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机的横档防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0406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织机的横档防止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启动织机时使织布的织口向经纱送出侧移动的横档防止装置。



背景技术:

在因引纬不良等造成织机停止的情况下,在该织机的停止期间,经纱由于张力或自重等影响,随着时间的经过逐渐伸长,从而导致出现织口逐渐向织布卷取侧移动的现象。而且,当像这样在织口移动的状态下开始(重新开始)织造时,会在织布上出现由此导致的横档(即所谓的停止段)。因此,在现有技术中,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横档(停止段),在织造开始之前,事先通过使织口向经纱送出侧移动而对织口进行修正,由此寻求防止出现所述横档。另外,该织口移动(修正)通过驱动织机上的有助于该织口移动的织口位置变位部件(例如,送出经纱的经纱轴、卷挂织造的织布的卷取辊等)来进行。

此外,关于该织口的修正,如果仅考虑如上所述的经纱伸长,只是将织口返回到正常位置(作为织造中打筘时的位置而设定的位置)即可。但是,在织机中,在织造刚刚开始(启动)时,由于处于筘的打筘力不足的状态,也有因该打筘力不足而导致出现所述横档的情况。因此,如上所述,在织造开始之前事先对织口进行修正时,也有考虑到该打筘力不足,使织口向比所述正常位置更靠经纱送出侧移动的情况。另外,考虑到如上所述的经纱伸长或打筘力不足而在织造开始前对织口进行修正的动作也称作反冲动作,用于执行该动作的对织机的控制也称作反冲控制。

而且,作为与这种反冲控制相关的现有技术,例如有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技术。根据该专利文献1的现有技术以为了弥补所述打筘力的不足而进行的反冲控制为前提,在专利文献1中也公开了使该反冲动作的反冲量(织口移动量)与织机的停止时间成比例地变更,即,与织机的停止期间中的经纱伸长相对应地变更。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也公开了使送出马达的旋转量与卷取在经纱轴上的经纱的卷径成反比地进行变更,不考虑经纱轴的所述卷径而将反冲量控制为预先设定的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1-083355号公报

然而,在织机中,随着织造的进行,由于卷取在经纱轴上的经纱的卷径逐渐变小,从经纱轴上的经纱的引出点至卷挂所引出的经纱的张力辊的距离随之变长,从而从所述引出点至织口的经纱的经纱路径长度变长。即,在织机中,随着伴随织造的进行的所述卷径的变化,所述经纱路径长度发生变化,所述卷径越大所述经纱路径长度越短,所述卷径越小所述经纱路径长度变得越长。

此外,关于上述的在织机的停止期间中的经纱伸长,在停止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当经纱的每单位长度的伸长量为恒定时,所述经纱路径长度越长,从经纱轴至织口的经纱整体的伸长量(整体伸长量)变得越大。因此,所述卷径越大,该整体伸长量变得越小,所述卷径越小,该整体伸长量变得越大。

而且,在上述织机的停止期间中的经纱伸长导致在该停止期间中织口向卷取侧的移动,且该移动量与所述整体伸长量对应。因此,即使停止时间相同,在织造开始后的初期所述卷径很大时与随着织造的进行所述卷径变小时的织口移动量不同(所述卷径越小移动量变得越大)。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就所述反冲动作而言,只考虑到反冲量为恒定的情况。因此,在该现有技术中,随着织口移动量因所述卷径的变化而不同,出现由所述卷径的变化造成设定的反冲量与实际的织口移动量不对应的状态,由此产生在整个织造期间无法有效防止随着织机的停止而出现横档(停止段)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在整个织造期间能够有效防止随着织机的停止而出现横档(停止段)的织机的横档防止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织机的横档防止方法,在启动织机时,通过驱动有助于织布的织口移动的织口位置变位部件,使所述织口向经纱送出侧移动,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在织机中预先存储用于决定所述织口的移动量的信息即移动量相关信息,所述移动量相关信息包括边界值信息和区间移动量信息,所述边界值信息与将卷取在经纱轴上的经纱的卷径的范围分割成两个以上的区间的一个以上的边界值相关,所述范围为关于所述卷径从经纱满卷时至经纱用尽时的范围,所述区间移动量信息为在所分割的每个所述区间设定的与所述移动量相关的信息,且所述区间移动量信息设定为,所述卷径越小的所述区间所述移动量变得越大;基于启动时刻的所述卷径和所述移动量相关信息,驱动所述织口位置变位部件。

另外,提供一种织机的横档防止装置,在启动织机时,通过驱动有助于织布的织口移动的织口位置变位部件,使所述织口向经纱送出侧移动,所述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卷径检测装置,用于求算卷取在经纱轴上的经纱的卷径;存储器,存储用于决定所述织口的移动量的信息即移动量相关信息,所述移动量相关信息包括边界值信息和区间移动量信息,所述边界值信息与将所述卷径的范围分割成两个以上的区间的一个以上的边界值相关,所述范围为关于所述卷径从经纱满卷时至经纱用尽时的范围,所述区间移动量信息为在所分割的每个所述区间设定的与所述移动量相关的信息,且所述区间移动量信息设定为,所述卷径越小的所述区间所述移动量变得越大;以及驱动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织口位置变位部件的驱动,基于使用所述卷径检测装置求出的在启动时刻的所述卷径和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移动量相关信息,控制所述织口位置变位部件的驱动。

此外,此处所说的“(有助于织口移动的)织口位置变位部件”是指按如下方式设置的部件:能够使织口移动,并通过马达等驱动装置对织口向使其移动的方向进行驱动的部件,例如送出与织口连接的经纱的经纱轴或卷挂与织口连接的织布的卷取辊相当于该部件。另外,作为织口位置变位部件,也可以包括在经纱轴与织口之间卷挂经纱的张力辊。但是,作为本实用新型对象的织口位置变位部件为上述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另外,“驱动控制装置”包括控制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的控制装置。

另外,关于“移动量相关信息”,包括在该移动量相关信息中的“边界值信息”是指将所述卷径的所述范围分割成两个以上的所述区间的一个以上的所述卷径被设定为边界值的信息。

另外,包括在移动量相关信息中的“区间移动量信息”是指在由边界值分割的每个所述区间设定(在每个所述区间按不同的内容设定)的信息,即用于决定在包括在各所述区间的所述卷径时刻的所述移动量的信息。而且,作为该区间移动量信息,例如,使所述卷径和与该所述卷径对应的所述移动量关联的数据库,或将所述卷径作为变量的运算式,即通过将所述卷径代入来求算与该所述卷径对应的所述移动量的运算式等相当于所述信息。但是,该区间移动量信息基于所述卷径不限于设定为能够求算所述移动量,也可以设定为能够求算如获取该所述移动量的织口位置变位部件的驱动量,或设定为能够求出驱动该织口位置变位部件的所述驱动装置(马达等)的驱动量。而且,该区间移动量信息设定为,所述卷径越小的所述区间所求出的所述移动量变得越大。

另外,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横档防止方法和横档防止装置中,包括在所述移动量相关信息中的区间移动量信息也可以设定为,在至少包括经纱用尽时的所述卷径的所述区间的所述移动量为恒定。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启动织机时所进行的反冲动作中,该反冲量(织口的移动量)以如下方式变更:根据移动量相关信息,在该启动时刻的所述卷径越小的所述区间该反冲量变得越大。由此,在织造期间中的织机的各停止时刻,当然所述卷径各不相同,伴随于此,即使停止时间相同,也会成为经纱伸长量不同(在停止期间中的织口的移动量不同)的状态,从而能够有效防止随着在该各状态下的织机停止而出现横档(停止段)。

详细而言,所述经纱路径长度(所述整体伸长量)如上所述呈随着所述卷径的变化依次变长(变大)的趋势。而且,该所述经纱路径长度并非相对于规定的所述卷径的变化而按恒定量发生变化,而是呈其变化量随着该所述卷径的变化沿一方向依次变化的趋势。即,所述经纱路径长度随着所述卷径的变化而呈二次曲线变化(变长)。因此,所述整体伸长量也与所述经纱路径长度同样随着所述卷径的变化而呈二次曲线变化(增加)。

与此相对,在本实用新型中,将所述卷径的所述设定范围分割成2个以上的区间,并且在每个该区间设定区间移动量信息,而且,将该区间移动量信息设定为所述卷径越小的所述区间所述移动量变得越大,因此,在各所述卷径时刻的所述移动量随着所述卷径的变化与如上变化的所述整体伸长量对应。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在整个织造期间,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更有效防止随着织机的停止而出现横档(停止段)。

此外,反冲动作在织机停止后的启动(织造运转开始)时刻(准确来说,马上就要进行启动之前)进行,在本实用新型中,基于在该启动时刻的所述卷径来控制织口位置变位部件的驱动。但是,所述卷径在从织机停止时刻开始至所述启动之间几乎没有变化。因此,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在启动时刻的所述卷径”不限于在所述启动时刻通过检测或运算来求出,也可以在所述启动前的停止中的任何时刻来求出。另外,根据不同的织机,可为了进行控制等而在织造运转中依次求出所述卷径,也可以将在所述停止前的织造运转中最后求出的所述卷径作为在启动时刻的所述卷径来利用。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移动量相关信息的区间移动量信息设定为在至少包括经纱用尽时的所述卷径的所述区间所述移动量为恒定,能够容易地进行区间移动量信息的设定操作。

详细而言,由于所述经纱路径长度(所述整体伸长量)在各所述区间内也发生变化,所以也在各所述区间内当在各所述卷径时刻根据对应于所述卷径的大小求算所述移动量时,在每个所述区间设定的区间移动量信息为基于在各所述区间的起点和终点的所述整体伸张量等求算的运算式,即成为以使所求算的所述移动量的在所述区间内的变化与在该所述区间内的所述经纱路径长度的变化近似(或一致)的方式,根据所述卷径求算所述移动量的运算式。即,在这种情况下,在设定移动量相关信息时,需要求出与各所述区间对应的多个运算式。而且,由于与所述经纱路径长度对应的所述整体伸长量根据经纱的种类或经纱的设定张力等设定条件不同,所以每当变更其织造条件时,需要求算用于如上所述的各所述区间的运算式。

但是,根据在何种程度的范围设定所述区间等,即使在所述区间内的所述整体伸长量的变化(在所述区间的起点的所述整体伸长量与在所述终点的所述整体伸长量的差)小,将在该所述区间的所述移动量设为恒定的大小,也存在对织物的品质的影响小(在品质方面可允许)的情况。特别是由于所述经纱路径长度(所述整体伸长量)如上所述相对于所述卷径的变化呈二次曲线变化(增加),所以在所述卷径越小的所述区间,在所述区间内的所述整体伸长量的变化变得越小,包括经纱用尽时的所述区间变得最小。

因此,只要在所织造的织物的品质方面可允许,可将在至少包括经纱用尽时的所述区间的区间移动量信息设定为使所述移动量恒定的信息。而且,通过将对所述范围的所有的所述区间中至少包括经纱用尽时的所述区间设定的区间移动量信息如上所述设定为所述移动量为恒定(设为特定值)的信息,与将对各所述区间设定的移动量相关信息设定为如上所述的运算式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区间移动量信息(最终是移动量相关信息)的设定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所应用的织机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横档防止装置的一例的框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输入设定移动量相关信息的输入画面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示例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示例的说明图。

图8(a)、图8(b)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示例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 织机

2 经纱轴

3 导纱辊

4 张力辊

5 导纱辊

6 服卷辊

7 夹辊

8 卷取辊

9 张力检测器

10 距离传感器

20 送出控制装置

21 卷取控制装置

22 开口驱动装置

23 筘驱动装置

24 主控制装置

25 输入设定装置

26 存储器

27 卷径检测器

28 控制器

30 织机控制装置

40 输入画面

41a,41b,41c,42a,42b,42c 输入栏

43 执行键

M1 主轴马达

M2 卷取马达

M3 送出马达

EN 编码器

MS 主轴

W 经纱

Y 纬纱

F 织布

CF 织口

R 筘

H 综片

S 旋转量信号

Sa 启动信号

Sb 停止信号

α,β,α1,β1,γ1,δ1,α2、β2、γ2、δ2、ε2 区间

P1 起点

P3 终点

P2,P2a,P2b,P2c,P2d 切换点

Px 中间点

DL,DL1,DL2,DL3 希望的反冲量

SL,SL1,SL2,SL3,SL4 实际的反冲量(折线,曲线)

t 停止时间

Dx 卷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织机的横档防止装置的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示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横档防止装置的织机(例如,空气喷射式织机)的一例。在织机1中,在将从经纱轴2片状送出的经纱W卷挂在导纱辊3和张力辊4上而进行引导后,经由综片H和筘R引导至织口CF。另外,经纱W通过对应的综片H的上下运动而被赋予开口运动,从而在一个织造周期内的规定的期间形成开口。然后,纬纱Y通过引纬装置(省略图示)插入经纱W形成的开口,通过筘R将该纬纱Y打入织口CF,由此织造织布F。另外,在将如此织造出的织布F从织口CF开始卷挂在导纱辊5上而进行引导后,经由服卷辊6和两个夹辊7,7卷取在卷取辊8上。

另外,所织造的织布F成为被服卷辊6和两个夹辊7,7夹持(nip)的状态,随着服卷辊6被旋转驱动并且相对于该服卷辊6的旋转而从动旋转的夹辊7的旋转而被移动。因此,在织造中,服卷辊6基于预先设定的纬纱密度和主轴MS的转速被旋转驱动,由此,将织布F向卷取辊8侧牵引。另外,在织造中,随着织布F如上所述被服卷辊6等牵引,在织口CF处与织布F连接的经纱W也被牵引。因此,通过控制送出经纱W的经纱轴2的旋转驱动,对经纱W的张力以保持在预先设定的目标张力的方式进行控制。这样,在织机1中,通过旋转驱动服卷辊6和经纱轴2并且对其驱动进行控制,一边依次移动织口CF一边进行织造。

另外,该经纱轴2由送出马达M3旋转驱动,服卷辊6由卷取马达M2旋转驱动。而且,各综片H由开口驱动装置22在上下方向上驱动,该开口驱动装置22以织机1的主轴MS(或专用的驱动马达)为驱动源,筘R由筘驱动装置23在前后方向上摆动(打筘)驱动,该筘驱动装置23以主轴MS为驱动源。但是,主轴MS由主轴马达M1旋转驱动。

图2示出织机1中的织机控制装置30,其控制上述各马达的驱动等。该织机控制装置30包括主控制装置24、控制送出马达M3的驱动的送出控制装置20、控制卷取马达M2的驱动的卷取控制装置21。另外,主控制装置24包括控制主轴马达M1的驱动的控制器28及与该控制器28连接的存储器26。而且,送出控制装置20和卷取控制装置21各自分别与包括在主控制装置24中的控制器28和存储器26连接。

另外,织机1具备用于检测卷取在经纱轴2上的经纱W的卷径的卷径检测装置。如图1所示,该卷径检测装置由距离传感器10和卷径检测器27构成,距离传感器10设置在经纱轴2附近,并与卷取在经纱轴2上的片状的经纱W的表面相对应,卷径检测器27基于来自该距离传感器10的信号求出所述卷径。但是,距离传感器10检测其到达经纱轴2上的经纱W的距离,并将根据所检测到的距离的距离信号输出至卷径检测器27。另外,卷径检测器27包括在所述织机控制装置30中,与送出控制装置20和主控制装置24的控制器28连接,并且将所求出的所述卷径输出至送出控制装置20和控制器28。

另外,织机1上的输入设定装置25与主控制装置24的存储器26连接。此外,该输入设定装置25例如具有触摸屏式的显示画面,可通过该显示画面上显示的设定画面等输入设定各种设定值或条件等织造条件。然后,将通过该输入设定装置25输入设定的所述织造条件送至主控制装置24的存储器26,并存储在该存储器26中。另外,通过输入设定装置25输入设定并存储在存储器26中的织造条件例如包括纬纱密度的设定值、或主轴MS的转速(旋转速度)的设定值、经纱W的张力的目标设定值。

而且,在织造中,主控制装置24的控制器28如上所述根据由输入设定装置25输入设定并存储在主控制装置24的存储器26中的主轴MS的转速的设定值来驱动主轴马达M1。另外,主轴马达M1上连接有用于检测主轴马达M1的旋转量的编码器EN,对应于主轴马达M1的旋转量的旋转量信号S从该编码器EN输出(反馈)至控制器28。而且,基于所述转速的设定值和来自编码器EN的旋转量信号S控制主轴马达M1的驱动。由此,主轴MS以与主轴马达M1的转速对应的转速被旋转驱动。

此外,由于主轴马达M1的转速与主轴MS的转速以规定的比率对应,所以控制器28基于来自编码器EN的旋转量信号S,能够识别主轴MS的转速。因此,控制器28基于所述旋转量信号S求出主轴MS的转速(旋转速度),并且将所求出的主轴MS的转速送至卷取控制装置21和送出控制装置20。

卷取控制装置21基于存储在主控制装置24的存储器26中的纬纱密度的设定值和控制器28所求出的主轴MS的转速,求出与织布F的卷取相关的基本速度,并且根据该基本速度控制卷取马达M2的驱动以驱动卷取马达M2。由此,在织造中,服卷辊6以对应于所设定的纬纱密度的速度牵引织布F的方式由卷取马达M2旋转驱动。

送出控制装置20基于存储在主控制装置24的存储器26中的纬纱密度的设定值和主轴MS的转速(旋转速度),求出与经纱W的送出相关的基本速度,并且基于由卷径检测器27求出的经纱轴2的所述卷径对该基本速度进行修正,并根据所修正的基本速度控制送出马达M3的驱动以驱动送出马达M3。

但是,如上所述,送出控制装置20以将经纱W的张力保持为预先设定的目标张力的方式控制送出马达M3的驱动。因此,织机1构成为具备张力检测器9,该张力检测器9与卷挂经纱W的张力辊4连接,用于检测经纱W的张力。另外,在主控制装置24的存储器26中,存储有经纱W的张力的目标值(目标张力值)。而且,送出控制装置20对存储在存储器26中的经纱W的目标张力值与由张力检测器9检测出的经纱W的检测张力值进行比较,并根据需要对与所述送出相关的基本速度进一步修正。由此,在织造运转中,以在将经纱W的张力保持为所述目标张力值的状态下送出经纱W的方式,由送出马达M3旋转驱动经纱轴2。

在如上所述的织机1中,在出现某种停止原因时或当操作者操作运转停止按键(省略图示)时,停止信号Sb被输入控制器28,从而织机1被停止。而且,随着该停止原因被消除,或随着操作运转按键(省略图示),并随着将启动信号Sa输入控制器28而向该输入控制器28输入启动信号Sa,为了防止如上所述的由于在停止期间中的经纱W的伸长而导致出现横档(所谓的停止段),在对该停止后的织机1进行启动时(正要启动之前),以在保持主轴MS停止的状态下使织口CF的位置向经纱送出侧移动的方式执行使织机1动作的所谓反冲动作。另外,关于该反冲动作中的织口CF的移动量(反冲量),除了如上所述的经纱W的伸长以外,还考虑到刚刚启动之后打筘力不足的情况。

在此之上,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在应执行该反冲动作的织机1中进行反冲控制,在织机中预先存储有关所述反冲量(织口CF的移动量)的移动量相关信息,所述卷径作为变量包括在所述反冲量中,且在进行反冲控制时,基于在启动时刻的所述卷径和该移动量相关信息,对有助于织口CF的移动的织口位置变位部件进行驱动。但是,该移动量相关信息包括边界值信息和区间移动量信息,所述边界值信息与将所述卷径的范围分割成两个以上的区间的一个以上的边界值相关,所述区间是关于所述卷径从经纱W满卷时至经纱W用尽时的范围,所述区间移动量信息为在所分割的每个所述区间设定的与反冲量(织口CF的移动量)相关的信息,且所述区间移动量信息设定为,所述卷径越小的所述区间反冲量(织口CF的移动量)越大。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反冲动作通过旋转驱动经纱轴2和服卷辊6来进行。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进行反冲动作时,经纱轴2和服卷辊6充当本实用新型的横档防止装置的织口位置变位部件。

但是,关于在进行所述反冲动作时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旋转驱动,在本实施例中以如下方式旋转驱动经纱轴2和服卷辊6:使织口CF向比对应于在该时刻的所述卷径的目标的位置(以下简称为“目标位置”)更靠经纱送出侧暂时移动后,再向织布卷取侧移动而成为所述目标位置。因此,在进行反冲动作时,以使经纱轴2向卷取经纱W的方向反转驱动后再向送出经纱W的方向正转驱动、服卷辊6与该经纱轴2的旋转联动的方式,使织布F向织口CF侧沿返回方向反转驱动后再向牵引织布F的方向正转驱动。这样,作为对该经纱轴2和服卷辊6进行反转及正转驱动的结果,形成织口CF移动了相当于移动至所述目标位置的移动量(反冲量)的状态。

另外,如上所述,使织口CF向比所述目标位置更靠经纱送出侧进行大幅度移动后再向所述目标位置(织布卷取侧)返回织口CF的反冲动作的目的是,使织口CF更可靠地移动至所述目标位置。

更详细而言,如果只以反转动作将织口CF向所述目标位置移动,由于织布F与导纱辊5等之间的摩擦阻力或经纱W与张力辊4、导纱辊3、以及经纱W所插通的部件(筘R、综片H等)之间的摩擦阻力,会导致伴随该反转的经纱W和织布F的变位量被经纱W和织布F的张力变化吸收,从而出现织口CF只移动了相当于该反转量的量的情况。因此,以克服所述摩擦阻力而进行移动的方式使经纱W和织布F向经纱送出侧暂时大幅度移动,在此之上,以使织口CF成为所述目标位置的方式,使经纱W和织布F向其返回方向(织布卷取侧)移动,由此形成织口CF移动至所述目标位置的状态。

而且,关于如上所述的在反冲动作时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反转量和正转量,当然将反转量设定为较大的值,另外,从该反转量减去正转量得出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最终的反转量(最终反转量)相当于假定所述摩擦阻力不存在时的、使织口CF只进行反转而移动至所述目标位置时的反转量。而且,反冲量与该最终反转量对应。

另外,关于该反转量(如上所述,使经纱W和织布F向经纱送出侧大幅度移动的反转量),将所述摩擦阻力视为与所述卷径无关大致恒定。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对应于所述卷径的所述最终反转量,将该反转量设为加上了规定的反转量的旋转量。因此,正转量成为与该规定的反转量对应的正转量(与规定的反转量相同的旋转量的向正转方向的旋转量)。即,在本实施例中,将正转量设定为固定值。

此外,关于所述摩擦阻力,由于所述卷径的变化导致经纱W相对于导纱辊3的卷挂角度发生变化,所以确切地说,所述摩擦阻力发生变化。但是,该摩擦阻力的变化非常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忽略了所述卷径的变化导致的所述摩擦阻力的变化,将所述摩擦阻力视为与所述卷径无关为恒定。另外,经纱W的相对于导纱辊3的卷挂角度与所述卷径的关系根据织机1的导纱辊3与经纱轴2的配置关系等不同。

另外,如上所述,关于反转,提到考虑使织口CF仅移动相当于反转量的量而大幅度反转,但关于正转,由于在伴随该大幅度反转在增加了经纱W和织布F的张力的状态下进行,所以难以受到所述摩擦阻力的影响。因此,关于正转量,即使是与使移动了相当于反转量的量的织口CF返回至所述目标位置的移动量相当的旋转也没有问题。

在此之上,移动量相关信息包括如上所述与将所述卷径的所述范围分割成两个以上的区间的边界值有关的边界值信息,在本实施例中,设定为作为边界值信息包含将所述范围分割成两个区间的一个边界值。但是,该一个边界值作为切换点P2设定为与所述卷径相关的设定值。另外,移动量相关信息作为与所述卷径的所述范围相关的信息包括:在作为所述范围的起点的经纱W满卷时的所述卷径的设定值;以及在作为所述范围的终点的经纱W用尽时的所述卷径的设定值。另外,以下将所述范围的起点和终点设为起点P1和终点P3,在此之上,将所述两个区间设为从起点P1至切换点P2的区间α、及从切换点P2至终点P3的区间β。

另外,对如上分割的区间α、β分别设定包括在移动量相关信息中的上述区间移动量信息。而且,该各区间移动量信息如上所述为与反冲量(织口CF的移动量)相关的信息,且设定为基于该区间移动量信息求算的反冲量在所述卷径小的区间变得更大,即,与区间α相比,在区间β该反冲量变得更大,但在本实施例中,该区间移动量信息设定为包括用于求算上述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反转量的运算式及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正转量。

更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反冲动作如上所述伴随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反转驱动及正转驱动,并且将伴随该正转驱动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正转量作为固定值来进行。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各区间移动量信息为包括运算式及作为固定值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正转量的信息,所述运算式用于在上述反冲动作时基于所述卷径求算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反转量,且作为变量包括所述卷径。

另外,关于区间移动量信息,包括在该区间移动量信息中的运算式基于在所述起点P1、切换点P2和终点P3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反转量的设定值来求出。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各所述点P1、P2、P3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反转量的设定值也包括在区间移动量信息中。在此之上,在本实施例中,该运算式为直线插补各区间的起点与终点之间(P1-P2,P2-P3)的式子(直线插补式),且为求算所述最终反转量的式子。关于该运算式,更详细而言如下所述。

与区间α对应的所述直线插补式为“a×ΔD1+K1”,即,根据作为起点P1和切换点P2而设定的所述卷径及根据对该各点P1、P2设定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反转量的设定值求出的在各点P1、P2的所述最终反转量求出的系数“a”乘以来自该区间的起点P1的所述卷径的减少量“ΔD1”作为变量,然后加上在起点P1的所述最终反转量“K1”。同样,与区间β对应的所述直线插补式为“b×ΔD2+K2”,即,根据作为切换点P2和终点P3而设定的所述卷径及根据对各点P2、P3设定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反转量的设定值求出的在各点P2、P3的所述最终反转量求出的系数“b”乘以来自该区间的起点P2的所述卷径的减少量“ΔD2”作为变量,然后加上在起点P2的所述最终反转量“K2”。

在此之上,如上所述,由于正转量为固定值,所以通过用所述直线插补式求出的所述最终反转量加上固定值即正转量可求出反转量。因此,包括在区间移动量信息中的运算式也包括用于该加法的式子(加法公式)。

此外,如上所述,由于在除所设定的各点P1、P2、P3以外的时刻的所述卷径“Dx”的所述最终反转量“Kx”通过如上所述的直线插补求出,所以来自在包括该所述卷径Dx的区间的起点(P1或P2)的所述最终反转量(K1或K2)的反转量的增加量ΔK(=Kx-K1或Kx-K2)与来自该所述卷径“Dx”的所述起点(P1或P2)的所述卷径的减少量ΔD(=D1-Dx或D2-Dx)成比例。换言之,所述最终反转量的增加量ΔK与所述卷径的减少量ΔD的比(ΔK/ΔD)为恒定。

另外,若将横轴作为所述卷径,并且将纵轴作为所述最终反转量,用曲线图来描绘所述卷径与所述最终反转量的关系,则形成为如图4所示的曲线图:用直线连接在各区间α、β的起点(P1、P2)的所述最终反转量和在终点(P2、P3)的所述最终反转量。即,曲线图形成为:在各区间α、β中,相对于所述卷径的变化(减少),所述最终反转量以恒定的比例呈直线变化(增加)。而且,如上所述,由于反冲量(织口CF的移动量)与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所述最终反转量对应,所以所述卷径与反冲量的关系也呈与上述曲线图同样的趋势。即,在各区间α、β中,反冲量随着所述卷径的变化以恒定的比例呈直线变化。

如以上所说明的包括在区间移动量信息中的运算式预先(织造开始前)存储在织机控制装置30的主控制装置24的存储器26中。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存储有为进行织造而设定的织造条件等的存储器26也兼用作横档防止装置的存储器。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包括在如上所述的移动量相关信息(所述设定范围信息和所述反转量信息)中的各设定值的输入设定使用织机1中的输入设定装置25来进行,该输入设定通过图3所示的输入设定装置25的输入画面40来进行。

关于该输入画面40,更详细而言,在输入画面40中,横向并排设置(显示)有:输入栏41a,输入设定作为起点P1而设定的所述卷径的设定值;输入栏41b,输入设定作为切换点P2而设定的所述卷径的设定值;以及输入栏41c,输入设定作为终点P3而设定的所述卷径的设定值。此外,各自所述卷径的设定值如图所示以“cm”为单位设定。

另外,在输入画面40上,在与各所述点P1、P2、P3相关的各输入栏41a、41b、41c的下侧,纵向排列设置(显示)有用于输入设定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正转量及反转量的设定值的输入栏,以便能够容易看出起点P1、切换点P2和终点P3的各点与相对于该各点P1、P2、P3设定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正转量及反转量的对应关系。但是,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正转量为固定值,所以在图示例中,将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正转量的输入栏仅设置在起点P1的下侧,在切换点P2和终点P3,示出在该起点P1的输入栏中输入设定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正转量的设定值。

关于该正转量和反转量的输入栏,具体而言,在起点P1的输入栏41a的下侧,纵向排列设置(显示)有输入栏42a,该输入栏42a用于输入设定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正转量的设定值,以及所述卷径在起点P1时刻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反转量的设定值。另外,在切换点P2的输入栏41b的下侧,纵向排列设置(显示)有输入栏42b,该输入栏42b用于输入设定所述卷径在起点P2时刻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反转量的设定值,并且示出在输入栏42a输入设定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正转量的设定值。另外,在终点P3的输入栏41c的下侧,纵向排列设置(显示)有输入栏42c,该输入栏42c用于输入设定所述卷径在起点P3时刻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反转量的设定值,并且示出在输入栏42a输入设定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正转量的设定值。

此外,该正转量和反转量的设定值如图所示以“mm”为单位设定。即,在本实施例中,在该正转量和反转量的设定值中设定有相当于该旋转量的经纱W和织布F的移动量。更详细而言,伴随经纱轴2(服卷辊6)的正转及反转,在该经纱轴2(服卷辊6)上,视为经纱W(织布F)移动相当于该旋转量的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该移动量(旋转量相当值)作为正转量及反转量的替代值来设定。另外,该移动量(旋转量相当值)与通过该旋转量和经纱轴2的所述卷径(服卷辊6的直径)求出的圆弧长度一致。

而且,对于该各输入栏41a至41c、42a至42c,例如通过操作者操作在显示画面40上显示的数字键(省略图示)来输入设定各自的各所述设定值。另外,在输入画面40中设置有执行键43。而且,如上所述,对于各输入栏41a至41c、42a至42c,在输入设定各所述设定值后,通过操作(触摸)执行键43,成为所输入设定的各设定值被确定的状态,并将该各设定值送往存储器26而存储在存储器26中。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将经纱W满卷时的所述卷径(在图示例中为90cm)作为起点P1设定,将经纱轴2上的经纱W全部消耗用尽时作为终点P3来设定。即,在本实施例中,在从经纱轴2上的经纱W满卷时至经纱W用尽时的所述设定范围内,进行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反转控制。但是,关于所述用尽时,在经纱轴2的经纱轴筒(省略图示)上卷取有经纱W,另外,卷径检测装置对所述卷径的检测包括检测该经纱轴筒的直径。因此,即使在经纱W用尽时,卷径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并非为0,而是相当于经纱轴筒的直径,所以在将用尽时作为终点的情况下,在输入栏41c中,设定有经纱轴筒的直径(在图示例中为20cm)。

另外,在切换点P2,在按该切换点P2划定的各所述区间内的所述卷径的织机1的停止时刻,将根据所述运算式求出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正转量及反转量的反冲量(织口CF的移动量)设定为接近与实际的经纱W的所述整体的伸长量对应的所希望的反冲量。更详细而言如下。

首先作为前提,在织机1中,经纱W的经纱路径长度(更详细而言,从经纱轴2上的经纱W的引出点至织口CF的经纱路径长度)相对于织造的进行所引起的所述卷径的变化而呈二次曲线变化。另外,在织机1的停止期间中的经纱W的所述整体伸长量在经纱W的每单位长度的伸长量为恒定时,与在该时刻的经纱W的所述经纱路径长度对应。因此,在设想停止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的经纱W的所述整体的伸长量相对于所述卷径的变化而呈二次曲线变化。

此外,由于在织机的停止期间,织口CF变位相当于该所述整体伸长量的量,且为了修正该织口CF的变位而进行反冲动作,所以所述希望的反冲量与该织机停止期间中的织口CF的变位量(所述整体伸长量)对应。但是,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反冲动作以补偿织机1刚刚启动后的打筘力不足的方式来进行,所以所述希望的反冲量成为:与所述整体伸长量对应的向经纱送出侧的织口CF的移动量加上用于补偿该打筘力不足的向经纱送出侧的织口CF的移动量(以下也称为“补偿移动量”)。另外,导致所述打筘力不足的原因是,在启动织机1时主轴MS的转速上升时,该转速比正常运转时的转速低。因此,所述补偿移动量与所述卷径或停止时间无关而为恒定值。

这样,在各所述卷径时刻的所述希望的反冲量为,与所述整体伸长量对应的织口CF的移动量加上恒定的所述补偿移动量,另外,如上所述,所述整体伸长量相对于所述卷径的变化而呈二次曲线变化,所以所述希望的反冲量与所述整体伸长量同样,相对于所述卷径的变化呈二次曲线变化。因此,若在将横轴作为所述卷径,将纵轴作为反冲量的曲线图上描绘所述卷径与所述希望的反冲量的关系,则为图5中虚线所示。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作为移动量相关信息设定了在各所述点P1、P2、P3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正转量及反转量的设定值,但是,如后所述,关于在该各所述点P1、P2、P3的各设定值,在该时刻预先求出所希望的所述最终反转量,以便以所述希望的反冲量进行反冲动作,然后基于此进行设定。因此,若将在各所述点P1、P2、P3的反冲量在图5的曲线图上用点(黑圆点)示出,则各点位于上述的虚线上。

此外,在各所述区间的所述希望的反冲量与实际上执行的反冲动作时的反冲量(实际的反冲量)的差根据作为切换点P2设定的所述卷径来决定。因此,关于切换点P2,以使该两个反冲量的差在各所述区间变得更小的方式来设定所述卷径。而且,关于成为该切换点P2的所述卷径,例如通过描绘示出如图5所示的所述卷径与反冲量的关系的曲线图,可求出更为优选的值。关于该切换点P2的求法,更详细而言如下。

首先,描绘示出执行织造的织机1中的所述卷径与所述希望的反冲量的关系的曲线图。为此,求出在该织机1中规定的每个间隔的所述卷径(包括作为起点P1和终点P3设定的所述卷径)时刻的所述经纱路径长度。另外,关于该所述经纱路径长度,能够根据该织机1中的经纱轴2与张力辊4(导纱辊3)的位置关系等求出。

接着,根据在该各所述卷径时刻的所述经纱路径长度,求出与在各所述卷径时刻的所述经纱路径长度对应的所述整体伸长量。但是,伴随织机1的停止的所述整体伸长量随着停止时间的经过发生变化(变大)。因此,在求算所述整体伸长量时,在假定在该各所述卷径时刻织机1已停止之上,假定该停止时间为预先设定的规定的停止时间(基准的停止时间)来进行求算。即,求出在各所述卷径时刻在织机1停止了相当于所述基准的停止时间的情况下的所述整体伸长量。

但是,在各所述卷径时刻的所述整体伸长量并非只根据在该时刻的所述经纱路径长度来决定,而是根据在该织造中所使用的经纱W的种类或织造条件(经纱W的设定张力等)而不同。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若经纱W的种类不同,即使经纱W的设定张力相同时,随着经纱W的每单位长度的伸长量的不同,所述整体伸长量不同,另外,若织造条件(尤其是经纱W的设定张力)不同,即使经纱W的种类相同,所述整体伸长量也不同。

因此,与在各所述卷径时刻的所述经纱路径长度对应的所述整体伸长量除了该所述经纱路径长度之外,还根据经纱W的种类和经纱W的设定张力来求出。具体而言,例如,对在此时在织造中所使用的种类的经纱W预先进行试验等,对与在织造时的设定张力相同的张力仅在与所述基准的停止时间相同的时间设定时的经纱W的伸长量进行实测,然后再求出在所述基准的停止时间的该经纱W的每单位长度的伸长量。在此之上,通过将该每单位长度的伸长量乘以在每个各所述卷径时刻的所述经纱路径长度,能够求出在各所述卷径时刻的所述整体的伸长量。另外,在根据该经纱W的物性或过去的数据等,求出与张力和时间的关系上的该经纱W的伸长率的情况下,可根据在各所述卷径时刻的所述经纱路径长度,通过运算求出在各所述卷径时刻的所述整体伸长量。

然后,通过如上求出的在各所述卷径时刻的所述整体伸长量加上所述补偿移动量,求出在各所述卷径时刻的所述希望的反冲量。在此之上,在将所述横轴作为所述卷径,将纵轴作为反冲量的曲线图上,通过对各所述卷径标绘如上求出的所述希望的反冲量,并用线(流畅地)连接所标绘的点,在图5中在曲线图上描绘示出如虚线所示的二次曲线变化的趋势。由此,该曲线DL(图5中的虚线)示出从起点P1至终点P3的在所述卷径的所述范围的所述卷径与所述希望的反冲量的关系。

另外,如此描绘的示出所述卷径与所述希望的反冲量的关系的曲线DL根据在各所述卷径时刻的所述经纱路径长度(织机1的结构)、该织造所使用的经纱W的种类、织造时的经纱W的设定张力等不同。另外,如上所述,该曲线DL示出从起点P1至终点P3的在所述卷径的所述设定范围的所述卷径与所述希望的反冲量的关系,所以该起点(图5中所示虚线的左端)示出作为所述卷径的所述范围的起点P1而设定的在所述卷径时刻的所述希望的反冲量,终点(图5中所示虚线的右端)示出作为所述卷径的所述范围的终点P3而设定的在所述卷径时刻的所述希望的反冲量。

在此之上,在该曲线图中,将在所述卷径的所述范围的起点P1与终点P3之间的任意的所述卷径设定为切换点P2。而且,如图5所示,在该所述卷径的位置划出与纵轴平行的直线,在该直线与所述曲线DL交叉的位置标绘点(黑圆点)。此外,在假设保持所述卷径不变而设定为切换点P2的情况下,该交叉的位置(所标绘的点)示出在切换点P2的所述希望的反冲量。接着,用直线连接所述曲线DL的起点与所标绘的点,并且用直线连接所标绘的点与所述曲线DL的终点,由此对所描绘的折线SL(图5中以实线示出的折线)与所述曲线DL进行比较,并确认该折线SL与所述曲线DL的差。

另外,变更设定为切换点P2的所述卷径,与上述同样描绘折线SL。而且,对所变更后的折线SL与所述曲线DL的差进行确认,并与变更前的差进行比较,判断哪一个与所述曲线DL的形近似。然后,反复进行作为如此的切换点P2的所述卷径的变更,以及基于所变更的所述卷径描绘的折线SL与所述曲线DL的差异的确认,由此将认为最适当的所述卷径设定为切换点P2。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切换点P2的所述卷径设定为40cm。

如上所述求出设定为切换点P2的所述卷径,并且根据该所述卷径(切换点P2)与图5中所示的曲线图的所述曲线DL,求出在切换点P2的所述希望的反冲量。另外,关于在起点P1和终点P3的所述希望的反冲量,如上所述,在描绘所述曲线DL的阶段求出。然后,基于如此求出的在所述卷径的所述范围的起点P1、切换点P2和终点P3的各时刻的所述希望的反冲量,对在该各时刻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所述最终反转量的进行求算。

此外,关于该织机1中的反冲量(织口CF的移动量)与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所述最终反转量的关系,根据预先进行的试验、或过去的织造数据等进行求算。然后,根据该预先求出的关系与如上求出的在各所述时刻的所述希望的反冲量,求出与在各所述时刻的所述希望的反冲量对应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所述最终反转量。

另外,该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所述最终反转量一般来说不设为同值,而是设为不同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就经纱W和织布F而言,经纱W和织布F相对相同的张力(经纱W的张力和织布F的张力)的伸长量各不相同(经纱W的伸长量更大),并且就在经纱轴2和服卷辊6反转时(经纱W和织布F移动时)作用于经纱W的所述摩擦阻力与作用于织布F的所述摩擦阻力而言,作用于所述经纱W的所述摩擦阻力更大,所以为了不降低经纱W和织布F的张力而是使织口CF的位置移动相当于所述希望的反冲量的量,需要使经纱轴2的所述最终反转量与服卷辊6的所述最终反转量为不同值(具体而言,经纱轴2的所述最终反转量为更大的值)。因此,如上所述,作为如上所求出的结果,在本实施例中,将在起点P1、切换点P2和终点P3的各所述时刻的经纱轴2的最终反转量依次设为0.2mm、0.4mm、0.5mm,将服卷辊6的最终反转量依次设为0.1mm、0.3mm、0.4mm。

接着,决定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正转量。如上所述,将该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正转量设定为成为如下状态的程度的正转量(移动量):克服经纱轴2和服卷辊6反转时作用于经纱W和织布F的所述摩擦阻力,经纱W和织布F移动相当于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反转量的移动量。另外,如上所述,关于所设定的正转量,设定为相对于经纱轴2和服卷辊6分别为固定值,相对于起点P1、切换点P2和终点P3分别为相同值。

此外,所述摩擦阻力根据织造所使用的纱线(纬纱Y、经纱W)的种类或织造条件(编织组织、纬纱密度、经纱W的设定张力)等不同。因此,关于所设定的正转量,在考虑到所述纱线的种类或织造条件等之上,基于预先进行的试验或过去的数据等来决定。但是,如上所述,由于在经纱轴2和服卷辊6反转时作用于经纱W和织布F的所述摩擦阻力不同(作用于经纱W的所述摩擦阻力更大),所以对经纱轴2和服卷辊6设定不同的正转量。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基于如上所述,将经纱轴2的正转量设定为1.2mm,将服卷辊6的正转量设定为1.0mm。

在此之上,如上所述,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反转量为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各自的所述最终反转量加上正转量而得的值,因此,在起点P1、切换点P2和终点P3的各时刻的经纱轴2的反转量分别成为1.4mm、1.6mm、1.7mm。另外,服卷辊6的反转量分别成为1.1mm、1.3mm、1.4mm。然后,将包括在如上求出的移动量相关信息的所述设定范围信息中的在起点P1、切换点P2和终点P3的各所述时刻的所述卷径的设定值,以及包括在移动量相关信息的所述反转量信息中的经纱轴2、服卷辊6的正转量及反转量的设定值在输入设定装置25的输入画面40中输入设定,并存储在主控制装置24的存储器26中。

另外,当如上所述将在起点P1、切换点P2和终点P3的各时刻的各设定值在输入设定装置25的输入画面40输入设定时,基于所输入设定的各设定值,控制器28创建关于各区间α、β的上述运算式中的所述直线插补式和所述加算式,并将所创建的运算式存储在存储器26中。

此外,所述直线插补式基于存储在存储器26中的对应于各区间α、β的基础式(上述a×ΔD1+K1及b×ΔD2+K2)以及输入设定的各所述设定值来创建,控制器28从存储器26读出对应于各区间α、β的所述基础式,根据各所述设定值求出系数a或系数b,并且代入所需要的设定值来创建所述直线插补式。具体而言,关于本实施例的情况,用于求算区间α中的经纱轴2的所述最终反转量RL1x的所述直线插补式如下:由于在起点P1、切换点P2的所述卷径分别为90cm、40cm,经纱轴2的所述最终反转量分别为0.2mm(=1.4-1.2)、0.4mm(=1.6-1.2),所以系数a成为a=(0.4-0.2)/(90-40)=0.004,该所述直线插补式成为RL1x=0.004×(90-Dx)+0.2。

另外,用于求算经纱轴2的反转量的所述加算式如下创建:在所述最终反转量加上正转量的式中,代入所设定的固定值即正转量的设定值。但是,用于此的基础式也与所述直线插补式同样存储在存储器26中,控制器28读出该基础式而创建所述加算式。因此,由于经纱轴2的正转量为1.2mm,所以用于求算区间α中的经纱轴2的反转量(RL1)的所述加算式成为RL1=RL1x+1.2。通过同样的求算方法,用于求算区间α中的服卷辊6的所述最终反转量RT1x的所述直线插补式成为RT1x=0.004×(90-Dx)+0.1,用于求算区间α中的服卷辊6的反转量RT1的所述加算式成为RT1=RT1x+1.0。

另外,关于区间β,由于系数b为0.005,所以用于求算经纱轴2的所述最终反转量RL2x的所述直线插补式成为RL2x=0.005×(40-Dx)+0.4,用于求算区间β中的经纱轴2的反转量RL2的所述加算式成为RL2=RL2x+1.2。另外,用于求算服卷辊6的所述最终反转量RT2x的所述直线插补式成为RT2x=0.005×(40-Dx)+0.3,用于求算区间β的服卷辊6的反转量RT2的所述加算式成为RT2=RT2x+1.0。然后,将通过这种方式在控制器28中创建的运算式从控制器28送往存储器26,并存储在存储器26中。

关于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的横档防止装置,其作用如下。

在织造运转中的织机1停止后的再启动时刻,当向主控制装置24的控制器28输入织机1的启动信号(省略图示)时,首先,控制器28对由卷径检测装置中的卷径检测器27检测出的经纱轴2的所述卷径的检测值Dx(在该再启动时刻的所述卷径)与设定为切换点P2的所述卷径的设定值D2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该检测值Dx根据包括在所述卷径的所述设定范围的区间α(起点P1与切换点P2之间)或区间β(切换点P2与终点P3之间)的哪个区间内而定。即,在检测值Dx包括在区间α内的情况下,检测值Dx>设定值D2,在检测值Dx包括在区间β内的情况下,检测值Dx<设定值D2,所以,判断是在哪个区间内。此外,关于检测值Dx等于设定值D2的情况(再启动时刻的所述卷径等于设定为切换点P2的所述卷径的情况)如后所述。

接着,在判断为检测值Dx>设定值D2的情况下,控制器28从存储器26读出用于求算关于区间α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所述最终反转量的所述直线插补式及用于求算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反转量的所述加算式,并根据所读出的所述直线插补式及所述加算式和所述卷径的检测值Dx,求出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反转量。同样,在判断为检测值Dx<设定值D2的情况下,控制器28从存储器26读出用于求算关于区间β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所述最终反转量的所述直线插补式及用于求算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反转量的所述加算式,并根据所读出的所述直线插补式及所述加算式和所述卷径的检测值Dx,求出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反转量。

此外,如上所述,相对于经纱W的所述整体伸长量根据织机1的停止时间而变化,用所述直线插补式求出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所述最终反转量与所述基准的停止时间有关。因此,在实际的停止时间与所述基准的时间相差很大的情况下,需要对所求出的所述最终反转量基于停止时间进行修正。因此,在存储器26中,存储有与用于该修正的停止时间对应的修正系数。在此之上,在求算所述最终反转量时,可通过控制器28从存储器26读出与所测出的停止时间对应的所述修正系数,并用所读出的所述修正系数乘以如上所述根据所述直线插补式求出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所述最终反转量,求出与实际的停止时间(t)对应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所述最终反转量。因此,包括在移动量相关信息的所述反转量信息中的运算式也包括用于乘以该所述修正系数的运算式(修正式)。

另外,关于所述修正系数,基于停止时间与经纱W的所述整体伸长量的关系,将在所述基准的停止时间的所述整体伸长量作为基准来求算。具体而言,将在各卷径时刻的停止时间与所述整体伸长量的关系视为相同,对在某个任意的所述卷径的织机1的停止状态的所述整体伸长量每隔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实测,或在知道了时间与每单位长度的伸长量的关系的情况下,基于在任意的所述卷径的初期的经纱路径长度(在停止状态下的时间经过为0时刻的经纱路径长度)通过计算求出等,由此求出在各停止时间(包括所述基准的停止时间)的所述整体伸长量。在此之上,将在所述基准的停止时间的所述整体伸长量视为1时的在各停止时间的所述整体伸长量的换算值成为所述修正系数。

但是,由于所述格体伸长量的变化相对停止时间的经过的程度并不太大,所以在虽然停止时间不同但其时间差小的情况下,所述整体伸长量的差小。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以相同的反冲量进行反冲动作,出现横档的可能性也很低。因此,所述修正系数也可以按预先设定的每个时间范围设定其值(将与包括在同一时间范围的停止时间对应的值设为相同),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基准的停止时间与作为基准的时间范围对应来设定。在此之上,在本实施例中,将该时间范围分成包括所述基准的停止时间的时间范围(中期的时间范围)、比该中期的时间范围短的停止时间的范围(初期的时间范围)、以及所述中期的时间范围以上的停止时间的范围(末期的时间范围),并对所划分的各范围分别设定所述修正系数。

此外,在实际的停止时间与所述基准的停止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用上述的关于所述基准的停止时间设定的所述直线插补式求出的所述最终反转量直接成为相对于实际的停止时间的所述最终反转量。即,在该情况下,由于未进行对所求出的所述最终反转量的修正,所以与所述基准的停止时间对应的所述修正系数为1.0。因此,上述的相对于所述中期的时间范围设定的所述修正系数为1.0。而且,相对于所述初期的时间范围,设定比1.0小的所述修正系数,相对于所述末期的时间范围,设定比1.0大的所述修正系数。

具体而言,例如,当将所述基准的停止时间设为10分,将其前后5分的范围即5分≤停止时间<15分设定在所述中期的时间范围(以与所述基准的停止时间相同的所述最终反转量进行反冲动作的范围)时,在存储器26中,以与停止时间:5≤t<15(分)对应的形式将所述修正系数设定为1.0并存储。另外,当基于如上所求出的各停止时间与所述整体伸长量的关系,在停止时间为不到5分的情况下将适当的所述修正系数设定为0.98时,关于停止时间为不到5分的所述初期的时间范围,在存储器26中,以与停止时间:t<5(分)对应的形式将所述修正系数设定为0.98并存储。同样,关于所述末期的时间范围,将适当的所述修正系数设定为1.02时,关于停止时间为15分以上的所述末期的时间范围,在存储器26中,以与t≥15(分)对应的形式将所述修正系数设定为1.02并存储。

另外,关于织机1的实际的停止时间t,如上所述,可通过对控制器28用内藏在控制器28中的计时器(省略图示)计数从输入停止信号Sb时刻开始到输入启动信号Sa为止的经过时间来求算。而且,控制器28对所求出的实际的停止时间t包括在所述初期的时间范围、所述中期的时间范围、及所述末期的时间范围的哪个时间范围内进行判别并决定所述修正系数。

在此之上,控制器28通过对根据所述卷径的检测值Dx和所述直线插补式求出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所述最终反转量及所决定的所述修正系数用所述修正式相乘,求出与实际的停止时间t对应的所述最终反转量,另外,根据所求出的所述最终反转量和所述加算式求出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反转量。

此外,关于将所述卷径的检测值Dx与设定为切换点P2的所述卷径的设定值D2相等(检测值Dx=设定值D2)的情况,由于此时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所述最终反转量也可使用关于区间α和区间β的任意一个所述直线插补式来求出,所以在对上述的检测值Dx与设定值D2的比较中判断为检测值Dx=设定值D2的情况下,也可以设定为控制器28从存储器26读出该任意一个所述直线插补式。即,对所述检测值Dx与设定值D2的比较也可进行是Dx>D2还是Dx≤D2的判断,或是Dx≥D2还是Dx<D2的判断。而且,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与上述同样使用所述运算式求出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所述最终反转量和反转量。

但是,在所述卷径为设定值D2时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反转量已经设定为移动量相关信息。因此,在统一求算方法的情况下,虽然如上所述使用运算式进行求算,但取而代之,在判断为检测值Dx=设定值D2的情况下,也可以从存储器26读出并使用存储在存储器26中的移动量相关信息所包括的反转量。

同样,在经纱轴2满卷状态下的织造刚刚开始之后织机停止的情况下,即,在再启动时刻的所述卷径的检测值Dx与设定为起点P1的所述卷径的设定值D1相等的情况下,若基于如上所述,由于检测值Dx>设定值D2,所以成为使用关于区间α的所述直线插补式求出所述最终反转量,在此之后求出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反转量。另外,关于在经纱轴2上的经纱W马上就要用尽之前织机停止的情况,即,关于再启动时刻的所述卷径的检测值Dx与设定为终点P3的所述卷径的设定值D3相等的情况也相同。但是,关于判断为该所述卷径的检测值Dx=设定值D1,及检测值Dx=设定值D3的情况,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反转量也已经设定为移动量相关信息,因此,取代如上所述使用运算式来求算,也可以从存储器26读出来使用。

接着,控制器28将如上求出的经纱轴2的反转量和从存储器26读出的设定为固定值的经纱轴2的正转量送往送出控制装置20,并且将所求出的服卷辊6的反转量和从存储器26读出的设定为固定值的服卷辊6的正转量送往卷取控制装置21。在此之上,送出控制装置20和卷取控制装置21通过基于从该控制器28送来的经纱轴2、服卷辊6的正转量及反转量控制送出马达M3、卷取马达M2的驱动,旋转驱动所述织口位置变位部件即经纱轴2和服卷辊6而进行反冲动作。然后,作为其结果,织口CF向与所述卷径的检测值Dx对应的经纱送出侧的位置移动,在该状态下织机1开始运转。

此外,如以上所作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就所述织口位置变位部件即经纱轴2和服卷辊6而言,在主控制装置24的控制器28求出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正转量及反转量,并且在送出控制装置20和卷取控制装置21控制该驱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主控制装置24的控制器28、送出控制装置20以及卷取控制装置2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横档防止装置中的驱动控制装置。

而且,根据这样的本实施例的横档防止装置,在将经纱轴2和服卷辊6作为所述织口位置变位部件的情况下,由于用于在再启动时刻进行的反冲动作的各自的驱动量(正转量、反转量)与在该再启动时刻的所述卷径(经纱W的所述整体伸长量)对应,所以在该反冲动作时的反冲量近似所述希望的反冲量,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横档(停止段)。

此外,关于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以上所说明的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也可以实施如下的变形的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例中,将所述卷径的所述范围根据对包括在移动量相关信息中的边界值信息设定的一个边界值(切换点P2)分割成了两个区间。但是,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将所述卷径的所述范围根据两个以上的边界值分割成三个以上的区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将边界值信息设为包括该两个以上的边界值。

另外,在如上所述将所述卷径的所述范围分割成三个以上的区间的情况下,与如上述实施例所述将所述卷径的所述范围分割成两个区间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在各区间中所述实际的反冲量与所述希望的反冲量的差。具体而言,例如在将所述卷径的所述范围根据对边界值信息设定的三个边界值(切换点P2a、P2b、P2c)分割成四个区间(区间α1、β1、γ1、δ1)的情况下,所述卷径与反冲量的关系如图6的曲线图所示。此时,当对在该曲线图上描绘的示出所述卷径与所述希望的反冲量的关系的曲线DL2(虚线)进行观察时,与如上述实施例所述将所述卷径的所述范围分割成两个区间的情况相比,每个区间的曲线成为更近似于直线的形式。因此,在如上所述将所述卷径的所述范围分割三个以上的区间的情况下,通过直线插补各区间的起点与终点之间求出的所述实际的反冲量与所述希望的反冲量的差变小。

此外,在如上所述根据包括在边界值信息中的两个以上的边界值将所述卷径的所述范围分割成三个以上的区间的情况下,边界值的数量越多越能够使在各区间中的所述实际的反冲量与所述希望的反冲量的差变小。但是,如果边界值的数量过多,边界值的设定操作会变得繁琐。因此,关于边界值的数量,可考虑设定作业的操作容易性等来设定。另外,关于如此设定的在各边界值的所述卷径,可基于上述实施例的考虑方法,在考虑到在各所述卷径时刻的所述实际的反冲量与所述希望的反冲量的差之上适当设定。

(2)在上述实施例中,以在各所述卷径时刻(至少除设定为移动量相关信息的所述卷径之外的所述卷径时刻)的织口位置变位部件的所述最终反转量根据以所述卷径为变量的运算式来求出的方式,将区间移动量信息设定为包括该运算式。换言之,在上述实施例中,根据在各区间中对各个区间设定的区间移动量信息,以使所求算的反冲量(所述实际的反冲量)随着所述卷径的变化而变化的方式设定了个区间移动量信息。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如此设定各区间移动量信息,也包括以如下方式设定的情况:对各区间移动量信息中至少包括经纱用尽时的所述卷径的区间设定的区间移动量信息与在该织机的停止时刻的所述卷径无关,所求算的反冲量为恒定。

详细而言,经纱W的所述整体伸长量如上所述相对于所述卷径的变化而呈二次曲线变化,即,所述卷径越小,所述整体伸长量的变化(增加)相对所述卷径的变化的比例变得越小。而且,根据经纱W的种类等,在包括经纱W用尽时的所述卷径的区间(最终区间)中,即使将反冲量设为恒定,由于对织造的织物的品质的影响小,所以存在品质上可允许的情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关于该所述最终区间,能够将反冲量设为恒定。另外,如此能够将反冲量设为恒定的区间不限于所述最终区间,根据该织造所使用的经纱W的种类或所织造的织物所要求的品质等,在与所述最终区间相比为所述卷径大的区间,也存在即使将反冲量设为恒定在品质方面也允许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与所述最终区间相比所述卷径大的区间,也能够将反冲量设为恒定。而且,关于如此能够将反冲量设为恒定的区间,为了容易地进行设定操作,优选将对该区间设定的区间移动量信息设定为所求算的反冲量与所述卷径的变化无关而成为恒定。

图7为其一例,用曲线图示出在从所述卷径的所述范围的起点P1至终点P3之间的所有区间,以使反冲量成为恒定的方式,在设定了对各自的区间设定的区间移动量信息的情况下的所述卷径与反冲量的关系。

此外,如图所示,该例为将从起点P1至终点P3之间的所述卷径的所述范围根据对边界值信息设定的四个边界值(切换点P2a、P2b、P2c、P2d)分割成五个区间(区间α2、β2、γ2、δ2、ε2)的情况。但是,在该例中,关于在各区间的所述卷径的所述范围,将除上述最终期间之外的各区间的所述范围设定为不包括划定各区间的切换点P2a、P2b、P2c、P2d中在所述卷径小的一侧的切换点的所述卷径的范围。

之所以这样设定是因为:在该例的情况下,根据在各区间对该区间设定的区间移动量信息求算的反冲量如上所述为恒定,并且,所述卷径越小的区间其反冲量变得更大。即,在每个区间所求出的反冲量完全不同。因此,与如上述实施例所求算的反冲量随着所述卷径的变化而连续变化的情况不同,当将设定为切换点的所述卷径设为包括在其前后的区间中时,在设定为该切换点的所述卷径时刻,会导致求算了两个不同值的反冲量。因此,在该例中,将设定为切换点的所述卷径以如下的形式没定各区间:相对于该切换点仅包括在所述卷径小的一侧的区间,不包括在大的一侧。

这样,在本实用新型中,根据所设定的区间移动量信息,有在每个区间所求算的反冲量完全不同的情况(切换点成为非连续的情况),但在这种情况下,在设定区间时,关于作为用于划定各区间而设定的边界值(切换点)的所述卷径,以仅包括在该切换点的前后的任一区间的方式设定基于关于移动量相关信息的各区间的边界值信息的所述卷径的所述范围。但是,如上述实施例所述,在根据对连续的两个区间分别设定的各区间移动量信息求算的反冲量在切换点连续的情况下,在该切换点的所述卷径也可以仅包括在前后区间的任一区间。另外,在如图7所示的示例中,将设定为边界值的所述卷径设为包括在该边界值的前后的区间中所述卷径小的一侧的区间中,但取而代之,也可以仅包括在所述卷径大的区间。

在此之上,在该例中,以使在各区间所求算的反冲量为固定的方式设定各区间移动量信息,即,作为反冲量=固定值来设定各区间移动量信息,但将作为该区间的固定值的反冲量而设定的区间移动量信息的值设为划定该区间的各点(起点P1、切换点P2a、P2b、P2c、P2d、及终点P3)的在所述卷径的所述希望的反冲量的中间值。具体而言,例如关于对区间β设定的区间移动量信息,设定为划定区间β的切换点P2a的所述卷径的所述希望的反冲量与切换点P2c的所述卷径的所述希望的反冲量的中间值。

图8(a)、(b)示出图7的示例中各区间移动量信息的设定例。此外,在该例中,以数据库的形式设定各区间移动量信息。另外,该例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反冲动是伴随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反转驱动和正转驱动的动作,并且是关于将伴随该正转驱动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正转量作为固定值来进行的情况。因此,该数据库用于求算织口位置变位部件(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所述最终反转量,在上述实施例中,根据设定为运算式的区间移动量信息求算该最终反转量,在每个区间设定该所述最终反转量(固定值)。

更详细而言,该数据库对从所述卷径的所述范围的起点P1至终点P2之间的各区间(图7的示例中的区间α2、β2、γ2、62、ε2)设定与该各区间对应的所述最终反转量。但是,该数据库对经纱轴2和服卷辊6分别设定。而且,如图8(a)、(b)所示,这些数据库例如以与各区间对应的形式通过设置有所述最终反转量的输入栏的表形式的设定画面来设定。

此外,在图8(a)、(b)所示的示例中,(a)是用于输入设定经纱轴2的所述最终反转量的设定画面,(b)是用于输入设定服卷辊6的所述最终反转量的设定画面。另外,在各区间的所述卷径的所述范围的显示(例如,在区间α2的90≥Dx>83(单位为cm))基于设定的边界值等来显示。而且,例如在上述实施例说明的输入设定装置25中显示这些设定画面,并在该输入设定装置25上,对各输入栏进行所述最终反转量的输入(设定)。

另外,在该例中,各数据库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在相对织机1的停止时间t的经过的每个时间范围设定所述最终反转量。具体而言,如图8(a)、(b)所示,各设定画面作为该时间范围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包括t<5(分)、5≤t<15(分)、t≥15(分)三个时间范围的输入栏,通过在该各输入栏设定所述最终反转量,各数据库在每个区间设定与这些各时间范围对应的所述最终反转量。

而且,如此设定的各数据库与上述实施例的运算式同样存储在存储器中。在此之上,在织造中的织机1停止后再启动时刻,通过例如上述实施例的控制器28,基于所述卷径的检测值Dx和织机1的实际的停止时间t,从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数据库读出与包括有该所述卷径的检测值Dx的区间和实际的停止时间t对应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所述最终反转量,由此求出反冲量。

另外,通过如上所述从存储器读出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所述最终反转量,与在上述实施例使用所述直线插补式求算的情况同样,成为求出了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所述最终反转量的状态。因此,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可根据所求出的所述最终反转量与作为固定值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正转量,使用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所述加算式求出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反转量。在此之上,根据作为该所求出的反转量和固定值而设定的正转量,通过驱动作为织口位置变位部件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实现反冲动作。

此外,如上所述,关于与反冲量(织口CF的移动量)相关的信息的设定,在容易地进行该设定之上,关于区间移动量信息优选所求算的反冲量为恒定。另外,关于所述最终区间,假设存在可如此将反冲量设为恒定的多种情况。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关于对各区间设定的区间移动量信息,优选将至少对所述最终区间设定的区间移动量信息设定为所求算的反冲量为恒定。

在此之上,在图7、8的示例中,关于可在所有的区间将反冲量设为恒定的情况,对相对该各区间的区间移动量信息的设定进行了描述。但是,如上所述,是否可将反冲量设为恒定根据经纱W的种类或织造的织物所要求的品质等不同。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的将至少对最终区间设定的区间移动量信息设定为所求算的反冲量为恒定的情况的例子不限于图7、8的示例,也包括如下情况:在所有的区间中的一部分区间,即所述最终区间或包括该所述最终区间的所述卷径小的一侧的连续的区间中,将对该区间设定的区间移动量信息设定为使所求算的反冲量为恒定。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关于除该一部分区间之外的所述卷径大的区间,与上述实施例同样,以所求算的反冲量随着所述卷径的变化而变化的方式,以运算式的形式设定各区间移动量信息。

另外,在图7、8的示例中,根据在每个区间对各区间设定的区间移动量信息求算的反冲量与所述卷径无关而为恒定,并且以所述卷径越小的区间所求算的反冲量变得越大的方式设定各区间移动量信息,其结果是,所求出的反冲量在每个区间完全不同(在切换点非连续)。而且,伴随与此,关于各区间的边界值信息,如上所述,设定为成为边界值的所述卷径仅包括在其前后的区间的任一区间中。这样,本实用新型包括所求算的反冲量在每个区间完全不同的情况,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将边界值信息设定为划定个区间的边界值(切换点)仅包括在其前后的区间的任一区间中。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关于所求算的反冲量在每个区间完全不同的情况,不限于如上所述将各区间移动量信息设定为所求算的反冲量为恒定的情况,也包括设定为该所求算的反冲量如上述实施例在其区间内随着所述卷径的变化而变化(以运算式的形式被设定)的情况。

即,在上述实施例的情况下,基于在边界值(切换点)的所述希望的反冲量设定相对各区间的区间移动量信息(运算式)。因此,每当变更织机中织造的织物而变更织造条件时,也变更区间移动量信息。另外,在图7所示的示例的情况(以使反冲量为恒定的方式设定各区间移动量信息的情况)下,当如上所述变更织造条件而使得在各区间的起点与终点的所述希望的反冲量的差变大时,在起点附近和终点附近的所述希望的反冲量与从区间移动量信息求出的反冲量的差变大,从而品质上不能允许的可能性增加,因此,需要变更区间移动量信息的可能性增加。

与此相对,也可以考虑不是将各区间移动量信息设定为如上述实施例将所求算的反冲量尽量接近所述希望的反冲量(在切换点连续),而是将各区间移动量信息设定为与将反冲量设定为恒定的情况相比所求算的反冲量与所述希望的反冲量的差在其整个区间变小,由此可以减少相对织造条件的变更区间移动量信息的变更的频度。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也如上述所述将边界值信息设定为划定各区间的边界值仅包括在其前后的区间的任一区间中。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将各区间移动量信息如上所述以运算式的形式来设定。

(3)关于作为用于反冲动作的织口位置变位部件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旋转驱动,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反转驱动经纱轴2和服卷辊6后,以正转驱动的方式对两者进行联动(同时)旋转驱动。但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将织口位置变位部件设为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情况下的该旋转驱动方式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也可以颠倒顺序。即,也可以采取先正转驱动经纱轴2和服卷辊6,然后反转驱动的方式。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反冲动作不限于通过同时旋转驱动经纱轴2和服卷辊6来进行,也可以按预先设定的顺序旋转驱动经纱轴2和服卷辊6。例如,在上述实施例的反转驱动经纱轴2和服卷辊6后再正转驱动的方式中,也可以按反转驱动经纱轴2后先反转驱动服卷辊6,然后正转驱动经纱轴2,最后正转驱动服卷辊6的顺序来进行反冲动作,或按反转驱动服卷辊6后先反转驱动经纱轴2,然后正转驱动服卷辊6,最后正转驱动经纱轴2的顺序来进行反冲动作。

另外,在上述的正转驱动经纱轴2和服卷辊6后反转驱动的方式中,同样可以按预先设定的顺序来旋转驱动经纱轴2和服卷辊6。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颠倒旋转驱动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顺序。

此外,关于反冲动作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正转量,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将所述摩擦阻力视为与所述卷径的变化无关而大致为恒定之上,将该正转量作为固定值来设定各区间移动量信息。但是,如上所述,由于当所述卷径发生变化时经纱W与导纱辊3的接触面积发生变化,所以所述摩擦阻力确切地说随着所述卷径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关于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正转量,不限于为固定值,也可以以使该正转量对应于随着所述卷径的变化而变化的所述摩擦阻力的大小的形式,使其随着所述卷径的变化而变化。另外,关于在此情况下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正转量的求算方法,与求算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反转量的方法同样,可以使用运算式或数据库来求算。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对各区间移动量信息设定其运算式。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关于反冲动作,为了使织口CF以克服所述摩擦阻力的方式移动,使织口CF向经纱送出侧暂时大幅度移动。但是,在根据织造的织物或经纱W的种类所述摩擦阻力小至可忽略程度的情况下,在反冲动作中可不必使织口CF如此移动,也可以使织口CF直接向所述目标位置移动,即,也可以仅通过进行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反转驱动而使织口CF向所述目标位置移动。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其反转量相当于上述实施例的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所述最终反转量。即,对各区间移动量信息只设定其反转量。

(4)在上述实施例中,构成为将经纱轴2和服卷辊6作为织口位置变位部件,通过旋转驱动该两者来进行反冲动作,但本实用新型的横档防止装置也可以为通过仅旋转驱动经纱轴2和服卷辊6中的一个来进行反冲动作,即,也可以仅将经纱轴2和服卷辊6中的一个作为织口位置变位部件。

在此之上,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将经纱轴2和服卷辊6作为织口位置变位部件的情况下,作为与反冲量(织口CF的移动量)相关的区间移动量信息成为设定为与该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驱动量(正转量、反转量)相关的信息的形式。

详细而言,织口CF的移动通过使经纱W和/或织布F移动来进行,但该经纱W和/或织布F的移动量并不直接成为反冲量,所以关于区间移动量信息,优选设定为先求出使织口CF移动至所述目标位置所需要的经纱W和/或织布F的移动量,然后再按该移动量进行经纱W和/或织布F的移动。在此之上,就上述情况而言,经纱W和织布F的移动是作为旋转驱动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结果来进行的,直接的驱动对象是经纱轴2和服卷辊6,另外,织机的设定信息用于对驱动对象的驱动进行控制,因此,在上述实施例中,区间移动量信息的设定成为设定为与使经纱W和织布F移动的织口位置变位部件即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驱动量相关的信息(各所述点的所述最终反转量、根据该最终反转量求出的运算式、作为固定值的正转量等)的形式。

另一方面,在决定设定值等时,将该设定值等作为与反冲量直接相关的经纱W和织布F的移动量更容易进行该决定。而且,在织机中,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驱动量(旋转量)与经纱W和织布F的移动量有规定的对应关系,因此,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所设定的区间移动量信息为设定与织口位置变位部件的驱动量相关的信息的形式,但实际上所设定的信息并非与作为该经纱轴2和服卷辊6的控制量的驱动量(旋转量)相关的信息,而是设定为与作为该驱动量的替代值的经纱W和织布F的移动量(单位“mm”)相关的信息。

但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在将经纱轴2和/或服卷辊6作为织口位置变位部件的情况下,设定为区间移动量信息的信息不限于与如上述实施例的经纱W和/或织布F的移动量相关的信息,也可以为与作为该经纱轴2和/或服卷辊6的控制量的驱动量(旋转量)相关的信息。另外,在如上所述将与经纱轴2和/或服卷辊6的驱动量相关的信息设定为区间移动量信息的情况下,所设定的信息既可以设定为与该经纱轴2和/或服卷辊6的旋转量相关的信息,也可以设定为与驱动经纱轴2和/或服卷辊6的驱动装置即送出马达M3和/或卷取马达M2的驱动量相关的信息。

另外,在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将与经纱W和/或织布F的移动量相关的信息设定为区间移动量信息的情况下,所设定的信息不限于如上述实施例与以“mm”为单位的经纱W和/或织布F的移动量相关,也可以例如以一个织造周期的经纱W和织布F的移动量为一个单位,以该单位设定经纱W和织布F的移动量。另外,在将与上述送出马达M3和/或卷取马达M2的驱动量相关的信息以外的信息设定为区间移动量信息的情况下,可以使控制器基于根据停止时的所述卷径求出的经纱W和/或织布F的移动量、或经纱轴2和/或服卷辊6的旋转量来求出送出马达M3和/或卷取马达M2的驱动量,由此控制送出马达M3和/或卷取马达M2的驱动。

另外,如上所述,在并非将关于织口位置变位部件的驱动量的信息,而是将关于通过驱动织口位置变位部件而移动的实物(在上述实施例中的经纱W、织布F)的移动量的信息设定为区间移动量信息的情况下,设定为该区间移动量信息的信息不限于设定为与将织口CF移动至所述目标位置所需要的经纱W或织布F的移动量相关的信息,也可以设定为与该织口CF的移动量其自身相关的信息。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基于根据停止时的所述卷径求出的该织口CF的移动量(反冲量),可以例如使控制器求出与该移动量对应的经纱W和/或织布F的移动量、或经纱轴2和/或服卷辊6的驱动量,并基于所求出的驱动量驱动经纱轴2和服卷辊6。

(5)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横档防止装置不限于如上所述旋转驱动经纱轴2和/或服卷辊6来进行反冲动作,即,不限于构成为将经纱轴2和/或服卷辊6作为织口位置变位部件,也可以构成为例如通过使卷挂经纱W的张力辊4和导纱辊3、或卷挂织布F的导纱辊5变位来进行反冲动作。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张力辊4或导纱辊3、导纱辊5成为织口位置变位部件。此外,用于使该情况下的张力辊4或导纱辊3、导纱辊5变位的结构例如可以将气缸等制动器用作驱动装置。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用于控制该驱动装置的驱动的控制装置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横档防止装置的驱动控制装置中。

(6)在上述实施例的横档防止装置中,构成为包括在移动量相关信息(所述设定范围信息和所述反转量信息)中的各设定值从织机1的输入设定装置25的输入画面40直接输入设定。但是,包括在移动量相关信息(所述设定范围信息和所述反转量信息)中的各设定值不限于从输入画面40直接输入设定,也可以构成为例如通过从输入设定装置25读入存储在存储卡等外部存储介质中的该各设定值来进行输入设定。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的横档防止装置中,作为用于求算卷取在经纱轴2上的经纱W的所述卷径的卷径检测装置,采用了使用非接触式距离传感器10的结构,但本实用新型的横档防止装置的卷径检测装置不限于如上所述的结构的装置,也可以为其他公知的卷径检测装置。例如,卷径检测装置也可以为如下的装置:使用装置成与经纱轴2上的经纱W的表面接触并且保持该接触状态的部件,并通过使用传感器等检测随着所述卷径的变化(减少)而变化的该部件的位置,求出所述卷径。另外,卷径检测装置不限于如上所述以使用传感器直接求出所述卷径的方式构成的装置,也可以为以根据织造中的每单位期间的送出马达M3的旋转量或经纱轴2的旋转量通过运算来间接求出所述卷径的方式构成的装置。

此外,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所说明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变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