第三轮盘之间间隙,再与第三轮盘8下游的左外周摩擦接触进行假捻。轮盘轴线与罗拉轴线之间呈一个顶角在左方的夹角α。在图5c、图5d中,不等径三轮盘双接触段前下罗拉驱动假捻纺纱的另一种结构,在前罗拉钳口下游设置三个轮盘,三个轮盘同轴,第一轮盘3为旋转驱动轮,外周直径为D1,外周与前下罗拉I压力接触,前下罗拉I表面摩擦驱动同轴的三个轮盘一起同步旋转,第二轮盘7与第三轮盘8外径相等,即D2 = D3,但小于第一轮盘3,即D2 < Dl,第二轮盘7与第三轮盘8间隔一个距离,第三轮盘8将纱条4右移,偏位于锭位中心线,纱条4先与第三轮盘8右外周摩擦接触后,经过第二第三轮盘之间间隙,再与第二轮盘7下游的左外周摩擦接触进行假捻。轮盘轴线与罗拉轴线之间呈一个顶角在左方的夹角α。在图6a、图6b中,不等径三轮盘双接触段前上罗拉驱动假捻纺纱的结构,在前罗拉钳口下游设置三个轮盘,三个轮盘同轴,第一轮盘3为旋转驱动轮,外周直径为D1,外周与前上罗拉2压力接触,前上罗拉2表面摩擦驱动同轴的三个轮盘一起同步旋转,第二轮盘7与第三轮盘8外径相等,即D2 = D3,但小于第一轮盘3,即D2 < D1,第二轮盘7与第三轮盘8间隔一个距离,第二轮盘7将纱条4左移,偏位于锭位中心线,纱条4先与第二轮盘7左外周摩擦接触后,经过第二第三轮盘之间间隙,再与第三轮盘8下游的右外周摩擦接触进行假捻。轮盘轴线与罗拉轴线之间呈一个顶角在右方的夹角α。
在图6c、图6d中,不等径三轮盘双接触段前上罗拉驱动假捻纺纱的另一种结构,在前罗拉钳口下游设置三个轮盘,三个轮盘同轴,第一轮盘3为旋转驱动轮,外周直径为D1,外周与前上罗拉2压力接触,前上罗拉2表面摩擦驱动同轴的三个轮盘一起同步旋转,第二轮盘7与第三轮盘8外径相等,即D2 = D3,但小于第一轮盘3,即D2 < Dl,第二轮盘7与第三轮盘8间隔一个距离,第三轮盘8将纱条4左移,偏位于锭位中心线,纱条4先与第三轮盘8左外周摩擦接触后,经过第二第三轮盘之间间隙,再与第二轮盘7下游的右外周摩擦接触进行假捻。轮盘轴线与罗拉轴线之间呈一个顶角在右方的夹角α。在图7a、图7b中,不等径双轮盘单接触段前下罗拉驱动假捻纺纱的结构,在前罗拉钳口下游设置两个轮盘,两个轮盘同轴但外径不相等,第一轮盘3直径大于第二轮盘7,第一轮盘3为旋转驱动轮,外周与前下罗拉I压力接触摩擦驱动同轴的两个轮盘一起旋转,从前罗拉钳口输出的纱条4与第二轮盘7外周圆弧接触形成一个包围角,第二轮盘7将纱条4右移,偏位于锭位中心线,纱条4与第二轮盘7右外周摩擦接触进行假捻。轮盘轴线与罗拉轴线之间呈一个顶角在左方的夹角α。在图8a、图8b中,不等径双轮盘单接触段前上罗拉驱动假捻纺纱的结构,在前罗拉钳口下游设置两个轮盘,两个轮盘同轴但外径不相等,第一轮盘3直径大于第二轮盘7,第一轮盘3为旋转驱动轮,外周与前上罗拉2压力接触摩擦驱动同轴的两个轮盘一起旋转,从前罗拉钳口输出的纱条4与第二轮盘7外周圆弧接触形成一个包围角,第二轮盘7将纱条4左移,偏位于锭位中心线,纱条4与第二轮盘7左外周摩擦接触进行假捻。轮盘轴线与罗拉轴线之间呈一个顶角在右方的夹角α。为了增大纱条4与轮盘外周的接触角,在轮盘下游设置一个导纱器。以上图5至图8不等径三轮盘双接触段或不等径双轮盘单接触段假捻纺纱的第一轮盘直接与前上罗拉或前下罗拉表面接触,轮盘外周的表面线速度基本上等于前罗拉表面线速度,或者说基本上等于纱条的输出线速度,而纱条的假捻接触段为第二或第二与第三两个轮盘的外周,由于第二第三轮盘与第一轮盘的直径之比和线速度之比均为D2/D1,因此如果不计算假捻过程的滑溜,即假定假捻效率为100%,则按照工艺计算,纺制任何线密度的纱条,纱条的公制假捻捻系数为860父02/1)1、英制假捻捻系数为9\02/1)1。由于D2 < Dl即D2/D1 < 1,纱条的假捻捻系数就为公制< 860、英制< 9。这样就可以按照工艺需求设置D2/D1的比值,获得适于纺纱品种的假捻捻系数。如D2/D1=0.8,则假捻捻系数=860XD2/Dl = 688。在三轮盘假捻纺纱的装置中,第一轮盘与第二轮盘之间不设间隙,可以为一体加工。上述具有双接触段的假捻装置,两个假捻接触段分别驱动纱条的正反面使纱条绕自身轴心滚动,纱条上获得同捻向的假捻,在两个假捻接触段之间的纱条捻度基本上保持不变,同时两个假捻接触段相反的摩擦方向抵消了纱条的偏移。两个接触段假捻捻系数渐增的假捻纺纱形式在图9a、图9b中,不等径双轮盘双接触段渐增式前下罗拉驱动假捻纺纱的结构,在前罗拉钳口下游设置两个轮盘,两个轮盘同轴且间隔一个距离,第一轮盘3直径Dl大于第二轮盘10直径D2,第一轮盘3与前下罗拉I压力接触,由前下罗拉I摩擦驱动第一轮盘3旋转,第二轮盘10也随之同步转动,第二轮盘10将纱条4偏位于锭位中心线,纱条4先与第二轮盘10右外周摩擦接触后, 经过两个轮盘之间的间隙,再与第一轮盘3左外周摩擦接触进行假捻,轮盘轴线与罗拉轴线之间呈一个顶角在左方的夹角α。在图10a、图1Ob中,不等径双轮盘双接触段渐增式前上罗拉驱动假捻纺纱的结构,在前罗拉钳口下游设置两个轮盘,两个轮盘同轴且间隔一个距离,第一轮盘3直径Dl大于第二轮盘10直径D2,第一轮盘3与前上罗拉2压力接触,由前上罗拉2摩擦驱动第一轮盘3旋转,第二轮盘10也随之同步转动,第二轮盘10将纱条4偏位于锭位中心线,纱条4先与第二轮盘10左外周摩擦接触后,经过两个轮盘之间的间隙,再与第一轮盘3右外周摩擦接触进行假捻,轮盘轴线与罗拉轴线之间呈一个顶角在右方的夹角α。图10中为了方便接头操作,将轮盘支承部分分为支架座12、支架左翼11、支架右翼14和轮盘架13,三个支架各自与前上罗拉2的芯轴联结,支架左翼11和支架右翼14可以单独上抬,如支架右翼上抬15 (虚线部分),这样可以将每个单锭设计为单独加卸载,即接头操作时上抬假捻单锭独立驱动装置,完成接头操作后使假捻装置正常纺纱。对于图9图10所述的不等径双轮盘双接触段渐增式前下罗拉或前上罗拉驱动假捻纺纱的结构,由于第二轮盘与第一轮盘的直径之比和线速度之比均为D2/D1,因此如果不计算假捻过程的滑溜,即假定假捻效率为100%,则按照工艺计算,纺制任何线密度的纱条,第二轮盘先给予纱条的假捻捻系数为公制860XD2/D1、英制9XD2/D1。第一轮盘直接与前上罗拉或前下罗拉表面接触,轮盘外周的表面线速度基本上等于前上罗拉或前下罗拉表面线速度,或者说基本上等于纱条的输出线速度,因此如果不计算假捻过程的滑溜,即假定假捻效率为100%,则按照工艺计算,纺制任何线密度的纱条,第一轮盘后给予纱条的公制假捻捻系数为860左右、英制假捻捻系数为9左右。当配置D2 < Dl时,纱条先获得第二轮盘给予纱条的假捻捻系数小于此后第一轮盘给予纱条的假捻捻系数,两个接触段的假捻捻度是渐增的,即第二轮盘给前罗拉钳口输出的纱条一个第一假捻捻系数,纱条经过第一第二轮盘之间的间隙后再获得第一轮盘补充给予纱条的假捻捻系数。如D2/D1 = O. 8,则第二轮盘先给予纱条的假捻捻系数=860 XD2/Dl = 688,第一轮盘后给予纱条的公制假捻捻系数为860左右。两个假捻接触段渐增实施假捻的方法,使得纱条在经过第一个假捻接触段的纱条表面滚动摩擦后,第二个假捻接触段使第一第二轮盘之间的纱条得到一个追加的假捻捻系数,这样更有利于纱条毛羽的减少。上述单轮盘和二或三轮盘假捻装置中的第一轮盘外径为20 50毫米,优选为33±7毫米,轮盘外周圆弧半径为2 5毫米,优选为3. 5± I毫米,轮盘之间纱条通道的宽度为I 5毫米,优选为2. 5±1毫米。上述假捻装置轮盘轴线与罗拉轴线之间的夹角α决定了纱条与假捻元件的包围角,夹角α越大,包围角也越大,假捻摩擦力也越大,夹角α为20 50度。上述轮盘外周采用聚氨酯、丁腈、硅胶或氟胶等合成材料,优选采用聚氨酯材质,硬度为邵氏70 95度。上述轮盘外周截面形状优选采用圆形,也可采用椭圆形、抛物线形或其它曲线弧形。上述轮盘外周合成材料可以采用粘接、嵌套和张紧等方法与轮盘体结合,优选采用类似“O”形圈的环圈,紧套在带有凹槽的轮盘体上。轮盘外周至少与纱条接触段的表面,带有螺旋线槽,螺旋线的旋向与所纺纱条捻度捻向相反,螺旋线槽的槽距O. 5 1. 5毫米,螺纹槽深度为O. 2 O. 7毫米,螺旋角为25 45度。图11为纺制Z捻纱对应的螺旋线旋向。采用外周带有螺旋线槽的轮盘作为假捻元件,假捻纺纱过程中纱条轴线基本上与轮盘切向成直角交叉,纱条与轮盘形成一个包围角,轮盘在作旋转运动摩擦驱动纱条时,由于螺旋线槽的存在使纱条切向在轮盘上摩擦滚动获得假捻的同时,受螺旋线槽分力作用纱条轴向向下游输送,纱条产生滚动假捻与类似滚动输出的复合运动,不但增加了轮盘对纱条切向的摩擦驱动力,而且消除或减轻纱条与轮盘之间不利的滑动摩擦。从而优化假捻结构,改善假捻质量。为了稳定双轮盘和三轮盘双接触段假捻方式输出纱条的输出点,在轮盘上游和/或下游可以设置导纱器。上述由前罗拉驱动轮盘进行单或双接触段假捻, 由于均为单锭独立驱动,如果为了方便接头操作,可以将每个单锭设计为可以独立加卸载,即接头操作时卸载假捻装置,完成接头操作后使假捻装置正常纺纱。具体如图10,或其它能使假捻轮盘离开前罗拉钳口下游的结构。所述的单轮盘或双轮盘或三轮盘轴固定在支架上,支架与前上罗拉轴联接。
权利要求1.单锭驱动轮盘假捻纺纱装置,采用旋转轮盘作为假捻元件,旋转轮盘外周摩擦驱动纱条回转产生假捻,其特征在于在前罗拉钳口下游设置至少一个轮盘,一个轮盘的外周与前上罗拉或前下罗拉压力接触,前上罗拉或前下罗拉表面摩擦驱动轮盘旋转,轮盘轴线与罗拉轴线之间呈一个夹角α,从前罗拉钳口输出的纱条至少与一个轮盘外周具有假捻接触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锭驱动轮盘假捻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双轮盘双接触段前下罗拉或前上罗拉驱动假捻纺纱的结构,在前罗拉钳口下游设置两个轮盘,两个轮盘外径相等、同轴且间隔一个距离,第一轮盘外周与前上罗拉或前下罗拉压力接触,摩擦驱动两个轮盘一起旋转,纱条先与第一轮盘外周形成第一个假捻接触段,再穿过两个轮盘之间的间隙与第二轮盘下游的外周形成第二个假捻接触段。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锭驱动轮盘假捻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不等径三轮盘双接触段前下罗拉或前上罗拉驱动假捻纺纱的结构,在前罗拉钳口下游设置三个轮盘,三个轮盘同轴,第二与第三轮盘外径相等且间隔一个距离,第一轮盘外径大于第二与第三轮盘,第一轮盘为旋转驱动轮,外周与前下罗拉或前上罗拉压力接触,摩擦驱动三个轮盘一起旋转,纱条先与第三轮盘或第二轮盘外周形成第一个假捻接触段,再穿过第二与第三轮盘之间的间隙与第二轮盘或第三轮盘下游的外周形成第二个假捻接触段。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锭驱动轮盘假捻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不等径双轮盘双接触段渐增式前上罗拉或前下罗拉驱动假捻纺纱的结构,在前罗拉钳口下游设置两个轮盘,两个轮盘同轴且间隔一个距离,第一轮盘直径大于第二轮盘,第一轮盘外周与前上罗拉或前下罗拉压力接触,摩擦驱动两个轮盘一起旋转,纱条先与第二轮盘外周形成第一个假捻接触段,再穿过两个轮盘之间的间隙与第一轮盘下游的外周形成第二个假捻接触段。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锭驱动轮盘假捻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轮盘外周截面形状为圆弧。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单锭驱动轮盘假捻纺纱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单轮盘和二或三轮盘假捻装置中的第一轮盘外径为2(Γ50毫米,轮盘外周圆弧半径为2飞毫米,轮盘之间纱条通道的宽度为I飞毫米,夹角α为2(Γ50度。
7.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单锭驱动轮盘假捻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轮盘外周采用聚氨酯材质,硬度为邵氏70 95度。
8.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单锭驱动轮盘假捻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轮盘外周合成材料采用“O”形圈的环圈,紧套在带有凹槽的轮盘体上。
9.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单锭驱动轮盘假捻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轮盘外周至少与纱条接触段的表面,带有螺旋线槽,螺旋线的旋向与所纺纱条捻度捻向相反。
10.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单锭驱动轮盘假捻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单轮盘或双轮盘或三轮盘轴固定在支架上,支架与前上罗拉轴联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单锭驱动轮盘假捻纺纱装置,采用旋转轮盘作为假捻元件,旋转轮盘外周摩擦驱动纱条回转产生假捻,其特征在于在前罗拉钳口下游设置至少一个假捻轮盘,一个轮盘的外周与前上罗拉或前下罗拉压力接触,前上罗拉或前下罗拉表面摩擦驱动轮盘旋转,轮盘轴线与罗拉轴线之间呈一个夹角α,从前罗拉钳口输出的纱条至少与一个轮盘外周具有假捻接触段。
文档编号D01H7/92GK202881516SQ20122041862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2日
发明者陈子瑜 申请人:陈子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