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纱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染纱管,包括上端小下端大的锥状中空筒体,该筒体的外表面设有多条相互平行的环形筋条,所述环形筋条之间间隔设有多个隔块,所述隔块之间设有染纱孔,该隔块上端的高度低于环形筋条的高度,并且与相邻的环形筋条之间形成沟槽,该沟槽最低处设置在隔块与上层相邻的环形筋条的连接处。所述染纱管不仅可以接用于纱厂络筒机或倍捻机做成可以直接染纱的筒纱,且在染纱后可直接用于织造,不需要经过传统工序的松纱和络筒工序,而且设置在筒体的外表面的沟槽,可有效握持内层纱,保证织造工序能顺利退绕,降低织机停机次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专利说明】染纱管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染纱管。
【背景技术】
[0002]现有色织面料的纬纱准备工序一般为:筒纱-松纱-染纱-络筒-织造;其中松纱和络筒是分别为适应染纱和织造而设立的,且每一工序所用筒管均与前道工序不同。如果将各工序所用筒管进行统一,就可以将松纱工序和络筒工序免除掉,不仅可以大幅缩短生产时间,还可以节约大量能源和成本。传统的,纱厂会将较大锥度的纸质筒管,替换成具有同样尺寸且表面分布有高通透性染纱孔的塑料染纱筒管,从而在纱厂的络筒机上方便地生产出可直接用于染色的筒纱。但是由于染纱后筒纱内层纱线受到外层纱的挤压,且染纱后内层纱的应力得到松弛,导致内层纱线松散地分布于筒管表面,在纱线退绕过程中内层纱线受到退绕纱段的摩擦作用,逐渐从筒子的大头端向小头端滑移,导致内层纱整体从筒管表面滑脱,造成工作筒纱和备用筒纱不能顺利交接而引起织机停机,不仅影响织造效率,还影响面料质量。同时由于锥度较大,染纱筒管表面的纱线在染纱后的烘干和搬运过程中,染纱管极容易脱落,造成纱线紊乱,该方法实际最多只能免除松纱工序,不能免除络筒工序。
[0003]为实现免除络筒工序的目的,一般的,会在筒管的下段设置圆弧形的沟槽,但是这种沟槽对内层纱的握持力不够,筒管上的纱线会因为内外层坍塌导致纱线退绕受阻,引起织造过程中一定比例的停机,影响织造效率。
【发明内容】
[0004]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染纱管,染纱后染纱管表面可以有效握持内层纱,直接用于织造且能顺利退绕,能实现免除松纱和络筒工序的目的。
[0005]其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染纱管,包括上端小下端大的锥状中空筒体,该筒体的外表面设有多条相互平行的环形筋条,所述环形筋条之间间隔设有多个隔块,所述隔块之间设有染纱孔,该隔块上端的高度低于环形筋条的高度,并且与相邻的环形筋条之间形成沟槽,该沟槽最低处设置在隔块与上层相邻的环形筋条的连接处。通过在筒体的外表面设置最低处在隔块与上层相邻的环形筋条的连接处沟槽,能更好地握持内层纱,保证纱线能顺利退绕,有效降低织机停机次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0007]优选地,该筒体的外表面与内表面相互平行。将筒体的外表面与内表面设置成相互平行的结构,可有效减小筒壁的厚度,同时又能适应各种机器设备的使用,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节约大量资源,而且方便运输。
[0008]优选地,所述沟槽的纵向截面为类三角形缺口或圆弧形缺口。
[0009]优选地,所述类三角形缺口的内顶点位于隔块与上层相邻的环形筋条的连接线上,外顶点一位于上层相邻的环形筋条边缘线上,外顶点二位于该隔块与下层相邻的环形筋条的连接线上。[0010]优选地,所述圆弧形缺口的弧线的一端点位于隔块与上层相邻的环形筋条的连接线上,圆弧形缺口的弧线的另一端点位于该隔块与下层相邻的环形筋条的连接线上。
[0011]进一步,所述沟槽最低处的壁厚为优选1.2mm。
[0012]进一步,所述沟槽最低处的深度为0.5mm-1.5mm,优选1mm。
[0013]进一步,所述筒体的外表面的母线与其轴线的夹角为0° -6°,优选5° 57'。
[0014]进一步,所述筒体的壁厚为优选2mm。
[0015]优选地,所述筒体的材质为聚丙烯或者混入5-20%的玻璃纤维的聚丙烯。
[0016]下面对前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0017]所述染纱管不仅可以接用于纱厂络筒机或倍捻机做成可以直接染纱的筒纱,且在染纱后可直接用于织造,不需要经过传统工序的松纱和络筒工序,而且设置在筒体的外表面的沟槽,可有效握持内层纱,保证织造工序能顺利退绕,降低织机停机次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染纱管的主视图;
[0019]图2为图1的纵向剖视图;
[0020]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纵向截面为圆弧形缺口的沟槽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染纱管使用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100、筒体,110、外表面,120、环形筋条,130、隔块,140、染纱孔,150、沟槽,160、内表面,210、内顶点,220、外顶点一,230、外顶点二,310、端点一,320、端点二,410、筒纱,420、隔碟,430、染纱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26]如图1、图2所示,一种染纱管,包括上端小下端大的锥状中空筒体100,该筒体的外表面110设有多条相互平行的环形筋条120,所述环形筋条120之间间隔设有多个隔块130,所述隔块130之间设有染纱孔140,该隔块130上端的高度低于环形筋条120的高度,并且与相邻的环形筋条120之间形成沟槽150,该沟槽150的最低处设置在隔块130与上层相邻的环形筋条120的连接处。在筒体的外表面设置最低处在隔块与上层相邻的环形筋条的连接处沟槽150,能更好地握持内层纱,保证纱线能顺利退绕,有效降低织机停机次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0027]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筒体的外表面110与内表面160相互平行。将筒体的外表面与内表面设置成相互平行的结构,可有效减小筒壁的厚度,同时又能适应各种机器设备的使用,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节约大量资源,而且方便运输。
[0028]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沟槽的纵向截面为类三角形缺口,所述类三角形缺口的内顶点210位于隔块与上层相邻的环形筋条的连接线上,外顶点一 220位于上层相邻的环形筋条边缘线上,外顶点二 230位于该隔块与下层相邻的环形筋条的连接线上。根据实际需求,所述沟槽的纵向截面也可设置成圆弧形缺口,如图4所示,所述圆弧形缺口的弧线的端点一 310位于隔块与上层相邻的环形筋条的连接线上,圆弧形缺口的弧线的端点二320位于该隔块与下层相邻的环形筋条的连接线上。
[0029]为保证筒体100的强度,同时又尽可能降低制造成本,所述沟槽最低处152的壁厚为优选1.2mm,所述体的壁厚为优选2mm。为保证沟槽对内层纱的握持力,同时又能实现纱线的顺利退绕,所述沟槽最低处距外表面的深度为0.5mm-l.5_,优选
Imnin
[0030]为了匹配纱厂各种设备使用,所述筒体的外表面的母线与其轴线的夹角为0° -6°,优选 5° 571。
[0031]为实现免去了松纱和络筒工序,所述筒体的材质为高分子聚合材料,优选聚丙烯或者混入5-20%的玻璃纤维的聚丙烯。
[0032]本实施所述染纱管不仅可以接用于纱厂络筒机或倍捻机做成可以直接染纱的筒纱,且在染纱后可直接用于织造,不需要经过传统工序的松纱和络筒工序,而且设置在筒体的外表面的沟槽,可有效握持内层纱,保证织造工序能顺利退绕,降低织机停机次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0033]如图5所示,应用本实施例所述的染纱管加工纬纱织造所需筒纱的工作过程:将实施例所述的染纱管安装在纱厂络筒机或倍捻机上生产成设计重量的筒纱410后,将筒纱410运往染纱车间,然后将筒纱410、隔碟420安装在染缸的染纱杆430上,通过隔碟420将上面筒体100的下端与下面筒体100的上端连接起来并密封,用于防止染纱过程中染液喷漏,染纱工序结束后脱水烘干,便得到了可直接用于纬纱制造的筒纱了。
[0034]以下通过对比性实验进一步说明本实施的有益效果。
[0035]表中:50/1英支纯棉纱使用对比效果
[0036]
【权利要求】
1.一种染纱管,包括上端小下端大的锥状中空筒体,其特征在于,该筒体的外表面设有多条相互平行的环形筋条,所述环形筋条之间间隔设有多个隔块,所述隔块之间设有染纱孔,该隔块上端的高度低于环形筋条的高度,并且与相邻的环形筋条之间形成沟槽,该沟槽最低处设置在隔块与上层相邻的环形筋条的连接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染纱管,其特征在于,该筒体的外表面与内表面相互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染纱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的纵向截面为类三角形缺口,所述类三角形缺口的内顶点位于隔块与上层相邻的环形筋条的连接线上,外顶点一位于上层相邻的环形筋条边缘线上,外顶点二位于该隔块与下层相邻的环形筋条的连接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染纱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的纵向截面为圆弧形缺口,所述圆弧形缺口的弧线的一端点位于隔块与上层相邻的环形筋条的连接线上,圆弧形缺口的弧线的另一端点位于该隔块与下层相邻的环形筋条的连接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染纱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最低处的壁厚为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染纱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最低处的深度为0.5mm-1.5mm。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染纱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外表面的母线与其轴线的夹角为0° -6°。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染纱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壁厚为lmm-3mm。
【文档编号】D06B23/04GK203583195SQ201320453400
【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6日
【发明者】何小东, 张玉高, 贾文杰, 黄谷华, 刘霞, 赵阳 申请人: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新疆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昌吉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吐鲁番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桂林溢达纺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