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花机动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9944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提花机动力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提花机动力装置。



背景技术:

提花机靠提刀驱动开口装置开口。在现有技术中,提刀的驱动装置结构复杂,在驱动提刀过程中难以确保提刀稳定移动,造成开口精度小,影响提花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确保提刀运行稳定的提花机动力装置。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提花机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装置;

至少一组主轴,每组主轴数目为两根,每根主轴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凸轮;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每组主轴同步转动;

至少两组副轴,每组副轴数目为两根,每一组中的两根副轴分别设置在主轴两侧;每根副轴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杠杆,杠杆一端与副轴连接,另一端受凸轮圆周侧壁驱动地设置;每一个凸轮通过两个杠杆驱动同一组中的两根副轴旋转;

至少一组摇臂,每组摇臂数目为两个,每组摇臂分别设置在不同组的副轴上,分别与同一提刀的两端连接,共同驱动一个提刀移动;

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每一组中的两个主轴旋转,所述主轴旋转时带动所述凸轮转动,所述凸轮转动时驱动所述杠杆往复摆动;所述杠杆往复摆动时驱动副轴往复转动;所述副轴往复转动时带动所述摇臂摆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驱动装置设置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一端与每一组中的其中一根主轴连接,另一端通过传动机构驱动另一根主轴旋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传动机构为同步带、传动链或齿轮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杠杆另一端设置有转轮,所述转轮抵靠在所述凸轮的圆周侧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组所述主轴包括第一主轴和第二主轴,所述第一主轴和所述第二主轴间隔设置且联动设置;所述凸轮包括第一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所述第一凸轮套装在所述第一主轴上;所述第二凸轮套装在所述第二主轴上;两组所述副轴包括第一副轴、第二副轴、第三副轴和第四副轴;所述第一副轴上设置有第一杠杆;所述第二副轴上设置有第二杠杆;所述第三副轴上设置有第三杠杆;所述第四副轴上设置有第四杠杆;所述第一凸轮圆周侧壁驱动所述第一杠杆和第二杠杆往复摆动;所述第二凸轮圆周侧壁驱动所述第三杠杆和第四杠杆往复摆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副轴上设置有第一摇臂,第二副轴上设置有第二摇臂,第三副轴上设置有第三摇臂,第四副轴上设置有第四摇臂;所述第一摇臂与所述第三摇臂分别与一个提刀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摇臂与所述第四摇臂分别与另一个提刀的两端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凸轮直径与所述第二凸轮直径不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摇臂通过第一连杆与第一提刀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摇臂通过第二连杆与第二提刀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摇臂通过第三连杆与第一提刀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摇臂通过第四连杆与第二提刀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竖向高度与所述第三连杆竖向高度不相同;所述第二连杆竖向高度与所述第四连杆竖向高度不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凸轮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凸轮直径;所述第一连杆竖向高度大于所述第三连杆竖向高度;所述第二连杆竖向高度大于所述第四连杆竖向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杆包括第一横杆和第一竖杆,所述第一横杆一端与第一摇臂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竖杆连接,所述第一竖杆一端与第一横杆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提刀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杆包括第二横杆和第二竖杆,所述第二横杆一端与第二摇臂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竖杆连接,所述第二竖杆一端与第二横杆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提刀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杆包括第三横杆和第三竖杆,所述第三横杆一端与第三摇臂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竖杆连接,所述第三竖杆一端与第三横杆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提刀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连杆包括第四横杆和第四竖杆,所述第四横杆一端与第四摇臂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竖杆连接,所述第四竖杆一端与第四横杆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提刀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横杆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横杆另一端位于相同的高度,所述第一竖杆高度大于第三竖杆的高度;所述第二横杆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横杆另一端位于相同的高度,所述第二竖杆高度大于第四竖杆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通过第一主轴和第二主轴传动使提刀上升或下降,所述提刀升至竖向最高位置时,提刀两端位于同一高度位置;提刀下降至竖向最低位置时,提刀两端处于不同高度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摇臂一端套装在所述副轴上,另一端设置有至少一根固定柱,所述提刀通过连杆与所述固定柱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固定柱贯穿所述摇臂,所述固定柱两端分别通过连杆连接不同的提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摇臂包括上摇臂和下摇臂,所述上摇臂与所述下摇臂可拆卸连接,夹持所述副轴及固定柱。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受同一凸轮驱动的两根杠杆通过连接杆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受同一凸轮驱动的两个杠杆上均设置有轴承,所述轴承上套装有轴承支架;所述轴承将所述杠杆与所述轴承支架可相对转动地连接;两个轴承支架通过所述连接杆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的提花机动力装置,利用两根主轴传动,每根主轴驱动的副轴相配合共同驱动提刀两端移动,驱动提刀两端。两根主轴联动设置,可确保提刀两端同步移动且稳固移动。每两个提刀为一组驱动一排提花组件移动,其中一个提刀向上移动时,另一个提刀向下移动。利用凸轮传动,可使受凸轮驱动的每组提刀上下移动相配合。杠杆上设置有可转动的转轮,可减小摩擦,防止磨损。两个杠杆通过连杆连接,可使两个杠杆的移动相配合,确保其运行符合要求。在摇臂上设置固定柱,固定柱两端分别连接不同的提刀,可简化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节省成本。摇臂采用上摇臂与下摇臂拼装,组装更方便,维护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提花机动力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提花机动力装置部分结构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2所示,提花机动力装置,包括驱动装置300、两根主轴和四根副轴。驱动装置300为电机,其设置有驱动轴301。主轴包括第一主轴111和第二主轴112,第一主轴111和第二主轴112联动设置。第二主轴112上设置有同步带轮114,同步带113套装在第二主轴112的同步带轮114上。利用同步带113可使第一主轴111和第二主轴112联动设置。驱动装置300的驱动轴301一端与第一主轴111连接,另一端通过同步带113驱动第二主轴112。第一主轴111上套装有第一凸轮131。第一主轴111旋转时带动第一凸轮131旋转。随着第一凸轮131旋转,其外周侧面竖向最高点的高度变化。第二主轴112上套装有第二凸轮132。第一凸轮131直径大于第二凸轮132的直径。第二主轴112旋转时带动第二凸轮132旋转。随着第二凸轮132旋转,其外周侧面竖向最高点的高度变化。

副轴包括第一副轴121、第二副轴122、第三副轴123和第四副轴124。第一主轴111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副轴121和第二副轴122。第二主轴112两侧分别设置第三副轴123和第四副轴124。所述第一副轴121上设置有第一杠杆141。第一杠杆141一端套装在第一副轴121上,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转轮151。所述第二副轴122上设置有第二杠杆142。第二杠杆142一端套装在第二副轴122上,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转轮152。所述第三副轴123上设置有第三杠杆143。第三杠杆143一端套装在第三副轴123上,另一端设置有第三转轮153。所述第四副轴124上设置有第四杠杆144。第四杠杆144一端套装在第四副轴124上,另一端设置有第四转轮154。第一转轮151的圆周侧壁抵靠在第一凸轮131的圆周侧壁133上。第二转轮152的圆周侧壁抵靠在第一凸轮131的圆周侧壁133上。第三转轮153的圆周侧壁抵靠在第二凸轮132的圆周侧壁134上。第四转轮154的圆周侧壁抵靠在第二凸轮132的圆周侧壁134上。

第一副轴121上设置有第一摇臂181,第二副轴122上设置有第二摇臂182,第三副轴123上设置有第三摇臂183,第四副轴124上设置有第四摇臂184。第一摇臂181、第二摇臂182、第三摇臂183和第四摇臂184合称摇臂。每个摇臂有上摇臂185和下摇臂186通过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而成。上摇臂185和下摇臂186一端夹持住副轴,另一端夹持有多个固定柱210。所述固定柱210贯穿所述摇臂,所述固定柱210两端分别通过连杆连接不同的提刀。所述第一摇臂181与所述第三摇臂183分别与第一提刀201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摇臂182与所述第四摇臂184分别与第二提刀202的两端连接。第一摇臂181通过第一连杆191与第一提刀201端部连接。所述第二摇臂182通过第二连杆192与第二提刀202端部连接;所述第三摇臂183通过第三连杆193与第一提刀201端部连接;所述第四摇臂184通过第四连杆194与第二提刀202端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191竖向高度大于所述第三连杆193竖向高度。所述第二连杆192竖向高度大于所述第四连杆194竖向高度。

所述第一连杆191包括第一横杆1911和第一竖杆1912,所述第一横杆1911一端与第一摇臂18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竖杆1912连接。所述第一竖杆1912一端与第一横杆1911连接,另一端与提刀200连接。所述第二连杆192包括第二横杆1921和第二竖杆1922,所述第二横杆1921一端与第二摇臂18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竖杆1922连接,所述第二竖杆1922一端与第二横杆1921连接,另一端与提刀200连接。所述第三连杆193包括第三横杆1931和第三竖杆1932,所述第三横杆1931一端与第三摇臂183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竖杆1932连接。所述第三竖杆1932一端与第三横杆1931连接,另一端与提刀200连接。所述第四连杆194包括第四横杆1941和第四竖杆1942。所述第四横杆1941一端与第四摇臂184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竖杆1942连接。所述第四竖杆1942一端与第四横杆1941连接,另一端与提刀200连接。所述第一横杆1911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横杆1931另一端位于相同的高度,所述第一竖杆1912高度大于第三竖杆1932的高度;所述第二横杆1921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横杆1941另一端位于相同的高度,所述第二竖杆1922高度大于第四竖杆1942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驱动装置300通过同步带113驱动第一主轴111和第二主轴112同步旋转。第一主轴111和第二主轴112往复旋转一定的角度,通常为不大于60°。第一主轴111旋转带动第一凸轮131旋转。第一凸轮131旋转过程中其圆周侧壁的最高点不断变化,因此第一凸轮131旋转过程中分别通过第一转轮151和第二转轮152驱动第一杠杆141摆动和第二杠杆142摆动。第一杠杆141和第二杠杆142摆动可分别带动第一副轴121和第二副轴122往复旋转一定的角度。第一副轴121往复旋转时带动第一摇臂181往复摆动,进而可通过第一连杆191提拉第一提刀201的一端上下移动。第二副轴122往复旋转时带动第二摇臂182往复摆动,进而可通过第二连杆192提拉另一个第二提刀202的一端上下移动。

第二主轴112旋转带动第二凸轮132旋转。第二凸轮132旋转过程中其圆周侧壁的最高点不断变化,因此第二凸轮132旋转过程中分别通过第三转轮153和第四转轮154驱动第三杠杆143摆动和第四杠杆144摆动。第三杠杆143和第四杠杆144摆动可分别带动第三副轴123和第四副轴124往复旋转一定的角度。第三副轴123往复旋转时带动第三摇臂183往复摆动,进而可通过第三连杆193提拉第一提刀201的另一端上下移动。第四副轴124往复旋转时带动第四摇臂184往复摆动,进而可通过第四连杆194提拉第二提刀202的另一端上下移动。

第一摇臂181与第三摇臂183分别连接第一提刀201的两端,且第一凸轮131直径大于第二凸轮132直径,所述第一竖杆1912高度大于第三竖杆1932的高度,因此,本实用新型可设置为当第一提刀201位于最高位置时,其两端位于同一高度位置,即第一提刀201是平的。当第一主轴111和第二主轴112旋转时,可通过不同直径的第一凸轮131和第二凸轮132、及不同高度的第一竖杆1912和第三竖杆1932,使第一提刀201两端下降的高度不同,从而使第一提刀201下降至最低点时,其两端位于不同的高度,即成为倾斜状态。根据同样原理,也可以使第二提刀202位于最高点时为平的,位于最低点时为斜的。第一提刀201和第二提刀202由平的状态转变为倾斜的状态,可使纬纱达到开口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还可以将受同一主轴驱动的两个杠杆连接,使其联动。如图1所示,第三杠杆143上设置有第一轴承161,第一轴承支架163通过第一轴承161与第三杠杆143可相对转动地连接。第四杠杆144上设置有第二轴承162,第二轴承支架164通过第二轴承162与第四杠杆144可相对转动地连接。第一轴承支架163与第二轴承支架164通过连接杆165连接,从而将第三杠杆143和第四杠杆144连接。当第三杠杆143与第四杠杆144其中一个运动时,可通过连接杆165使另一个运动。使用同样结构,也可以将第一杠杆141和第二杠杆142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合称连杆。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摇臂、第二摇臂、第三摇臂和第四摇臂合称摇臂。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杠杆、第二杠杆、第三杠杆和第四杠杆合称杠杆。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合称轴承。第一轴承支架与第二轴承支架合称轴承支架。

本实用新型中的提花机动力装置,利用两根主轴传动,每根主轴驱动的副轴相配合共同驱动提刀两端移动,驱动提刀两端。两根主轴联动设置,可确保提刀两端同步移动且稳固移动。每两个提刀为一组驱动一排提花组件移动,其中一个提刀向上移动时,另一个提刀向下移动。利用凸轮传动,可使受凸轮驱动的每组提刀上下移动相配合。杠杆上设置有可转动的转轮,可减小摩擦,防止磨损。两个杠杆通过连杆连接,可使两个杠杆的移动相配合,确保其运行符合要求。在摇臂上设置固定柱,固定柱两端分别连接不同的提刀,可简化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节省成本。摇臂采用上摇臂与下摇臂拼装,组装更方便,维护方便。

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仅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并不构成对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制,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其他实质上等同的替代,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