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纺布在线分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59810阅读:601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纺布在线分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纺布加工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无纺布在线分切装置。



背景技术:

无纺布(又称不织布)是采用聚丙烯粒料为原料,经高温熔融、喷丝、铺纲、热压卷 取连续一步法生产而成。产量高,韧性大,透气好,耐磨性强,软硬适度,厚度丝横均匀。适用于农用薄膜、制鞋、 制革、床垫、子母被、装饰、化工、印刷、汽车、建材、家具等行业及服装衬布,医疗卫生一次性手术衣、一次性防护服、口罩、帽、床单等,用途十分广泛。

无纺布在生产加工后需要根据客户对其宽度的要求进行分切,现有技术需要有人工来完成分切的工作,其分切的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而且切割精度难以得到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纺布在线分切装置,通过设置相应的切割组件在无纺布传送过程中进行切割,大大提高切割效率及精度,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

一种无纺布在线分切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平行设置有一对拉紧组件,所述拉紧组件之间还设置有切割组件,所述机架后端设置有收料组件,所述拉紧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拉紧辊及与拉紧辊配合的拉紧块,所述拉紧块设置有顶向拉紧辊的内凹弧面,所述内凹弧面两端设置有向外侧过度的防刮弧面,所述拉紧块于内凹弧面相对一侧连接有上气缸,所述上气缸固定于机架上,所述切割组件包括水平设置于机架上的切割辊及与切割辊对应的顶块,所述切割辊上设置有刀环,所述顶块上端设置有顶出弧面,所述顶出弧面设置有与刀环匹配和切割槽,所述机架上设置有驱动切割辊转动的切割电机。

工作时无纺布通过拉紧组件进行拉紧,在拉紧组件之间设置切割组件对无纺布进行切割,由机架后端的收料组件同时进行收料,实现对无纺布的在线切割收料,效率高,稳定性好,精度高。拉紧组件通过拉紧块与拉紧辊配合对无纺布进行拉紧处理,通过内凹弧面与拉紧辊配合实现高度拉紧,而防刮弧面的设置有效的防止无纺布收到刮损,设置上气缸控制拉紧块,需要切割时方驱动拉紧块下移,便于放置无纺布。切割组件通过顶块顶起无纺布,实现二次拉紧处理,无纺布顶起后通过刀环与切割槽配合实现切割处理,保证切割精度,防止卡刀现象,保证无纺布切口完整。

进一步的,所述顶块于顶出弧面相对一侧连接有下气缸,所述下气缸固定于机架上。

通过下气缸可控制顶块是否顶起,不需要切割时可放下顶块,便于放置无纺布。

进一步的,所述收料组件包括设置于机架后端的收料辊组,所述收料辊组包括第一收料辊及第二收料辊,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分别驱动第一收料辊及第二收料辊的第一驱动电机及第二驱动电机。

进一步的,所述收料组件还包括设置于第一收料辊前端的第一预紧辊及设置于第二收料辊前端的第二预紧辊。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生产需要,可设置多个切割槽与多个刀环分别配合,根据切割数量在收料辊组设置相应的收料辊进行收料,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置通过拉紧组件进行拉紧,在拉紧组件之间设置切割组件对无纺布进行切割,由机架后端的收料组件同时进行收料,实现对无纺布的在线切割收料,效率高,稳定性好,精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拉紧块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 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 1-4所示,一种无纺布在线分切装置,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上平行设置有一对拉紧组件,所述拉紧组件之间还设置有切割组件,所述机架1后端设置有收料组件,所述拉紧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拉紧辊2及与拉紧辊2配合的拉紧块3,所述拉紧块3设置有顶向拉紧辊2的内凹弧面4,所述内凹弧面4两端设置有向外侧过度的防刮弧面5,所述拉紧块3于内凹弧面4相对一侧连接有上气缸6,所述上气缸6固定于机架1上,所述切割组件包括水平设置于机架1上的切割辊7及与切割辊7对应的顶块8,所述切割辊7上设置有刀环9,所述顶块8上端设置有顶出弧面10,所述顶出弧面10设置有与刀环9匹配和切割槽11,所述机架1上设置有驱动切割辊7转动的切割电机12。

所述顶块8于顶出弧面10相对一侧连接有下气缸13,所述下气缸13固定于机架1上。

所述收料组件包括设置于机架1后端的收料辊组,所述收料辊组包括第一收料辊13及第二收料辊15,所述机架1上设置有分别驱动第一收料辊14及第二收料辊15的第一驱动电机16及第二驱动电机17。

所述收料组件还包括设置于第一收料辊14前端的第一预紧辊18及设置于第二收料辊15前端的第二预紧辊19。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具体实现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显而易见的替换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